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雙年展 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北雙年展 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單德興,廖咸浩,施如芳,吳瑪悧,黃涵榆,楊乃女,王怡茹,吳珮慈,孫松榮,王萬睿,林子晴,王震宇,陳俊強,翁素涵,陳彥豪,蔡慶樺 寫的 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 和的 2018第六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離線瀏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所出版 。

元智大學 藝術與設計管理碩士班 鄒淑慧所指導 蔡旻芝的 涂維政的作品研究: 以關係、參與和美學的核心概念論述 (2021),提出台北雙年展 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涂維政、參與式藝術、關係美學、關係雕塑、自我體制化。

而第二篇論文東方設計大學 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黃佳慧、陳郁秀所指導 施懿玲的 台灣公共電視戲劇節目品牌形象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公共電視、戲劇節目、品牌形象、魅力工學、重要-表現分析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雙年展 歷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雙年展 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

為了解決台北雙年展 歷史的問題,作者單德興,廖咸浩,施如芳,吳瑪悧,黃涵榆,楊乃女,王怡茹,吳珮慈,孫松榮,王萬睿,林子晴,王震宇,陳俊強,翁素涵,陳彥豪,蔡慶樺  這樣論述:

  在全球化的劇變時代,不同文化間的流動越界,引發了東/西方理論的概念競逐及社會體制運作的建構與解構。「譯鄉」是一種翻轉與跨越的新觀點,跳脫原鄉與異鄉的二分對立思維,讓文化的中介、轉接、創造、再生、形塑有了多元的想像與多重詮釋之可能。現今各種異質文化和身分符碼的相互協商與高度互涉都提點出如何與過往歷史連結,並在當代時刻質變幻化新生這項文化翻譯工程的重要課題。本書從亞洲地域出發,以跨國觀察的眼界和解殖視角的洞察,企圖勾勒出文學、電影、戲劇、音樂、藝術策展美學的跨界表述與展演,期能深刻解讀越在地、越國際的文化發展趨勢及社會創新現象。《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是由十

六位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跨界相遇所撰寫之文章結集而成,以敘事或論述來分享自身的經驗與學思所得,期待促生更多的文化想像與具體成果。

台北雙年展 歷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巨神連線」攝影作品集介紹
  
專訪藝術家:姚瑞中
  
內容簡介:
「欲」、「神」之間的連線與距離──
  
  「若將巨大神像比擬為超級電腦,筆記電腦可視為小尊神像供奉在家,電腦主機需要與伺服器連線才能展現其神通廣大,神像透過法師念咒開光就像電腦需要開機密碼,分神出去的眾多神像需要與主神連線……」
  
  臺灣宮廟文化獨步全球,舉凡奇人異士、文人騷客、販夫走卒皆在此叩首,善男信女、黑白兩道、三教九流無不跪拜。本書以地毯式搜索,拍攝三百餘尊中、大型神偶,全面呈現臺灣民俗文化中獨特的人文地理景觀,展現超越宗教建築、民俗活動或信仰儀式的「欲力具體化」。
  
  《巨神連線》攝影集,是藝術家姚瑞中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在臺灣與金門、馬祖、澎湖各處田野走尋,以底片拍攝、銀鹽相紙沖洗,然後再委由老師傅一張張掃圖,而後設計接手又花費半年多的時間,一張張修圖去髒點、討論並編排而成,無關信仰,但神偶雕像底下,是一重又一重的意念、執著與行動所鋪就而成的欲力呈現。
  
作者簡介:姚瑞中 YAO JUI-CHUNG 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年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
  
●曾代表臺灣參加國際展覽:
  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橫濱三年展、2009年亞太三年展、2010年台北雙年展聯動計劃、2012年上海雙年展、2013年北京攝影雙年展、「集群藝術獎」得主、2014年深圳國際雕塑雙年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英國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新加坡「亞太藝術獎公眾獎」、2015年亞洲雙年展、2016年雪梨雙年展。
  
●曾任職務:
  1992年曾擔任天打那實驗體團長、1994年楊德昌電影美術指導、2006-2009年非常廟藝文空間執行長等工作。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實踐大學、台北教育大學;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以及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
  
●藝術創作:
  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其作品涉獵層面廣泛,主要探討人類一種荒謬處境,其代表作品包括探討台灣主體性問題的《本土佔領行動》(1994)、顛覆中國近代史政治神話的《反攻大陸行動》(1997),以及探討後殖民主義的《天下為公行動》(1997-2000),與「行動三部曲外一章」的《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2002)等等。
  
  自2005年起整理過去十五年在台灣各處踏查所拍攝的廢墟照片,歸納了包括工業、神偶、建築及軍事廢墟四大部份,呈現台灣在全球化潮流與特殊歷史背後中,所隱藏著的龐大意識形態黑洞,延續「人類歷史的命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的創作主軸。
  
  2007年後開始繪製《忘德賦》(2007)、《世外塵》(2008-2012)、《如夢令》(2008-2011)、《恨纏綿》(2009)及《甜蜜蜜》(2010-2012)……改寫並挪用中國美術史經典畫作,再將其轉化成個人生活或真實故事,試圖將宏大史詩文本轉化為私微自傳敘事,以「偽山水」策略對所謂的正統性進行篡位。
  
  2010年至2016年帶領二百二十餘位同學返鄉進行《海市蜃樓I、II、III、IV、V-台灣公共閒置設施》拍攝計劃,以「微型文化行動」概念提醒社會大眾並提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出版品及展覽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個人網站www.yaojuichung.com

涂維政的作品研究: 以關係、參與和美學的核心概念論述

為了解決台北雙年展 歷史的問題,作者蔡旻芝 這樣論述:

法國藝評家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在1998年提出「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概念,歸納具有交流互動和講求關係性特質的藝術創作。不同於許多當代藝術家強調互動場域與經驗過程的美學形式表現,涂維政從「關係雕塑」的思考出發,試圖找出物質性「雕塑」與抽象性「關係」兩者結合後的各種可能性。他運用民眾集體參與的力量,將人與人、事、物、環境或歷史文化等各種生活中隱而不見、有形和無形的連結化為其藝術表述。據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涂維政如何藉由操作民眾參與藝術創作的方式,帶出作品中的關係性。並以當代藝術觀念闡述的參與式和關係美學概念做為研究論述之基礎,透過深度訪談

、文獻資料與現地觀察,探討其創作表現在臺灣當代藝術的重要性與定位。本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主旨與操作過程。第二章綜整國內外學者對參與式藝術和關係性的觀點,從不同角度探討其意義與創作型態,及涂維政的相關評論文獻,做為剖析其作品之論點依據。第三章主要論述涂維政生命歷程與創作脈絡,從他作品的核心關懷劃分三個主要創作階段。第四章剖析其焦點作品,從社會參與式藝術與關係美學的脈絡出發,進一步檢視他運用民眾參與手法的藝術創作。第五章歸納前述研究論述,試提出涂維政在臺灣當代藝術的定位之個人觀察。本研究結果認為涂維政創作的跨類別特質,使他在民眾參與的操作手法與核心概念上,無法歸屬當前任一既有型態類別,

但他藉著將民眾帶進藝術創作的手段,實踐創造性整合、合作性相遇和互為主體的概念,可用墨西哥裔學者藝術家埃爾格拉(Pablo Helguera)提出的「創意式參與」(creative participation)觀念作為詮釋指涉。研究發現,涂維政早期模擬藝術體制的操作,以及博物館的展示機制,這番被他詮釋為「自我體制化」的行為,如今已內化為創作核心。即使是在看重大眾共創的作品裡,他也同樣用博物館的概念去展示和收藏民眾參與的結果,讓藝術創作成為公民溝通與教育的媒介,實踐「博物館」的重要功能。再者,從國際展覽和大型藝術節慶的頻繁邀約可看出涂維政受到的肯定,他的多元創作和深度思考模式在臺灣當代藝術脈絡下呈

現其相當的價值。

2018第六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離線瀏覽

為了解決台北雙年展 歷史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第六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離線瀏覽,展覽專刊將作品收錄的部分以六種不同層面,分門別類的透過不同角度或身分去闡述網路媒介與我們的關係,分別是「礦物、雲端、傳說、用戶」、「翻閱雲端」、「角色扮演的遊戲」、「使用者的日常」、「我們的通訊協定」及「一個他X的烏雲」。另外收錄一篇展覽專文,由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台灣藝術檔案中心助理研究員楊成瀚所筆,透析科技網路演變下與個體相互產生的連結,並以由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所共構的「網物空間」(Cyber-Physical Space)面向探所五種不同離線瀏覽研究的主要範式。   「離線瀏覽」並非著重在網際網路於上線(on-line)與離線(o

ff-line)的功能性詮釋,更非二論式的要我們決定離開或留下,它所試圖探討的是,當我們在使用由網際網路所搭建起的平台時,如何在我們身兼生產者∕使用者∕消費者的用戶身份下,思考個體生產與網絡的結構關係,並將網絡社會中的技術工具觀轉換成一種媒介觀,以資訊的逆向生產來參透數據,進而影響演算的物質性基礎。這當中的關鍵是,網絡化技術並非單向地由社會所決定,更多是藉由其中用戶的參與所形構成的網絡世界觀,而如何了解這股技術的力量,不被這力量所挾持,正是離線瀏覽所思考的策略。  

台灣公共電視戲劇節目品牌形象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雙年展 歷史的問題,作者施懿玲 這樣論述:

戲劇是最具渲染力也最容易引起閱聽眾共鳴的節目類型,近幾年「公視出品」已經成為優質戲劇的代名詞,每一部戲劇節目播出都向社會拋出不同的議題,並引起社會廣泛討論。而公視透過計畫性的佈局開發多元戲劇題材擴大了台灣戲劇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本研究分別由年輕閱聽眾觀點、「公廣集團公共價值評量」指標與公視經營者的角度去瞭解這些戲劇節目所形塑的品牌形象。首先透過魅力工學評價構造法進行年輕閱聽眾的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以獲得這些戲劇節目內容的魅力因子以及與年輕閱聽眾滿意度的關係;其次運用「公廣集團公共價值評量」指標進行年輕閱聽眾問卷調查,以分析公視品牌形象與這些戲劇節目品質的相關性;最後彙整公視經營者的深度訪談內容

,以瞭解公視形塑戲劇節目品牌形象的實際過程。研究結果首先認為公共電視戲劇節目內容的「豐富性」因子與年輕閱聽眾的滿意度最相關;其次戲劇節目品質的「影響力」因子與公視品牌形象的「品質性」因子最相關;而近年製播的優質戲劇節目,運用新科技帶給閱聽眾具有「豐富性的」、「影響力的」、「品質性的」與「感性的」感受,它是一種有機體,會隨時間增長所形塑出的公視戲劇節目品牌形象。經營者以「鑽石台灣」的理念,將經過時間與空間壓縮下的台灣歷史與多元文化內涵透過戲劇節目呈現出來,而這些優質的戲劇節目已成為台灣文化傳播的典範,成功行銷國際並成為台灣戲劇品牌的最佳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