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美術館 二館 兒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南 美術館 二館 兒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宋芳綺寫的 美學無界(附DVD)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林曼麗所指導 鄭凱文的 美術館教育的期許與實踐—以北師美術館為例 (2020),提出台南 美術館 二館 兒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北師美術館、美術館教育、教育推廣活動、教育人員。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 洪林伯、陳志昌所指導 張正道的 從體制理論探討藝術展館的經營策略-以奇美博物館與台南美術二館個案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體制理論、策略行銷、STP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 美術館 二館 兒童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 美術館 二館 兒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美學無界(附DVD)

為了解決台南 美術館 二館 兒童的問題,作者宋芳綺 這樣論述:

一間美術館,讓不同信仰的人投入創作 一間美術館,讓不同文化的人歡喜前往 一場不曾有過的生活體驗,一段從未有過的生命邂逅   來到這裡,它只是一間美術館   離開這裡,它不只是一間美術館   留下曾經有的嗔痴怖畏,帶走屬於你的人生智慧   為什麼出家人要經營美術館,而且其中的展覽作品,又不僅局限於佛教相關事物?為什麼,信仰基督教的藝術家也為它作畫?為什麼,不同種族、膚色、文化背景的西方人也會去這間美術館參覯?   有一間美術館擁有海內外二十三個分館,每年約有兩百個展覽,歡迎所有民眾前往參觀。但是,免費參觀不能讓這間美術館每年吸引兩百多萬參觀人次,更不可能為此見證感動。那麼,這間美術館是

如何做到的?   佛法可以高深,無我無常,藉藝術弘揚佛法菁粹;佛法不必莫測,明心見性,用佛法結緣大千世界。娑婆之境,佛法教化不分眾生,眾多藝術家,無論繪畫、雕塑或書法,捐出自己的作品。透過本書,以潛顯易懂的方式,拉近讀者與藝術、佛法的距離,進一步認識佛教藝術。 作者簡介 宋芳綺   高雄市人,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記者、編輯、電視節目主持人,現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曾獲佛光文學獎、打狗文學獎、第三屆全球華人熱愛生命文學獎等,喜愛旅行,擅長報導文學、人物傳記,透過不斷的採訪與書寫,開闊生命的視野、提升生命的能量。著有《生命之光》、《一一五歲,有愛不老》、《因為真心所以幸福》、《彎-書法手札

》等二十餘書 。 序 結下佛教與藝術的人間善緣──星雲大師.佛光緣美術創辦人 005 尋回,失落的美學教育──釋如常.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 006 佛光山推廣藝文之點、線、面──李奇茂.采風堂主人 010 第一部    流轉,人世間的自在無遮 從藝術學者的角度談美術館 出入於奧義,結合於道藝──訪林谷芳(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 014 從檀講師的角度談美術館 美術館即「佛教大使」──訪辜懷箴(「中美文化講壇」執行長) 016 從文化人的角度談美術館 一座佛教的博物館──訪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018 從博物館的角度談美術館 具國家級水準的美術館──訪張譽

騰(歷史博物館館長) 020 從影視專業人的角度談美術館 透過鏡頭,看見修行──訪趙大深(知名製作人) 022 從建築設計師的角度談美術館 人與靈魂的對話空間─訪陳瑞憲(「十月設計」總監) 024 第二部 體驗,禪思下的靜逸之美 佛光緣美術館的藝術橋樑──李奇茂 028 超越宗教的感動──何文杞 032 以版畫呈現佛教藝術──倪朝龍 036 民間匠師走向藝術殿堂──吳榮賜 040 來自原始生命力的呼喚──吳炫三 044 媒材就是一切──郭博州 050 永遠堅持「人性與愛」──李自健 054 在琉璃中領悟慈悲──楊惠姍 060 油畫與心靈的對話──張淑芬 066 抄經與藝術交替進行──洪根深 

072 環保與藝術結合──袁金塔 076 親見觀音畫觀音──施金輝 082 第三部 領悟,別相裡的點滴善緣 美術館的藝術盛會 百位畫家畫佛館 090 美術館的教育推廣 為兒童藝術扎根 094 美術館的典藏功能 地宮珍寶,見證百千年後歷史 098 美術館的殊勝特展 從「覺有情」到「一筆字」/釋如常 102 第四部  見證,利他後的清淨開闊 南半球的佛教藝術中心──澳洲南天館、墨爾本館 110 新馬藝術教育中心──東禪館 112 紐西蘭的藝術地標──紐西蘭一、二館 114 以藝術廣結善緣──台中館 116 每一個人的美術館──高雄館 118 藝術之都的美術館──巴黎館 120 寶藏館/西來館/

總館/台北館/屏東館/宜蘭館/彰化館/大覺寺美術館/嘉應會館美術館/鑑真美術館/台南館/香港館 122 佛陀紀念館 120 義工是最重要的典藏 135 【附錄】 採訪後記/藝術擺渡二十年 136 佛光緣美術館一九九四~二○一四年大事紀 138 序 結下佛教與藝術的人間善緣 星雲大師 佛光緣美術館創辦人   在高雄佛光山有一座寶藏館,是在一九八三年設立,裡面所展示的是早期從世界各地弘法過程所帶回來的石雕佛像及佛教文物,部分是信徒捐贈的。一九九三年,為了籌措佛光大學建校基金,我將收藏多年名家書畫,如: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趙樸初、于右任、郎靜山、董開章等人之作品捐出義賣,一時之間國際知名

的畫家、收藏家,也紛紛響應共襄盛舉,成為當年一大盛事。   為紀念這份與藝文人士所結的善緣,一九九四年便在台北設立了美術館,並取名為「佛光緣美術館」。一直以來,佛光山在世界各洲所建的寺院,也先後都設立美術館,如:美國西來寺、澳洲南天寺,紐西蘭佛光山、江蘇宜興大覺寺、法國巴黎法華禪寺等,至今也有二十三個分館,而現在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佛陀紀念館,更是一座以信仰、文化、展示、教育為主軸的博物館,在各地徒眾的努力下,每年接引上千萬的人士參觀。   在我一生弘法過程中,與藝文界的人士常有往來互動,他們到佛光山拜訪,也經常以字畫藝品相贈,很多來佛光緣展出的藝術家,對我們以佛教結合藝術共同淨化人心的弘法理

念也相當推崇,便放心地將作品捐給佛光山義賣或收藏。在建設佛陀紀念館的過程,負責藝術裝修工程的弟子如常法師,在設計施作上也得到許多文化界的協助,如:趙大深、陳瑞憲、楊惠姍、張毅、吳榮賜等;到了建成時居然一口氣找了一百位畫家來為佛陀紀念館作畫,而且都是台灣當代知名的藝術家,如:李奇茂、陳銀輝、倪朝龍、洪根深等等,由他們來帶動藝文界參與佛教藝術的創作。因此一路以來,在佛光山推動弘法事業的過程中,可說藝文界的參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早在佛陀時代,繪畫藝術便與佛教結合,給孤獨長者布施園林之後,作如是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佛若許者,我欲裝飾。」佛言:「隨意當畫。」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寺院與繪畫、

雕塑、建築等各項藝術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創作題材,乃至寺院的壁畫彩繪、造像等,佛教藝術對整個中華文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佛光山樂見有諸多藝術家的參與,繼續以文化藝術光大佛教,為後世子孫創造更豐富璀璨的佛教藝術。   今遠見‧天下文化以長達半年多的時間,採訪藝術家、博物館先進、藝文賢達及佛光緣美術館各分館館長等三十餘位代表,並集結出版《美學無界》一書,為佛光山的文化弘法留下紀錄,特作序為謝! 選書緣起   傳統上,藝文界對於設置在道場內的美術館,多半不太認同,往往覺得它只是宗教的附屬品,服務對象只是該宗教的信眾,展品也不會有太大的藝術價值。這也是佛光緣美術館初期亟需突破的困境,但是

,它有不一樣的自我期許,為自己設立了不一樣的目標:一是提供藝文工作者作品展示平台,一是提供社會大眾一處身心休憩的空;更重要的是,它是一處具社會教育功能的學習場域,提供學校、社團在此進行人文藝術的學習與教學,透過館方的活動規劃,一般人士也可藉此習得各類技藝或知識。佛光緣美術館,彷若一座美善知識與心靈溝通的橋樑,使參觀者與創作者透過這座橋樑進行心靈的對話。   星雲大師對館方的期許,除了傳統的博物館定義與功能,更多了對生活的關注與對生命的關懷。在這樣的悲心願力薰陶下,佛光緣美術館從展出的「物」到參與的「人」,呈現活潑性與多樣性,讓人感受到大師所創辦的美術館,是一座讓人驚喜、愉悅與幸福的美術館。

  但是,能夠做到這個地步,並非一蹴可幾,中間經歷了幾許困難,逐一克服之後才能有現在的成果。所以,這本書,並非為宣揚佛法而存在、並非為建立美術館聲名而出現,而是希望透過一則則的人物與故事分享,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到這樣的善念與慈悲,體驗禪思下的靜逸之美、領悟別相裡的點滴善緣、見證・利他後的清淨開闊,重新尋回生活中失落的美學教育,期待從日常生活的美學教育著手,在人間建立起善的循環。 佛光緣美術館的藝術橋樑──李奇茂當代國畫大師李奇茂教授是台灣水墨藝術界的泰斗,他的藝術成就享譽國際,作品緊扣時代脈動,從文化和歷史的變遷軌跡中觀察,在深刻體驗中找尋靈感,進而突破當代水墨的限制。他說:「藝術源自生活,

生命本質的事才是真正觸動人心,唯有把文化放進畫裡,心的感動才會出來。」從「畫形」到「畫心」李奇茂於一九二五年出生在安徽省渦陽縣,幼年跟隨廟畫家陸化石學畫,懵懂之間開啟了他對繪畫的興趣。來台後,進入政工幹校美術系,師事梁鼎銘昆仲。一九五六年畢業後,於一九五九年出任母校教職工作。一九五八年前後,李奇茂於金門戰地任職,兩年期間,他畫了上千張的金門速寫,於三十五歲時舉辦個展,展出「金門系列」。三十六歲時的「吾土吾民」系列,每個人物的線條工整,筆多墨少,可見他「以形畫形」的深厚功力。李奇茂的寫實美學為他在當時的畫壇打響名號,但他並未以此自限,仍努力尋求突破、創新,將水墨藝術推向另一境界。一九七二年,李奇

茂應邀出訪歐美,有大半年的時間在國外參訪展覽。隔年返國後,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歐遊寫生畫展﹂;此時期的他,畫風丕變,不再純粹以線條寫形,線條、水墨與留白的運用,開啟了畫風的新境界,他的動態人物速寫令人物畫更具生命力。李奇茂認為:「要寫生更要寫意,寫意也要寫生,如此,自然能夠神形俱現。如果只求畫得像,就不是藝術,看照片就可以了。」六十歲過後的李奇茂,由於個人的修為、學養、禪悟等種種因素,畫風進入更深一層的境地。此時,繪畫對象已完全超脫形制之外,與畫家的心相交融,進入「以心畫心」的境界。這時期的畫作中,已看不見太多線條,不論筆與墨,只見墨團渾暈,如:「荷」系列作品,表現的就是「無象」之形,完全超

脫了「荷」的形制,充滿詩意想像空間。李奇茂說:「以心畫心很難,我現在不斷洗心、養心、養性,用簡潔的方式處理畫面,形成更多的趣味性和由繁到簡的筆墨意境,追求繪畫的精神性。」

美術館教育的期許與實踐—以北師美術館為例

為了解決台南 美術館 二館 兒童的問題,作者鄭凱文 這樣論述:

1960年代開始,博物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新型態的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博物館的功能也不斷進行轉變,從傳統的以「物」為主的博物館變為以「人」為主的博物館,而處在這樣一個「典範轉移」的背景之下,向來被視為非正式教育機構的博物館及美術館,對於教育功能的思維亦需要與時俱進,北師美術館作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美術館,受到其在臺灣近代美術史與作為藝術教育發源地的發展脈絡影響下,將教育作為館舍發展的核心價值,與現今博物館正經歷「典範轉移」之下的發展脈絡十分契合,同時北師美術館強調以「人」為主體進行溝通,在既有的條件下不斷將展覽作為溝通的平台,串連起學校、美術館及社會三個場域,討論美術館教育的可能性

。本研究以北師美術館為個案研究對象,透過展覽、活動和人員三個面向的深度分析,說明北師美術館以教育為發展目標之具體實踐,研究發現北師美術館透過更為廣義的方式執行美術館教育,除了加強觀眾教育方面之思考,也把對館內人員的教育納入其中,不僅解決館內人力不足的問題,更將其轉化為人力資源方面之優勢,藉由對志工的培訓,強化了志工們在協助北師美術館執行教育功能時的能力,進一步的北師美術館更以「共學」和「授權賦能」的概念,給予志工們更多的學習機會與空間,而美術館也能透過與志工間的互動,獲得來自館外的最新資訊,提升美術館自身競爭力,如此結合美術館與館外資源的合作循環,對於臺灣其他同樣受到資源限制的中小型館舍來說,

是十分值得參照的執行方式,進一步的期望能透過本研究之整理,給予其他館舍擺脫自身限制之建議,進而在發展美術館教育的過程中提供助益。

從體制理論探討藝術展館的經營策略-以奇美博物館與台南美術二館個案為例

為了解決台南 美術館 二館 兒童的問題,作者張正道 這樣論述:

  所有的社會企業或組織都是規範在一個體制之下運作,此個案研究是以體制理論觀點探討藝術展館之經營策略,透過奇美博物館和臺南美術二館兩個個案來檢視,不同體制之下組織的經營狀態、資源、優勢。除了體制理論以外,本研究又納入行銷策略和平衡計分卡來剖析展館營運概況,雙重檢視不同體制的藝術展館內部和外部的經營管理。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個案研究、訪談法、次級資料蒐集分析等,得到下列研究成果:一、由於體制理論的三大範疇為文化、規範、法規,奇美博物館及台南美術二館分別採行財團法人及行政法人兩種不同體制運作。兩者都擷取各自所採行體制上的優勢,如:穩定基金的運作或人事法規限制的鬆綁。二、特色經營,不論在一般企

業經營管理面向或非營裡事業組織如本研究探討之藝術展館,都是提升營運績效的不二法門。奇美博物館舉辦奇美藝術獎,幫助近三百位音樂美術學生度過辛苦的學習時期,其館藏提琴質量冠居全球,也免費借予留學生學習、參與國內外音樂會和國際競賽,間接的形式是通過轉化後再做行銷推。南美二館則充分利用其現代化建築特色及區位優勢,不僅在台南市甚至推廣至全國成為知名的藝術文化景點。三、運用STP理論,以市場區隔、目標市場選擇、市場定位,兩者不管是從建築外觀、典藏品、不定期藝術策展、展館服務、組織團隊,都有其自身利基的考量,進而發展不同之策略。奇美著重打造國外氛圍,展出世界知名雕塑畫作;南美二館強調在地人文,經常持本土藝術

家的藝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