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灣學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rikOlinWright寫的 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 和藍博洲的 愛情像滿天的流星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寫下青春的重要筆跡:「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 今周刊也說明:但,透過傅榆的旁白,其實更像是導演自己,在尋找認同的過程。 陳為廷,是個行動派的學運領袖,也是衝組的成員。 回想在2008年的野草莓學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群學 和印刻所出版 。

世新大學 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陳信行所指導 黃康偉的 2010年代台灣共同體的打造: 以全民健保資格爭議為例 (2019),提出台灣學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境外生、旅外台灣人、全民健保、台灣共同體打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張顯超所指導 秦健翔的 兩岸文化交流的戰略與意涵 (2019),提出因為有 大外宣、兩岸關係、文化交流、統一戰線、文化統戰、柔性權力、銳實力、中共對台政策、反獨促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學運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太陽花運動七年後的反思則補充:太陽花運動從一開始的一場青年和學生運動,進而引發了更廣泛的群眾運動。但是,雖然這場運動給台灣的政治面貌帶來了重要的變化,但這些變化卻在很大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學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

為了解決台灣學運的問題,作者ErikOlinWright 這樣論述:

邁向經濟正義的社會民主 終結剝削才能消弭不平等   截長補短、指出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盲點。   知名公共知識份子、「真實烏托邦」概念發想者、   新馬克思主義大師Erik Olin Wright集大成之作!   「唯有像Wright這樣聰慧的思想家,才能在提出人們亟需的政治想像時,又不讓分析失去清晰與精準性。」──布若威/《製造甘願》作者   「二十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階級理論家。」──黃崇憲   Erik Olin Wright為知名社會學家,早期以計量經濟學結合馬克思主義所進行的階級分析聞名,1990年代起開展了「真實烏托邦」計畫,摸索抵抗資本主義的出路。本書結合Wrig

ht數十年的研究結晶,旨在釐清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內涵,諸如:階級、剝削、集體行動。與此同時,藉由探索真實存在的烏托邦,本書亦剖析了在當今資本主義的背景下,有哪些解放的契機。   關於如何界定階級,各學派向來莫衷一是。Wright試圖截長補短,整合各路學說,以便解釋經濟不平等的多種層次與維度。他提出的全新框架以遊戲為隱喻,將階級研究化為多重分析層次:要玩哪種遊戲,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其次,遊戲規則怎麼制定才好,要像美國,還是像北歐?藉此,讀者便能從更完整的角度,思索階級如何在各方面都左右著人們的選擇。   最後,本書指出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與金融化,使貧富差距再度擴大,破壞了戰後數十年間勞

資雙贏的局面。然而,目前已有許多挑戰資本主義的構想,舉凡工人合作社、ESOPs(員工持股計畫)、甚至無條件基本收入制,都讓我們看見「並非以剝削為基礎」的經濟關係,確實有可能存續。綜上所述,本書不僅診斷了資本主義如何加劇了不平等,更替公民指明了經濟民主之路。   佳句摘錄   ■馬克思主義……仍舊獨樹一格。它在規範面許諾階級解放,這是獨特之一;它鑒別出特定一組相互關連的因果過程……這是獨特之二。   ■階級衝突不是單純反映怎麼分配大餅所招致的利益衝突。不是的。將階級關係定性為剝削,那是強調剝削人的階級是如何依賴於被剝削的階級,謀求自身的經濟福祉,而且正因為這樣的依賴關係,被剝削的階級才擁有抵

抗的能力,抵抗能力是階級關係的有機成分。   ■有兩種機制特別有利於鞏固並擴大優勢:機會獨享與剝削。前者意謂控制資源的那幫人有辦法按部就班、周而復始地排除其他人……剝削還變本加厲,意謂那些資源使剝削者能控制其他人的心力。   ■社會不是像有機體那樣的系統,它比較接近一個生態系的耦合鬆散的系統,形形色色的過程交互作用,作用方式多半是偶連的(contingent)。多重「遊戲」同時間進行,規則時常不一致。   ■比起奉行資本主義成規的廠商,工人合作社彼此監督的誘因更強,此外,行動者的向心力可望鞏固反搭便車的規範與認同。   ■適度管制資本主義,長期而言資本才能順利積累,然而1980年代早期

開始,人們卻一頭熱解除管制資本主義的束具。   ■民主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階級往往訴諸霸權而不只是支配。   ■富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化」突飛猛進,意謂資本積累轉而扎根於投機過程,風雲變色只在一轉眼,比起過去,跟實質經濟發展的益發脫節。資本積累轉向金融部門潛在的去穩定效應,因金融市場全球化而進一步加劇。   ■社會民主制度能壯大非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形式,但傳統上沒有被看重。它的核心意識形態是支援資本主義平順運作,再運用資本主義產生的剩餘(surplus)之一部分,資助社會保險和公共財。 本書特色   ◎與多位重磅級學者「交手過招」,包括《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知名歷史

社會學家蒂利(Charles Tilly)與麥可.曼(Michael Mann)。讓真理愈辯愈明。   ◎反省古典馬派理論過時要素(如經濟決定論),卻同時保留了馬克思主義的獨特性,亦即一方面探問導致不平等的因果機制,另方面也懷抱著規範性的關懷,不斷構思人民應當如何以集體之力,消弭社會不平等。   ◎打破想當然耳的經濟迷思,例如工人結社程度與經濟績效為負相關;反之,證據指出,結社程度不上不下的地區,市場表現才位於低點。   ◎反思21世紀階級兩極化加劇的現況,以作者曾深入研究的北歐模式為典範,對照出當前主宰全球的美式資本主義,為何令同為「99%」的你我陷入泥淖。   ◎在學院內,此書能與

經濟學、政治學、倫理學對話;在學院外,此書則能作為社運教戰手冊,讓運動者思辨「解放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與改革方向。   ◎納入賽局理論的思維,反映出作者被譽為「分析馬克思主義」泰斗的本色,進而為左派觀點開啟新頁;此書更嘗試整合古典社會學理論三大家的論述。   ◎圖表豐富,對案例或理論的比較均一目了然,亦提供了多維度、多層次的分析(例如:以生產、交換、國家來考察階級關係)。 齊聲推薦   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馬克思本人浩繁的著作中,並沒有清晰定義或測量過剝削與

階級,這個任務直到美國社會學者Erik Olin Wright才有明確的進展,因此,本書作者Wright可說是新馬克思主義量化典範的奠基者。」──林宗弘   「他實踐並體現,社會學應肩負起『解放的社會科學』之艱鉅任務,求索叩問邁向更基進民主與平等的,『真實烏托邦』之另類可能。此外,他橫空而出創發的階級理論與實證研究,更是直接瞄準當代資本主義體制,日益惡化的「不平等」社會矛盾震央,進行診斷與審問。」──黃崇憲      「Erik Olin Wright在本書中展現了一種開放、有生命力的馬克思主義傳統:能夠截當代社會科學其他取徑之長,補馬克思主義之短,反之亦然。他的寫作帶有『分析馬克思主義』(

analytical Marxism)所強調的清晰、嚴謹以及對微觀基礎(microfoundations)的追求,但並不因此犧牲馬克思主義的根本關懷,也就是召喚行動、消除壓迫、追求解放。」──萬毓澤  

台灣學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春天─許金玉和辜金良的路」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藍博洲
  
本書特色:
在黎明未至的晦暗時刻,即使前途不明,
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春天:許金玉的故事》主人翁,最詳實深刻的文字記錄。
  
許金玉,一個養女出身,從女工蛻變成為工運領袖的覺醒女性。
 
辜金良,一個拒絕在殖民教育體制下成長,自學從商的嘉義子弟。
 
穿越時代裂隙,走過風雲洶湧的歲月,他們歷盡煎熬與折磨才終於得以在槍口下倖存。然而倖存之後的人生,卻是看不見邊際的桎梏,還有更加深沉的瘖啞與噤聲。用餘生相濡以沫的兩個人,在平凡卻不得平靜的日子裡,依舊堅持著他們的信念,透過一切的可能去實現心目中的進步價值。
  
以掇拾白色恐怖民眾口述生命史為己任的藍博洲,再次將手中的筆化為鏡頭,把歷史現場還原在世人面前。讓人們看見政治受難者在磨難之後,堅毅求生的掙扎,以及對自我信念的不懈追求。
  
已經走過的道途縱使布滿了荊棘和血淚,未來的路仍將繼續延伸,伸向那令人期待的春天。
  
作者簡介:藍博洲
  1960年生於台灣苗栗。1983年開始小說創作。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職《人間》雜誌,時報出版公司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灣思想起》製作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現專事寫作。 出版作品:短篇小說《旅行者》,長篇小說《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藤纏樹》、《台北戀人》,報導文學《幌馬車之歌》、《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台灣好女人》、《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紅色客家人》、《尋找祖國三千里》、《台共黨人的悲歌》、《幌馬車之歌續曲》等,歷史報導《沉屍、流亡、二二八》、《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紅色客家庄》、《麥浪歌詠隊》、《共產青年李登輝》、《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年》、《白色恐怖》、《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老紅帽》、《台灣學運報告1945-1949》,散文《戰風車──一個作家的選戰記事》、《你是什麼派》等。

2010年代台灣共同體的打造: 以全民健保資格爭議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學運的問題,作者黃康偉 這樣論述:

「境外生健保」與「旅外台灣人健保」這兩個發生在2010年代的台灣,以全民健保加保資格為議題的爭議,雖然尚難說有確定的結論,其過程卻是清楚地強化了「台灣共同體」打造其與「他者」的界限。過去關於台灣國族主義的研究多半強調自身認同的「主體性」。但是,類似健保加保資格爭議這種圍繞著社會福利為核心的共同體打造,卻卻很少見於研究中。因此,我試圖透過2010年至2019年對於「境外生」和「旅外台灣人」的全民健保資格爭議,釐清全民健保制度對於2010年代「台灣共同體」打造的影響,並且瞭解台灣國族政治的內涵,以延伸對台灣國族政治的討論。本研究發現,在爭議中的主流意見認為,全民健保是台灣人的健保,境外生加入全民

健保只是附加上去的,並且認同將陸生及「叛國者」排除在這個以健保資格所定義的「台灣共同體」之外。由此觀之,在後冷戰年代,「台灣共同體」仍舊維持著冷戰意識,「中國因素」挑起了各方意識形態的焦慮,並且在不斷地拉扯與競逐下,將2300萬人「概念化」成一個共同體,進行着2010年代「台灣共同體」的打造。

愛情像滿天的流星雨

為了解決台灣學運的問題,作者藍博洲 這樣論述:

  文學終究是苦難的道路,是和夢想戰鬥的道路。——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呂赫若     來自台中的呂赫若,師範學院畢業赴東京學習聲樂,成為一名出眾的男中音歌手。返台以後,更積極投入文藝創作,是台灣文化界極為活躍的風流人物,然而卻在台灣光復後杳然不知所終。     幾乎成為一個謎的呂赫若之死,以及多年後關於他遭蛇吻致命的傳聞,在作者心中留下一團迷霧,更在長年追尋白色恐怖受難者群像的過程中不時閃現。於是,透過作品的翻譯與透析,以及白色恐怖倖存者的口述調查,作者嘗試一點一滴地追索、還原,讓呂赫若的身影在公眾視野中再次復活。     全書從呂赫若家族出身、求學歷程出發,追索他在台灣、日本兩地的文藝與創

作活動,還有在戰後目睹了二二八慘劇後的失望與抵抗;乃至於其身死之後埋骨之處的考察,無不仔細用心地整理爬梳。透過呂赫若如流星般璀璨閃耀卻一瞬即逝的生命,為他以及同是跨越戰爭和失語的一代人,留下最真實的時代見證。   本書特色     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生平與創作生涯最完整調查紀錄

兩岸文化交流的戰略與意涵

為了解決台灣學運的問題,作者秦健翔 這樣論述:

自1949年國民政府撤遷來台開始兩岸進入分裂分治的狀態,其後兩岸歷經「武力對抗」、「和平對峙」、「民間交流」三個時期,中共對台政策也因此分為「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和「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三個階段,中共對台灣始終維持不放棄統一台灣的大方針,只是策略不同而已,但是這些策略的制定皆依循著中共建國三大「法寶」之一的「統一戰線」的指示而行,隨著每個階段的環境情勢不同,中共的「統一戰線」內容便有所調整,但始終皆為中共藉以團結各種力量賴以壯大、建國和增進中共利益的重要「法寶」,尤其是在兩岸歷經分裂數十年後開始開放民間交流,中共一方面透過文攻武嚇的硬的一手策略對台施壓,一方面又透過各種交流以拉近兩岸距離

、給予利多收買台灣人心甚至是透過釋放利多對台灣社會加以滲透建立在台的「中共代理人」,透過這些代理人在台灣的影響力鼓吹兩岸統一並推動相關作為,藉以發揮「反獨促統」的功能。 本論文以柔性權力與銳實力為理論研究基礎,並對中共的統一戰線和外宣功能進行解析,藉此來解釋中共對台灣或其他歐美民主國家的交流、讓利、外宣作為和其背後的統戰、滲透與宣傳的用意與成效,同時進一步搭配筆者親自參加數次中共透過兩岸民間機構共同舉辦的兩岸交流活動進行親身體驗、問卷調查、訪談所得之數據資料加以分析中共對台透過文化交流的管道進行統戰行為成效。本文認為中共歷年來對台不斷推展統戰行為確實有使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民眾與社會之觀感

有所改善,但是因為台灣民眾對中共的一黨威權體制和人權保障仍不信任、中共對台不斷文攻武嚇使台灣民眾對其政權產生反感和台灣民眾長期對中共存在負面觀感等原因,導致中共欲透過對台統戰行為加強台灣民眾對中國的國族認同、接受中共兩岸統一的主張的目的難以實現,除非中共民主化等特殊情形發生,否則促進兩岸統一的目標暫時仍是無法向前推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