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 日 新報 舊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灣日 日 新報 舊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金子展也寫的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 和林皎碧的 名畫紀行:回到1929的公會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野人 和允晨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蔡家丘所指導 劉錡豫的 臺灣神社美術收藏的建立、展示與戰後流轉 (2019),提出台灣日 日 新報 舊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神社、臺灣神宮、國家神道、奉納、鄭成功畫像、臺灣博物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聯合大學 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碩士班 王幼華所指導 黃信健的 苗栗縣日本神社歷史與變遷 (2018),提出因為有 神社、日本時代、苗栗、殖民、變遷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日 日 新報 舊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日 日 新報 舊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

為了解決台灣日 日 新報 舊址的問題,作者金子展也 這樣論述:

最強田野調查! 神社VS產業,還原台灣50年近代史。   ★全台第一本,從台灣在地日本神社探究日治歷史的調查記實。   ★450幅史料照片珍貴收錄。   ★耗時15年,查找超過400所,作者親自走訪並考證梳理全台從南到北230所,日治時期建造神社其來歷和現狀。   從明治28年(西元1895年)到昭和20年(西元1945年),   日治時期50年間,台灣興建了大大小小的神社,奉祀日本神明。   本書完整收錄230所神社來歷和現狀:從地位最高的官幣社、國幣社,到學校、企業、軍隊內神社、移民村或原住民聚落的祠堂......   是全台第一本結合日本神社&台灣產業的珍貴歷史書,   更是

神社迷及舊跡歷史巡禮的必備攻略。   歷史可以從很多角度審視,透過「神社」這樣的宗教設施與思想觀念,引領我們深入了解,台灣日治時期神社與產業和社會所產生密切的關連。   金子展也先生派駐台灣工作後,從2002 年開始愛上台灣神社調查,耗時15 年光陰,從南到北查找超過400 所神社,除了親自走訪考證梳理出230 所神社(其中203所為台灣總督府認定),更蒐羅各時期的歷史文獻、學術論文、報社新聞、風景明信片、老照片⋯⋯一步一步建構並還原當時官營事業中的林業、半官營事業的水力發電、公賣事業的樟腦、酒廠、製鹽,以及民間事業的製糖業與礦業(黃金與煤)等各產業的部分珍貴歷史。   【一定要了解的台

灣神社12問】   (1)到底建造了多少座神社?   (2)神社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狀況下,選在什麼地點建設?   (3)為什麼許多神社沒有得到總督府認定?   (4)為什麼部落神社或企業神社能夠成為總督府的認定神社?   (5)供奉的是哪些祭神?有什麼必然性?   (6)為什麼台南州斗六郡建設的神社特別多?   (7)為什麼原住民部落建造了那麼多神社?   (8)戰後如何處理神社?此外,隨著戰爭結束,「御靈代」如何處理了呢?   (9)為什麼近年來那麼積極的保存、修復、復原神社?   (10)神社社殿何時改作忠烈祠使用?又在何時改建他用?   (11)神社是被什麼人拆除,拆除的原因是什麼?   

(12)為什麼台灣留下大量的神社遺構和遺物? 名人推薦   ★呂紹理(臺大歷史系教授)   ★黄士娟(北藝大副教授兼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所長)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   ★台灣回憶探險團   ★小淇-日本神社寺院中毒者   熱烈推薦  

臺灣神社美術收藏的建立、展示與戰後流轉

為了解決台灣日 日 新報 舊址的問題,作者劉錡豫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臺灣神社的藝術品收藏為研究對象,這批文物先後以奉納、寄贈等名義進入神社,逐漸形成品質及數量兼具的收藏。戰後,有部分被移交到省立博物館內。筆者試圖從這批藝術品在日治時期如何被製作、移動與典藏,以及戰後流轉的過程,梳理兩代國家政權與藝術品的交涉、互動史。1895年以後,日本向殖民地移植國家神道,在臺建立「總鎮座」臺灣神社。日治初期,總督府將「臺灣古美術唯一之資料」的《鄭成功畫像》,以及當時日本皇室御用畫家的作品先後敬獻神社典藏,通過宮司山口透的論述,建立起收藏的「典範」,強化臺灣神社的文化地位。隨著來臺遊歷、定居的書畫家增多,收藏的來源轉由來臺書畫家所奉納。他們與學養豐富的神職人

員、政府官僚往來,形成藝文社群,透過奉獻書畫作品,除了是敬神愛國的信仰表現,也作為交遊的紀念。直到1940年代,由於戰爭白熱化,美術界配合政府動員,藉由「彩管報國」作為「奉納」的實踐,創作主題受到指定,只是徒具形式的「奉公」之舉。另一方面,臺灣神社的美術收藏,只有日本皇族行啟時才會陳列殿內,讓其觀覽。1930年代,臺灣各地興起建設寶物殿的風潮,而臺灣神社原本也有意向大眾展示收藏,但隨著興築計畫擴大成「臺灣神宮」的移址增建,寶物殿的建設遂成未竟之業。戰後,行政長官公署接收總督府的財產,部分臺灣神社的美術收藏由教育處所接收,與學租財團購買的畫作一同被移至當時的省博,原因可能與臺灣早期缺乏美術館機構

有關。由於戰後省博積極「去日本化」,且神社財產名冊未能完整移交,因此作為人類學、自然科學展示機構的省博,無法將這批文物嵌入自身的典藏體系及知識脈絡中,以致被遺忘在庫房一角。然而,《鄭成功畫像》卻因為鄭成功契合戰後國民政府「反攻大陸」的口號,仍受到重視。1950年代《臺南文化》的鄉土研究承繼戰前日本的知識譜系,爬梳畫像的歷史,連帶讓「臺灣神社美術收藏」的歷史,幽微地在學者的論述間流轉至今。

名畫紀行:回到1929的公會堂

為了解決台灣日 日 新報 舊址的問題,作者林皎碧 這樣論述:

  帶著那份畫家清單踏上扶桑地時,心中有種去找祖父和姑母的錯覺,同時感覺有他們在冥冥之中牽引,才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協助,得以穿越時空穿越語言,得以帶回成果裝滿回憶,因此願意把這份虔誠和感動與大家分享。三十七位畫家當中的山口蓬春、荒木探令、高橋秋華,分別造訪過兩處淵源地,所以有四十篇紀行。書中編排不以造訪先後,大略以地區排列,瑣碎雜事,容此說明。——林皎碧   一批穿越世紀,穿越不同政治時空的畫,該如何評價和定位?   它們何以出現在中山堂?   又為何被世人遺忘?   畫家是台灣人?還是日本人?   沒有足夠的線索,除了   一九二九年(昭和四年)八月二日《台灣日日新報》

  ……。   這批遺忘多時的畫作在二○○二年底台北市中山堂整理倉庫時才重又出現,之後移交台北市立美術館,二○○五年,美術館員林皎碧(也是名譯家)從此展開了一趟神奇的訪畫之旅,多次踏訪日本,足跡遍及全日本,重新撥開畫作的身世,讓畫家重現時代身影。以最親切生動的筆法,為讀者道出一個溫暖的、跨國的時代軼事,滋味無窮。 名人推薦   傅月庵 真情推薦

苗栗縣日本神社歷史與變遷

為了解決台灣日 日 新報 舊址的問題,作者黃信健 這樣論述:

日本政府領臺之後陸續興建神社,在當時全臺總共興建了200多座神社。有的是為日人移入神社的信仰而興建,有的是為了庇佑當地的農業以及作物豐收,而更多是為了鞏固臺灣的政權才加以建造。到了1945年國民政府領臺後,忠烈祠的設立,是採取神社原址重建的方式,將原來的日本神社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的忠烈祠。究其原因是,可省去另外擇址興建忠烈祠的困擾,並同時將日本的國家神道象徵去除。 1972年中華民國與日本正式斷交,並於1974年頒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其中第一條即為「日本神社遺跡應即徹底清除」,強調「去日本化來達成中國化」的方針,這是神社再次被清

除的背景。 在苗栗縣神社調查中,得知12座神社中的苗栗神社被改建成忠烈祠,通霄神社則成為歷史建築。其餘的10座神社中,有3座分別成為了學校用地─竹南、頭分(日本時代的名稱)、大湖等神社,另外1座大湖遙拜所,改建成了法寶寺,剩餘的6座神社中,神社遺址保存得較為完善的有苗栗稻荷社、崎頂社、錦水社,而汶水社、南湖遙拜所、大湳祠的神社遺址皆廢棄或是消失。 筆者認為這一些神社的轉變是基於「政權轉移」、「民族觀念」、「經費上顧慮」以及「制度上差異」形成─忠烈祠、歷史建築、廢棄遺址這三種不同的變化。而現今應思考如何維護現存的神社遺址,並且進行文化觀光規劃,或是運用歷史遺址教學,使遺址的價值發揮最

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