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民生國中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北市民生國中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孝庭寫的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和林孝庭的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限量簽名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介壽國中升學率也說明:民生 、五常、中崙. 110.01.15. (父或母與學生共同設籍). 敦化國中. 五常、懷生.全台國中評價網,。 台北市立介寿国民中学,简称介寿国中,是台北市松山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探索教育碩士在職專班 黃任閔所指導 黃佳琦的 跑步計畫對國小學童跑步態度與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台北市民生國中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運動課程、單組前後測設計、正向評價。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研究所 高瑞鍾所指導 陳信宏的 銀髮族旅遊動機對小琉球生態旅遊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小琉球、服務品質、體驗滿意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民生國中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文山區國中停課2023 - dexde.online則補充:北市 文山區國中、私幼10到14日停課記者陳家祥/台北報導北市教育局9日深夜表示, ... 北市民生國中1學生確診3區4校上百人停課清消) 文山區景興國中校方10日上午出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民生國中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為了解決台北市民生國中評價的問題,作者林孝庭 這樣論述:

1949-1988年蔣經國的從政經歷與權力之路, 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各方面發展的縮影。   2020年2月,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正式對外界公開蔣經國私人日記,這是繼2006年蔣介石日記開放後,另一件引起全球華人社會與學術界矚目的盛事。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中華民國總統任內離世後,三十多年來,其歷史地位與評價仁智互見,也引發不少討論。本書作者林孝庭以大量中、英文檔案史料為研究基礎,包括蔣經國日記的新材料與台、美、日、英新解密檔案,揭示1970年代起,當國際政治格局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國府失去代表「中國」的正統地位後,台灣從威權統治逐步走向政治本土化與民主化的曲折進程。   本書以三

大篇十個章節的篇幅,從軍事情報、政工、白色恐怖、外交、台獨運動、民主化、本土化、民生與經濟建設、兩岸關係等全方位的視角,剖析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蔣經國與其政治生涯。這段歷史過程呈現了國府於國共內戰中潰敗、自大陸倉皇撤退播遷來台之後,如何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並利用冷戰國際兩極對抗的態勢,維持在台統治的正當性。   第一篇以三個章節窺探蔣經國與台灣的軍事情報、軍隊政工、國家安全、敵後工作的關聯,及其與美國情報機構──主要為中央情報局──長達三十年的愛恨糾葛,從五○年代初期到七○年代他主掌國政後發生的諸多爭議。台灣時期蔣經國的政治生涯始於情治、特務、敵後與軍隊政工,受命督導情治工作,

對五○年代白色恐怖所應負的政治責任也無從迴避。若將時間回溯至半個多世紀以前,或許我們更想知道,當時參與其中的蔣經國,其內心的想法究竟為何?   在冷戰時期全球政治格局壁壘分明的態勢下,蔣經國初掌軍情業務的過程中面臨了諸多挑戰,其蘇共背景也受到美國政府的強烈猜疑。五○年代起,蔣經國與美國中央情報局之間的互動秘辛,體現出台、美雖基於反共戰略的利益而關係密切,但彼此卻依現實權力的原則來運作。六○年代起,蔣經國逐漸從政治幕後走向台前、為接班做準備,他逐步放下見不得光的情報業務,然而從1972年他以行政院長之姿出掌國政到1988年於總統任內逝世,來台後蔣經國賴以立足的軍事情報、國安與政工三大領域卻屢屢

出現危機,迫使他必須以國家領導人親自涉入,設法管控危機並挽救危局。這些難題不但對其領導統御帶來沉重的壓力,讓台、美關係蒙上陰影,也對八○年代國民黨權力基礎與蔣經國晚年時的人事布局帶來深遠的影響。   第二篇以四個章節探討蔣經國與1949年後台灣的對外關係,其中台灣與蘇聯秘密外交的開展,以及蔣經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本書關注的焦點之一。六○年代起中、蘇共發生嚴重分歧,雙方的關係江河日下,同時間美國朝野謀求改善與北京的關係,而對美、台關係帶來負面的影響,讓台北與莫斯科在各自利益的考量下,逐漸接近並建立起接觸的管道,試探雙方合作的可能性。於是,冷戰時期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之間的地下交往,年少留學蘇

聯的蔣經國便在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國府冒著來自華府可能的不良反應,以及違背數十年來自身意識型態的教條與宣傳,而開展這段大膽的外交冒險與嘗試,其來龍去脈究竟為何?兩蔣父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是什麼?七○年代蔣經國主政之後,台、蘇關係又呈現何種面貌?這些問題都成了待解之謎,也是本篇的焦點。   1950年韓戰爆發後,台灣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圍堵共產黨勢力的前哨站,歷經國共內戰失利、退守台灣的蔣介石,再度成為美國的盟友。迄今將近四分之三世紀以來,不論台、美雙方有無正式邦交,「對美關係」依然是中華民國外交的重中之重,當今有意角逐總統大位的台灣政治人物,不分黨派,都以赴美訪問作為爭取華府支持與累積個人政治能量

的重要途徑。回顧歷史,1949年後蔣經國曾五度訪美(不包括1956年兩次密訪太平洋美國屬地塞班島),藉由「訪美」及環繞此議題所衍生的諸多紛爭,吾人得以一窺小蔣如何領悟台、美關係,以及這個議題如何牽動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關係。持平而論,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作為全球霸權,其對外政策經常是自身內政議題的延伸;而台灣的情況恰好相反,內部諸多政治角力與折衝,往往是對外(特別是對美)關係陰影下的投射,此種反差與對比,在小蔣歷次訪美所產生的問題上,被強烈地映照出來。七○年代以後,隨著華府推動美、中關係正常化,蔣經國時時刻刻都處在台、美斷交陰影的煎熬之下,他如何認知此種痛苦的關係?他如何設法在困境中保有國家的自主性

,而不被美國老大哥牽著鼻子走?此刻影響美、中、台三角互動的變數有哪些?台、美斷交後複雜的雙邊關係之調整談判內幕又是如何?以上議題都是本篇探討的重點。   1949年以後,由於地緣政治的因素,維持與亞太各國的密切關係,對國府領導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日本乃東亞地區的龍頭,維繫台、日邦交是蔣介石內心的重中之重,但與日本人有深仇大恨的蔣經國,又是如何看待對日關係?就反共意識型態而論,冷戰時期台灣與南韓常被喻為「兄弟之邦」,彼此同屬分裂國家,同樣面對來自北方的共產黨敵對政權;就圍堵共產勢力在亞洲擴散的角度觀之,台灣與南越的關係往往被形容為「唇齒相依」;除此之外,國府當局為配合美國的冷戰政策,曾在東

南亞地區暗中支援當地的反共勢力,輸出以反共意識型態為基礎的軍事與情報外交,但同時也引發不少爭議,蔣經國如何協助其父親處理台灣與亞太地區各鄰邦的關係?其內心如何看待與這些周邊國家的往來互動?本篇都有生動的分析。   第三篇的三個章節探討蔣經國與台灣民生經濟建設、政治民主化、本土化與兩岸關係等議題的關聯。小蔣啟動國民黨本土化的工程,以及台灣逐步自威權統治走向民主化,無疑是一條漫長、艱辛而曲折的道路。四十年來,蔣經國從最初主掌情治特務工作、參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經歷七○年代國民黨的正當性遭嚴重弱化,以及隨之而來風起雲湧的海外台獨運動與島內黨外勢力的急遽發展,直到八○年代他著手開啟全面民主化,其心路

歷程與內心轉折為何?在台灣生活大半輩子之後,他對於島上總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本省籍民眾,是如何理解與認知?來自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的壓力,對於他處理省籍問題、台獨運動、本土化與民主化又發生了什麼作用?終其一生,蔣經國無法全然拋開一九四九年以前大陸時期所留下來的憲政法統框架,以及父親留下來的「光復大陸」之沉重包袱,而主政後所面對的諸多內外艱困挑戰,又迫使他必須逐步讓政治走向「可控」與「有限」的在地化,並接受伴隨民主化而來的諸多政治遊戲規則,對於出身且得益於威權體制的蔣經國,其內心的痛苦轉折與體悟為何,將是本篇關懷的重點。   1949年以來,在國際社會中以代表「全中國」正統地位自居的國府當局,以

「反攻大陸」的最高國策與伴隨而來的軍事、政治與社會動員,相當程度化解了各方對蔣介石威權領導的反抗暗流。1971年秋天起,國府先後失去聯合國席位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外交承認,面對此一局面,接班的蔣經國勢必在國政大方向上有所調整。然而,美、中關係正常化與台北在國際社會深陷孤立,卻開啟了兩岸關係的契機。鄧小平主政下的中國大陸,開始走向理性化與改革開放,而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艱困處境,也讓蔣經國必須以更務實和彈性的立場,處理兩岸與對外關係。八○年代起,隨著國際間冷戰格局走向緩解,蔣經國成為兩岸融冰、終結彼此長達四十年隔絕的關鍵推手。小蔣在兩岸關係演變過程中的角色與心路歷程,四十年來國、共雙方擺盪於敵對與和

緩兩端的複雜情形,以及美國政府在兩岸關係各個階段所處的關鍵地位,都是本篇最後一章所欲探究的重點。   縱觀1949至1988年蔣經國的從政經歷與權力之路,何嘗不是二戰後中華民國在台灣各方面發展的縮影。 各界推薦   白先勇|加州大學聖芭芭拉校區榮退教授   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史館前館長   汪 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周奕成∣專欄作家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陳儀深∣國史館館長   陳榮彬|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黃克武∣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Cheap∣歷史Youtuber   (依姓氏筆劃排列)   自從蔣經國日記在胡佛檔案館公開以來,蔣經國又成為史學界關注的人物。胡佛研究所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的新作《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充分利用蔣經國日記的新材料以及台、美、日、英新解密檔案,重新塑造了一個有深度、鮮為人知的蔣經國。這是一本重要的民國史,也是台灣史。──白先勇(加州大學聖芭芭拉校區榮退教授)   這是作者又一本利用大量中外文檔案,開發二戰後東亞研究,具新觀點、新視野的新書

;是研究「蔣經國的『台灣時代』」,或「台灣的『蔣經國時代』」,不能不看的好書。──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史館前館長)   英明領袖與特務頭子,青年導師與權謀打手,親民與恐怖的百變,從前中國到後台灣,銜接獨裁威權至民主前夕,神秘又光明般存在的蔣經國,如同白晝與黑夜,聽林孝庭教授細說從頭,觀察蔣經國的,其實亦是你我人民的台灣歲月。──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林孝庭教授繼《意外的國度》後又一巨作,1988年蔣經國離世後,三十多年來各界對他的評價正反不一,一方面蔣經國是白色恐怖的執行者也是特務頭子,其獨裁者的形象對台灣民主危害甚大,但另一方面蔣經國也有勤政愛民

、廉潔高效率的一面。不論哪一種形象,都脫離不了個人經驗與意識形態。隨著2020年2月蔣經國私人日記對外公開,以及更多的第一手史料公諸於世,我們能以更理性、更客觀的角度來看待蔣經國,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巨作。──Cheap(歷史Youtuber)

跑步計畫對國小學童跑步態度與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市民生國中評價的問題,作者黃佳琦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跑步計畫對國小學童跑步態度與健康體適能之影響。研究者分析學生在接受跑步計畫後於跑步態度及健康體適能成效表現,並利用質性學習單探討對於跑步計畫後在跑步態度的影響。採用前實驗研究法之「單組前後測設計」,以屏東縣某國小五年級18名學童作為研究對象,實驗學生先進行跑步態度與健康體適能之前測,接著研究者進行8周跑步計畫後,隨後對學生實施後測,並以平均數、標準差及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處理量化資料。另外,以學習單資料進行質性分析做為輔助,來探討跑步計畫對跑步態度的影響。本研究所獲致結論如下:一、跑步計畫對國小學童整體跑步態度及其中「跑步認知」、「跑步情意」及「跑步行為」皆有顯著正向改變。二

、跑步計畫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其中「身體質量指數」、「仰臥起坐」、「立定跳遠」、「800公尺跑走」有顯著正向改變。但其中「坐姿體前彎」未達顯著改變。三、學生對跑步計畫介入後,在跑步態度上有正面學習成效。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限量簽名版)

為了解決台北市民生國中評價的問題,作者林孝庭 這樣論述:

★限量作者親簽版★ 1949-1988年蔣經國的從政經歷與權力之路, 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各方面發展的縮影。   2020年2月,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正式對外界公開蔣經國私人日記,這是繼2006年蔣介石日記開放後,另一件引起全球華人社會與學術界矚目的盛事。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中華民國總統任內離世後,三十多年來,其歷史地位與評價仁智互見,也引發不少討論。本書作者林孝庭以大量中、英文檔案史料為研究基礎,包括蔣經國日記的新材料與台、美、日、英新解密檔案,揭示1970年代起,當國際政治格局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國府失去代表「中國」的正統地位後,台灣從威權統治逐步走向政治本土化與民主化的曲折

進程。   本書以三大篇十個章節的篇幅,從軍事情報、政工、白色恐怖、外交、台獨運動、民主化、本土化、民生與經濟建設、兩岸關係等全方位的視角,剖析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蔣經國與其政治生涯。這段歷史過程呈現了國府於國共內戰中潰敗、自大陸倉皇撤退播遷來台之後,如何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並利用冷戰國際兩極對抗的態勢,維持在台統治的正當性。   第一篇以三個章節窺探蔣經國與台灣的軍事情報、軍隊政工、國家安全、敵後工作的關聯,及其與美國情報機構──主要為中央情報局──長達三十年的愛恨糾葛,從五○年代初期到七○年代他主掌國政後發生的諸多爭議。台灣時期蔣經國的政治生涯始於情治、特務、敵後與軍隊政

工,受命督導情治工作,對五○年代白色恐怖所應負的政治責任也無從迴避。若將時間回溯至半個多世紀以前,或許我們更想知道,當時參與其中的蔣經國,其內心的想法究竟為何?   在冷戰時期全球政治格局壁壘分明的態勢下,蔣經國初掌軍情業務的過程中面臨了諸多挑戰,其蘇共背景也受到美國政府的強烈猜疑。五○年代起,蔣經國與美國中央情報局之間的互動秘辛,體現出台、美雖基於反共戰略的利益而關係密切,但彼此卻依現實權力的原則來運作。六○年代起,蔣經國逐漸從政治幕後走向台前、為接班做準備,他逐步放下見不得光的情報業務,然而從1972年他以行政院長之姿出掌國政到1988年於總統任內逝世,來台後蔣經國賴以立足的軍事情報、國

安與政工三大領域卻屢屢出現危機,迫使他必須以國家領導人親自涉入,設法管控危機並挽救危局。這些難題不但對其領導統御帶來沉重的壓力,讓台、美關係蒙上陰影,也對八○年代國民黨權力基礎與蔣經國晚年時的人事布局帶來深遠的影響。   第二篇以四個章節探討蔣經國與1949年後台灣的對外關係,其中台灣與蘇聯秘密外交的開展,以及蔣經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本書關注的焦點之一。六○年代起中、蘇共發生嚴重分歧,雙方的關係江河日下,同時間美國朝野謀求改善與北京的關係,而對美、台關係帶來負面的影響,讓台北與莫斯科在各自利益的考量下,逐漸接近並建立起接觸的管道,試探雙方合作的可能性。於是,冷戰時期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之間

的地下交往,年少留學蘇聯的蔣經國便在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國府冒著來自華府可能的不良反應,以及違背數十年來自身意識型態的教條與宣傳,而開展這段大膽的外交冒險與嘗試,其來龍去脈究竟為何?兩蔣父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是什麼?七○年代蔣經國主政之後,台、蘇關係又呈現何種面貌?這些問題都成了待解之謎,也是本篇的焦點。   1950年韓戰爆發後,台灣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圍堵共產黨勢力的前哨站,歷經國共內戰失利、退守台灣的蔣介石,再度成為美國的盟友。迄今將近四分之三世紀以來,不論台、美雙方有無正式邦交,「對美關係」依然是中華民國外交的重中之重,當今有意角逐總統大位的台灣政治人物,不分黨派,都以赴美訪問作為爭取華府

支持與累積個人政治能量的重要途徑。回顧歷史,1949年後蔣經國曾五度訪美(不包括1956年兩次密訪太平洋美國屬地塞班島),藉由「訪美」及環繞此議題所衍生的諸多紛爭,吾人得以一窺小蔣如何領悟台、美關係,以及這個議題如何牽動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關係。持平而論,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作為全球霸權,其對外政策經常是自身內政議題的延伸;而台灣的情況恰好相反,內部諸多政治角力與折衝,往往是對外(特別是對美)關係陰影下的投射,此種反差與對比,在小蔣歷次訪美所產生的問題上,被強烈地映照出來。七○年代以後,隨著華府推動美、中關係正常化,蔣經國時時刻刻都處在台、美斷交陰影的煎熬之下,他如何認知此種痛苦的關係?他如何設法在

困境中保有國家的自主性,而不被美國老大哥牽著鼻子走?此刻影響美、中、台三角互動的變數有哪些?台、美斷交後複雜的雙邊關係之調整談判內幕又是如何?以上議題都是本篇探討的重點。   1949年以後,由於地緣政治的因素,維持與亞太各國的密切關係,對國府領導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日本乃東亞地區的龍頭,維繫台、日邦交是蔣介石內心的重中之重,但與日本人有深仇大恨的蔣經國,又是如何看待對日關係?就反共意識型態而論,冷戰時期台灣與南韓常被喻為「兄弟之邦」,彼此同屬分裂國家,同樣面對來自北方的共產黨敵對政權;就圍堵共產勢力在亞洲擴散的角度觀之,台灣與南越的關係往往被形容為「唇齒相依」;除此之外,國府當局為配合

美國的冷戰政策,曾在東南亞地區暗中支援當地的反共勢力,輸出以反共意識型態為基礎的軍事與情報外交,但同時也引發不少爭議,蔣經國如何協助其父親處理台灣與亞太地區各鄰邦的關係?其內心如何看待與這些周邊國家的往來互動?本篇都有生動的分析。   第三篇的三個章節探討蔣經國與台灣民生經濟建設、政治民主化、本土化與兩岸關係等議題的關聯。小蔣啟動國民黨本土化的工程,以及台灣逐步自威權統治走向民主化,無疑是一條漫長、艱辛而曲折的道路。四十年來,蔣經國從最初主掌情治特務工作、參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經歷七○年代國民黨的正當性遭嚴重弱化,以及隨之而來風起雲湧的海外台獨運動與島內黨外勢力的急遽發展,直到八○年代他著手

開啟全面民主化,其心路歷程與內心轉折為何?在台灣生活大半輩子之後,他對於島上總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本省籍民眾,是如何理解與認知?來自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的壓力,對於他處理省籍問題、台獨運動、本土化與民主化又發生了什麼作用?終其一生,蔣經國無法全然拋開一九四九年以前大陸時期所留下來的憲政法統框架,以及父親留下來的「光復大陸」之沉重包袱,而主政後所面對的諸多內外艱困挑戰,又迫使他必須逐步讓政治走向「可控」與「有限」的在地化,並接受伴隨民主化而來的諸多政治遊戲規則,對於出身且得益於威權體制的蔣經國,其內心的痛苦轉折與體悟為何,將是本篇關懷的重點。   1949年以來,在國際社會中以代表「全中國」正統

地位自居的國府當局,以「反攻大陸」的最高國策與伴隨而來的軍事、政治與社會動員,相當程度化解了各方對蔣介石威權領導的反抗暗流。1971年秋天起,國府先後失去聯合國席位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外交承認,面對此一局面,接班的蔣經國勢必在國政大方向上有所調整。然而,美、中關係正常化與台北在國際社會深陷孤立,卻開啟了兩岸關係的契機。鄧小平主政下的中國大陸,開始走向理性化與改革開放,而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艱困處境,也讓蔣經國必須以更務實和彈性的立場,處理兩岸與對外關係。八○年代起,隨著國際間冷戰格局走向緩解,蔣經國成為兩岸融冰、終結彼此長達四十年隔絕的關鍵推手。小蔣在兩岸關係演變過程中的角色與心路歷程,四十年來國

、共雙方擺盪於敵對與和緩兩端的複雜情形,以及美國政府在兩岸關係各個階段所處的關鍵地位,都是本篇最後一章所欲探究的重點。   縱觀1949至1988年蔣經國的從政經歷與權力之路,何嘗不是二戰後中華民國在台灣各方面發展的縮影。 各界推薦   白先勇|加州大學聖芭芭拉校區榮退教授   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史館前館長   汪 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周奕成∣專欄作家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陳儀深∣國史館館長   陳榮彬|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Cheap∣歷史Youtuber   (依姓氏筆劃排列)   自從蔣經國日記在胡佛檔案館公開以來,蔣經國又成為史學界關注的人物。胡佛研究所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的新作《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充分利用蔣經國日記的新材料以及台、美、日、英新解密檔案,重新塑造了一個有深度、鮮為人知的蔣經國。這是一本重要的民國史,也是台灣史。──白先勇(加州大學聖芭芭拉校區榮退教授)   這是作者又一本利用大量中外文檔案,開發二戰後東亞研究,

具新觀點、新視野的新書;是研究「蔣經國的『台灣時代』」,或「台灣的『蔣經國時代』」,不能不看的好書。──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史館前館長)   英明領袖與特務頭子,青年導師與權謀打手,親民與恐怖的百變,從前中國到後台灣,銜接獨裁威權至民主前夕,神秘又光明般存在的蔣經國,如同白晝與黑夜,聽林孝庭教授細說從頭,觀察蔣經國的,其實亦是你我人民的台灣歲月。──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林孝庭教授繼《意外的國度》後又一巨作,1988年蔣經國離世後,三十多年來各界對他的評價正反不一,一方面蔣經國是白色恐怖的執行者也是特務頭子,其獨裁者的形象對台灣民主危害甚大,但另一

方面蔣經國也有勤政愛民、廉潔高效率的一面。不論哪一種形象,都脫離不了個人經驗與意識形態。隨著2020年2月蔣經國私人日記對外公開,以及更多的第一手史料公諸於世,我們能以更理性、更客觀的角度來看待蔣經國,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巨作。──Cheap(歷史Youtuber)

銀髮族旅遊動機對小琉球生態旅遊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市民生國中評價的問題,作者陳信宏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問券調查方式調查65歲以上的民眾對於小琉球服務品質的看法以及在小琉球的體驗滿意度。之後檢定服務品質與體驗滿意度兩者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服務品質與滿意度呈現正向相關。最後對於服務品質方面提出兩點建議:1. 重視服務人員與銀髮族遊客間之互動。2. 加強小琉球醫療資源服務。而在體驗滿意度上提出三點建議:1. 加強服務人員的訓練。2. 加強餐飲品質。3. 提出有吸引力的觀光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