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台灣電影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小莊SeanCHUANG寫的 潮浪群雄1 和黃孝儀的 與神片同行:走過韓影黃金二十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優人物】「悲情城市」背後的故事/出品人邱復生 - YouTube也說明:一部「悲情城市」是 台灣電影 史重要的里程碑,首次以 電影 形式觸碰二二八事件議題、首次獲得國際三大影展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而在技術上,更較之前有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辣 和台灣遊讀會股份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電影學系 何平所指導 謝家忻的 《影人與他們的時代》紀錄片創作理念及製作說明 (2021),提出台灣電影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電影史、台語電影、中影、台灣新電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碩士班 邱啟明所指導 林逸青的 保險理賠戰士-CEO 新人培訓計劃 (2020),提出因為有 保險、保險經紀人、理賠、業務員、廣告、連續劇、小成本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電影人的解答。

最後網站【金像獎2018】台灣電影人:香港電影在台灣的黃金時代已落幕則補充:郭志成表示,台灣的整體香港電影票房,過了新藝城的年代後就不太好賣了,不過港片票房受大衝擊的,主要還是台灣在2002年加入WTO,開放市場讓歐美片商進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電影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潮浪群雄1

為了解決台灣電影人的問題,作者小莊SeanCHUANG 這樣論述:

「這是電影界最黑暗的時代,也是最有可能的時代。」 2022小莊最新創作《潮浪群雄》預計5冊 記錄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40年 致 那些拍電影的人 明驥、吳念真、小野、楊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張毅、 段鍾沂、侯孝賢、朱天文、陳坤厚……陸續登場   1980年代的台灣,威權體制式微,民風逐漸開放。由黨國掌控的電影龍頭—「中央電影公司」也開始面臨巨大挑戰,從市場對「政治正確」的歷史鉅片反應疲軟,到電影內容在威權與民主間,那個拉扯而模糊的審查界線不知如何拿捏。時任「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的政戰少將明驥,大膽聘用兩位非電影專業的「文青」:在地文青吳念真、海歸文青小野,進行改革,在少將的鼓勵與

兩位文青的熱忱下,屢次衝撞體制並與諸多當時的新銳導演合作。這段期間,不僅台灣電影圈逐漸形成一股風潮,更多次於國際上獲獎,翻轉台灣電影人的視野,更成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推手。   電影新浪潮與台灣文學的碰撞   一批年輕作家如吳念真、小野、朱天文、朱天心、廖輝英等人,紛紛投入編劇的工作,新生代導演向台灣文學取經,碰撞出新火花,走向社會寫實題材,開啟了台灣電影與作家之間相互輝映的創作時期。   台灣新電影從《光陰的故事》(1982)開始,《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風櫃來的人》、《油麻菜籽》、《冬冬的假期》、《青梅竹馬》、《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恐怖份子》、《尼羅

河女兒》、《悲情城市》等,這股浪潮開啟了另一種電影美學與影像的世界觀,為台灣電影創造歷史定位。尤其在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更奠定了台灣新電影創作者的歷史地位。     內容介紹   在那個國泰民安卻思想箝制的年代,一群充滿夢想的人們在這盤根錯節的困境中,面對挑戰與挫敗,期待著那段漫長黑暗後的那道曙光。   1980年的某天,在市立療養院工作的吳念真接到來自「明總」的電話。不久之後,28歲的吳念真進到了中影⋯⋯   而1979年中斷學業回國一年的小野,因被拖欠稿費找上「債主」中影。不久之後,29歲的小野也進入中影,成為吳念真的同事……   兩個對台灣、對

電影充滿理想的文青,該如何在這個保守僵化的體系下,改變什麼呢? 名人推薦   小野(劇作家)   藍祖蔚(國家影視廳中心董事長)   王耿瑜(《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編劇)   蔡珮玲(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獎得主)   王師(牽猴子行銷總監)   傅天余(《帶我去遠方》電影導演)   ——齊聲推薦   新電影的「新」就是勇敢踏出一大步,要成為世界第一!――楊德昌   小莊透過人物的誇張表情和情境的描繪設計,加上迷人的光影和色彩,真實重現了那個發生在四十年前的故事。雖然我都知道後面的故事,但仍然迫不及待想看下一集。――小野   身為電影工作者,這本書帶給我繼續走下去的莫大動力!――蔡珮

玲   如果《光陰的故事》是興中會,《兒子的大玩偶》就是同盟會,革命就發生在一個最不可能發生的地方。――詹宏志   《潮浪群雄》的故事場景主要就在那間辨公室裡,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仙走了,龍隱了,時代就消失了。小莊的畫作讓我的思緒又重回那間辦公室:那時我們都還年輕,還有好多好多歌想唱,如今歌聲雖已喑啞,卻還是慶幸日子曾經那樣閃亮過。――藍祖蔚   相較種種理論教科書,這個故事更直指電影創作的本質!——傅天余

台灣電影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988年,在紐約有攝影棚、工作室的黃明川,斷然地捨棄美國的商業攝影事業,返台定居,並全心投入電影《西部來的人》(1989)、《寶島大夢》(1993)、《破輪胎》(1999)的拍攝。這三部劇情長片合稱《神話三部曲》,開啟台灣獨立製片先河,對日後台灣電影人大有啟發,包含《流浪神狗人》、《行者》導演陳芯宜,及《築巢人》、《幸福定格》導演沈可尚也曾參與黃明川電影的拍攝、製作。

有感於90年代台灣電影普遍性的匱乏與單薄,投資方往往只要求商業的成功,而無視於藝術成就,黃明川決心投入獨立製片電影的創作,從《西部來的人》原住民遠古神話與社會處境,到《寶島大夢》戳破軍國神話和直搗黑幕深處,乃至於《破輪胎》以電影中的電影形式探索公共藝術,三部曲完整地體現、紀錄90年代的強烈騷動。經歷三次傾家蕩產又再起的黃明川,儼然台灣電影界的韋納.荷索,充滿無比強悍的創作意志。

如同返台時與過去(平面、商業攝影)決斷的作為,在拍完《破輪胎》後,黃明川捨棄劇情長片,將全部火力轉向紀錄片,拍攝文學家、詩人、藝術家。在當時,藝術紀錄片完全是處女之地,充滿無限可能與自由,因此引起他的興趣。他以為90年代不只是混亂的年代,也是藝文啟動慾望最高的時代。紀錄片不只有凝視各種現實衝突、體制悲劇和戰亂,黃明川更想紀錄藝術家們如何創造、又如何生活。

2018年黃明川的新作《給自己的情書》,結合紀錄片與劇情片兩種形式,以女性觀點為主。黃明川表示,對女性經驗的關注,並非突如其來,是長期的觀察與體悟,早在《神話三部曲》時,女主角都比男性腦筋更為清楚,且勇往直前地開拓命運,便可以見得。而他正在進行的影像計畫是紀錄國際女詩人,包含台灣、伊朗、印度、東南亞等地,她們在社會參與的角色。

而黃明川浸淫多年的藝術家紀錄片,也繳出傲人的成績單,作品繁多,涵蓋面向亦廣,且幾乎是全景觀的收攬,如14集的《解放前衛》堪稱台灣藝術家風起雲湧的時代切片,《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宏大而深遠,將詩人們的口音視為寶藏,予以妥善留存,《櫻之聲》更是台灣最後一批跨語詩人絕無僅有的影像紀錄。
他總是花費許多時間去紀錄創作者的聲影,《肉身搏天》拍了5年,《櫻之聲》從1994到2002持續思索跨語詩人的呈現,《解放前衛》每一位藝術家大多跟拍4年,如此才能有時間的厚度,才能真正深入精神脈絡與社會連結。他深悉任何潮流都會消逝,再怎麼前衛多年以後仍然會變成過時,然而時代的體驗是不可逆的,對黃明川來說,每一個時代的訊息,每一種獨特珍貴的經驗,都是紀錄片最無從取代的特質,也方有可能抵擋得住時間的改變。

小檔案

黃明川,知名紀錄片導演,倡導台灣獨立製片及藝術紀錄片的先驅。
1955年生於嘉義,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赴美國紐約藝術聯盟主修石版畫,又於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學院主修美術、攝影。曾任國藝會董事、國家電影資料館之電影基金會董事及顧問、台新藝術之視覺藝術獎國際決選團主席、公共電視基金會董事、華視董事、電影中心董事,2008年至2010年間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現正生活於臺北,為黃明川電影視訊有限公司負責人,以及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藝術總監。

1983年曾獲第一屆雄獅美術評論新人首獎,後並撰寫〈台灣攝影史簡論〉,涵蓋清、日兩個時代,係臺灣有史以來的第一篇攝影史。90年代第一位拍攝台灣的228建碑風潮,完成《碑林二二八》。
1989年起至1999年完成三部獨立製作之電影劇情長片《西部來的人》、《寶島大夢》及《破輪胎》,先後獲夏威夷國際影展、新加坡影展、金馬獎影展等國內外最佳攝影獎、銀幕獎及評審團獎項的肯定。劇情短片《鹿港情深》及《1995後工業藝術祭》等受邀參加香港電影節、溫哥華電影節、鹿特丹等國際知名影展;釜山國際影展與香港獨立影展亦均擧辦過他三部劇情片的回顧專題

黃明川30多年來長期聚焦於台灣當代藝術人文紀錄片的拍攝,策劃並完成過《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1999-2009)、《裝置藝術十年》(1995-2004)、《地景風雲》(1993-2005)、《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台灣前輩美術家》、《飛越科技藝術》等紀錄片系列,於華視和公共電視播映。另外,尚有四位本土小說家《賴和》、《楊逵》、《東方白》、《林雙不》(1993-1997)專輯系列紀錄片。2003年藝術紀錄片《解放前衛》共14集,榮獲第一屆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年度首獎。

2010年完成台灣日據時代跨語作家《黃靈芝與錦連》、《陳千武、林亨泰與羅浪》身影之文學家紀錄片,最近完成最後一群跨語詩人的追踪,發表《櫻之聲》(1994-2016)。
2011年起自製新紀錄長片系列,計有《縱花烈放》、《辛辣國族》、《一個女藝術家之死》、《詩藝親親》、《櫻之聲》等,近期來回美國與台灣,拍攝紐約台裔行爲藝術家與其環保意識強烈的作品,製作《肉身搏天》紀錄片。此外也接受高雄市立美術館及國立台灣博物館等之委託,拍攝多部藝術家與攝影家之短片及國家影音檔案;他於2014年為他的出生地嘉義市建立亞洲第一個《國
際藝術紀錄影展》至今,並爲嘉義市拍攝兩部美術相關的紀錄片。

《影人與他們的時代》紀錄片創作理念及製作說明

為了解決台灣電影人的問題,作者謝家忻 這樣論述:

過去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但對每個經歷過的人來說都不同。時代與個人的關係也許不一定能直接看出影響,但在高文化敏感度的電影產業,一個人的成就,往往與時代變化綁在一起。雖然時代變化是客觀事實,但對當時身處於時代尖峰的資深電影人們,他們如何面對屬於自己的時代?紀錄片《影人與他的時代》採集了19位台灣資深電影工作者,經由整理與比較後,找出每位受訪者與時代變化之際,所經歷的人生課題或選擇。本片由下而上的拼湊過往細節碎片,且以個人角度為出發。期待以受訪者個人主觀提出重要的經驗,拼湊當年由個人角度感受到的事件之大小、對個人影響,建構出更立體的時代樣貌。除此之外,集體記憶收集與重製,期望能夠在此刻重塑過去,成

為各種藝術文化發展創作的基石。最後本創作論述,會針對創作前製期、拍攝期、後製期與後期放映,作完整說明與檢討紀錄。期望透過流程的紀錄,讓未來進行相關創作者,提供經驗與參考。

與神片同行:走過韓影黃金二十年

為了解決台灣電影人的問題,作者黃孝儀 這樣論述:

  揭開韓國電影黃金20年不斷登峰造極的關鍵秘辛!   影迷必看、韓迷必看、有志投入影視娛樂產業的職人/創作人非看不可!   揭開韓國電影在刷新本土票房、海外市場拓展與囊括國際殿堂大獎,不斷登峰造極的關鍵秘辛!   韓國電影一直是台灣電影市場復甦最好的參考範例,為何我們總是停留在遙望,忽視更進一步的探討與落實?   《與神片同行──走過韓影黃金20年》是一本集作者黃孝儀在電影圈工作20年間的種種血淚交織經驗而成的書,提供了大量專業卻平易近人,同時不失嚴肅的內容,帶所有的影迷與從影人員走過韓國電影黃金20年,一窺韓國電影發展史,看看韓國影業是如何從不被政府重視,甚至被

壓榨的黑暗時期,一路谷底反彈,到現在搖身一變成為能媲美好萊塢大片實力的黃金時期。   本書誕生的一大起源來自作者在業界長期打滾下,感嘆台灣影業的故步自封與前途不明的未來,因此希望能借鏡在亞洲擁有和台灣類似條件卻逐步成長到揚名國際的韓國影業,讓台灣相關從影人員或有志於投入影業的人有個良好的範例指引,刺激國片產業往正確方向前進的動能,更期盼台灣電影終有一天能如韓國電影般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往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未來發展! 好評推薦   「本書條理清楚,分析詳盡,非常值得參考」from《藍色大門》《危險心靈》著名影劇導演 易智言   「台灣電影人值得參考借鑑的讀物」from《紅衣小女孩》《目擊者》

票房名導 程偉豪   「想認識韓國當代重要的創作者導演們,絕對要看看這本書」from知名影評人 膝關節

保險理賠戰士-CEO 新人培訓計劃

為了解決台灣電影人的問題,作者林逸青 這樣論述:

《保險理賠戰士-CEO新人培訓計劃》是一部保險業的職人劇。 許多初入保險業的業務員,認為拚業績就是生活重心,爭取獎金和傭金就是終極使命。然而,往往在保戶發生了意外事故,面臨了保險公司各種拒賠說詞的震撼教育後,才會了解保險這份工作真正的使命與意義,在於幫助身陷緊急危難、生活頓失依靠的人們渡過困境。本作品即是透過一些事件的發展,來描述這個業務員心理變化過程的故事,不管一開始踏入保險業的目的為何,最終都應回歸到保險的初衷,才能在這個行業走得遠,走的久。 除了業務員成長心路歷程,劇情後段以保險理賠案件為主軸,藉由和保險公司協商理賠的會議攻防,以及主角們歷經失敗後又不屈不撓的蒐證翻轉案情,來

凸顯保險經紀人在爭取理賠時和保戶站在同一立場,捍衛保戶權益的優勢角色。本作品也以錠嵂保險經紀人公司其旗下的新人培訓班為背景,除了保險相關題材,也加入了菜鳥業務員的培訓過程,面臨了友情、愛情、親情等情感問題,以及同儕之間業績競爭的張力。作品形式也跳脫傳統,以連續劇式廣告的章回模式呈現,集與集之間進展快速,得以在有限的篇幅內,放入更多的故事情節。 本作品為小成本的製作,劇組工作人員僅有兩人,花了九個工作天拍攝完62分鐘的劇情長片。其間許多製作經驗和心得,也包含在創作論述當中,希望能達到一定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