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外蒙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陳中民、魏捷茲所指導 王冠雅的 符號與身分:「蒙古」符號與當代蒙古的歷史與論述 (2020),提出台湾 外蒙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蒙古、中文、符號、歷史、身分、語言意識形態與價值。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陳鵬仁所指導 楊紫瑩的 臺灣紀念郵票與時代意涵之研究—以兩蔣時期為中心(1945-1988) (2018),提出因為有 紀念郵票、歷史記憶、文化復興、國族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湾 外蒙古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湾 外蒙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符號與身分:「蒙古」符號與當代蒙古的歷史與論述

為了解決台湾 外蒙古的問題,作者王冠雅 這樣論述:

本論文研究「蒙古」(mongol, mongɣul)這個習以為常且嫻熟慣用的人群詞彙其實是一個看似不變、但其內在邏輯實則恆變的範疇(category)與符號(參考Eckert 2016)。在蒙古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當代民族國家體系下,這兩個國家的蒙古人(Mongols)對於彼此所共享的「蒙古」符號抱持著不同社會價值和歷史觀點而構築的身分邊界,致使產生了(至少)兩種不同於彼此的「蒙古」價值與範疇。這兩種「蒙古」,其實都與中文語言社群(Chinese language community)相互涉入漫長且充滿張力的歷史、族群與政治經濟的權力關係。基於在蒙古烏蘭巴托六個月的田野,本論文以語言、符號和

政治經濟共織的觀點指出,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文語言社群是影響當代蒙古國蒙古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人(尤聚焦在內蒙古人社群)對「蒙古」符號和其人群範疇產生概念分歧(disjunction)的結構性主因,使得這「兩種蒙古」在偶然的互動過程中引發內在與外在的符號價值衝突。在這份研究中,我一方面從歷史的面向追索「蒙古」作為一種人群範疇的代表性符號,其符號如何因政治環境的演變而改變其符號的內在邏輯;另一方面,我將當代「蒙古人」與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文/漢語言說者」(Mongolian: Hytad)剖析成三個語言社群做研究分析:喀爾喀蒙古語言社群、內蒙古語言社群、中文語言社群。 在蒙古國語言地景

裡,中文語言社群的特別之處在於,當他們言說中文時,他們的「言語和聲音」突顯了他們所持有的族群語言身分(ethnolingual identity),而其族群語言身分在蒙古國的地緣政治脈絡下,亦相對容易地落入另一個可能隱含的國族身分識別,並在互動時產生衝突。此衝突的本質(nature of conflict)隱含著蒙古國與「中文語言政治群體」(包括中國國民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二十世紀初期為政治主權隸屬或獨立的權力爭奪,以及在二十一世紀以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試圖以政治經濟的資本力量,在特定意識形態與議題上控制蒙古政府的言論自由(以達賴喇嘛出訪蒙古國為案例)。這讓具有政治經濟優勢的國家能動員其國

家資本、在資本主義市場和現代國族主義的框架上製造出不同國家統治集團之間的權力不對等關係,本研究中稱之為「新邏輯統治」(neo-logocracy)(參考Metz 2016; Silverstein 2010)。在新邏輯統治概念背後所確切指涉的,是蒙古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統治集團的不對等關係,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喀爾喀蒙古語和中文兩個族群語言和語言群體的語言符號關係。因此這三個當代語言社群,是用以捕捉「蒙古人」與「中文言說者」做為行動者,在族群身分、族群語言身分與族群/國族身分(ethnonational identity)相互疊加後、在參與社會的行動中產生互動,但在互動中的偶發性衝突,可透

過分析發現致使衝突的內核產生了社會價值秩序與失序的邏輯關係。我同時也用三個概念化的模型(modalities)呈現三個語言群體分別在(1)國家內部、(2)兩個國家關係、和(3)兩種「蒙古」符號概念之間相互鏈結與影響。

臺灣紀念郵票與時代意涵之研究—以兩蔣時期為中心(1945-1988)

為了解決台湾 外蒙古的問題,作者楊紫瑩 這樣論述:

近代新式郵政制度的出現,免除古代郵驛制度的各種弊端。同時,應運而生的郵票,是經過政府單位選定主題印製而成,是一種公開發行的有價票券,透過郵政系統的傳遞,流通於世界各地。故郵票在圖像與數字或文字的結合之下,蘊含著象徵意義。郵票與發行國的國家形象、局勢環境、政治決策、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其中尤以「紀念郵票」具有特定的發行目的,是以紀念某一事件而特別發行的郵票。其目的在對內宣達政令,對外表明國家的立場與特色。因此,郵票成為另類的記錄國家歷程與軌跡的重要史料。本文以戰後兩蔣主政時期所發行之紀念郵票所乘載的時代意涵為探討對象,藉由歷年發行紀念郵票上的設計風格的變化,觀察當代的社會文化變遷。在蔣中正時期以

建設臺灣、光復大陸、穩定發展,厚植國力為主。此時期各類型的紀念郵票主題,以反共復國為導向的國族教育為主。在蔣經國時期,臺灣經濟穩定發展,政府帶動國家的民主改革,奠定三民主義之民主憲政基礎。其次,在幾番嚴重的外交事件與能源危機的衝擊下,影響著國家的政經環境;而此時期國民體育的振興,經濟上的蓬勃發展,莊敬自強的凝聚意識,皆躍於當代郵票圖像上。透過郵票與其他媒介的宣傳,潛移默化中,建立了社會忠孝節義的核心價值。當代國族教育成功,也為外交風暴與兩岸軍事對峙的特殊時期,帶來社會人心的安定力量。再者,在郵票票面上加蓋的改值痕跡,紀錄了大環境的劇烈變動;郵票票值的變化,反映當代的經濟現象。郵票紙質色澤的演進

,呈現製作技術的進步。由於票面圖像主題受到政治外交、社會經濟與文化環境的影響,反映了當代的背景特色,瀏覽其中,重現歷史記憶。從本研究可以了解到郵票的發行時機與其呈現的圖像,是深具意義的。中華民國從1912年成立至今,外在環境影響著它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執政者在面對這些不可控的因素下,做出因應決策與執行,在歷史的進程裡,有時順勢而為、盡如人意,有時大勢已去、難以挽回,無論順逆之境,皆在考驗、淬煉、造就這個國家的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