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啟示錄命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灣啟示錄命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BryanStevenson寫的 【正義是什麼】不完美的正義+法律何時該寬恕? 和黃光國的 潛龍與禿鷹的文明對抗:共構文化中國,兩岸和平是唯一解方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殺人還敢開國賠記者會!少女看記者會驚嚇發抖...「他」就是 ...也說明:00:00 衝撞攔檢!警開槍少年恐癱瘓!家屬怒求千萬國賠07:49 少女看國賠記者會驚嚇發抖...「他」就是凶手!《 台灣啟示錄 Youtube官方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劉柳書琴所指導 呂政冠的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口述傳統的現代性轉轍:以傳說與印刷媒體的關係為中心 (2021),提出台灣啟示錄命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口頭傳統、口頭檔案、民間文學、文類、傳說、現代性、楊乃武、嘉慶君遊台灣、廖添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吳介民所指導 施懿倫的 從協調到衝突:香港政治運動的原型與變異 (2019),提出因為有 行動劇碼、守法主義、直接行動、反中突襲抗爭、行動理念、政治與社會運動、中港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啟示錄命案的解答。

最後網站【@ebcapocalypse 全集】20220220 美少女遭虐殺焚屍還灑狗 ...則補充:因為託夢,讓這一起沉寂了23年的 命案 真相終於水落石出了,但是小玟的爸爸知道 ... 《 台灣啟示錄 Youtube官方頻道》https://bit.ly/2VsuEVN 看更多最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啟示錄命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正義是什麼】不完美的正義+法律何時該寬恕?

為了解決台灣啟示錄命案的問題,作者BryanStevenson 這樣論述:

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電影同名暢銷原著) 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  THIS IS ABOUT ALL OF US 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用我們所做過最糟的事來定義。 媲美小說的真實故事! #2014年10月上市後,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182週,熱銷不墜!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西雅圖時報》、《君子》等雜誌年度最佳選書 ◆《科克斯書評》年度非小說獎 ◆《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圖書獎 ◆卡內基獎章非文學類傑出作品 ◆美好人生書獎 ◆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推薦書目

◆TED演講超過6,173,716人次感動點擊!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戴斯蒙.屠圖、兩屆普立茲獎得主紀司道盛讚「美國的曼德拉」 張娟芬、羅秉成_專文推薦!★★★★★ 李茂生 台大法律學院教授|李崇建 作家|林明傑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諮商心理師|邱顯智 人權律師| 馬躍.比吼 紀錄片導演|高榮志 司改會執行長|劉櫂豪 台東縣立法委員|蔡慶樺 天下獨立評論作者___齊聲讚譽(依姓氏筆畫排列)   如果你保持著距離,                  就無法理解到最重要的東西    「我們用來衡量正義的真正標準,這足以象徵我們的社會、法律、公平與平等原則的指標,並不是我們如何對待在我們

當中有錢、有權力、享有特權與備受敬重的人。真正能夠衡量我們社會品格的方式,在於我們如何對待那些貧窮、不受喜愛、遭到起訴、被定罪和被判處死刑的人。」──布萊恩.史蒂文森   我們所處時代中最優秀且影響力最大的律師之一,用令人印象深刻的真實故事對我們述說仁慈的補救潛力。成立司法平等倡議會時,布萊恩.史蒂文森還是個聰慧的年輕律師,這個法律單位致力於為窮困的人、遭誤判的人,以及遭我們的刑事司法系統困於最難觸碰到的人辯護。他最剛開始承接的案例之一是華特.麥可米利安,一名為不是自己犯下的罪遭判死刑的男子。這起案件將史蒂文森捲入一場政治陰謀與法律邊緣策略的騷亂之中,自此永遠改變了他對於仁慈與正義的理解。

  在這世界的大多數地方,   貧窮的對立面並不是富有,   而是「正義」。                   那起案件發生在阿拉巴馬州門羅維爾,一個因《梅岡城故事》聞名的小鎮。1986年,該地最繁榮的城區發生了一起搶劫謀殺案,一名年僅18歲的白人女性被發現陳屍在洗衣店內,震撼了整個小鎮。   冤案主角華特.麥可米利安是非裔美國人,他的婚外情對象是名白人女性,此舉完全違反了當時美國南方對於跨種族戀情的禁忌,以致儘管沒有案底,卻為他招來巨大且致命的麻煩。案發後沒多久,他旋即遭警方以另一假託的指控逮捕,盤問少女命案的細節。在遲未偵破的時間和輿論的壓力下,警方刻意忽視對華特有利的證據,並設

計捏造完全不足採信的證詞,草率地將謀殺罪名加諸其身,將他送入死牢。   甫踏入法律行業的布萊恩.史蒂文森協助這起案件時,受到來自執法人員的諸多刁難,甚至是來自法官的嚇阻,讓他見識到我們所以為的正義,原來也有不完美之處……   ※本書特色   ◎全書共有17章,分為兩條故事線:單數章以被錯誤定罪的「華特案」故事為主軸,雙數章則是穿插作者在過去30年間,曾為許多受虐或遭忽視的未成年犯罪者、弱勢者、精神異常者等的辯護案例;除了爬梳當事人的過往經歷,也談論不論是在過去或現行社會,我們輕易就能將一個人定罪,甚至允許自己在恐懼、憤怒、保持距離的情況下建立準則,而這些準則又創造了多少不正義。   ◎作

者於TED的演講「我們需要談談不正義」(We Need to Talk About an Injustice)累積超過610萬點閱人次、《紐約客》將這場演講評選為TED最了不起的演講TOP5。影片連結:https://tinyurl.com/y49wdqq7   /   ● 張娟芬:   和許多律師的寫作一樣,布萊恩‧史蒂文森筆下這些涉入重大刑案的人,令人嘆息、揪心,但很難令人痛恨。因為他的近距離接觸,使得他筆下的罪犯,首先是一個「壞掉了的人」,然後才做出某些傷人的事。……本書藉著一個一個故事所呈現的視野,卻是一個重要提醒:唯有探求犯罪的原因,才能減少犯罪。      ● 羅秉成:   如果無

辜的人被判有罪,沒有人是自由人。史蒂文森的愛與不忍有關,「眼睜睜地看著其他人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時,每一個人都脫不了責任」,這恰恰應照了馬丁‧路德所說的「任何地方的不公正,都會威脅到其他地方的公正」。   ● 林明傑:   身為人權律師的作者在本書中闡述他如何為那些在美國的警察、法庭和監獄等司法體系下遭受忽視的男女,以及非裔族群長期在美國歷史上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極力抗爭。雖然歐巴馬成為美國建國以來的第一位非裔總統,但情況仍是極為險惡。作者極力呼籲司法須以愛為動機而以正義是工具,並要求死刑的執行須顧慮到少數民族與幼年者,倘若司法的死刑誤判率是九分之一,那麼我們是否還要繼續這個高機率的錯誤?   

國內近年對於捷運隨機殺人、犯案後聲稱具精神患疾、與砍殺女童等案件而引起對死刑的熱烈討論,每次民調均有八成國人不贊成廢除死刑。個人身為犯罪學者常感於這類問題極難在單一學門中有所定論,好比犯重罪者的身心與環境致因孰輕孰重可能就存在著個別差異,最好的周全顧慮則是國人須釐清人本價值與人身安全何者重要,加害人權益與被害人權益何者重要,若均非單項選擇,那麼適當的比重考量應可經共識後遵循再來遵循。   雖然國內比起美國較無嚴重種族歧視問題,犯罪率也相對較低,對於本書所提的呼籲仍是值得仔細思考的。       【各界讚譽】   ★「每個片段都跟《梅岡城故事》一樣動人,在某些面向上甚至更為突出……為弱勢而戰有

時會使人屈從,這本書給予這種拯救作為一份令人內心翻騰的證明。」──《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啟迪人心……一部風格獨特、重要且清楚易懂的作品……史蒂文森不只是一名優秀的律師,也是才華洋溢的寫作者跟善於說故事的人。」──《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這是個由一名傑出的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暨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獲獎者所提供的精采故事,描寫他創設了捍衛美國社會中邊緣人權利的法律實踐故事……資金不足又長期因幫助上門請求協助的人而疲憊不堪,他的組織為了替男人、女人及孩童發聲而不辭辛勞地工作。同時,史蒂文森也遭遇了

自己的個人危機。『你不可能有效地打擊權力濫用、貧窮、不平等、疾病、壓迫或不公正,同時還能使自己維持著完好無缺。』他這麼寫道。但是,他從絕望中走出,相信唯有體認到破損,個體才能開始理解用仁慈與同理心去鍛造不完美的正義的重要性。相當感人,必定要讀。」──《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關於死刑,這本書寫得如此深刻打動人心、淒美又充滿力量,或許是能把這主題寫得最好的一本書。」──《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司法系統內的不公是我們時代的一大課題……這本書將布萊恩.史蒂文森畢生的努力以及在美國因種族不公造成的重度傷害放進故事中,這兩項影響為

故事帶來新的面貌。你不用讀太多內容,就會開始為這個男人喝采。史蒂文森力抗萬難,在最高法院前爭論了五次之多,讓數十名因為誤判或刑期過重的人得以回復自由之身……這本書頌揚的不是他的高尚,但正因他的情操,閱讀時,也提醒著我們該為了所有尚待完成之事而採取行動。書中用戲劇化的例子清晰呈現一名男子如何拒絕靜靜坐看夢魘成真,它告訴我們,魔鬼終將被征服,我們真的可以造成改變。《不完美的正義》一書會讓你很沮喪,但也會讓你充滿希望……史蒂文森長年來對於『刑事司法系統』感到憤怒,而我們都因此受惠。」──泰德.柯諾瓦(Ted Conover),《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

ew)   ★「一個吸睛甚至令人為之震撼的故事……自始至終,史蒂文森都在那些片刻裡維持著優雅、寬容、鼓舞人心且充滿善意的態度。」──《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精采絕倫……(史蒂文森)分享的經驗具有普世價值。」──《費城詢問者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很有價值且令人懾服……應該要列進法學院的必讀清單中。」──《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一場針對我們國家妨礙貧窮及弱勢者伸張正義,且對他們進行不人道處罰的種種方式的激情控訴。」──《書單》(Booklist)   ★「在芬奇.阿提

克斯之後,美國南方就沒有出現過如此無畏、意志堅定且造成深遠影響的律師了。儘管傳奇,芬奇終究只存在於小說之中,然而布萊恩.史蒂文森卻是活生生的人物,他執行著上帝的工作,為窮困、受壓迫、無法發聲、脆弱、被社會遺棄以及失去希望的那些人挺身而戰。《不完美的正義》是他啟迪人心又充滿力量的故事。」──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知名懸疑小說家   ★「布萊恩.史蒂文森是我個人心目中的英雄之一,也許也是當今活著的人中最有啟發性跟影響力的正義鬥士,而《不完美的正義》是部非凡脫俗的作品。談論正義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所指的是什麼?這本書裡的故事,可能使你改變答案。」──蜜雪兒.亞歷山大(Miche

lle Alexander),《新黑人》(The New Jim Crow)作者   ★「這是一本炙熱、感人又令人憤慨的回憶錄……布萊恩.史蒂文森真可說是美國的曼德拉。數十年來,他和法官、檢察官與警方作戰,為那些貧困、黑皮膚或兩者兼具的人發聲……當不公義發生在與我們截然不同的人身上時,我們很難察覺;這本書清楚解釋了我們自己世代正在發生的不平等。我們得覺醒,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國家需要一個曼德拉。」──紀司道(Nicholas Kristof),兩屆普立茲獎得主   ★「布萊恩.史蒂文森是美國的年輕版尼爾森.曼德拉,帶著勇氣與信念為人人捍衛正義的優異律師。」──戴斯蒙.屠圖(Desmond Tu

tu),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從社會正義的前線捎來我們這個時代最急迫的聲音之一。布萊恩.史蒂文森是現代世界裡真實生活中的芬奇.阿提克斯,他致力於拯救無辜卻被判處死刑的人,也企圖拯救這個國家本身。這是一本充滿力量與勇氣之書,勵志且懸疑。一部啟示錄。」──伊莎貝爾.威克遜(Isabel Wilkerson),《他鄉暖陽》(The Warmth of Other Suns)作者   ★「我們美國的刑事司法系統已淪為惡魔的工具。布萊恩.史蒂文森艱困且辛勤地努力多年,帶著卓越技巧與適度的情緒把事情做好。像是『重要的』或是『有說服力的』這樣的形容因為過度使用而失去了它們原有的力量,但閱讀這本書會使

人找回它們的意義,也找回對人性的希望。」──崔西.季德(Tracy Kidder),《愛無國界》(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作者 ============================= 法律何時該寬恕?:從赦免、修復式司法到轉型正義,前哈佛法學院院長寫給當代的法律思辨課 When Should Law Forgive? 公平正義不是非黑即白,法律也不是什麼都管得到。 我們認同懲罰的規範力,卻也看見寬恕的正向引導力量。 然而,要讓寬恕成為司法實務的一環,牽扯到極為複雜的衝突。 ◇◇─────────◇◇ 前哈佛法學院院長、美國大法官候選人、哈佛三百週年校

級教授瑪莎‧米諾 給眼下這個動盪不安的世界一場充滿人性辯證的法律課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周宇修(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苗博雅(臺北市議員)、楊貴智(法律白話文網站站長)、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聯合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誰有寬恕的權利? 誰應該被寬恕? 在哪些條件下才能夠寬恕? 如果法律不從懲罰的角度制定,而是原諒與寬恕, 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寬恕的能力是一種資源,讓個人有辦法超越積怨與衝突。曼德拉領導南非的社會運動反抗種族隔離,再引領國家和平過渡到一個擁抱人權的民主政府,塑造出關注未來的寬大胸懷,而非耽溺於過去的怨恨。他曾說:「恨就像是自己喝下毒藥,然後希

望你的敵人快死。」 寬恕,意味著打破冤冤相報的輪迴,並且拒絕個人內心「親眼目睹犯錯的人受苦」的慾望。 然而,寬恕的概念非常複雜,需要層層剝開釐清: △ 寬恕必須出自個人意願,強迫他人寬恕,會帶來二次傷害。 △ 當事人選擇不寬恕是一種賦權,同樣能獲得尊嚴與力量。 △ 我們可以寬恕他人,而無須寬恕錯誤的行為。 △ 個人受傷可以選擇寬恕,但若傷害的是整個社群,正義仍需司法維持。 寬恕的人也可以主張懲罰犯罪者是一項公共行為,堅持公共規範。這證明法律與寬恕可能屬於完全不同的領域。寬恕屬於「人際領域」,法律體系則是取決於無關個人的過程。藉著寬恕,人們可以放下對那個傷害他們之人的憤怒與仇恨,但人們同時

可能並不打算、也不可以改變秉公處理的需求,又或者是改變政策,試著遏止未來有類似的犯罪者。法律體系的寬恕帶來進一步的問題: △ 法律如何能夠寬恕犯錯之人? △ 法律上的寬恕與個人的寬恕有何不同? △ 支持和反對法律寬恕的理由各是什麼? △ 法律範圍內寬恕的限度在哪裡? 法律反映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而在一個比較不公正的社會裡,就會需要更多的法律。法律體系的目的本是用於懲罰違反者,但如果重新修正法律規則,將寬恕的可能性也納入的話,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前哈佛法學院院長瑪莎‧米諾在本書提出「寬恕的力量」所具有的種種潛能,一方面探討寬恕的前提,另一方面則承認有些錯誤絕對不可饒恕。她深入不同領域的議題在法

律、正義,與文化傳統的複雜交界,並拋出一個當代最為困難的問題:法律是否應該鼓勵人們寬恕? ╱ 米諾透過以下三大面向來處理法律中的寬恕議題: 1. 面對童兵與未成年犯罪者,修復式司法有何利弊? 2. 債務免除如何給予人們重新開始的機會?針對政府、企業與個別債權人,各國法律處理債務的方式有何不同? 3. 當赦免作為強大的法律工具,它何時能增強正義、和平與民主的價值,何時又會成為特權的打手,傷害到「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承諾? 有時候,放棄法律上的怨恨會讓法律更為公正。不過,由於法律是維護民主的重要框架,雖然宗教領袖、心理學家等都肯定寬恕是向善之動力,但要將寬恕落實為正式的法律施行細則,將牽涉

到更為複雜的考量。瑪莎‧米諾身為鑽研寬恕議題數十年的哈佛法學院教授,藉由本書議題之探討,無論在實務與理論上都進一步提出了操作的輪廓與辯證。 【各界重磅推薦】 ‧在這個充滿噪音以及困惑、由仇恨所賦予生氣的世界中,瑪莎‧米諾是一個具有道德清晰的聲音;她是一個鼓勵寬恕的律師,一名追求證據的學者,一個追求慈悲的人。 ──吉兒.萊波爾(Jill Lepore),《真理的史詩》(These Truths)作者 ‧在這個被反動與嗆聲文化所形塑,對於他人總是採取嚴厲、道德指向性譴責的時代中,這本傑出的作品帶來了一個深刻的提醒:為了能夠讓一個分歧社會融合成一個人性社會,必須要具有根植於法律的寬恕,以及和

解的能力。本書針對法律該如何做到這點進行了啟發性的討論,讓本書成為一個更具人性社會的燈塔。 ──克勞德‧史提爾(Claude Steele),《韋瓦第效應》(Whistling Vivaldi)作者 ‧除了瑪莎‧米諾之外,沒人能針對寬恕在法律上的角色及原諒的相關法律寫出這樣傑出、可讀的靜思之作……本書展示出如何在同時記住過去之時,也拋開過去前進並重建。」 ──勞倫斯‧特萊布(Laurence Tribe),《終結總統制》(To End a Presidency)作者 ‧「如果一個人的手裡仍抓著他犯罪所得的贓物,那他能夠被赦免嗎?」(語出哈姆雷特)。在這本充滿慈悲、細緻並實際的著作中,瑪莎‧

米諾將一組初見似乎毫無關聯的議題進行了具有啟發性的連結:童兵所犯下的恐怖罪行、公司與學生債務,以及總統對不思悔改的罪犯所進行的特赦。米諾以傑出手法展示了這些議題全都引導出同一個急迫且具爭議性的問題:一個正直的司法系統能夠針對哪些犯行、在哪些情況下進行寬恕?《法律何時該寬恕?》就這個法律難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指引。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普立茲獎得主 ‧瑪莎‧米諾討論了社會如何從大規模的悲劇與違反人權事件中恢復的這部作品具有轉型正義的意義……她的見解根植於對司法要求的深入細緻理解,聰明而又深入。 ──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平

等正義倡議組織(Equal Justice Initiative)創辦人 ‧瑪莎‧米諾慈悲、淵博且細緻的檢驗……具有突破性,應該會為未來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用的架構。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針對修復式正義的堅實可及文獻。 ──《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法律何時該寬恕?》將幫助讀者理解法律之下原諒與寬恕的棘手複雜性。 ──《書單雜誌》(Booklist)  

台灣啟示錄命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越後面越忘記今天的挑戰... 哈哈哈哈哈!

訂閱TEH佬觀看更多影片 : https://goo.gl/jUBrdt

TEH佬Facebook專業 : https://www.facebook.com/charlesteh666/
TEH佬Facebook戶口 : https://www.facebook.com/charlesteh99
TEH佬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arlesteh99/

► 上两部影片 :
・我要挑戰DAILY VLOG!| TEH佬
https://youtu.be/rhtj0CmjXKw
・100塊可以在吉隆坡中華獨中百年校慶義賣會買到什麼?| TEH佬
https://youtu.be/ReGlJRxqU9k

► 热门影片 :
・【10個馬來西亞人來到新加坡最不習慣的事情】新加坡的馬來人都喝酒吃豬肉?!| CHARLES TEH
https://youtu.be/h-WmTHDYhmU
・【如何搭火車從馬來西亞KL去泰國HATYAI?】便宜又舒服!(马来西亚人必看!)Part 3 | CHARLES TEH
https://youtu.be/zfeX3eHRUrM
・【揭穿耳燭的真相】在耳朵裡點蠟燭啦喂!(正在用餐的朋友晚點再進來)| 開箱 | CHARLES TEH
https://youtu.be/tFznSpzoAxg

► 任何合作邀約請直接聯繫 :
・E-mail : [email protected]

#DailyVlog #台灣腔 #馬六甲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口述傳統的現代性轉轍:以傳說與印刷媒體的關係為中心

為了解決台灣啟示錄命案的問題,作者呂政冠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口述傳統曾經是民間社會傳遞訊息、交流經驗最重要的媒介;但是當口述傳統遇到名之為現代性的文化場域時,為了適應受眾結構的改變,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二十世紀初期是印刷媒體報紙頻繁地介入口頭傳播軌轍的時期,其中又以傳說文類最為明顯。因此本文將以傳說和印刷媒體的關係,進行其媒介轉轍的現象描述,並從中思索口述傳統的現代性意義。本文選擇了三個傳說案例,來說明三種口述傳統的現代性意義。第一則是「楊乃武」,約莫是在1920年前後以商業戲劇的形式傳播至台。這則渡海而來的傳說為我們展示現代語境底下,口述傳統亦會透過商業與人口移動,得以加速傳播,並擴大傳播範圍。「楊乃武」在傳說形成到傳播至台的過程中,經歷

多重轉轍的過程,在傳統冤案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司法的感性敘事,並使其在無傳說物依附的情況下,得以在台持續流傳。多重轉轍是現代口頭敘事的必然情況,但是本文舉出「嘉慶君遊台灣」為例,透過該則傳說形成的歷史記憶與地方起源說詞,藉此說明口述傳統在遭遇文字媒體時,並非全然的失守。一個仍保有活潑的傳講潛勢的傳說,證明了口述傳統在現代語境下仍然保有其生命力。最後,本文以「義賊廖添丁」的傳說生命史為例,指出亦有由文字流向口傳的「反向轉轍」的狀況。而這種反向轉轍的發生,必須同時建立在傳統框架的穩定敘事,與民間反應現代想像(或殖民想像)下的情境關係。因此本文認為「廖添丁」應該算是台灣第一個大型的當代傳說。最後本文

則以「口頭檔案」與「文字媒介」的觀察,去思考文字/口頭之間的相同與差異,並指出文字的侷限性,及其反應講述語境的可能性。

潛龍與禿鷹的文明對抗:共構文化中國,兩岸和平是唯一解方

為了解決台灣啟示錄命案的問題,作者黃光國 這樣論述:

美中新冷戰,夾縫中的台灣,是危機還是轉機?   美國禿鷹的伺機攻擊手段, 中國從潛龍到見龍的叫戰反擊, 看這場「中西文明對抗」如何的衝突與未來走向!     國際局勢變化瞬息萬變,政治黑天鵝滿天飛。一場全球一起面對死亡的新冠肺炎疫情,港版《國安法》施行,將美中的衝突上升到最高級。這場衝突清楚體現中西文化的差異,當中國不再秉持過去《易經》「乾」卦初九的「潛龍勿用」的政策,美國政治人物持續以「禿鷹」視角來主導世界局勢的性格,徹底打亂了世界的秩序。     各國分析家指出,只要中國的經濟持續增長,必定仿效美國統治西半球的模式,圖謀統治亞洲;美國勢必全力以赴,阻止中國成為地區霸主。現在,美國主導的體系

告終,亞洲世紀來臨,二十一世紀世界權力版圖的改寫,正在我們的眼前發生,宣告美中雙方安全競爭必定愈來愈激烈,戰爭也很難避免。     本書從「心理史學」的宏觀角度,清楚剖析當前的現實,面對美國「禿鷹」的步步進逼,並且聯合世界各國共同抵制的中國,中國知識份子為何必須堅持「潛龍勿用」的心態。     目前兩岸的現狀是「一中兩憲」,傳統稱為「中國」的領土上,存有「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憲政體制。雙方若能對此取得共識,便可以「對等」的互動,展開和平談判,並建立穩定的兩岸關係。這也是本書主張的「共構文化中國,兩岸心靈融合」。     台灣的知識菁英缺乏反思的能力,深陷「自我殖民」的困境之中,正

一步步踏入「大國政治的悲劇」而不自知。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台灣的知識菁英更需要的是反思自省的能力! 作者簡介   黃光國     臺北市人,1945年11月6日出生。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任文化中國研究中心創辦人,致力於結合東、西方文化,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發展本土社會科學。     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近百篇,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優良研究獎十餘次,曾任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臺大講座、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總統府國策顧問、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亞洲社會心理學會會長、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 第一篇  潛龍勿用 第一章 西方文化中的禿鷹 第二章 大國政治中的潛

龍 第二篇  亢龍有悔 第三章 「五四意識型態」的形塑 第四章 科學與辯證 第五章 自由民主與自我殖民 第六章 兩岸共構文化中國:築高墻、廣積糧、不稱霸 第三篇  見龍在田 第七章 文明對抗下的戰疫 第八章 新自由主義瘟疫 第九章 「超限戰」的交鋒 第十章 亞洲世紀的合縱連橫 第十一章 「普世價值」的反思 自序   國家講座教授 黃光國     本書題為《潛龍與禿鷹的文明對抗》,是我一系列書系的第三部。這「三部曲」的前兩部《中西文明的夾縫》和《臺灣自我殖民的困境》,原先是要從「反殖民帝國主義」的立場,說明我為什麼要致力於建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這兩本書於二○一九年出版之後,第二年春節前後,

卻爆發新冠肺炎的危機,使全世界的人類都面離了死亡的威脅。     一起面對死亡     海德格在他的名著《存在於時間》中指出:對於死亡的理解,是使人由「非本真的」存在,通向「本真」存在的唯一途徑。每個人都會死亡,而且在任何一個時刻都可能突然死亡。可是大多數人都不認為自己隨時會死,而寧可相信自己還有無數日子可以活。這樣的信念使個人致力於追求「常人」的價值,並且變成一個終日操勞、庸庸碌碌的存在者。「死亡」的意義是個人永遠不再生存在這世界上。「面對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使所有現實的東西都喪失掉原有的價值。這時候,人才能夠定下心來,嚴肅思考存在的意義,而去追求「本真的」

存在狀態。     海德格所說「面對死亡的存在」似乎是個人自己的事。然而,《聖經.啟示錄》中的「四騎士」告訴人們:死亡經常與戰爭、瘟疫和饑荒同在。在許多情況下,人類必須一起反思存在的意義。     十四世紀歐洲爆發黑死病,總共有七千五百萬人喪生,占當時歐洲人口一半。在死亡的威脅之下,義大利人本主義的詩人和作家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 1315-75),寫了一本著名的《十日談》(Decameron),書中描述十個年輕人為了逃避黑死病(black death),而躲到鄉下,聚在一起,十日之間講了一百個故事,控訴當時教會的貪婪、腐化和無能,成為日後「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宣言書」。

    定義我們的世代     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Issac Newton,1642-1727)也有類似的故事。牛頓十九歲中學畢業後,進入劍橋聖三一學院,充分感受到啟蒙運動時期新思想、新方法、新發現的衝擊,開始努力向學,並激發出雄心與創造熱情。一六六五年夏季他文科畢業時,發生倫敦大瘟疫(一六六五-一六六五),劍橋停課,他回到林肯郡舊居躲避。此後一年多的這段期間,他日夜不休地專注於研究工作,日後他所有的重大發現,包括微積分、萬有引力定律、運動三定律、以及三稜鏡的折射和散射實驗,都在這段期間獲得突破性進展,對當時正在進行的啟蒙運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月二十三日,美國新

冠疫情受災最嚴重的紐約州長郭謨(Andrew Cuomo)公開表示:這場瘟疫結束之後,「將重新定義一整代人」。我完全贊同他的說法。然則,我們該如何界定我們下一代人呢?     在我看來,這場疫情的發生,基本上是大自然對於人類文明的考驗,迫使人類重新思考「道法自然」的意義。因此我決定調整寫作方向,撰寫這本《潛龍與禿鷹的文明對抗》。本書的主旨是:依照美國克在西方文化中形成的「禿鷹」性格,在美、中「文明對抗」的過程中,美國必然是下「西洋棋」,一有機會,就步步進逼,利用「棋子」,替他打「代理人的戰爭」。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只能以「潛龍」自命,跟他下「圍棋」:綜觀全局,沉著應變,見招拆招,步步為營,

謹慎出手。     「潛龍勿用」     由於本書的主要訴求是華文世界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幫助大家看清楚我們這個世代面對的「大局」,因此,本書內容共有九章,分為三大篇。第一篇「潛龍勿用」包含兩章,第一章〈西方文化中的禿鷹〉,以我所建構的一系列「含攝文化的理論」為基礎,說明什麼樣的文化及歷史條件,形塑出美國政治人物「禿鷹」性格。第二章〈文明對抗中的禿鷹與潛龍〉,回到當前的現實,說明面對「禿鷹」的步步進逼,中國知識分子為什麼必須堅持「潛龍勿用」的心態。     第二篇「亢龍有悔」包含四章,第三章從鴉片戰爭後的「百年羞辱」,分析「五四意識形態」的形塑。第四、五章從國民政府撤守臺灣之後,殷海光、胡適、胡

秋原、及其他知識分子在「後五四時期」的互動,討論〈科學與辯證〉及〈自由民主與自我殖民〉之間的關係。     第六章〈築高牆、廣積糧、不稱霸〉是二○一九年十二月四日早上,在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舉辦的「中華文化論壇」閉幕式上,我所發表的主題演講。當時臺灣正在舉行總統競選,而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也同步鬧得如火如荼。作為「亢龍」之「侮」,這篇文章反映出當時我對中共當局殷切期望。     庚子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凶之年。一百二十年前的庚子年,發生了「八國聯軍」之禍。正當大家對港臺兩地的政情發展憂心忡忡之際,春節過後,新冠肺炎竟然在武漢爆發開來!     「見龍在田」     本書第三篇「見龍在田」包括五章,

第七章〈「文明對抗」下的「戰疫」〉比較中國和西方對抗新冠肺炎的不同方式。然而,一場「戰疫」的勝負,並不足以決定「戰爭」的成敗。第八章〈新自由主義瘟疫〉指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疫情控制的治理無能,主要原因在於一九八○年代英、美國家推動的「新自由主義」。第九章〈「超限戰」的交鋒〉則以二○二○年五月最後一週,中、美、臺、港之間所發生一系列事件,說明中共解放軍鷹派少將喬良所謂的「超限戰」,其實已經開打,涉及各方的勝負得失,也已經隱然可見。     第十章〈亞洲世紀的合縱連橫〉從歐盟及亞洲國家在「亞洲世紀」所展現出的外交智慧,說明所謂的「米洛斯對話」其實是西方文明的產品。在臺灣的中國知識分子其實可以

用「一中兩憲」破除「自我殖民」的迷霧,其要訣則在於第六章所說的「共構文化中國,兩岸心靈融合」。     第十一章〈「普世價值」的反思〉則是分析非裔男子佛洛伊德被壓頸致死事件引發的美國「間歇性」暴動,說明「自由、民主、人權」等所謂「普世性價值」,其實具有一定的時空特性,希望可以幫助中國知識分子跳脫本書系第二冊所謂「自我殖民」困境。      本書第六章〈兩岸共構文化中國〉是我反思中國在經過鴉片戰爭後的「百年羞辱」,得出的一項結論:未來中國發展的方向,必然是「以中華文化作為主體,用市場經濟的手段,達到社會主義的目標」。這個方向跟本書第八章〈新自由主義瘟疫〉中所謂「市場至上」的「市場基本教義派」正好

形成明顯的對比。以這樣的對比作為參照點,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本書第三篇「見龍在田」的相關論述,而且可以理解未來美、中「文明對抗」可能的發展方向。舉例言之,在本書停筆之後的七月初,我以〈美國社會中的「文化戰爭」〉為題,在《聯合報》「民意論壇」發表了一篇文章:     美國獨立紀念日前夕,川普刻意選在「總統石像國家紀念公園區」,有四大前總統頭像的拉什摩爾山下發表演說。他將要求移除「南方邦聯」人物銅像及紀念碑的群眾定義為「左派側翼暴徒」,認為他們的行為正在「抹殺歷史」,「汙衊我們的英雄」及「洗腦我們的孩子」。     紐約時報批評他發表了一場「黑暗且具分裂性的演說」,企圖發動一場「全面性的文化戰爭」,將

左派描繪成煽動仇恨的「稻草人」,然後對它窮追猛打。     在此之前,共和黨內高層策士歐唐納爾政治顧問公司建議川普:在年底選舉時,以「強烈攻擊中共」的手段,來應付新冠疫情的議題。現在美國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經將近三百萬,死亡人數也快要突破十三萬,雙雙高居世界第一位。要拿這個議題作文章,只能凸顯自己的「治理無能」,所以川普只好改弦易轍,拿最近發生的種族暴動,做為新的打擊對象。     川普選戰策略的轉向,確實有其現實基礎。美、英兩國從一九八○年代開始推行的「新自由主義」,已經將美國打造成一個貧富極端懸殊的社會。在美國零點一%的人擁有二○%的財富,○.九%的人分享另外的二○%,其他九%再占四○%。

極端的貧富差距使矽谷選出的眾議員向媒體坦承:他的鉅富選民非常擔心美國會爆發革命。     在白人人口中,固然有四七%是所謂的「窮白人」或「垃圾白人」,可是占全美人口十三%的非裔,絕大多數都被壓在美國「階級金字塔」的底層。青年社會學者艾莉絲.高夫曼所著的《全員在逃》一書指出:目前美國有二百二十萬人受到監禁,四百八十萬人處在緩刑或假釋狀態,這些受刑人主要是來自非裔社區的男性,他們占了犯罪人口的五○%。     有一位名叫歐文思的非裔評論員指出,即使是在這次事件中被捧為「烈士」的佛洛伊德,在他四十六年的生命中,就有五次進出監獄的紀錄,罪名包括吸毒、販毒、持槍搶劫。其中有一次是聚眾闖入民宅,用槍指著一

位孕婦的肚子,將現金劫掠一空。這次則是持用二十美元的偽鈔,才鬧出命案。     遭到川普無預警解職的聯邦調查局前局長柯米在他的自傳《對誰忠誠》中指出:全美前六十大城市中,有四十幾個經常發生年輕黑人襲警,或警察槍擊非裔的案件。他向非裔總統歐巴馬報告這個問題,歐巴馬聽了,也是一籌莫展。有些社會學者認為:美國之所以沒有發生「革命」,是因為非裔當年是以「奴隸」的身分被販賣到各地,而不是集中居住於某一地區,所以黑白之間的「文化對抗」只能表現為「間歇性的暴動」。     蔡英文最重要的對外政策是抱緊川普政府的大腿。她經常用文青式的語言,說臺灣是跟美國有同樣「進步價值」的國家,叫「我們的孩子」聽得飄飄然。但

是她卻從來不說清楚:號稱「民主自由」的美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幸好川普是個口無遮攔的政治人物。從他的言談中,大家倒是可以經常反思:美國究竟是不是蔡英文想像中的「民主天堂」?     這是從「社會結構」的角度,評估美國當前的「文化戰爭」。七月初,解放軍在西沙演習,美軍隨即派出兩個航空戰鬥群到南沙演習,在兩周內又進行第二次。隨後美國國務卿龐培歐發表「南海島嶼主權聲明」,中共外交部長王毅立刻發表了一篇措辭強硬的回應:「中國的兩百萬軍隊不是擺設,而是中國的鋼鐵長城;中國的東風導彈也不是用來打靶的,而是用來打野狗豺狼的;中國的核潛艇不是用來在海底旅遊的,而是用來打擊不速之客的;中國核武器不是用來嚇

唬誰的,而是用來自衛的。有誰想嘗嘗滋味兒,想好了你告訴我。」     這種回應方式正是本書第六章所提到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如犯我,我必犯人」。相形之下,蔡政府對件事的反應卻是教人感到訝異不置。七月二十二日,我在《中國時報》上發表了一篇〈臺灣成圍堵中國的代理人〉:     本月十三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南海聲明」,一反過去美國對南海爭議「不持立場」的態度,明確支持二○一六年國際仲裁法庭裁定結果,認為九段線非法,且島嶼皆為岩礁,不得主張南海海域主權聲索。在美中「文明對抗」的格局下,任何人都可以看出:美國的這個動作是「劍指北京」。問題是:這個聲明不僅認定目前有我國駐軍的「太平島」是礁非島

;而且否定了我國在一九四七年宣布「南海疆界」時所主張的「U型線」。嚴重損害我國主權,而蔡政府外交部竟然表示「歡迎」。     很多人對蔡政府的反應感到「不可理解」。其實蔡英文的對外政策有脈絡可尋。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在他的名著《大國政治的悲劇》中,很清楚地指出:由於美、中兩國都已經擁有可以毀滅對方的核子武器,面對中國的崛起,對於美國最有利的策略,是採用「圍堵政策」,自己扮演「離岸平衡手」(offshore balancer)的角色,用「隔岸觀火」的計策,支助中國周邊的亞洲國家,替他打「代理戰爭」。     米氏說得非常清楚:中國周邊的亞洲國家,實力不足以對抗中國,而且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盤算

,不會無條件地配合美國,所以圍堵中國並非長久之計。他大概想像不到:居然有人會不計代價的替美國打「代理戰爭」。     二○一九年十月,蔡政府宣布編列二千五百億預算,採購六十六架F-16V型戰機,平均一架要價三十七.八億新臺幣,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公布的第五代匿蹤式F-35A戰機,每架只要二十三.七億。給臺灣的舊型F-16V每架價格竟然貴了十四億!     蔡英文發表就職演說那一天,蓬佩奧宣布售臺十八枚MK-48重型魚雷,每枚一千萬美元,價格比三年前賣給海軍的同批魚雷,貴了將近一倍。外交部長吳釗燮同樣二話不說,非常大氣的表示「歡迎」!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曾經幹過中央情報局長,有人說他是「把國

務當特務幹」。他費盡心思要在亞洲找可以幫美國圍堵中國的「代理人」,沒想到臺灣竟然願意出人出錢,高價向美國軍火商購買「堪品」,甚至「廢品」,現在連領土主權都可以雙手奉上。     臺灣是美國「圍堵中國」的代理人嗎?蔡政府隨著蓬佩奧的「魔笛」起舞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二○一四年,米爾斯海默重新出版其《大國政治的悲劇》,特別加了一篇附錄〈向臺灣說再見〉。「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當臺灣付出一切代價,最後的結果卻是「真心換絕情」,那才是真正「大國政治的悲劇」。     二○二○年七月底,李登輝跟王曉波同一天過世,我在《中國時報》上又寫了一篇〈李登輝.王曉波.中庸之道〉:     七月三十一日

清晨,王曉波逝世。當天晚上,李登輝也跟著走了。這兩個人代表了臺灣政治光譜上「統」、「獨」兩個極端,他們過世後,媒體的報導完全不成比例,但是對於臺灣前途和兩岸関係的未來,他們在我們心理力場上所産生的張力,卻應當等量齊觀。     我從大學時代,就認識王曉波。後來才知道:他的父親是國民黨的基層軍官,母親章曼麗卻參加共產黨,來到臺灣後,在白色恐怖時代,被國民黨槍斃。我經常聽他談起幼時生活困苦的情形,說他最大的願望是「當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因此在兩岸關係方面,他主張「和平統一」,而被人認為是臺灣「統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九九四年,李登輝掌握國民黨內的實權,開始推動「敎改」。這是臺灣從「四

條小龍之首」跌落雲端的開始。翌年,我出版《民粹亡臺論》,批判他的「黑金政治」,臺灣內部的統獨對立從此浮上枱面,而日益尖銳。     在我看來,「統一」的最大障礙在於兩岸社會和文化的鉅大差異。二○○五年我出版《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主張統一之前,雙方先面對「一個中國、兩個憲政體制」的客觀事實,「兩岸共構文化中國」。中共必須彌補「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傷痕;臺灣也不必刻意搞「去中國化」,造成下一代人的認同混淆。     二○○七年,我託朋友送了一本《一中兩憲》給李登輝,當時並不期望他會有所回應。不料翌年八月,竟然接到他辦公室的電話,邀我到他挹翠山莊的住處,和他單獨談了兩個小時。他最關心的問題是:

「中共會接受這樣的建議嗎?」除此之外,他最在意的是他個人的歷史定位。會面時他送了我三本有關於他自己的中、英、日文著作,其中一本的題目是《細道之奧:誠實自然》,很明顯的是他希望以「誠實自然」走入自己的「細道之奧」(深處)。     當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他很感性地說,他最近很喜歡一首源自印弟安人的「千風之歌」。他並且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將它的歌詞譯成中文:「不要在我墓前哭泣,我不在那裡,我沒有離去。我已化為千縷微風,守護著你,守護著這塊土地。」     事後,李登輝並沒有公開提倡「一中兩憲」。他生前最後一本著作《餘生》主張的是「兩國論」。蔡英文上臺前,動員青少年學生,發起「反課綱運動」,當時

敢於挺身而出,「橫眉冷對千天指」,抗拒這股民粹狂潮的人,唯有王曉波一人而已。     王曉波的堅持和勇氣,代表中國人民歷經滄桑後覺醒的民族主義。現在李登輝的「餘生」已經走完。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李登輝的情感其實只是想要激起一股「民粹主義」而已。在美中「文明對抗」的格局下,臺灣的最佳選擇,就是「一中兩憲」的中庸之道。蔡英文在臺灣已經執政這麼多年,應當不難看出這麼簡單的道理吧?     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史觀」,幫助中國知識分子看清楚未來大家該走的方向。 第一章 西方文化中的禿鷹 「潛龍」一詞取自《易經》「乾」卦初九的「潛龍勿用」。所謂「潛龍」,具有兩層意義,一是指中、美「文明

對抗」格局之下的中國知識菁英;其次是指中國知識菁英構成的群體應當持有的「勿用」心態。先談前者。 第一節 「內明」與「借光」 一九九一年余英時教授在夏威夷「文化反思討論會」上作了一場演講〈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其講稿的結尾部份感嘆:「這一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自動撤退到中國文化的邊緣,另一方面又始終徘徊在西方文化的邊緣,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葉孤舟,兩邊都靠不上岸。」 「雙重邊緣化」的困境 在這篇講稿中,余英時從歷史學者的角度檢視,清末民初以來,在激烈政治和社會變遷過程中,中國知識分子如何被「邊緣化」。他在結論一節中指出: 十八世紀歐洲的「啟蒙」是一種「內明」,他上承文藝復興對於古典的推陳出

新和宗教改革對於基督教的改造,再加上十六、七世紀的科學革命。中國「五四」後期所歌頌的「啟蒙」則是向西方去「借光」。這好像柏拉圖在《共和國》中關於「洞穴」的設譬:洞中的人一直在黑暗中,從來看不清本相。現在其中有一位哲學家走出了洞外,在光天化日之下看清了一切事務的本來面貌。他仍然回到洞中,但卻永遠沒有辦法把他所見的真實告訴洞中的人。 我們可以用「自我」與「自性的心理動力模型」,來說明:中國知識分子這種「雙重邊緣化」的困境。在「自我的曼陀羅模型」中(黃光國,二○一一),「自我」(self)處於外方內圓圖形中兩個雙向箭頭之中心:橫向雙箭頭的一端指向「行動」(action)或「實踐」(praxis),另

一端則指向「知識」(knowledge)或「智慧」(wisdom);縱向雙箭頭向上的一端指向「人」(person),向下的一端指向「個體」(individual)。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五個概念都有特殊的涵義,都必須作進一步的分疏。 上述理論模型與本書之論述最有關連的兩個概念,是「知識」和「智慧」。今天在中國及世界上大多數高等院校中所傳授的「知識」,主要是西方文明的產品,是十七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發生之後,歐洲人以「二元對立」的「離根理性」(disengaged reason)建構出來的,所以余英時說:歐洲的「啟蒙」,是一種「內明」。

從協調到衝突:香港政治運動的原型與變異

為了解決台灣啟示錄命案的問題,作者施懿倫 這樣論述:

這本論文從行動劇碼研究傳統出發來探討香港過去30多年政治行動的變遷經驗,藉此探問兩個Charles Tilly鉅視解釋觀點無法回答的問題。首先,為什麼香港社會的政治行動在1980年代維持到2000年代初期,得以穩定地維持二十多年,即便中間經歷過快速去工業化與金融化,且政權轉移、國家控制方式及強度等結構變遷?然而,其次,到了2010年代前後,在去工業化與政體轉型後十來年,香港的政治劇碼的創新才開始出現,且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政治行動的創新不斷且延續成為劇碼的組成部份,為什麼?這兩個問題關注的分別是政治行動的延遲變動與短期內的快速變遷,但Tilly的觀點缺乏對時間性跟行動者理念變動的討論。因此,我

引介William Sewell Jr.對於事件與行動者理念等的討論,並指出,劇碼的變遷是基於不同行動者——特別是先行與晚發的行動者——在事件內與事件之間的互動與競爭才得以促成,否則會緩慢地變動,甚至幾乎不變。在免於戰爭的情況下就結束殖民地統治,是香港殖民地社會的獨特轉型經驗。在這樣的情況下,1980年代開始協調與高度法律化的轉型過程不但促成香港法律威權政體的確立,同時催生香港政治運動的原型——高度守法主義的政治劇碼。法律威權主義和守法主義的行動者雖在90年代一度有合作並推動改革,但這個良性互動在90年代末以後並不多見,隨著中國對香港在政治與經濟上的集權化統治變得愈發困難。在這個背景下,運動圈

內部的互動交流帶來新穎的抗爭理念,理念的擴散促成新興的行動模式的萌芽。在體制矛盾未解的情況下,新興行動與先行的政治運動之間的競爭性進一步強化,也因而促成了劇碼的快速演化。我分別以直接行動與反中突襲抗爭來描繪這個行動變遷的過程,如何從溫和地、與統治者協調的行動,走向與北京對抗、甚至帶有暴力的衝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