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八點檔收視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灣八點檔收視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銀娟,李志薔,曾群芳,公共電視,台灣大哥大myVideo寫的 火神的眼淚:職人影視原創劇本∕影像寫真書 和葉鳳英的 假使愛有兩張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天后淪抬轎】為救收視率!女星戲份改到不如配角同劇演員也 ...也說明:八點檔 因為集數多、戰線長,演員輪番上陣是常有的事情,但主要演員常常到劇中段就神隱、甚至交代不清就沒下文,也讓觀眾覺得傻眼。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三采所出版 。

世新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含碩專班) 許碧芳所指導 余宥樂的 台灣本土八點檔戲劇節目商業模式之研究-以民視為例 (2021),提出台灣八點檔收視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視、台灣本土劇、商業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應用外國語文學系 許婷婷所指導 楊淯婷的 探討讚美回應策略: 以台語劇《親戚不計較》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語用學、禮貌理論(原則)、威脅面子語言行為、讚美回覆、台語劇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八點檔收視率的解答。

最後網站報導|「八點檔」從台灣開始瓊瑤收視率最高 - BELOVED則補充:亞洲出現「八點檔」的概念是從台灣開始,雖然一開始只有台視一家電視台,但自從中視崛起,搶走了「戲劇王國」這個封號後,老三台便傾盡全力,曾經一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八點檔收視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火神的眼淚:職人影視原創劇本∕影像寫真書

為了解決台灣八點檔收視率的問題,作者蔡銀娟,李志薔,曾群芳,公共電視,台灣大哥大myVideo 這樣論述:

  個性迥異的四個消防員,一位是顧家深情的暖爸(溫昇豪╳邱漢成),一位挑戰職場性別議題(陳庭妮╳徐子伶),一位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林柏宏╳張志遠),一位火爆耿直卻心地善良(劉冠廷╳林義陽),他們不只日復一日搶救人命,與各種災難計時賽跑,身臨險境與無情火神搏鬥,更多的是,必須正視自己的生命課題,以及內心的徬徨與掙扎。   災難現場,是與死神拔河的修羅場,更是人性試煉的道場,透過日常出生入死的消防任務,看見社會百態,嘗盡人情冷暖,面對人性考驗,衝突與危機環繞在消防隊員們的工作與生活之間,卻因此一一開啟了他們的故事旅程……     劇情從大員市消防局同安分隊的隊員們,執行著「

勤二休一」的勤務工作開始。他們在每次驚險的打火、救護與救援任務中看見人性與社會百態,卻也不時遭受個案的衝擊。   邱漢成(溫昇豪飾)在妻小與工作中陷入兩難,他雖然熱愛消防,但卻無法顧全家中即將臨盆的妻子及五歲稚女。徐子伶(陳庭妮飾)是同安分隊裡唯一的女隊員,她想證明自己的能力不輸男性,卻常受到寡母及老鳥學長的質疑,只好武裝著自己脆弱的一面;張志遠(林柏宏飾)平常執勤是最熱血、最奮不顧身的勇者,但沒人知道,他的心裡其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創傷。林義陽(劉冠廷飾)是充滿正義感的隊員,剛正不阿的個性使得他經常得罪民眾和議員,讓自己身陷險境,但也正是他的單純和率真,讓隊員之間的情誼更加堅固。   然而

,一場突如其來的惡火,改變了他們四人的命運…… 本書特色   1.偶像級演員+金馬金鐘帝后同台飆戲——影像寫真紀錄   ◆主角:   溫昇豪(《我們與惡的距離》金鐘獎「最佳男配角獎」)   陳庭妮(華劇大賞「最佳女演員獎」,《失控謊言》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入圍,2020年台北電影節影展大使)   林柏宏(《六弄咖啡館》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劉冠廷(《花甲男孩轉大人》金鐘獎「戲劇節目男配角獎」,以及《陽光普照》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配角:   王琄(金鐘獎《再見,忠貞二村》連續劇女主角獎,《大將徐傍興》戲劇節目女配角獎,《再見女兒》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配角獎)   柯奐如(

《親愛的卵男日記》亞太影展「最佳女配角獎」入圍)   朱芷瑩(《新丁花開》金鐘獎「戲劇節目女主角獎」)   藍葦華(《黑盒子》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   林嘉俐(《四重奏》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   2.十年來台灣第一部消防職人劇+類型突破和技術升級之作——最頂尖團隊打造爆破、特效、音效、動作等場面調度影像寫真揭露   娛樂城、消防隊、民宅火場搭景技術與爆破等級大突破,視覺特效媲美國際水準。   3.金牌製作人湯昇榮+金鐘導演李志薔聯合製作+蔡銀娟導演兼編劇統籌——劇本刻畫至深,台劇類型大突破,[公視戲劇孵育計畫] 原創劇本戲劇第一彈   本劇為[公視戲劇孵育計畫]入

選劇本。從田野調查、劇本創作、拍攝規劃,耗時超過三年。 重量級劇作家、影評人共同推薦   小野(作家、編劇)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吳洛纓 (編劇學會理事長)   藍祖蔚(影評人、作家)   鄭秉泓(影評人、作家)

台灣八點檔收視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演過《台灣阿誠》、《台灣霹靂火》第一男主角,演員陳昭榮從收視率悟出「直播」心法,用短影音搭配標籤演算法,成功當上台灣鯖魚大王。

台灣本土八點檔戲劇節目商業模式之研究-以民視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八點檔收視率的問題,作者余宥樂 這樣論述:

台灣八點檔本土戲劇行之有年,近年越來越多陸劇、韓劇或美劇的推出,讓 台劇越來越岌岌可危,本論文主要探討八點檔的商業模式,讓原本家喻戶曉大家 都在討論劇情的光景,到現在因為更多不同的劇種,導致八點檔收視陸續減少, 希望藉由此研究能夠更深入了解八點檔的演進,以及如何創造不同的商業模式, 將利用個案研究法及深度訪談法來分析八點檔產業,更邀請了幾位業內的夥伴來 分享產業的狀況,藉此來剖析產業的現況。本文研究結果彙整出台灣本土劇節目之七大困境現象,現象一:收視率導向, 現象二:台劇製作成本低,僅為韓劇八分之一,現象三:台灣七成幕後,幫陸劇 代工,現象四:有線電視剪線潮,現象五:鄉土劇八點檔趨向綜藝化,

現象六: 邊拍邊播,失去劇本完整性,現象七:高工時高壓的工作環境。經討論分析後提 出四項實務上之建議,1.內容要能吸引年輕觀眾,2.縮短八點檔播出時間和集數, 3.透過戲劇行銷自有商品,4.成立自有商品販售商店。

假使愛有兩張臉

為了解決台灣八點檔收視率的問題,作者葉鳳英 這樣論述:

★《1989一念間》金牌編劇全新創作 同名影視改編籌備中! ★「為了愛,你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有時候,我們認為絕對不會錯的事,   卻帶來最錯誤的結果。   喜樂是富家千金,愛薇是父不詳的私生女;   兩人因緣際會成為好友,   又意外發現彼此是同父異母的姊妹。   還來不及消化人生的衝擊,   一場致命車禍讓兩個女孩陷入瀕死……   喜樂內出血嚴重心跳停止,愛薇頭部重創而腦死,   但,科技彌補了命運的殘酷,   富可敵國的父親運用新興科技,   決定將兩個女兒合而為一,   於是身體健全的愛薇與仍有意識的喜樂成為同一個人。     活下來的人,外貌是妹妹、意識是姊姊,   但

她究竟是誰?   更重要的是,姊妹各有深愛著的男人,   活下來的「她」,又該愛哪一個?     這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善意的謊。 國內推薦     ‧影視x文學攜手推薦--   歌手   于子育(琇琴)   《犀利人妻》製作人  王珮華   資深知名演員   王淑娟   偶像劇教母   柴智屏   八點檔女王   連靜雯   作家  雪倫   年代電視台主持人  張啟楷   資深知名演員   張瓊姿   歌手  黃小琥   作家/編劇   劉中薇   八點檔一哥   謝承均     (依照姓名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葉鳳英     台灣資深編劇,寫過知名戲劇:《星座女人》、《秋天

的童話》、《天下第一味》、《家和萬事興》、《愛上巧克力》、《我租了一個情人》、《1989一念間》、《白鷺鷥的願望》等數十部作品。2000年起陸續在大陸發表的作品有《梧桐雨》、《愛在日月潭》、《偶然》、《夏家三千金》以及《幸福在一起》等,並曾出版小說《叢林靈魂》、《沈睡的愛人》等六部。   曾榮獲編劇學會魁星獎殊榮,並以《出走》入圍金鐘獎最佳編劇,是少數橫跨兩岸電視圈的優秀編劇之一。   自序 推薦序 楔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尾聲   自序 兩段愛情,卻注定只有一個美好結局   這故事在我檔案裡

放了十多年。   整理電腦時無意間看到,當年跟還在台大就讀研究所的秀淇討論的畫面躍出,我很認真地問,究竟一個人活著還是死了,誰來定義,怎麼定義?!這分兩個層面,一個是身體的,一個是精神的,且撇開「行屍走肉」與「精神永存」那種,一個人身體的死亡與否,究竟是怎麼判定的?   我查到的資料,傳統上死亡判定的三個特徵:心跳永久停止、呼吸停止以及瞳孔對光的反應消失。但隨著醫學進步,病患可以藉由儀器輔助,維持住心跳與呼吸,所以死亡判定又有了改變,分別為:心臟死、肺臟死以及腦死。   雖然資料很明確地告訴我死亡的定義,但我天性喜歡提問,尤其是對自己提問,於是我想著: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例外?科技不斷在

進步,當AI人工智慧已經進步到AI人工意識了,原本的死亡定義真的還適用嗎?會不會有例外?或是意外?   所有的故事都是從意外或例外發展出來的。一對男女相愛,所以結婚,很正常;一對男女相愛了結婚,卻發生意外,這是偶發;一對男女彼此憎恨,卻結婚了,這是例外──而故事往往就在這裡發芽。   如果依照死亡判定,那場車禍肇事者曾賀死了,內出血嚴重而心跳停止的喜樂死了,頭部重創腦死的愛薇其實也死了。死亡人數:三。這是個悲劇,沒有例外。但因為兩個女孩的父親有個生技公司,擁有先進科技的支配權,所以他大膽把兩個女孩併成一個,像把兩個破損娃娃資源回收後拼湊成一個那樣,他至少還留下一個女兒。聽起來很驚悚,但這不

是個恐怖故事。   我真正想探討的是,科技的進步有時超乎我們預料的快,靈魂跟得上嗎?道德標準跟得上嗎?我們一路遵循著社會秩序,跟循著一定的軌跡,有朝一日如果被打破了,我們準備好面對了嗎?這聽起來很遙遠、很嚴肅,但其實不,很近很近的,寫《1989一念間》的時候我感覺很深刻,才多久以前,手機還是個奢侈品,而現在呢?我父親經常跟不上,不明白為什麼孫女在緬甸,想說話就能從手機裡看到她?   是的,我真正想說的是,如果這個女孩被拼湊起來了,她是誰?如果以意識來說,靈魂是喜樂,是腦死的愛薇把全身上下所有的器官捐給了喜樂,但若以臉蛋、瞳孔甚或指紋來判定,愛薇完全活下來了,當然還有她身上紋著的愛情圖騰,跟

男友一起的刺青。   但是從這裡去切入太沉重了,絕大多數的人不活在這樣的意外或例外裡,所以回到根本,愛情與親情面對這樣的科技轉變,會產生什麼樣的衝突與衝擊?   創作就是從不斷的自我提問裡發展出來的。   提問不管有沒有結論,故事展開之後就會自己走出答案,或者在讀者心裡反射出答案。我開始思考這兩個女孩的個性,絕對要大異其趣,拼湊起來才會有趣,但兩個人的關係又不能太遠,否則最後衝擊到的會不關痛癢。漸漸地,我的人物關係圖出來了,是對姊妹,而且彼此親人互相憎恨的一對姊妹。   上編劇課時學員幾乎都會問到,怎麼構思故事,會不會沒有靈感?別人我不知道,但我不會沒靈感,因為我不是靠靈感寫作的,我是

靠不斷地提問,不斷地找自己麻煩。甚或有陣子《通靈少女》很火,我還借過一句話:當你是通靈者,鬼就會來找你;當你是個說故事的人,故事就會來找你。   故事的成熟需要時間,而這個故事被擺了十多年,才又被我挖掘出來。同時去年度很熱門的一個換腦手術,在十二月舉行,這讓我不得不提早把故事寫下來,就如同我說的,這故事的可能性不遙遠,很近很近了。     謝謝淑娟姊、珮華、啟楷、雪倫跟中薇幫我寫序推薦,謝謝柴姊照顧與看重,更謝謝每個喜歡這個故事的人。我承認這不是個文學性很高的小說,所以我沒有找任何一個作家朋友背書,但這肯定是個可讀性很強的故事,希望你們喜歡,更期待你們反饋更多意見或想法給我,讓我

在改編成影視作品時,更豐富完美。 推薦序 給一個勇氣十足的創作者   那年認識鳳英,只覺得她是個浪漫、溫馴、帶些文青感的女人,對生活平和而柔軟。   我們合作了民視《星座女人系列》,還有當初謂為經典的偶像劇──《秋天的童話》,是部浪漫而悲涼的故事。即使到了今天,女主角張玉嬿每每聊起,都還有隱隱作痛的淒楚感,我想那是鳳英用自身幸福的反差,來想像愛的殘缺所寫出來的,讓我佩服她的功力,真切動人。   有次我約合作的六位女編劇聚餐,大家狂放豪邁,誰說女人一定是纖細的?有才情的女人,都是大口喝酒、談天說地的,在酒酣耳熱之際,突然聽見廁所傳來的哭聲,竟是我以為最幸福的鳳英,在那頭痛哭,哭了好長好

長的一夜……   後來聽說她離婚了,帶著三個小女孩生活,而劇本線路也改變了。   本土劇八點檔現實而張揚的劇情,跟著鳳英一起打拚,寫情寫詩的浪漫因子似乎不見了。   我想生活讓她改變了筆路與風格,因為獨立奮鬥,沒有叫苦的權利,沒有過不了的坎,轉不了的彎。她武裝自己,迎戰詭變的市場需求,在台灣、在大陸可以是本土婆媽戲,可以是時代愛情戲,也可以是寫實生活劇……鳳英的劇本越來越精采純熟,但總少了我當初認識「她」時的味道。   相識二十年了,去年九月鳳英捎來一本小說──《假使愛有兩張臉》,邀請我寫序。那夜我一口氣讀完,我笑了,原來二十年前那位用浪漫筆調感動我的她,一直都在。   二十年前,《

秋天的童話》──有愛的遺憾。   二十年後,《假使愛有兩張臉》──有動容而偉大的愛。   時空改變,不變的是相同浪漫溫柔的心。   原來二十年的歲月,浪漫因子未減,但更添加了生活鍛鍊出來的智慧。   開心看見二十年交識的葉鳳英,因為勇氣加上愛,讓這部作品,更鮮活!   《犀利人妻》製作人  王珮華 推薦序 充滿畫面的一部小說   因《白鷺鷥的願望》這部戲結緣,讓我認識了多情又有智慧的鳳英。   身為演員的我,看小說是很有畫面的,看《假使愛有兩張臉》時,字字句句都在眼前浮現,跳動的畫面在腦中栩栩如生地呈現,心情也隨著劇情糾結著、牽動著。   情,行雲流水;劇,出乎意料。   不得

不讚美鳳英的想像力,讚嘆鳳英的功力。   之前對鳳英的背景不熟悉,接觸之後才驚覺她愛詩如痴,文學發酵在她的生活中,處處詩情畫意,字字鏗鏘有力。   此時的鳳英正在編劇的舞台上揮舞著雙袖,願才華洋溢的她,時時品嘗豐盛的成果。   祝福《假使愛有兩張臉》臉臉成功!連連豐收!   資深知名演員 王淑娟 推薦序 生命中的一絲希望   我總是覺得,最難相信的事,就是現實。   每當誰誰誰告訴了我,某某某發生了什麼令人置信的事時,下意識總是會覺得,怎麼可能啊?演戲膩?但它的確是真真實實地發生了,在我們還無法接受,在我們還無法想像的時候發生了,我們措手不及還得要勇敢接受。   生活不再是

一直戰鬥,而是一直學會吃生活和人生的虧,比誰吃得多,吃得滿足,吃完還要散發正能量,活著多麼不容易。當鳳英姊告訴我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先是難以置信,後來想著,十年前的我們,哪來的手機可以滑,哪有滿大街的wifi,那麼十年後的我們,會是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我不願意去想像,那有點讓人恐慌。   某句廣告詞上說著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每當聽到有人說了這句話時,我總是會覺得少了兩個字。「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貪婪」,我們貪求權利,渴求財富,當你正擁有著兩樣東西時,你開始對生命欲求不滿,要健康、得要再活久一點,才能再多享受久一點。   於是,很多東西,莫名其妙地被開發出來了,好與壞我不敢論定,就和故事裡

的女主角一樣,她也無法論定,生命裡的對與錯到底可以由誰來決定?到現在仍沒有標準答案。   這是個很沉重卻又能看到一絲希望的故事,就如同我們關關難過關關過的現實一樣。 作家 雪倫 推薦序 一本結合戲劇和詩的小說   因為詩與鳳英結識,那時她剛成年;當她成為三個小孩的媽之後不久,華麗轉身,成為名編劇。從早期的八點檔《天下第一味》、《真情滿天下》,到最近的偶像劇《1989一念間》、《白鷺鷥的願望》,檔檔收視長紅。這次,看《假使愛有兩張臉》欲罷不能一次讀完,我想應該很快就會被改編成劇本,好萊塢和對岸也會來搶購版權吧!   這本書以熟悉的國家表演廳開場,一開始就令人震撼:劇場天后喜樂在戲

迷不絕於耳的掌聲和吶喊中謝幕,她深愛的男主角獻上一大束鮮花,但她眼前突然一片黑,看不見所有人,大喊台下的爸媽、奶奶,卻沒有人應答。慌亂中,她看到手中的鮮花不見了,出現一個木製牌位,上面竟寫著自己名字!大家要看完書,才會知道這一幕並不只是單純的夢。喜樂放聲尖叫後場景迅速一轉,喜樂剛經歷一場致命車禍,幾乎所有器官都被撞碎,而她同父異母的妹妹愛薇也同樣血淋淋,已經被判定第一次腦死。這時候喜樂隱約聽到他父親無力地祈求:「不管用任何方式,還我一個女兒,至少一個!」   這本書寫愛情、寫親情,更大的挑戰是寫科技能否彌補人類對上天的不滿?這本書的後半段,當全身已經壞死的喜樂,用腦死的愛薇的身體活了下來(抑

或說,是愛薇用喜樂的腦和記憶活下來),這是多大的煎熬和挑戰?喜樂該愛愛薇的男朋友?她深愛的俊熙該愛愛薇的身體嗎?當科技讓所有的期待,甚至荒謬都能成真,戲劇成了人生,也讓人生更戲劇。但,這到底是喜劇?抑或是悲劇呢?   有別於一般作品,這是一本有畫面的小說,鳳英寫得立體,讀來像是一幅接一幅的景、搭起一幕幕的戲,易讀又好玩,劇情如她的劇本,緊湊又曲折:出身豪門卻少根筋的喜樂、違建中長大卻精明的愛薇,在喜樂負心前男友騙局牽線下竟成知己,才陰錯陽差知道是姊妹。最後,科技進場,兩人合體活了下來卻又備受煎熬,結局更是出乎意料!   最近幾年天水詩社的聚會,我常半開玩笑,拜託鳳英的偶像劇不要在週五晚上一

播再播,搶走我節目的收視率;我們更約定,多做一些公益、幫助弱勢,在節目裡多放一些正向的種子。這本書鳳英把多數人寫得很正向、很溫暖,她還透過喜樂和俊熙,一再要大家隨身帶顆糖,心情不好時吃顆糖:「人生就是要多點甜頭,別哭!」   古今中外很多名作家同時也是名編劇,鳳英的劇在台灣,甚至在華人社會早已膾炙人口,相信小說也能慢慢占有一席之地,和劇本相互輝映。早年從詩出發,劇本和小說裡處處可見詩的語言和思考,成了她獨特的風格。這本結合戲劇和詩的精采小說,本來就是很好的劇本,期待《假使愛有兩張臉》很快在電視和網路上播出,甚至躍上好萊塢的大銀幕!   年代電視台主持人  張啟楷 推薦序 結合科技與強

情節,探討愛情與生命   收到鳳英姊的文稿,我正處在一個焦頭爛額的趕稿狀態,不知日夜晨昏,清醒的時候常覺得腦袋昏脹,難以專心。翻開《假使愛有兩張臉》卻迅速被故事吸引,欲罷不能。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題材,結合科技與強情節,探討愛情與生命。   一個女孩喜樂提供腦,另一個女孩愛薇提供身體,兩個女孩合而為一,成為一個新的生命,光是這個設計就夠嗆了。更何況,他們背後還有複雜的牽連,一個女孩是親生女兒,一個女孩是外遇私生女。   對元配來說,內心衝擊是無可言喻的,她肯定深愛這個女孩,因為是她的親生女兒,但是她又痛惡這個女孩,因為那是老公外面的私生女。   這兩個女孩原本各自有各自的戀人,如今她們合

而為一,那些無辜的男朋友該怎麼辦?真是令人焦急啊!   還有最關鍵的主角──身腦分離的女孩,她現在以愛薇的身分出現,因為她使用的是愛薇的身體,可骨子裡藏著喜樂的腦。她願意這樣活下去嗎?當周遭所有的人都認知她是愛薇,可是她偏偏是喜樂,這種認知的衝擊差異,女主角該如何自處?   能夠想出這種題材的創作者肯定也是有趣的。鳳英姊就是這樣一個魅力無窮的女人,本身的生命故事就高潮迭起,人更是幽默爽朗,提攜後進熱情熱心。鳳英姊的創作資歷豐富,筆下的故事設定有趣、衝突強烈、情感濃厚、情節曲折,你可能曾經是她電視機前的忠實觀眾,追著劇情無法自拔,如今《假使愛有兩張臉》也會讓你捧著書本,愛不釋手! 作家

/編劇  劉中薇 【第一章】愛總是會讓人不小心就變得卑微有些人天生幸運。幸運的並不是老天爺讓她獨得樂透頭獎,而是給了她少了很多根筋的個性,還有反射神經堪稱世界級遲鈍的天性,通常來不及覺得痛,痛覺就過去了,或是痛覺來得太慢,好像覺得有點痛的時候,就已經沒有那麼痛了。韓喜樂,就是這種幸運的人。飯店門房才剛扶起被韓喜樂撞倒的大型銅製造型垃圾桶,還在為她的膝蓋骨不知是否安好而擔心時,她已在下一秒狠狠撞上玻璃門。一聲巨響,頓時引來眾人的注目,飯店門房因為這強大的撞擊力而為她倒抽一口冷氣,趕緊出手幫她開了門。「小姐,妳還好嗎?」飯店門房急忙上前詢問傷勢。但喜樂只沉浸在手上的劇本中,伸手摸摸剛撞上的額頭,

順道皺了皺眉。但她皺眉不是因為痛,而是怎麼改都改不好的台詞。「怎麼唸起來這麼不順啊?」飯店門房一愣。「啊?」喜樂不理,順手從口袋裡拿出一顆糖,拆開含入口中,口齒不清地唸著:「你為什麼完全不顧我心裡的感受就隨便和我妹妹上床?太長了……你怎麼可以直接跟我妹上床?太怪了,不直接上難道間接嗎?不行,不能這樣改。」喜樂逕自走進飯店大廳,只留下兩個看看垃圾桶、看看玻璃門又看看她背影,卻只能面面相覷、匪夷所思的飯店門房。他們見過不少奇怪的客人,要這麼耐撞又不喊疼的,她可能是史上第一個。 白俊熙面無表情地走出飯店的日式餐廳包廂,後頭跟著有些焦急的林銘仁,伸手一把直接拉住往前急行的新幹線——啊不,是白俊熙。「等

等,你先別急著走嘛!」俊熙回頭一瞪,眼神足以殺死空氣中的塵蟎細菌,卻殺不死銘仁,畢竟兩人可是從高中到現在的好友、死黨、兄弟、家人兼同事,銘仁比誰都還要了解俊熙,還有俊熙的專屬地雷。「我知道你很生氣,但你這樣直接走人,是很不禮貌的。」銘仁好心提醒。「不直接走人,難道間接走人嗎?這種相親宴,一個禮拜就要上演一次,他不煩,我都膩了。」俊熙冷冷說完,低頭瞪著銘仁拉住他的手。銘仁只得無奈放開,繼續勸著他。「什麼他?他是你爸,我相信白伯伯也是好意。」俊熙冷笑。「他是不懷好意,為了讓我來,硬騙我是廠商聚會!」「你別這麼說白伯伯,你明明知道他也是為你好。」

探討讚美回應策略: 以台語劇《親戚不計較》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八點檔收視率的問題,作者楊淯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論文旨在探討台語劇《親戚不計較》中的讚美回應策略。該劇是 1990 年至 2010 年台灣的代表劇,根據民視電視台統計,《親戚不計較》2000 年在台灣的收視率超過平均5%,為相當受歡迎的台語劇。《親戚不計較》於每周一到週五播放晚間7點30分播放,更為當代人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奠定台灣日後台灣長壽劇的里程碑。讚美和回應可以被視為興趣建立人際關係人之間的互動。Holmes分別於 1986及1988年提出稱讚通常是將有「好」的價值歸因於聽者,即稱讚顯然是直接或間接表示某人的好(Holmes 1986, 1988)。而當人被讚美時,會傾向怎麼回覆呢? 是直接拒絕還是接受呢?根據 Brown

和 Levinson 對禮貌的分析 (1987),他們提到假如人們喜歡參加社交互動,他們會注意自己面子或公眾形象,並避免面子威脅行為 (FTA)。所以當人們回覆讚美的時候,會考慮是否可能威脅到他人的面子,又或者其他人對自我形象的期望,無論是正面形像還是負面形象 (D'Hondt et al. 2009)。換言之,每個人在相互交流之前都會考慮場合和參與者的背景,而進行溝通,最終達到有效的對談。在讚美回應策略與華人背景相關的眾多研究中,屬Chen (1993) 為最有影響力的研究之一。他以西安地區的華人為研究對象,使用問卷調查法 (DCT, discourse-completion task),並

主張說中文的人傾向於使用更多的拒絕策略來回應讚美 (Chen 1993:62-64)。然而,包括Yuan (2002)、Tang and Zang (2009)以及Chen and Yang (2010)在內的後續研究中都聲稱,說中文的人近年來受西方文化影響,反而使用更多的接受策略來回應讚美。這些文獻中所存在的差異值得我們再做詳細的探討。另外,上述所有研究均採用書面問卷調查法 (DCT: discourse-completion task; Bardovi-Harlig and Hartford 1993, Rose and Ono 1995)。DCT使用問卷列出簡單的情境及讚美的內容,請讀者

寫出回應以收集數據來完成研究。這意味著研究結果是從一些低互動中獲得的,缺乏紀錄人與人之間實際對話及互動,亦無法反映語境與非口語回應之影響。再者,上述研究中的共同點是他們以中國為研究背景,探討中國某地區說中文者的偏好,所以可能無法代表同一時期的台灣情況。 以1990年代的台灣來說,台灣許多人偏好使用台語來互動,尤其是許多鄉鎮地方的人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1990-2000年在台灣的台語使用者的讚美回應策略,分析數據為1999-2006年播出的台語劇《親戚不計較較》,從戲劇數據中提取讚美回應策略,然後使用Chen (1993: 55-56; 72-73) 和 Chen and Yang (201

0: 1955-1957) 提出的回應策略作為基礎進行修正與重新分類,並加入語境跟非語言回應策略的發現,比較分析其中不同回應策略及發現與以前眾多研究中不同的面向。為確保本研究的結果可以反映語境跟非語言層面的回應內涵,我使用真實的電視劇作為研究語料來源,以基礎會話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做為研究分法 ,收集讚美回應策略概況,可以更清楚地觀察和記錄之前Chen (1993) 及其他研究中被忽略的非語言表達策略(nonverbal expression),如臉部表情、肢體語言及回覆者互動背景或相對關係等因素。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有助於反映 1990年至 2010 年間台灣

人以普遍使用的閩南方言進行讚美回應策略的概況,並可在分析中呈現語言及非語言兩種因素的影響。綜合上述所言,我們的研究結果不但可以與之前關於讚美反應策略研究中以DCT及中國化進行研究標的的成果做比較,(例如Chen 1993, Chen and Yang 2010),亦可關注非語言表達對於讚美回應策略的影響,並探討其在讚美回應策略中的的重要性。關鍵字 : 語用學,禮貌理論(原則),威脅面子語言行為,讚美回覆,台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