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成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名成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MorganeOrtin寫的 孤獨戀語 和王仕雲蕭良有的 聖學根之根 第二冊:四字鑑略‧龍文鞭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叫我第一名:智慧成語填空遊戲>內容連載 - 博客來也說明:一、比喻昧著良心,隱瞞事實或以謊言騙人。 二、比喻違失事物本性,欲益反損。 三、比喻處境極危,即將覆滅。 四、由外表膚淺之處,逐漸引入內在的深境。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世界書局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賴貴三所指導 徐敏芳的 《周易》成語之物質文明、人文思想與精神文化義蘊研究 (2008),提出名成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成語、周易、易經、文化、文化義蘊、文化意涵。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孔仲溫先生、蔡根祥先生所指導 李知君的 戰國璽印文字研究 (1999),提出因為有 戰國璽印、文字、官璽、私璽、成語璽、彙編、文編的重點而找出了 名成語的解答。

最後網站好听的成语网名 - 起名网則補充:小的时候玩过四个字的成语游戏,对四个字特别的着迷小编也相信好多朋友也和我一样喜欢好听的四个字的成语网名。因此,小编特意整理了以下一些好听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名成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孤獨戀語

為了解決名成語的問題,作者MorganeOrtin 這樣論述:

真實簡訊情話,化成動人小說 現代戀人愛不釋手,法國暢銷突破150,000冊  #愛情 #孤獨 #情話 #戀人     ★法國Arte電視台改編成網路劇。★即將譯成韓國、俄羅斯、波蘭、西班牙、德國、義大利等國語言版本。     ◆愛情,他以前經歷過;而她,遇過流逝的愛情。此時在他們之間,愛情,突如其來……   他和她是巴黎的年輕戀人,他們互傳訊息,從相識到相愛……   這一則又一則、一來一回的訊息,是他們給對方的情書。   儘管有一天,女孩決定出國,他們仍深信感情可以依靠傳達訊息來維繫。   男孩與女孩承諾彼此,身處異地的兩人就算想出軌,也只能「踏出去」一點點,他們的心依然屬於彼此……   

這份戀情真的可以只靠訊息,就這樣持續下去嗎?     ◆動人的都會愛情故事,來自法國戀人的真實訊息   這本以278則訊息構成的故事,來自法國成千上萬個匿名戀人的真實對話。一則則的訊息日期、時間或已讀不回,表現出戀人的愛慕與矛盾、甜蜜與掙扎、付出與自私。     ◆獨特的訊息形式,突破小說的可能性,感受更強烈的悸動   此書不同於一般小說以大量文字敘事,而是以男左女右的訊息形式,讓你能親身跟著故事線的流動,自由構築畫面及無限想像,共同經歷一段令人心醉神迷的都會愛情故事。     它不僅突破了小說閱讀的可能性,更能讓習慣使用手機傳訊的我們產生共鳴,並在這些真實戀語裡感受到似曾相識的悸動。   本

書特色     由278則真實訊息拼成動人的都會愛情小說,增添了輕巧的閱讀節奏,也符合時下年輕讀者的閱讀模式。雖然減少了故事細節的描述,但未言明之處,給予讀者更大的想像空間,也讓讀者有更多參與機會。   各界名家推薦     YouTube&作家|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   臨床心理師|李介文   作家|凌性傑   《跨界通訊》作者|陳又津   作家|陳栢青   作家|陳默安   媒體好評推薦     ◎「說到愛情,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法國《費加洛報》   ◎「這本書為現代人傳輸的愛情訊息做了最好的詮釋,並將其意義發揮至極至美。」——法國《新觀察家》雜誌   ◎「一本發出閃爍光芒的

情感文集。」——法國《道芬自由報》   ◎「這故事太迷人了,令人時而心碎,時而甜蜜,證明了複雜的戀愛關係是如此獨特,又如此普遍。」——加拿大《新聞報》

名成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歡迎光臨~我是樂筆!

因為短宣的緣故,去了好次泰國,在2017的清邁大學中文營上認識了夢琪(泰文小名Namfon),我們用破英語、破華語還有破泰語(喔不好意思這方面只有我)聊得很開心。

五年了,夢琪的華語從不太能溝通到對話流利,偶爾還穿插成語,真的很厲害,現在竟然還成為中文翻譯!這集節目就讓我們來聽聽泰國人怎麼學中文、考大學、找工作還有他眼中的台灣吧!

夢琪說每個泰國人都有小名,因為本名太長,有八個音節以上。我問他的小名Namfon是什麼意思,他說Nam是「水」、Fon是「雨」,因為他在雨中出生。

人與人之間真的好奇妙,能遇見一見如故的人,真幸福!

📁節目收聽方式:
Apple Podcast、KKBOX、Spotify 🔍歡迎光臨

- -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unlightpen007/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sunlight007_/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 - -

主持人兼編輯 Host/Editor/:樂筆
剪接師 Sound Editor:Papa.H

《周易》成語之物質文明、人文思想與精神文化義蘊研究

為了解決名成語的問題,作者徐敏芳 這樣論述:

本文以《周易》為篩,檢視中國成語源於《周易》卦辭、爻辭及相關論述者,舉其應用詞例,列於附錄兩章。再以此語料,以文化為切入角度,分析《周易》成語內在蘊涵的物質文明、人文思想與思維模式,亦即《周易》成語所呈現的文化特質。於思維模式、精神文化層面,連結至中國其他相關成語,以窺中國成語中所蘊含的《周易》思想。除期能提供於讀寫過程中,更精準地理解與應用成語之外,並提供成語研究與經典詮釋的另一途徑。

聖學根之根 第二冊:四字鑑略‧龍文鞭影

為了解決名成語的問題,作者王仕雲蕭良有 這樣論述:

  《聖學根之根第二冊》,在傳統文化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收錄〈四字鑑略〉及〈龍文鞭影〉兩篇,為明清以來童蒙歷史教育的名典。   〈四字鑑略〉採用四字一句的形式,將遠追盤古、近至明清的中華民族千年歷史興衰融入其中。〈龍文鞭影〉則以上平十五韻、下平十五韻為韻腳,融中華歷史故事與掌故於其中。兩者皆有助讀者誦讀嫻習、加深印象。 本書特色   《聖學根之根第二冊》所收錄〈四字鑑略〉及〈龍文鞭影〉,是傳統文化中學童教育的經典。繼第一冊之後,第二冊進一步拓展,用四字韻文的形式鋪寫掌故。本書以較大字體編排原文、增加注音,並以彩色底圖增進其美感,供讀者嫻習記誦,是良好的傳統文化讀本。   作者簡介 王

仕雲   王仕雲,字望如,號桐庵老人。著有《水滸序》、《水滸傳總論》及《鑑略四字書》(即《四字鑑略》,或稱《鑑略》)。《四字鑑略》一書在同類書之中,流行頗廣。許遯翁《韻史》末尾有鍾文的跋:「江上王望如著有四字《鑑略》,家炫戶誦,頗有益於童蒙,較《三字經》《千字文》啟蒙諸書,層樓更上。」 蕭良有   蕭良有,字以占,號漢沖,少時有「神童」之譽。明萬曆八年一甲二名進士,授官修撰,領國子監祭酒。著有《蒙養故事》及《王堂遺稿》。《蒙養故事》後來經清初儒士楊臣諍加以增訂,改名《龍文鞭影》。   緣起 四字鑑略 龍文鞭影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序 緣起   清儒

陳弘謀在《養正遺規》的序文中寫道:「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才會有真正的人才。教育的端正自家庭開始,人才的成就自兒童開始。《易經》以山下出泉水的卦象來代表蒙卦,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才,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裡呀!『蒙以養正,是為聖功』,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了,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   諺云:「訓子須從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學初。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古時蒙童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而在明朝末年,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古時人心質樸、風俗淳厚,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啟。今

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遭物欲腐化了。再晚兩年才入小學,即使父教師嚴,也要費上一番手腳。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桴亭先生發出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末學實在不敢想像: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   去年暑期,末學和一些小學友一起學習傳統文化,不料卻發現了許多正在流通的經典中存在的重大問題!——一個是存在會集次第的混亂,比如有人將《弟子規》和《道德經》放在一起的。再者是錯字、別字太多,比如流通很廣的《正蒙寶典》中,錯別字隨處可見。還有就是注音和斷句的錯訛,也同樣讓人憂心!於是末學思量再三

,決定重新會集童蒙教材,並重新校訂。   《小兒語》是明朝大儒呂近溪為教蒙童學習說話而作的兒歌,後來其子呂新吾又為之做了增補。雖是兒歌,卻不可輕看了,其實它是用最通俗的語言把深奧的經典給詮釋了出來。可謂話俗而理不俗。全書分為四言、六言、雜言三個部分,我們選錄時略去了雜言的部分。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初大儒李毓秀依《論語·學而》篇第六章經文為綱要,仿照《三字經》的格式編撰而成。後經山西儒生賈存仁多次修改,才定名為《弟子規》。全書共計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所列一百一十三件事。真可謂千錘百煉,一字千金。經文言簡義賅,讀起朗朗上口。堪稱童蒙養正的最佳教材!   《三字經》是宋朝

大儒深甯居士王應麟所作,其中常識和歷史統系的部分是經過後人增補的。尤其重要的是經文中為我們明白地列出了修學次第:「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致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其實小學經典是教孩子由此契入的,大學經典則是教我們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明其理。末學認識許多讀著《論語》、《道德經》、《無量壽經》等大部頭經典長起來的孩子,讀了十幾年不但一無是處,反而對經典產生了厭惡。其原因就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好高騖遠、渴求速成,將本末倒置了。可見《三字經》中講的這一套修學次第絕對不能打亂!   《百家姓》相傳是宋朝初

年浙江一位私塾先生編著的,然而它卻並不是單單只為讓學生識字那麼簡單,姓氏文化的背後都有它的歷史淵源,所以從宋朝至民國初年,《百家姓》都是童蒙教學的必修課。   《千字文》是南朝梁代大儒周興嗣奉梁武帝聖旨一夜而成,全文用一千個不同的字,將天文、地理、常識、倫理、歷史完美地列出。奇文天成,確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現在流通的版本中出現了八個重複的字,這是因為漢字簡化而招致的麻煩,並非生來的瑕疵!《三》、《百》、《千》歷來就被譽為是蒙學的鐵三角。   《鑑略》是歷史的綱要,因為我們中華文化是文史不分家的,所以很多經文需要「經史合參」才能了知真實義。明代的袁了凡先生曾編著《袁黃綱鑑》,儒士李廷機也曾

編著《五字鑑略》,二者的優點在於詳明,但若用於教誨童蒙,文字量則顯得稍微多了點。所以我們在此選用了清儒王仕雲編撰的《四字鑑略》。   《增廣賢文》大約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內容取材於民間諺語和各家典籍中的佳句,通俗易懂,膾炙人口,是一部很具實用價值的大眾化經典。應該是不斷地經過後人多番的刪削和增補,所以現在見到的版本有很多種。我們在此選取的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清朝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認為原文中存在消極成分,又特別為之作了刪訂和增補。由於文字太多,而且許多語句太過拗口,所以我們沒有選用。——晏子曰:「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試想《增廣賢文》既然被稱為「賢文」,尤其是被列入童蒙

教材,先輩們肯定是慎之又慎地經過再三斟酌的。所以對個別經句千萬不能望文生義,要去感悟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來這應是末學之得,希陶山人之失也!不過現在我們是在整理經典的讀誦本,所以就暫且不多說了,待日後我們注解經典之時,末學一定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交代。   《幼學求源》原名《幼學須知》,又名《成語考》、《故事尋源》。是明清兩代私塾必讀的童蒙教材。原作者是明代儒士程允升,清朝嘉慶年間,福建儒生鄒聖脈重新作了校訂,並更名為《幼學故事瓊林》,簡稱《幼學瓊林》。民國初年,費有容、葉浦蓀和蔡東藩三位學者又進行了一些增補,由於文字太多,我們在此僅採用了歷史統系的增補部分。《幼學瓊林》全書通用對偶句寫成

,容易讀誦,便於記憶。書中融經鑄史、包羅萬象,堪稱蒙學中的小百科全書。以至於清代文人曾有「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之說,其影響力於此可見一斑!   《龍文鞭影》原名《蒙養故事》,是明代歷史學家蕭良有編寫的童蒙教材,全書通用四言平聲韻,每兩句為一聯,每一句都是一個歷史典故。清初儒士楊臣諍為之做了校對和增補,改名為《龍文鞭影》。這一書名源自佛典故事,「龍文」是古時駿馬的名字,駿馬良駒不需要鞭子抽到身上,它看到鞭影就會飛馳向前。蒙童熟記了這一千多個典故,待日後深研經論時,便可以很輕鬆地由事而悟理。   《笠翁對韻》是明末清初的劇作家李笠翁為教蒙童學習對句而編寫的。全書通用對偶聯句

,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天地萬物悉羅筆下,十世古今盡入卷中。從純文學角度來看,此書在同類作品中少有匹敵,而且作者對所用的典故都考證得十分精準,這是特別值得讚歎的。蒙童只要將此書爛熟於胸,日後吟詩作對便可信手拈來。   《孝經》不屬於小學經典,我們在此把它列入童蒙教材,是突顯它的重要性。在《論語·學而》篇次章,有子便引用夫子的話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一生道在《孝經》,「孝悌」二字深廣無邊、通澈本源。所以自古便有「以《孝經》統群經」的說法。明白了「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才真正入德學之門了。《孝經》有古本、今本和朱子改訂本之別,我們選錄的是流傳最廣

的今本《孝經》。   《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根本,教人明因知果、獲福遠禍的方法。我們從許多古書上看到,《感應篇》在古時流傳之廣,已不僅僅局限在道家弟子的學習,許多大儒,甚至佛家的高僧大德都每天拿它來檢驗自己的功過得失。   《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道家的入門經典,廣泛流通于宋、元、明、清四朝。清初大儒懷西居士周安士先生曾為其做過詳盡的注解。值得讚歎的是他已打破了門戶之見,教人「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以曉愚昧。」若能時常誦起,確實能令我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一部佛家弟子人人必讀的入門經典。釋迦世尊在其中為我們道破了有

人學佛得自在吉祥,而有人學佛卻反而得凶衰困苦的原因所在,並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修學態度和修學方法。尤其對我們現代學佛人來說,可謂一針見血、切中時弊,讀之真可令人猛生警惕、幡然覺醒!   《佛說十善業道經》是佛家的大根大本,釋迦世尊在此經中明白地告訴我們:「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可見:無論人道天道,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道;無論小乘大乘,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法!——清世宗雍正皇帝為《十善業道經》而作的序文,的確是正知正見、文義俱佳,所以我們在此不加刪削,一併收錄。   孔老夫子為何不收女弟子,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大問題。大家要

知道釋迦世尊原本也是不收女弟子的。所以我們夫子並不是歧視女性,我們若搞明白了其中的真實原因,自然會對夫子先知先覺的大智慧而佩服得五體投地!周安士先生在《欲海回狂集》中收錄了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的《不淨觀頌》和《四念處頌》,提醒我們要早讓子弟修習「不淨」等觀法。近代民間教育家王鳳儀先生創辦女校,為女子講授女德時曾自信地說,孔子開天,而他自己則要闢地。先生由誠而明,所講的化性學說確實令人由衷地折服!因為愛先生,所以不敢諂媚先生。末學在此合掌,斗膽一言:靜觀當今社會現狀,教育體制只要不加改變,無論夫子開天還是先生闢地,恐怕結果都只會是不可逆轉地天塌地陷!——故此我們將《不淨觀頌》和《四念處頌》列入童蒙

教材,作為必修功課。或許仰仗世尊慈力,還可以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之即倒!   《養正遺規》中說:「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歲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多記性少悟性。十五以後,知識既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凡當讀之書,皆當自十五前使之熟讀。不但四書五經,即如天文、地理、史學、算學之類,皆有歌訣,皆當熟讀。」所以我們在此將《中藥藥性歌訣》附加於後,作為蒙童的選修教材。——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教育蒙童只可以讀誦經典,會背誦之後再認真熟讀三百遍,盡此一生都不會忘記。至於經典的意思,是在他們把該讀誦的經典全部背誦下來之後,再專門研習的。因為這才是合理利用了孩子的記性和悟性(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

記憶力和理解力),這才是真正道法自然的傳統教育。假如一邊讀誦就一邊給他講解,那就像希陶山人所說的:「種糧食沒等它成熟就急著收割,比稗草又能好多少呢?」而且藥王孫真人在《千金方》中也講到過:「梅開過早,不睹歲寒。」言藏至理,為人父兄師長者當慎思之!謹戒之!   古德曾有感歎:「校書如掃塵,隨掃則隨有。」末學一路走來,深感此言不差!其中不周之處,末學再次合掌當胸:懇祈諸位大德高賢多多海涵!末學慚愧,也自知障深慧淺、德薄才疏,本沒有資格包攬這項重大非常的工程,然而時節因緣特殊,我們自己若不親手去做又能靠誰來做呢?於是不顧自身淺陋,小心翼翼地整理出儒釋道三家這十餘部入門經典。所幸我下筆修訂之處必然有

所依憑,不是靠主觀妄斷,所以您大可放下心來!——蒙童若能依此次第踏實修學,有心向儒者則成聖可期;有心向道者則成仙可冀;有心向佛者則成佛可希矣。   辛卯季夏末學因緣生謹識

戰國璽印文字研究

為了解決名成語的問題,作者李知君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戰國璽印文字」為題,分為上、下二編。 上編部份是本論文研究主題之相關論述,概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在這此章中,敘述了本篇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並約略介紹了古璽的研究概況,以期能夠對古璽之研究及著錄情況作較為完整的瞭解。 第二章為璽印概述,述及璽印的起源、璽印的名稱與相關概念,以及古代璽印的用印遺跡。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學者多半根據文獻的記載,以為鈐色的用印方式,最早不過南北朝,但是就今日所看到的新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楚國已使用鈐色的方式。 第三章為戰國官璽,在此章中,依照何琳儀先生《戰國文字

通論》,將戰國時期的官璽分為齊、燕、三晉、楚、秦五系來討論。並將各國官璽的自名、文字結構、機構名稱、職官名稱、地名等作一簡單的概述。 第四章是戰國私璽,私璽指的是私人所使用的印章,其定名是與官璽相對而言。戰國私璽的形式較官璽豐富。內容包括姓名璽、成語璽與圖像璽,但因圖像璽不在本論文討論的範圍之內,因此在這一章裡面只分為「姓名私璽」與「成語璽」兩大部分來討論。 戰國姓名私璽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姓氏,其中有許多姓氏是文獻及姓氏書所未見者,因此,戰國姓名私璽是探索中國姓氏起源及其演變的重要資料,其價值不容忽視。在戰國姓名私璽的這一小節裡,分為「戰國姓名私璽特色」、

「命名習尚舉隅」、「戰國複姓舉隅」三方面來論述,以期對戰國姓名私璽有一概括性的瞭解。 至於戰國私璽中成語璽則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與精神,是研究當代社會習俗非常重要的史料,學生將其分為「成語璽的定名」、「成語璽產生的背景因素」及「成語璽舉隅」三方面來探討。 第五章是「戰國璽印文字的形構特色」,戰國璽印文字因其文字精整、數量龐大,及出土地域廣闊,所涵蓋的空間較大,可對當時各地文字異形的現象,提供較為充分的線索。因此,若欲探討戰國文字的各種現象,戰國璽印文字是不可忽視的材料。在此章中,首先就戰國璽印文字所呈現的形構特色加以敘述,並分為璽印文字的簡省、增繁、異化

及特殊符號的使用等問題,進行討論,並將字例做成對照表,以便參照。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此篇論文的研究價值與未來展望。研究戰國璽印文字的價值,約略可分為官制、地理、姓名、思想意識、文字結構、篆刻藝術等六個方面。如戰國璽印中關於官制的問題,戰國官制雖多半源出於周朝制度,但變化很多,特別是在郡縣制的形成過程中,出現許多新的職官。雖然有不少學者曾對此作過歸納和整理研究,可是要恢復當時的面貌,只靠流傳有限的文獻是不夠的,還需要憑藉地下出土材料的補充和修正。而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戰國璽印是較為集中當時官制的大宗材料,有些為文獻所無,非常珍貴。 還有文字方面的問題,戰國

文字因為文字異形的情況非常嚴重,造成辨識上的困難。但是,如果深入考究戰國文字不易辨識的原因,可以發現主要在於戰國文字的形體演變規則比較特殊,另外,各地域文字結體的分歧,也是造成辨認困難的原因。而璽印文字因空間的限制及裝飾美化的關係,使得璽印文字比同時期的文字,變化更大。因此,若能夠歸納出戰國璽印文字的演變原則,實有助於對古文字的考釋。 至於篆刻藝術方面,明清以後的篆刻家,多半直接從古璽印中汲取靈感,可以知道,戰國璽印是研治中國篆刻的重要基礎。 下編部份主要是將近年來新見,且未著錄於,羅福頤先生主編的《古璽彙編》的戰國璽印歸納成【新見戰國璽印彙編】及【新見

戰國璽印文編】。以期對零星分散的古璽材料,作一番整理的工作。其中【新見戰國璽印彙編】所收錄的官璽64方,姓名私璽及複姓私璽共420方,成語璽220方,單字璽208方,封泥22枚,補遺29方,總數達963方。【新見戰國璽印文編】則是將收錄於【新見戰國璽印彙編】的戰國璽印逐字分割、掃瞄,依《說文解字》540部首之方式排列,其中的合文、未釋字則分置於合文、附錄之中,並編製筆劃檢索表以便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