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自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灣新聞自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清漣寫的 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和孫震的 世事蹉跎成白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九歌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家安全碩士在職專班 林泰和所指導 高書瑜的 資訊化戰爭中台灣假訊息之研究 (2019),提出台灣新聞自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假訊息、錯誤訊息、假新聞、資訊戰、資訊化戰爭。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應用美術學系碩士班 廖繼坤所指導 胡芸慈的 動態圖像應用於社會議題之傳播分析- 以新聞自由為主題之動畫創作 (2018),提出因為有 動態圖像、社會議題、新聞自由、假新聞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新聞自由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新聞自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為了解決台灣新聞自由的問題,作者何清漣 這樣論述:

  「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毛澤東   全球媒體大一統的中國夢   正快速滲透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紅色宣傳」正在剝奪你的閱聽自由?   本書研究結果,被2018《胡佛報告》所引用,促成美國對中國大反擊!   毛澤東曾經說,「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這並非危言聳聽。   2009年,中國決定投入450億元人民幣鉅資在全球推廣「大外宣計畫」,藉此與西方媒體「爭奪話語權」。至今十年已經過去,中國的紅色滲透效果如何?民主世界最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如果被中共的宣傳機器徹底佔據後,會發生怎樣的事情?當民主國家獨立運作、作為第四權的媒體,都變成中

國官方關係企業以後,我們還能知道新聞背後的真相嗎?長期關注中國政治、經濟和媒體的學者何清漣提供了她的精彩分析和答案。   ◎世界華文媒體已呈現粉紅色狀態   中文媒體、華人社團與中文學校,一向是中共「海外統戰三寶」。按照中國政府的統計,目前全球有4500多萬華人、二萬多個僑團、5000多所中文學校、數百家中文媒體。如何控制、管理這些中文媒體,影響華人的思想,增強對中國的凝聚力,被中共視為相當重要的「海外統戰工作」。     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中國的海外滲透,世界各國的中文媒體就已經開始在政治上重新定位,2009年之後尤其如此。中共支持的世界中文媒體的目的,用中共的術語說,是教育「

生活在資本主義國家的華人」。   中國的手法五花八門,從統一與中國相同的詞彙開始、進而是發音,甚至把許多傳統的粵語廣播與新聞都加入普通話時段。中共還專門開辦海外中文媒體研究中心、網站、雜誌;舉辦各種海外研修班,規訓海外華文媒體的從業者,讓他們變成中國的「宣傳先鋒」。而在採訪角度上,也改為對中共有利的角度來報導。全球華文媒體陷入單一新聞取向的趨勢已經迫在眉睫,許多媒體都已經淪為北京的傳聲筒,基本上是中共宣傳機器的延伸。   ◎西方媒體面臨收買和打壓   非洲是中國最大利益之所在,在這個傳播媒體較為弱勢的世界,中國式的宣傳早在上世紀五、六○年代就取得話語權,是「紅色宣傳」最早、也最為成功的例

子。伴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大量紅色文化進一步滲透,在黑色非洲大地上,中國已經等於新殖民主義的代名詞。   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採取直接收買的方式。比如據印度傳媒The Print報導,為了配合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宣傳,從2016年開始,中國外交部每年都會招待大約100個來自亞洲和非洲的記者,完成一個以10個月為期的所謂「獎學金課程」。免費住,免費旅遊,而且還可獲得每月5000元人民幣的開銷津貼,從而控制這些國家的媒體報導。   而對媒體發達的先進國家,中國則轉而採取「外宣本土化」策略。中共編列了巨大資金,或是直接建立媒體分社、或是收編或聘用外國的記者編輯、或是入股或併購外國的媒體等等,旨在各項

外宣計劃要「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而對於多個國家在該一帶一路計劃下出現的「債務外交」等惡果,則是隻字不提。   然而作者認為,「傳播力不等於公信力,信息發布也不等於信息的到達、信息的到達也不等於受眾按照發布者的意圖解讀」。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歸根究底是由其「國內」政治社會狀況來決定的。其外宣內容充斥的正面形象,在中國內部各種腐敗、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生態災難、暴力鎮壓人民等議題下,明顯缺乏公信力。   ◎香港和台灣成為紅色滲透重災區   香港媒體的內地化已經成為事實。亞視早已被戲稱為「央視第十台」,即中國中央電視台第十台,而TVB也被戲稱為「CCTVB」。在香港,登廣告這種商業活

動,被中共做成了政治誘餌。而利用黑社會威脅記者人身安全時有發生。其結果是,「無國界記者」(RSF)歷年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香港呈逐年下降趨勢:2011年在全球排名第34位,尚屬「接近自由區域」;2016年排名第69位,進入「新聞受限制區域」;2017年度下降4位,排名第73位。   中共滲入台灣媒體業,在2008年以前採用的是迂迴繞道的方式,借道海外中資入股台灣媒體。2008年以後,北京勢力滲透台灣媒體走的完全是陽光大道,無須隱身。這一現象被概括為「在台灣媒體場域」的「中國因素」。此外,本地媒體也因為中國的新聞置入帶來的金錢收益而開始「自律」,中國的負面新聞幾乎都不見。作者引用並讚同台大

教授張錦華的觀點:這種台灣媒體形同被中國政府「收買」的現象,其實已經是台灣國家安全層級的問題。   ◎中國的大外宣會成功嗎?   何清漣認為,「金錢外交+大外宣」不是國家軟實力。既想受到專制國家擁戴,又想受到民主國家歡迎的「中國形象」,事實上不存在,更不可能通過「大外宣」塑造。將烏鴉塗成白色之後,最多只是在短時期內讓部分觀者產生「烏鴉是白色的」這種錯覺,久而久之,黑烏鴉還是會露出底色來的。所以中國的大外宣計畫,一開始就註定是白白耗費金錢的「面子工程」,留給後世的歷史笑柄。   中國「大外宣」的手法,終究無法長久改變各國原生的媒體生態與言論自由環境。而事實上中國已經踢到了鐵板。在澳洲、加拿

大,官方已經採取反間諜滲透的行動,杜絕中國的紅色宣傳。在美國,孔子學院的教師被調查,《外國代理人登記法》的啟動,都是要打擊「大外宣」對自由世界的干擾與影響。   作者何清漣是中國罕見的既有外部視野、又有內部經驗的經濟學者,她曾經出版《中國:潰而不崩》分析中國未來十年的政治走向。她更是少數研究中國媒體的學者,曾出版《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分析中國政府如何控制媒體。而美國2018年底的《胡佛報告》,也引用《紅色滲透》的研究成果,該報告用22頁介紹中共對美國境內中文媒體的控制,及反西方意識形態的運作(見《中國影響和美國利益:推動建設性警惕》部分),從而促使美國開始反擊。 名人推

薦   張錦華(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程翔(香港媒體人、《天安門的反思》作者)  

台灣新聞自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和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今天發表「台灣新聞自由與記者權益監測計畫」成果,主張台灣應該與國際記者聯盟合作,監測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權,並且建立記者權利的守望機制,以及投訴平台。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2638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資訊化戰爭中台灣假訊息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新聞自由的問題,作者高書瑜 這樣論述:

在電腦科技快速進步的世代,電腦已經不再只是儲存、計算的角色,而是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交流訊息、進行社交活動的一種工具,人們可以跨區域、時空的與人溝通、傳遞,閱讀最今時事及追查過去所發生的事件,這都是以往紙本、廣播、電視作為傳播媒介時無法看到的景象。本研究探討當訊息就不單純只是描述事實的文字,而是成為攻擊、影響特定目標心理狀態、思想的武器時,社會應如何因應及作為。不管是假訊息還是錯誤訊息,都是透過社群媒體、社交軟體進行病毒式的傳播,他們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小至錯誤的生活常識,大至分裂社會、激起社會族群對立,都代表著訊息已經超越文字本身所代表的意義,而是成為一種心理攻擊的方式。尤其在資訊化戰爭的世

代,假訊息攻擊可不費一兵一卒就達到擊潰敵方的目的,台灣政府必得正視假訊息氾濫的問題並從民間、政府方面著手解決,才能有效杜絕、終止假訊息對台灣造成的傷害。

世事蹉跎成白首

為了解決台灣新聞自由的問題,作者孫震 這樣論述:

我懷念一九七○年代和一九八○年代台灣朝野充滿活力…… 我沒想過享受榮華,只覺得盡責任是做人的本分。   前台大校長孫震的學養深粹,他始終認為,人生追求的目標應分為經濟、社會、倫理和精神四種價值,以此構成人生幸福的函數。《世事蹉跎成白首》一書談歷史、論教育、話人生、憶先賢,評析近代人事,思索當代社會風氣與心靈現狀,縱論台灣一甲子以降的政、經變遷,宏觀闊論,擲地鏗鏘。內容從個人的品德修養擴及國家發展大勢,視角橫跨學術、政治與軍事各領域,主題涉及台灣當前最讓人憂心的經濟轉型、家庭倫理、媒體自由等議題,企圖替台灣的未來發展勾勒藍圖,同時藉追思前賢,敘寫人物,欲揭櫫一種已然消逝的時代精神。字裡行間,

風骨清朗,盡顯豐厚的人文素養與深刻的生命關懷。   誠如文中所言:「儒者的人生還有比財富更重要的價值。」 本書特色   本書集結前台大校長、前國防部長、經濟學家孫震數年來的各式專文,探討台灣當下社會、文化的困境,寄語無限願景及關懷。   對台灣在全球化情勢下的經濟發展有獨到的見解。 名人推薦   ★    知名文化人高希均教授、李瞻教授隆重推薦。 作者簡介 孫震   著名經濟學者,長期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曾借調出任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副主委、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委,一九八四年以首位台大校友出任母校校長,並以包容態度處理學生運動,堅定引導校園與社會朝更民主與開放的方向發展

。一九九三年轉任國防部部長,以人文思想推動軍事體系改革,有「溫和的改革者」之稱。後歷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元智大學管理學院遠東經濟講座教授、台大校友會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長期勤於研讀、筆耕不輟,著作甚豐,早期倡議「富而好禮」,後結合同道,推廣企業倫理教育,希望建立一個崇尚倫理、文化豐盛的社會。著有《台灣發展知識經濟之路》、《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人生在世》、《時還讀我書》、《理當如此──企業永續經營之道》、《經濟發展的倫理基礎》、《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人生的探索與選擇》、《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現代經濟成長與傳統儒學》、《世界經濟走向何方?點亮儒學的明燈!》等

十餘種。 ‧    第一篇  追思前賢 ‧    從傅斯年思想轉變看傳統儒學與現代社會 ‧    我所知道的沈剛伯先生 ‧    不伐善不施勞的錢思亮校長 ‧    李國鼎與人力規劃──人口、人力、人才 ‧    李國鼎的創意和他在台灣的貢獻 ‧    謝森中博士及其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 ‧    功在國家、造福桑梓的盧毓鈞先生 ‧    第二篇  心懷故國 ‧    中原文化的智慧和啟示 ‧    從中國崛起看中原崛起 ‧    泱泱乎大風也 ‧    孫文廣教授「獄中上書」 ‧    追求知識、重視品德 ‧    不容青史盡成灰:中國抗日抗戰 ‧    地靈人傑──李國鼎的故鄉 ‧ 

   第三篇  情繫台灣 ‧    讀于宗先院士〈經濟學〉 ‧    黃俊傑教授〈儒學傳統在現代台灣〉讀後 ‧    當前台灣大學教育與企管教育的一些問題 ‧    台灣經濟自由化的大功臣 ‧    走過一甲子,開創新紀元 ‧    機會與挑戰 ‧    第六倫在台灣的發展──兼懷李國鼎先生 ‧    第四篇  凡事盡心 ‧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    錢不能使人幸福 ‧    夕陽無限好 ‧    台灣新聞自由今昔 ‧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    凡事盡忠心 ‧    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態度 ‧    天佑中華 ‧    懷念陳碧蓉館長 ‧    自由增加,責任也應增加

‧    青山依舊──紀念台大實驗林成立一一○周年 從傅斯年思想轉變看傳統儒學與現代社會鞠躬盡瘁,歸骨於田橫之島傅斯年先生於一九四九年一月二○日就任台灣大學校長,一九五○年十二月二○日在台灣省議會備詢時以腦溢血病逝。傅校長在短短一年十一個月中為台大建立教師聘任升級與新生考試入學等重要制度,台大至今沒有一位老師或學生可以憑藉人情、勢力,不經客觀、公平的評審或考試進入學校。當時台灣經濟落後,民生困苦,加以眾多青年學子隨政府撤退來台,失去家庭接濟,傅校長在窘迫的政府資源中,爭取經費,興建學生宿舍,廣設獎助學金,讓窮學生可以安心讀書。他也力拒外來政治勢力的干預,維持台大學術獨立與自主,使台大在自由的

學風下追求卓越。傅先生一生以從事學術研究為職志,絕意仕途,也不願擔任教育行政的領導人。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中正提名他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他致書婉拒稱:「斯年賦質愚戇,自知不能負荷世務,三十年來讀書著述之志,迄不可改。」他向蔣公推荐胡適,自願在胡適返國前代理校長。然而一九四八年底國民政府在國共戰爭中已呈敗局,風雨飄搖,前途未卜,他竟於高血壓宿疾初癒之際,慨然應允出任台大校長。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下午他在答覆省議員郭國基的質詢後,回座坐在教育廳副廳長謝東閔身旁,說了他人生最後一句話:「I am very tired.」,隨即昏迷,群醫束手,終告不治。他初到台灣時,應中文系黃得時教授之請題字

,寫下「歸骨於田橫之島」,一語成讖,可以說「求仁得仁」。傅先生生於一八九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在世不到五十五年。他是最為台大人稱道、也是台灣最負盛名的大學校長。

動態圖像應用於社會議題之傳播分析- 以新聞自由為主題之動畫創作

為了解決台灣新聞自由的問題,作者胡芸慈 這樣論述:

近年來新興網路媒體如《關鍵評論》、《台灣吧》和《圖文不符》等使用動態圖像來說明社會議題而引起大眾的關注。這些動態圖像不但解釋了當下流行的社會議題,同時也因為其趣味性、簡單性而吸引大眾的眼光。本研究先分析上述三家5分鐘以內的動態圖像,其表現手法、故事手法與台詞的方法等特色。他們具有向量繪圖、角色置入和問答手法與旁白的性質。本研究即是以新聞自由為主題所創作的動態圖像。  新聞自由是傳播界常見的社會議題,其範圍甚廣,因而選擇與假新聞牽連作為創作主題。透過本創作閱聽眾可以了解新聞自由與假新聞的關係以及如何判別假新聞。期待運用動畫的趣味性來吸引閱聽眾了解社會的議題,共同來思考並且參與議題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