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文化局紓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市府文化局再推「藝文紓困2.0」 新措施助藝文新浪潮 - 台中日報也說明:【記者張麗娜報導】因應疫情衝擊文化產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在今年三月推動「藝文紓困3+2」,吸引藝文團體踴躍申請,為此,文化局再推出第二波「藝文紓困2.0」新措施,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表演藝術研究所 何康國所指導 徐韶廷的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對劇場營運之影響探討—以臺中國家歌劇院為例 (2020),提出台中市文化局紓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冠肺炎、藝文場館、數位、後疫情時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林國明所指導 施惠文的 藝文補助政策下的自主與多元—以國藝會、文建會戲劇類常態性補助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文化政策、自主性、詮釋制度論、實作邏輯、行動者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中市文化局紓困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21 表演藝術紓困計畫」 簡章則補充: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21 表演藝術紓困計畫」. 簡章. 2021 年5 月21 日版本. 一、 目的. 為因應COVID-19 對藝文產業之影響,鼓勵本市演藝團隊多元藝術創作,強化臺.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中市文化局紓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中市文化局紓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疫情爆發以來,各地方民眾與商家都苦不堪言,中央推出各種紓困方案,大家見面也從「𠢕早!」變成「你有沒有領到紓困金?」

國內已連續六天零確診、連續31天沒有本土病例。陳時中部長現在召開記者會有隔透明隔板,但沒有戴口罩,意味著疫情狀況逐漸鬆綁。

而嘉義縣長翁章梁決定,縣府及所屬機關員工,將不硬性規定要戴口罩,那嘉義市政府目前有朝哪些方向準備執行?

市長回覆:早期量額溫,現在用紅外線熱像儀,依舊實施戴口罩與實名制,一樓目前還是有許多民眾來報稅,目前不鬆綁,先以最嚴謹的態度面對,但會逐步調整。

台中市已開放411個關懷據點,並鼓勵使用餐盒。嘉義市社會處在4月底發文,花甲食堂採有限度開放,可以選擇外帶或是現場用餐將距離拉大,5月底會再評估一次。

再來針對舞廳等行業,中央授權給地方決定,建設處說明要實際等公文下來,才能做進一步處理;由文化局負責的藝文活動,依舊遵照疫情指揮中心指示實施。

最後對於急難紓困嘉義市發放情況質詢,嘉義市截至5/13目前通過263件,發放60件,但受理件數約有2000件,我們能如何加快流程?

社會處長答:市府與中央開會,針對標準清楚,審核困難的部分討論,這些通過案件是基層人員加班審核趕出來的,應於這幾天能夠逐漸加快。

「急難」紓困,因為急需所以著急,希望中央、地方齊心,並請市府從寬、從速、從簡,也感謝相關單位的努力!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對劇場營運之影響探討—以臺中國家歌劇院為例

為了解決台中市文化局紓困的問題,作者徐韶廷 這樣論述:

2020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突發流行,肆虐了全世界並打破人類原有的安寧生活。在所有國家身陷於疫情期間的快速感染之下,也因此實施防疫的策略及應變方式,從停止一切社交活動、設置社交距離到封鎖國界及限制出入境等等的措施,不僅影響人們原有的生活型態,各行各業也遭受顯著的打擊。而其中,各國的藝文產業著實成為重度受災戶,被戲稱為「百業興後,百業衰前」的台灣藝文展演產業也隨著疫情的不減而產生驟變。台灣政府為避免群聚感染的風險,在疫情嚴重時期宣布所有藝文活動皆暫停舉辦及延期,著實讓所有藝文工作者及團隊、展演機構無法進行藝術文化的進行及推動,成為台灣藝文產業近年來最大的衝擊。為此,政府擬定因應的政策外,

隸屬旗下的國家級展演場館該如何在此次困境中落實被賦予之扶植角色進而擬定相關的策略,而在後疫情時期,配合防疫政策開放演出的型態之下,表演藝術展現的方式是否就此被改變?本研究從國家級藝文場館角度分析,以臺中國家歌劇院在疫情期間作為研究對象,透過文獻探討及訪談討論在疫情前、中、後的營運模式與策略。從疫情發生前場館的定位及營運方式,了解該場館在地方區域的重要性和影響,再來以疫情期間所帶來的改革,迫使加速藝文數位轉型及新型表演型態的出現,後疫情時代在營運及藝術表現上該如何轉化?而身為國家級地方性藝文場館在執行公共任務及扶植文化的角色上其作用和成效為何?

藝文補助政策下的自主與多元—以國藝會、文建會戲劇類常態性補助為例

為了解決台中市文化局紓困的問題,作者施惠文 這樣論述:

民國建國百年,政府舉辦系列慶祝活動,其中由文建會負責規劃之國慶晚會邀請國內知名表演團體以音樂劇形式展現,企圖展現我國文化軟實力。然而這齣音樂劇卻意外引爆藝文界長期以來對於文化政策的不滿聲浪,質疑政府資源分配邏輯有所偏頗,而文建會主委先是透過投書報紙公開為政府立場辯護,而後為此次爭議事件下台。從這些討論中,彰顯了台灣當前藝文補助政策中蘊含著政治權力與藝術自主之間的拉扯與不安。 本研究的核心問題意識由此出發,企圖探究台灣的藝文補助政策在經歷幾次重大改革後是否確實有助於藝術自主多元發展,抑或是真如藝文界所擔心,政府仍透過藝文補助機制對藝術創作產生干預。因此,本研究首先從規範層次的爭辯開始

,說明無論從藝術場域或是政治場域所關切的核心價值出發,各界對於藝文補助政策的理念具有高度共識—亦即透過政策,必須促進藝術自主與多元發展。從此一規範性命題出發,本研究企圖在經驗層次上進行分析,理解政策結果與規範理念之間是否存在落差?並且追問導致此一落差的運作機制為何? 為此,在分析方法上,本研究首先將以戲劇節目及戲劇團體為單位進行內容分析,檢視不同執政時期的政黨文化偏好是否對藝文補助結果的文化傾向分佈產生影響,藉以推論藝文補助政策結果是否受到政治偏好的干預。接著,將試圖進一步追問導致此一結果的政策運作機制為何?為此,本研究嘗試從兩個角度提出解釋。首先,透過文本分析,本研究將以國家藝術基

金會及文化建設委員會所職掌之常態性戲劇類補助辦法作為主要分析文本,檢視既有補助法規所蘊含的內涵是否與原先所期待的「自主多元」價值相符?在這些看似中立的補助辦法當中,又是如何為政治權力留下可能的運作空間?其次,將透過深度訪談,理解行政官員、評審委員及補助申請者等不同行動者如何基於其自身立場與利益考量,對政策做出不同的詮釋和運用,而這些實作如何影響政策後果?透過上述分析,期盼對當前政策提出更為精確的反省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