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怨1999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咒怨1999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ZackDavisson寫的 幽靈:日本的鬼 和PatrickNess的 噪反Ⅲ:獸與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陳儒修所指導 呂俊葳的 我們從未「麻煩」過:《紅衣小女孩》系列(2015-2018)之童年寓言研究 (2020),提出咒怨1999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紅衣小女孩》系列、創傷敘事、恐怖童年電影、文化寓言、臺灣電影、集體想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電影創作學系碩士班 江美萱所指導 陳怡蓁的 《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行銷研究——論台灣恐怖片之文化元素
 (2018),提出因為有 台灣電影、紅衣小女孩、陰性怪物、電影行銷、文化元素的重點而找出了 咒怨1999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咒怨1999,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幽靈:日本的鬼

為了解決咒怨1999的問題,作者ZackDavisson 這樣論述:

一個民族看待亡者的方式 將影響他們面對生命的態度 第一本從「鬼」的角度出發 探討日本人集體心靈的形塑過程   一如武士(Samurai)、抹茶(Macha)、壽司(Sushi)和忍者(Ninja),幽靈(Yurei)可說是百分之百日本製造的文化產物。然而幽靈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她總是渾身濕透?   為什麼每部電影裡的幽靈都有同樣的形象?   為什麼她的頭髮總是又黑又長?   對西方人來說,生與死的分界往往壁壘分明,但是日本的幽靈甚至能在墳墓裡生孩子。因為幽靈,日本人的死生界線模糊了起來。在本書中,作者嘗試透過日本的怪談、浮世繪、歌舞伎、電影中頻繁出現的身影,探看幽靈——他們飄忽曖昧

,卻又有些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日本人對生死的認知緊密相連。   透過本書作者的研究發現,幽靈在西方世界裡被嚴重誤解了。越來越受歡迎的日本恐怖片(也稱作j-horror)在幾乎沒有解釋或試圖理解的情況下,將一種陌生的民間傳說生物硬塞進了西方人的意識之中。像是《七夜怪談》(1998)裡的山村貞子,或者《咒怨》(2003)裡的佐伯伽耶子都有很多人模仿、諷刺、討論、控訴、欣賞──但西方觀眾卻沒有真正理解他們到底是什麼。他們通常被稱作「日本鬼」,但這是誤解。他們不只是鬼而已。   ●貞子的原型──日本幽靈   物理學家兼哲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曾說過:「你可以了解某種鳥在世

上所有語言中的名稱,但除了名稱外,對於該種鳥類你依舊一無所知。」鳥兒如此,鬼魂亦然。把幽靈翻譯成「日本鬼」無法讓你了解詳情,直接解釋為「幽暗的靈魂」甚至更糟。有些詞彙含有特殊意義(被包裹於歷史、民間傳說及宗教之中),簡單的翻譯是無法準確傳達其意義的。畢竟有太多文化與這些詞彙密切相關。   以「leprechaun」這個字為例。它源自愛爾蘭文的「leipreachán」,可被輕易翻成「愛爾蘭小妖精」。但事實不然。 leprechaun是一種特定的生物,具有特定的外觀與性格,能在人心中喚起某種無法以其他方式傳達的形象。只要一提到「leprechaun」,多數西方人的腦袋裡便會出現一個開心地抱著金

子、穿著綠色禮服跳舞的小傢伙,或許會再加上一些願望和彩虹。然而若是提到「愛爾蘭小妖精」,那麼你就會想到…嗯…你所認知的「愛爾蘭小妖精」的樣子。   把幽靈翻譯成「日本鬼」也同樣不精確。幽靈和西方世界所認知的鬼怪完全不同。在日文裡,「幽靈」和「ゴースト」(Ghost,指西方的鬼)甚至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彙。   當然,西方的鬼和日本的幽靈都是死者的靈魂──都象徵了過去對舒適的現在所伸出的冰冷、死亡且往往是不受歡迎的手。但西洋的鬼比較像是訴說故事時的手段。他們無固定形體,符合目前的需求,可用來激起恐懼或幽默,甚至是浪漫或療癒的情緒。   想想《幽靈與未亡人》(1947)裡的Daniel Cre

gg,或者《第六感生死戀》(1990)裡的Sam Wheat,再將這些與恐怖的《鬼哭神嚎》系列(1982)、《鬼店》(1980),以及《陰兒房》(2011)等相比。接著對照參考那些在電影《神通鬼大》(1996)裡的愚蠢亡靈,還有《魔鬼剋星》(1984)中長得像一坨會飛的綠色細菌的史萊姆。你很快就會發現,西洋的鬼並沒有什麼必須遵守的範本存在。《聖誕夜怪譚》裡的聖誕精靈就相當於《靈異第六感》(1999)裡縈繞不去的Malcome Crowe醫師,而《鬼戀》(1981)中看不見的可怕靈魂和《鬼馬小精靈》裡友善愛笑的小精靈卡士柏都一樣是鬼。西方的鬼會隨著說故事者的創意奇想而變化。   當然,西方也有

一些關於鬼的文化線索。任何一位西方人都能立刻認出披個白床單再加上一些叮叮噹噹的鍊條就是萬聖節的扮鬼裝,或者電影裡呈現半透明的白色幽魂從樓梯飄下來。沒錯,這些都是典型的鬼。不過鬼也可以是固態的、能與實體世界互動的。他們可以呈現出如同生前般的樣貌,就像是復活了,或是腐屍,甚至在同一部電影裡兩者皆有。   西洋鬼可以是任何形式。   而幽靈則是依循一定的規矩,遵守一定的法則。他們受到好幾世紀的文化與傳統束縛。就像leprechaun(愛爾蘭小妖精),他們具有特定的外觀與目的。這些規則提供了證明,讓他們在文化上相關且可識別。另外這些規則也讓他們比不斷變化的、可隨時扮演搞笑、浪漫或恐怖角色的西洋鬼更

令人害怕。而且對大部份的日本人來說,幽靈是非常、非常真實的。   ●幽靈如何介入日本人的生活、歷史和藝術   幽靈會對生活帶來影響,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能決定事件的走向。若未獲善待可能導致災難,若獲得適度尊崇便能帶來財富。他們有自己的節日:夏季盂蘭盆節──亡靈的盛宴。日本人會為已離開人世、每年長途跋涉回家一次的靈魂準備歡迎宴會與慶祝活動,此時,阻隔於生與死兩個世界之間的牆會變薄。   幽靈還曾經是日本首都遷移的原因。在西元710年於平城京(即現在的奈良)建立永久性的首都之前,日本的首都及所有相關宮廷建築都會隨著天皇死後繼承人登上皇位而移至新的地點。如此便能避免前一位天皇的幽靈可能因嫉妒其

繼承人登基掌權而惡意糾纏不走。   此外,與其他國家的外交政策也曾因為幽靈而出差錯。無視於中國與韓國人民的憤怒,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其任內參拜了靖國神社五次,第一次是在2001年8月13日。靖國神社是日本最神聖的神社之一,裡頭住了近250萬名的幽靈。這些是日本戰死者的靈魂,他們為自己的天皇與國家奉獻了生命,且已透過一種供奉和祭祀制度轉變成了保護神。那是二戰時期日本對士兵們所做的承諾之一,亦即若士兵們戰死,就會被納入靖國神社並供奉為神明。當士兵們要執行自殺式任務或很確定自己即將戰死時,他們會彼此告別,互道:「靖國神社見。」   但爭議處在於,這些士兵並非都是良善正直的。在這些神明之中,有10

68位是戰犯,包括所有執行自殺式攻擊的神風特攻隊飛行員,以及十四位二次大戰的A級戰犯,例如總理將軍──東條英機。即使到了今日,也沒有哪個政治家能在不上新聞、不激起全亞洲的抗議的情況下踏入靖國神社。亡者的影響可是相當長久的。   而幽靈也是日本人敘述故事時的主要元素之一。在日本的故事敘述中,死亡和死者就和西方傳統中的愛與婚姻一樣不可或缺,甚至還更重要。   觀察各種戲劇、文學、藝術或是電影,你會發現日本的故事總是在鬧鬼。   在日本最古老的傳統戲劇——能劇中,幾乎每一齣戲都有幽靈出現。而歌舞伎在許多方面形塑了一般人所熟悉的幽靈樣貌,其鬼魂相關的劇目數量多得驚人——這些講述著復仇、愛與忠誠的

故事,全都由一系列的規則及傳統所規範、定義,就算是最強大的幽靈也必須服從。   日本文學也不例外。從川端康成《掌編小說集》中的〈不死〉、吉本芭娜娜的《無情/厄運》及《廚房》到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幾乎所有日本最具才華的作家,都曾在其職業生涯的某個時間點轉往幽靈領域發展。就像有人說,每個人心中都至少有一篇想要寫的小說,每個日本作家也都至少有一個幽靈故事想要訴說。   本書寫作的目的,便在於提供這方面的知識,好讓讀者不僅能對日本的流行產物有更清楚明確的認識,也能對其歷史及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翻開本書,作者將帶領你我走一趟幽靈之旅,從他們住在哪兒到他們為什麼長成那樣、他們必須遵循的規則,以及

他們背後的文化與傳統。你我將深入至遙遠的過去,當日本的神只有幽靈的時代,你將了解亡靈是如何支配、統治著這個國家,以及時至今日,亡靈怎麼樣深深影響著活人的世界。 得獎與推薦記錄   「……柴克‧戴維森帶領我們經歷了一段瘋狂古怪的旅程,體驗了經常被忽略的日本歷史與文化面向。一路上,他提供了大量的刺激與恐懼,但也給了不少寶貴的觀點與笑點。能做出如此好書,作者和出版社都值得讚揚。」——Frederik L. Schodt,《里斯利教授與皇家日本劇團:美國的雜技演員如何將馬戲團引進日本,並將日本介紹給西方(Professor Risley and the Imperial Japanese Trou

pe: How an American Acrobat Introduced Circus to Japan--and Japan to the West)》一書作者   「柴克的文筆為日本亡靈注入了新生命!」——Matt Alt,《幽靈來襲!日本鬼魂生存手冊(Yurei Attack! The Japanese Ghost Survival Guide)》一書的作者之一   「幽靈——鬼、魂、靈,抑或意念——並不只是日本妖怪的一部分,而柴克‧戴維森的新書把這部分說明得非常清楚。資訊豐富、文筆流暢,再加上精美插圖,此書探索了日本的宗教及民間信仰的許多面向,因為這些都與由生至死的一切息息相關

。」——Ronald Morse,《遠野物語》英文版的原始譯者   「幾十年來,我一直是日本鬼魂及由小泉八雲(Lafcadio Hearn)和Bernhardt J. Hurwood.所重述之恐怖故事的忠實粉絲。而現在,感謝柴克‧戴維森,我終於瞭解了日本幽靈的歷史與文化意涵。」——Douglas Draa,《Weird Tales》雜誌網路編輯   「…一位現代版的小泉八雲(Lafcadio Hearn)正接手舉起這幽靈界的聖火。柴克‧戴維森是作家、譯者,同時也是追隨Hearn腳步的民俗學者。」——tofugu.com   「這本書讀起來之暢快,彷彿會自動翻頁一般——但我並不想知道是不是

真有一隻幽靈的手在暗中協助。」——Mark Schilling,《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   「這是一本很有層次的書,讀起來非常過癮…是一段讓人體驗了歷史、文化與宗教的愉快旅程。」——《奇異時代(Fortean Times)》  

咒怨1999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認真聽】《#咒怨》#Netflix版好看嗎?聽這集就對了! | 李長潔 💀
.
揮別傳統日本恐怖電影的幽微詭祕,打造令人無法逼視的黑暗殘酷。本集節目來談談熱騰騰、剛出爐的《#咒怨之始》(呪怨:#呪いの家),2020年由Netflix推出的日本恐怖影集,以1999年的《咒怨》為基礎,導演三宅唱說了一個「#咒怨的咒怨」的故事,告訴你當年清水崇為何要拍攝《咒怨》這部日本恐怖經典。
.
■ #日本黑暗現代史
.
《咒怨之始》中,大量運用電視、電話、錄音帶、錄影帶等90年代大眾傳播技術與內容,刻劃平成時代的泡沫經濟氛圍。複雜交疊的多重敘事,一方面穿插著現實與虛構,另方面強化觀眾的日常生活感,更厲害的是,三宅唱更企圖構成一部「#日本的黑暗現代史」。
.
奧姆真理教毒氣事件、松本市瓦斯中毒事件、名古屋剖屍取子殺人事件、埼玉連續幼女誘拐殺人事件,從公共環境議題到個人犯罪動機,全都被濃縮到這間鬧鬼的房子裡。
.
■ #最可怕的其實是人
.
而更可怕的是,《咒怨之始》討論的正是,在這個社會與環境的巨大變壞中,事件背後的真實心靈面貌是甚麼?人類黑暗的動機是什麼?雖然我很討厭那種說「#最可怕的其實是人」的鬼片,覺得那總是矯情。但紮實的事件脈絡與人物關係的刻劃,在這部日劇版的《咒怨》裡,讓我看見了真正的黑暗。
.
📌 #今天的內容有:

▶咒怨的咒怨
▶泡沬經濟時代的慾望
▶日本黑暗現代史
▶沒有鬼卻很可怕啊
▶母之咒、女之怨
.
📢 #firstory 聲音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cad8lwgkq5b0918axcawwdq?ref=android
.
📢 #spotify 聲音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4XnPVdT6kIyFrDODKBknP9?si=9p-BbfdoTWSPlbzXlgEPLQ

|

🙈《咒怨之始》看這裡:https://www.netflix.com/tw/title/81059942
.
🙉《咒怨之始》的片尾曲「Sonkayno」 MAREWREW(マレウレウ):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kvUb-SQo0

我們從未「麻煩」過:《紅衣小女孩》系列(2015-2018)之童年寓言研究

為了解決咒怨1999的問題,作者呂俊葳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核心問題是電影如何想像童年以及童年何以變成一種恐怖類型。電影類型既是商業機制也是社會文化的表徵,本文檢視恐怖童年的建構策略以及其社會文化之意涵。我們以《紅衣小女孩》系列(2015-2018)作為主要分析文本,利用電影與視覺研究的主要工具:敘事分析、符號學、類型學等進行影像文本的分析。藉由新童年研究的理論視野,本研究「以童年作為方法」試圖指陳與拆解《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的寓言意義及成人意識形態。我們發現電影創作者以兒童為載體,投射國族、本土想像,以民俗和語言型塑另一種共同體;同時,影像再現規訓童年的方式,其目的既有出自於以其為烏托邦的憧憬,也有整併至資本邏輯為導向的成人社會。由此,兒童

一方面作為成人的創傷,另一方面也飽受成人的創傷,在世代之間形成一股拮抗的張力。最後,與美國、日本的作品比較,臺灣的恐怖童年從中師法恐怖的類型元素,卻因各自的歷史脈絡,產生不同的焦慮根源。相較於日本,恐怖兒童作為反國族的詛咒輪迴,紅衣小女孩卻想要製造新國族;相較於美國,恐怖兒童挑戰傳統價值與破壞父權,紅衣小女孩則是憂慮核心家庭的匱缺與反映厭女思維。記憶本身並不只是回望過去,而是放眼未來。童年做為社會製品,更是一種之於當下的寓言體式,指向文化、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的交織。以童年為核心的電影研究成為二十一世紀方興未艾的次領域之際,本研究除了拓展臺灣對童年電影研究的新進路之外,也寄託著對臺灣本土的文化

想像及企望。

噪反Ⅲ:獸與人

為了解決咒怨1999的問題,作者PatrickNess 這樣論述:

「噪反三部曲」、《怪物來敲門》作者派崔克.奈斯2013年第21屆台北國際書展訪台貴賓 最脆弱的人性,最殘酷的抉擇,走向天堂或是煉獄,只在一念之間……陶德與薇拉,在這場毀滅性的激戰中將面對什麼樣的結局?而鎮長、1017、柯爾夫人,誰將是新世界的勝利者?新世紀青少年文學經典「噪反三部曲」完結篇《噪反Ⅲ:獸與人》,答案揭曉!榮獲卡內基文學獎、入圍亞瑟.C.克拉克科幻小說獎決選加收32頁短篇《噪反前傳:新世界》(The New World: A Story of Chaos Walking)   神祕「答案」終於現身,最後之戰一觸即發,  面對生死關頭,陶德與薇拉才發現,  並非萬事萬物皆有黑白分

明的界線,  是與非,獸與人,選擇全在一念之間……   鎮長說:「終於,開戰了。」  潛伏許久的「答案」終於化暗為明,對新普倫提司城發起第一波攻勢,  夾在獨裁政權新普倫提司城、反抗組織「答案」、  忍無可忍的原住民稀巴人、以及來自母星的新移民之間,  陶德與薇拉進退維谷,無路可逃。   隨著交鋒開始,他們是否還有可能終止戰爭?  在敵眾我寡的懸殊劣勢下,他們要如何維護和平?  假如戰爭能將人變成獸,前頭還有什麼可怕的選擇等著他們?  而當各方勢力都誓死殲滅對手,  最後勝利的一方,又將得到什麼樣的新世界? 得獎紀錄   《Ⅲ:獸與人》  2011卡內基文學獎(Carnegie Medal) 

 2011亞瑟.C.克拉克科幻小說獎決選(Arthur C Clark Award)  2010銀河青少年書籍獎決選(Galaxy Children’s Book of the Year)  2010衛報最佳青少年書籍選書(The Guardian’s Best Children’s Books)  2010出版人週刊最佳青少年書籍選書(Publishers’ Weekly’s Best Children’s Books)  2011書單雜誌科幻奇幻類十大好書(Booklist Top 10 SF/Fantasy)  2010文學評論雜誌夏日十大青少年好書(Literary Review Te

n Best Children's Book for the Summer)  2010青少年圖書館協會選書(Junior Library Guild Selection)  2010書單雜誌編輯選書(Booklist Editors' Choice)   ※本系列小說已由象限影業(Quadrant Pictures)買下電影改編權,並由發行《飢餓遊戲》改編電影的獅門娛樂公司獲得全球發行權。《神鬼無間》、《不死咒怨》、《七夜怪談西洋篇》、《跳越時空的情書》製片Doug Davison負責製作電影版。 作者簡介 派崔克.奈斯(Patrick Ness)   1971年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貝爾沃堡陸

軍基地,六歲之前在夏威夷度過。從小最大的嗜好就是編故事。大學就讀美國南加大英語文學系,1999年遷往倫敦,曾在牛津大學教授創意寫作三年,學生通常比他這位老師年紀還大,並為《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週日電訊報》與《衛報》等媒體撰寫書評。在「噪反三部曲」之前,曾出版過兩部成人作品,分別為長篇小說《The Crash of Hennington》與短篇小說集《Topics About Which I Know Nothing》。噪反三部曲是他首次嘗試青少年小說,2008年推出後隨即大受好評,《出版家週刊》稱之為「近年來最重要的青少年科幻小說」,衛報譽為「本系列小說未來必將進入本世紀最出

色的文學成就之林」。此外,這三部曲已獲得衛報童書獎、圖書信託基金會青少年小說獎、柯斯達文學獎最佳童書與卡內基童書獎,並入圍亞瑟.克拉克獎決選名單,是史上第二部入圍此獎決選的青少年小說。   此外,他身上有個犀牛紋身,跑過兩次馬拉松。他是具有專業水準的潛水員,曾寫過一部關於吸血鬼的廣播喜劇,從來沒去過紐約,但去過雪黎、奧克蘭和東京,曾被電影學院錄取,但為了學習寫作而放棄這個機會,年少時曾是哥德族成員,不過每逢週日還是會去教堂,如今他已不再是哥德族。他不吃洋蔥。 譯者簡介 段宗忱   巴黎美國大學比較文學∕企業傳播系畢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資訊管理與系統碩士。熱愛文學、旅行與舞蹈,現為美國Red

Lotus舞團舞者,資深翻譯工作者,目前任職於矽谷高科技公司。   譯有:「地海六部曲」之《地海孤雛》、《地海故事集》、《地海奇風》、《牧師五部曲 1:黑暗頌歌》、「迷霧之子」系列等書。

《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行銷研究——論台灣恐怖片之文化元素


為了解決咒怨1999的問題,作者陳怡蓁 這樣論述:

  2015 年至 2017 年的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國產電影票房市佔率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在如此艱困的市場環境中,恐怖類型《紅衣小女孩》在 2015 年脫穎而出,隨著《紅衣小女孩》的續集《紅衣小女孩 2》(2017)與外傳 《人面魚 紅衣小女孩外傳》(2018)推出,擴展成以台灣鄉野傳奇為中心的「台灣魔神仔宇宙」。  本研究從文本及行銷面向探討《紅衣小女孩》如何帶領台灣恐怖類型創造新格局。類型是作品與觀眾之間長期的互動,恐怖類型更是反應出當代恐懼的最佳代 表,《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令人感到害怕的元素是如何被塑造的?藉由分析《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文本中自始至終存在的「賤斥」(

Abjection)恐懼,本研究進 一步討論電影中的「恐怖母親」和反映恐怖片中的「女性怪物」(female monster) 是被壓抑在父權社會秩序下的「陰性怪物」(monstrous-feminine)。  另一方面著眼於電影市場面向,聚焦在電影文本中「文化元素」、「陰性怪物」與「日常恐怖」三大元素,作為電影行銷宣傳的依據,與觀眾溝通並獲得廣大迴響,促成「紅衣小女孩」品牌在台灣電影市場的建立,開啟台灣恐怖片類型以及電影行銷的新格局,後續更帶動了以本土「文化元素」為發想的電影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