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灣東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進步與正義的時代:蕭新煌教授與亞洲的新台灣 和綾部廣則,梶雅範,神里達博,小林傳司,調麻佐志,杉山滋郎,塚原東吾,平川秀幸,廣野喜幸,藤垣裕子,松原克志,宗像慎太郎的 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巨流圖書公司 和群學所出版 。

淡江大學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陳麗華所指導 葉欣的 與小學中年級學生共築幸福的英語話劇社團之教師自我研究 (2021),提出台灣東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我研究、自我敘說、教學哲學、師生關係、幸福感、課程設計、原生家庭、反思、以學生為中心、和解。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班 唐維敏所指導 陳曼誼的 從哈林、牙買加到中國:《尋找羅定朝》的離散經驗與混合認同再現 (2021),提出因為有 離散經驗、混合認同、華語語系、第三世界女性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東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東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進步與正義的時代:蕭新煌教授與亞洲的新台灣

為了解決台灣東亞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台灣社會自1980 年迄今,經驗了經濟快速起飛與蓬勃發展的年代,走過民主轉型與鞏固的時代,並且正於社會轉型與再興的世代大步邁前。在這40 年間,無論在社會運動、第三部門、環境治理、客家研究、東亞與東南亞研究…等領域,在學術研究這一塊,蕭新煌老師是重量級人物。     蕭老師扮演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不僅在學術領域深耕理論研究,結合台灣發展經驗,提出創新見解;對政府的施政方針,也提供具體且清晰的發展建議;更關鍵的是,對於推動社會進步的社會實踐,更扮演重要推手的角色。直到退休後,還擔任「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的董事長,從民間交流的層面繼續貢獻發揮影響力。     本書以蕭新煌教授過去40年來四大學

術實踐的地景,作為四篇22章論文的指引,不僅探究戰後台灣社會的宏觀變遷、中生代學者的社會關懷與實作,處處出現在地社會人文關懷的養分,也架構台灣人對台灣社會、東亞(東南亞)族群和社會的深入瞭解與情感。蕭教授的學術座標相信會讓更多後生學者繼續擴大和深耕對台灣和亞洲社會的影響。 作者簡介   蕭新煌教授     蕭新煌教授現任中央硏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暨總統府資政。研究領域包括:環境運動與永續發展、亞洲中產階級、公民社會組織與民主化、台灣與東南亞的客家族群認同。最新相關著作有《東南亞客家社團的組織網絡》(合編)(2020,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遠流)、《東南亞的新貌──轉型的動力與未來圖像》(合編)(2019,洪葉)、Taiwan Studies Revisited: Routledge Research on Taiwan Studies(合編)(2019, Routledge)、《面對台灣風險社會:分析與策略》(合編)(2019,巨流)、《客家研究與客家學》(主編)(2019,交通大學出版社)、Middle Class,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cy in Asia(主編)(2019, Routledge)、The Making of Ethnic Movements in Taiwan: Origin

s and Impacts(2019,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Occasional Paper, No. 241)、China's Footprints in Southeast Asia(合編)(2018, NUS Press)。   張翰璧     德國Bielefeld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特聘教授。2003年進入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後,運用之前在中研院累積的東南亞研究為基礎,後來的研究集中在東南亞客家、客家女性、客家族群產業等議題。主要的代表著作有《東南亞客家及其族群產業》(2013)、《東南亞婚姻移民與台灣客家社會》(2007)等專書與文章。   楊昊  

  中正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東亞所教授、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暨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同時也是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研究興趣包含東南亞與亞太區域研究,著重於國際關係理論的區域應用、東南亞邊境政治、抵抗政治、環境政治與比較區域主義、智庫與外交政策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包含超過八十篇中英文期刊論文與多本學術專書。 第一篇 總論 1-1蕭新煌教授的學術實踐座標圖 張翰璧、楊昊 1-2 追求社會學想像四十年:轉向、開拓與突破 蕭新煌   第二篇 行動與策略:社會運動與環境治理 把民間社會及社會力找回來/徐世榮  2-1 台灣社會運動研究領域的制度化(1980-2017):文獻回顧與引

用分析的觀點 何明修、黃俊豪 2-2 台灣反核運動的開端:1979-1986 劉華真 2-3 韓國社會運動團體與民主改革:以「參與連帶」與「經實聯」為例 朴允哲、李京兒 2-4 新興工業國家之風險治理挑戰:以2005年台灣狂牛症爭議事件為分析 周桂田 2-5 台灣土地改革再審視 徐世榮、廖麗敏 2-6 影響風險意識與支付意願之個人因素:以台南水患治理為例 許耿銘 2-7 核廢風險溝通的反思:核廢政策的公共審議 杜文苓、謝蓓宜 2-8 台灣邁向低碳社會的公眾態度與政策變遷 林宗弘、蕭新煌、許耿銘   第三篇 凝聚與記憶:台灣與東南亞客家 把客家帶進社會學,把社會學帶進客家/張維安 3-1 誰需要

劉善邦?砂拉越石隆門帽山客家共和國的重建 張維安、張翰璧、黃子堅 3-2 「客家帶」的歷史與空間形成:以台灣和馬來西亞為例 張翰璧 3-3 客家人的移動構圖與聚散連結之時位考察初探 黃世明 3-4 打破客家刻板特色與比較研究的挑戰 林本炫 3-5 馬來西亞霹靂州嘉應客家移民及其網絡關係 林開忠 3-6 檳城嘉應、大埔、永定、惠州與增龍五個客家社團內部與外在的關係 利亮時   第四篇 台灣向前行:東亞與東南亞研究的生根與深耕 撐起東南亞研究的學術新空間/王宏仁 4-1 越南與中國罷工的比較:防禦型與攻擊型的威權國家 王宏仁、陳志柔 4-2 又見「懶惰的土著」?:越南台商工廠的勞動政治 龔宜君 4

-3 台灣東南亞研究的發展第一個三十年與下一個三十年:蕭新煌教授的貢獻 楊昊 4-4 泰國拉瑪九世(1946-2016)政治遺緒的初探 陳佩修 4-5 台灣的韓國研究、韓國的台灣研究 金潤泰   第五篇 治理與福祉:台灣第三部門與青年的四十年轉進 治理與福祉:台灣第三部門與青年的四十年轉進─蕭新煌教授的貢獻與影響/官有垣 5-1 台灣第三部門治理的實證研究:1990年代迄今 官有垣 5-2 台灣非營利組織之評估與公私協力:以十年衛生財團法人輔導計畫為例 陸宛蘋 5-3 父母教育期望對青少年憂鬱症狀影響的社會階層差異 范綱華 序   蕭新煌教授的學術實踐座標圖     這本書的作者與書中的四個

領域標示著蕭新煌教授學術實踐的地圖,X 的時間軸,是蕭老師從回台灣後,在中研院進行研究與在台灣大學任教過程中,不斷加入的學生、同事,個別學者在不同時間點加入蕭老師學術研究的歷程,進行不同研究議題的討論和合作。當然,除了本書的26 位作者,還有其他更多的學生和學者曾經受教於蕭老師,或是參與過他的研究計畫,只是無法參與這次的出版專書。Y 軸則是沿著時間的推移,在研究議題上的擴展。四個領域的22 篇文章主題,標示著蕭老師的學術關心與發展,主要在以下領域:社會運動、台灣客家研究、東亞與東南亞研究、台灣第三部門、環境治理,研究的區域包括台灣、東亞社會、東南亞區域。     上述的座標圖中的研究議題,不但

標示著台灣社會自1980 年代以來的發展軌跡,也展現蕭老師「學術上的社會實踐」,一直到現在。本書的標題「進步與正義的時代:蕭新煌教授與亞洲的新台灣」,希望將蕭老師的學術實踐放回社會脈絡。台灣社會自1980 年迄今,經驗了經濟快速起飛與蓬勃發展的年代,走過民主轉型與鞏固的時代,並且正於社會轉型與再興的世代大步邁前。在這40 年間,蕭老師扮演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不僅在學術領域深耕理論研究,結合台灣發展經驗,提出創新見解;對政府的施政方針,也提供具體且清晰的發展建議;更關鍵的是,對於推動社會進步的社會實踐,更扮演重要推手的角色。直到退休後,還擔任「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的董事長,從民間交流的層面繼續貢

獻發揮影響力,在台灣的主體性上,以「進步」(progress)和「正義」(justice)的文化理念,建立與亞洲各國的關係,鞏固台灣在亞洲的位置。     亞洲的轉型是多面向、全方位的轉變,它的驅動力來自於兩個層面,內部動力與外部趨力。就國家與社會層面而言,包括多元族群文化、公民社會、環境意識、以及國家發展等因素是促進亞洲轉型的內部動力。而外部趨力則是在區域與國際層面的變化,諸如戰爭與和平的國際情勢演進、及各種以國家或非國家行動者所促成的區域整合與串連趨勢。內部動力與外部趨力的融合,促使亞洲和台灣進入新的格局,其中,「進步」與「正義」是最重要的兩個關鍵詞。     亞洲的進步不只是經濟成長的線

性思維,而是在政經、社會、環境、文化等多樣領域的整體永續發展。所謂的「進步」,代表的是治理與制度的進展、理念與關懷的躍進、以及行動與運動的推進,這些都環繞在以人為中心的進步思維中。特別對於客家研究而言,對於在地治理與制度、族群關係的跨國比較、對於客家文化帶的醞釀與擴散等,它牽涉到族群文化與政經社會脈絡的多元議題領域,更涉及從過去積累到未來發展的前瞻視野。     本書共有22 篇文章,分四個主題,議題涵蓋民主政治、客家社會與文化、國際關係、環境正義、公民社會等領域。除了22 篇文章外,還有總論的兩篇文章,除了本篇外,另一篇就是蕭老師親自撰寫的〈追求社會學想像四十年:轉向、開拓與突破〉,生動地回

顧和檢視他40 年來,三個時期在學術生涯中的打拼、合作和突破。另外,在每個主題前,都有一位重量級學者特別寫下蕭老師在四個領域所做的貢獻。     第一個主題是「行動與策略:社會運動與環境治理」,共收錄八篇文章,前三篇以社會運動為主題,何明修、黃俊豪發表〈台灣社會運動研究領域的制度化(1980-2017)〉,該文也特別向蕭新煌教授致意,彰顯其所帶領、為期30 年的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第二篇論文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劉華真教授發表的〈台灣反核運動的開端:1979-1986〉,台灣是唯一一個在反核運動的壓力下,從1980 年代中期就停止核電擴張的亞洲國家,呼應蕭新煌教授所致力的亞洲社會運動的比較研究議程;

第三篇,韓國湖西大學朴允哲教授及李京兒教授發表的〈韓國社會運動團體與民主改革:以「參與連帶」與「經實聯」為例〉,該研究期望能深入分析社運團體的政經社會體制,為新的綜合性社會運動路線提供研究註腳。     中間三篇文章呈現國內環境研究社群所關心的風險社會議題與環境治理挑戰。第四篇,周桂田發表〈新興工業國家之風險治理挑戰:以2005 年台灣狂牛症爭議事件為分析〉,從美國牛肉狂牛症風險政策爭議探討台灣社會與政府對於風險治理典範的變遷、衝突與困境;而第五篇徐世榮與廖麗敏發表的〈台灣土地改革再審視〉則是由三七五減租談起,論述土地政策下的悲歌;許耿銘教授則以〈影響風險意識與支付意願之個人因素:以台南水患治

理為例〉,從都市角度評估,凸顯水患治理的實際挑戰與制度設計。這三篇文章分別從能源、土地、以及災難的角度,呈現台灣社會面臨的環境脆弱性與挑戰,更重要的是,具體凸顯國內環境研究社群對於各項挑戰的解方。後兩篇文章則特別對應環境與正義的主題思辯。杜文苓、謝蓓宜的〈核廢風險溝通的反思:核廢政策的公共審議〉,針對當前的核廢深入分析台灣社會的分歧立場與對話理路;另外,林宗弘、蕭新煌和許耿銘合寫的〈台灣邁向低碳社會的公眾態度與政策變遷〉,乃透過2017 年的國家調查以及理論解釋民眾對低碳稅收和價格政策的偏好。     第二個主題為「凝聚與記憶:台灣與東南亞客家」,共收錄六篇文章,張維安、張翰璧和黃子堅發表〈誰

需要劉善邦?砂拉越石隆門帽山客家共和國的重建〉,文中透過辯證劉善邦存在的真偽,點出更重要的是其背後歷史與故事對東南亞華人的意義與重要性;第二篇張翰璧的題目是〈「客家帶」的歷史與空間形成:以台灣和馬來西亞為例〉,該文從族群空間的觀點探討客家文化帶的醞釀與形構過程。「族群空間」作為一個族群分析與研究的概念,是採取族群人文地理作為理解客家歷史的工具。探討其他族群、自然環境和經濟活動如何與客家文化互動,和產生相互的影響。簡言之,「族群空間」包括三個面向,一是特定地理環境的社會空間;二是具體時間的歷史過程;三是上述空間和時間經由人類與自然、族群間互動所產生的文化特質與族群關係。第三篇論文則是黃世明的〈客

家人的移動構圖與聚散連結之時位考察初探〉,該文以時位考察的方式,討論客家族群的移動軌跡與社會鏈結。     後三篇討論亞洲的客家研究議題,其中東南亞的客家研究是台灣社會瞭解亞洲社會脈絡與族群文化的重要途徑。林本炫的〈打破客家刻板特色與比較研究的挑戰〉,討論進行跨國客家研究比較研究的脈絡、特色與基本架構;林開忠撰寫的〈馬來西亞霹靂州嘉應客家移民及其網絡關係〉,從地域性的馬來西亞個案研究著手,深入呈現客家移民與在地經濟商業網絡的互動關係;最後則是利亮時的〈檳城嘉應、大埔、永定、惠州與增龍五個客家社團內部與外在的關係〉,同樣也是透過比較研究的方式進行東南亞客家社團的社會脈絡梳理。這三篇論文呈現出蕭新

煌教授所帶領的客家比較研究團隊的田野經驗、創新議題的分析角度、以及跨國比較研究的團隊成果。     第三個主題與東南亞研究有關,「台灣向前行:東亞與東南亞研究的生根與深耕」主題中,王宏仁、陳志柔以〈越南與中國罷工的比較:防禦型與攻擊型的威權國家〉為題,討論當前台商在東南亞面臨到的挑戰;龔宜君的〈又見「懶惰的土著」?:越南台商工廠的勞動政治〉,從在越南台商與基層勞工雙方互動的界限,解析支配權力以及勞工反抗產生的原因;楊昊發表的〈台灣東南亞研究的發展第一個三十年與下一個三十年:蕭新煌教授的貢獻〉則是綜合回顧過去30 年來由蕭新煌教授促成的台灣東南亞研究之發展議程與特色,並且勾勒下一個30 年的深耕

路向;而陳佩修是以〈泰國拉瑪九世( 1946-2016)政治遺緒的初探〉,回顧泰國研究的發展軌跡;最後,韓國同德女子大學中國學系金潤泰的〈台灣的韓國研究、韓國的台灣研究〉則是呈現台灣過去發展韓國研究的特點。     最後是「治理與福祉:台灣第三部門與青年的四十年轉進」,第一篇文章為官有垣發表的〈台灣第三部門治理的實證研究:1990 年代迄今〉,呈現公民社會研究的發展議程,並且特別聚焦於第三部門治理的運作軌跡。第二篇是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兼任副教授陸宛蘋撰寫的〈台灣非營利組織之評估與公私協力:以十年衛生財團法人輔導計畫為例〉,該文特別從公私協力的角度討論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社會深耕與轉型的動力

與合作關係;第三篇論文則是范綱華所發表的〈父母教育期望對青少年憂鬱症狀影響的社會階層差異〉,這篇論文探討不同階層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如何透過生活支持、負面互動、以及自尊的中介,影響國中青少年的憂鬱症狀發展。這三篇文章呈現出治理理念的變遷、第三部門的發展轉進、以及不同階層的父母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凸顯公民社會的發展圖像。     除此之外,針對上述四大主題,徐世榮、張維安、王宏仁和官有垣更分別撰寫蕭老師在個別主題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為這些主題所帶來的意義與影響。徐世榮〈把民間社會及社會力找回來〉,認為蕭老師經由環境保護運動及消費者保護運動等的研究,提醒我們民間社會的重要性,也提醒我們環境問題並非

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它更是複雜的社會問題,是將民間社會及社會力這個重要面向納入台灣政經研究的主要貢獻者;張維安〈把客家帶進社會學,把社會學帶進客家〉,該文回顧當代台灣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從社會學的角度檢視其中變遷路徑,同時透過文獻與經驗的梳理,凸顯蕭新煌教授與客家研究先進對於此一學術領域的扎根及推進貢獻;王宏仁〈撐起東南亞研究的學術新空間〉從自身的大學求學經驗,闡述蕭老師透過研究不同的社會文化,解析台灣的特色以及可能的機會與限制,並促成社會學研究新的轉向,其中1994 年中研院成立東南亞研究計畫後,更進一步將東南亞研究在台灣開枝散葉;官有垣〈治理與福祉:台灣第三部門與青年的四十年轉進─蕭新煌教授

的貢獻與影響〉以四個面向鋪陳蕭老師在「台灣第三部門與公民社會」研究的貢獻與影響,並期盼在蕭老師的領導下,大家能再攜手為此一研究領域作出更多的貢獻。     蕭老師的學術實踐座標圖,不但標示著戰後台灣社會的變遷、年輕學者的社會關懷與實踐,更是在地社會人文關懷的養分,架構台灣人對台灣社會、東亞(東南亞)族群和社會的深入瞭解與情感依附。這個學術座標還繼續在擴大和深耕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張翰璧、楊昊   後記     本書的22 篇論文均先發表在2018 年12 月15-16 日於宜蘭礁溪以同名為主題舉辦的國際研討會,經修改審查後收錄。研討會的召開蒙何明修的前期策畫、彭雪莉的聯繫和政大東南亞研究中

心多位同仁的執行,以及蕭老師門生們的積極熱情與會,才得以順利完成。在集結論文成書出版過程中,彭雪莉和羅玉芝出力也甚多,在此一併致謝。 追求社會學想像四十年:轉向、開拓與突破 蕭新煌 一、楔子 十年前,我在《台灣的社會學想像》(王宏仁、龔宜君主編,巨流,2010)一書中,以「我與台灣的社會學想像」為題,分別寫了我治社會學的三部曲和台灣社會學典範轉移的三部曲,以及這兩個不同三部曲的互動和交集關係。該文回顧的是我過去30 年來治社會學生涯的心路歷程,談的大多是回首來時路我與社會學的三種心境的轉變:好奇、認同和執著;以及我又如何不滿被「無根與依賴」的台灣社會學洗禮,接著如何親身投入台灣社會學的「扎根

和自由」,最後又如何目睹和接力讓台灣社會學能更「成熟」和鼓勵「爭鳴」。 上述三個心境和三種作為的書寫,像是我與社會學關係的自我剖析和自我表白。談得比較少的卻是我數十年來的學術研究的實質內涵和發生的轉變。現在回想起來,確實也應該寫下我過去40 年來到底做了哪些社會學學術研究?為何做?如何做? 正巧在我退休前夕,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好意邀我在為退休研究人員而規劃的「火炬系列」演講補白。這篇文章的文本就是根據那次口頭演講(2018年12 月21 日)的文字版,連題目也沒作更動。 當時,我就是以「追求社會學想像四十年:轉向、開拓與突破」為題。我似乎情有獨鍾「社會學的想像」這個由C. W. Mills

創造的概念,作為幾次寫自我回顧文章的標題。第一篇是早在1983 年(當年我35 歲),我以「追求社會學的想像」,寫了我當年(1967 年)考進台大社會學系到1983 年回中央研究院和台大社會學系工作4 年那段長達16 年的社會學之旅。第二篇則是上述提到的那篇《我與社會學想像》(當年我60 歲),第三篇則是我為中研院社會所20 年紀念特刊所寫的《在這裡,我實踐社會學想像》(2015,當年我67 歲),在該文我回想和欣賞在社會所遨遊、探索社會學堂奧的經驗。本文(我已70 歲),我四度用這個概念,只是書寫時間更長(前後40 年),也認真回顧我的社會學之旅所經歷的研究轉向、嘗試去開拓領域和努力所做的

學術突破。

台灣東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琪斐大放送】芬蘭4度奪最快樂國家 信任感是快樂的秘訣?
【凱莉出張嘴】美中高層會談不歡而散 外交辭令下的真心話?
【世界都在看】美國種族仇恨犯罪暴增 亞裔女性遭雙重歧視?
【動眼看熱鬧】台琉旅遊泡泡即將出團 疫苗護照台灣可跟進?
      feat.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姜冠宇醫師
【漏網東西軍】山寨海鮮流竄國際市場 該如何反制海鮮詐欺?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與小學中年級學生共築幸福的英語話劇社團之教師自我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東亞的問題,作者葉欣 這樣論述:

這本「自我研究」的研究論文,是身為國小英語話劇社團的指導教師以自我探究做為行動實踐。研究者於初任於英語話劇社團教師時,在前期課堂中所經歷的挫敗、衝突與矛盾,召喚出我生命經驗裡「幸福」的原形。 以研究者個人生命作為研究主體時,研究者藉由自我敘說之方式還原自我、原生家庭在社會脈絡下的行塑歷程;研究者也藉由省思札記、影音資料等多樣資料做為研究自我的工具。研究者針對自我成長與原生家庭之經驗的建構,取自Clandinin和Connelly(2000)提出進行敘說探究時三度敘說探究空間(three-dimensional narrative inquiry space),也就是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連續

性(continuity)、人和社會的互動性(interaction)、情境的場域性(situation)為三個向度。研究者以敘說、書寫、觀看與反映,使得研究者有機會「重構」、「解構」及「再重構」詮釋幸福形塑的歷程。 研究者經由爬梳過自我的生命經驗,並遷移幸福感至話劇社團的課程與學生。研究者持續梳理深埋於研究者意識內的教學哲學【共築幸福】,是如何與學生還有話劇社團課程進行交互作用,以期待自己勾勒出幸福感與教學哲學之間的意義與關係。 在本研究的結尾,研究者透過上述歷程,將自我生命經驗凝住,並試著從自我/社會結構中端詳地反覆觀看,歸結幸福感在自我、教育、社會層面的意義與價值。也因著研究歷程中邀

請他人成為研究中的一部份,研究者在其過程中體悟到自身從「被枷鎖捆綁」的心理狀態,逐漸蛻變為一種「釋然的自我和解」的狀態,並強調本研究模型所帶來的個人成長以及專業成長是研究者珍貴的資產。

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工法

為了解決台灣東亞的問題,作者綾部廣則,梶雅範,神里達博,小林傳司,調麻佐志,杉山滋郎,塚原東吾,平川秀幸,廣野喜幸,藤垣裕子,松原克志,宗像慎太郎 這樣論述:

九個重要案例,看透生活中切身的安全議題 九道思考工法,按部就班重奪回生活自主權     天氣預報細懸浮微粒超標,下班後小王戴上口罩走出公司,順路走到超市買一瓶牛奶回家,但哪一牌的牛奶才是安全的?喝豆漿吧,那麼非基因改造黃豆的標示在哪裡?出了超市買晚餐,前些日子烹調用油大廠連環爆出問題,現在外食真的安全嗎?回家之後,上網隨意留言開個玩笑也要小心,誰知道會不會被告?上床睡覺開冷氣,腦中閃過福島核電風波,響應節能省電吧,但不開冷氣,地球暖化成這樣,吹電風扇還是熱熱熱!……小王的一天就這樣昏昏沉沉地睡了過去。明天恐怕只是今天的複製。     難道只能這樣嗎?科技主宰了現代社會,科技帶來生活的

便利,但同時也帶來大大小小的風險與災難。政府的失能,更加深了民眾的恐懼,不安的感覺逐漸蔓延。我們連日常生活中吃下肚的坐上去的穿上身的住進去的都難以確定安危,安身立命變成一種奢侈。聽天由命就是我們的宿命?     安身立命,真的那麼困難?   日本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傾注全力,由多名學者合寫出這本深入淺出、兼具案例和理論的通識著作,期間國際知名STS學者也紛提懇切的建議。它可以是給學生的通識教科書,更可以作為給一般大眾的「教養書」。書中選取九個日本特別重要且具代表性之科技災害案例並深入分析,時間從五零年代到今天;從國際知名的痛痛病與水俁病,到近年全球都議論紛紛的狂牛症、愛滋與核能議題,以至新興爭

議──網路訴訟。這些不只是日本,也是現今台灣所不得不面對、卻又躊躇不前的難題。更可怕的是,未知的災難還會一直到來!     本書嚴格審視政府、專家與科技廠商的作為,並提供民眾必要的科技素養。對於專家的建言,以及專家和政府的合作,我們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應該如何判斷、如何檢視?此書破除專業與常民生活的籓籬,透過殷切平實的書寫,邀請大家共同來思考這些難題,覓尋安身立命之道。

從哈林、牙買加到中國:《尋找羅定朝》的離散經驗與混合認同再現

為了解決台灣東亞的問題,作者陳曼誼 這樣論述:

過去的離散研究重點展示了對全球化和跨國主義的理解所衍生的相對問題,在集體的意義上試圖界定移民社群間身分位移的共同經驗,但這種想象中的共同經驗容易造成獨立主體或社群間對種族、文化和政治的缺乏認知,以致錯把個別移民與離散族群的經驗統一化。非裔美國人葆拉·麥迪森在紀錄片《尋找羅定朝》和同名書籍中揭露了亞非混血族群的邊緣處境和認同困境,其複雜的離散身分呈現出一個主體承載多重文化的可能性,展現了靈活的、有韌性的和情境式的身分認同,也使客家華人離散研究與非裔離散研究產生實際的關聯。由此問題意識出發,本研究將借鏡於文化研究的理論,以「離散」與「認同」作為兩大主軸,聚焦於紀錄片《尋找羅定朝》,探討葆拉和其牙

買加、中國、美國的家人在遷移與回歸的軌跡中如何再現其複雜的離散經驗和混雜的身分認同。本研究包括三部分:首先透過離散與認同的相關理論來探討文本中所呈現的跨種族血緣關係及混合身分認同問題;其次將聚焦於葆拉與其母親內爾這兩位第三世界混血女性,援引第三世界女性主義的相關理論,探討文本內外的邊陲與抗爭的生命經驗所呈現的文化政治經濟學脈絡;最後將以史書美等人的「華語語系研究」作為切入點審視影片中所體現的非洲性與中國性,探討弱裔連結的可能性和自我身分建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