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怨2003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咒怨2003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ZackDavisson寫的 幽靈:日本的鬼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陳儒修所指導 呂俊葳的 我們從未「麻煩」過:《紅衣小女孩》系列(2015-2018)之童年寓言研究 (2020),提出咒怨2003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紅衣小女孩》系列、創傷敘事、恐怖童年電影、文化寓言、臺灣電影、集體想像。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碩士班 落合由治所指導 張蔚瑄的 現代怪談・靈異電影研究—以日本和臺灣的靈異電影比較為中心 (2019),提出因為有 日本怪談、臺灣怪談、靈異電影、鬼魂的重點而找出了 咒怨2003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咒怨2003,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幽靈:日本的鬼

為了解決咒怨2003的問題,作者ZackDavisson 這樣論述:

一個民族看待亡者的方式 將影響他們面對生命的態度 第一本從「鬼」的角度出發 探討日本人集體心靈的形塑過程   一如武士(Samurai)、抹茶(Macha)、壽司(Sushi)和忍者(Ninja),幽靈(Yurei)可說是百分之百日本製造的文化產物。然而幽靈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她總是渾身濕透?   為什麼每部電影裡的幽靈都有同樣的形象?   為什麼她的頭髮總是又黑又長?   對西方人來說,生與死的分界往往壁壘分明,但是日本的幽靈甚至能在墳墓裡生孩子。因為幽靈,日本人的死生界線模糊了起來。在本書中,作者嘗試透過日本的怪談、浮世繪、歌舞伎、電影中頻繁出現的身影,探看幽靈——他們飄忽曖昧

,卻又有些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日本人對生死的認知緊密相連。   透過本書作者的研究發現,幽靈在西方世界裡被嚴重誤解了。越來越受歡迎的日本恐怖片(也稱作j-horror)在幾乎沒有解釋或試圖理解的情況下,將一種陌生的民間傳說生物硬塞進了西方人的意識之中。像是《七夜怪談》(1998)裡的山村貞子,或者《咒怨》(2003)裡的佐伯伽耶子都有很多人模仿、諷刺、討論、控訴、欣賞──但西方觀眾卻沒有真正理解他們到底是什麼。他們通常被稱作「日本鬼」,但這是誤解。他們不只是鬼而已。   ●貞子的原型──日本幽靈   物理學家兼哲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曾說過:「你可以了解某種鳥在世

上所有語言中的名稱,但除了名稱外,對於該種鳥類你依舊一無所知。」鳥兒如此,鬼魂亦然。把幽靈翻譯成「日本鬼」無法讓你了解詳情,直接解釋為「幽暗的靈魂」甚至更糟。有些詞彙含有特殊意義(被包裹於歷史、民間傳說及宗教之中),簡單的翻譯是無法準確傳達其意義的。畢竟有太多文化與這些詞彙密切相關。   以「leprechaun」這個字為例。它源自愛爾蘭文的「leipreachán」,可被輕易翻成「愛爾蘭小妖精」。但事實不然。 leprechaun是一種特定的生物,具有特定的外觀與性格,能在人心中喚起某種無法以其他方式傳達的形象。只要一提到「leprechaun」,多數西方人的腦袋裡便會出現一個開心地抱著金

子、穿著綠色禮服跳舞的小傢伙,或許會再加上一些願望和彩虹。然而若是提到「愛爾蘭小妖精」,那麼你就會想到…嗯…你所認知的「愛爾蘭小妖精」的樣子。   把幽靈翻譯成「日本鬼」也同樣不精確。幽靈和西方世界所認知的鬼怪完全不同。在日文裡,「幽靈」和「ゴースト」(Ghost,指西方的鬼)甚至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彙。   當然,西方的鬼和日本的幽靈都是死者的靈魂──都象徵了過去對舒適的現在所伸出的冰冷、死亡且往往是不受歡迎的手。但西洋的鬼比較像是訴說故事時的手段。他們無固定形體,符合目前的需求,可用來激起恐懼或幽默,甚至是浪漫或療癒的情緒。   想想《幽靈與未亡人》(1947)裡的Daniel Cre

gg,或者《第六感生死戀》(1990)裡的Sam Wheat,再將這些與恐怖的《鬼哭神嚎》系列(1982)、《鬼店》(1980),以及《陰兒房》(2011)等相比。接著對照參考那些在電影《神通鬼大》(1996)裡的愚蠢亡靈,還有《魔鬼剋星》(1984)中長得像一坨會飛的綠色細菌的史萊姆。你很快就會發現,西洋的鬼並沒有什麼必須遵守的範本存在。《聖誕夜怪譚》裡的聖誕精靈就相當於《靈異第六感》(1999)裡縈繞不去的Malcome Crowe醫師,而《鬼戀》(1981)中看不見的可怕靈魂和《鬼馬小精靈》裡友善愛笑的小精靈卡士柏都一樣是鬼。西方的鬼會隨著說故事者的創意奇想而變化。   當然,西方也有

一些關於鬼的文化線索。任何一位西方人都能立刻認出披個白床單再加上一些叮叮噹噹的鍊條就是萬聖節的扮鬼裝,或者電影裡呈現半透明的白色幽魂從樓梯飄下來。沒錯,這些都是典型的鬼。不過鬼也可以是固態的、能與實體世界互動的。他們可以呈現出如同生前般的樣貌,就像是復活了,或是腐屍,甚至在同一部電影裡兩者皆有。   西洋鬼可以是任何形式。   而幽靈則是依循一定的規矩,遵守一定的法則。他們受到好幾世紀的文化與傳統束縛。就像leprechaun(愛爾蘭小妖精),他們具有特定的外觀與目的。這些規則提供了證明,讓他們在文化上相關且可識別。另外這些規則也讓他們比不斷變化的、可隨時扮演搞笑、浪漫或恐怖角色的西洋鬼更

令人害怕。而且對大部份的日本人來說,幽靈是非常、非常真實的。   ●幽靈如何介入日本人的生活、歷史和藝術   幽靈會對生活帶來影響,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能決定事件的走向。若未獲善待可能導致災難,若獲得適度尊崇便能帶來財富。他們有自己的節日:夏季盂蘭盆節──亡靈的盛宴。日本人會為已離開人世、每年長途跋涉回家一次的靈魂準備歡迎宴會與慶祝活動,此時,阻隔於生與死兩個世界之間的牆會變薄。   幽靈還曾經是日本首都遷移的原因。在西元710年於平城京(即現在的奈良)建立永久性的首都之前,日本的首都及所有相關宮廷建築都會隨著天皇死後繼承人登上皇位而移至新的地點。如此便能避免前一位天皇的幽靈可能因嫉妒其

繼承人登基掌權而惡意糾纏不走。   此外,與其他國家的外交政策也曾因為幽靈而出差錯。無視於中國與韓國人民的憤怒,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其任內參拜了靖國神社五次,第一次是在2001年8月13日。靖國神社是日本最神聖的神社之一,裡頭住了近250萬名的幽靈。這些是日本戰死者的靈魂,他們為自己的天皇與國家奉獻了生命,且已透過一種供奉和祭祀制度轉變成了保護神。那是二戰時期日本對士兵們所做的承諾之一,亦即若士兵們戰死,就會被納入靖國神社並供奉為神明。當士兵們要執行自殺式任務或很確定自己即將戰死時,他們會彼此告別,互道:「靖國神社見。」   但爭議處在於,這些士兵並非都是良善正直的。在這些神明之中,有10

68位是戰犯,包括所有執行自殺式攻擊的神風特攻隊飛行員,以及十四位二次大戰的A級戰犯,例如總理將軍──東條英機。即使到了今日,也沒有哪個政治家能在不上新聞、不激起全亞洲的抗議的情況下踏入靖國神社。亡者的影響可是相當長久的。   而幽靈也是日本人敘述故事時的主要元素之一。在日本的故事敘述中,死亡和死者就和西方傳統中的愛與婚姻一樣不可或缺,甚至還更重要。   觀察各種戲劇、文學、藝術或是電影,你會發現日本的故事總是在鬧鬼。   在日本最古老的傳統戲劇——能劇中,幾乎每一齣戲都有幽靈出現。而歌舞伎在許多方面形塑了一般人所熟悉的幽靈樣貌,其鬼魂相關的劇目數量多得驚人——這些講述著復仇、愛與忠誠的

故事,全都由一系列的規則及傳統所規範、定義,就算是最強大的幽靈也必須服從。   日本文學也不例外。從川端康成《掌編小說集》中的〈不死〉、吉本芭娜娜的《無情/厄運》及《廚房》到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幾乎所有日本最具才華的作家,都曾在其職業生涯的某個時間點轉往幽靈領域發展。就像有人說,每個人心中都至少有一篇想要寫的小說,每個日本作家也都至少有一個幽靈故事想要訴說。   本書寫作的目的,便在於提供這方面的知識,好讓讀者不僅能對日本的流行產物有更清楚明確的認識,也能對其歷史及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翻開本書,作者將帶領你我走一趟幽靈之旅,從他們住在哪兒到他們為什麼長成那樣、他們必須遵循的規則,以及

他們背後的文化與傳統。你我將深入至遙遠的過去,當日本的神只有幽靈的時代,你將了解亡靈是如何支配、統治著這個國家,以及時至今日,亡靈怎麼樣深深影響著活人的世界。 得獎與推薦記錄   「……柴克‧戴維森帶領我們經歷了一段瘋狂古怪的旅程,體驗了經常被忽略的日本歷史與文化面向。一路上,他提供了大量的刺激與恐懼,但也給了不少寶貴的觀點與笑點。能做出如此好書,作者和出版社都值得讚揚。」——Frederik L. Schodt,《里斯利教授與皇家日本劇團:美國的雜技演員如何將馬戲團引進日本,並將日本介紹給西方(Professor Risley and the Imperial Japanese Trou

pe: How an American Acrobat Introduced Circus to Japan--and Japan to the West)》一書作者   「柴克的文筆為日本亡靈注入了新生命!」——Matt Alt,《幽靈來襲!日本鬼魂生存手冊(Yurei Attack! The Japanese Ghost Survival Guide)》一書的作者之一   「幽靈——鬼、魂、靈,抑或意念——並不只是日本妖怪的一部分,而柴克‧戴維森的新書把這部分說明得非常清楚。資訊豐富、文筆流暢,再加上精美插圖,此書探索了日本的宗教及民間信仰的許多面向,因為這些都與由生至死的一切息息相關

。」——Ronald Morse,《遠野物語》英文版的原始譯者   「幾十年來,我一直是日本鬼魂及由小泉八雲(Lafcadio Hearn)和Bernhardt J. Hurwood.所重述之恐怖故事的忠實粉絲。而現在,感謝柴克‧戴維森,我終於瞭解了日本幽靈的歷史與文化意涵。」——Douglas Draa,《Weird Tales》雜誌網路編輯   「…一位現代版的小泉八雲(Lafcadio Hearn)正接手舉起這幽靈界的聖火。柴克‧戴維森是作家、譯者,同時也是追隨Hearn腳步的民俗學者。」——tofugu.com   「這本書讀起來之暢快,彷彿會自動翻頁一般——但我並不想知道是不是

真有一隻幽靈的手在暗中協助。」——Mark Schilling,《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   「這是一本很有層次的書,讀起來非常過癮…是一段讓人體驗了歷史、文化與宗教的愉快旅程。」——《奇異時代(Fortean Times)》  

咒怨2003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自從2016年的《殘穢》後,大概《#犬鳴村》 算是比較符合日式恐怖(j-horror)的電影。這類日式恐怖電影,大概以2000年前後的作品為尚,像是《七夜怪談》、《鬼水怪談》、《咒怨》等等,這些作品用較為緩慢的步驟營造壓抑氛圍,透過日常的家庭空間與生活感,讓幽冥世界與真實世界混合成一個獨特的世界觀。我們就趁著鬼月的到來,談談作為日式恐怖電影翹楚的清水崇,及其最新作品《犬鳴村》,還有日本「#心靈地點」(#心霊スポット)的文化社會學分析。
.
📌 #今天內容有:
.
▶ 恐怖大師清水崇,你累了嗎?
▶ 超有名的「舊犬鳴隧道」都市傳說
▶ 心靈地點的文化社會學考察
▶ 《犬鳴村》的早期恐怖電影口味
▶ 太多揭露就沒有恐怖
▶ 恐怖片裡包裹的社會主義與家庭電影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du3i8hvoi4w0880j5qy3bwu?ref=android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GgjjiOn34FwghnvguK5mN?si=1fpeCODwSnW2x1oB_iSwBw

 ̄ ̄ ̄ ̄
//// 完整論述提供閱讀 ////
.
清水崇導演以2003年的《咒怨》為代表作品,這部作品延伸開展出近20年的恐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共約有8部,像是續集《咒怨2》,或是外掛的《呪怨 白い老女》(2009)、《呪怨 黒い少女》(2009),近期就像前幾集談到的Netflix《咒怨之始》(2020),還有美國版的《怨咒》(The Grudge, 2020)。算是一個做好做滿的恐怖典範。
.
清水崇或許自己覺得伽耶子看膩了,開始展開新的系列計畫,他以日本知名的「都市傳說」、「心靈地點」為基礎,目前展開《犬鳴村》、《樹海村》兩部電影系列,為「#實錄的恐怖村莊系列」(実録!恐怖の村シリーズ)。犬鳴村,指向「舊犬鳴隧道」的恐怖故事,而樹海村則是關於富士山下自殺森林的都市傳說。兩者都有真實的傳說脈絡,也是認真的「心靈地點」。但是,甚麼是「心靈地點」?
.
▓ #心靈地點的空間考察
.
立命館大學的宗教社會學研究者住家正芳(2004)認為,1970年代是日本心靈主義的源起,傳播媒體上瀰漫著各種預言、幽浮、超自然現象的論述內容,像是電視節目設計了讓民眾投稿心靈寫真的單元。如Giddens所談及的「#後傳統社會」(post-traditional society)的特徵,新興宗教與認同的興起,這類觸及地域認同解離、心靈體驗探索的議題,成為一種流行(福西大輔,2019)。
.
根據「#全日本心靈地圖網站」(全国心霊マップ心霊まとめサイト),截至2019年為止,整個日本共有1690個地點。心靈地點可分類成「隧道」、「廢墟」、「山林」、「墓地」、「病院」、「海川」、「橋」、「學校」、「神社寺院」、「公園」、「其他」等12種,各自依照地點的空間敘事而被產生。鈴木晃志郎等(2020)則展示心靈地點的GIS數據呈現,從研究的分類可以發現,心靈地點時常出現在「社會與經濟弱勢者」、「智能與身體弱勢者」、「廢棄處理設施」、「地形限制設施」等逐漸遠離社會生活的公共空間,例如「舊犬鳴隧道」就反映出水壩設施公共計畫下所犧牲的社會弱勢壓迫與反抗。
.
▓ #舊犬鳴隧道的都市傳說
.
說明一下「舊犬鳴隧道」的恐怖故事吧!犬鳴村位於今天的福岡縣宮若市,如今在地圖上已找不到該村莊,已淹沒入1994年興建的水壩中。此地自古名為犬鳴谷村,不過現在大多數人習慣稱犬鳴村。也因為封村,舊的犬鳴隧道便禁止通行,而隧道中其實還有村民存在的傳說,自此不脛而走:這個犬鳴村一個賤民居住的地方,因為不公平的對待,村民們拒絕與外界有任何接觸,甚至連整府都設立「#前方將不適用大日本帝國憲法」的警告。
.
自此,犬鳴山的各種傳說大量被反覆傳送。漫畫作品、小說、網路鬼話、民眾自製影片,無論虛實真假,都以犬鳴山作為故事背景,創作者們想像著村莊被封閉與限制的各種可能性。像是這裡住著左翼份子、痲瘋病人、遺傳著畸形模樣的村民、被遺忘而淹死的村民,他們與這個地方以一種負面的姿態存在於架空的地理中。雖然實際上來說,根據《#犬鳴鉄山由来書》在江戶時代起,是一個製煤鐵為業的村區。
.
清水崇的《犬鳴村》基本上沿用都市傳說的原型與謠言流傳的架構,講述一家人在去犬鳴村探險後,被村民鬼魂纏上的恐怖故事。被鬼嚇死了人,大都是在日常的居家空間中被「淹死」,這也埋下了「犬鳴村」誕生的因果關係解釋。故事中的女主角森田湊(三吉彩花 飾),在劇中表現優異,為了拯救自己的家人與血脈,深入村莊揭開犬鳴村民慘死於公共開發的暗黑歷史。
.
▓ #符合早期日本恐怖觀眾的味口
.
討論完「操作型定義」:清水崇的電影語言,與心靈地點的概念。就開始進入《犬鳴村》的批評吧。影片開始時,清水崇運用youtuber前往心靈地點的靈異影片「實錄」作為序曲,恐怖氣氛的拿捏非常細膩:攝錄機的晃動鏡頭,幽暗的廢村,youtuber的企劃執著,在在都趕上當下新媒體的潮流,也點明了「心靈地點」的系列主題。
.
遇見不可知、不可見村民攻擊的youtuber,回到家後便發了瘋似了,成天關在房間裡唱著奇怪的歌曲:大水來了,趕快逃。一頭霧水的觀眾,還可以在她的房間裡明顯地看見一張恐怖藝術大師稻川淳二的海報,應該是清水崇向愛講鬼故事的大師致敬。在醫院、家屋、庭院中,不時出現的鬼魂錯視(角落的女人),與汙穢象徵的暗示(尿液),安心與緊張弔詭的共存,讓作品的前半段,相當符合早期日式恐怖觀眾的偏好。
.
▓ #對於未知的恐懼與過度揭露
.
一直到電影中段前,電影中犬鳴村的具體認知,停留在大家所熟知的「封閉的舊犬鳴隧道」,未知的愁雲慘霧、死亡之謎、母親的瘋狂,壟罩在整個情節的推展下。這一直是清水崇在《咒怨》擅長的,就是讓你摸不透鬼到底在想什麼,用力拼湊著故事碎片,還是看不清事物的原貌。更何況「舊犬鳴隧道」的都市傳說原本就沒有一個完整的脈絡解釋,只是片段事件帶來的恐怖想像。
.
可惜很快地,女主角開始解謎,她的敏感體質讓她快速地進入到村莊過去的秘密當中。這些莫名其妙出現的諸多鬼魂,其實就是當年被水壩興建強迫滅村的人口,他們被以很慘忍的方式,囚禁、虐待,並強迫女子與狗交配,生下帶著犬隻血統的人類,最後被大水淹沒在深湖底下,永遠與社會世界隔離。
.
因為鬼魂的可憐身世突然被過度揭露,削弱了村民令人發毛的曖昧性。本來電影最後女主角侵入犬鳴村,與逃脫「犬女」追殺的過程,應該是全片中的關鍵恐怖場景,但卻因為過度的資訊揭露,而毫無緊迫刺激之感。
.
▓ #社會主義與家庭電影的混合
.
可以看的出來,清水崇想要在這系列「實在實錄」的都市傳基礎上,再架構出一個富有完整世界觀與人物關係的敘事整體。一方面他帶著社會主義的價值,控訴著現代性發展的歷史中,被掩蓋的地方與人民,像是 #福島核災被掩蓋與模糊化的事件真實;另方面,他企圖使用家庭電影的手段,透過隱喻的方式,暗示著這些被遺棄的人,並不會真的消失。而都市傳說與恐怖電影的建構,則是讓大眾得以用某種迂迴的途徑,持續讓這個現代性的失落被不斷談論下去。
.
其實綜合前述對心靈地點的討論,《犬鳴村》揭露了心靈地點的現代性過程,這些被納入公共建設計畫的地方,被掩蓋了過去的、壓抑的集體記憶。而靈異地點之所以成為靈異地點,並且富含傳說故事,也是因為這些公共設施逐漸從都市生活中遠離,被棄置的公共設施,#同時反映著地方消滅與集體記憶續存的社會主義觀點。
.
總體而言,我承認清水崇的作法,或許有更深層次的論述意涵,但說故事的方式,讓電影的深度與恐怖性打了折扣。我還是大推三宅唱在Netflix上扎扎實實的批判,《咒怨之始》就是日本的黑暗史。也期待本片中的伏筆,可以有更巧妙的延伸,也期待其作品《樹海村》可以構成一個系列性的論述。我還是很崇拜清水崇啊~~
.
📒 #參考文獻:

1. 住家正芳. (2004). 宗教的多元性の探究: 宗教社会学における宗教的多元性と世俗化の理論的構図に関する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東京大学).
2. 福西大輔. (2019). 現代における橋の怪異と地域社会に関する一考察: 人口流出にともなう 「心霊スポット」 の発生.
3. 鈴木晃志郎, 伊藤修一, & 于燕楠. (2020). 心霊スポットは何と空間的に随伴するのか. In 日本地理学会発表要旨集 2020 年度日本地理学会春季学術大会 (p. 31). 公益社団法人 日本地理学会.
.
📲 #全国心霊マップ心霊まとめサイト:https://ghostmap.net/

我們從未「麻煩」過:《紅衣小女孩》系列(2015-2018)之童年寓言研究

為了解決咒怨2003的問題,作者呂俊葳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核心問題是電影如何想像童年以及童年何以變成一種恐怖類型。電影類型既是商業機制也是社會文化的表徵,本文檢視恐怖童年的建構策略以及其社會文化之意涵。我們以《紅衣小女孩》系列(2015-2018)作為主要分析文本,利用電影與視覺研究的主要工具:敘事分析、符號學、類型學等進行影像文本的分析。藉由新童年研究的理論視野,本研究「以童年作為方法」試圖指陳與拆解《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的寓言意義及成人意識形態。我們發現電影創作者以兒童為載體,投射國族、本土想像,以民俗和語言型塑另一種共同體;同時,影像再現規訓童年的方式,其目的既有出自於以其為烏托邦的憧憬,也有整併至資本邏輯為導向的成人社會。由此,兒童

一方面作為成人的創傷,另一方面也飽受成人的創傷,在世代之間形成一股拮抗的張力。最後,與美國、日本的作品比較,臺灣的恐怖童年從中師法恐怖的類型元素,卻因各自的歷史脈絡,產生不同的焦慮根源。相較於日本,恐怖兒童作為反國族的詛咒輪迴,紅衣小女孩卻想要製造新國族;相較於美國,恐怖兒童挑戰傳統價值與破壞父權,紅衣小女孩則是憂慮核心家庭的匱缺與反映厭女思維。記憶本身並不只是回望過去,而是放眼未來。童年做為社會製品,更是一種之於當下的寓言體式,指向文化、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的交織。以童年為核心的電影研究成為二十一世紀方興未艾的次領域之際,本研究除了拓展臺灣對童年電影研究的新進路之外,也寄託著對臺灣本土的文化

想像及企望。

現代怪談・靈異電影研究—以日本和臺灣的靈異電影比較為中心

為了解決咒怨2003的問題,作者張蔚瑄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怪談文學為中心,比較日本和臺灣的靈異電影,首先分析兩國的靈異電影之各場景,而後探討兩國靈異電影的相同點及相異點,及提出電影所涉及的宗教觀。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首先序論為研究動機以及研究目的,接下來說明研究方法以及內容,最後詳述研究範圍及限制。第二章首先以臺灣人為中心做問卷調查,問卷內容為—對靈異電影有什麼印象,以及覺得哪種形象的「鬼魂」最可怕,接著請填寫問卷者推薦印象深刻的靈異電影,而後介紹日本及臺灣的怪談歷史。第三章為本論文的中心,從第二章的問卷調查結果之中,選出最多回答者推薦的日本和臺灣之靈異電影,並針對電影的各個場景加以分析。日本的電影為《七夜怪談》、《咒怨》、《咒怨2》、《

咒怨:終結的開始》;臺灣的電影為《詭絲》、《紅衣小女孩》、《紅衣小女孩2》。第四章則是以第三章電影分析做延伸,從中比較日本和臺灣的靈異電影之相同點及相異點,並彙整出兩國「鬼魂」的形象。最後是結論及今後的研究課題,從日本和臺灣兩國的靈異電影的分析與比較,可看出兩國的宗教信仰以及對於死後的世界的了解都有差異。經過本論文之研究與分析,對於喜愛靈異電影,以及怪談故事的人,有更多的參考價值來選擇自己喜歡的靈異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