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基礎教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古箏基礎教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小平寫的 1+1古箏基礎教學法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閆幸古箏課堂丨零基礎古箏「數字教學法」 - 人人焦點也說明:但是現在很多老師,在第一次給初學者上試聽課時,一般都是先讓學生認識琴弦、認識音符、教會節奏、再講指法技巧,講解後再學習彈奏,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陳慧珊所指導 曾羽薇的 當代箏樂之跨界演繹── 以《夜魔》、《三貓娛箏》為例 (2021),提出古箏基礎教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當代箏樂、樂器改革、跨界展演、樊慰慈、黃好吟、多聲絃制箏、《夜魔》、《三貓娛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楊銀興所指導 龎旭志的 國民教育階段中國絲類樂器採購評選指標與權重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評分及格最低標、政府採購法、中國樂器的重點而找出了 古箏基礎教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以音乐的名义爱上洪城里-江南都市报-大江网(中国江西网)則補充:对有着14年声乐教学经验的孙瑾来说,将普通爱好者打造成一支专业的合唱团,还有 ... 这是一个特别的乐队,乐队包含钢琴、古筝、小提琴、吉他、主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古箏基礎教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1古箏基礎教學法

為了解決古箏基礎教學的問題,作者王小平 這樣論述:

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1+1」古箏基礎教學法。全書共分三章,分別為「1+1」古箏基礎教學法概論、教學組織形式及研究成果;兒童古箏集體課教學的實施;「1+1」古箏基礎教學法在古箏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緒論 第一節「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研究方向 第二節「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研究意義 第一章「1+1」古箏基礎教學法概論、教學組織形式及研究成果 第一節「1+1」古箏基礎教學法概論 一、「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基本概念 二、「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教學原則 三、「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教學模式 四、「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教學理念

五、「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具體體現——《「1+1」古箏基礎教程》 第二節「1+1」古箏基礎教學法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兒童古箏集體課教學 一、兒童古箏集體課簡介 二、兒童古箏集體課的定義及作用 三、共性基礎上的個性發展 第三節 兒童古箏集體課的重要研究成果 一、以托的夾彈法入門引入技法學習順序的安排 二、「226」課堂教學模式的建立 三、「技法模塊化」教學 四、「重模仿、輕講解」教學原則的確立 五、「樂曲情境維度化」教學 第二章 兒童古箏集體課的教學實施 第一節 兒童古箏集體課教學實施要點 一、教學目標 二、班級設置及教學內容規划 三、教學設施 四、課堂教學管理 五、教學程序 第二節 兒

童古箏集體課教學方法案例節選 一、古箏集體課教學中的教學導入 二、古箏集體課教學中如何上好復習課 三、古箏集體課教學中的教學落實 四、古箏作業布置的幾點建議 五、古箏教學中節 拍器的運用 六、家長在孩子學習古箏中的作用和意義 第三章「1+1」古箏基礎教學法在古箏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第一節「1+1」古箏基礎教學法中的技法教學模式 一、技法教學實例1托的夾彈法 二、技法教學實例2顫音 三、技法教學實例3小撮 四、技法教學實例4上滑音 五、技法教學實例5搖指 第二節「1+1」古箏基礎教學法中的樂曲教學模式 一、樂曲教學實例1《鳳翔歌》 二、樂曲教學實例2《漁舟唱晚》 三、樂曲教學實例3《將軍令》 附錄

「1+1」古箏基礎教學法師資培訓的意義 「1+1」古箏基礎教學法師資培訓規划 「1+1」古箏基礎教學法師資培訓方案 「1+1」古箏基礎教學法師資基本教研技能——古箏課堂中教師如何聽課 「1+1」古箏基礎教學法師資基本教研技能——古箏教學中教師如何說課 「1+1」古箏基礎教學法師資基本教研技能——如何撰寫古箏集體課教案 參考文獻

古箏基礎教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樂曲介紹:
《漁舟唱晚》此曲由古箏家金灼南根據流傳於山東聊城地區臨清一帶的民間箏曲《雙板》及其演變樂曲《三環套日》、《流水激石》改編而成,於1930年代將此曲傳授給婁樹華。

此曲是古箏演奏家婁樹華在1930年代中期,根據古曲《歸去來兮辭》的素材改編而成。標題取自唐王勃《滕王閣序》中名句「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廣為流傳的婁樹華版本前半部分與金灼南版本相同,後半部分為婁樹華所獨有。樂曲以優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描繪在夕陽西下、晚霞輝映,漁人蕩槳歸舟的情景,活潑而富有情趣。


重點人物介紹:

金灼南,又名金葵生,號秋圃居士,生於1882年,卒於1976年。臨清金郝莊人。出身於音樂世家,自幼受家庭環境熏陶,愛好民間音樂。其箏藝師從其父金克儉,青年時走遍大江南北尋師訪友,切磋箏技。其演奏風格古樸典雅,運指方面擅長「肉甲並用」。20世紀50年代初,曾參加山東省文藝匯演,1957年,受聘為山東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同年與人創立「琴學研究會」。曾先後於南京藝術學院,山東省立藝專任教,期間編撰古箏教材。自20世紀60年代始,他把箏學的研究匯集成書一-《箏學探源》,至今仍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所傳箏曲有《齊手開板》《流水擊石》《禹王治水》《穿花蜂》《漁舟唱晚》《慶豐收》《鑿山引水灌桃園》等。


婁樹華,字蔭堂,號權中,男,漢族,生於1907年,卒於1952年,河北省玉田縣人。古箏演奏家,教育家。青少年時代就非常熱愛民族民間音樂並積極學習。1925年在北京師從魏子猷學箏,成為河南箏派傳人。20世紀30年代中期,經常參加北京音樂界的活動,並定期在電台進行古箏獨奏等,對宣揚「樂中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36年應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特邀,灌制了《天下大同》《關雎》等箏曲唱片,同年在北京從事古箏教學,在傳授河南「中州古調」箏曲的基礎上,還大量移植了古琴曲,江南絲竹樂,豐富了古箏曲目。首次改變工尺譜記法,在工尺譜右側記板眼節奏,左側注明指法,這種「古箏指法譜」便於人們的演奏;編寫《古箏練習曲二十一首》和《古箏曲選集》 1948年在南京以「中國古箏學會」的名義編刻了《箏學講義》油印本開始用簡譜記寫箏曲,使中國北方箏藝術在金陵地區,開闢了新的陣地,極大推進了南京古箏事業的發展。1938-1939年間創編的《漁舟唱晚》突破地方風格和傳統八板的局限,將傳統古箏藝術推向新的高度。


演奏人員:小慈、靖怡、唯如
領奏:宜璟

當代箏樂之跨界演繹── 以《夜魔》、《三貓娛箏》為例

為了解決古箏基礎教學的問題,作者曾羽薇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臺灣箏樂之跨界演繹為主,探討臺灣當代古箏音樂的發展趨勢,從傳統樂器出發,透過樂器之改革、變遷與展演方式,從跨界觀點分析當代箏樂之創作與詮釋面向。箏樂在臺灣的發展受到人文思想、表演方式、藝術團體等諸多因素之影響而有所創新和突破,尤其是樂器的改革,讓創作者與展演者有更大的空間發揮其創意,因而促進箏樂的多元面向發展潛能,其中,樊慰慈的《夜魔》與黃好吟的《三貓娛箏》即為代表作品。本研究便以此兩部作品為例,首先透過箏樂及跨界的相關文獻爬梳,分別從創作者及展演者的角度,以文獻探討、個案研究及訪談方式將當代箏樂的發展及跨界相關論述進行全面性的綜覽;此外,再依據此二作品之創作理念、創作手法及展演方式

來更近一步地窺探,當代箏樂的跨界演繹。研究發現透過改良後的當代古箏,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有更寬廣的創作與詮釋空間。然而,國內與箏樂相關的跨界研究並不充裕,有鑑於此,希望本研究能提供學術界參考。

國民教育階段中國絲類樂器採購評選指標與權重之研究

為了解決古箏基礎教學的問題,作者龎旭志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辦理中國絲類財物採購評選時,其評選項目與權重體系之相關研究,經由文獻分析初步編擬4個層面、11項評選指標、33項評選子項,並據此編纂問卷(第一階段),選定參與Delphi專家學者者包括專家學者5人、國民中學事務組長4人、國民中學總務主任2人、國民中學音樂教師4人,共計15人。問卷全數收回後以Microsoft Windows 2003 Server+II S6.0中文版作業系統之ASP網頁Script語言所撰寫之Web線上指標篩選系統,進行三角形模糊數計算,擷取中國絲類樂器採購評選項目,再依據篩選之評選項目編纂問卷(第二階段),運用Buckley所提出之模糊層

級分析法進行統計,建構其權重體系。本研究主要研究發現與結論如下說明:一、中國絲類樂器採購評選項目之層面、評選指標與評選子項,說明如下。(一)層面共4項,依權重排序如下:品質、履約能力、商業條款、簡報與答詢。(二)評選指標共9項,依權重排序如下。1、品質:樂器材質與功能、製造商水準。2、履約能力:履約紀錄、公司概況。3、商業條款:保固內容、維修能力、保養計畫。4、簡報與答詢:答詢與總體表現、產品介紹。(三)評選子項共有27項,樂器材質與功能4項,製造商水準4項;履約紀錄3項,公司概況2項;保固內容4項,維修能力2項,保養計畫3項;答詢與總體表現2項,產品介紹3項。二、本研究結果可供辦理中國絲類樂

器採購評選時使用,有助招標單位評選出適合之樂器。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