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火車站平面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北火車站平面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赤瀬達三寫的 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從動線、空間到指標,每個小地方都有趣 和FionnualaHalligan的 美術設計之路:世界級金獎美術總監告訴你怎麼用造型、色彩、形式和質感,打造出會說故事的電影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北車站 - 迷惑龍的部落也說明:從月台上來B1以後,可以看到許多指示牌,包含東出口和西出口,要轉高鐵往西出口比較快。 DSC_7667.jpg. 西出口收票口。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如何 和漫遊者文化所出版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黃承令所指導 何黛雯的 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之研究 (2021),提出台北火車站平面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資產、空間敘事學、歷史場所、場所精神、空間意識、文化地理學、文化地理學。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學系 倪晶瑋所指導 江孟璇的 Solitude & Togetherness:漫遊中原老宿舍林間 (2021),提出因為有 獨處與相遇、中原老宿舍、品牌形象、消費者體驗、星巴克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火車站平面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微風台北車站Breeze則補充:微風台北車站-台北火車站B1、1F、2F,台北市中正區北平西路3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火車站平面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從動線、空間到指標,每個小地方都有趣

為了解決台北火車站平面圖的問題,作者赤瀬達三 這樣論述:

安藤忠雄設計的東京Metro涉谷站「地宙船」, 創新觀念讓人驚豔,卻罔顧使用車站的民眾需要?! 一目瞭然!200多張圖解對照,全民通用。 輕鬆讀懂!設計應如何幫使用者解決問題。   將日本指標設計提升至世界水準的總規畫師赤瀬達三,   以親身領導設計的豐富案例,為眾人分析車站設計的精髓,   詳細解答鐵道迷、捷運客、喜愛旅行的人都想知道的車站設計之謎!   你行經的車站是否讓你有這樣的煩惱:   不知道該搭哪條線才會到?   不知道該買多少錢的車票?   不知道該去哪個月台搭車?   不知道該怎麼走去轉乘月台?   不知道該怎麼走去出口?   搞不清楚車站的出入口方位?   搞不清

楚搭公車或計程車的地點?   哪一班是直達車,哪一班是普通車?   如何在轉乘收票口驗票?   找不到車站的置物櫃在哪裡?   本書將告訴你,好的設計如何解決眾人的煩惱! 本書特色   1.日本首席指標設計總規畫師,第一本大眾化「通用設計概念書」!   2.以親身參與的200多張圖例和手繪稿,為眾人分析什麼才是好的公共設計?   3.介紹東京、倫敦、紐約、巴黎、台北捷運等各個車站,設計師們如何照顧使用者的需要。   4.日本車站規畫內幕,鐵道迷、捷運客、喜愛旅行看建築或車站的人,都會想知道的車站設計之謎。 專業推薦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近年來,《字型之不思議》與《字型散步》受到廣

大讀者喜愛,《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想必可引發設計專業與大眾對於尋路設計的關心。──台灣互動設計協會 畢恆達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不僅可以讓台灣在公共設計和車站設計有所借鏡,更有助於推動通用設計及整體設計的思維。讓更多人理解設計可以如何創造更美好的世界。──余虹儀 通用設計達人˙《愛x通用設計》作者    迷路不是你的錯,好設計讓城市對居民更親切!──唐聖瀚 黑秀網創辦人˙北士設計負責人   讀完本書,不免要發自內心敬佩,何以日本在設計上的行為洞察及設計實施的極致,能夠成為許多亞洲國家優先借鏡的典範了。──蕭健興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前理事˙阿里巴

巴用戶體驗設計部負責人   透過本書可以更了解設計的價值。設計不只是裝點門面的美術工作,也不只是附庸風雅的美感追求,而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讓事物既美麗又好用,容易為人所親近。──蘇煒翔 justfont 共同創辦人˙《字型散步》共同作者  作者簡介 赤瀨達三   日本首席公共指標設計師,黎設計綜合計畫研究所(rei design & planning)創辦人。1946年生,東京大學工程博士,擔任多項公共工程執行設計總監,也在千葉大學授課作育英才。   大學三年級時遭逢日本史上最激烈的學運,也和投入改革運動的同學一樣,懷抱著改變世界的理想而加入指標設計公司,希望透過「解決問題的設計」「

無聲溝通的指標設計」來讓生活環境變得更美好。   從1972年開始獨立執行大型交通系統指標設計,1973年創辦黎設計綜合計畫研究所,領導團隊參與東京營團地鐵、港區未來線、筑波特快車、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以及Arc Hills、六本木Hills等大規模綜合設施的指標規畫,獲獎無數。2014年更以個人在指標設計方面的研究和執行實績,榮獲日本標誌設計協會SDA特別獎。   已出版著作有《指標系統規畫學》《公共空間的指標》《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等。 譯者簡介 李漢庭   畢業於國立海洋大學電機系。2003年進入專利事務所負責翻譯工作,2006年底開始從事書籍翻譯。譯作:《就因為「沒時間」,

才什麼都能辦到》《哈佛商學院的宴會社交術》《這樣讀出你的最高分》《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等。 <推薦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畢恆達       設計,可以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余虹儀       人才是設計的主角 蕭健興       別再說看得懂就好 蘇煒翔 <前言>  好的公共設計,讓城市更文明 第1章  為什麼要講究車站的設計? 1  設計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   2  第一要務就是淺顯易懂     3  設計車站需要考慮哪些?     第2章  缺少指標,車站將無法運作──指標設計案例分享 1  日本指標設計的最初範本──營團地下鐵     2  建築師讓車站和城市風景融合

──港區未來線     3  兼具冷靜和熱情的新鐵路──筑波特快線     4  誕生了!日本車站的第一個公共標示──橫濱轉運站       第3章  空間設計得當,車站也會講話──空間規畫案例分享 1  表達悠閒、營造條理分明的格局——仙台市地下鐵南北線          2  將陽光引進陰暗的地底!——國會議事堂前站出入口建築     3  體貼又好用的通用設計範例——福岡市地下鐵七隈線     4  色彩繽紛的歡樂車站——東京Metro副都心線 第4章  探訪歐美經典車站和亞洲新興車站 1  公共服務的先驅——英國國鐵與倫敦地鐵     2  空間架構一目瞭然——法國國鐵與巴黎地鐵 

    3  融合藝術的公共空間——丹麥國鐵與斯德哥爾摩地鐵     4  彰顯美國首都威信——華盛頓DC聯合車站與地鐵     5  國際都會的交通典範——紐約中央車站與地鐵     6  迅速現代化的新興車站——台北捷運與北京地鐵     第5章  日本還有很多搞不懂的車站設計 1  全球最難懂的車站——JR新宿站     2  旅客服務搞錯重點——JR名古屋站     3  聲勢浩大卻稱不上一流——JR京都站     4  空間更狹窄,指標太多餘——東京Metro車站     5  這個車站到底是設計給誰用?——東急東橫線涉谷站     第6章  未來的車站設計方針 1  車站是供每

一個民眾使用的,沒有人該被排除在外! 2  通用全民的空間架構     3  使用者觀點的指標規畫     後記  文明國家都應該重視使用者經驗 推薦序1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雖說在都市中迷路,會有意外的發現;但是車站、醫院這種分秒必爭的空間,提供清楚而容易掌握的空間認知絕對是必要的。台北火車站的設計,無論外部造型與內部空間幾乎是四面對稱,使用者分不清東西南北,不容易辨識自己的位置與方向。加上火車與捷運位在不同的位置與樓層,更增加尋路(wayfinding)的難度。有朋友的父母從南部搭火車到台北,不知道該約在哪裡見面才好,很容易找不到彼此。後來,乾脆約在松山車站,空間簡單清楚多

了。   尋路設計,牽涉空間結構、指標系統,與平面圖的設計。如果空間層級清楚,室內可以看到外部空間(當作參考架構),則即使面積大,也不太難掌握。如果空間結構複雜,就更依賴指標系統與平面圖的輔助。指標除了位置、大小、顏色、字型等外,系統性的思考更為重要。平面圖設計的簡單原則則是先找好放置地點,再畫圖;地圖的上方與實際前方相應合;標示你在此地(you are here)的位置;盡量不要放置在左右對稱的位置。   《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的作者赤瀨達三,長期擔任日本眾多交通設施的指標規畫設計總監,理論與實務經驗俱豐。這本書以國內外成功與失敗的實例說明,如何從使用者經驗來設計車站空間結構與指標系統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近年來,《字型之不思議》與《字型散步》兩書受到台灣廣大讀者喜愛,《和設計大師一起逛車站》想必可以引發設計專業者與社會大眾對於尋路設計的關心。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畢恆達 推薦序2   設計,可以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台灣和日本的生活環境有不少相似之處。在公共建設與服務,經常會參考日本比較先進的設施或作法。然而,有些社會現象和問題也是相去不遠。例如,本書作者赤瀨先生提到日本車站設計的致命缺陷就是沒有從整體民眾觀點去做檢討,土木工程負責結構,建築部門負責裝潢,以及商業廣告打壞了空間裡的秩序等等,並強調整體設計思維非常重要。   台灣也是經常發生相關單位

各做各的,缺乏整體性或系統化,甚至不清楚施作目的而做出一些不合理或不需要的設計,造成民眾的困擾或不便。如同赤瀨先生所述,設計空間時最大的關鍵就是整合(integration),整合就是「把兩件以上的事物變成一件」。一個車站的空間,有地板、牆面、天花板、售票機、收票機、長凳、標示、廣告等各種元素,看似各自獨立,實為息息相關,倘若能強化彼此之間的整合度,整個車站的品質就會提升。   *公共設計最重要的就是通用性   除了相關單位需要整合,不同領域的人員也需要良好的溝通,並尊重各項專業。特別是像車站這樣複雜且多功能的設計,空間設計和指標設計都很重要。不能任由某一項專業的人員主導及掌控,應以使用者

的需求為共同目標而努力。赤瀨先生也明確指出公共設計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通用性(universality),也就是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必須要能讓所有人使用。個人曾經在部落格介紹過,日本導入通用設計概念於車站設計的福岡市地鐵三號線(七隈線),就是赤瀨先生的作品之一。   二○○五年設置的七隈線,以「體貼舒適又好用的地鐵」「獨特而貼近在地人的地鐵」和「具有二十一世紀價值觀與技術的先進地鐵」為設計概念,而車站空間的設計目標則是「明亮的空間」「寬闊順暢的空間」「好走又好用的空間」和「提供眾人皆懂的資訊」。個人於二○一二年曾親往參訪,對於具有通用設計觀念,考量不同使用族群需求及便利

的車站設計印象極為深刻。不僅是空間設計和指標設計,還有輪椅使用者刷票卡從入口進到車站後,可以最短路徑搭乘電梯到月台,而靠近電梯的月台即是無障礙車廂的候車區。動線設計如此貼心,整體設計也兼具美感及舒適,真是令人佩服。   *公共設計領域極佳的入門書和參考資料   很多人對於指標設計的定義及內容常感到困惑,究竟是用來指引方向,還是用來提供資訊,又或是一種提醒或警示呢?事實上,車站的指標設計至少需要「指示標示」「註明標示」與「圖解標示」三種,而標示包含「資訊內容」「表現樣式」和「空間位置」等三個規畫要素,也就是標示的內容,標示的方法及標示的位置。本書對此皆有詳細說明,對初次接觸此領域的讀者來說,

將會是很容易理解的入門書。   此外,赤瀨先生以其多年且豐富的車站設計經驗,不僅整理出車站設計的重點與準則,也提到一些經常被忽略的問題,例如,新建立的支線,沒有進行轉乘資訊的簡化,車站到處充滿了沒經過整理的文字資訊;乘客上車和乘客下車,兩者所需要的動線資訊不一樣,應分別規畫;民眾找不到收票出口,月台又被各種柱子與設施擋住,看不清楚哪裡有樓梯可通往出口等等。書中針對這些問題也有提出應對措施或設計作法。對於此領域的設計與研究人員,亦是非常值得學習及參考的寶貴資料。   *提升大環境的便利性與生活品質   個人在台灣推廣與研究通用設計已十年,相關的中文著作和譯書並不多,經常要透過閱讀國外資料,

出國參訪與參加國際研討會才能自我精進,並進行經驗傳遞。相信《透視車站設計》這本書的出版,不僅可以讓台灣在公共設計和車站設計有所借鏡,更有助於推動通用設計及整體設計的思維。讓更多人理解設計可以如何創造更美好的世界,並廣泛將這樣的思維運用在公共環境的建設及服務之中,提升生活品質,讓民眾感到滿意。   最後,如同赤瀨先生在書中最後章節的內容所述:「為公共環境著想的人不會只顧自己人,因為公共指的是環境中所有男女老幼,不受種族、國籍、語言、文化、身心障礙等任何限制。」期許國內負責規畫及執行公共設計的相關人士及單位都能以通用設計及整體設計的思維去看待,考量公共環境中所有使用族群的安全性、方便性、居住性與

使用者滿意度,並同時做到文明的基本條件(通用設計)與文化的基本條件(地方特色)。 通用設計達人˙《愛x通用設計》作者 余虹儀 推薦序3   人才是設計的主角   安全、輕鬆、舒適、滿意!本書以這幾個體驗點的總結,提煉了在運輸場域的符號,構建出運輸系統內的所指與所示如何系統化運作。此外更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視角剖析了乘客的體驗旅程,同時對運輸系統場景內出行資訊互動做了深度的觀察。   我從一個服務設計落實於商業O2O(Online To Offline離線商務模式,是指線上營銷線上購買帶動線下經營和線下消費的新型態商業模式)活動的實踐者來讀本書。彷如展開了一場帶有日本細膩文化脈絡的車站

信息與建築架構的旅程。讀完本書,不免要發自內心敬佩,何以日本在設計上的行為洞察及設計實施的極致,能夠成為許多亞洲國家優先借鏡的典範了。   「人類根據外界資訊採取行動的時候,會在意識中疊加形象與意義,以判斷資訊的輕重緩急與價值。」   套用中國大陸現有市場上的應用場景;出行生態是O2O的「輸入」,小入口可以是地鐵、出租車,大入口可以是機場、車站。而便利商店、餐廳、購物中心等等則是用戶路線上的體驗點。過程中的數據積累,最終由每個支付閉環的終端,如手機功能的錢包APP,作為最後O2O的「輸出」。獲取整個路線上的最大化數據,有賴一連串不同場域的指示系統,在虛擬的數位環境中負責推進與資訊辨識,最後

形成由用戶實際生活路線所構成的數據生態。   在線下的情況則是,現代的使用者行為,經由各種科技的協助,旅行者或乘客變得更加的路線導向,因為幾乎是無時差地接收到大量的數位資訊,隨時都可能有新增的任務或是臨時須調整路線,而非單一目標導向。然而實體的車站與地鐵路線系統卻難以完全數位化。因此,配合實體建築的指標系統,就有必要考慮得更周全,而且要兼顧文化語彙與城市景觀地域等整體的展現。   書中提到許多的觀察實踐,觸發了我從另一種設計的語言來領會文中所談到的乘客認知,以及尋路階段的對應原則:   透過平衡、對稱和階層來形成信任和完整感。像是格線設計對應主輔助指標系統的配置。   以通用性的視覺符

號,讓大多數的族群都能理解,其中包括部分有障礙的使用者。   立即回應使用者的動作,並為接續的互動做好準備,預防錯誤並且減少錯誤。   以觸控直覺式的互動回饋,並激發使用者的操作自信。   透過場域空間感的銜接,任務相關性的就近原則,讓使用者感覺在尋路過程中保持愉悅。   辨識指示系統,讓使用者能視覺專注且直接,好讓使用者連結他們過去熟悉的共同脈絡,如此他們便會繼續探索。   不論是實體的交通網路,或是虛擬的資訊網,都必須在一個符合使用者需要的框架下,根據使用者共同的標準和行動依據來進行探索,以幫助乘客在陌生尋路任務下,作出符合期望座標感的決定。 前悠識數位顧問公司使用者經驗策

略總監˙阿里巴巴零售事業群營銷平台用戶體驗設計部負責人 蕭健興 推薦序4   別再說看得懂就好   最近這幾年,justfont 推動「字型」議題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有很多朋友也不認同「看得懂就好」這樣似是而非的論點。原因正是他們常常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必要的困擾,這些困擾係導源於未盡完善的設計。例如,我們的桃園機場指標,用的是新細明體。細明體在某些不會發光的告示上,從一定距離外觀看,細到快要看不見。有些年紀較長的朋友,也會因為台北捷運的指標黑體字距過密,而有辨認上的障礙。   赤瀨達三先生更進一步拓展我們的視野到整體空間規畫設計上,原來一個車站「好不好用」是在規畫興建之時就決定的。  

 這讓我想到香港字型設計師柯熾堅老師有次來台北與我們聊的話題。柯熾堅老師是傳奇的中文字型設計師,知名作品有信黑體、「儷」系列字型、華康瘦金體。對香港朋友來說,他們熟悉的「地鐵宋」,也是柯老師的重要作品。一九八○年代初在港鐵局的工作是他早年很重要的經歷。事實上,不僅是「地鐵宋」,他也參與其他指標的設計。   他說,以前港鐵指標設計小組其實是設在建築部門底下。他們的工作不僅是坐在辦公桌畫圖,更包含跟著建築師實際走訪車站,測量所需的數據:一條大通道,指標要設在哪裡?每隔多遠設一塊?牌子要掛多高?這些都有學問。而他們研究的成果,就展現在一本《指標規範手冊》中。   *從指標規範看見設計的價值  

 我發現特別是設計圈的朋友,對《指標規範手冊》總是有濃厚的興趣。在這樣的規範中,可以看出設計的價值。每個指標種類的視覺樣式都是經過慎重考量的。在這上面的資訊層級、元素之間大與小的比例關係,都顯現了設計師對解決方案的研究成果。美國群眾募資網站 Kickstarter 有設計師提案「復刻」傳奇的《1970 NYCTA(紐約市公共運輸局)視覺規範手冊》,募得八十萬美金,接近七千人贊助。某種程度上可見此類規範的參考與典藏價值。因為這些「規範」讓我們得以了解何謂「功能性」規畫中顯現的美感,功能與美感實為一體兩面、並存不悖之概念。   其實,不論是紐約、香港、台北的地鐵、捷運,都曾經規畫過相關的「指導手

冊」。然而,也很有趣的是,這種規範總是被執行單位便宜行事的「落實」,也被驗收單位虛應故事的「驗收」。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台北捷運出現很多字體過大、過小、行距過緊、元素之間空隙太小、樣式不統一等惱人的「小問題」。   *「看得懂」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台北捷運仍然是體驗良好的運輸系統。《透視車站設計》本書作者對台北捷運的車站設計亦評價不俗。我的感覺也是如此;到巴黎、柏林、紐約等都會旅遊,總覺得他們歷史悠久的地鐵結構複雜、氣氛並不明亮,有些令人擔憂。而我每天通勤的板南線各車站設計相較之下一目瞭然、開闊明亮,一眼望去就能看到各個出口與重要設施(例如那個又大又可愛的廁所標誌)。   但就像作者談

到的,我們與其在意「指標的字體有沒有統一」,不如著重思考指標有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好啦我承認身為字體迷還是會有一點在意啦!)有些指標字體過小難以閱讀(如書中經典的舉例)而在例如古亭、忠孝新生等轉乘站,為了怕有旅客「看不到」,又矯往過正,把字放得又大又擠。而行距過擠、元素之間沒有足夠間隙,又會有損資訊的主次關係,讓指標不那麼一目暸然。   說了這麼多,其實話題還是要回到破除「看得懂就好」的迷思上。現在流行的「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思維」,同樣適用於車站內部的規畫上。研究人們使用設施時所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症,就會發現「看得懂」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作者的論述以功能性為核心,但也旁及了許多同樣有

學問的議題。例如「形象」設計。要表現一個地方城市的進步,以及展現營運上的野心,規畫團隊在指標設計上顯然不只考慮易用性問題,還要想辦法去凸顯想要展現與大眾面前的新形象。   這樣的故事,其實包含了我們一直以來想傳達給台灣社會的訊息:設計絕對不只是裝點門面的美術工作,也不只是附庸風雅的美感追求。它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揉合了工程與美學的技術與考量,讓事物既美麗又好用,更容易為人所親近。   希望大家能透過本書,更了解設計的價值。 justfont 共同創辦人˙《字型散步》共同作者 蘇煒翔 【前言】好的公共設計,讓城市更文明*我投身指標設計,是想要創造更美好的世界一九六八年,我大學三

年級的秋天,學校受到大學學運的影響而停課,隔年春天就爆發了東大安田講堂事件。記得大三那年夏天,政府火速通過可以強制介入紛爭學校的「大學營運臨時處置法案」(多個大學相關立法),我身邊有些同學決定投入學運,但我則選擇了設計,希望靠設計來讓世界變得更好。那時候我已經內定錄取某家汽車公司,但是受到動盪不安的氣氛影響,我感覺不是跑去設計汽車造型的時候,應該要做些對大眾有幫助的事情,於是找到了指引標示的設計事務所。這就是我投入公共設計的起點。指引標示,或稱導引標誌、導覽圖案,總之都是放在空間裡的視覺性標示物。如果「指引標示設計」(以下簡稱,指標設計)得好,設施的利用會更為順暢方便;反之,指標設計不良的話,

會讓民眾擴大不安,而不知所措。一九七二年我被賦予責任,擔任營團地下鐵(營團類似BOT法人,現為東京Metro)的指標設計。當時基礎票價才三十日圓,隨著轉乘站越來越多,車站規模越來越大,乘客開始搞不清楚怎麼走上地面,個個暈頭轉向;當時是由我一個人全權負責,而且很幸運地成果受到乘客與媒體的喜愛。因此,隔年一九七三年我便自立門戶,而且一直到營團改為民營化為止的三十一年間,我都是營團委託的指標總設計師。此外,我有幸也參與了其他鐵路公司、高速公路、大規模綜合設施等專案設計,並且參加過日本鐵道技術協會、交通生態流通基金會、運輸政策研究機構等團體的研究,不斷累積各種概念才琢磨出我心中理想的指標設計。二○一三

年我將博士論文<指標系統規畫學——公共空間與符號體系>整理成冊,並由鹿島出版會發行,裡面提到我這一生的研究經緯,從回望日本公共指標史,到闡述規畫指標的理論等。為了讓更多讀者能夠觸及該論文的內涵,我特別加添了圖片編成另一本全新的出版品,也就是本書。

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火車站平面圖的問題,作者何黛雯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如何被人們所理解,如何透過空間敘事的方法,作為意義的創造,進而成為理解文化資產的取徑。文化資產作為敘事的文本(text)或事件(event)的見證,事件往往發生於特定空間與時間之中,為歷史敘事中以空間作為敘事主體的方法取向,作為解釋或理解事件的特殊方式。歷史場所的整體性討論亦關乎保存價值特徵的詮釋與呈現,以及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意義述說。文化資產空間的敘事,以敘事視為詮釋的方法,作為一種行動或再現,意義透過主體意識的視域開展得以體會,而當主體意識進行敘事的表述,也如同濾鏡般的再現或詮釋所謂真實的探究。本文考察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修復實務上,對於文化資

產所在的歷史場所的整體性與真實性保存觀念的時勢問題。在城市現代化過程的徵候,重新觀看文化資產空間作為社會產物以及使用價值,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的方法,透過以空間作為敘事主體的歷史書寫詮釋,以助於文化資產的理解與保存。而在文化資產敘事空間的設計與詮釋呈現,將論及如何透過空間的再現來創造意義,空間的敘事與空間的設計生產作為地方創造的方法。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獻史料收集、實地田野觀察、測繪與深度口述歷史訪談以建構空間敘事文本內容,包括:實存空間敘事文本、歷史空間敘事文本、行動空間敘事文本,以及經驗空間敘事文本的建構,透過言談分析與敘事研究的方法進行空間敘事的工作,敘事也視為文化社會行動,主體經驗生產與自

我教習的過程。本研究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的方法學,包括:文化資產空間的敘事特徵與意義創造;文化資產敘事空間的設計與詮釋呈現;文化資產詮釋行動與地方創造,透過文獻理論評析到實務經驗的案例樣本研究,探討論述與實踐之間的困境與契機。研究結論:首先透過空間敘事研究多樣文本內容的研究,作為理解文化資產生命的取徑,強調歷史場所「存在」的重要,透過人地共生的關懷,文化資產保存的行動、參與、詮釋與實踐的過程,共譜文化資產空間的生命敘事。第二,強調在地參與的詮釋行動,開展以人為本的永續實踐,進而由物質性保存轉向文化社會理解,參與在地行動的強調,有助於文化價值與當代重新連結,以共創未來,以場域脈絡性的保存思維,落

實文化保存於民眾生活之中,亦為文化資產從再利用到再生活化的期待。第三,藉由空間敘事的詮釋行動,作為主體經驗生產與社會自我教習場域,經由社會力的啟動到再社會化的體現,透過文化資產價值特徵的指認與共同經驗的再生產,以再塑地方感,亦即經由再社會化過程,導引出文化資產對於城市公民的意義,並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作為中介文化空間治理分析模型與文化資產敘事空間設計的詮釋內容與方法架構。

美術設計之路:世界級金獎美術總監告訴你怎麼用造型、色彩、形式和質感,打造出會說故事的電影世界

為了解決台北火車站平面圖的問題,作者FionnualaHalligan 這樣論述:

電影就像一場夢,你可以在其中成為你想要的一切。 ——Dante Ferretti,費里尼、馬丁史柯西斯御用美術總監/ 《神鬼玩家》、《瘋狂理髮師》、《雨果的冒險》三度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得主     他們從一雙鞋或一張桌子,撐起對一部電影的想像,   或從照片、文獻、草圖等資料,創造出幾可亂真的場景和道具;   他們讓芝加哥化身為高譚市(《黑暗騎士》),   在台灣搭造出十七世紀的日本(《沉默》, 2016)。   美術總監是繪圖師、設計師、建築師   ──更是魔術師,操弄所有能說故事的事物,打造出銀幕上   最真實的夢境,最高明的騙局。 本書特色   ˙Fil

mCraft書系:入圍英國Kraszna-Krausz Book Awards攝影與動態影像書籍大獎(2012)。   ˙16位世界級美術總監獨家深入訪談,提供實用又深入的建議,並公開不為人知的工作內幕,以及從未曝光的氣氛圖、照片與概念作品。   ˙披露影史名作幕後精采製作過程,從大型片廠製作到美國獨立製作,涵蓋電影美術設計每一個層面,以及從英國的到西班牙、香港、日本,再向南延伸到紐西蘭等國家的工藝技術。   ˙特別收錄影史5位傳奇美術總監側寫,包括大衛・連御用的John Box、十一度贏得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奬的Cedric Gibbons、因《亂世佳人》之成就而獲贈全世界第一位美術總監

頭銜的William Cameron Menzies、「設計師中的設計師」Ferdinando Scarfiotti,以及美術設計界的精神導師、唯一擔任過大製片廠總製片的美術總監Richard Sylbert。     ◎從無到有,將想像具象化   當電影正式進入製作階段,繼導演之後,美術總監(Production Designer)是頭一個加入劇組的人員,憑藉著劇本中的設定,加上導演對電影的想像,他們從一無所有出發,跑遍無數角落,一筆一畫、一磚一瓦,搭起一場浩大的夢境。   ◎統領龐大團隊的「指揮家」   在美術總監的統籌指揮下,美術指導(Art Director)帶領助理美指、場景設

計師(Set Designer)和製圖員(Draftsman),將概念設計師(Concept Artist)的設計圖或簡易平面圖,轉化為建築圖或施工圖,再集結場景組、工程部門、道具部門所有人之力,打造出一部電影所需的所有場景,並使之與服裝設計、特殊效果、化妝等方面統合,確保全片視覺表現的一致性。   ◎美術總監也要會說故事   這些頂尖美術總監各有擅場:有人出身純美術而精通繪圖,有人專攻建築而以搭景著稱,還有人從角色出發,陳設出可信度幾可亂真的場景。但在繪製建築圖或製作模型的技術之上,要成為頂尖美術總監,更重要的是:說故事的才能。   ■《春光乍現》的美術設計靈感,來自張國榮的一件毛衣?

  ■《黑暗騎士》的蝙蝠車是從模型從頭設計、打造而成的真車,時速可以高達160公里?!   ■《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杜拜哈里發塔上那場飛簷走壁的戲是怎麼拍成的?   ■當電影愈來愈倚重視覺特效,美術設計和視覺特效兩部門之間的矛盾怎麼解決?   ■為什麼電腦生成影像技術已經如此發達,許多導演、美術設計仍堅持搭景+實景拍攝?   ■找不到適合的外景,或實景環境不允許拍攝時,該如何應變?   ■有限的美術預算該怎麼規畫、取捨與分配,不多花也不少花?   美術總監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在大眾的眼裡最為模糊,卻又是決定鏡頭成敗的關鍵人物。   他們必須具有一種高度,既是引導情緒的魔法師,又是操控幻

影的巫師,同時又必須腳踏實地,帶領最龐大的團隊在特定的情況下、一定的預算裡,達成導演的理想。   他們創造出電影裡所有的空間,散發出能量去啟發導演、攝影師和演員心中的藝術創作靈魂。他們最好的作品,不是讓人歎為觀止的場面,而是讓觀眾完全沉浸在演員表演、鏡頭語言中的那些場景。   電影不是紀錄片,卻又必須具有可信度與說服力,   這就是美術總監追求不懈的平衡。   時間永遠很緊迫,預算卻往往更緊迫,   但他們的視野變得愈來愈大,   直到掌握一個世界的完整輪廓。   深入訪談   .《傲慢與偏見》、《贖罪》、《福爾摩斯》、《福爾摩斯:詭影遊戲》SARAH GREENWOOD_英國   

.《哈利波特》系列、《教會》、《危險關係》、《英倫情人》STUART CRAIG_英國   .《黑暗騎士》三部曲、《頂尖對決》、《星際效應》NATHAN CROWLEY_英國   .《鬥陣俱樂部》、《關鍵報告》、《航站情緣》、《守護者》、《超人:鋼鐵英雄》ALEX MCDOWELL_英國   .《天使薇拉卓克》、《吻兩下打兩槍》、《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悲慘世界》EVE STEWART_英國   .《第七號情報員》、《奇愛博士》、《雷霆谷》、《金手指》、《亂世兒女》Ken Adam_德國/英國   .《重慶森林》、《春光乍現》、《花樣年華》、《讓子彈飛》、《一代宗師》張叔平_香港   .《E

.T.外星人》、《300壯士》、《神隱任務》、《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JIM BISSELL_美國   .《侏羅紀公園》、《A.I.人工智慧》、《阿甘正傳》、《阿凡達》、《林肯》RICK CARTER_美國   .《穆荷蘭大道》、《永生樹》、《世紀教主》、《神鬼獵人》JACK FISK_美國   .《芝加哥》、《藝伎回憶錄》、《神鬼奇航:幽靈海》、《X戰警:未來昔日》JOHN MYHRE_美國   .《我倆沒有明天》、《教父1~3》、《現代啟示錄》、《鬥魚》DEAN TAVOULARIS_美國   .《純真年代》、《紐約黑幫》、《神鬼玩家》、《隔離島》、《雨果的冒險》DANTE FERRET

TI_義大利   .《我的母親》、《悄悄告訴她》、《壞教慾》、《切膚欲謀》ANTXÓN GÓMEZ_西班牙   .《鯨騎士》、《魔戒》三部曲、《綠光戰警》、《X戰警:天啟》GRANT MAJOR_紐西蘭   .《追殺比爾》、《扶桑花女孩》、《魔幻時刻》、《賽德克巴萊》、《回憶中的瑪妮》種田陽平_日本 媒體讚譽   ˙「……這些書精彩且值得一讀。」──STUFF WE LIKE網站   ˙「……聚焦電影製作的各種技藝,充滿資訊與智慧。」──MAKING THE MOVIE網站   ˙「……保證影響你思考電影的方式。」──THE AISLE SEAT網站   ˙「……提供讀者精彩又內行的

見解,也是電影業界人士可以運用在工作上的知識寶庫。」──GONE WITH THE TWINS網站   ˙「以令人讚嘆的視覺形式,提供業界菁英的深度見解。」──MASTERINGFILM網站   ˙「靈感泉源都裝在本書系裡。」──FILM INTEL網站   ˙「……深入淺出……電影迷的饗宴。」──《達拉斯新聞》(DALLAS NEWS)   ˙「……圖文並茂且具突破性的研究…」──電影視野雙月刊(MOVIESCOPE)   ˙「想從當今最受尊崇的電影業界人士獲得建議?看FilmCraft系列就對了。這套關於電影製作的最新書籍,透過每個領域備受敬重的專業人士的眼界來看各個主題,視覺設

計也相當厲害。」──DIY電影節

Solitude & Togetherness:漫遊中原老宿舍林間

為了解決台北火車站平面圖的問題,作者江孟璇 這樣論述:

中原大學校內的老宿舍區,環境清幽且綠蔭環繞,卻因長年閒置而年久失修,如今僅存斷垣殘壁。為因應未來基地北方捷運中原站之設立及文創園區之開發,在基地拆除前整修為臨時性商業空間,作為連結師生之空間。而隨著科技發展與COVID-19影響下,師生們因社交距離的限制、居家隔離的措施與線上學習的模式等,需重新調整校園內的共處模式。本設計論文以中原大學閒置老宿舍為基地,導入星巴克品牌咖啡。藉由品牌的延續與形轉,提供中原師生一處自由交流且多功能的休憩空間。本設計論文採文獻分析、田野調查、案例分析等方法,經設計模擬操作後獲得以下成果:1)疫情時代的新日常;2)老宿舍的場域活化;3)品牌新塑的消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