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得獎作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得獎作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懿禎,郭乃文,盧俊良,鄭宗弦,鄧志忠寫的 國家鐵道博物館繪本系列限量典藏組 和unknow的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精裝珍藏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手在台中!「2023台中青年設計競賽」徵件開跑也說明:報名投稿僅需一張電腦繪圖圖檔創作,內容包含產品形象設計、平面視覺設計 ... 得獎作品也將成為文宣品,於在地產業公協會宣傳曝光,成為產業對接媒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原點所出版 。

亞洲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謝省民所指導 丁俊杰的 環境議題海報之創作研究 (2020),提出台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得獎作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報、環境議題、圖像符號、表現手法。

而第二篇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楊美維所指導 許芷甄的 探討台灣音樂專輯包裝視覺設計-以2007~2020金曲獎入圍作品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音樂專輯、專輯包裝、金曲獎、包裝感受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得獎作品的解答。

最後網站狂賀~~ 國二5班榮獲臺中市112年度國中英語歌唱比賽「甲等」 ...則補充:SCRATCH應用競賽國中甲組動畫設計組 優等 廖筠家 指導老師 鍾蕙如. SCRATCH應用競賽 ... 108學年度本校【東山文學獎】獲獎同學,將代表參加第17屆中臺灣聯合文學獎! ☆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得獎作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家鐵道博物館繪本系列限量典藏組

為了解決台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得獎作品的問題,作者蘇懿禎,郭乃文,盧俊良,鄭宗弦,鄧志忠 這樣論述:

小小鐵道迷必備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繪本全系列:限量典藏組》, 豪華典藏、一應俱全!   五組創作者、五種角度, 自火車、職人、科學、場域、夢想, 切入觀看「臺北機廠/國家鐵道博物館」。 全系列有寶寶書、精裝繪本、翻翻機關立體書, 包含兒謠、故事、科學實驗、互動遊戲、藝術性, 五感體驗臺灣百年工業遺產2.0的風采。     鐵道/火車是許多大小讀者喜愛的主題,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國家鐵道博物館繪本全系列》,即是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與玉山社/星月書房攜手企劃出版,邀請五組資深繪本創作者群,歷時二年多時光完成。     《國家鐵道博物館繪本全系列:限量典藏組》以富有百年人文歷史價值的工業遺產

「臺北機廠」為主軸製作,分成五冊不同形式、不同主題、不同視角的繪本,切入觀看和完整認識這座珍貴的國定古蹟,加倍感受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五冊繪本包含了:結合本土歌謠和簡單情節的《跟著火車一起唱》,跟著小鐵與老鐵近距離觀察臺北機廠職人生活的《小鐵的一天》,充滿科學知識、親子自造科學玩具與實驗的《鏗鏗鏘鏘北廠實驗室》,滿足小鐵道迷們願望的《奇幻鐵道博物館》,以及具備豆知識、精緻圖像和紙藝機關(含翻頁、立體、摺疊三種手法)的《臺北機廠大冒險》。     在五組不同風格的文圖詮釋下,引領讀者自五種角度:歷史、職人、科學、場域、夢想,認識了臺灣重要的火車、體驗了修理火車的職人生活、提升

了與鐵道相關的科學素養和歷史知識、增加了鐵道書籍閱讀的樂趣,更瞭解了「臺北機廠/國家鐵道博物館」過往的任務和未來的導向。     期能透過《國家鐵道博物館繪本全系列:限量典藏組》,完整擁有全系列,並引頸期盼國家鐵道博物館正式開放後,能暢遊臺北機廠、觀看臺灣鐵道百年以來的活力與新生風采!

環境議題海報之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得獎作品的問題,作者丁俊杰 這樣論述:

隨著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問題變成了人類無法避免和忽視的問題。環境議題海報在世界各大海報比賽中一直是熱門的種類,世界各地的創作者以獨特的創意和生動的視覺表現,呼籲人們對環境問題重視起來。本研究與創作以台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TISDC)為例,選取2018-2020年三年中入選的環境議題海報為研究樣本,整理出其中具體的議題可以分類為:「節約資源」、「樹木保護」、「動物保護」、「環境污染」、「氣候暖化」五個議題,發現其中「動物保護」議題海報的數量最多,「環境污染」議題海報數量次之,其他議題海報數量較少。並且總結出每個議題中常用的圖像符號,以加深對海報環境議題的理解。接下來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

從樣本中挑選出比較有共性與比較有個性的海報進行視覺表現的分析,為後續的創作提供依據與拓寬思路。以對樣本海報的分析為基礎,盡可能地在主題選擇、圖像符號選擇以及海報視覺表現這幾個層面上,以創新的思路進行創作。創作出「LIES」、「It Hurts」、「Ticket/Take it」、「Invisible」四組系列海報。在創作的過程中,把創作流程劃主要分為「海報主題的選擇」、「圖像符號的選擇」、「海報的視覺表現」這幾個階段,並且在每個階段中提出對海報具體的創新的方法。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新精神的跨界域流動(精裝珍藏版)

為了解決台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得獎作品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通往日治台灣前衛──最豐富的文藝圖文史料 橫跨 文學∣電影∣美術∣攝影∣劇場∣音樂∣舞蹈 《日曜日式散步者》企劃編輯+設計團隊,再次合作     輻射台灣文藝現代性的胎動   繼《日曜日式散步者》,以風車詩社為透鏡、為輻輳起點,   看見人與思潮如何移動、交會、共振,創造百年台灣新文藝表情   【特別收錄】台灣主題大展──「共時的星叢」展覽主題┼作品   見證「台製現代」,一個美得前衛、有個性的台灣     ▌邀集跨領域名家聯手撰述   金馬獎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團隊企劃,歷時七年的追尋與籌備,內容收錄百年台灣前衛文藝史料精選及橫跨歐亞洲各國展品,並由《日曜日式散步者》一書主編陳允

元邀集當代跨領域專家聯手撰述,《日曜日式散步者》導演黃亞歷與策展團隊聯手書寫,以豐富的文字及圖像內容,讓我們看見彼時台灣獨有的新文藝表情,重現各自璀璨,又相互輝映的時代。     ▌所謂時差,其實是脈絡問題,台灣文藝自主意識的起點   書中所輻射的面向,一方面可看見風車詩社和同時代、跨國境、跨民族、跨藝術領域的藝文交流狀況,同時也反身辨識台灣如何在殖民地的條件下,在文藝路線的辯論、也在與東亞乃至與世界文藝思潮的接觸中,逐步發展出台灣文藝的自主意識。     雖然「現代」的概念來自西方、並經由殖民母國日本引入,但台灣的新文藝發展,無疑是一種經由台灣創作者重新理解、組裝、詮釋而生成的「台製現代」。

這一個部分的思考,呈現在本書第一章「兩種前衛:東亞現代主義/左翼網絡中的殖民地台灣」及第二章「新浪潮湧至:東亞跨界域共振」的文章之中。撰稿的學者們,除了談台灣與世界的接點,毋寧更把重點放在台灣在各種藝術領域與世界的「共振」與在地實踐。     這本書並不停留在前衛藝術爆發的1920、30年代,更向後延展至戰爭期的1940年代,透過戰時台人、在台日人藝文圈及國策電影的案例,討論國家機器對於戰時藝文場域的影響(第三章),以及終戰之後因政權交替、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等因素一度隱沒的台灣文學風景及其復權(第四章)。在星叢共時的輝映之間,一條蜿蜒、起伏而愈來愈清晰的台灣藝文大河,在歷史的迷霧中逐漸顯影。

    ▌「共時的星叢」特展特輯,重現展覽主題與展品焦點   除了上述內容,還有第五章「跨媒介映射:歷史的回望與對話」──實際上,它也是「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及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的特輯,本展覽是黃亞歷導演將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帶入美術館,以大量複製品與真跡同台對話,結合影音裝置、各種跨領域媒材檔案,加以揉合及延展的結晶。作為一個發生於2019年的展覽,它既是百年來台灣新文藝萌生、發展、一度隱沒而終於復返的「結果」,同時也是許多台灣讀者藉以認識風車詩社及跨界域藝術時代的「起點」,兼具「結果」與「起點」的雙重性格。     除了文字,書中更放入大量史料圖片,包含展覽完整介紹、作品圖錄及史料影

像。此次,延續《日曜日式散步者》備受矚目的設計風格,再度邀請金曲獎、金蝶獎設計師何佳興操刀,展現最極致的台灣設計風格。     ▌屬於台灣人共同的記憶資產,只希望歷史讓人記住   回顧1930年代的台灣文藝界,一股以「風車詩社」為代表的前衛主義在台灣萌芽,他們是目前所知,最早引進超現實主義的文學團體。然而在主流文化的脈絡下,這支獨特的文學支流,或因為群體小眾、或因為政治與語言隔閡,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舞台。《日曜日式散步者》導演黃亞歷,於2012年投身研究風車詩社,除了拍攝電影,舉辦講座、出版專書等,透過各種方式去探問這段在台灣發生,卻鮮為人知的藝文史。     醞釀了七年,集結跨國際如東京國立近

代美術館、福岡縣立美術館、東鄉青兒記念損保ジャパン日本興亞美術館等的館藏原作,與風車詩社成員後人的傳家寶出借;並邀請巖谷國士、孫松榮共同策展;與豪華朗機工成員陳志建、知名設計人何佳興,聯手打造展覽裝置與設計。不只展品本身,展場呈現也將帶給觀眾獨特的觀展體驗!一同重現日殖時期的台灣與世界的前衛文藝特展。本書為此次特展專書,精心策畫,邀集包括日本、台灣等多位相關領域學者及研究者撰寫,用精采圖文,及精緻裝幀,見證一個曾經美得前衛,美得有個性的台灣。   本書特色     ●日治台灣文藝現代性的圖文史料,一次典藏!   ●跨領域逾20位專家,首度共同撰述,探尋東亞藝文現代性的萌生與連動   ●精裝精印

限量,錯過展覽,別再錯過專書,售完即絕版   ●繼《日曜日式散步者》,金蝶獎、金曲獎獲獎設計師何佳興年度代表作   多重紙材|銀黑精印|特別拉頁|全程修色監印   經典限量珍藏!最極致的台灣設計

探討台灣音樂專輯包裝視覺設計-以2007~2020金曲獎入圍作品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得獎作品的問題,作者許芷甄 這樣論述:

近幾年大眾收聽音樂的方式從實體音樂專輯轉為數位串流平台,導致實體音樂專輯的銷量逐年下滑,經紀公司便開始想要藉由音樂專輯的包裝設計增加其銷量,以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本研究以近十三年來,金曲獎入圍及得獎的121件樣本音樂專輯包裝作為研究範圍,探討音樂專輯包裝視覺表現的特性與差異性及音樂專輯包裝設計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根據文獻分析法發現到數位化之後,經紀公司開始重視實體音樂專輯的包裝設計。在比較研究法下,本研究藉由問卷探討包裝設計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共調查298位受測者,以驗證音樂專輯包裝設計的轉變是否真能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慾望。經比較研究法,本研究歸納出以下5點:1.「最佳裝禎設計獎」的音

樂專輯包裝其視覺表現分別有:(a)風格意象皆以現代寫實風格為主;(b)表現手法在第21屆~第26屆(2010年~2015年)以攝影居多,第27屆~第31屆(2016年~2020年)則走向更多元化的表現;(c)設計元素在第21屆~第26屆(2010年~2015年)以藝人人像和文字最多,第27屆~第31屆(2016年~2020年)則以文字為主;(d)在文字和色彩的表現上則無較大差異。2.「最佳國語專輯獎」的音樂專輯包裝其視覺表現分別有:(a)風格意象以現代寫實風格為主;(b)表現手法以攝影居多;(c)設計元素以藝人人像最多;(d)在文字和色彩的表現上則無較大差異。 3.「最佳台語專輯獎」的音樂專輯

包裝其視覺表現分別有:(a)風格意象以現代寫實風格為主;(b)表現手法以攝影居多;(c)設計元素以藝人人像最多;(d)文字以設計師藝術體居多,在色彩的表現上則無較大差異。4.「最佳客語專輯獎」的音樂專輯包裝其視覺表現分別有:(a)風格意象以現代寫實風格為主;(b)表現手法以攝影居多;(c)設計元素以幾何線條最多;(d)明顯減少文字的使用,在色彩的表現上則無較大差異。5.「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的音樂專輯包裝其視覺表現分別有:(a)風格意象以民俗文化風格為主;(b)表現手法以攝影為主;(c)設計元素以文字最多,但有部分的設計師嘗試將民族性的設計元素融入專輯;(d)在文字和色彩的表現上則無較大差異。

本研究問卷法的實證結果發現:1.在購買經驗上,消費者會因性別(男vs.女)差異而使消費習慣發生改變,以致在音樂專輯的購買頻率、包裝設計與購買機率上有所差異。2.在購買偏好上,消費者會因工作類別差異而使生活背景發生改變,以致在音樂專輯購買偏好之歌曲了解上有所差異。3.消費者在包裝感受上有四項差異,分別是(a)因性別(男vs.女)不同,而對音樂曲風及購買行為會產生改變;(b)因居住地區不同,而對音樂曲風及購買行為會產生改變;(c)因工作類別不同,而對音樂曲風會產生改變;(d)因平均月收入不同,而對包裝感受所引起的注意會產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