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通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大通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中斌寫的 框外天地:林中斌的異想世界 和洪鎌德的 人本主義與人文學科(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黎明文化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林陳涌所指導 李詩慧的 科學教育在大學通識課程的實踐──以台大張文亮教授課程為例 (2016),提出台大通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科學教育、通識教育、科學通識教育、主題式分析、質性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葉坤靈所指導 林以璇的 2007年以降國立臺灣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探討 (2014),提出因為有 通識教育、台大通識教育、台灣通識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大通識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大通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框外天地:林中斌的異想世界

為了解決台大通識的問題,作者林中斌 這樣論述:

  此書整理了作者過去40年個人發表的各類雜文,共36篇。其中29篇是一千多字的短文,其他7篇字數由三千多至接近兩萬。全書分9章呈現。   第一章 框外哈雷:這是一篇1986年發表的文字。1985年哈雷衛星造訪地球,同時各地發生異常現象,因而引起熱烈的討論。筆者由此背景引入「開明的科學」與「迷信的科學」之間的對比。   第二章 少久多敗:現代科學家發現,如果攝取的營養種類全而份量少,生物活得久。古時兵法家發現,如果作戰次數少而獲勝,吉;如果作戰多而獲勝,凶。1984年筆者在美國華府喬治城大學教授「中國戰略理論和應用」的同時,從新結識的中醫朋友吸收傳統醫學的觀念。眼界頓開

。截然不同的養生和兵法居然有若干相通之處!當時發表的學習心得,如今呈上。   第三章 台灣關懷:筆者旅外近卅年後歸國。雖回故地,見聞若新,不無感觸。益發珍惜這亂世福地的台灣,因而提供建議:包括提升聆聽的教育、填補環保的死角、改善都市的美感、珍惜傳統的文化、注意登山步道的標示和階梯的鋪設等。   第四章 藝文修身:筆者奉上對詩歌、音樂、電影、衣著、健康食物的淺見提供讀者參考。   第五章 宗教心靈:助人為快樂之本,有科學解釋。權位財富無助快樂,有歷史例證。教宗耀眼的光芒、伊斯蘭之善與美、伴隨了廿世紀心靈科學的崛起,和西藏密宗與天主教神父的奇緣。   第六章 古鑑今照:古時名將不乏具文學才

華者,西方有凱薩大帝、東方有蘇東波及王陽明。常勝卻慎戰的將領有吳起。打敗拿破崙卻流淚嘆息的將領是威靈頓公爵。近年美國選戰盛行的抹黑伎倆,取材自古羅馬共和國選舉的教戰手冊,而當時依此得勝的西賽羅終於慘死,之後帝國開始衰落。含蓄的美德可趨吉避凶;承認有所不知是智慧的表現,如古希臘神廟祭貢已知諸神之外另保留尊位給未知之神。古時創造歷史往往是青年,今日青年甚至兒童再度出頭蔚然成風。   第七章環保地球:人為的污染帶來全球日益嚴重氣候變遷的災難。太陽磁爆和地球磁場弱化暗藏潛在災劫的因子。全球病毒的擴散下人類命運休戚與共,不能雙贏便會雙輸,我贏你輸的零和賽局已經過時。然而在種種災變下,人類未來的曙光依稀

浮現。   第八章 對話達賴:2011年3月筆者有機會前往達蘭薩拉覲見達賴喇嘛。個人許多長年的疑問如「慈悲殺」的業報等得到寶貴的啟發。他甚至提到中共可能的的善業。親身體會法王的誠實、幽默和謙虛是極難得的經歷,希望廣為分享以免內疚。   第九章 我學我思:2006年5月筆者應母校台大通識教育講座邀請分享人生--包括畢業後--學習心得。重點包括:突破專業的侷限、發掘潛在的潮流開拓眼界、文武合一、學習聆聽識別隱藏的訊息、留學的心得、學習外語的訣竅等。  

台大通識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國文課 #廢除必修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24「志祺七七的商業合作方案」廣告段落
02:25 大學國文都在上些什麼?
04:21 國文課轉型?
05:41 什麼是共同必修?
06:31 國文課應該當必修嗎?
07:57 我們的觀點:國文課該教什麼?
09:48 我們的觀點-必修要有充分理由
10:52 提問
11:17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偶陣雨
|腳本:偶陣雨、關節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鎮宇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大學國文改通識-FAQ】-臺大學生會NTUSA臉書粉專:https://bit.ly/3AtPiYd
→劉柏正觀點:取消大學國文必修的道理何在?-風傳媒:https://bit.ly/3ArtA73
→台大學生會提案廢除國文必修改為通識失敗,你如何看大學國文教育之必要?-端傳媒 Initium Media:https://bit.ly/3jFhxfL
→學生提「廢國文必修」未通過 台大設「免修門檻」估800人合資格-ETtoday新聞雲:https://bit.ly/37KTWF7


【 延伸閱讀 】

→釋字第380號解釋:https://bit.ly/3fQpe1z
→大學國文通識化課程規劃與 教材取向之商榷反思-孫貴珠:https://bit.ly/3ixFKFl
→台大學生會提案廢除「大一國文必修」,背後仍是「寫作課 vs. 文學課」之爭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https://bit.ly/3xyiFH6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email protected]

科學教育在大學通識課程的實踐──以台大張文亮教授課程為例

為了解決台大通識的問題,作者李詩慧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台大張文亮教授的「生態工程導論」通識課程為研究個案,研究場域為大學課室,聚焦在科學教育與通識教育互相疊合的部分,針對一位科學通識課程的優良教師進行深入的研究,歸納其通識教育理念、科學教育理念,以及教學行動。研究問題包含:1)個案教師的通識教育理念為何?2)個案教師如何教授科學通識課程?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依循詮釋現象學的概念架構,採用主題式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運用開放性編碼(open coding)縮減原始資料,系統性分析資料後,歸納出與研究問題相關的「意義單元」。最後,透過夾敘夾議的方式,呈現對「主題單元」的論述與詮釋。研究結果顯示,大學優良教師的科學通識

教育理念涵括整合的大學教育理念,重視不同專業科目之間的連結,善用歷史的貫穿性,融合科學、人文與社會。其課程設計運用科學史作為跨科整合的媒材,連結研究及生活案例,鼓勵學生跨域合作,將所學實踐在生活場域,教學設計以多元教學方式強調科學過程,藉由師生互動啟發思考,在課堂上創造體驗機會,讓學生親赴現場或動手做。

人本主義與人文學科(二版)

為了解決台大通識的問題,作者洪鎌德 這樣論述:

  人本主義強調人的重要性,並把人的價值和人的欣賞列為首要的地位。古希臘哲學即為人本思想的濫觴。歷經中古文藝復興時期傳承、恢復和發揚古希臘羅馬文化藝術,而逐漸展開,擴及到文藝創作和研究、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人生哲理、道德規範、社會理想、政治學說等。這是以人為中心的世俗文化的人文學科,又稱為人文主義。人文學科建立在人性、人情之上,以人為尊,重視現世生活,揚棄來世、救贖的宗教想法,使人們思想得到解放的教育,也是修辭、美學啟迪的學科。這種強調入世精神的教育有異於近代以來職業或專業的訓練,而是使人走向美感、德性、圓滿、和諧的理想狀態之修身、之養成。是故,可滿足當代物質富饒與精神貧瘠、心靈孤獨的現代人走向

和諧圓滿的正途。 作者簡介   洪鎌德     出生台灣新竹市,竹中畢業進台大。1963年獲國際扶輪社獎學金赴德國佛萊堡大學留學,次年轉學奧地利,1967年取得維也納大學國家學博士,任教慕尼黑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1973年轉往新加坡,在南洋大學和新加坡大學教授歐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外交政策。其間赴中國擔任北大、人民、復旦、浙江、南開大學講授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也曾赴英(倫敦政經學院)、美(哈佛、柏克萊、哥倫比亞等大學)擔任訪問學者。1976年及1992年兩度返台在台大社學系及三民主義研究所客座講學。自1992年至2012年任台大國發所客座及專任教授。同時在輔大、淡大、東海、

東吳兼任。2012年受聘交大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2018年夏季改聘為終身講座教授,講解「社會學導論」、「新加坡政治經學」、「韋伯挑戰馬克思」、「屠格涅夫散文和小說的析賞」、「當代世界」、「新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潮」等。     作者至今已出版逾五十本專作,包括《馬克思》(東大,1998,第三版2020)、《人的解放》、《當代主義》、《法律社會學》(2004再版)、《從韋伯看馬克思》、《全球化下國際係新論》十本由揚智出版。其後由五南出版《當代政治社會學》(2013再版)等九本書。此外,英、德、華文文章三百餘篇。 第一章 西洋文明的活頭泉水 第二章 古羅馬的文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

動 第三章 人文思想的湧現 第四章 神話與宗教 第五章 藝術與美學 第六章 語言與文學 第七章 哲學與倫理學 第八章 歷史與史觀 第九章 文化及其進展 第十章 文明的衝突與發展 序     本書前身為揚智版《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出二版三刷:1997、2000、2004)。該卷書出版十三年間經歷不少的教學與討論而有所增添,並被列入台大通識教育的指定讀本,而深獲好評。現加以增補與修訂,取其前半本涉及人文的部分詳加敘述,形成本專書之主要內容,另外新撰西洋人文思想、人本主義、人文學科的發展史兩章,相信有益於讀者瞭解歐洲十四與十五世紀以來盛行的人本主義與人文精神,而便利各方掌握哲學、歷史、藝術等人文

學科發展之梗概。     進行這項修訂與增寫的工作,係在新加坡7、8月赤道氣候涼爽而不帶酷熱的情況下完成。大女兒寧馨借給的參考書剛好發揮襄助的作用,令人感激。     此書的改版、重印、增新得以順利進行,應該感激五南出版社編輯歐陽瑩小姐,也歸功於我之前台大的研究助理廖育信博士的打字修正以及台大國發所博士生董倫銓先生的認真校對,在此一併申謝。     最可感激的仍舊是老伴蘇淑玉女士。她對我的精神、體力、飲食、休息的細心照顧,使我這個老學究心身康適,得以繼續貫徹撰著譯述的志業,在此敬呈我至深的謝忱,是為序。   洪鎌德 2008年8月8日於新加坡寓所

2007年以降國立臺灣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探討

為了解決台大通識的問題,作者林以璇 這樣論述:

國立台灣大學的通識教育發展可追溯自1980年代虞兆中校長所規劃的十三門選修課程,影響到教育部於1984年所頒佈「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做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第一學府,台大的通識教育幾經變革,自2007年實施八大核心領域課程架構,該架構的推動更使得台大在教育部所辦理的通識教育評鑑中獲得「表現最佳」之美譽,而制度的實施除了政策方面的推動外,實際的成效才是課程制度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本研究除了文獻上的探究之外,更進一步深入訪談,以了解課程實施後,做為大學成員的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感受。同時參酌國外通識教育的實施經驗,梳理出通識教育可能的發展及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