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文化局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南文化局補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廖世璋,王俐容,吳介祥,廖凰玎,劉新圓,曾信傑,RuthRentschler,廖新田,林玟伶,林詠能,田潔菁寫的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和黃美瑟的 筆耘文筑:歌仔戲劇本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其他獎補助 - 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也說明:「紀錄片創作專案」補助申請線上說明會時間:2022年1月4日(二) ...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111年1月至6月表演藝術類活動補助案,自110年9月1日起至9月15日止受理申請,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藝術家 和白象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蔡淑瑩、彭光輝所指導 謝秋吟的 以五營文化探討文化景觀暨地方產業促進地方創生-以臺南市學甲寮為例 (2021),提出台南文化局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景觀、地方創生、五營、地方特色產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王惠君所指導 吳信威的 日治時期大屯國立公園與戰後陽明山國家公園在規劃與建設上之比較 (2021),提出因為有 大屯國立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登山步道、公園設施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文化局補助的解答。

最後網站文化局提供範本教學藝文紓困4.0申請超easy則補充:【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 全國疫情仍嚴峻,文化部藝文紓困4.0正式開放申請。為協助臺南在地藝文工作者快速填寫申請表單,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已先針對本市表演藝術、視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文化局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為了解決台南文化局補助的問題,作者廖世璋,王俐容,吳介祥,廖凰玎,劉新圓,曾信傑,RuthRentschler,廖新田,林玟伶,林詠能,田潔菁 這樣論述:

  本書為博物館系列叢書之一,以宏觀的論點討論博物館與公共政策。編纂的架構以政策循環模式為主,包含:議程設定、政策的形成、政策施行及政策評估。從政策的哲學、政策的形成開始探究;再來討論政策的制定與其產物;接續討論博物館的營運層面;最後討論政策的施行成果,是博物館界較少關注的。為使本書能豐富的呈現政策文本,邀請了長期關注博物館界的國內外學者撰寫,作者來自不同的學科背景與專長,富含理論論述;又深究來自不同國家實際施行之政策方案,具國際觀。盼透過此書的編纂帶給博物館界及對博物館有興趣的讀者新的視野與想像。   商品特色      我國博物館界泰斗——黃光男教授,集藝術家、教育家

及博物館工作者於一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開創臺灣的博物館特展風潮並作育英才無數。為祝賀黃光男教授八十歲大壽,表達對教授深厚貢獻之敬意,由主編們邀請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學術研究及個案實踐的精彩文章,並彙整成六個主題成冊出版,延續教授致力推廣藝術人文教育的理想與精神。

台南文化局補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文化局
 
(1)本年度的文化局提案「109年公共圖書館作為社區公共資訊站實施計畫」中,中央補助753萬,台南市配合自籌322萬8000元。一個一千多萬的市政計畫,在聯席審查的文件中,市府竟然完全沒有說明計畫內容為何,預算又要如何使用,這樣要市議員如何把關?
 
而為了確定此計畫的內容,我們只能上網透過中央的計畫說明來得知,大致的內容是補助圖書購買平台電腦、筆記型電腦以及電子書的授權金,目的是提昇人民多元閱讀的習慣。但實際上,台南各圖書館分別購入什麼設備?軟硬體是否有同步升級?我們仍然無從得知,文化局僅說事後會補件,這樣的做法,市議會是否淪為橡皮圖章,當場無從審查經費使用,只能通過之後再讓市府補行說明?
 
此外,過去在文化局辦理的書展中,曾發生混入內容不適當書籍的情形(例如在性平書展中,混入了強化性別刻版印象的書籍),我建議市府在給付電子書授權金的同時,也要注意電子書是否有確實遵守書籍分級制,且在書籍選擇上應注意多元價值。
 
(2)「109年王育德紀念館暨湯德章生命人權故事教育推廣計畫」一案中,市政府將推廣湯德章的生命故事當成是施政計畫的一環,但目前台南市湯德章故居的保存,卻面臨了很大的不確定性,也在人權團體中引發一系列的討論,而台南市政府目前成立委員會審查其是否屬於文化資產,但最終結果如何,仍屬未知。台南市有熱心人士打算以募資的方式將湯德章故宅認購以利保存,我向文化局提議,希望政府能在其中辦演更重要的角色。長年以來,無論是228紀念日中的相關活動,或是各種人權活動中,往往會把湯德章當成是台南人早年爭取人權的象徵,我們市也把湯律師列入台南歷史名人之一。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更加積極幫助留下這位民主前輩的故居,讓後人可以憑弔、追思先人風範,而不是全由人民自發為之。
 
2. 農業局
 
行政院補助本市109年度捕蜂捉蛇為民服務計畫,首先我們肯定消防回歸專業,讓消防人員不用再多消耗人力和心神在與防火無關的事項上。但今年的預算達到2800萬,和去年1700萬相較差了接近1100萬,因為差距甚大,所以我請局長說明為何會有此差異。局長則回復說,最後預算的使用,是讓廠商實支實付,如果說廠商實際沒有抓到那麼多,預算經費將會保留,在此,我們也向局長要求,一定要確實考核,以免造成公帑的浪費。最後,農業局並無捕蜂捉蛇的網頁專區,可能造成民眾不便,我也希望農業局能盡快改善。

以五營文化探討文化景觀暨地方產業促進地方創生-以臺南市學甲寮為例

為了解決台南文化局補助的問題,作者謝秋吟 這樣論述:

近年我國面臨人口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衝擊,中青壯年人口大量移往城市,鄉村地區面臨勞動人口外移與老化窘境,為因應人口結構變化與均衡區域發展問題,政府將地方創生列為當前重要施政項目。於2019年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更積極協助地方政府挖掘在地文化底蘊,盤點各地方「地、產、人」的資源以「創新、創意、創業」的策略,帶動發展地方產業與提升地方文化,來達到振興地方經濟,吸引地方青年回流,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的目的。隸屬臺南市學甲區的學甲寮聚落,在人口外移、社區老化的時代洪流衝擊下也無法倖免,學甲寮聚落存有臺灣早期中南部沿海村落的五營營寨,其背後具有的文化意涵與象徵,深具保留與宣揚價值。因此本研究以學甲寮聚

落的五營文化為基礎,針對聚落內文化景觀與地方產業來挖掘,探討聚落促進地方創生的課題。本研究方法採訪談法,訪問聚落各階層人士20人;KJ調查法,調查不同年齡層的地方人士10人;再輔以田野調查法,全面收集聚落內的各種地方特色景觀資源,作為本研究提出地方創生發展策略的依據。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一、 經調查發現學甲寮的地方創生資源,有宗教文化景觀、農村聚落景觀與地方農業產品特色三項,但高齡族群對宗教文化景觀較認同,非高齡族群對農村景觀較喜好,不同年齡層對地方特色有看法差異現象。二、 宗教活動是學甲寮主要的文化景觀之一,五營營寨為當地特有的地方景觀,學甲寮的地方創生應以五營為主題,應致力於慈濟宮的遶境活

動,聚焦在學甲寮的行程上。三、 學甲寮在盤點地方特色上,需借助地方耆老經驗,在策劃推動上需凝聚社區共識,建立居民對文化景觀的保存和維護意識,以及尋求外力資源。四、 學甲寮原有農業產品,應結合地方特色與文化資源,以跨界合作、創新、創意設計促進產業升級,並連結附近觀光景點作區域結合,共同規畫行銷,讓觀光資源更多元,選擇更多樣。

筆耘文筑:歌仔戲劇本集

為了解決台南文化局補助的問題,作者黃美瑟 這樣論述:

  ◎《筆耘文筑:歌仔戲劇本集》收錄〈潯陽秋瑟〉、〈阿闍世王―未生怨〉、〈痟貪軁雞籠〉、〈月老說姻緣〉、〈苦海慈航〉五部歌仔戲劇本。   ◎闡述主題包含愛情、佛法、人性的貪及愚昧等。   ◎作者黃美瑟將文學、民俗與戲曲融合,用辭優美典雅,屢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項。

日治時期大屯國立公園與戰後陽明山國家公園在規劃與建設上之比較

為了解決台南文化局補助的問題,作者吳信威 這樣論述:

臺灣總督府在昭和2年(1927)開始進行臺灣國立公園的相關調查,於昭和10年(1935)在臺灣施行〈國立公園法〉,後來在昭和12年(1937)指定大屯、次高太魯閣與新高阿里山三座國立公園。戰後陽明山地區先是作為反共的重要軍事和政治據點,之後到民國71年(1982)陽明山地區又再次地劃入了陽明山國家公園中,可以知道陽明山地區成為國家公園有其特別的歷史發展過程。本研究以日治時期的大屯國立公園與戰後設立的陽明山公園為對象,透過文獻回顧的方式瞭解兩個時期國家公園的成立背景與發展,接著對兩個國家公園的成立背景與規劃建設進行分析與比較,並透過疊圖方式來比較兩個時期路線與設施位置的變化,藉此瞭解日治時期大

屯國立公園與戰後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兩個時期國家公園在設立的目的與規劃想法上是相同的,但是因為戰後並沒有馬上延續日治時期大屯國立公園的政策,且在戰後初期陽明山是作為當時國家權力的核心來經營,所以陽明山國家公園境內的設施、路線與後來新增的建設,在經過政權的更迭、旅遊觀念與科技發展的改變下有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