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港口排名 2020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邱坤玄所指導 曾泓策的 中國東海與南海海洋戰略之比較 ─以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分析 (2021),提出台灣 港口排名 2020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國、東海、南海、地緣政治、地緣經濟、海洋戰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航運技術系 鄒明城所指導 薛湘樺的 大數據分析在港口智慧化航道監控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智慧港口、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大數據分析、決策樹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 港口排名 2020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 港口排名 2020,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東海與南海海洋戰略之比較 ─以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分析

為了解決台灣 港口排名 2020的問題,作者曾泓策 這樣論述:

21世紀前20年屬於中國重要戰略機遇期,國際安全形勢的變化,促使中國追追求邊界安全與安全邊界統一,但沿海地理環境複雜且龐大,濱臨渤、黃、東、台、南等五片海域,其中台海涉及複雜且核心問題外,渤、黃海不足單成重要戰略,東海與南海海洋戰略成為中國海權發展重要指標與施政方針,周邊國家權力變動關係複雜,容易形成團體對峙與外交上相互縱橫局面,東海與南海遂成了中共與域內大國、域外強權間角逐戰場。面對東海與南海,中國海洋戰略基調同樣強調周邊海域是其「歷史性水域」,但凡有衝突,離不開權益,由於海域難以佔領,也難以聚險而守,海洋權益與衝突所衍生的戰略無法將陸上權益與衝突所衍生的戰略直接套用,其衍生的衝突是建立在

能創建權益的陸上活動或海上活動,因此海上權益產生的衝突多發生在濱海,爭奪海上權益目的是確保生活在陸地上的政府與國家能穩固其在領土上權益,我們熟知的濱海間海上對抗,很少有實質上是為搶奪制海以及奪島,更多在傳達或鞏固自身具有的制海能力。兩者戰略基調雖然相仿,但戰略選擇與彈性卻不相同,中共堅稱其政權繼承自中華民國,九段線是理所當然必然延續,這點歷史負擔,涉及到的主權地位必須捍衛更廣且艱難,相對於此,在東海的戰略選擇上則富有彈性,東海防空識別區顯然是中國對東海域內爭端方所測試或者警示他方的戰略。不論從地緣政治或地緣經濟分析,東海與南海本質上都有其重要且龐大的戰略地位與利益價值,兩片海域不僅夾台海於中間

,且相互瀕臨,形成多重安全困境,域內爭端方必須多重參加不同賽局,而向來秉持多邊外交合作的中共,檯面下也趁機採取一對一策略,分化合擊,形成在東南亞存在更多合作利益驅動的談判與集團對峙,而東北亞,更多是屬於防止恐懼擴散或者危險加劇的談判。隨著習近平任期延長,在「有所作為」、「強國夢」號召下,勢必與高舉「亞太再平衡」大纛的域外強權─美國及爭奪自身國家利益的域內爭端方有更多磨合。

大數據分析在港口智慧化航道監控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 港口排名 2020的問題,作者薛湘樺 這樣論述:

在國際化的趨勢下,使得船舶的交通密度也逐漸提高,海上的船舶航行安全 也顯得更為重要,且自 2002 年起,國際海事組織開始要求各類船舶必須安裝船 舶自動識別系統,使用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可以看到船舶之航行狀態。藉由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的靜態資訊與動態資訊可以得到更多船舶的航行資 訊,本研究利用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之資料特性,結合高雄港相符之年度風向風速 資料,首先使用船舶本身之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建立完整資料庫並加入高雄港之風 向風速,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完全符合大數據之特徵,在資料特徵上,具有大量化、 多樣化、價值化、快速化及真實性,故使用大數據之資料清理方式,透過大數據 的預先處理,對大量之船舶自動識別系統

資料進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數據導入、 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數據抽取、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數據之清洗,將整理過之船舶自 動識別系統資料加以保存,並使用決策樹演算法從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海事大數據 分析獲得有用之資訊,接著使用 ArcMap 軟體轉化為圖層的呈現方式,將其做為 可視化分析,能夠比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本身之文字檔更為方便理解,也更迅速。現今高雄港正在轉型為智慧港口,在智慧港口之建立上,港口安全管理尤為 重要,為了使高雄港二港口可使用智慧化之方式提升港內安全,故本研究針對高 雄港二港口進出港船舶之進出港狀態加以分析,利用決策樹演算法建立一個預警 模型且使用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海事大數據之資料庫進行,能夠同時

兼顧智慧港口 之安全監控、避免船舶碰撞、維護環境安全,不僅能夠對於航行異常狀態提出預 警,還能用以預測船舶在港內航行時其航向與航速是否產生異常,當船舶異常產 生時,船舶交通服務管制員能夠及時做出反應,來達到預警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