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大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南部大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女玲寫的 奈及利亞史:分崩離析的西非古國 和(美)大衛.喬治.哈斯凱爾的 樹木之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浪新聞97.03.10報導國立台南大學首創南部大學校園網路電話 ...也說明:Page 1. 新浪新聞97.03.10 報導. 國立台南大學首創南部大學校園網路電話平台. 網址:http://news.sina.com.tw/edu/cna/tw/2008-03-10/16216038822.shtml.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民 和商務印書館所出版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鄧誠中、紀麗秋所指導 董一多的 領導風格、組織氣候、薪酬制度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南部大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領導風格、組織氣候、薪酬制度、離職傾向。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黃有傑所指導 蘇意茹的 休閒參與態度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社團參與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教師專業社群、教育機構的學校氣氛(SCEO)、社團參與態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部大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南部大學名錄 - 育達補習班則補充:公私立 學校體系 地址 網址 公立 大學校院 嘉義市鹿寮里學府路300號 http://www.ncyu.edu.tw 公立 大學校院 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http://www.ccu.edu.tw 公立 大學校院 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2段33號 http://www.nutn.edu.tw/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部大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奈及利亞史:分崩離析的西非古國

為了解決南部大學的問題,作者黃女玲 這樣論述:

  奈及利亞,位於西非撒哈拉沙漠南緣,由三大族群、兩百多個少數民族所組成。自古以來,此地即薈萃了諸多族群,原本部落林立的社會,自西元十世紀,開始有了改變。北方部落因橫跨撒哈拉的商貿往來,與伊斯蘭文化迸發出新的社會型態;位於南方的族群,則因與進行海外探險殖民的歐陸國家接觸,被迫展開數百年之久的奴隸貿易,皈依基督的人口亦大量增長。當代奈及利亞的文化樣貌已出現大致的輪廓。     十八、十九世紀,歐洲列強相繼侵入,受迫於柏林會議的專斷裁定,西非被劃分為數個殖民地,奈及利亞,即是這段歷史中沉重的產物。在英國榨取經濟利益、挑撥族群衝突等統治方式下,獨立後的奈及利亞仍面臨嚴重的經濟問題與族群內戰。何謂「奈

及利亞」?對於各民族來說,一直是個模糊而難解的疑問。     現今的奈及利亞雖以其豐富石油資源,躍升非洲第一大經濟體。然在政治敗壞、貪瀆成風的情況下,巨額收入非但沒有改善生活品質,反而成為助長國家動盪的燎原之火。加以南北對立、族群衝突等問題,人民早已厭倦等待無法實現的正義,率先掀起戰火。如此分崩離析之國,至今,仍在尋找能一展非洲雄鷹之姿的契機! 作者簡介   黃女玲     1969年出生於雲林縣莿桐鄉。1995 年畢業於輔仁大學英美文學研究所。畢業後留於輔大擔任兼職講師,從事英文教學十三年,2011年隨夫婿定居奈及利亞,在奈國的主要工作為翻譯基督宗教靈修相關書籍。曾於2014年翻譯現代非洲

文學之父─奇努瓦.阿契貝(Chinua Achebe) 的著作《分崩離析》(Things Fall Apart ) 一書。 自序 第I篇 近代以前的奈及利亞地區  第一章城邦、帝國及社會(西元前9000~西元1500年)  第一節考古發現及古代社會  第二節帝國的興起及種族認同  第三節伊斯蘭教的引進  第四節跨撒哈拉沙漠的貿易活動  第五節非洲土生土長成的國家   第二章奴隸制度與邦國建立的關係(1500~1800年)  第一節奈南奈佳河流域的奴隸制度與社會型態  第二節北方大草原的奴隸販賣促進邦國的富強  第三節奴隸與歐由帝國興起之關係 第四節奴隸販賣對奈區南方海岸國家政經情況的影響  

第三章奈區十九世紀政經轉型期(1800~1850年) 第一節奈北索科托.哈里發轄區的產生 第二節奈南的政經轉變    第II篇殖民時期的奈及利亞地區 第四章英國殖民統治的開端(1850~1903年) 第一節奈南英保護國的設立  第二節皇家奈佳公司  第三節索科托伊斯蘭政權的瓦解  第四節奈領地原住民的反抗及英國殖民政府的暴力鎮壓   第五章奈區1929年之前的殖民社經狀況  第一節英國在奈區的殖民統治制度  第二節奈南奈北二領地合併為一  第三節殖民經濟  第四節社會文化的發展   第六章從民族主義運動到獨立建國(1929~1960年) 第一節泛奈國家認同感的發展 第二節發展計劃、憲法改革、

區域主義  第三節獨立成功    第III篇 獨立建國的奈及利亞 第七章政經不穩與內戰(1960~1970年) 第一節第一共和的國發計劃  第二節第一共和的政治  第三節軍事干預  第四節內戰   第八章石油與奈及利亞(1970~1983年) 第一節石油致富與盜賊政治 第二節高望好大喜功帶動人民揮霍,政府貪腐 第三節第二次軍變推翻高望政權 第四節歐巴山糾政權   第九章民主轉型期(1984年迄今) 第一節民間宗教活動等vs. 政府貪腐  第二節布哈利政權(1984∼1985年) 第三節巴班吉達政權(1985∼1993年) 第四節民主轉型與1993年的大選 第五節阿巴恰政權(1993∼1998年

) 第六節和平轉移為第三共和  第七節歐巴山糾政權(1999∼2007年) 第八節亞拉杜阿政權(2007∼2009年) 第九節古拉克政權(2010∼2015年)   後記與感想 附錄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序     「比起臺灣,奈及利亞彷彿落後了一百年。」有一次我先生開著他的TOYOTA 房車,載著我和孩子走在拉哥斯馬扎馬扎區到處坑坑洞洞的馬路上時這麼說著。到處坑洞,是因為年久失修,等到開進住宅區,則只剩泥土石頭路了。雨季的時候,往往到處積水泥濘,不僅對工作上學造成極大的不便,連對只是要上市場買菜的家庭主婦,出個門都可以是一樁了不起的工夫。說奈及利亞落後臺灣一百年,其實是玩笑話,笑話背後掩

蓋的,是奈及利亞自1960 年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以來,國體一直不健全的事實。奈及利亞獨立建國前兩年在奈南三角洲所發現的石油,使不健全的國體更加無法獲得真正的發展。1960 年奈及利亞雖自其殖民母國英國獲得獨立,但看似和平轉移的政權,其實其中有詐。覬覦奈石油能源的英政府把政權交予聽命於英政府的豪薩族,如此英國石油公司得以繼續自由的在奈三角洲開採煉油,而掌政的豪薩族當然就坐擁奈國大部分的油財而忽略了同屬奈國的伊博族、優羅巴族以及其他較小族群的利益。如此一來,不難想像奈國人民幾十年來已造就自求多福的工夫。舉世聞名的奈國伊博族作家齊努亞.阿切貝(Chinua Achebe) 在他的《奈及利亞之患》(

暫譯(The Trouble with Nigeria))一書中曾如此寫道:     看看我們癱瘓的公共設施;看看我們無效又浪費揮霍的國營集團及州營公司吧!要用電,就買你自己的發電機吧!要用水,就在自家院子鑿個水井吧!要旅行,就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吧!我有個朋友跟我說,「我看有一天若你要寄信的 話,你得自己建造自己的郵局!」     上述的第三、第四點是誇張了,但發電機和水井倒是真的。在奈及利亞若要成立公司行號、機構、學校、醫院,那鐵定要先購有強而有力特大號發電機,因為奈國的電力公司隨時有可能斷電。一天供電8 個小時以上就可以使人民樂歪了,但常常也絕不會超過12 個小時。(這還是指在都市的情況

喔!)全國有超過一半以上貧窮人口的奈及利亞,很多人連發電機也是買不起的,就算有發電機,也不一定每次要用電就剛好有錢買汽油來發電,因為大部分人收入少而且不穩定;月平均所得才不過臺幣三、四千塊,而且這點錢要養全家五個以上的人口,有時三餐都有問題,哪來閒錢買汽油發電?用電是如此,鑿水井就更不可能是一般人能成就的。     筆者所在的拉哥斯市,因有全國各地求發展的人來此租屋,因此很流行三樓到五、六樓不等的出租公寓大樓。當電力公司不給電,水龍頭流不出水的時候,大樓住戶就共用公寓大樓房東在大樓院子所鑿的共用水井的水。而建造這些公寓大樓的,往往都不是拉哥斯當地的原地主。     1960 年奈及利亞獨立建國

時,就已形成三大族鼎立的局面:奈佳河、貝努約河以北的領域屬原住在那裡的豪薩族,於是就把北部的幾州大略稱為豪薩族地,奈西南就稱為優羅巴族地,而奈東南則為伊博族地。這三大族當中,就屬伊博族人最積極於發展與建設。位於奈西南端的拉哥斯州雖屬優羅巴族地,但其境內南端的拉哥斯港既是奈國著名的錢潮湧入之處,因此來到此地求發展的伊博族人比比皆是。發展較成功的很多就會向原優羅巴地主買地,有的蓋公寓出租、有的蓋旅館或度假村等。既已知奈國政府不可信任,伊博族人於是更加汲汲營營,個個的理想無非是成為雄踞一方的經濟大亨,營建自己的小天下、小王國。     不過,覆巢之下無完卵,這個道理伊博族人當然非常明白。他們就是看見

自己被迫歸屬的奈及利亞國之國體有問題,因此想獨立,但經過了三年(1967 ∼ 1970 年)慘痛的內戰之後,伊博族人心中想建立的比亞法拉國,只好藏在內心深處。但他們也因此變得非常矛盾:「不要再戰爭就好,需要到外族之地發展也好,甚至在他族之地買地建立新根基也好。」但自2014 年起北方的一個伊斯蘭暴動組織波可.哈瀾興起,造成在北方糾斯的伊博族人(基督徒)屢屢遭屠殺時,在拉哥斯置產的伊博族人就會不知所措:「放棄或賣掉在拉哥斯的資產回故里,好嗎?遠在糾斯的迫害事件,應該不會在拉哥斯上演吧!」難說喔!但如果要伊博族人返鄉發展,則非得比亞法拉國獨立不可,因為伊博族地的三角洲灣及比亞法拉灣是石油生產地。覬

覦油財的奈政府和英政府控制著這地,伊博族人的發展於是嚴重受制。想像若臺灣的各重要港口都受中共控制,那臺灣人如何還能求經濟的發展呢?伊博族人得離鄉背井到外族之地求發展,背後的辛酸與無奈,可以說是奈及利亞國體出現嚴重問題的其中一個現象。     筆者因為夫婿是伊博族人,因此難免寫作本書的角度多少會從我熟悉的觀點出發,但筆者在撰寫過程所參考的資料,很多都是來自優羅巴族背景的奈國歷史學家,如:妥因.法羅拉(Toyin Falola)。比起伊博族人,優羅巴族人雖然比較安於現狀,不過他們在文化、藝術,以及觀察歷史發展的方面,則有伊博族人較沒有的冷靜客觀。舉例來說,還好有這些占大多數的優羅巴族史學著作,筆者

寫到古拉克總統的政績時,才不會受我夫婿的看法左右。古拉克總統是奈及利亞獨立建國以來,第一位經由和平政權轉移而上任的具有基督教信仰背景的總統。也就是說,在他以前歷任的奈國總統,只要是經由「選舉」上任的(經由軍事政變的不算),多是清一色的北方人,也就是受英國利用、出賣奈南採油權給英國、信仰伊斯蘭教的豪薩族人。古拉克原在亞拉杜阿總統(豪薩族人)任內當副總統。若不是亞拉杜阿因病在任內過世,古拉克恐也無法順理成章的當上總統。可以想像伊博族人把古拉克的上任看成是奈及利亞翻身的一線希望。當他下令要把「國內燃料消費補助金」全盤取消掉時(詳見本書第九章),看在經濟能力較強,而且推崇古拉克總統的伊博族人眼裡,是石

油改革方案的必要手段,但對那些經濟能力較弱的人民,這種作法無疑是雪上加霜,因為政府沒有先行相關的配套措施(如振興國內就業機會、改善就業市場等),突然之間就要人民以原市價來買燃料(有政府補助時只要付原市價的三分之一或一半),那當然會惹來嚴重的反彈及民怨。還好,寫史的多是優羅巴族人,他們的冷靜可以就事論事的看出這種作法依然是治標不治本。倘若寫史的是伊博族人,恐怕他們要說,這些反彈和民怨是前豪薩政府或是波可‧ 哈瀾伊斯蘭教組織所煽動的,目的是要反對出身南方、信仰基督教的人掌政。     筆者會著手撰寫奈及利亞史,真的要感謝我的一位讀者朋友陳燕如。身為歷史老師,她鼓勵我善用天時地利之便,接受三民書局國

別史叢書的邀稿。必須承認,這對原背景是文學宗教的我,真的是新的挑戰。接下這工作之後,才發現要克服的挑戰比想像的多很多。比如說:原來奈國的學界(高中以下)是沒有歷史課的,因為實不知如何編寫;由各種不同而且互相不合的種族所組成的奈及利亞,不管是從哪個種族的觀點來編寫,都會受其他種族反對,而若要把這些不同的觀點都紀錄一起的話,則勢必出現互相打臉的矛盾。     幸好,筆者夫婿的一位宗族長輩本身是大學教授,經由他的引薦,我得以參考幾所奈國南部大學的館藏,如此,撰寫這部奈及利亞史的工作,才得以進行並完成。   2020 年7月

南部大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主持:傑拉德、老溫、鄭湯尼

【今集主題】
很多人都喜歡在北部讀書或生活,但我們卻在三十年前選擇到了中南部的大學。到底為什麼呢?

這一集與大家分享。

領導風格、組織氣候、薪酬制度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南部大學的問題,作者董一多 這樣論述:

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環境的變遷,職場上的人員流動較以往更加頻繁。而造成員工離職的因素有很多,如外部因素(社會價值觀、經濟、交通、求才市場競爭等)、組織內部因素(主管的領導風格、薪資、福利、組織氣氛、組織結構等)以及個人因素(家庭因素、人格特質因素、職業屬性以及個人成就動機等);在許多離職傾向的調查中顯示,主管的領導風格是造成員工離職的關鍵;同時諸多研究結果顯示員工對組織氣候之知覺不同,也會影響到其行為;而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合理性與激勵性,不僅會牽動員工對工作的態度與其行為,也會對企業吸引及留住優秀的人才造成影響。 本研究旨在探討領導風格、組織氣候、薪酬制度與離職傾向間之關聯性。本研究

採取問卷調查法,以中部某工業區之工作者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並透過網路問卷及紙本問卷二種方式進行發放,共計回收493份問卷,有效問卷數為473份,有效之回收率為95.94%。本研究採用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與線性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予以分析,進而獲致如下之結論:一、不同婚姻狀況、年齡、職級、工作年資的受試者在離職傾向上呈現顯著差異。二、領導風格與組織氣候間呈現顯著相關。三、領導風格與薪酬制度間呈現顯著相關。四、領導風格與離職傾向間呈現顯著相關。五、組織氣候與薪酬制度間呈現顯著相關。六、組織氣候與離職傾向間呈現顯著相關。七、薪酬制度與離職傾向間呈現顯

著相關。八、領導風格、組織氣候與薪酬制度對離職傾向皆具有顯著預測力。

樹木之歌

為了解決南部大學的問題,作者(美)大衛.喬治.哈斯凱爾 這樣論述:

這本書通過記錄樹木以及回蕩在樹木上的聲音,講述樹木與人類居住社區的故事。作者把他那敏銳的觀察力帶到了環繞世界各地十幾種不同樹木的錯綜複雜的生物網路中,探索樹木連接的植物、真菌、細菌群落,以及動物、鳥類,著力審視人類在這些網路中所處的位置。樹木所訴說的生命記憶,展現了生命是一張巨大的關係網,我們人類也歸屬其中。每一個生命體不僅由生物連接維持,而且是由這些關係構成的。這種網路化的人生觀,豐富了我們對生物學的理解,促進了我們對人性與倫理的思考。樹木,看似遠離人煙,可它們的生命和我們的生命,不論過去、現在和未來,都互相緊緊纏繞著。生命間的牽繫,有些就如同生命本身一般古老,還有一些只不過是那些遠古主題在

工業背景下的重述。不論在何處,樹木之歌都源於生命間的關係。因此,傾聽樹木,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剖析我們人類自己的本性,並理解生活在一個經歷著深刻生態變化的世界中意味著什麼。   城市(從曼哈頓到耶路撒冷)、森林(亞馬遜河、北美和東方)和環境變化前線地區(侵蝕的海岸線、燒毀的山坡和戰區),每個地方,都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的歷史、生態和福祉是如何與樹木的生命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會談及一種樹木的歌聲,描述這些聲音的特性,形成聲音的故事,以及我們生理、情感以及智力對此的回饋。歌聲的大部分旋律,駐留在聲音表像之下。因此,傾聽,就是用聽診器觸摸大地的皮膚,聆聽地底的脈動。   書評  

《科學星期五》(Science Friday)、科普圖書網站Brain Pickings“2017年最佳科學書籍之一”   《福布斯》“2017年度最佳環境、氣候科學和環境保護書籍之一”   “樹木之歌在科學深度、抒情性和想像力方面與《看不見的森林》不相上下。”《衛報》(The Guardian)   ““哈斯凱爾精雕細刻的生態研究記錄了12棵樹的命運,在全球各地,隨時間變遷 ……一次進入生物群落的迷人旅程。”——《自然》(Nature)   “哈斯凱爾訓練了他驚人的觀察技能、他的口才和他在全球12棵樹上進行長達數小時的沉思練習的能力……字裡行間充滿辛酸和詩意。就好像整個世界——每一粒塵埃、每

一個空氣分子、每一聲鳥鳴、降雨或城市手提鑽的迴響——都在他的放大鏡下掠過。我們看到和聽到無法想像的動人之處。”——《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鼓舞人心……哈斯克爾對事物關聯性的研究既揭示了樹木的命運,也揭示了人類的命運。”——《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是一本輝煌的讀物,與惠特曼的《樹的歡欣》和苔蘚學家羅賓·金默爾對苔蘚的詩意禮贊相仿。”——Brain Pickings   “大衛·喬治·哈斯凱爾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同時也是對自然界敏銳的觀察者。《樹木之歌》既抒情又豐富,充滿美,也充滿了失落感。”——Elizabeth Kolber

t,《第六次滅絕》的作者   “哈斯凱爾用詩人的耳朵和博物學家的眼光,讓我們重新紮根于生命富於創造力的鬥爭中,並促使我們擺脫空洞的個體性。樹木的歌聲提醒我們,我們並不孤單,從未孤單。”——Neil Shea,《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作者       作者簡介   大衛•喬治·哈斯凱爾(David George Haskell),美國南部大學聯盟環保研究員,博物學家、生物學教授。致力於生物演化研究和動物保護,尤其是對棲息于森林裡的鳥類和無脊椎動物的保護。除了發表許多科研文章外,他還發表了數篇關於科學與自然的隨筆和詩歌。其科普力作《看不見的森林

》入圍2013年的普利策獎。2018年獲得約翰·巴勒斯傑出博物學寫作獎。   譯者簡介   朱詩逸,畢業於復旦大學環境科學及工程系。觀鳥愛好者,業餘時間長期組織各類自然觀察活動。譯作有《英國皇家植物園植物畫教程》等。   審校者簡介   林強,筆名“任天”,畢業於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洋生物學碩士。現為學術期刊編輯。   孫才真,北京大學科學哲學碩士,碩士期間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博物學史。現為圖書編輯。   繪圖:年高,著有《四季啊,慢慢走:北京自然筆記》       前言............1   第一樂章 吉貝............7 香脂冷杉.

...........37 菜棕............67 美國紅梣............93 插曲:結香............109   第二樂章 歐榛............119 北美紅杉與西黃松............137 插曲:槭樹............167   第三樂章 棉白楊............177 豆梨............203 橄欖樹............231 日本五針松............261 致謝............273 參考文獻............281 中文索引............305     編輯推

薦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以精微細膩的文字,勾勒從樹到天地萬物的生命網路; ◎放眼世界各處,從吟唱和延續著悠長生命之歌的樹木入手,探尋在工業發展與氣候變化影響下的古老文化; ◎闡釋聲音美學,體味“聆聽”這一最崇高的道德。 ◎作者為2018年約翰·巴勒斯傑出博物學寫作獎獲得者,其著作《看不見的森林》獲得多項大獎。 ◎知名自然筆記作者繪製插畫。 前言   對於荷馬時代的希臘人而言,榮耀與聲名* 由歌聲織就。這歌聲包含著一個人一生的評述和記憶。   因此,傾聽,便能知曉何以承載。   我傾聽樹木,想找尋生態中的榮耀與聲名,卻沒能發現轉動歷史的英雄和傳奇。恰恰相反,樹木歌聲中所訴說的生命記

憶,展現了生命是一張巨大的關係網。我們人類也歸屬其中,萬物,就好比我們的血親。   因此,傾聽,就是去聆聽我們和家人的聲音。   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會談及一種樹木的歌聲,描述這些聲音的特性,形成聲音的故事,和我們生理、情感以及智力對此的回饋。歌聲的大部分旋律,駐留在聲音表像之下。   因此,傾聽,就是用聽診器觸摸大地的皮膚,聆聽地底下的脈動。   書中列舉的這些樹木各不相同。本書前幾章故事中的樹木,看似遠離人煙,可它們的生命和我們的生命,不論過去、未來,都互相緊緊纏繞著。生命間的牽繫,有些就如同生命本身一般古老,還有一些只不過是那些遠古主題在工業背景下的重述。接下去的章節,會提及那些被發掘出的

遠古樹木的遺骸,比如化石和煤炭。這些古老的遺跡展現了生命的故事和地質的變遷,並且,或許為我們指明了未來。第三部分的章節,將目光投向那些生長在城市和田間的樹木。在這些地方,人類似乎主宰了一切,這裡看似缺乏甚至不存在自然的痕跡,而固有的生物關係可以滲透到每一個角落,將我們緊緊牽連。   不論在何處,樹木之歌都源於生命間的關係。誠然,一棵樹看似是獨立的個體,它們的生命卻並非離散。樹木、人類、昆蟲、鳥類、細菌……我們都是個體的集合。生命就是一個聚合的網路。這些生命網路並不全然是同一而和諧的。恰恰相反,其中充斥著生態和演化上的合作與衝突,不斷地被談判著、解決著。這些掙扎最終打造的並非是強大而孤立的個體,

而是讓個體更好地適應並融入了群落。   正因為生命是網路,剝離了人類的“自然”和“環境”也就無從談起。我們正是生命群落中的一部分,由眾多與“他人”的關係來組成。所以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許多哲學思想的核心所持有的人與自然二元論,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並非民謠中所謂的“徒步穿行在這個世界的陌生人”,也並非威廉·華茲華斯*(Willian Wordsworth)抒情歌謠裡的踽踽之人,從大自然中剝離開來,掉落進奇巧技藝的“死水潭”,歪曲了“物體本身的俊相”。我們的身體和思想,我們的“科學和藝術”,就如它們與生俱來的一樣,自然而野性。   對於生命之歌,我們無法置身其外。這聲音造就了我們,是我們的天性。  

因此,恪守人類環境倫理,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而人類的許多行為正在磨損,擾亂甚至切斷了全球的生物網路。傾聽樹木,傾聽這些偉大的自然接收器,由此去學習在這個給予了生命源泉、物質與美麗的大自然中,如何生存棲息。      

休閒參與態度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社團參與為例

為了解決南部大學的問題,作者蘇意茹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社團參與態度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進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在社團參與態度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間的差異情形。首先經文獻探討確認休閒參與之教師社團參與態度與學校組織氣氛間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改編社團參與態度量表及Becerra(2016)使用教育機構的學校氣氛問卷(School Climate i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簡稱SCEO)之量表做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編制內之教師,透過問卷施測,共獲得有效問卷500份。回收問卷樣本採描述性統計、信效度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

,進行統計分析後。研究顯示: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社團參與態度」及知覺「學校組織氣氛」佳,兩變項間呈現中度正相關。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在不同服務年資、擔任職務、社團的參與頻率及是否擔任社團幹部在社團參與態度及知覺學校組織氣氛上皆有顯著差異。依據上述結果,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臺中市教育單位可適度提供教師社團經費並可列入教師甄試之加分項目;學校行政單位可提高教師參與社團活動機會及頻率並讓教師共組教師社團或教師專業社群提升教師之向心力。在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之建議中,研究者可直接探討「教師專業社群和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並針對「教師專業社群」調整社團參與態度之問卷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