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是國立還是私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是國立還是私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崇建,張佳詩寫的 看故事,學寫作2:技巧篇 和楊惟任的 氣候變遷與全球治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立高學海洋科技大學、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也說明:我讀電子電機群)然後我想填的科系是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電訊工程)國立勤益科技 ... 不過水準來說還是比不上明志平心而論北部學校是會比中南部學校有競爭力明志是私立第一.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未來出版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研究所 張家銘所指導 劉子維的 廟宇環境氣氛、心靈體驗對觀光客主觀幸福感之影響:以宗教信仰程度為調節變項 (2021),提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是國立還是私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廟宇觀光、環境氣氛、幸福感、宗教信仰、控制變項。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研究所 李筱倩所指導 謝文堃的 屏東縣林邊、佳冬、枋寮鄉鎮推動海洋觀光之策略建議 (2021),提出因為有 屏東、海洋觀光、SWOT、5P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是國立還是私立的解答。

最後網站佛光電子報-私立大學收費公立化佛光大學率先打破公私界線則補充:佛光大學/台北報導 · 「公與私」是人類社會的一體兩面,有公共利益就有私人利益,有公共領域也會有私人領域,有公立大學就有私立大學,而私立佛光大學率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是國立還是私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看故事,學寫作2:技巧篇

為了解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是國立還是私立的問題,作者李崇建,張佳詩 這樣論述:

李崇建帶領王牌寫作天團到你家! 助你精準寫作拿高分   7個作文絕竅 ╳ 24個寫作策略 命題作文也能有個性、有深度、有創意。     寫作有技巧,高分有祕訣。   從審題,到選材,   作文名師教你看懂題目,突破瓶頸。   運用新穎的技巧,   思考生命的深度,探索成長的養分,   用文字照亮自己,寫出高分好作文!       24個寫作技巧,   讓你在框架中發揮創意,   收放自如,文筆飛翔,   寫作有深度。     老是在命題作文摔跤的你,本書是你的高分祕笈!     或許你不怕作文,   但是當作文變

成考試,   就是拿不到高分。   作文時好時壞、時壞時好,   全看靈感有沒有剛好來拜訪……      書中主角國文小老師何潔心就是這樣。這讓她的自信慢慢消散,對作文產生挫折……。她的問題是什麼?該如何重拾對文字的信心?     13段何潔心、白奇偉、李宏儒的青春成長故事,串起了命題寫作的關鍵策略。作文名師手把手,教你掌握高分的訣竅!     《看故事,學寫作》套書分別以兒童、青少年的寫作困境為「經」,針對他們的煩惱,有多年教作文經驗的名師搬出絕招,把最有效的方法組織成「緯」,一一破解寫作難題。     ▲靈感篇--擺脫寫作恐懼,釋放想像力,放膽寫

作文。   ▲技巧篇--運用進階技巧,布局寫作策略,作文考試拿高分。   全系列超過50位教師、作家、教育工作者 同聲推薦!     李貞慧 作家/閱讀推廣人   李崇義 長耳兔心靈維度創辦人/講師   李昆霖 佐見啦生技公司董事長   李淑貞 暖字創意寫作教室   宋怡慧 作家/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何筱敏 臺中市信義國小閱讀推動老師   余懷瑾 SUPER 教師/ TED 講者/作家   林怡辰 國小教師/閱讀推廣人   林文煌 雨果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林姿君 臺北市濱江國小教師/ SUPER 教師   林瓊蘭 馬來西

亞耕讀軒創辦人   官淑雲 曉明女中圖書館主任   周玟慧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奕 JBC 創意數學   周美梨 晴美文創創辦人   周逸 曙光教育機構-曙光千樹成林班主任   洪淑芬 臺中市北屯國小圖書教師   胡湘采 臺中市慎齋小學老師   柯玫合 快樂麥田基金會執行長/ TK 英語亞洲總部董事長   徐國能 師大國文學系教授/作家   許榮哲 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許淑菁 臺中市私立早稻田藝術幼兒園園長   許慧琪 明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君寶 新加坡耕讀園創辦人   陳怡伶 小草旅人

共學團語文教師   陳季秦 臺中市立東山高中國文老師   陳雅慧 臺中市何厝國小老師   陳彥豐 半畝天光執行長   張輝誠 學思達教學法創辦人   張曉玲 臺中市立圖書館館長   郭盈辰 臺中市光明國中國文老師   梁俊偉 臺中市益民國小榮譽家長會長/維尼教育機構班主任   陶美華 汶萊思學坊創辦人   黃千薰 舞象基金會創辦人   黃美惠 雲林縣東榮國民小學校長   黃曼宣 創意寫作教育工作者   黃淑珍 馬來西亞弘文館教育中心執行長   黃凱琳 明道中學國際部中文教師   黃詩君 國小教師/創作者及創意寫作教育工作者   詹羽菩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教師   楊欣蓉 千樹成林創意作文老師   葉亭君 樂寫創作坊設立人   廖婕伶 悅讀語堂寫作坊創辦人   蔡淇華 作家/台中市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歐陽立中 SUPER 教師/暢銷作家   劉世盈 臺中市光明國中國文老師   劉清彥 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少年小說與童書譯者   劉繼文 SUPER 教師/《讓大象動起來》作者   謝文賢 作家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蘇依婷 嘉義快雪時晴作文班負責人   寶石 荒野親子團嘉一團   (按姓氏筆畫排列)   推薦好評     何筱敏

  台中市信義國小閱讀推動老師   一邊看故事,還可以一邊學寫作,真是個好方法!這本《看故事,學寫作》用故事串聯,探討寫作的各種問題。讓你在輕鬆的閱讀中,學會寫作的各種技巧。是老師上作文課的好幫手,也是學生自學寫作的最佳選擇。     余懷瑾  Super教師/TED講者/作家   寫作門檻高,難度高,身為老師的我,堅信幫孩子找到對的老師很重要。   本書用故事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溫暖包容孩子們的「爛」作文,被接納是名篇佳作的源頭,自信是持續寫作的動力。良師帶領,好書入手,開啟孩子寫作之路。     宋怡慧  作家/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有

故事的人就能傳遞自己的理念,會寫作的人,就能讓自己變得有影響力。《看故事,學寫作》讓你找到寫作的黃金比例,讓你的文字即刻吸睛有感。人生最難的,是沒有機會學會寫作技巧。現在,機會來了,讓崇建和佳詩來幫助你成為會寫作的二刀流吧!     李昆霖  佐見啦生技公司董事長   我們都需要更了解自己,才能照顧好自己,也才能照顧他人。「技巧篇」一開始乍看之下,以為是只適合給中學生去應對作文考試的教科書。但看完前二篇章節,會發現作者隱藏著愛心在寫這本書。讀到後面猛然發覺,這本書適用於每個大人,引導我們藉由文學的表達,跟自己有更細膩的連結,才能更了解自己。     李崇義  長耳

兔心靈維度創辦人/講師    在崇建、佳詩與詩亞這兩本「祕笈」裡,一貫脈絡與技巧都源自於老師們的寫作心法。5W1H的敘述方法、深入的表達,以鏡頭的形象聚焦故事細節、建構鮮明場景等,都是對話時可以運用的技巧,當然實踐在作文裡更能得心應手、借力發力。     李淑貞 暖字創意寫作教室   「千樹成林」的故事引導寫作的技法,與手把手的細部拆解說明,用師徒制的慢養打造一處看見冰山底層對話的場域。   靈感篇到技巧篇輕巧拉起的破綻之線,為讀者展示從日常生活找出獨特的角度,並開啟覺察帶入書寫,全面攻破孩子面對寫作時的各種關卡,最後能通透主題寫作的分析與洞察力。   

  周玟慧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佳詩老師在東海寫作教學實習課中,教導了學生故事寫作的精髓;也為大一中文教師社群帶來精采演講,讓大家看見紅筆的力量。很高興看到新書出版,不只有我們曾經領略的精采,這百寶袋中還有無盡藏等著大家來挖掘!     官淑雲  曉明女中圖書館主任   在閱讀推動的過程中,常有家長反映「孩子看了很多書,卻不知如何寫作」。有這樣困擾的家長有福了!崇建和佳詩老師,從說故事入手,到「牛刀小試」、「請你跟我這樣做 」教導孩子如何寫作,是本好看又好用的好書,推薦給您!     林瓊蘭  馬來西亞耕讀軒創辦人   終於一本很好看的作文

書上市了!這對作文老師而言,真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裡頭有崇建老師對作文的理性架構,及佳詩老師的作品注釋與印證,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   閱讀過程中,佳詩老師說故事的神情彷彿躍然紙上。期待她帶著這本新作,再來馬來西亞給孩子們上作文課!     洪淑芬  台中市北屯國小圖書教師   喜歡這本書的編排方式:用13個連貫的故事做整合,先以故事引出章節主題,在帶領讀者練習相關的寫作策略之後,再以故事做結尾。看完三個主角的故事,也忍不住想問自己──是不是也抓到了那個藏在心裡的鬼?     胡湘采  台中市慎齋小學老師    在阿建與佳詩的文字裡,我是一隻自願上鉤

的魚,順著上拉的力道飛起,墜入另一片故事海,教寫作的書很多,但這本很不一樣,它讓我看見寫作教學的新世界。     張輝誠  學思達教學法創辦人     文心難追,靈感瞬逝、技巧不易掌握,這是初學寫作者最常遭遇的困難。崇建、佳詩和詩亞多年從事寫作教育,將多年獨到創發公開,幫助初學者召喚靈感、詳悉技巧。透過回憶、打開感官、豐富感受,再深化思考、激發想像力。同時佐以一則則故事、文章,剖析寫作技巧,捕捉文心,最後落筆成佳文。全書條理清晰,切實好讀,果有示人南針的慷慨與大功效。     梁俊偉  台中市益民國小榮譽家長會長/維尼教育機構班主任   語文學習循序漸進,先

聽而說再讀進而寫,「聽說讀寫」就屬「寫」最不容易,要寫得好更不簡單,因此寫作是需要有人帶領的。佳詩老師經驗豐富、教寫生動,對於語文的投入更是深入獨到,是一位值得推薦的優質老師,也是一位質優的好作家。     許淑菁  臺中市私立早稻田藝術幼兒園園長/學生家長   本書以青少年間的校園故事,循序漸進引領讀者,認識不同類型的寫作議題,彷彿是以故事帶出小讀者自己的故事。編排可見老師們別出心裁,及他們新穎的教育觀點:「設計主題式寫作教學、帶領學生自主思考、以豐富的眼光欣賞孩子的文本。」這是學子們感受最強烈、最喜愛的的創新教學方式。     許榮哲  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這個世界成本最低,效益最驚人的投資是寫作。因為寫作,我變成了大富翁。該從哪裡下手?就從閱讀一本寫作書開始。   最適合的寫作書在哪裡?就是你現在看到這一本,令人驚喜的是──它是用一個好看的故事寫成的。     郭盈辰  台中市光明國中國文老師    常在看到孩子的文字時,發現他們的生命,都是足以流光溢彩的素材,可惜漏了些細節和感受的聚焦與放大,少了那一枝詞通意暢的生花妙筆,缺了些細膩刻鑿的書寫技巧。藉由本書,我們終於有機會帶孩子手把手,為自己的人生故事,留下最動人的溫度。     陳彥豐  半畝天光執行長/馬來西亞首位中文桌遊教練   這本書清楚

解析了作文的技巧,從建立正確的寫作觀念,尋找與累積靈感,到如何融入教學技巧中。你會發現,教學者其實可以輕鬆帶領學生越過寫作的高山。想要讓學生遨遊在有生命的文字裡?答案就在這本書中。   這套書很值得推薦給馬來西亞的朋友。期待這套書的出版!      陳雅慧  台中市何厝國小老師    寫作文對小孩來說一向都是痛苦的差事,但我家哥哥小學時接觸到崇建老師,從此喜歡寫作。到了國中時面臨考試,卻常常審題錯誤,文不對題,而逐漸喪失信心。後來佳詩老師成功讓他作文從平常的3級分在提升到5級分。很高興崇建老師和佳詩老師要出書了,相信一定能幫助到大家!     陶美華  汶萊

思學坊創辦人   這幾年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臺灣,參加崇建和佳詩老師帶領的寫作營隊、作文師培課等,無不被他們精湛的說故事能力,及博覽群書、富創意的寫作手法折服。這本書傾囊相授寫文章的技法,是難得一見的寫作指南的好書。     黃凱琳  明道中學國際部中文教師/愛聽佳詩說故事的AB寶媽   因為師傅說:「欲成為海洋大師,必知曉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於是格得努力學習,並且在尋求萬事萬物的真名時,看見他冀求的力量。   而佳詩是我心目中的格得。書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她努力習得的寫作心法,讓困頓的人擁有召喚光的力量,藉由文字書寫照亮自己,提醒我們,寫作是如此美好的存在。

    黃詩君  國小教師/創作者及創意寫作教育工作者   這不是一本寫作書嗎?怎麼像是看「鬼滅之刃」般讓人欲罷不能、熱淚盈眶,忍不住一口氣讀完?   本書運用創新的思維與手法,透過一則則有趣吸睛的故事,幫助學生掌握會考作文命題的方向與新穎的寫作技巧,高效鍛鍊寫作超能力的同時,讓人讀到興味盎然、躍躍欲試!     楊欣蓉  千樹成林創意作文老師   閱讀是有聲音的,創作的根基是情感。「從生命經驗出發,要連結自己啊!」一句話圍繞在心底,從三個主角的青春故事拉開序幕,將每一篇穿插的寫作技巧親自示範,三人交織的感情像劇場演員的奔跑,分別的生命故事,佇足在下

筆練習之前,喚起心底不同層次的回憶。彷彿在激昂的情緒深處召喚靈感,再隨著每一篇寫作課程逐步學習。     葉亭君  樂寫創作坊設立人   「你的期待是改變孩子,我的期待是跟孩子的內在貼近。」阿建老師這句話對我的衝擊甚大,像是小時候的自己被理解了。我在寫作教學中發現,要解決孩子的寫作問題,絕非從「問題」著手,而是從貼近孩子的內在開始。這套書就是如此。     劉清彥  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少年小說與童書譯者   日裔美籍童書作家艾倫賽伊形容寫作「就像走入迷宮冒險」,只是許多人常常會在寫作迷宮中卡關或迷路。這時候如果有像崇建老師和佳詩老師這樣經驗豐富的好嚮導領路

,不但能讓迷宮冒險充滿趣味,當你走出迷宮後,也會像艾倫賽伊說的,「發現自己已經變得不一樣了」。     劉繼文  Super教師/《讓大象動起來》作者   一開始看這本書還以為是故事書,後來發現這是一本「有很多故事的書」,利用故事來讓大家學寫作!這樣子的寫法跟一般「教寫作」的書很不一樣,從一個一個故事切入寫作的技巧。如果這本書能早一點出版那該有多好!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任何一本談寫作的書,最有效的證明就是先讓讀者看得下去、讀出興味,甚至最後躍躍欲試。崇建老師與佳詩老師將第一線教學經驗化為故事,同理孩子們的努力與困難,提供精準有效的方法

,命題作文也能是展現個性的自我表達。

廟宇環境氣氛、心靈體驗對觀光客主觀幸福感之影響:以宗教信仰程度為調節變項

為了解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是國立還是私立的問題,作者劉子維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觀光客背景變項在廟宇環境氣氛與心靈體驗之差異,並驗證控制變項、廟宇環境氣氛、心靈體驗改變、宗教信仰程度及主觀幸福感之間影響關係。研究對象以南投縣四個公廟的觀光客為對象,發放問卷8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為619份,有效回收率為77.4%。資料經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一、廟宇觀光客背景變項在廟宇環境氣氛之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居住地區等變項在廟宇環境氣氛上皆未達顯著性差異,僅在性別變項達顯著性差異。二、背景變項在心靈體驗之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等變項在心靈體驗上皆未達顯著性差異,性別與居住地區變項達顯著性差異。三、本研究模式中控制變項分析結

果顯示,年齡未達顯著影響,性別為女生觀光客的主觀幸福感高於男生觀光客,婚姻狀況為已婚觀光客的主觀幸福感高於未婚觀光客,教育程度為教育程度越低的觀光客其主觀幸福感越高。研究假設分析結果為廟宇觀光客的環境氣氛會正向影響心靈體驗,廟宇觀光客的環境氣氛會正向影響主觀幸福感,廟宇觀光客的心靈體驗會正向影響其主觀幸福感,宗教信仰程度具有調節效果,宗教信仰程度越高時,可以強化廟宇環境氣氛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以及心靈體驗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本模式中的控制變項、廟宇環境氣氛、心靈體驗變、宗教信仰程度等變項能解釋主觀幸福感變項的42%解釋變異量。以上結果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氣候變遷與全球治理

為了解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是國立還是私立的問題,作者楊惟任 這樣論述:

  1990年以來,國際社會透過協商希望建立一套有效治理的國際氣候制度和規範,以協調各國的政策和行動,減緩全球暖化,降低氣候變遷的威脅。然而,當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成為氣候治理的主要手段,因為涉及不同的國際體系行為者和國家內部行為者的利益,氣候變遷不再只是單純的科學問題,並轉換為跨層次的行為者之間的政治角力。   此外,氣候變遷主要是由人類活動所造成,最終也必須由人類解決,所以氣候變遷是「人」的問題,無法由自然科學單獨解決,必須藉由社會科學才能深入了解人為因素在氣候變遷問題的作用和影響。社會科學提供人類追求永續發展的智慧,讓人類能夠處理氣候變遷帶來的經濟發展、社會正義、文化調適及國家安全等問題。

  這本書的部分內容出自作者在2015年出版的《氣候變遷、政治與國際關係》,但保留沿用的篇章都經過深度修改,內容也予以更新和重寫,新增的篇章佔本書內容的一半,將研究範疇從政治學和國際關係擴展到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倫理學、安全研究,目的在完備社會科學對氣候變遷之討論,是作者在氣候變遷研究的階段性總結。   作者簡介 楊惟任   英國Warwick大學政治學暨國際關係博士,英國Reading大學國際關係碩士。我國政治學門經由教育部審查通過最早升等的教授之一,歷任國立台北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立法院問政次團顧問、華視教學中心講座、醒吾科技大學國際商務系教授兼商管學院院長,現任世新大

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兼國際事務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關係、兩岸關係與政策、國際氣候政治、政治發展、選舉研究、人工智慧與公共政策。   代表學術專書包括《氣候變遷與全球治理》(2018)、《氣候變遷、政治與國際關係》(2015)、《中國與國際氣候政治》(2011)、《中國的全球戰略與主權基金》(2010)、《兩岸經貿發展分析與研究變數建構》(2009)、《單一選區兩票制新解》(2009)、《兩岸經貿關係》(2006)、《台灣經濟論》(2004)、《兩岸經貿之政治經濟分析》(2003)、《解析單一選區兩票制》(2003)等12冊,另有教科書4冊,學術期刊論文(不含研討會)近70篇,研究計畫超過1

0案。   自序 PART1 研究篇 第一章 國際氣候政治與研究議題 第二章 賽局理論對氣候談判研究之適用性 PART2 政治篇 第三章 氣候外交政策的形成:以中國為例 第四章 氣候變遷與政府 第五章 主權國家在全球氣候治理的角色 第六章 地方政府與全球氣候工作 PART3 國際關係篇 第七章 國際氣候政治的發展與變遷 第八章 國際氣候政治的爭論:氣候正義的觀點 第九章 美中氣候外交的競爭與合作 第十章 巴黎氣候談判與協議之分析 PART4 經濟篇 第十一章 國際氣候基金發展概述 第十二章 氣候變遷與綠色經濟 第十三章 英國低碳轉型的經驗和啟示 第十四章 氣候變遷與

貿易的關係和挑戰 PART5 社會與文化篇 第十五章 道德在氣候變遷議題的重要性 第十六章 氣候變遷的文化分析 第十七章 媒體與公眾氣候變遷意識 第十八章 氣候變遷的性別觀點 PART6 安全篇 第十九章 氣候變遷對國家和全球安全的影響 第二十章 氣候與氣象武器 附錄一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附錄二 京都議定書 附錄三 巴黎協議 參考文獻 英文縮寫   自序   我為什麼要出版這本書?   兩岸關係和中國問題是我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二,為了解中國在國際氣候政治的參與,我在2009年撰寫《中國與國際氣候政治》一書,從政策形成的角度切入,對中國氣候外交政策進行研究,經過兩年多的努力,

在2011年順利出版。在專書撰寫過程,我對氣候變遷議題開始產生興趣,我發現這個議題比起我過去專注的研究領域有意義得多。   尤其,國內政治和兩岸問題在台灣總是與意識形態脫離不了關係,任何對政治發展、兩岸關係、中國問題的理性討論,不論是從事學術研究或在媒體發表文章,總會受到特定政治立場的人士,對內容曲解、斷章取義、惡意攻訐,甚至影響學術論文的審查和刊登結果,不知道這是理性主義的悲哀?還是資源排擠的必然現象?   作為一位青壯的社會科學家,我未曾經歷白色恐怖,但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和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也正在活在台灣經濟停滯和政治扭曲發展的環境下。儘管我的國中小教育處於威權時代的中國文化霸權的控制

下,但我從來沒有「台灣人vs.中國人」的認同矛盾,我打從心裡就是台灣人,但我和多數台灣人的文化觀,與對岸的中國人無異,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另外,我在英國接受六年的高等教育,教育學習和文化薰陶的結果,使得我內心有了英國人務實主義的因子。就兩岸問題而言,我認為台灣不應該把中國視為敵人,為了意識形態而放棄和中國合作,否則就會把自己鎖在有限的空間,自外於國際社會而邊緣化。因此,我一向主張以務實態度和中國往來,不過前提是中國必須尊重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權利。   關於我對國內政治和兩岸問題的看法不宜再討論下去,我只是想藉由前幾段文字表達:我對台灣社會對立的現象及排他性發展感到憂心,我們雖然是一個海

洋國家,卻相當缺乏國際觀,坐井觀天的結果讓台灣失去和其他國家競爭的勇氣和能力,曾經執政的藍綠兩黨都必須對此負起責任。   由於我對國內政治和兩岸關係的期望很高,為了不給自己太多壓力,於是將研究興趣從國內政治和兩岸問題擴展到氣候變遷,這是攸關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議題,比起深陷在意識形態泥淖的國內政治和兩岸問題,有趣也有意義得多。   氣候變遷涉及的問題頗為廣泛,橫跨科學、政治、國際關係、經濟、社會、文化、安全等,複雜度高過其他研究議題,並超出單一學門所能處理的範圍,因此氣候變遷研究需要跨學門領域的整合,也構成學術研究的挑戰。   雖然我無法專精所有氣候變遷研究的議題,但可以就社會科學各學門與

氣候變遷的關係進行有意義和深度的分析整理,這不但是人類應對氣候變遷的必要工作的一部分,也能夠讓社會科學家對全球氣候問題的解決作出貢獻,這個想法支撐了我這些年在氣候變遷研究的投入和努力。   我的研究志向是將國際氣候政治研究,發展成為國際關係學的次研究領域,並將研究重點放在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建立,所以我在出版《中國與國際氣候政治》後,著手撰寫《氣候變遷、政治與國際關係》一書,討論氣候變遷與政治和國際關係的問題,雖然距離我的研究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但該書對國際氣候政治提供了廣泛分析。   之後,我對氣候變遷研究的熱情變得更高,陸續發表的論文已經超出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的領域之外,於是我從政治學和國

際關係之外的角度分析氣候變遷的各種問題,逐步建立氣候變遷的社會科學研究的架構。   這本書的部分內容出自我在2015年出版的《氣候變遷、政治與國際關係》,但保留沿用的篇章都經過深度修改,內容也予以更新和重寫,新增的篇章佔本書內容的一半,將研究範疇從政治學和國際關係擴展到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倫理學、安全研究,目的在完備社會科學對氣候變遷之討論,是我在氣候變遷研究的階段性總結。   氣候變遷與政治   雖然氣候變遷開始受到重視是從科學界開始,但早在科學界呼籲各國正視全球暖化之前,考古學、人類學、地質學、天文學和歷史學領域的學者,就曾經提出有關氣候變遷的見解,並指出人類歷史的幾次民族大遷徙

和某些帝國的興亡都與氣候變遷有密切關係。   西元6到9世紀突厥汗國與回紇汗國的式微、9世紀末馬雅文明的消失、10世紀初唐帝國的滅亡、13世紀成吉思汗帝國的崛起、14到18世紀,以貴族體系為核心的法國舊制度的崩潰,都和氣候變遷息息相關。長年乾旱導致農糧生產不足和大飢荒,進而引發政治、經濟、社會和宗教的衝突與戰爭,決定了國家和文明的起落。   近年來,北極海冰融化的速度因為全球暖化加快,旱災、水災、熱浪和寒流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加,並造成海平面上升,多數小島國家面臨消失的危機,不少國家的沿海城市也受到威脅。然而,北極海冰融化卻也帶來新的戰略和經濟機會。   根據美國地理調查協會(U

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估計,北極蘊藏龐大的油氣資源,其中石油占全球尚未探勘總量的13%,大約有380億桶,天然氣占全球尚未開發總量的30%,大約有40萬億立方米,加上豐富的礦藏,包括黃金、稀土、貴金屬,以及廣大的漁場,任何國家若能掌握這些資源,將獲得龐大的經濟利益,戰略地位也會提昇。   另外,北極海冰融化的速度增加,使得過去在夏季需要破冰船開道才得以通行的北極海域出現新的航道,未來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全年通行的可能性大增,因而衝擊傳統路線沿邊國家的經濟和戰略利益,包括新加坡和埃及。相對地,環繞北極和位於北極圈的國家則將成為受惠者,譬如俄羅斯

。   面對此一趨勢,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和挪威等環繞北極的國家,以及位於北極圈的冰島、芬蘭和瑞典,都積極採取作為,試圖擴大在北極的控制範圍。中國、歐盟、義大利、日本、韓國等國也參與北極的研究工作和經濟事務,以因應全球地緣政治可能的變動和衝擊。   氣候變遷不僅影響歷史發展、國家存續和全球戰略,隨著極端氣候的發生頻率和破壞程度越來越高,氣候變遷不但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也可能因為水資源和糧食的爭奪及氣候難民,讓原本已經存在的社會和政治矛盾更為惡化,引發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衝突或戰爭,影響區域和全球安全。因此,氣候變遷、恐怖主義和武器擴散,被視為本世紀的三大安全問題。   由於氣候變遷

具有跨國界、威脅來源不明確、產生原因不易掌握、可能轉化為傳統安全問題等特性,其重要性不亞於軍事和戰爭等傳統安全,需要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方能因應,這也突顯出各國氣候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必要性,而後者正是國際氣候合作努力的目標。   除了國家安全之外,氣候變遷對經濟的影響尤為顯著。根據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Nicholas Stern在2006年公布的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對全球經濟和社會活動將造成巨大衝擊,雖然氣候變遷是不可能改變的趨勢,但若繼續忽視氣候變遷而不採取作為,本世紀末之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將減少20%,相當於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或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所造成的損失。  

 基此,部分國家推動低碳轉型,發展綠色經濟,將氣候變遷的威脅轉換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契機,其中又以英國最為積極。一方面低碳轉型創造龐大商機和就業機會,帶動能源科技發展及產業升級和轉型,另方面低碳轉型將帶來新的生活型態,有助於建立更有效率和更低耗能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然而,美國和歐盟為了降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對國內經濟利益的衝擊,並迫使開發中國家對減量目標作出承諾,試圖以解決全球氣候問題為由對其他國家採取懲罰性貿易措施,如此恐將擴大國際氣候政治的南北問題,提高貿易衝突的可能性,不但影響國際氣候合作的發展,並且將引發各國之間的貿易衝突。   此外,國際社會為了應對氣候變遷所

採取的手段,對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很大影響,但是中國和美國都拒絕對減量目標作出承諾,國際氣候合作因而引發道德爭議。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對氣候正義的看法不同,是雙方在全球氣候議題的衝突原因之一,儘管背後真正的原因還是利益,氣候正義對理解國際氣候政治有重要意義。   氣候變遷與國際關係   1979年,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邀集全球氣候科學專家於瑞士日內瓦召開第1次世界氣候會議討論氣候變遷問題,這次會議確認「氣候影響人類,人類影響氣候」的重要論述,氣候變遷首度浮上國際事務檯面。此後,氣候變遷不再只是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是關乎人

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議題。   198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UNEP)、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科學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於奧地利維也納召開一場以溫室效應為主題的國際會議,會中各國簽訂《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簡稱《維也納公約》;Vienna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Ozone Layer),防止臭氧層繼續被破壞。   為了進一步落實《維也納公約》,聯合國再次邀集各國集會,簽署《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簡稱《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對各種氯氟碳化物和含溴化合物的生產作出嚴格限制,並自1989年1月1日起生效。這是國際社會共同合作改善全球暖化的重要開端。   1988年,多倫多大氣層變遷會議(Toronto Conference on the Changing Atmosphere)召開,共有48個國家指派代表和科學家出席,與會代表對導致氣候變遷的原因及如何減緩全球暖化提出意見,並建議國際社會就氣候變遷問題進行合作。該會議促使聯合國大會

通過43/53號決議案,決定建立一套處理氣候變遷的架構。   198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合作成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這是一個附屬於聯合國的跨國科學組織,針對與氣候變遷有關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資訊進行研究與評估,以了解人類活動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1990年,第2次世界氣候會議在瑞士日內瓦召開,會議呼籲各國儘速就氣候治理建立一個全球性的架構,因應氣候變遷的各種問題。會議結束後一個月,聯合國大會通過45/212號決議案,成立跨政府協商委員會(Intergovernme

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 INC),負責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以下簡稱《公約》)簽訂的協商工作,《公約》談判的啟動標示著國際氣候政治時代的來臨。   國際氣候政治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90年《公約》談判起,1992年簽署,1994年生效,國際社會在這段期間從法律面確立全球氣候治理的目標和基本原則。第二階段始於1995年《公約》第1次締約方會議,至1997年第3次締約方會議達成具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KP)(以下簡稱《議定書》)。第三階段自2005年展開後《議定書》談判,到2015年《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通過《巴黎協議》,國際社會希望制定更有約束力的國際條約,取代到期後的《議定書》。2016年底《巴黎協議》生效之後,國際氣候政治邁入第四階段。   在不同階段,各國試圖建立一套有效治理的國際氣候制度,以解決全球氣候問題,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和公民團體等非主權國家行為者也積極參與全球氣候工作,但在全球氣候治理的實際運作,主權國家扮演關鍵角色,國際強權和國家集團之間的政治角力決定了國際氣候合作的發展和結果,這突顯出主權國家在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性。   國際氣候政治是國

際體系不同層次的結構和單元之間的互動過程和結果,涉及不同的國際體系行為者和國家內部行為者的利益,而且個別議題又涵蓋許多其他議題(譬如減緩策略包含能源、產業、住商和運輸等部門的政策),這使得國際氣候政治研究的複雜度高於其他跨國議題。   國際氣候政治研究的核心議題在於如何透過國際合作建立一個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換言之,如果國際氣候政治研究能夠找出落實全球氣候治理的制度或途徑,將對全球氣候問題的解決作出重大貢獻,這是決定國際氣候政治研究能否成為國際關係學的次研究領域的關鍵。   儘管部分科學家和實務工作者認為全球暖化不是事實,而是少數國家和機構為了政治、經濟和學術利益所捏造的謊言,但不論真相為何

,我們都目睹地球生態正面臨嚴重破壞,部分國家也因為海平面上升正在消失中。如果人類能夠以智慧應對氣候變遷,藉由科技創新和發展模式的改變降低自然破壞,創造新的財富,改善生活品質,氣候變遷對人類帶來的不只是威脅,同時也是機會。   由於我國不是聯合國的一員,未能參與國際社會為解決全球氣候問題所採取的行動,但氣候變遷的影響不會侷限於某個國家或地區,我國不能自外於全球氣候工作,有責任配合國際社會落實溫室氣體減量,特別是就突破外部政治環境和解決內部發展問題來看,我國必須積極爭取參與國際氣候合作的機會,並推動經濟社會的低碳轉型,藉此創造新的發展契機。   氣候變遷與社會科學   氣候變遷最初是科學問題

,人類活動大量燃燒化石燃料,造成地球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自1992年各國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以下簡稱《公約》),從法律面確立全球氣候治理的最終目標和基本原則以來,氣候變遷已經成為重要的國際議題之一,防制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也成為各國的共同責任。   減緩全球暖化的主要途徑是透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降低溫室效應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的不利影響。儘管國際社會努力推動溫室氣體減量,但地球溫

度仍然不斷上升,極端氣候的發生頻率和危害程度越來越高,因此各國希望提高氣候行動的力度,降低氣候變遷的威脅。   然而,國際社會為了應對氣候變遷所建立的制度和規範,涉及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課責,對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很大影響,將導致全球政治和經濟資源的重分配,加上國際氣候談判所達成的各項協定,必須經過各國立法才能成為正式法律,於是氣候變遷和國內外政治產生密切聯繫,成為政治和國際關係的議題,而不只是單純的科學問題。   此外,人類是氣候變遷的始作俑者,是受害者,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氣候變遷是人的問題,無法由自然科學單獨解決,氣候變遷研究不能忽略人的研究,必須回到以人為主體的分析。唯有藉由社

會科學才能深入了解人為因素在氣候變遷問題的作用和影響,社會科學也提供人類追求永續發展的智慧,讓人類能夠處理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經濟發展、社會正義、文化調適及國家安全等問題。   氣候變遷的挑戰和機會   氣候變遷並非科幻電影裡頭的外星物種,在明確時間對地球進行侵略和破壞,讓人類為了生存願意在共同目標下採取一致行動對抗敵人。氣候變遷沒有具體的形體,它的破壞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以無法被摧毀,缺乏將人類的個人利益轉換為集體利益的動能,只能由各國根據道德訴求,採取調適和減緩的措施,降低氣候變遷的衝擊。   另外,氣候變遷的影響不會只侷限於某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國家都會受到衝擊,加上氣候變所影響的

範圍和層面很廣,沒有任何國家憑一己之力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全人類都深切體認問題的重要性並付出行動,全球氣候問題才有解決的可能。解決全球氣候問題的過程需要幾個世紀,甚至更久的時間,這降低人類採取共同行動的意願。   2015年,《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通過《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 PA),又稱《巴黎氣候協定》,為2020年後的全球溫室氣體減量工作提供明確規範,但是這份協議以國家自主貢獻的方式規避國際氣候政治的南北問題,全球氣候問題是否可以就此解決仍大有疑問。   由於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不一,文化和社會結構各異,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也不同,對國際氣候合作各有立場,一旦全球

氣候行動損害某些國家利益,或是國際政治經濟的局勢發生劇烈變動,就會突顯各國之間的利益矛盾並引起衝突,影響國際氣候合作的推動。   再者,《巴黎協議》的目標是希望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低於攝氏2度之內,如果要達成這個目標,全球人均碳排放到2050年要降到1.7公噸,但依照各國目前所提出的減量目標計算,即使能夠完全落實,到時候地球的溫度還是會增加攝氏3.5度,所以全球必須進行力道更強的減碳,這意味著全球低碳轉型是必然趨勢。   基此,我國應在這個趨勢下找到發展定位,否則將加速被淘汰的可能。如果我國可以掌握趨勢,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強化綠色科技的創新和研發,不但可以解決我國經濟動

能不足的問題,帶動經濟成長,提升產業升級和轉型,同時可以兼顧環境保護和氣候利益,減緩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威脅。   值得一提的是,發展綠色經濟絕對不只是溫室氣體減量和鼓勵再生能源,而是建構符合低碳原則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以綠色經濟作為國家發展策略,可以引導我國和全球低碳轉型接軌,不但能夠配合國際社會的氣候合作和減碳行動,防制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而且可以創造經濟動能,解決我國資源缺乏,以及社會財富分配失衡的問題。   結 語   氣候變遷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雖然我國不是聯合國成員,不是《公約》的締約方,但並不會因此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一旦我國遭遇劇烈的自然災害,將需要國際社會的援助,同樣的

,當其他國家遇到相同問題,我國也會提供必要協助,這是我國作為國際社會一員應盡的義務,不該涉及國際政治問題,國際社會也必須嚴肅考慮讓我國加入《公約》的必要性。   此外,我國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排名世界第20位,人均排放量排名第19位,不論是對國內的環境和社會利益或全球溫室氣體減量而言,我國都應該承擔更大的氣候責任,致力推動低碳轉型,何況這和我國經濟前途息息相關,可能在全球綠色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或成為全球綠色經濟的被殖民者。亦即,氣候變遷不僅是環境問題,也是生存問題,值得政府深思。   我在過去幾年把研究重心放在氣候變遷研究,雖然是對台灣政治的無奈,更是對攸關人類生存發展議題的關心。面對氣候變

遷的衝擊,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對後代子孫的環境和經濟利益都有不可逃避的責任,所以我會繼續關注氣候變遷和全球氣候治理的問題。   出版誌   這本書較特殊之處在於它分為兩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在討論氣候變遷與政治和國際關係的問題,研究成果整理為《氣候變遷、政治與國際關係》一書,在2015年出版。第二階段是我從政治學和國際關係以外的角度,分析氣候變遷的各種問題,目的在完備氣候變遷的社會科學討論。   這本書的另一個特色則是每篇論文都經過審查並被刊登在《問題與研究》(Issues and Studies)、《遠景季刊》(Prospect Quarterly)、《台灣國際研究季刊》(Ta

iw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全球政治評論》(Review of Global Politics)、《國際與區域研究》(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等一流的學術期刊,然後集結成冊,接著再就內容進行修改,加強全書的連貫性。換言之,這本書經過學術審查認證,具備一定的研究水平。   我在2003年出版《解析單一選區兩票制》,是國內第一本討論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學術專書,2010、2011、2015年出版的《中國的全球戰略與主權基金》、《中國與國際氣候政治》、《氣候變遷、政治與國際關係》,也是國內在相關研究領域最早的學術專

書之一,能夠掌握並投入高原創性的研究題目是令人振奮的事情,也是保有對研究工作的熱情與動力的原因。   比起身處研究型大學的同儕而言,在強調教學的技職校院從事學術研究實在相當辛苦。一來學校的研究風氣並不興盛,研究環境和資源也不足,另則學校沒有博士班學生,也不容易爭取科技部計畫,延聘博士後人員,所有研究工作都必須親力而為。   尤其面對少子化衝擊,私立技職校院並不重視教師的研究投入,而是行政服務表現(招生),在這樣的環境下,私立技職校院教師在研究工作方面,想要和研究型大學的同儕競爭,不論是期刊論文發表、專書出版,或是升等,都必須付出數倍以上的心力,即便如此,私立技職校院教師還是難以獲得學術界和

社會的同等尊重。   致謝銘   每當出版新書之際,我都會在序文表達我對幾位師長的謝意,特別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胡佛教授,以及我在英國求學期間最重要的兩位恩師Professor Peter Ferdinand和Professor Reinhard Drifte。這三位老師的崇高人格、學術涵養和國際聲譽,是我仰望和努力的目標,而且迄今仍然不時對我的生活和治學給予關心和指導,讓我相當感佩。   另外,我要感謝世新大學前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羅曉南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前國際事務學院院長李明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曲兆祥教授(現任台北市研考會主委)、國立東華大學前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施正鋒教授、國立

台灣大學前副校長包宗和教授(現任監察委員),幾位師長的鼓勵和支持讓我深受感動。   最後,我要感謝五南圖書公司,願意以該公司在出版界的卓越聲譽支持本書的問世,二十年來的合作,不僅提昇了我的學術聲聞,也和五南圖書公司培養出值得珍惜的情誼。   2018年元旦,台北

屏東縣林邊、佳冬、枋寮鄉鎮推動海洋觀光之策略建議

為了解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是國立還是私立的問題,作者謝文堃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三個屏東縣林邊鄉、枋寮鄉、佳冬鄉為研究對象,對推動海洋觀光進行SWOT分析及策略建議,經由本研究對於這三個鄉發展海洋觀光之分析,瞭解到本地的確是一個擁有豐富海洋觀光資源的地方,對於開發海洋觀光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未來期望善用屏東縣的各項可用資源,讓國人有不同的體驗。主要採取文獻分析法,蒐集相關論文研擬出屏東漁鄉推動海洋觀光的策略,並且提出結合優勢與機會之SO策略、強化優勢與規避威脅之ST 策略、透過機會改善劣勢之WO策略、改善劣勢避免威脅之WT 策略,以及產品、價格、通路、促銷、政策5P 行銷策略,研究發現如果能善用本地的地形特色和生態資源加上外在的宣傳和政府政策的幫助,就能有效

促進觀光的發展。以及最後期望本研究結論能獲得實務驗證的機會成為未來推廣觀光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