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燈會路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北燈會路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廉恩寫的 母親記事 (加贈作者複製簽名藏書票) 和抹茶糰子的 京都日日(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中觀光旅遊網Taichung Tourism也說明:臺中市不同特色的自行車道,除了讓喜歡自行車的騎士可以恣意暢遊;也提供親子一個很好的戶外休閒路線。 在忙碌的生活中,讓我們一起乘著清風伴美景,追尋都市以外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尖端 和台灣角川所出版 。

嘉南藥理大學 觀光事業管理系 陳忠偉所指導 蔡毓芳的 龜丹溫泉觀光吸引力、價值體驗及重遊意願之探討 (2021),提出台北燈會路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龜丹溫泉、觀光吸引力、價值體驗、重遊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明新科技大學 服務產業暨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劉馨隆所指導 周裕紋的 當地民眾對節慶活動的服務品質重視度、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2021新竹光臨藝術節光雕展演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節慶活動、服務品質、重視度、滿意度、IPA、忠誠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燈會路線的解答。

最後網站醫美觀光局2023則補充:多元自行車路線適合不同需求及喜好的旅客,可依照自身需求規劃各式遊程。. 即刻出發,來場單車輕旅行吧。 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交通部觀光局邀請近百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燈會路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母親記事 (加贈作者複製簽名藏書票)

為了解決台北燈會路線的問題,作者林廉恩 這樣論述:

  ★2015、2018兩度榮獲波隆那插畫大展   ★2021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兒少類首獎得主林廉恩   ★全新圖像敘事的育兒日記,紀錄兩代母親育兒之路的甜蜜與辛酸     孩子的誕生,除了開啟孩子自己的新生以外,同時也是媽媽的第二人生,   這段奇幻旅程時而美好甜蜜、時而痛苦疲憊,     作為母親,只有在夜晚的房間,檯燈會灑出一片金色的草原,我在金色的草原提筆前行,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小小世界。獻給 每一位水深火熱的母親們——     「從今天開始即將邁入另一段人生,一段奇幻旅程。在醫院經歷了一天一夜的煎熬,我終於見到了總是在我肚子裡跳舞的妳……孩子,謝謝妳平安的來到我身邊,妳是媽媽的寶貝,從

今以後我會用盡全力愛妳、保護妳。」     作為一位母親,生命裡最重要的都是自己的孩子,   從孩子呱呱墜地到滿月;   從只會爬行到踏出寶寶的第一步;   從滿周歲再到孩子第一天進入幼兒園……   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其實也是母親育兒路上的小小里程碑,   就讓我們透過台灣插畫家廉恩的母親日記,   回顧自己的孩提時代,並細數自己成為母親後的每一個片刻。   本書特色     林廉恩為台灣新生代插畫家,曾入選2015及2018年兩屆波隆那兒童插畫展,並獲得2014年美國3X3國際現代雜誌插畫兒童繪本組佳作,她的畫風多元,並且不局限於兒童繪本,同時身為兒童繪本作家與新手媽媽的身分,讓她從繪圖

中得到療癒,也重新檢視了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因此希望獨立創作一本關於「母親」的主題繪本,藉由兩代之間的畫面對照,表現出即使時代改變、育兒觀念、醫療觀念有所改變,但母親愛孩子的心始終不變,給孩子的關愛也不曾改變的初衷。     以1985年代與2018年的兩代母親日記作為對比,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做劃分,像是孩子出生的第一天、滿月、滿周歲、第一天上學等不同的成長階段,母親對孩子的期許、擔憂、關愛、照顧,以及在對孩子的照護上,包含哺餵母乳、孩子生病、學吃飯、學走路等等,以畫面和日記體的文字,表現兩代之間各種習俗上、觀念上與心境上的差異,但關愛孩子的心情仍是一樣的。像是在80年代,遇到寶寶不明原因的

哭泣,也許媽媽會想著帶孩子去廟裡收驚、喝符水求平安;到了2018年,媽媽們可能更傾向於尋求醫學上的協助。又像是在80年代的母親,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階段,總是下意識地會為了孩子而犧牲自己,無論是自己的生活品質、夢想追求,或是自我實現;而時至今日,也許媽媽們在育兒路上還是必須作出一些妥協,但仍盡力保有作為母親與自我之間的平衡點。     除了細數孩子的成長階段,文字裡更細膩描繪出一名女性在成為媽媽後的心情轉變,世人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的確有許多情感在自己為人父母之後,方能感同身受,尤其是媽媽。孩子的降生對於媽媽的生理和心理都會帶來極大的變化,從懷孕、生產、哺乳再到育兒,儘管過程中磕磕絆絆,有時甚

至疲憊到想放棄,但作為一名母親,終究無法拒絕朝自己伸出雙手的孩子。   感動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   吳方齡(小茉莉親子共讀版主)   水腦(圖文創作者兼地方媽媽)   曾心怡(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版主)   黃筱茵(兒童文學工作者)   歐玲瀞(佳音電台/藝文生活家主持人)   簡嫚書(演員)   賴嘉綾(作家/繪本評論人)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 作者簡介   林廉恩      出生和生長於台灣。大學畢業後在偶動畫公司擔任角色與美術設計一年多,離開才開始畫圖。擅長使用壓克力、水性蠟筆、拼貼進行創作。創作內容多以當下的感受或是生活經驗為主題。喜歡兒童插畫

、貓狗、古老的東西、午後雷陣雨和看劇。曾獲得2014美國3X3當代插畫獎及2015、2018波隆那兒童插畫獎。平常是木訥溫和的插畫家,到了晚上和假日也就是小孩在家的時候,就會化身抓狂媽媽。  作者的話     2015年我成為了媽媽,想著要給她世界上所有好東西。     不同世代對於育兒都有不同的想法,但無論做法如何不同,出發點永遠都是愛,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的愛。而生活就這樣層層疊疊,我在各種育兒細節的皺摺中鑽研著,和嶄新的生活互相角力。     另一方面也有點感慨,女性在進入家庭、成為母親之後,似乎就不配擁有自己的姓氏和名子了,大家都叫我吳太太或是某某媽媽。在填寫身分資料表格時,看見姓名欄

位也是直覺的先寫了女兒的名子,似乎我這個人已經不復存在。雖然有點難受,不過看著自己手上牽著的小手慢慢的越長越大,我告訴自己這都是暫時的,在孩子一寸一寸長大後,我才漸漸學會釋放被圈緊的自己。     願所有的母親都能找到善待自己並均衡的生活方式。   推薦序    接下母親手裡的接力棒,在育兒路上戮力向前 小茉莉親子共讀版主 吳方齡     如果要用運動賽事來比喻母親和女兒的人生軌跡,我認為應該比較靠近「大隊接力」的感覺:母親奮力遞出棒次交給女兒的那一刻起,便傳承了某些除了基因之外的觀念、習慣和做法;當然,棒子也會有漏接的時刻,或是對於跑姿和目的地的詮釋不同;抑或者接棒的女兒不想跑了,離開賽道,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是有的。     林廉恩的《母親記事》,說的便是母女接棒,生了女兒的母親和女兒生了小孩成為母親的故事對照。出世、哺育、抓周、夜啼……,不同世代的母親,遭逢同樣的育兒難題,因為時代差異,解方或許大有不同,然而唯一亙古不變的便是珍重惜嬰的心情和無私無我的母愛。      就拿育兒路上,直到現在回想起來,還會讓我打寒顫的「夜啼」來說吧,小茉莉剛出生後不到三個月,夜夜嚶啼無止境。因此,每日只要一到黃昏,我整個人就憂鬱愁苦了起來。新手媽媽不知如何是好又心急如焚,長時間睡眠不足,內外交迫,苦不堪言。此時,我的媽媽、小茉莉的外婆就來獻計了:「聽說把嬰兒的衣服反穿可以阻其夜啼。」這招雖然

沒有科學根據,但總比我婆婆捧著一杯廟裡求來的符水,硬要讓寶寶喝下肚來得無害吧?!因此,欣然接受!恰巧最近讀到新銳女作家洪愛珠的新書《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中提到:作者兒時生病,外婆會到廟裡求得平安水餵她,但是外婆的女兒、作者的母親,總覺得讓兒童喝符水不甚文明,兩人還因此鬥氣吵嘴。反而自外婆和媽媽仙去後,作者每逢入寺,必在門口大飲兩杯平安水,讓自己感覺身強體健,也算是懷念至親的另一種滋味。拜讀至此,讓我不禁好奇揣想,到了小茉莉生兒育女的時代,不知會有甚麼神異科技招式或是依舊沿襲古法,來對抗幼兒夜夜啼哭?!     就如同一則汽車廣告經典文案所說:「我是當了爸爸後,才學會當爸爸的」。為人母不也如此?!

就算孕期中熟讀育兒大全,孩子呱呱落地,完全就是嶄新的一頁,作為一個母親似乎也只能戮力向前,伏案勾勒出一幀幀、書寫下一篇篇的「母親記事」了。   以母愛為力量,陪伴孩子們一起長成大樹吧! 作家、繪本評論人 賴嘉綾     《母親記事》裡毫不保留的用母愛架起創作的脈絡,創作者林廉恩在育兒之後,將身為母親這個職責的心情與人生經過,展現在畫面上。以時序的方式看,是母親看著女兒的成長,從女孩到為人母。若從中間關鍵處往前推,是創作者從母親得到的愛,往後推,則是創作者對孩子的愛。以往說的「養兒方知父母恩」,來到現代,因為電器產品的發明與社會結構的改變,許多習俗不再比照辦理,不曾改變的是心情上的傳承。在孩子的

襁褓期中,母親憶起小時候曾有過的呵護,將這些照護傳遞到下一代。     字體在本書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兩代之間的關係,以字體來區別,是創作上的另一層思考;一如三代女性相互關係的轉變,從叮嚀、呵護,到平行、獨立,再回到叮嚀、呵護。親子共讀時,像是在告訴孩子,「媽媽小時候」的事,也可以拿來與長輩共讀,成為「我小時候的事」,是這本書的巧妙。我們一直在複製,也一直在創新;一直在付出,也一直在接受。成為母親之後,生活的步調往往快到為人母者沒有時間調整,或是漸漸放下自己曾有的夢想;在生活重心與目光移轉到孩子身上時,以往的母親和現在的母親不論是放棄或是執著夢想,都要記得保持理想的彈性。     現在的教養方

式建議讓家長陪伴孩子們,耐心看他們用自己的速度成長,但是忘了提醒母親們也要藉此機會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成熟度。如果說母親這樣的角色像是一株大樹,當下一般人總是急著要集葉成蔭,以便用樹蔭呵護孩子。事實上,這些枝葉需要母親與孩子與時間一起成長才會茂密。在網路上的不同社群裡經常發現年輕媽媽們急著想要收集前人的經驗來教養孩子,被團購、必備、補習等廣告困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人家有的自己也不能少的,這樣的母親在過程裡不斷的承受到群體的壓力,自我要求下轉嫁到對孩子們的要求,間接造成親子的摩擦。這本書也提供了真情良方:起跑點就是愛,母親與孩子一起成長,用自己的速度發枝長葉,過程裡難免有憂慮,不要猶豫,母親的力

量就是持續以愛互惠。

台北燈會路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9-05-30

「真正當媽媽以後才更深刻的瞭解與體會到新竹是個對親子多麼不友善的城市!」
 
前陣子有位媽媽看到我在議會中質詢輕軌,特別來訊跟我分享她的感受,她平常上下班、帶小孩出門都是以搭大眾運輸為主,但是新竹的公車和步行環境讓她非常失望。看到這位媽媽的話,我心裡很痛心。
 
其實談新竹公車優化往往是狗吠火車,因為實際使用的人不多,資源也很難投注進去,再加上搭車的人都屬於比較弱勢的族群,沒有機會為自己發聲,也較少受到市府的重視。不過我相信只要有議員不斷去監督、提出建言,還是可以看見改變的機會。因次在定期會單位業務質詢,時代力量黨團提出六大改善方向,也很高興獲得交通處和警察局的正面回應。
 
🚌 推行幹線公車,加密班次。

根據市府委託顧問公司的調查,民眾不搭乘公車的主因,除了習慣開(騎)比例最高外,其次就是公車班次無法配合或公車班次太少。新竹公車只有藍1區在尖峰時間5至10分鐘有一班車外,其餘尖峰時間都要等15到30分鐘,甚至有些路線在尖峰的班距長達一至兩小時,跟私人運具比起來根本沒有競爭力!
 
印象很深,十多年前,台中市的公車服務也是為人所詬病,但是歷經兩階段的高潛力公車(20米道路幹線公車,尖峰班距10分鐘)、兩階段的捷運先導快捷公車,才逐漸培養出搭乘公車的人口,爭取到蓋捷運的機會。
 
市府要推輕軌建設,但是究竟要如何培養民眾搭公車習慣?未來是否考慮增加班次、縮短班距,增加公車的競爭力?
 
交通處長承諾市府會做運量上做檢討,依據需求比較高的路線去強化,然後慢慢地去培養。同時市府已經有著手進行輕軌先導公車的規劃,希望能夠藉此向中央爭取經費,換新車、增加班次。
 
🚌 試辦小黃公車,讓偏遠社區也能享有公共運輸服務。

新竹市過去這兩年總共裁撤了10條營運不佳的公車路線,導致離市區較遠的地方變成沒有公車服務。我們希望市府能夠在香山區試辦 DRTS (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透過預約式的小巴或計程車讓有需求但是撐不起一條公車路線的社區,也能夠享有公共運輸的服務。
 
處長表示,這個想法很好,針對需求反應式公車,市府已經有初步的規劃,預計會有浸水線和香村線,只要中央的相關計畫一出來,就會立即申請。
 
🚌 試行假日觀光公車,串聯各大景點,創造需求,培養搭車習慣。

近年來有好幾個打卡景點陸續在香山區出現,像是青青草原、風情海岸豎琴橋等等,但是都沒有任何公車路線會經過。民眾如果要從南寮到青青草原,只能夠開車或騎車,如果搭乘公車要先搭到火車站再轉乘苗栗客運,最後還要走20幾分鐘才會到達,這對於外地搭火車來的觀光客或是帶小孩的媽媽都相當不方便。
 
我們舉台南市台灣好行的88安平線與99台江線觀光公車為例,這兩條路線幾乎繞遍台南的各大名勝古蹟,讓外來的觀光客能夠輕鬆搭公車由台南,乘車票價比照市區公車且台南人搭乘免費。
 
處長也認為假日觀光公車值得嘗試,剛好目前有兩條公車路線假日運量不足,準備來調整,希望能努力盡快來促成假日的一個特別班次,來滿足觀光需求,也透過這些景點讓公車運量能夠提高,相輔相成。
 
🚌 改善火車站前乘車環境,設置雙語轉乘地圖。

現在新竹火車站前搭公車的地點多達10處,非常凌亂,有在民族路、有在中正路、中華路也有,但在火車站內並沒有提供轉乘地圖,沿路上也沒有任何標示。當然我們知道站前的路幅有限,很難將乘車地點統一在同一個地方,但短期間應該要仿照台北市的各大車站和捷運站設置轉乘地圖,讓民眾清楚搭乘相關大眾運輸的資訊。
 
另外,我們希望轉乘地圖能提供中英雙語的服務,因為新竹市移工和新住民的人數不斷增加,國際觀光客也不少。後年新竹市要辦燈會,如果有雙語資訊更能夠吸引到國外的旅客。
 
處長表示目前在火車站集中的公車路線超過 50 個班次和路線,以現在火車站的腹地的確沒有辦法集中,在這樣的狀況下,是有必要提供一個良好設計的地圖,讓來到新竹市的民眾知道搭公車要怎麼搭,去哪邊搭。
 
他承諾很快會有一個規劃案來設置轉乘地圖,希望在今年內可以實施。雙語服務是非常好的建議一定會朝這個方向來做。
 
🚌 增加低地坂公車,提供親子友善、無障礙服務。

之前參加身障聯繫會議,有肢體障礙的團體不斷反映新竹市的低地板公車數量太少,常常等不到,甚至有次等了三個小時都還等不到低地板公車。
 
新竹市低地板公車目前有 13 輛,以目前總共有 72 輛(60輛大巴、12輛小巴)營運的公車來計算,等於低地板只佔18%。其實新竹市低地板公車最多的時候其實有 21 輛,後來又變成 18 輛,到現在只剩 13 輛,愈變愈少,離110年要達到 40 % 的目標愈來愈遠。因此我請處長說明原因,並強烈要求要積極來增加低地板公車數量。
 
處長表示,低地板公車過去為什麼比較多輛是因為早期有所謂的電動巴士,都是低地板,但是隨著時間遞移,這些電動巴士的電池以及它的相關設備沒有辦法再使用,所以低地板公車實際操作的數量是下降的。
 
不過處長承諾未來業者買任何新車,都會要求要採用低地板公車。其實六月初,新竹客運會再增加五輛的低地板公車來汰換既有的舊車,所以數量會增加到 18 輛,佔60輛大巴士的三成。另外,公車業者在未來的五年內必須汰換到 18 到 24 輛的老舊公車,這部份都會要求業者要添購低地板公車,盡快達到40%以上的這個目標。
 
🚌 試辦科技執法,加強取締違停。

市民朋友常常會反映公車停靠站、沿線路段時常被車輛違停,不只影響民眾搭乘,也增加塞車情形,像是火車站前和中正路沿線都很嚴重。
 
交通部從去年 7 月開始,也加重汽機車在於公車停靠區或公車站牌10公尺內違停罰款,機車可罰900元、汽車可罰1200元。我好奇過去這兩年警察局總共開出過多少在公車站牌10公尺內違停的罰單,是否積極來取締路邊違停的車輛。
 
另外,桃園市從去年開始在常常被違停公車停靠站試辦科技,成效不錯,民眾檢舉違停件數大幅下降,警方開罰單及出勤次數也明顯降低。我也表達希望新竹市能夠在幾個違停熱點盡快來試辦。
 
警察局長表示,去年一整年取締違停的件數有將近 10 萬件,其中公車停靠站取締就有 1,035 件;今年一至四月,取締違停有 2 萬 8 千多件,較去年同期略為下降,不過公車停靠區的取締有 884 件,比去年度增加。
 
關於科技執法的部分,警察局已經跟交通處完成規劃,準備在火車站前的臨時停車區來規劃一個違規停車自動偵測的科技執法系統,會積極在跟交通部來爭取預算。明年會再研議在光復路清華大學前面公車停靠區設置相關系統。
 
#監督市長落實改善公車競選政見

林智堅市長先前提出《一環二線三網》的交通政見,當時預計 105 至 107 年要花費 10.8 億元來改善新竹公車路網,但最後只花費 2 億元左右。我要求交通處一定要積極爭取增加市府預算在公車上,這樣改變才會有可能。
 
時代力量黨團督促市府改善公車的腳步決不會因為質詢完而結束,我們會持續監督市府是否說到做到,也會跟交通處密切討論未來的相關規劃。
 
有好的大眾運輸系統,才有可能減少私人運具數量,舒緩塞車狀況,並降低交通事故,讓新竹成為一座名符其實的幸福城市。

#處長說我是他遇到的第一位
#搭公車的議員

龜丹溫泉觀光吸引力、價值體驗及重遊意願之探討

為了解決台北燈會路線的問題,作者蔡毓芳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台南市楠西區龜丹溫泉區遊客觀光吸引力、體驗價值與重遊意願的關係,針對前往龜丹溫泉區觀光的遊客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529份問卷(紙本問卷 208 份,電子問卷321份),其中有兩份分別來自台灣離島與香港地區的遊客,因地區樣本數太少,故將這兩份列入無效問卷。本研究採用 SPSS for Windows 22.0 統計套裝軟體,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Pearson Correlation)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遊客背景以下列情形居多:男性、36至50 歲、已婚、學歷大學、每月收入所得3萬~5萬之間、服務業、南部地區、同遊者家人親戚、平日

到訪、參觀次數一次、資訊來源親友推薦、自行駕車前往、當天來回、養生放鬆、單次消費1000元以下。2.不同教育程度、參觀時間、來訪目的、消費地點、消費金額的遊客在觀光吸引力上達顯著差異。3.不同年齡、參觀次數、來訪目的、消費地點的遊客在體驗價值上達顯著差異,顯示為有其相關性。4.遊客重遊龜丹溫泉的意願很高。5.觀光吸引力對於重遊意願及體驗價值而言,呈現正相關,顯示為觀光吸引力越高,遊客的價值體驗及重遊意願也越高。6.觀光吸引力和體驗價值可預測遊客重遊意願。本研究就最後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未來在整體觀光旅遊推展上,首先提升龜丹溫泉之知名度與旅遊特色,讓外地的遊客多認識台南市楠西區旅遊的名勝與景點,提

高外地遊客到訪龜丹溫泉區旅遊人數。結合周邊景點,規劃二日行程供遊客選擇。例如:自行車路線、露營、登山健行、溯溪體驗、自然景觀等,吸引更多遊客到訪且停留過夜。發展產業特色,滿足不同年齡層遊客的需求, 有利於重遊意願的提升。

京都日日(上)

為了解決台北燈會路線的問題,作者抹茶糰子 這樣論述:

  實際居住於此,以其溫柔視角感受真正的京都,   此書是對京都瞭若指掌的抹茶糰子小姐,才能呈現的「京都日日」,   請務必從此書描繪的各式京都風貌中,尋找出你最喜愛的京都。   ──京都府知事 山田啟二   節慶的1月,飲下一盅皇服茶,求得七福神巡禮朱印以祈整年好運。   急凍的2月,天滿宮的粉色梅花綻放枝頭時,於京都路邊為馬拉松選手加油。   熱鬧的3月,看華麗的女兒節娃娃端坐雛壇上,或在花見小路與美麗的舞妓不期而遇。   燦爛的4月,在落櫻如雪的假日午後,欣賞恍若置身平安時代的賀茂曲水宴。   新綠的5月,葵祭、滿月祭、嵯峨祭……目不暇給的祭典迸發古都活力。   落雨的6月,坐在日

式庭園旁品嘗甜蜜的和果子,欣賞雨水滋潤的綠楓青苔。   移居京都八年,抹茶糰子從初來乍到的觀光客轉變為「在地人」,   春櫻秋楓及各式祭典不再是規劃好的觀光行程,   而是流轉於一年中的日常生活,以及踏出家門的所見所及,   本書,即以在地人的心情、角度,引領大家一訪「京都人的京都」……   ✿季節更迭中的各色京都✿   在純白雪景中製作雪燈、在粉嫩櫻花海中吃一串紅白相間的花見糰子、在日式庭園旁喝杯抹茶,眺望奼紫嫣紅安靜又熱鬧地綻放滿園,仔細一聽,才發現梅雨淅瀝瀝地下著……古都中,每個季節都大方展現自己的美,不論何時到訪,都能看見京都的不同面貌,令人不禁一去再去……   ❀祭典背後的人文

古都❀   每個祭典都其來有自,或因當地習俗,或因鎮災除厄,或為感謝神祇庇佑;而今持續行走於京都街道上的祭典隊伍,也依舊虔誠看待所有儀式,那樣的信念讓祭典更顯神聖,也為所有寺廟神社、歷史古蹟增添神祕光采,引來旅人駐足良久。   ❁深度認識一個全新的城市❁   抹茶糰子雜揉外地與在地視野,傾全力呈現出京都的各色面貌。從知名景點到私房小店,從古老祭典到活力市集,透過一張張照片與細膩文字,讓人彷彿每讀一頁便在京都度過一日。捨棄過往的既定印象吧!從京都人的365日開始,重新認識這個城市。   歷經冬寒凜冽,春色撩人,即使《京都日日・上》進入尾聲,   但古都日常並未停下腳步,靜待你來訪…… 本書

特色   ✽阿含星祭、光琳之梅、豐太閣花見行列……不僅櫻吹雪,365日的京都,日日都值得探訪。   抹茶糰子踏遍京都大街小巷,親自拍攝四季美景,佐以優美文字,帶你深入古都生活與文化。   ✽京都府知事專文推薦,京都府‧京都市 雙大使抹茶糰子歷時三年全新著作。   ✽隨書附贈京都地圖、公車路線圖、京都日日活動曆,書中並附160餘個景點相關資訊。   無論何時走訪京都,都能參與精彩活動、尋到最佳景點、吃到最難以忘懷的在地美食……

當地民眾對節慶活動的服務品質重視度、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2021新竹光臨藝術節光雕展演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燈會路線的問題,作者周裕紋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2021新竹市光臨藝術節光雕展演活動為研究主題,以參與光臨藝術節的當地民眾為研究對象,對活動的服務品質重視度、滿意度、IPA與忠誠度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期望對新竹市的觀光節慶活動特性有更深入的瞭解。故本研究之目的包括:一、瞭解光臨藝術節光雕展演遊客基本資料、旅遊特性、服務品質重視度與滿意度與忠誠度。二、瞭解遊客屬性及旅遊特性與衡量構面之差異性。三、瞭解遊客行前期望與實際體驗之 I.P.A.。四、瞭解遊客行前期望、實際體驗與忠誠度之相關程度。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2021新竹市光臨藝術節光雕展演該節慶活動的服務品質重視度、滿意度與忠誠度」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當地民眾的

遊客為研究對象,共計回收有效問卷445份。本研究藉由信度與效度分析、敘述性統計分析、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之研究,了解當地參與民眾對該活動的看法及其價值,並進而提出相關建議供主辦單位未來規劃節慶活動之參考。 本研究之結論:一、當地民眾對服務品質重視度、滿意度、忠誠度均屬於「滿意」程度。二、遊客屬性中的性別和年齡對部分構面之某些衡量變項有顯著差異;其餘皆無顯著差異。旅遊特性中除停留時間所有構面的衡量變項有顯著差異外,其餘皆為部分有顯著差異。三、I.P.A.分析得知遊客最滿意於燈光效果、環境清潔、提供節目資訊、安全設施程度及整體評價;而交通管制與便利性、路線清楚與否、公廁數量與

衛生、參觀動線明確、環境設施及場地規劃為最需要改善之關鍵項目。四、相關分析得知各自變項與各依變項兩兩之間均為有顯著性高度或中度正相關。關 鍵 詞:節慶活動、服務品質、重視度、滿意度、IPA、忠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