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歌曲吉他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原住民歌曲吉他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胡德夫/著寫的 胡德夫:我們都是趕路人(加贈最新限量EP-撕裂) 和張子霽的 強尼的烏克麗麗:從音痴變音樂人的第一本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我的家鄉在那魯灣吉他譜,大家都在找解答 旅遊日本住宿評價也說明:這歌叫那魯灣,原是台灣原住民運動的一首頗為廣汛流傳的歌曲.請留意歌詞中的"那魯灣",是故鄉的意思,是汛指...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和 所出版 。

環球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文化創意設計碩士班 苟彩煥所指導 黃晉亞的 黃晉亞數位音樂創作研究-以傳承泰雅文化為例 (2021),提出原住民歌曲吉他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原住民音樂、泰雅族文化、音樂創作。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音樂學研究所 沈冬所指導 蔣浩然的 再探校園民歌——以唱片音樂學、華語語系為視角 (2019),提出因為有 臺灣校園民歌、華語語系、唱片音樂學、抒情傳統、中國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原住民歌曲吉他譜的解答。

最後網站基因決定我愛你吉他譜 - Sdr73則補充:C G/B Am Am7/G. 命中注定注定我愛你我就喜歡老掉牙劇情. F Em7 Am7 . 每個場景都為你設計. 成你最最最最喜歡的羅曼蒂原住民歌曲. UNDER LOVER. 意見回報. 姓名.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原住民歌曲吉他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胡德夫:我們都是趕路人(加贈最新限量EP-撕裂)

為了解決原住民歌曲吉他譜的問題,作者胡德夫/著 這樣論述:

【台灣民謠之父:他是這個浮躁年代一開口就能令你安靜的人】◎20世紀70年代,胡德夫與楊弦、李雙澤推動了被稱為「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民歌運動」。◎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說他的身體里住著一個深沉的大風箱,他一開口,你就能明白白岩松為什麽說「恨不得立即給他下跪」。◎李宗盛、蔡琴、齊豫、萬芳等一眾歌手皆受其影響。◎55歲才出第一張專輯,當年即打敗呼聲頗高的周傑倫獲得金曲獎。◎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說人們因他的才華而特別「寶貝」他。◎人生啊,就像一條路,一會兒西一會兒東,匆匆,匆匆。15首歌曲作品背後的人生故事,通過歌曲講述滄桑的歲月與經歷,你會忘記身邊的噪雜,沉浸在作者娓娓道來的文字

中。他以音樂詮釋著自己的人生哲學:他筆下的台灣原住民,親切、熱情、有困難卻依舊對生活充滿著希望,他們有著自己的語言,他們用唱歌的方式來表達情感;他筆下的童年,是在牛背上躺著看天空的小孩;他筆下的人生,就是你我共同經歷的成長。◎以一句歌詞「我們都是趕路人」為書名,講述人生就像一條路,時間匆匆而逝,雖然會經歷聚沫與幻滅,但是人生總要留下一點美麗。有的人留下一種風范,有的人留下他的作為,也有人留下他的詩與歌,但最重要的是留下愛心,這愛心總會給世間帶來些美好。30年前,在華語歌壇,有這樣一位男歌手和現在的陳奕迅一樣出名。年輕的一輩,對於他也許會有點陌生,他是台灣的民歌之父,他的音樂影響了羅大佑、張艾嘉

、張惠妹,他叫胡德夫。明天以及未來是最最遙遠的路,大大小小的舞台是最最遙遠的路,不斷邂逅熱愛你的人是最最遙遠的路,活到老唱到老是最最遙遠的路。 他是台灣原住民歌手,推動了「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民歌運動」。 如果說羅大佑是個豐碑,那麽胡德夫應該被叫做傳奇,他與朋友領導了台灣的一輪校園民謠風潮。隨後,校園音樂浪潮傳到內地,掀起了以高曉松、老狼為代表的第二次校園音樂浪潮。 他是原住民運動的先驅。他的創作為歷史做見證,為族群吶喊,為同胞請命,為民主自由求生存。出生於台灣台東的原住民歌手。有台灣民謠之父之稱。1973年胡德夫舉辦了台灣史上第一場個人演唱會。2005年4月,首次出版個人音樂專輯《匆

匆》,獲得台灣流行音樂百家專輯第二名。歌曲《太平洋的風》獲2006年金曲獎最佳詞人獎、最佳年度歌曲。

原住民歌曲吉他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系列八」
布農專輯—林班原住民族的悲歡離合

林班歌-是居住在山林間的神仙們,面對現實困頓時,所賴以抒發的歌曲。五、六0年代,林務局僱請部落青年們上山整理林地,經常上山工作就是一、二個月。晚上烤火無聊時,常常用一把吉他,幾個人哼哼唱唱,就編出一些歌曲出來。

這張專輯裡面的八首林班歌,雖然多是男女對詠的情歌,但卻是原住民族在歷經百年來文化、經濟、社會的巨大破壞後,微弱、自我慰藉的掙扎之歌。

1.東埔之歌
2.三更半夜
3.情人的眼淚
4.牽牛歌
5.獨自行走
6.阿珠
7.難忘的心上人
8.歡迎歌

亞山:國小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唱林班歌了。以前新中橫測量的時候,砍樹、定標。聚在深山一個月,這邊有一個東埔山,他們住在那邊的工寮。從東埔山往下看就是東埔部落,因此做了這樣的一首歌。還有高雄的布農族,像桃源村的人也會來東埔這裡造林,也帶來了這些歌。

師母:以前小時候會好奇林班的工作,但媽媽不准。後來,有的人砍樹,砍到手斷了,我就不敢去了。

美珠:六月國小畢業後,七月就去林班了,往林班上山賺錢。即使是女孩子也一群人去林班。年長的人會照顧。當時的工錢一天一百多塊,當時的米一包也要一百多塊。上山砍草,砍杉木旁的草,有時候挖地種杉,有時候整地。一去就是一個禮拜,大家都睡在工寮,也不覺得那很苦。還可以玩躲貓貓。

有一次姑媽找我們去林班工作,要去杉林溪煮飯,二樓有燈,和我同行讀護校的同學就帶著錄音機、高跟鞋、漂亮的衣服要去照相,我們以為只是煮飯不需去山上工作。但是我們一到就想哭,暗暗的晚上沒有雨靴。隔天一早就要砍草,只好借姑媽的鞋子。後來我就去桃園的工廠工作。以前在林班工作,沒有喝酒、沒有電視,就是唱歌。晚上感覺暗暗的,唱歌感覺很好。在平地的時候,我們不會唱歌,因為在工廠會怕,看到平地人會怕,因為被欺負過。也有跟姊姊說,不要再去了,但還是又被調到別的地方。

木松:國中的時候和亞山一起到林班工作,都是寒暑假的時候,因為要籌學費,當時的學費都是自己交錢。那時候讀書自己要負擔,家人沒有鼓勵唸書。就只好跟著去林班賺錢。結果有一次被騙了,做了一個月才領三百多塊。 林班的帶工,標的都是平地人,工作的時候還要算時間,會算時間說還有三十秒就要開始了。

當時說累是會累,年紀越小,做的公差越多。年紀最小,大家會要你去拿水等等...。但是年長的人也會幫我們磨刀,所以那時候出公差是應該的。就這樣大概做了三年。當時的生活很很精彩,晚上不知不覺中烤火唱歌,我記得第一次唱 第二段林班生活多麼寂寞,那一段我們就不會唱。

伊曼:和高中畢業後當兵回來回到部落,沒有什麼可以做的,就和木松的妹妹一起去台中工作,一去就沒有回來,因為在台中賺錢比較多。在公司常常和排灣族打排球,就在那時候認識美秀,那時候的美秀很清秀,我還以為她是漢人。

木松:我們那時候有去公司看伊曼的女朋友,我們都說美秀怎麼可能看上伊曼?在公司大家都會到教會聚在一起。也有一些表兄弟會住在一起。

木松:女孩去林班男孩子都會照顧,....

亞山:但也要看長相啊......

美珠: 以前只有我一個小姐啊.....

亞山:美珠以前像猴子..

美珠:有時候我只要負責背便當,每天也有五百塊,但我還是一直跟著木松走......以前和木松還會錄歌,錄林班歌、詩歌,錄了好幾卷,常常邊錄邊哭,那時候也是萬壽負責彈吉他。

伊曼:以前去林班工作會哭,那麼小,長輩砍完草在上面休息,我們還在底下砍...

美珠:以前大人很過份,林班賺的工錢全部給爸爸媽媽拿走,很過份,也不會給我們一點。

王拓南:布農族過去沒有歌,只有八部合音。我們年輕的時候喜歡樂器,發現阿美族等各族群都有自己創作的歌,當時就有樣的感動,應該作一些布農族所創作的曲。於是就和伍清光編譜,我寫歌詞,從那個時後就開始布農族創作的歌,那時候是二十四歲的時候,二十幾年前,退伍後開車,原本要成立樂團,沒有人幫忙。

獨自行走 這首歌要說的是,住在山上人事少,一個人去工作走走,會寂寞,聽到鳥叫,在人憂傷聽到鳥聲會感到安慰。

木松:在林班工作學到要聽老人、長輩的話,畢竟他們很照顧我們。也學會了要刻苦耐勞,雖然很累,但別人可以作的,我們也可以做。晚上老人也會跟我們講關於布農族過去的生活。

亞山:過去在林班工作,長期生活在一起,彼此扶持互相幫忙,現在沒有林班的生活,小孩學不到過去大家族的互助。

木松:小孩子有什麼就是共享,有糖果一伸手,我們就會就會分,即使在石頭上打碎也會分。一定會給旁邊的人。

王拓南:過去在教會經常會有人來訪問,我們沒有布農族的歡迎歌,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做了這首歡迎歌。歡迎客人來到教會。

王拓南:作牽牛歌是因為小時候犁田,經常父母親叫去工作,每次要放牛餵牛,跟自然接近。三十年前部落是屬於安靜的現代化後就比較不一樣。

木松:以前不會磨刀、砍草,他們會下來幫忙。便當吃不夠分給我們,大家像大家族一樣彼此尊重,也尊重長輩。以前講話很謹慎,講話比較客氣。以前用狗去追山豬大家都會參與。有時候,一鄰的人全部一起去捕魚,大家在籃球場上分魚。大家也一起採收玉米。這是布農族固有的團結力。

美珠:我知道做這首歌的人在我國小的時候,有一個叫libu的年輕人,他喜歡我姊姊。國小的時候,那年輕人一直跟著我爸爸,但姊姊不喜歡他,他還是一直幫忙,要表現給爸爸看。他做這首歌是在醫院,可能是想她,覺得失戀了。這就叫做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首歌國小的時候在東埔很流行,那時候大家都會唱,就是不知道這首歌的感情。在民國五十幾年的時候吧!

li bu:阿珠這首歌他們年輕人喜歡,我不喜歡。以前跟阿珠一起工作,後來到外面工作,出車禍,這首歌是在醫院做的,以前年輕唱的。

總監/張俊傑
製作人/陳主惠
編曲‧配器/陳主惠
演唱/布農文化工作室
Dama Daho(伍保國)
Dama Lo (伍文科)
Gina Hum hum(科月香)
I val(王錦蘭)
Aziman(史亞山)
La ngui(伍美珠)
Aziman(伍治中)
A boos(林美秀)
La niahu(伍木松)
Buni(全明花)
Daho(伍萬壽)
Umav(松金花)
Lini(方良吉)
A boos(全靜茹)
Baisu(王榮貴)
美術設計/周麗鈞

黃晉亞數位音樂創作研究-以傳承泰雅文化為例

為了解決原住民歌曲吉他譜的問題,作者黃晉亞 這樣論述:

數位音樂已成為現代音樂管道大宗,不論是前端的作曲者、編曲者,又或是後端的聽眾,皆可輕易使用3C產品接軌數位音樂。相較於以前的黑膠唱片、CD,現今只需要一台輕便的3C產品,不論身在何處都可以隨時選擇喜歡的音樂聆聽,任何最新的音樂消息,不過彈指之間便能迅速得知,如此便捷、快速的管道,早已充斥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當今的社會,因為網路的便捷性,任何事物得以藉由數位音樂的平台迅速推廣到全世界,例如日本動漫歌曲、K-pop等等,利用數位音樂的宣傳下成為強勢主流。反之,弱勢文化始終無法與主流文化比肩,例如臺灣的原住民文化即是其中之一。臺灣原住民文化因為背景、歷史等諸多錯綜複雜的原因,再加上民眾普遍的不熟悉,

文化色彩日趨黯淡,甚至在現今多元文化的融合下,許多年輕一輩的原住民子弟失去了自身文化的認同感,這讓原住民文化處於難以延續的困境。身為泰雅族的創作者,因為重回部落後發現了自己的文化漸漸凋零,為了延續文化的生命力,創作者重新學習泰雅族的文化,創作屬於自己的音樂作品。創作者以原住民歌手創作歷程、音樂作品以及泰雅族音樂文獻作為依據,創作了原創、改編、傳統樂舞三種作品類型,希望利用自身作品推廣泰雅族文化的美麗之處,並期許透過創作,鼓勵原住民子弟們重拾對於文化的熱誠。

強尼的烏克麗麗:從音痴變音樂人的第一本書

為了解決原住民歌曲吉他譜的問題,作者張子霽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老少咸宜~第一次學習就上手  圖片示範教學、彈奏祕訣  五線譜及簡譜一應俱全  精選30首熱門經典歌曲  內附萬用和弦(可自行裁切下來裝訂成小冊子,方便攜帶,隨時翻閱) 作者簡介 張子霽Johnny   3歲開始音樂生涯,精通眾多的音樂領域,包括鋼琴、吉他、烏克麗麗、DJ、詞曲創作、編曲和歌唱。在他連續取得了3個全國大專院校音樂比賽冠軍之後,兩年在海邊擔任衝浪教練的期間愛上烏克麗麗。教學經驗10餘年,擁有著名的工作室和部落格『強尼的烏克麗麗Johnny’s Ukulele』,目前網路部落格點閱人次已超過35萬人。   一個衝浪愛好者,因為獻身投入慈善事業而帶來快樂,連續6-7

年透過音樂和行動幫助台東布農部落及屏東高士部落等偏遠山區的原住民至今。並在各Live house演出,例如:Brown Suger、河岸留言、Legacy、木吉他民歌西餐廳等,也常參與伊甸基金會、癌症希望基金會、台北榮總、羅東聖母醫院、峨嵋捐血車等義工演出。   曾被中國PCC主席及香港的行政首長邀請,在內地和香港執行官方活動巡迴演出。當六座葛來美獎得主Daneil Ho在台灣發行他的新專輯「吹過島嶼的風」時,也同台演出支持。曾在風潮音樂接受培訓,並在2013受邀參加5th Annual Ukulele Picnic in Hawai’i和43rd Annual Ukulele Festiva

l in Hawai’i,是唯一台灣代表。   目前,馬不停蹄地在亞洲巡迴演出,並於Yahoo! 、Mercedes-Benz、研華科技、明曜百貨、扶輪社、晨星半導體、Viva TV、文化大學推廣部、慈濟大學推廣部、蘭陽女中、新生國小、逸仙國小、義方國小等機構擔任導師,曾受訪於夏威夷電視台、中國電視公司、三立電視台、大愛電視台、靖天電視台、綠色和平廣播電台等。許多知名人士如瘋台灣主持人Janet及網球國手詹詠然也是他的學生。   強尼的烏克麗麗Johnny’s Ukulele臉書  www.facebook.com/JohnnyUku  強尼的烏克麗麗Johnny’s Ukulele部落格  

duckmusik.blogspot.tw/     2013 受中國好聲音第二季邀請至上海錄影  2013貢寮海洋音樂季 講師及表演者  2013蔡振南老師(南哥)電台專訪  2013受麗星遊輪邀請表演  2012,2013台北國際旅展主舞台  2012 受邀 華山藝術生活節 表演嘉賓  2012 受邀 一日搖滾音樂節 講師及表演者  2012 日本博報堂 個人採訪  2012 三立電視『超級紅人榜』錄影  2010 受香港行政首長之邀至香港演出   2010 受中國第三領導人賈慶林之邀至廣州和北京演出   2008 受宋慶齡基金會之邀至北京表演   2008,2009 YAMAHA聖誕晚會

演出

再探校園民歌——以唱片音樂學、華語語系為視角

為了解決原住民歌曲吉他譜的問題,作者蔣浩然 這樣論述:

目前,學界雖已出現了多篇校園民歌的研究論文,但其切入的角度多為社會學層面的「民歌運動史」或文學層面的歌詞研究,而缺乏對於唱片維度的深入探討。但唱片公司的介入在民歌作品經典化的過程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與此同時,在解嚴後臺灣社會「告別中國」的情境中,民歌因其文本中流露出對中國大陸的鄉愁,而常常陷入「政治不正確」的處境,並出現了對民歌「風花雪月」、「貧血」、「缺乏對體制的反抗」之攻訐。但這些論述其實忽略了民歌作為「華語語系音樂」所蘊含的在地性,也忽略了「風花雪月」可能帶來的抵抗潛能。 鑒於此,本文以唱片音樂學和華語語系的論述框架對校園民歌展開再研究。一方面,對民歌唱片之生產、文本、接受三個

層面展開論析,檢視唱片與音樂、人和社會文化的互動。另方面,呈現唱片文本中國性、臺灣性交織的複雜狀態,並以「深層的中國性」為著眼,考掘「風花雪月」背後的文化傳統與抵抗潛能。另外,本文對民歌唱片的接受研究不僅涉及臺灣本土也延伸至中國大陸。 本文發現,唱片公司對校園民歌存在著清晰的產品圖像,並由此發展出一套特色的產製策略與推廣方式。唱片文本儘管被建構出強烈的中國性,卻是在地的、異質的中國性,且已經呈現出一定的臺灣性表達。至於「風花雪月」的特質,則可視作是中國文化史上的「抒情傳統」在七○年代臺灣現場的回聲,一方面繼承了溫柔敦厚、童心、性靈的美學特徵,另方面仍蘊含著對黨國體制、父權結構、資本主義、

美/日新殖民主義等的抵抗潛能。此外,在實際聆聽過程中,臺灣聽眾未必將文本結構中的中國性與地理上的「中國」做連結。而民歌在中國大陸的接受,儘管受到了主流/官方文化的政治收編,卻也通過溝通媒介與文化資本的角色,與中國大陸的社會文化、流行音樂工業以及兩岸地緣政治展開豐富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