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紀錄片導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灣紀錄片導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寧若曦寫的 成長很難,願你不曾遺忘當初 和邱貴芬的 「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慢工出細活的「紀錄片真實美學」 2015臺灣國際紀錄片巡迴展 ...也說明:期盼紀錄片能納入更多元的觀點,林木材指出長久下來紀錄片似乎成了弱勢族群的代言人,我們對紀錄片的想像有太多的限制,受限於台灣紀錄片承襲的傳統,和導演養成環境,尤其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蜂鳥出版有限公司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新聞研究所 林照真所指導 王達的 大陸獨立紀錄片的在台連結(2013-2018) (2019),提出台灣紀錄片導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獨立紀錄片、大陸、台灣、文化關係、認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邱貴芬所指導 陳淑芳的 自由移動的美妙旋律──柯金源《獼猴列傳》、《擺盪》的紀錄觀點 (2012),提出因為有 柯金源、紀錄觀點、《獼猴列傳》、《擺盪》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紀錄片導演的解答。

最後網站紀錄片影展TIDF 選片指南:三大競賽、焦點影人則補充:TIDF表示,今年台灣作品表現不俗,導演黃信堯新作《北將七》同時入圍亞洲視野競賽和台灣競賽,將於TIDF世界首映,去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李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紀錄片導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成長很難,願你不曾遺忘當初

為了解決台灣紀錄片導演的問題,作者寧若曦 這樣論述:

  失去,原來是我們用一輩子也不會痊癒的事。   十二歲那年,爺爺從客廳那扇窗跳了下去,那是「長大」在我身上烙下的第一個印記。   走過親人的驟然離世、經歷校園欺凌與朋友背叛、踏入社會的迷失與對人生的懷疑,跨越抑鬱的三百六十多個日子,這時候純真已經碎滿一地。青春不是一場瀟灑的大雨嗎?怎麼患上重感冒的自己還是久久未癒?   在歲月中摔得一塌糊塗,才發現人隨著年紀漸長,丟失的更多;熱情、勇氣、夢想埋得更深。只是,厭倦大人社會不代表討厭這個世界,散播不了正能量也可以抱著實際的態度生活得充滿幹勁吧。   人生漫漫,哪怕走得蹣跚,只要你不曾遺忘,也是逐點逐點前進著。   厭

世代另類療癒的聲音、《A Day Magazine時尚生活雜誌》專欄作家寧若曦的二十年成長筆記。   「迷路之後,我終於看到了這份成長哀愁的出路,原來是選擇。而我眼前的風景,亦日漸澄明了。」 名人推薦   台灣紀錄片導演陳志漢、美好生活旅店X蘋果咬一口ROOM創辦人丁靖恒暖心推薦 好評推薦       「人終將一死,也沒人可以預知死期,所以尊重自己剩餘的時間,好好去活,不要留下一絲一毫的遺憾。我是帶著這樣的心情去拍紀錄片,我相信若曦也是帶著這樣的想法去完成這本書。」——陳志漢 台灣紀錄片導演   「就像本書作者所說:堅持你相信的,相信你堅持的。無論任何事情,只要有足夠的信念及努力,

那麼全世界都會幫著你實現!」——丁靖恒  美好生活旅店X蘋果咬一口ROOM創辦人  

台灣紀錄片導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楊力州生於彰化,其父親在農村裡以肖像畫為生活工具,一心想成為畫家,楊力州回憶他童年老家的客廳,總是擺滿50張以上未完成或已完成的遺照。耳濡目染下,楊力州從小也喜歡畫畫,一路升上復興美工,大學也是就讀美術系。唯漸漸的他就明白父親跟藝術界畫家的差異。大學時代因為繪畫比賽獲8萬元獎金的楊力州,買了人生第一台攝影機,從此他不再畫畫,脫離美術世界。

會有這樣的轉變,主要是因為楊力州開始接觸大量的電影,並著迷不已。尤其是台灣紀錄片導演吳乙峰描述白化症的《月亮的小孩》,觸動並啟蒙了楊力州,發現世界有一群人渴望被別人認識、知道他們是誰。
畢業後,楊力州在復興美工當了兩年老師,但對於將來的可預期感到不安,想到自己就要教書一輩子,人生的牌如此確定攤在眼前,毫無未知,30歲的他乃毅然決然離職,前往國立臺南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學電影。

多年後,2019年上映的《紅盒子》,主題是布袋戲傳承與父子關係,但楊力州自言,隱性子題是人如何成為自己。他坦率表示,他跟《紅盒子》的陳錫煌其實都一樣,想要成為自己,不活在父親的陰影下,只是他在大二時走向與父不同之路,而陳錫煌要到76歲時才邁向自我之途。且楊力州另有所悟,關於父親對他的期待,或是他自身的想像,是他少年時想要成為父親所期待成為的樣子,根本不是父親加諸於他。

因緣際會下,楊力州展開老人命題的紀錄片創作,一為失智失能老人的《被遺忘的時光》,楊力州企圖紀錄、呈現他們的世界的真實,與常人的世界的真實,彼此之間的巨大落差。另一則是老人家跳舞的《青春啦啦隊》,反向地看望健康老人如何走向晚年。兩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捕捉、凝望老人的生活現狀與樣貌,楊力州希望能有更多的面向理解老人群體日常。

拍攝紀錄片時,楊力州會全神投入現場,拍完有難以抽身之感,他認為自己太難說再見,所以會持續關注被攝者後來的狀態,包含《奇蹟的夏天》那群踢足球的國中生們。楊力州提到,《奇蹟的夏天》首映後,對他們說過的一番話耿耿於懷多年,因為他在當下的勉勵是要年輕人們努力踢足球,但楊力州心知肚明台灣並沒有良好的足球環境。

7、8年後,楊力州前往台中觀看世足會外賽中華隊對越南隊,即便中華隊輸了,但在場11位足球員中有4名國手是《奇蹟的夏天》裡的中學生這件事,對楊力州而言,就已經是勝利了,至此,楊力州心中才能舒坦,不再感到愧疚憂愁。

小檔案

十五歲時希望可以成為畫家,卻在二十五歲時成為老師,本來以為會一直教到六十五歲退休,沒想到三十四歲時得到金鐘獎,接著三十七歲得到金馬獎,之後成為想都沒想過的導演。也因為拍片,他成為別人眼中的體育政策、老人議題、東南亞政策、偏鄉教育的專家,但其實他只會拍片,只喜歡好好說故事。

其紀錄片作品有《紅盒子》、《我們的那時此刻》、《拔一條河》、《青春啦啦隊》、《兩地: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林海音》、《被遺忘的時光》、《征服北極》、《水蜜桃阿嬤》、《奇蹟的夏天》、《新宿驛・東口以東》、《飄浪之女》、《我愛(080)》、《打火兄弟》等。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馬立群
後製/賴炫佑
作品提供/楊力州
場地提供: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有限公司

🎥官網 https://1imageart.com/
🎥Youtube高畫質: http://bit.ly/2PVoJHu
🎥更多導演專訪: https://www.1imageart.com/cover-people

#導演 #紀錄片 #一影像 #楊力州

大陸獨立紀錄片的在台連結(2013-2018)

為了解決台灣紀錄片導演的問題,作者王達 這樣論述:

二十一世紀以來,大陸與台灣的影視聯繫進入快速發展期,被認為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工業夥伴關係」。在工業融合驅動下,台灣人才大幅「西進」。但是,大陸獨立紀錄片工作者卻逆流而行,2013年後頻在台灣亮相,影響甚大。本論文以半結構式訪談為研究方法,嘗試瞭解2013至2018年大陸獨立紀錄片在台連結的現狀,與連結形成的深層原因。本論文採訪台灣紀錄片導演、學者,以及來自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公視、CNEX、台北市紀工會等機構的工作者共十三名。本論文發現,2013年後,兩岸獨立紀錄片互動進入「策略聲援期」;台灣透過多個節點與大陸獨立紀錄片連結,並形成相應機制;兩岸獨立紀錄片工作者的連結受到兩岸政治經濟情境、專

業認知共識的影響,而非僅靠產業因素推動。本論文部分填補了大陸獨立紀錄片海外傳播領域中台灣研究的空白,更新了目前兩岸影視關係研究中僅強調工業因素的理論視野,針對未來兩岸文化交流,提出了諸多現實建議。

「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紀錄片導演的問題,作者邱貴芬 這樣論述:

如何看見,我們原本看不見、未能看見或視而不見的台灣? 紀錄片提供了看見台灣的新的角度與方式, 然而我們又如何「看見」紀錄片中的洞見與不見?     在1980年代中葉與台灣新電影幾乎同時出現的台灣新紀錄片到底有何可觀之處?與台灣新電影的觀賞或解讀方式有何不同?這些「新」紀錄片之「新」,如何界定?歷經三十年的發展,是否形成特有的傳統?經歷了哪些階段的發展?開發了哪些台灣紀錄片獨特的研究議題?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和值得探討的問題?與其他東亞的紀錄片相較,台灣新紀錄片展現了哪些特色和侷限之處?「國際發聲」的可能與挑戰為何?本書除了探討這些問題,也澄清「紀錄片」的定義和研究方法,引導讀者進入台灣紀

錄片的場域。     全書分五大章節:導論、歷史紀錄片、環境紀錄片、記錄倫理、以及台灣紀錄片的國際發聲。書中討論的數十部作品涵蓋各類型紀錄片,導演跨越不同世代、族群與性別,包括柯金源、馬躍•比吼、比令•亞布、蕭美玲、賀照緹、李香秀、簡偉斯、沈可尚、簡毓群、齊柏林、楊力州等。

自由移動的美妙旋律──柯金源《獼猴列傳》、《擺盪》的紀錄觀點

為了解決台灣紀錄片導演的問題,作者陳淑芳 這樣論述:

在當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中,所謂的「紀錄觀點」主要是呈現導演的選擇、觀點與關懷課題,也藉此演繹當下的現實社會環境。同樣地,環境紀錄片就是以環境工作者的視野來記錄台灣自然環境的變遷,在探索、記錄環境議題的同時,也呈現導演的經歷、情感與觀點,更展現出自然環境及社會人文的時空背景。因此,本文將從台灣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所攝製的動物保護議題的環境紀錄片,一方面呈現柯金源導演的生命經歷,以及長期投入田野調查的過程,是如何影響他透過文字、影像來「發聲」在地情感與民間聲音,以呈現主流媒體以外的另類視角。另一方面,也將實際分析其兩部以動物為拍攝對象的紀錄片《獼猴列傳》(2004)與《擺盪》(2010),是如何分別

凸顯出台灣動物保護的問題:前者關注的是「台灣獼猴」與人類之間的互動問題,導演試圖提出從衝突到未來和解的可能性;後者則是以跨國視野來談動物保護問題,主要是關切外來物種紅毛猩猩在台灣大眾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如何成為民眾爭相豢養的「寵物」。最後,本文認為柯金源導演對於環境議題的介入方式,主要是透過訪談記錄和長期觀察後,以影像紀錄或文字、圖片來見證環境議題的影響層面,藉此吸引閱聽人的目光,也督促政府實施有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