南極洲地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南極洲地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安.魯尼寫的 大人的地圖學 和賽門.加菲爾的 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南極簡介也說明:南極簡介. 資料更新:2016 年7 月(特別註明除外)。 南極地圖 ... 面積(南極大陸): 即南極洲減去島嶼與冰架的面積,約為1,240 萬平方公里。 位置: 南極當然位於地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 和馬可孛羅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文化研究所 安嘉芳所指導 潘薇安的 基隆八斗子地區海洋休閒之發展策略 (2020),提出南極洲地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基隆八斗子地區、海洋休閒、漁村文化、永續海洋。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美洲研究所碩士班 王秀琦所指導 蔡智強的 智利對阿根廷之外交政策演變(1982-2014) (2014),提出因為有 智利、阿根廷、外交政策、國家利益、馬爾維納斯群島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極洲地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南极洲地图 - 世界地图則補充:南极地图—从南极洲获取其物理的以及政治边界和片区和重要地方和岛屿信息。 ... 占地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南极洲是地球最南端的大陆。它总是被冰覆盖,其山峰高达5000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極洲地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人的地圖學

為了解決南極洲地圖的問題,作者安.魯尼 這樣論述:

126幅古今中外珍貴地圖,絕美收藏! 前所未有的視覺饗宴、知性震撼, 帶領你展開一段穿越時間、橫跨空間的心靈壯遊。      收錄:都靈莎草紙、色拉壁畫、大明一統志、達文西手繪地圖、馬王堆絲綢地圖、耶路撒冷朝聖地圖、苜蓿草地圖、地球蘋果、禹跡圖、倫敦地鐵路線圖、以及「既嚴肅又滑稽的戰爭地圖」等珍貴地圖。      1.從最古老到最現代:從兩萬五千年前的巴夫洛夫猛獁象牙地圖,到最新的NASA衛星影像地圖。   2.囊括各種不同功能:從刻在埃及棺木裡的通往冥府之路地圖,到二次大戰時飛行員隨身攜帶的逃生地圖手帕。      3.展現不同民族的製圖風格:非洲盧巴人用珠貝鑲在木板上的「盧卡莎」、中國宋

朝時以五千個網格所繪製的〈禹貢圖〉、中美洲阿茲提克人結合時間和空間的《曼多撒手抄本》、格陵蘭的因紐特人用木塊雕刻的海岸線地形圖……。   4.記錄新大陸的發現:從最早發現巴西海岸的「坎蒂諾世界平面圖」,到偽稱比哥倫布更早發現美洲的「文蘭地圖」;從出現在約翰‧布勞地圖中的澳洲西岸,到1906年才第一次被完整畫出的南極洲……。      地圖勾勒出人們生活的周遭環境,也為人們指引方向,帶我們前往未曾到訪的地方,也引領我們踏上安全回家的路。   地圖記錄下探險家行腳的足跡,成為後人前進開發的根據,也為安坐家中的觀者,描繪出一幅幅想像的國度。      然而,我們很少思考問題如:   空間沒有上下之

分,但我們呈現的世界為何以北方為上?格陵蘭的大小其實只有非洲的十四分之一,但我們為何讓格陵蘭看來幾乎跟非洲一樣大?為什麼我們會畫上一棟棟的建築,卻很少畫出一棵棵的樹木?      《大人的地圖學》所呈現的,即是人類一直以來如何想像世界,想像自己在世界中身處位置的故事。每一張地圖為了讓讀者能理解,圖上使用的必定是讀者熟知的慣例。我們對自己繪製地圖的圖例,已經熟到視為理所當然。直到不得不面對其他在時間上、空間上經常與我們相去甚遠的文化所發展出來的製圖慣例時,我們才明白自己的習慣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      回顧地圖的歷史,從以前雕刻在象牙、石頭、木頭上;畫在紙莎草紙、絲綢布、獸皮、樹纖維,到現在

用電腦是製成3D影像,隨著時代變遷,地圖繪製者總運用身邊不同的物質來繪製地圖。地圖的出現為我們帶來許多便利及用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尋找路,也能反映出時代當下所關注的事物及偏好,紀錄當時的土地所有權或發現,如:描述景色及文化歷史的阿茲特克圖、可看出地形的中世紀航海圖、顯示帝國強佔土地的殖民地圖。此外,它還能被用做農業或是礦業的輔助工具,甚至變成一個政治工具。      《大人的地圖學》匯集了地圖發明初始至今,獨具重要性的特色作品:   ‧中美洲阿茲提克人的地圖結合了時間(歷史)與空間的表徵,將傳說事件與場所結合在圖中。   ‧非洲盧巴人的地圖「盧卡莎」,是在木板上綴以珠子和貝殼,用以記錄下酋長在

旅途中所走過的風景。   ‧北美洲的阿爾剛京族人,不像西歐的入侵者那樣需要永久性的紀錄,而是在泥土地上畫地圖,日曬雨淋後就隨風而逝。   ‧十三世紀出現的波特蘭型海圖,呈現出航海羅盤在特定地點所指出的三十二個方向,指引船隻在海上航行。   ‧地圖上出現的巨大章魚,代表俄羅斯帝國的邪惡勢力,將觸角伸展向土耳其、波斯與波蘭。   ‧世界第一張鳥瞰圖,描繪威尼斯的城市,那是人第一次從上空中鳥瞰,跳脫以往只能從斜面看自己的城市。   ‧世界第一本附插圖的旅遊書,是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之旅的地圖,而旅遊地圖其實不僅是給想要前往當地的人讀,更多時候是給無法去旅行的人冥想之用。   ‧17世紀倫敦遭遇大火後,都

市計畫的設計圖上有著鳳凰的圖騰象徵著浴火重生,但最終卻因為忽略城市實際的地形,導致只能將此圖停留於想像中的城市。    作者簡介 安.魯尼(Anne Rooney)   在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拿到博士學位,專研中世紀文學。曾經研究並教授中世紀的英國和法國文學,目前為專職作家,定居劍橋。   為各種年齡層的大小孩子及成人寫書,內容廣泛,包括科學、藝術、文學和歷史。 譯者簡介 馮奕達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專職譯者,譯作有《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世界帝國二千年》、《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等書。   引言 第一章:此處是我家 第二章:攀山過海 第三章:

探索與擴張 第四章:全球視野 第五章:主題地圖與特殊用途 地圖譯名對照   引言(節錄)   「若說過去曾有人乘船渡過整片廣袤的海洋,從世界的此端前往彼端──這話也說得太荒唐了。」──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上帝之城》,西元五世紀   若要現代人從能夠「在幾小時之內就跨越遼闊的海洋」,「從太空看全世界」的有利之處,去重現奧古斯丁同時代人的感受──這可不是容易的事。不光「渡過大海」的想法令人難以置信,當時的人就連自己居住地的輪廓都不甚明瞭;何況在家園之外還有未知的土地,是未知奇景的所在。   《大人的地圖學》所呈現的,即是人類一直以來如何想像世界,想像自己在世界中身處

位置的故事。每一張地圖為了讓其讀者能理解,圖上使用的必定是讀者熟知的慣例。我們對自己繪製地圖的圖例,已經熟到視為理所當然。直到不得不面對其他在時間上、空間上經常與我們相去甚遠的文化所發展出來的製圖慣例時,我們才明白自己的習慣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空間沒有上下之分,但我們呈現的世界為何以北方為上?格陵蘭的大小其實只有非洲的十四分之一,但我們為何讓格陵蘭看來幾乎跟非洲一樣大?為什麼我們會畫上一棟棟的建築,卻很少畫出一棵棵的樹木?   什麼是地圖?   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寫過一則小故事,題目叫〈論科學中的精確性〉,講的是「一張全帝國的地圖,地圖

的大小就跟這個帝國一樣,每一處都能互相對應」。理論上,這是張完美的地圖,但實際上卻不然,這張地圖根本無法使用。地圖並非地貌的精準複製,不是說把地圖放大來看,就會跟圖上繪製的地區一模一樣。象徵性的圖例讓地圖有別於實物,而圖例不僅限制地圖只具有摹仿功效,也讓地圖可資使用。   地圖可以按照比例,也可以不按比例繪製。圖上的地區能夠從俯瞰的角度呈現,彷彿直接從每一處地景的上空來觀察(這也意味著可以從無限多的角度來看這張地圖),或是從制高點斜望下看的樣子來表現。但如果從地面的高度來看該地區,以立面圖的方式呈現建築物,我們就有可能在還沒回答「什麼是地圖」、「我們希望地圖長什麼樣子」的問題之前,就直接去質

疑「這真的是地圖嗎」。身為現代的地圖使用者,我們都期待在地圖上找到道路,或是看出地形地貌。地圖經常能在我們造訪某地時,告訴我們在當地會碰上什麼。但地圖其實不盡然如此。阿茲提克人畫的地圖展現了一種風格極為獨特的地景圖象,同時還納入了他們的文化歷史(見頁33)。馬紹爾群島居民用木棍和貝殼來造地圖,據以記錄對領航員相當重要的洋流,但圖上卻沒有呈現出任何貌似可能的海域(見頁182)。比起地形起伏,歐洲中世紀製作地圖的人更著重於記錄信仰的地理分佈與世界的歷史。   為什麼要畫地圖?   地圖可以用來幫你找路、為別人指路、記錄土地的所有權或發現,還能用來輔助耕地、採礦等產業,甚至當作政治工具使用。我們

今天雖然將所有這些五花八門的用途放在一起談,但無論是伊斯蘭信仰出現以前的阿拉伯語,或是中古歐洲諸語言,都沒有某個單獨的詞能用來指稱「地圖」,這也意味著上述民族並不認為幾種呈現海洋與陸地的不同方式之間有任何關連。   無論人們怎麼主張,地圖其實從來就不曾展現出世界的「真實」樣貌。光是「在一張平面的地圖上呈現球體表面」的做法,就必然會帶來扭曲。   「追尋『真實』」本身就能當作政治工具來使用。1582年,麥可.盧克(Michael Lok,見頁6) 繪製的地圖呈現出簡化過的北美洲,但沒有納入當時人們已知的加拿大西北部。盧克的目的在於鼓勵人們投資探險、勘察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

ge)以及殖民北美洲部分地區的行動。1490年,恩里克斯.馬爾特盧斯(Henricus Martellus)則將非洲的南方拉長(見頁138-9),這或許是有意支持哥倫布西航的論點(讓繞行非洲的旅程看來比實際來得長)。而最膽大包天的地圖利用案例,或許能從1529 年時迪歐哥.利貝羅(Diogo Ribeiro)的世界地圖中找到:西班牙與葡萄牙之間有一條劃分太平洋的議定界線,而利貝羅把香料群島(Spice Islands,即摩鹿加群島﹝Moluccas﹞)畫到了西班牙的這一側。摩鹿加群島實際上位於葡萄牙側,但利貝羅的地圖得到人們的認可,群島也成了西班牙領土。幾個世紀的時間裡,都沒有人拆穿這場騙局。

  無論是否有意為之,地圖同樣也記錄下了時間中的某一刻。頁184的密西西比河河道變遷圖,就能提醒我們地貌的變化無常。人們傾向於認為先祖們在地圖上所畫的世界,和我們今天居住的是同一個世界,但物會換、星會移。早期的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諸地圖將伊利(Ely)畫為島嶼,大部分的芬蘭區(Fenland)都位於水下。而在火山爆發前後所繪的地圖,同樣也顯示出爆發所形成的島嶼和環礁。   如何繪製地圖   最早期的地圖所呈現的,是人們所見的周遭土地。要描繪其近郊以外的世界,就得仰賴旅人的口耳相傳、神話,以及猜測。測量法是第一種應用在地圖繪製上的方法,而頭一回測量地球的嘗試,則是由古希臘

人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 在西元前200年前後所進行的。至於發展出經緯線、作為一套標定地球上特定地點的方法,埃拉托斯特尼同樣也是第一人。   古人懂得以簡單的繩索與重物為工具的勘測技術,西元前2700年時的埃及就已經開始使用。羅馬人有專業的測量員。雄心勃勃的普丁格地圖(Tabula Peutingeriana,頁64-5)便繪出了整個羅馬帝國超過十萬公里長的道路。1615年,荷蘭數學家威理博.司乃耳(Willebrord Snellius) 引進了一種以量測過的三角形來繪製地圖的方法, 即三角測量。這也讓從卡西尼家族(Cassini)的法蘭西地圖(頁48-9)起頭的大規模全

國繪圖計畫得已成真。經緯儀在十八世紀的發展,也讓人預見內陸地圖繪製的進一步革新,讓人們得以測量垂直面與水平面上的角度,地圖上也因此能標出海拔高度。印度的大三角測量計畫(Great Trigonometric Survey) 始於1801年,是首次在地圖上標出並命名埃佛勒斯峰。   到了海上,製圖與測量所面臨的挑戰則大不相同。海上沒有足以做精確測量之用的參照點,地球的曲度也打亂了對長距離與方位的測量。根據正午太陽的位置與對照表來測量緯度比較容易,但測量經度就需要測量用的基準點。長距離航海時無法精準導航,造成了層出不窮的悲劇,經度計算因此成為迫切的問題,人們也在十七至十九世紀間提出、嘗試了各式各

樣的解決方法。   第一章:此處是我家在最早的地圖上,畫的必然是地方的範圍──繪製地圖的人就居住在那些風景與聚落中。無論是為了航海,或是記錄土地所有權,描述週遭環境的這股衝動都能回溯到數千年以前。人們很難肯定最早的一些可能是地圖的人造物確實就是地圖:它們究竟是曲折的圖案,是幾何圖形,還是在描繪河川、山丘與房舍?後來,人們開始勾勒、銘刻,或是雕刻出自家聚落與城市的規畫圖,當地的河川與他們行船過的海岸,以及對他們來說深具特殊宗教重要性的場所。十六世紀以來,城市居民的榮譽感成為歐洲地區地圖製作的動力,人們用鉅細靡遺的城市平面圖來歌頌新舊都心的力量與優越。到了十八世紀後,手握新誕生的探勘與測量技術

,地區性的地圖也隨著第一份全國性大規模繪圖計畫而走向更大的規模。 巴夫洛夫,猛獁象牙地圖刻在猛獁象長牙上的到底是不是張地圖?專家對此眾說紛紜。倘若是,那就是現存最古老的地圖,其時間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這張地圖約製作於25,000年前,地點靠近今天的捷克共和國境內的巴夫洛夫地區。主張它是地圖的人,說上面呈現了塔亞河(Dyje)的蜿蜒,以及滿是岩石的帕夫洛斯斯克(Pavlovske)山頭。山脊與山坡上沖蝕的溝壑同樣清晰可辨。圖中有個圓圈中帶有半圓的花紋,則被詮釋為雕刻者的聚落或房子。據說,這張圖頗能與象牙出土當地由北往南看的地景吻合。

南極洲地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奇人怪事。然而在谷歌地圖及其街景功能出現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些谷歌地圖現象。多虧谷歌地圖為用戶繪製出了地球的大部分區域。我們才有機會看到那些奇妙且令人震驚的瞬間。廢話不多說 我們馬上開始看谷歌地圖拍到的奇怪畫面吧

0:23 愛的射線
1:17 射箭
1:45 消防員
2:20鳥人
3:00 馬臉
3:22 黃人
4:05 沙漠
4:55 南極洲
5:30 端島
6:05 奧祖谷娃娃村
7:00 時間旅行
7:36 烏龍
8:11白俄羅斯
8:35 黑武士
9:05 橙色連身衣
9:43切爾諾貝利
10:15 外星人
10:43古埃及木乃伊

任何合作邀約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谷歌 #地圖 #詭異

基隆八斗子地區海洋休閒之發展策略

為了解決南極洲地圖的問題,作者潘薇安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有關基隆八斗子地區海洋休閒之資源,藉以提出基隆八斗子地區海洋休閒之發展策略。臺灣地狹人稠,陸地遊憩資源、空間有限,反觀海域面積寬廣,未來休閒、觀光、遊憩活動勢必朝向海域發展。本研究中所討論的基隆八斗子地區,原本就是一個天然的港灣,漁獲豐富,在清朝雍正年間就有人在此居住。因此,本研究以基隆八斗子地區的文化、特色為主,並結合周邊環境,形成以「海洋」為主題的休閒觀光場所。研究的第一階段採用文獻回顧法,歸納、盤點出基隆八斗子地區海洋休閒之資源;第二階段透過田野調查、口述訪談、問卷法與個案分析,進行基隆八斗子地區海洋休閒發展過程之了解與探討;第三階段利用SWOT分析法對基隆八斗子地

區海洋休閒進行分析,並嘗試提出未來基隆八斗子地區海洋休閒之發展策略。研究發現,基隆八斗子地區海洋休閒發展規劃已具有雛形,並且在海洋概念與內涵發展上均已邁向較為清晰之結構。在調查後發現,對於基隆八斗子地區的海洋休閒環境資源,在地民眾與規劃參與者均抱持正向態度,且希望能夠結合在地歷史以作為海洋休閒發展之用;座落於此的海科館以望海巷海灣海洋教育示範區為核心,積極努力復育珊瑚、小丑魚和軟絲的工作外,也規劃與在地的相關產業合作,希望發展更多能夠在水域進行的活動,如:浮潛、水肺潛水、SUP(立式划槳)、獨木舟等,期待在帶領八斗子地區轉型成為具有休閒、觀光遊憩的地區之外,更能將永續海洋的觀念建立在到訪遊客的

意識形態中。關鍵詞:基隆八斗子地區、海洋休閒、漁村文化、永續海洋。

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

為了解決南極洲地圖的問題,作者賽門.加菲爾 這樣論述:

  從地圖看歷史──第一本全方位、最完整的地圖文明史   從亞歷山大圖書館到Google Maps,從石刻地圖到GPS定位系統,   地圖是如何反映歷史、影響文化,見證變遷和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古希臘人如何得知世界有多大?   托勒密後的黑暗中世紀,如何藉由印刷工藝「文藝復興」?   瓦爾德澤米勒地圖的十二板塊,說明了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場騙局?   在平面上呈現弧形表面,麥卡托如何成為現代製圖之父?   當Google Maps掌握了定義和呈現世界的權力,我們的未來要往那裡去?   想像一個沒有地圖的世界,人們如何旅行?現在手機裡有地圖,電腦上有Google Map

s, Facebook的出現更繪出一幅新的社群圖譜──數位革命對地圖的改變遠超過各時期所有地圖學的總合。讓我們回到一萬四千年前,穴居人首次在石頭上刻下地圖開始,是否地圖的產生──甚至啟動了人類大腦的擴張與發展?   關於地圖的事實代表一本世界演變史:西元前的扁平世界,中世紀的宗教奇想,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十六世紀晚期的三角測量、十八世紀的經度確立、二十世紀的飛航與空中觀測。到了今日,拜全球定位系統、衛星導航之賜──世界的中心不再是耶路撒冷或是帝國首都,我們開始Me-Mapping──從自己的位置規劃路線。走到哪裡,「你」就是地圖,就是世界旋轉的樞紐。地圖確實描述每個時代對世界的看法,掌握

你我之所以為人的線索,並反映出發現與好奇,衝突與毀滅──也標記出權力的更迭。   地圖即故事,地圖即生命。地圖的力量能迷惑、能振奮、能煽動,能無聲傳遞迷人的故事,講述我們曾經經歷以及即將前往之處。作者以其獨特的眼界,解說地圖如何表達、又如何巧妙在時間長流中重塑了歷史。地圖在這本書中,不僅是用來觀察周遭世界的跳板,還反映出更具定位的自己。   (如果蘋果公司讀過這本書,應該就不會在地圖軟體上跌了這麼大一跤。) 本書特色   1. 一場想像大展:橫跨一萬六千年,超過130張地圖,內容包羅萬象   古希臘損毀已久的世界圖像、世界各地大學的馳名珍藏、大英圖書館令人讚嘆不絕的珍品、來自世界

各地的稀世文物,包括手稿、航海圖、地圖集、螢幕截圖以及手機App。   2. 地圖嚮導帶路:介紹史上留名的偉大製圖家,和鮮為人知的地圖奇人   自吹自擂的商人、吹毛求疵的測量員、天馬行空的哲學家、一擲千金的收藏家、不可輕信的航海家、初出茅廬的地球儀匠、緊張兮兮的館長以及貪得無厭的征服者。還有些如雷貫耳的名字──托勒密、馬可波羅、邱吉爾和印第安納瓊斯。   3. 資料無所不包:新奇詭異的地圖和前所未聞的地圖軼事,都在「地圖大小事」單元中   藏寶圖、龍出沒地圖、謀殺案地圖、火星上的地圖。窮人與富豪地圖、電影地圖與藏寶地圖、獵捕章魚用的地圖、非洲詐騙地圖、南極洲地圖,還有那些烏有之地的地

圖。 深度推薦   【PChome Online 董事長】詹宏志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洪致文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執行長兼總編輯】李永適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 專文推薦   【作家】張國立   【文史工作者、廣播與電視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國際盛讚   作者憑藉他對地圖的熱情,在這本書中帶領讀者沿著每一張地圖開啟一片嶄新的視野。──今日美國報   作者連結了古老的地圖藝術和現代科學的製圖法,滿足地理迷無盡的需求,每位讀者都可以從中學到關於地圖的他種知識。這本書扮演了唯一的橋樑。──匹茲堡郵報   這是一

本傑出的地圖作品,好看又有趣。──華盛頓郵報   面對「地圖」這種可能極度無聊、只有少數人有興趣的主題,作者竟然有能力寫出這樣一本有熱情、有內容,但又不枯燥的好書。《地圖的歷史》是一本珍貴的好書,有趣、機智,讓人忍不住一頁一頁看下去,純粹就是好看。──西雅圖時報   這本書紀錄了自古以來關於地圖的奇聞軼事,同時探索地圖是如何形塑人類的文化。──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作者的新書記錄了地圖史的演進,以及為何地圖在人類生活中扮演如此關鍵的角色。──閣樓雜誌   個性,軼事,地圖珍品,作者從人類的角度解讀地圖,才使這本書這麼好看,如此有可看性。──書評網站BookPage.com

  作者的寫作高超,書中所佈下的懸疑點,讓每一個章節讀起來就像在看一個精彩的短篇故事,或是懸疑短篇。這本書無所不包又藏有深度。──美國史密森尼雜誌   這是一次對地圖羅曼史的精彩進擊,也是一個關於地圖完美而有趣的展演,不斷刺激著我們的想像力。──科克斯書評   充滿啟發性,而且完全無法停止閱讀,作者學識的程度和廣度十分驚人,而機智的文筆讓本書像是一本歡樂的文學指南。──書單雜誌   讀者將會從一萬六千年的地圖歷史中得到極大的樂趣。──圖書館期刊星級評論   精彩萬分,如果漫遊世界是你生命的燃料,那就讀下去吧!──美國科普作家戴瓦•梭貝爾(Dava Sobel)   如果

想找人寫出我們對地圖的熱愛,除了賽門.加菲爾之外不會有更好的人選。他是一個大師,混合了地圖的奇聞軼事和他活靈活現的文筆,引人入勝。──英國Condé Nast Traveller雜誌   實在太扣人心弦了!──英國每日郵報   作者極有天賦,能把他對地圖深度的熱情和吸引讀者的能力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泰晤士報   《地圖的歷史》將帶領你到嶄新的世界遨遊,帶著遠古的地圖描繪出帝國的興衰,真的是一本傑出的好書。──英國獨立報   作者讓他豐富又專業的研究自己說話,藉此幫助讀者發現生活中微小的事物是如此重要、有價值又美好,這已經超越地圖這個工具本身的意義了。──英國每日電訊報

作者簡介 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d)   生於英國,是一位記者同時也是作家。他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早年曾為BBC寫過紀錄片劇本,也替英國獨立報、觀察家報等媒體撰文。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很著迷於地圖。除了《地圖的歷史》之外,還有《工業的黑暗》(The Dark Side of the Industry)、《淡紫色──改變世界的顏色》(2002,商周出版)等多本頗具盛名的著作,2010年的作品《字體故事:西文字體的美麗傳奇》(Just My Type)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更以《純真的盡頭:AIDS在英國》榮獲毛姆獎。 譯者簡介 鄭郁欣   師大譯研所畢,喜歡

想像、喜歡文字、喜歡講故事的兼職譯者。 推薦序|天堂般美好的科學 謝哲青 推薦序|地圖指引的是夢想 張國立 序|致地圖之愛 戴瓦.梭貝爾(Dava Sobel) 引言|自己形成的地圖 第一章|天才知道的事 古希臘人──埃拉托斯特尼與托勒密──最初如何測量出世界的大小與形狀,並找出我們所在的位置。 第二章|出賣世界的人 英國最珍貴的地圖寶藏──中世紀世界地圖──為了整修漏水屋頂而被送到拍賣會的那一天。 【地圖大小事】時值一二五○年,你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嗎? 第三章|成形中的世界 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世界──極地現身。 【地圖大小事】這裡有龍 第四章|威尼斯、中國與訪

月之旅 義大利人如何成為世界第一的製圖者,然後是德國人、荷蘭人。一名威尼斯修士如何發現東方之謎,最後落腳於月球。 第五章|神祕的文蘭島 古斯堪地那維亞人是否在哥倫布之前就抵達美洲並繪製成圖?或者這是最耐人尋味的地圖偽作最美好的時刻? 第六章|歡迎來到亞美利戈 托勒密於歐洲再現,美洲錯以他人為名。 【地圖大小事】加州是個島 第七章|麥卡托地圖好在哪裡? 世界於一五六九年時的模樣──時至今日,即使是聯合國也仍然偏好波斯特爾正方位等距投影。 【地圖大小事】保持沉默:德瑞克的銀之旅 第八章|世界盡在一書 地圖集於十七世紀的荷蘭蔚為風潮,《泰晤士報》也採行了地圖集,之後成為政治

宣傳工具。 【地圖大小事】獅子、老鷹與傑利蠑螈 第九章|繪製一幅城市地圖(沒有摺來疊去) 倫敦也有地圖風潮,是街道圖的先鋒者,而約翰.歐杰拜在《大不列顛地圖集》裡畫出了每一條主要道路。 第十章|英國地形測量局六則漸趨協調的故事 詹姆士黨叛亂促使英國創立地形測量局,廣及印度。不過野餐區的代表符號是什麼? 【地圖大小事】十九世紀的謀殺案地圖 第十一章|傳奇的空山山脈 一座無法通行的山脈綿延再綿延,直到一位法國軍官發現它根本不存在。 【地圖大小事】班傑明.莫雷爾的騙局真相 第十二章|霍亂與遏止它的地圖 地圖在尋找疾病成因中所扮演的角色。 【地圖大小事】與柏克及威爾斯一

起穿越澳洲 第十三章|金銀島:「X」表示寶藏在這裡 文學與生活中的藏寶圖。 第十四章|世界上最糟糕的旅程,前往最後畫上地圖的地方 探險家們如何不靠地圖找到南極,然後以自己的家人、朋友與敵人為之命名。 【地圖大小事】查爾斯.布思認為你品行不端 第十五章|皮女士與A到Z地圖 以走過倫敦兩萬三千條街道而聞名的女士,實際走過的路也許要少得多。 【地圖大小事】最大的地圖:貝克的倫敦地鐵路線圖 第十六章|一手掌握的地圖:旅遊指南簡史 穆雷與貝德克爾的精美摺頁圖讓位給另一個製圖黑暗時期。 【地圖大小事】巴利無法摺疊的地圖大小事 第十七章|北非諜影、哈利波特,以及珍妮佛.安妮斯頓

住的地方 布偶能靠地圖完美往來於各地,而我們能悄悄跟蹤大明星。 【地圖大小事】一場刺激逐兔的化裝舞會 第十八章|如何製作巨型地球儀 從零開始……當你原本是保齡球館老闆。 【地圖大小事】邱吉爾的地圖室 第十九章|最大的地圖商,最大的地圖賊 地圖有多麼誘人──吸引的都是什麼樣的業者和小偷? 【地圖大小事】女人看不懂地圖。噢,真的嗎? 第二十章|把車開進湖裡:衛星導航系統如何將世界裝進盒子裡 我們學著去看史上最無聊的飛行電影──憑藉全球定位系統,荷蘭人再次掌握世界地圖霸權。 【地圖大小事】火星運河 第二十一章|過關前進直往無界天際 地圖是遊戲,從拼圖到《戰國風雲》,

以及電玩可能是製圖未來的理由。 第二十二章|繪製大腦圖 計程車司機對神經科學的貢獻。 尾聲|即時且不間斷,無處不在的自我地圖 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一切。 謝詞 推薦序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洪致文   地圖是空間與人類之間,一種巧妙的連結。透過地圖,我們可以理解空間上的種種事物,也可以想像、甚至幻想空間的可能樣貌。追尋《地圖的歷史》,讓我們理解了人類與空間這種微妙關係的歷史演進,不止增加對於空間的理解,也更能探索人類是如何去描述空間、思考空間與想像空間。 推薦序2 天堂般美好的科學 【文史工作者、廣播與電視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我還是小伙子時

,對地圖懷抱著無比的熱情。我時常目不轉睛地盯著南美洲、非洲,或者是澳洲看上好幾個鐘頭,沉浸在探險的榮耀之中。那個時候,我們的世界還有許多未知的空白,而且每個空白都如此的誘人。當我看到地圖這塊迷人的未知時,我就會用手指著它說:『等我長大了,我要去那裡!』」 -康拉德(Joseph Conrad)・《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   二○一三年暮春,我動身前往奧地利,拜訪這座由哈布斯王朝打造的巴洛克之都維也納。位於市中心舊城區的國家圖書館(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是全世界最雄偉瑰麗的圖書館建築。歷經千年蒐羅,從托勒密王朝亞歷

山大圖書館莎草紙祭祀儀式目錄,七世紀拜占庭皇室御用日禱金頁書,九世紀巴格達阿拔斯王朝手工製作的緻密畫捲軸、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師歌川廣重(うたがわ ひろしげ)仙鶴堂版《東海道五十三次》版畫,到最新一期《費加洛報》社論的Snapshot影像檔案… 應有盡有。手稿、古本和珍本、樂譜、繪畫、圖表、照片、簽名和海報,以及世界語和其他語言的著作,這些收藏品是為了科學研究。擁有七百四十萬件文物及典籍收藏,賦予奧地利國家圖書館強烈且無可言喻的存在感。   我拜訪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為的是在中央大廳(Prunksaal)所展出的一張極其特殊的地理文獻:長六・七五公尺,寬三十四公分,由十一張羊皮所拼接而成的《普

丁格地圖》(Tabula Peutingeriana)。《普丁格地圖》是已知現存最古老的羅馬帝國地圖,最西從大西洋岸的海克力斯之柱──也就是今天伊比利半島南端直布羅陀巨巖(Rock of Gibraltar),一直到最東端的印度河流域及斯里蘭卡,是當時西方文明所認識的世界全貌。   不過,由於《普丁格地圖》並不是根據嚴謹的工程測量數據來繪製,因此在空間比例上有嚴重失真,羅馬人所熟悉的地中海世界就佔去地圖的百分之七十九,其他像是阿拉伯半島、印度次大陸與中國只佔地圖百分之二十左右。儘管如此,它仍是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之一。《普丁格地圖》用黑色來書寫城市與地名,聚落與聚落之間以紅線聯結,代表

陸地交通。黃色描摹陸地,海洋河川與湖泊則使用群青與孔雀石綠來表示。重要的地方與場所,則利用特殊的符號來標示,例如帝國首都羅馬、君士坦丁堡與安提阿,即使是第一次閱讀《普丁格地圖》,也可以迅速在密密麻麻的記號書寫中找出它們的所在。   《普丁格地圖》之所以重要,並不是因為它的精確性,因此,旅行者是不使用它來進行實務操作,《普丁格地圖》反映了羅馬人的世界觀。通過地圖的勾勒,我們看見了帝國疆域與霸權中心的圖像論述,簡單幾筆,就界定了羅馬人與外邦人的區別。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印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古諺的真實性。二○○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普丁格地圖》登錄為《世界記憶計劃》(Memory o

f the World Programme)的保存名單。   我被《普丁格地圖》的簡單與美好深深地吸引,實際上,人類運用圖像來紀錄空間資料的歷史相當久遠,早在世界還没有名字,人們還需要用手來指的年代,地圖就出現在生活之中。俄羅斯西伯利亞出土的海豹皮,透露出楚科奇人一萬八千年前遷徙捕獵的踪跡;位於阿爾及利亞的撒哈拉岩畫,隱藏了北非游牧先民跋涉取水的足跡,在南太平洋用植物編織的不規則藤網,是波里尼西亞人標識潮汐洋流與方位的航海圖。地圖(Map)這個字源自於拉丁文Mappa mundi,意思是「將世界繪在布上」,地圖以獨特的方式,描繪了世界與人的關係,並且教我們如何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自我定位。

  十八世紀愛爾蘭的思想家愛德蒙・伯克(Edmund Burke, 1729 - 1797)曾經說過:「地理是關於塵世的學科,卻是如天堂般美好的科學」。當我們凝視地圖時,它也以獨特的方式形塑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與觀點。對於喜歡探險的人們,地圖上的未知永遠提供我們無限的想望與追求,哪裡有空白,就是我們出發的理由。 推薦序3 地圖指引的是夢想 【作家】張國立   一四九二年八月三日,當哥倫布帶著三艘帆船從西班牙南部的帕洛斯港出發往西尋找通往印度的航道時,他主要依賴的是西元二世紀羅馬帝國科學家托勒密所著的《地理學》,這本書裡包括了一幅傳奇性的世界地圖。   在相信地球是平的時代裡,托勒

密地圖顯示出弧狀的球形世界,對歐洲、地中海與北非有詳細的說明,也將大部分空間留給空曠的亞洲。在歐洲的西邊是細長的大西洋,然後,地球的另一面便消失了。   因此哥倫布拿著張完全沒有指引的地圖往西前進,他不怕途中遇到水怪,或掉進傳說中地球邊緣的深淵?   很多年前我見到托勒密的地圖,忽然間明白了,哥倫布在地圖上看到的不是航線、目的地,他看到的是似乎就在眼前的未知世界與夢想。   我養成看地圖的習慣始於高中,地理課本一冊冊,讀起來不知所云,可是配上地圖頓時發現其中的訣竅。從此一張張地圖,可以組成讀圖者的人生,例如我從日本JR火車上撕下來的北海道地圖,看著宗谷本線上的每一站,嗯,天鹽川溫泉

,若是泡一下湯,能融化低溫裡早凍僵的四肢;音威子府有車站蕎麥麵,碗面冒出的熱氣能使殘酷的冰雪變得可愛;還有稚內,毛蟹與港口旁倉庫內堆滿了的鯡魚,因而宗谷本線的終點不是稚內,是彈跳於口中的海鮮。這張地圖使我胃腸蠕動、胃液泛濫,所指引的絕非單絕的路線而已。   翻開另一張,《哈比人》小說最後面是折了四折的地圖,我瞪大眼蒐索,北方有堆滿寶藏的孤山,中間是精靈的森林,不需要電影,我已經能跟著比爾博無聲的腳步,走進托爾金想像中豐富的中土世界。   已故的詩人林燿德在他寫的希臘旅行散文裡配了手繪的地圖,愛琴海不再是夾於經緯線間的小座座小山,而是奧狄賽流浪的路線、海神波賽登舉著三叉戟冒出於海面、唱歌

使水手變成化石的女海妖。一下子,這幅引領我進入希臘神話的世界。   在威尼斯總督府的地圖室內,看著不同年代繪製的世界地圖,原來在那個時代,即使人們能去的地方有限,但他們儘可能地蒐集旅人口述的情報,運用想像把世界組合成真實與幻想、線條與浪漫的空間。   對,這才是地圖的真正價值。   《地圖的歷史》不僅藉著史料述說地圖如何成為今天的模樣,也沒忘記中世紀地圖的生動程度,因為地圖的某個角落竟然畫著一隻龍,配上警語:「注意,這裡有龍。」   地圖有生命,製圖人和他未來的讀者透過簡單的圖形交換對世界的期盼──這裡得說說我的一張地圖,那是父親留下一張手繪的地圖,他用毛筆畫出有山有水有些地名

的小小地圖,夾在被蛀蟲啃去好幾個角的《國富論》內。我一直不明白畫的是什麼地方,但心裡已經設定那個打「X」的點,或許是父親留給我的寶藏地點?   十多年前回到他的故鄉,將地圖給當地的朋友看,大家都不明白,直到一位坐在樓前蹺腳抽菸的大爺點著頭說:   「哪塊?這是城外的茅山。」   父親來自江蘇省的金壇市,原是茅山下的小鎮,據母親說,小時候他被送進這座道教名山當了幾年小道士。我坐了車再鼓足氣力拿著圖攀上山,當然沒有寶藏,不過我透過那張圖和早過世多年的父親做了深刻的交談,地圖上畫的是感情。   現在,每個人利用手機或GPS把起點和終點打上,幾條幾何曲線領著我們的汽車以最短捷徑去目的地

,地圖就如此被科技給歷史化了嗎?   不,GPS表現出的充其量是路線,無法跟地圖的永恆性與故事性相比,在《地圖的歷史》裡,重新找回夢想的力量,尤其是憑藉著這本書,說不定能找回幾千幾百年前失落的空間,不管它地理性或故事性的存在。   希望你以輕鬆的態度進入地圖的世界,閱讀其中隱藏的秘密,說不定你會比我成功,找到躲在角落裡的寶藏,也請留意,「這裡有龍」。 自己形成的地圖 二○一○年十二月,臉書發表了一幅新的世界地圖,既美麗又震撼。人們一眼就能認出這是世界地圖——螢藍色光芒的薄透細線,像絲網般籠罩整張地圖。這幅地圖有什麼奇怪的地方?中國與亞洲幾乎不存在,而東非看起來像是沒入海裡了,有些國家

的位置也不太正確。這不是一張標記臉書全球使用者的地圖,而是臉書網絡所產生的地圖。這是一張同時由五億名製圖師所繪製的世界地圖。 臉書的實習工程師保羅.巴特勒,運用臉書的使用者中央資料庫,將使用者所在的經緯度與他們人際網絡地區的經緯度連結起來。巴特勒在他的部落格解釋道:「每一條線也許代表了旅行中結識的友人、旅居國外的家人,或是因為現實生活種種因素而久未聯繫的大學老同學。」 臉書當時有將近五億的使用者,因此他原先以為這會是一幅雜亂的地圖,紛亂的網線(就像早期電腦後方的樣子)最終會糾結成一團。巴特勒回憶道:「結果地圖開始繪製幾分鐘後,新的樣貌現身了,我有點訝異。預期中的一團亂轉變成一張詳細的世界地圖。

不只可以看見幾個大陸,一些國界也非常清楚。不過,真正讓我詫異的是這些線條所代表的不是海岸,不是河流或是政治邊界,而是人們真實的關係。」 在巴特勒創造出這幅地圖的前一年,我採訪過臉書的創始人馬克.祖克柏,這幅地圖完美體現了當時他所說的話:「臉書不是一個新的社群,而是將世界上所有既存的不同社群描繪出來。」 數位革命——如此精準地以臉書地圖的形式展現出來——對於地圖製圖的改變,遠超過各個時代以來所有地圖學的創新發明。手機裡有地圖,電腦上有Google Earth,我們越來越難記起以前沒有這些東西時我們是怎麼過的了。 我大概記得以前我們都會買那種摺疊地圖,或是那種只在新品時摺起來、之後再也沒摺起過的地

圖。或者我們會從架子上拖下重得可以讓人肩膀脫臼的地圖集,迅速翻閱索引,納悶著在美國到底有幾個地方叫斯普林菲爾德。

智利對阿根廷之外交政策演變(1982-2014)

為了解決南極洲地圖的問題,作者蔡智強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歷史文獻搭配外交決策、國家利益、國際關係理論以及地緣政治密碼等四種層次的分析法,研究自一九八二年「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迄今智利對阿根廷外交政策之演變。有鑒於國際環境的瞬息萬變與偶發事件層出不窮,故本文採用三種國際關係理論: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及社會建構主義,驗證不同時空背景之下,智利對於國家利益的定義及偏好轉變而執行不同之外交政策,冀望賦予本文更完整多面向的國際政治分析。  智利在馬島戰爭中雖然並非直接當事方,卻迫於南美洲軍事失衡所造成的安全困境,冒著被拉丁美洲排擠的風險選擇與英國組成秘密軍事同盟共同對抗阿根廷,無疑顯示出冷戰時期「安全存續」為唯一至上的國家利益。然而隨著智、

阿兩國政府相繼回歸民主之後,雙方歷經多年的溝通對話與合作,相互諒解並達成共識建立制度,除了陸續和平解決領土爭端,也達成兩國經濟及實體等多方面利益互惠,在「國際建制」的概念下促進國家多元發展。  《智利-阿根廷和平友好條約》於二○一四年屆滿三十周年,《麥普整合協定》更緊密結合兩國關係,雙方聯手致力推動跨兩洋發展計畫及南美洲國家整合。智利在馬島主權議題,一方面發揮「利基外交」實力以扮演英、阿之調停者自居;但智利同時又聯合英國、巴西進行海上軍演,形成競合的外交立場。智利對阿根廷採取既支持又圍堵之雙軌外交政策,除了企圖加強本國「和平主義者」之國際形象並贏取南美洲國家好感之外,也符合智利在太平洋、大西洋

及南極洲的傳統國家利益。關鍵字:智利、阿根廷、外交政策、國家利益、馬爾維納斯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