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戲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北戲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一麟、陳坤毅寫的 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這是台北的哪裡啊? - 見真日也說明:樂曲的MV明顯是在台北拍攝,隨著曲子爆紅,想要知道「這是在台北哪裡拍 ... 從「東方電影院」霓虹燈背後可以見到的建築十分像是台北車站,此外也看的 ...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新聞碩士班 謝奇任所指導 李衡昕的 電影院開賣啦──台灣電影映演業之產業研究 (2012),提出台北戲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影院、映演產業、產業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台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電訊傳播研究所 唐士哲所指導 黃俊凱的 繪製光影地圖:台北金馬影展系譜考(1980-2012) (2012),提出因為有 金馬影展、影展、文化地理學、文化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戲院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民生戲院則補充:地址: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5段190號3樓 | 電話:02-27653373. Copyright © 2021 NewMinshen Digital Cinemax.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_CINEMA.Co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戲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

為了解決台北戲院的問題,作者謝一麟、陳坤毅 這樣論述:

  本書集結高雄大舞台戲院建築物的基礎測驗調查,以及口述歷史與史料蒐集,經過企畫設計與美術編排為一般民眾可以輕鬆閱讀的書籍。這也是國內第一本針對單一戲院歷史做深入研究,兼顧嚴謹性與可讀性。不但替大舞台戲院建築物、當年的經營理念、過去的從業人員、曾經到大舞台戲院看過電影的民眾,留下一份完整的記錄,也讓經歷過看電影是唯一休閒娛樂那個輝煌年代的台灣人回味起青春記憶。 作者簡介 謝一麟   高雄人、台灣人、地球人。拿筆的人、按快門的人、策展的人、做偵探工作的人、廣告企畫人。   個人部落格:www.ccuart.org/tragicomedy/ 陳坤毅   成大人,出身打狗,年輕的軀殼裡住著一位老者。

左手創作按快門,右手揮毫爬格子;左耳聽嘻哈街舞,右耳聽寶島歌后。愛歷史、愛建築、愛城市、愛台灣。 市長序:大戲院的小細節,舊時代的新思維局長序:聽大舞台戲院講古作者序:謙虛看過去;自信望未來 第一場:好戲開鑼第二場:大舞台戲院的身世 第一景:土地的故事  第一鏡:鹽埕區的發展與市街規劃  第二鏡:高雄製冰株式會社與美軍轟炸 第二景:大舞台建築物語  第一鏡:大舞台戲劇歲月的誕生  第二鏡:建構城市繁榮的巧手  第三鏡:大舞台建築風格美學 第三景:歌舞昇平的街區 第三場:大舞台戲院的經營 第一景:從歌仔戲到電影 第二景:郭國基家族時代  第一鏡:郭國基家族  第二鏡:大舞台戲院的硬體設備  第

三鏡:大舞台戲院的軟體經營 第三景:林月姮的多角化經營  第一鏡:開啟戲院多角化經營的先鋒  第二鏡:大舞台書苑  第三鏡:大舞台書苑出版社 第四景:市民回憶與趣事 第五景:無舞之台,無戲之院─大舞台戲院歇業後 第四場:大舞台戲院的文件檔案 第一景:文件第二景:電影票券第三景:電影本事第四景:剪報第五景:訪談稿第五場:戲尾 第一景:大舞台戲院立面流變第二景:大舞台戲院大事紀 參考書目 推薦序 大戲院的小細節,舊時代的新思維   1950年代的鹽埕區,是全台灣最好「賺食」的地方,人聲鼎沸,商業繁榮。在短短5、6年內,從被美軍轟炸得滿目瘡痍,頹圮屋舍中,迅速重建站起,高雄人展現了無比的生命力。其

中,1947年建造「大舞台戲院」的澎湖籍建築師蕭佛助更是功不可沒,設計起造戲院提供平民百姓正當娛樂,也建造市場與民宅(販仔厝)帶動地方發展,他生平在高雄市蓋的7間戲院,正好是高雄二戰後都市發展軸線移動的路徑,是戰後高雄都市發展與建築史重要的一頁。   1953年接手經營大舞台戲院的前立委郭國基先生,也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重要推手,在省議會問政風格犀利,和我年輕時擔任其秘書的郭雨新先生,以及其他幾位前輩,被封為戰後台灣省議會的「五龍一鳳」。大舞台戲院也在當時郭國基的媳婦林女士先進的複合式經營理念下,成為「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的電影院,連台北戲院業者都紛紛前來觀摩。   大舞台戲院座位數上千,強片

上檔時天天爆滿,排隊人龍綿延,是許多高雄人的共同回憶,且無論是硬體空間的容量、建築美學、聲光設備,或是軟體經營手法方面,大舞台戲院都是台灣老戲院中屬一屬二的代表。文化局出版的這本大舞台戲院專書,將這些過往的經營者、從業人員、市民回憶整理爬梳,也論述建築語彙的美學,還有澎湖人的貢獻、鹽埕區發展的故事,這是台灣第一本深入淺出介紹單一間戲院的書籍。   從一間大戲院的文物與口述歷史細節,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前人所生活的時代各方面貌;從舊時代當時的先進思維,也讓我們深思城市的發展流變,過去現在未來,是一步一腳印的綿延。   這本書不只是高雄人的共同記憶,也將讓進過戲院看電影的台灣人都有感。 高雄市市長 

陳菊 作者介紹文 戲院的青春記憶   1947年建造「大舞台戲院」的澎湖籍建築師蕭佛助在戰後滿目瘡痍的鹽埕,起造戲院提供平民百姓正當娛樂,也建造市場與民宅(販仔厝)帶動地方發展,他生平在高雄市蓋的7間戲院,正好是高雄二戰後都市發展軸線移動的路徑,是戰後高雄都市發展與建築史重要的一頁。   1953年接手經營大舞台戲院的前立委郭國基先生,也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重要推手,在省議會問政風格犀利。大舞台戲院也在當時郭國基的媳婦,林女士先進的複合式經營理念下,成為「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的電影院,連台北戲院業者都紛紛前來觀摩。   大舞台戲院座位數上千,強片上檔時天天爆滿,排隊人龍綿延,是許多高雄人的共同

回憶,且無論是硬體空間的容量、建築美學、聲光設備,或是軟體經營手法方面,大舞台戲院都是台灣老戲院中屬一屬二的代表。文化局出版的這本大舞台戲院專書,集結戲院建築物的基礎測繪調查,以及口述歷史與史料蒐集的成果,經過美術編排設計為一般民眾可以輕易閱讀的書籍。這也是國內第一本針對單一戲院歷史做深入研究,兼顧嚴謹性與可讀性,讓民眾可以輕鬆閱讀的出版品,更替大舞台戲院建築物、當年的經營理念、過去的從業人員、曾經到大舞台戲院看過電影的民眾,留下一份完整的記錄。   戲院是庶民娛樂的代表,從百年前電影傳進台灣後,不管有錢沒錢,看電影是民眾工作之餘的共同紓壓方式,與百人同哭同笑,留下的記憶不只是電影內容,還有共

同觀賞的聲光氣味氛圍。前文建會主委邱坤良在《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一書,就是從這種帶有特別魅力的觀影記憶做為創作核心,也藉由書寫這間南方澳大戲院,漸次開展出南方澳各方面的歷史人文風貌。   美濃出生的林玫伶在《我家開戲院》書中也用童書口吻回憶美濃第一戲院的趣事,書中也提到第一戲院是因為當年的菸草工人聚集在美濃而興盛。的確,台灣的老戲院就是一個區域產業發展的指標,九份的昇平座(昇平戲院)因為礦業工人生活聚落而興起;高雄中都戲院因為愛河邊的磚仔窯工人聚集而興建。鹽埕區的大舞台戲院也是鹽埕區在二次大戰後的發展指標建物。   從一間大戲院的文物與口述歷史細節,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前人所生活的時代各方面貌;從

舊時代當時的先進思維,也讓我們深思城市的發展流變,過去現在未來,是一步一腳印的綿延。這本書不只是高雄人的共同記憶,也將讓進過戲院看電影的台灣人讀過後能喚起許多青春記憶。 本書作者  謝一麟 開啟戲院多角化經營的先鋒關於林月姮女士經營戲院的理念,高雄資深戲院經營者,也是電影文化工作者許參陸(《港都跨世紀電影史》編者)也曾和林月姮女士合作過。許參陸表示,林月姮對文化相當的支持,林月姮買的片都是比較有水準的片,好像就是藝術電影,她就是喜歡這一塊,所以後來她電影公司那些片子幾乎都賠錢,沒有賺錢,林月姮她有一個優點,如果生意快不行的時候她就收,馬上就結束,而且她女兒也沒多大的興趣傳承。當時《大鼻子情聖

》這部電影許參陸有幫過忙,所以他印象很深刻。 許參陸提到,林月姮在經營大舞台戲院時經營的有聲有色,那時候整個高雄市、整個台灣電影還沒有那種綜合性經營,那時候大舞台戲院有書苑,有出版社等等,包括台北業者都到高雄看林月姮經營的戲院。整個電影公司都是林月姮女士一個人策劃的,所以像它裡面有出版社和其她的,林月姮對文化方面很有她的才能。林月姮離開大舞台後做的第一間就是「新高戲院」,在建國路那邊,以前叫做「建國戲院」,「新高戲院」本來就是做色情電影,林月姮整個租起來後,裡面都重新裝潢,為了改變「新高」的形象,那時候買進迪士尼有一系列較高級的片,還有包括默片,朝向正派的經營,把裡面戲院整理的非常漂亮,結果

後來賠錢,叫好不叫座。現在的電影套票,發明概念的創始者是林月姮女士,那種套票是她在經營「大華僑戲院」的時候,像以前那個公共汽車的月票都是用剪洞的,林月姮那時候設計的電影票也是用剪洞的,十個洞剪完,還可以免費看電影一次。真正把它設計成套票的形式就是許參陸,他在「宏總戲院」任職的時候,把用剪洞的概念做成套票。全台灣就是林月姮女士第一個發行這種剪洞的電影票。大舞台戲院的部份,還有推出優惠卷,其實它各部門都有優惠卷,包括書局、戲院都有,行銷手法很多元很高明。雖然大舞台戲院在1953年後以經營電影院為主,但因為空間大座位多,設備先進,許多重要活動都在選擇在大舞台戲院舉辦,特別是藝文類的活動。大舞台戲院裡

曾舉辦雄中雄女聯合音樂會,那是在林月姮經營的年代辦的,因為她原本是教育界,和學校有淵源,幫林月姮女士和學校穿針引線的人,就是文化中心「青年影業社」負責人韓方的太太,她們以前是專門在中正路的「高雄學苑」放映電影,韓先生跟韓太太跟林月姮的關係很好,「青年影業社」曾經在雄女放過電影,也因此促成聯合音樂會在大舞台戲院的舉行。

台北戲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225非凡 西門町16間億級店面求售 逾四成坐落武昌街二段
非凡原影→https://youtu.be/REMW-ABrG2k
非凡新聞→http://www.ustv.com.tw/UstvMedia/news/103/20201225A134

今年全台店面市況慘淡、空租率大幅提升,連先前抗跌強勢的西門町商圈,也出現多筆以往少釋出的億級店面求售。西門町網路待售的「億級」店面就有16間,平均開價高達2.6億!約44%集中在武昌街二段,有多筆整棟透天金店面求售,最貴待售總價高達5.8億!

記者/溫婉廷、方劭丞 臺北報導……↓

西門町潮鞋品牌店長韋宏:「如果你是要像比較流行潮流店的話,還是西門町這個商圈,現在來說是比較好一點。」

潮鞋大本營觀光客勝地,西門町是近年唯一持續成長的商圈,多數房東都把手中店面,視為金雞母不肯輕易出售,但疫情改變一切,目前網路待售西門町的「億級」店面就有16間,平均開價高達2.6億元,主要集中在武昌街二段,有多筆是整棟透天金店面求售,最貴待售總價高達5.8億元,還有整棟「台北戲院」開價25億 求售多年。

美商ERA不動產資深經理陳泰源:「他們(店面持有者)其實也意識到,可能因為商圈型態跟民眾的購物型態的改變,所以可能店面是首當其衝,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你說就算是黃金的店面,開價也頂多1萬初頭,現在平均很多一個月一坪的月租金,才7~8000塊錢而已。」

受疫情衝擊,全台各地觀光商圈消費人潮驟減,業績掉了3~5成,許多店家只能關店退場,主要商圈路段成都路、武昌街二段近期,都有大量店面出現空租情形,連三角窗或靠進捷運站的黃金區位店面也出現空租,許多房東心態轉變,不少人認為西門町店面價格再往上有限,未來可能加速下修,因此大量金店面倒入市場求售。

過去西門町租金行情,平均兩萬以上,甚至突破3萬,現在普遍砍了3成至5成,每坪約在1萬元至1.2萬元之間。

美商ERA不動產資深經理陳泰源:「有一些店面承租的業者,它是屬於快品牌的,然後可能是那種特賣會、拍賣會的,就是他根本不需要花錢裝修裝潢店面,我就是一個很簡單、很陽春的一個空間,那我就短租一兩個月試賣。」

房屋網站統計6都網路上店面待租件數,近兩年增幅4成,待租店面從12000多件增加至17000多件,其中最具指標意義的台北市,兩年來增幅為63%,僅次於桃園市66%,不少待租商圈店面租金跌幅超過1成,以站前商圈跌幅20%幅度最大,房仲指出短期短租 甚至有只租周末的店面,漸漸出現,疫情除了讓金店面出現拋售潮,也讓西門町租屋市場,有了新型態出現。

陳泰源youtube→https://youtu.be/X0ZbIZw_gzk

部落格→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20/12/201225-16.html

電影院開賣啦──台灣電影映演業之產業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戲院的問題,作者李衡昕 這樣論述:

從電影在世上出現以來,「電影院」已成為許多地區公民娛樂生活的重心,也是觀賞世界文化的窗口;然而在一波波影像科技的浪潮襲擊下,電影院逐漸敗倒,營運電影院的「映演產業」生態,在當今面臨被淘汰的危機下,出現了轉型的機制。台灣的映演產業目前發展成什麼樣的情形?本文企圖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作分析--了解台灣電影映演產業的結構,集中度和產品差異性是高抑或是低,市場是否偏向壟斷或競爭;而業者主要又透過哪些經營行為來追求獲利,而整體的營運趨勢又是如何,並藉由與多家業者的訪談,了解他們在產業當中的優勢與困境;至於在績效表現方面,以台北市2011年首輪及影展戲院的全年票房資料為本,解讀產業中收益的偏向;同時,也關

心台灣電影映演政策的發展脈絡,及對於產業整體的影響,一併探討。最後從分析的結果中發現一些問題,包括映演市場分配存在著不均衡、結構對定價機制潛在的不公平影響、以及課稅制度的漏洞;希望未來能以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解決,映演產業能夠維持的長長久久,為民眾提供電影文化及娛樂饗宴的服務。

繪製光影地圖:台北金馬影展系譜考(1980-2012)

為了解決台北戲院的問題,作者黃俊凱 這樣論述:

  「金馬影展」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影展,1980年揭幕後旋即成為台北藝文圈的朝聖之地。到了年底,時序漸冬,「跑影展」成為影癡們身體的記憶、成為一種儀式。時至今日,金馬影展不再獨大,各類影展百家爭鳴。這份論文處理的是一部關於金馬影展的歷史、是台灣的影展史/始,也是台灣30多年來與電影映演相關的社會文化史。書寫這份歷史,不在於替宏觀的大歷史敘述做解釋,而在於透過勾勒金馬影展這30多年來的一些事件,去追尋細碎、甚至是不具官方正當性的史料,嘗試在細節中梳理出有意義的脈絡。  本文以文化地理學的理論取徑想像歷史、敘述歷史。「地理」並非單純指涉物理疆域的空間,而是關於地緣政治、關係空間、社會空間、場域、

空間再現、跨國地域流動、文化空間性等多重面向;企圖讓地理映疊歷史、空間構連時間、讓歷史地理之間產生關連與流變,是時間-空間並重,相互交融,建立一種新的理論語言和研究視野。  依循此理論視野,本論文通過歷史檔案分析,考察金馬影展的權力地景。本文描繪從家國論述到文化經濟的地景形構,並從中抽絲剝繭出隱匿其中的家國話語、地緣政治、商業齟齬的論爭。整體而言,金馬影展從90年代前的晚期戰備社會徵候,轉變為文化經濟論述的實驗場、成為當今台灣電影文化的重要場景之一。再者,藉由多重影展參與者的歧異論述,脈絡化理解金馬影展作為一處影像展演空間,生產了什麼樣的電影與社會文化意涵,讓「金馬影展」的空間性格被體現(em

bodied)而非再現(represented)。本研究是以對金馬影展的厚描,打破當今社會對影展扁平化、去時空化的單一文化想像;是以爬梳細緻的文字史料,追憶重層迷戀中的歷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