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入門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古典音樂入門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吉松隆寫的 古典音樂一點就通名曲GUIDE 和吉松隆的 古典音樂有笑有淚知識講座(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如果出版社 和如果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音樂學研究所 山內文登所指導 彭威皓的 從「阿妹─阿密特」──張惠妹的轉型與自我頡頏 (2014),提出古典音樂入門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張惠妹、阿密特、轉型、頡頏、自我頡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歷史研究所 李弘祺所指導 吳政龍的 馬端臨《文獻通考》的歷史編纂與歷史思想 (2013),提出因為有 宋代史學、道學、經學、杜佑、《通典》、朱熹、呂祖謙、道德真理、歷史真實、正統、歷史分期觀、古史觀、三代史觀、制度史、勢、權、公心的重點而找出了 古典音樂入門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古典音樂入門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古典音樂一點就通名曲GUIDE

為了解決古典音樂入門書的問題,作者吉松隆 這樣論述:

  最精簡的古典音樂名曲GUIDE   讀完它、照著聽,古典音樂的世界就能一手掌握   •日本amazon5顆星推薦   •最長銷的古典音樂類書籍   這是一本只有音樂家才寫得出來的音樂書   世界級交響樂作曲家/日本重量級音樂創作人吉松隆,   最從音樂本質出發的名曲Guide,   掌握曲式、樂派兩大關鍵,古典音樂真的能一下就聽懂。   #貝多芬是因為寫不了能賺錢的歌劇,只好朝永恒的藝術之路奮勇前進,一輩子潦倒。   #巴哈是將世俗音樂與宗教音樂結合,創造出古典音樂的第一個人,所以被稱為音樂之父。   說到底,音樂還是要能娛樂眾人才賺得到錢呀!   •超多曲式沒在怕,一針見血的解

說讓你一點就通   交響樂是為交響(管弦)樂團所作的純器樂樂曲最高形式。   協奏曲是獨奏樂器與交響樂團對奏的一種音樂。   歌劇是歌手演唱並扮演故事角色的舞台藝術作品,管弦樂團則在樂池裡負責伴奏。   此外還有奏鳴曲、室內樂、宗教曲等,真的各種類型都有呢。   •各種樂派超多變,瞭解精髓,掌握風格一點都不難   古典樂派曲風就是端正高雅,用貝多芬的音樂,三兩下就能讓哭鬧的小孩安靜下來。   巴洛克音樂對現代人是屬於「治療系」的音樂,端正高雅更勝古典樂派。   民族樂派儘管帶有「鄉土味」,率直與熱情卻很迷人。   現代音樂的特色在「沒有重點」,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音樂。   此外還有浪漫派、後

期浪漫派、近代樂派……雖然叫古典音樂,但卻是不停在求新求變呢!   本書還有知道愈多愈有助益的音樂用語、必聽名盤推薦,及音樂家自己的聆聽心法。   讀完它,即使是對古典音樂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也能很快有自己對音樂的品味和喜好。 本書特色   1.最懂音樂本質的古典音樂入門書,所有你需要的音樂基礎知識都在本書裡。   2.輕鬆逗趣的說明,在發出會心一笑的同時,讓你對音樂的認識更上一層樓。   3.手繪插圖,再繁複的音樂知識,都能一眼就看懂。   4.大師心法融會出的聆聽音樂秘訣,讓你能迅速徜徉在音樂之海裡。

從「阿妹─阿密特」──張惠妹的轉型與自我頡頏

為了解決古典音樂入門書的問題,作者彭威皓 這樣論述:

華語流行音樂天后,張惠妹。於西元2009年,以新人之姿,古歷來‧阿密特,重新出道。該副品牌的誕生被認為是張惠妹演藝史上的一大轉型,亦再創《也許明天》挫敗後的另一高峰。然而,本研究認為,阿密特不僅只是一次成功的轉型,更是一種「自我頡頏」。而所謂的自我頡頏,並不同於過往研究中底層反抗霸權式的頡頏行為,而是一種自我形象顛覆的手段。阿密特透過使用大量的符碼來對比張惠妹式形象並進行自我頡頏,達到「阿妹-阿密特」之二元形象,並使其音樂品牌的壽命,能夠從僵化的張惠妹式形象中得到救贖與延展。本文借用社會學家霍連德與艾沃納(Hollander & Einwohner, 2004 )對於「頡頏行為」的討論框架,

討論頡頏者張惠妹的「頡頏意圖(Intention)」與第三方觀察者的「識別(Recognition)」。研究發現,阿密特透過一種反定義與不斷挑戰自我的定位與意圖,達到頡頏過去的目的;此外,本研究透過粉絲眼觀或耳聽的識別陳述,加以確立本案例的自我頡頏行為是能夠被察覺與指認的。「自我頡頏」為流行歌手品牌的重要元素,透過打破舊有的品牌價值關懷,使其能擴大與吸收新穎粉絲族群,張惠妹作為華語流行音樂的指標性人物,僅是自我頡頏中單一、且成功的案例,更期待本研究之初探,能提供未來學者後續討論的起點。關鍵字:張惠妹、阿密特、轉型、頡頏、自我頡頏

古典音樂有笑有淚知識講座(二版)

為了解決古典音樂入門書的問題,作者吉松隆 這樣論述:

  音樂家的真心話大告白,71個關鍵字,告訴你關於古典音樂的大小事   #和聲/古典音樂最偉大的發明,只要變化不同組合,聽眾的情感也會隨著變化哦~   #旋律/作曲家只能期待從天而降的東西~~   #指揮/絶不是什麼偉大的人物,只是夾在作曲家和演奏者之間的中階主管   #絶對音感/對演奏家雖然方便但沒有也不會困擾的能力   •日本amazon5顆星推薦  •最長銷的古典音樂類書籍   這是一本只有音樂家才能寫出來的音樂書   跳脫音樂史和音樂家的窠臼,   最爆笑的當代音樂大師,帶你從音樂出發,認識音樂、享受音樂   讀完這本,你也可以說你懂音樂!   •音樂是個什麼玩意?   音樂

是人類和情感產生連結的魔法,產生旋律就像是被上帝的球打到,節奏是音樂的心臟,而和聲讓聲音變複雜,是人類文明最值得誇耀的音樂基礎。   •音樂家是種什麼生物?   現在的古典派,在過去也是革新的一派;而為了想賺錢,交響曲作曲家也是擠破頭想成為歌劇作曲家。因為只有歌劇門票才能變成白花花的鈔票,塞滿作曲家的口袋。   聽起來充滿音樂藝術氣質,高不可攀的古典樂作曲家,常常沒有固定收入生前默默無名,死後出名本人卻早已享受不到則是常有的事。是一個令人跌破眼鏡的心酸行業。   •音樂圈是個什麼江湖?   演奏時看起來虎虎生風的演奏家,其實只是夾在作曲家與演奏者之間尷尬的「中間管理職」;首席則是樂團的隊

長,帶領團員配合(反抗?)指揮家的角色。   音樂總監可以對經營提出意見,而劇院總經理是隨時可以開除音樂總監的偉大人物。   樂評家則是世上莫名其妙的職業之一,講起來也只是出一張嘴的不負責任評論家罷了。   從認識音樂圈,認識音樂開始,藉著詼諧的筆調以及四格漫畫,吉松隆帶領讀者一步步認識音樂的關鍵名詞、演奏家、古典音樂圈種種意想不到、難以想像的趣味風貌,打破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見識真正的古典音樂這一行。   舊版書名:古典音樂就是這樣子 本書特色   1.最懂音樂本質的古典音樂入門書,所有你需要的音樂基礎知識都在本書裡。   2.輕鬆逗趣的說明,在發出會心一笑的同時,讓你對音樂的認識更

上一層樓。   3.手繪插圖,再繁複的音樂知識,都能一眼就看懂。   4.大師心法融會出的「絶對必要」音樂知識,一看就懂,一懂就能用。   5.附爆笑四格漫畫,一語道破古典音樂界的秘辛與迷思。  

馬端臨《文獻通考》的歷史編纂與歷史思想

為了解決古典音樂入門書的問題,作者吳政龍 這樣論述:

過往的研究,對於馬端臨(1254–約1333~35)的《文獻通考》(1307)多半注意以下幾個面向:對杜佑(735–812)《通典》(801)開創的體裁規模加以繼承與擴展、制度史料蒐羅豐富(特別是宋代)、〈經籍考〉的圖書分類及其按語分析。本論文將把《文獻通考》置於中國史學史與思想史、以及宋代史學與思想環境中,考察馬端臨對一些重要課題與觀念的思索。並特別著重於對書中的體裁源流、結構設計、材料安排、馬氏按語及所徵引的前人議論等以前學者較少注意之處。 第一章〈緒論〉,首先指出馬端臨生命中的三個重要人物:父親馬廷鸞(1222–98)、老師曹涇(1234–1315)、好友程時登(1249

–1328),皆與道學有相當的關聯,也使得馬端臨深受道學思想的影響。接著回顧《文獻通考》自刊印之後,雖讀者甚眾,但少有人注意其整體的思想,並大多忽略馬端臨本人的想法。 第二章,則考察馬端臨設計《文獻通考》體例的史學與思想源流。首先,關於《文獻通考》的門類設計,除了杜佑《通典》的影響之外,還承繼了四個源流:(一)正史的書、志;(二)劉知幾(661–721)的《史通》(710);(三)各種會要著作;(四)宋代以制度、歷史為主要內容的類書。其次,則考察馬端臨在安排材料時,基本上對正統論與正統問題採取傳統的立場,但仍在「三國」(至少從196–280)的例子上受到一些朱熹的影響。 第三章,則

分析馬端臨的歷史分期觀與對古史的追溯。在歷史分期上,馬端臨雖深受「三代史觀」的影響,但又在對制度歷史演變的考究之中,指出許多不甚相符之處。這顯示出馬端臨在面對三代與秦以下歷史之間的本質差異時,態度比較遊移不定。而在古史追溯的問題上,馬端臨認同經書的權威,因此盡可能利用經書提供的材料,補上杜佑《通典》缺漏的古代聖王留下的制度事跡。並且,馬端臨對於經書權威的尊重,是同時兼取其作為「歷史事實」與「道德訓誡」兩方面的價值。由本章的分析可知,馬端臨試圖調和經書所代表的理想古史觀與比較實際的史學,但未竟全功,這代表著馬端臨在道學思想的限制下,所做的最大努力。 第四章,以「勢」、「權」與「公心」三個觀

念來解析馬端臨對於在歷史的環境限制與趨勢之中,人的道德意念如何面對。首先,馬端臨充分認識到客觀的環境條件與歷史規律對於制度的演變與成敗有重大的影響,因此他雖然重視道德在制度的設置與運作中的重要性,但仍同意不可忽視對「勢」的把握與理解。其次,馬端臨大致肯定人在一些重要制度的大事關鍵上應該權衡變通,而非拘泥於聖王立下的古制,這使他有別於朱熹(1130–1200)與呂祖謙(1137–81)嚴格限制只有聖人方可行「權」。儘管如此,他也明白並同意運用「權」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後,馬端臨特別強調「公心」的意義,認為人唯有秉持「公心」才能在時局之中選擇最適切的制度、做出最恰當的變革或正確實踐良法美意。而

這種「公心」雖然只有在秦以前的理想古代中完美展現,但在秦以下的歷史之中,仍然不時或存。總結而言,馬端臨的歷史思想,折衷了宋代歷史思考中的對道德真理的堅持與務實看待現實歷史的兩大潮流。 第五章〈結論〉,則在評斷馬端臨繼承了宋代史學發展的那些成分,並認為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主要在綜合了宋代史學的成果,而非做出劃時代的突破。儘管他在一些面向上,未能達至宋人的最高限制,而有所退縮,究其原因大抵是受到道學(特別是朱熹)的影響。因此,馬端臨《文獻通考》在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於展現宋代史學各方面的重要成就,並表現出一位生於宋末、但大半生活於蒙古人統治下的宋遺民,如何回顧過往的文明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