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館虛擬博物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灣文學館虛擬博物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戳穿黑色的寂靜蹤跡:烏克蘭戰爭、文藝歷史與當下 和unknow的 文青養成指南 : 臺灣文學史基本教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年招標案件列表 - 台灣採購公報網也說明:數位藏品內容詮釋, NT$778,000.00 ; 藏品檢視登錄計畫(2017年度), NT$990,000.00 ;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計畫(第七階段), NT$5,400,000.00 ; 2017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一八四一出版 和國立臺灣文學館所出版 。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多媒體設計系碩士班 吳彥良所指導 陈楚丁的 3D 地圖式擴增實境介面評估研究——以光復新村 AR 導覽 APP 為例 (2021),提出台灣文學館虛擬博物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3D 地圖式擴增實境、導覽、使用者介面、光復新村、使用者經驗。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學系 謝省民、賴淑玲所指導 洪炎明的 展示互動模式結合鄉土教育之應用-以臺中客家故事館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展示互動模式、互動設計、學習風格、鄉土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文學館虛擬博物館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文學 - 博客來則補充:中文書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政府出版品文化/藝術台灣文學. ... 年年春暖:台灣文學館年度影像回顧展展覽專刊. 作者:國立台灣文學館. 95折優惠價$238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文學館虛擬博物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戳穿黑色的寂靜蹤跡:烏克蘭戰爭、文藝歷史與當下

為了解決台灣文學館虛擬博物館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在戰火中認識烏克蘭的豐厚文藝歷史與精彩當下   烏克蘭文藝近況引介文章 × 當代詩歌 × 港台詩人創作回應     《戳穿黑色的寂靜蹤跡——烏克蘭戰爭、文藝歷史與當下》以文藝角度聚焦2022年烏克蘭戰爭,編作者雲集台港著名作家、譯者、記者、學者、導演、詩人、Web3工作者,助讀者深入了解烏克蘭文藝史及當代演變。     以多角度切入烏克蘭文藝近況,收集關於當代烏克蘭文學、電影、音樂、NFT等不同界別文藝景觀的引介文章,從文藝進入烏克蘭的豐厚歷史,亦展現出語言正是國族之間的尖銳戰場。此外,本書譯選當代烏克蘭詩人的作品,包括扎丹、卡明斯基、雅金楚克等,語言沉

鬱優美,多元呈現戰火、創傷、身分、哲理及性別思考。     本書亦收錄港台詩人對是次戰爭的回應詩作,體裁既有現代詩亦有古體詩,題材包括憂思、歌頌、指責與黑色幽默等。我們希望本書讓讀者在戰火的碾壓中,仍然可以看到文學藝術的深思,對烏克蘭文化歷史語境有更多理解。以文藝為烏克蘭築一道戰壕,表達跨地域的共感與連結,在戰火中看見文藝的能動性。   本書特色     ※以文藝角度聚焦2022年烏克蘭戰爭。   ※編作者陣容強大,雲集台港著名作家、譯者、記者、學者、導演、詩人、Web3工作者,助讀者深入了解烏克蘭文藝史及當代演變。     多角度切入:

  烏克蘭文藝近況引介文章,詩歌+電影+劇集+音樂+NFT;   當代最優秀烏克蘭詩人譯介,優美沉鬱呈現戰火、創傷、身分、哲理及性別思考;   邀請港台著名詩人創作回應,其中從三○年代前輩橫跨至千禧一代最新詩人。     在戰火中認識烏克蘭豐厚的文藝歷史與當下的波瀾壯闊,   以文藝築一道戰壕:堅守希望,炮火廢墟中閃爍自由與尊嚴。   強調國際視野亦結合在地視角(香港—臺灣—烏克蘭),   引領華文讀者跨越邊境,進入烏克蘭悠久文藝世界。   名人推薦     房慧真(記者)   黃耀明(歌手)   董啟章(作家)

  (依姓氏筆劃序)   推薦好評       「同理、同心、同行——這就是文學藝術能為人間苦難所做的事情。」——董啟章(小說家)       「俄烏戰爭既是對全球影響深遠的國際大事,對香港和台灣兩地也有特殊意義。本書集合了華文地區出版的一些最出色的評論和訪問報道,除了替華文世界讀者提供理解遠方事件的視角外,讀者也可以看到,以烏克蘭作為一面鏡子,華文世界的評論人和媒體人通過這鏡子看到了什麼。」——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3D 地圖式擴增實境介面評估研究——以光復新村 AR 導覽 APP 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文學館虛擬博物館的問題,作者陈楚丁 這樣論述: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在文化觀光導覽領域中不斷地發展,其定位方式從傳統的標記式(Marker AR)逐步發展成3D地圖式。3D地圖式AR是一種較好的定位方式,但其在互動設計方面的探討較少。因此本研究以開發中的一個3D地圖式AR導覽為例,透過形成式設計探討3D地图式AR导览之互動介面設計,以了解其互動導覽上的問題,並從這過程中提出3D地圖式AR導覽之設計建議以做為其它3D地圖式AR導覽設計的參考。基於上述目標,本研究分為三次使用者測試,以不同的方式發現受測者在使用APP當中的痛點並總結歸納,隨後根據形成式設計對APP提出設建議。f透過觀察法尋找痛點;第二次測試透過

問卷的方式尋找痛點;第三次測試透過繪製顧客旅程圖、針對訪談稿進行整理、KJ法分析、詞頻分析的方式尋找痛點,最後對光復新村AR導覽APP的開發者進行訪談,整理出設計中的優劣點並提出設計建議。透過對光復新村AR導覽APP使用者研究,初步結論為:提出了3D地圖式AR導覽的設計流程,透過2D地圖、AR導覽動線及Beacon的組合可得到較好的AR導覽體驗。且3D地圖式AR亦可應用於文化園區、老街、博物館、商場、醫院等場域的導覽。

文青養成指南 : 臺灣文學史基本教材

為了解決台灣文學館虛擬博物館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本書為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常設展之延伸專書,並結合「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之文學史研究成果,以輕鬆流暢的筆調,鋪陳臺灣文學發展的各階段概況,從原住民口傳故事到新世代文學,橫跨數百年時間軸,並兼顧純文學到大眾文學,是認識臺灣文學史的基本教材,適合中學以上各年齡層的讀者。全書共分12章,搭配各主題之代表性作家摘句,及珍貴的文物照片,是一本容易上手的簡明臺灣文學史。

展示互動模式結合鄉土教育之應用-以臺中客家故事館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文學館虛擬博物館的問題,作者洪炎明 這樣論述:

本研究建構一臺中客家故事館,應用動畫及光雕、觸控互動螢幕、體感互動遊戲及AR互動等三種展示互動模式科技呈現客家鄉土文化,進一步探討不同「展示互動模式」對於不同「學習風格」使用者,在參觀體驗臺中客家故事館後,對於鄉土認知、情意、系統使用及互動滿意度之表現。研究對象為東勢區某國小五六年級163位學生,研究之前,先以團體嵌圖測驗量表評量學生認知學習風格的場域獨立型,分為依賴、中間及獨立三型。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分批輪流體驗不同模式的展示互動,分為活化式、操作式、互動式三種,每體驗一種模式結束後即接受相關測驗。研究結果顯示,學習風格會影響學習成效、鄉土情意、系統使用性評估(SUS),對使用者互動滿意度(

QUIS)則沒有影響。場域獨立與場域依賴型的學生在不同展示互動模式學習上都有明顯進步,場域獨立型明顯高於依賴型及中間型;學習風格與認知學習成效呈現正相關,越獨立學習成效越好;與鄉土情意則呈現負相關,越獨立對鄉土的認同越低。不同展示互動模式會影響系統使用性評估(SUS)及使用者互動滿意度(QUIS)。其中,操作型之系統使用性評估(SUS)最高,學生會很願意經常使用這型態展示互動系統,並覺得操作式展示互動系統不會過於複雜、很容易使用、不需有人幫忙,且學生認為大部份的人很快就可以學會使用這型態展示互動系統統,而從質性訪談中了解展示設計主題時,「內在自我價值」、「個人情感因素」、「互動學習策略」、「互

動科技技術」四因素會影響展示互動設計之學習成果。研究呼應科技領域的發展,應重視文化科技的整體規劃,以目標群為本,促進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除了地方文化館,未來可應用在各種歷史建築、社區空間的再應用及展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