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女友睡覺小故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哄女友睡覺小故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Fitology(體能學研究工坊)寫的 鍛鍊你的生存體力:體能新貧族最需要的運動懶人包 和薇琪.維拉柯尼斯的 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好萊塢明星都風靡的正念自癒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哄女友讲的睡前小故事(精选50篇)也說明:女朋友 说自己想睡觉了,但是又有些睡不着,这种时候一般都是想让你哄哄她,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哄她应该怎么办呢?睡前给她讲几个故事也是很好的呢。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舟文化 和天下生活所出版 。

最後網站给女朋友的睡前故事超话 - WEIBO則補充:哄女朋友 的睡前故事(七十五) “你是我想保护的人” 森林里一直有一个传说,说在森林的尽头,住着一个怪物,这只怪物性格孤僻,以吃附近的小动物为生,慢慢的那附近的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哄女友睡覺小故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鍛鍊你的生存體力:體能新貧族最需要的運動懶人包

為了解決哄女友睡覺小故事的問題,作者Fitology(體能學研究工坊) 這樣論述:

地表最精簡的運動保健法則! 比起「漂亮的身材」,我們更需要「好用的身體」!   總是疲勞痠痛吃B群,想運動卻沒空也沒力氣?   如果連上完一天班都很吃力,趕個捷運都氣喘吁吁,   你哪還有能耐減肥、玩樂,練出馬甲線和六塊肌?      良好的體能,是在生活中衝鋒陷陣的持久戰力,   跟著我們開始吧!為自己的健康和人生負起責任!   【4項運動基本功┼10分鐘鍛鍊計畫┼翻轉飲食應用法】   用最少的時間儲備破表的體力,找回最佳狀態的自己!   累趴的你,此刻最需要的是「生存體力」!   為了生活忙碌奔波的你,如果真想提升體力、變得更健康,   與其長時間待在健身房消耗殘破的體能、鍛鍊

健美的線條,還不如多睡一點吧!   現在你最需要的是「生存體力」——   有良好的心肺功能與肌耐力,讓身體順利運轉、完成每日活動的基礎體能。   無論是想減肥、健身、旅行、工作,甚至生小孩,都必須先有「生存體力」,   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才得以負荷,也才能挑戰更高階的運動與生活目標。      專業健身教練Azura和醫學院研究生Klesa,   一個曾因留學失敗每天泡在酒精裡,一個則被女友狠甩吃成了108公斤,   他們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再融入運動和醫學知識,聯手研發出「生存體力鍛鍊法」,   不用新奇食譜和花俏器材,只需要你的身體和平常吃的飯菜,   就能用最精簡的方式擊退疲勞虛弱,有效管

理體力和健康,   別擔心學不來、要花錢、好懶又好忙,我們都幫你排除這些障礙了,   只要打開這本書,狠下心要改變的你,絕對比猶豫拖延的你更性感!      「生存體力」怎麼練?   4項運動基本功   世上的運動多到爆炸,要做就做最省時有效、盡可能簡單的運動。只要學會【深蹲×波比跳×伏地挺身×棒式】4項基本功,僵硬疲憊的身體就能恢復靈活柔軟!   10分鐘鍛鍊計畫   漫無目的將不同運動混合在一起,那不叫運動,而是「亂動」。以4項運動基本功組合出25套從入門到高階的鍛鍊計畫,每天暢快流汗10分鐘,持續感受體力成長!   翻轉飲食應用法   再健康的飲食,若無法有效快速地實行,就省點力氣吧

!顛倒飯菜分量、倒掉湯汁、吃對零食、網購水果……只要調整比例和吃法,不必吃糙米飯和花椰菜,也能減重又不折損能量!      生存運動懶人包,這樣做就夠了!   1 深蹲:蹲出全身穩健肌力   男女老少皆適宜的熱門運動,從臀部、大腿和腹部都能動得很開心。雖然我們的目標不是練出健美身材,但每天深蹲同樣能蹲出好曲線。   2波比跳:高效能心肺鍛鍊法   強化心肺功能,快速顯現肌力並消耗體脂肪。「生存體力版」的波比跳結合了深蹲並加入伸展動作,沒有柔軟度或平衡感的人也能輕易上手。   3伏地挺身:在家就可以做重訓   我們的體重就是理想的重訓器材,身體笨重、肌力不夠,又被生活壓力拖垮了的你,想做重訓

,只要在家做這個全身運動就行了。   4 棒式:把核心肌群變聰明   在我們坐著工作讀書、大腦變得更聰明的同時,我們的核心肌群卻正在變笨。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就能幫你救活痠痛的脊椎、練出平衡與性感。    本書特色      1.創新務實的運動保健觀   首創「生存體力」概念,釐清一般人對塑身和減重的誤解迷思,強調基礎體能才是最該優先達成的運動目標,以免被商業話術所惑,懷抱虛妄的期待而備感挫折。      2.完整詳盡的圖示與解說   針對每項運動提供清楚的圖文示範與解說,以確保鍛鍊功效、預防運動傷害;並規劃從入門到進階的中長期體力管理運動計畫,讓讀者持續練習、養成扎實體能。      3.風

趣率直的經驗談分享   全書敘述語調明快果決、不打高空,帶著嗆辣趣味,加以作者個人經歷與知識的分享,形成另類的激勵力量,使本書有別於一般運動工具書,更添親切感和可讀性。    活力推薦   林頌凱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   甘思元  力格運動健護中心創辦人    佳評推薦      沒有運動習慣、或不了解自己體能狀況的人,往往會無所適從、或只是追隨流行,而選擇了超出自身負荷的運動,結果因難度太高而心生挫折、甚至適得其反損及健康。本書以創新務實的觀點看待運動和健身,強調在減重或塑身之前,建立基礎的體能才是生活的根本,十分適用於疲勞忙碌的現代人。書中並提供日常的鍛鍊計畫和詳盡的操作解說,讓入

門者也能確實掌握要領、避免運動傷害,配合自身的程度從易入難地培養運動的習慣。——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 林頌凱   「好看,更要好用!」「運動一定要正確、要追求健康!」一直是我認為運動或健身最重要的原則。很高興,這本書說出了一樣的理念。我們有時候為了短暫的「好看」,卻付出了健康;有時候為了貪圖一時的快樂,卻造成自己長期的痛苦。甚至,只想躺著、坐著或吃什麼「仙丹」,就可以永保青春美麗又快樂……也不想策勵自己健健康康地流汗運動。我很喜歡這本書的真心直言,相信你也可以從中學到讓自己更健康、更有生命力的知識與觀念。——力格運動健護中心創辦人 甘思元   很有實用性,最重要的是有趣。這本書提出了最具

體、也是渴望加強基礎體力的一般人最需要的運動計畫和健身方法,不只充滿活力,也能以此為根基再去學習其他更高階的運動。——北京奧運男子舉重金牌 史載赫   對脊椎和關節經常疼痛的現代人而言,本書介紹了什麼是真正最理想的運動,其中融合了作者的教練經驗和醫學上的生理知識,穿插敘述的個人故事,更是像讀小說一樣耐人尋味。——麻醉科專業醫師、紫陽痛症醫院院長 金俊秀   作者將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材料,調製成了對身體有益的藥。以多元的經驗為基礎,介紹如何進行身體運動和飲食改善,本書可以成為我們下定決心創造健康的基石。——盤浦徐英俊中醫院院長 徐英俊   

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好萊塢明星都風靡的正念自癒法

為了解決哄女友睡覺小故事的問題,作者薇琪.維拉柯尼斯 這樣論述:

◎Amazon讀者評價4.5顆星◎   奧斯卡影后葛妮絲.派特洛、超級名模克勞帝亞‧雪佛、英國搖滾教父 艾爾頓‧強   等知名明星都風靡的擺脫慢性疼痛正念自癒法!   當你痛的時候,無法躲藏。   正念自癒力只可能在你有勇氣面對的時候開始……   你不需要飛到美國也能學到如何減輕疼痛的方法,這本書能學會好萊塢明星們正在流行擺脫慢性疼痛的正念自癒法,它能將你的疼痛轉換成鮮活的能量,讓生命更加美妙光彩。   你的痛試著在教你什麼?   疼痛與你的生活、關係、工作、心智與情緒狀態等息息相關。   而且,大多數的痛幾乎都跟「心」有關。   很多時候你身體上的傷口治癒了,但記憶中的疼痛卻會在多年

後依舊如影隨形…………   從歐美上流社會名流、好萊塢明星,到倫敦皇家芭蕾舞學校舞者、歌舞劇演員,受惠於整骨治療師薇琪.維拉柯尼斯(Vicky Vlachonis)的病人不計其數。她根據多年的臨床診治經驗,擷取東方醫學的長處,將中醫的針灸穴位和經絡按摩,結合營養學、內分泌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利用簡單的飲食、運動和安定情緒的整體做法,設計了一套讓人感覺安全又勇於挖掘疼痛的「正回饋計畫」。內容涵蓋疼痛的根源探究、抗發炎的飲食調整、正念冥想、運動、寵愛自己等循序漸進又全面性的心身療癒計畫,幫助你找出隱藏在疼痛背後的真相。然後從生理和情緒的疼痛中釋放。讓你認識更深層的自己,讓心自由,徹底解除生

理上的疼痛,重獲鮮活的能量與永恆的美麗。   「疼痛是我們身體最強而有力的老師,只要懂得它傳遞的訊息,勇敢的面對並感受,疼痛就不會再繼續糾纏。」──薇琪.維拉柯尼斯     正回饋計劃的特色:   •說明如何使用身體本身的觸發點,釋放負面能量,感覺更加放鬆,立刻提升心情。   •分享有關優質睡眠如何活化腦部的廢物處理系統,排除造成思考遲緩的毒素堆積,以達到夜間抗老化的效果。   •提供抗發炎療癒食譜,做法簡單方便,美味滿足並讓人充滿能量。   •教你5分鐘的乾刷養生法,加速淋巴引流,釋出毒素讓肌膚散發光采。   •分享已經證明能減輕慢性疼痛程度高達57%的冥想方法。引導你完成內觀與正念肯定,

幫助你將正向、保護的能量帶進生活。   •證明情緒與神經系統和器官有直接關係,並說明正回饋對於身體系統和器官的反應有何強力、持久的影響。   免責聲明   本書提及健康照顧相關的建議與資訊,應視為輔助工具,而非取代醫生或其他健康專家的建議。如果你知道或懷疑自己有健康方面的問題,建議你在從事任何醫療方案或治療以前,先尋求醫師的意見。在本書出版之時,已盡一切努力確保書中內容的正確性。出版社與作者對於應用本書推薦的方法可能發生的任何醫療結果,都無承擔責任的義務。 名人推薦   奧斯卡影后 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   超級名模 克勞帝亞‧雪佛Claudia Schiffer

  英國搖滾教父 艾爾頓‧強 爵士Elton John   部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 劉燦宏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林頌凱   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陳德中   熱情推薦   「無論你曾經忍受什麼樣的創傷,或有多少深鎖在肌肉或器官裡的疼痛、傷害或毒素,薇琪都能夠協助你知道如何面對,然後放手,好讓你能再次感受無拘無束的自由。」——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奧斯卡影后)   「薇琪以她的整體取向,幫助我在懷第三個孩子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疼痛。她會用獨一無二的方式,讓你感到無限地美好。」——克勞帝亞‧雪佛(Claudia Schiffer,超級名模)   「薇琪幫助你了

解身體與情緒層面相連的重要性。這本書是最好的工具,可以將生活中的疼痛和壓力轉變成健康與快樂。」——艾爾頓‧強 爵士(Elton John,英國搖滾教父)與大衛‧弗西尼(David Furnish) 作者簡介 薇琪‧維拉柯尼斯(Vicky Vlachonis)   出生於希臘的雅典,她的職業生涯是從歐洲整骨療法和肌肉骨骼專家開始,治療皇家芭蕾學校和重大戲劇作品(包括《貓》、《獅子王》)的舞者。曾任職於倫敦的賀爾診所(Hale Clinic)與綜合醫療中心(Integrated Medical Centre),隨後於2001年自行開業。今日,維拉柯尼斯向世界各地分享她整體的療癒方法。維拉柯

尼斯目前跟家人住在美國加州的比佛利山,並且在此執業。 推薦序 面對、感受,然後放手讓疼痛遠走 葛妮絲‧派特洛 (Gwyneth Paltrow,演員,以《莎翁情史》榮獲1998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需要被療癒的是「人」,不是「病」 林頌凱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奧、亞運國家代表隊醫師) 作者序 疼痛是身體的最佳導師   第一部:正回饋的力量 1痛是什麼? 2 活在正向裡 3 正回饋方案的功能   第二部:正回饋計畫 4 第一週:反思 5 第二週:釋放 6 第三週:發光   第三部:正回饋工具 7 正回饋飲食計畫 8 正回饋食譜 9 正回饋療法   附錄:正回饋問卷 參考

資料 推薦序 面對、感受,然後放手讓疼痛遠走 葛妮絲‧派特洛 (Gwyneth Paltrow,演員,以《莎翁情史》榮獲1998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在初次懷孕的第三期尾聲,我開車前往朋友史黛拉位於英國郊區的家中度週末。一打開門,驚喜地發現她安排了迎嬰派對,我從高中到大學時期的最好朋友全部到齊。每個人都專程而來,為了慶祝即將誕生的艾波。來勢洶洶的喜悅、疲憊與荷爾蒙齊聚湧上,讓我忍不住哭了出來。        慶祝活動的一部分是史黛拉招待我們修指甲和做足療,並且安排了一位從倫敦來的整骨治療師為我們診治。那是我第一次遇到薇琪,金髮的她像是現代版的婦女保護神──希臘女神赫拉(Hera)

。        我的朋友們全都苦於時差,而我則處在第三孕期、疲累得快受不了的階段,但我們既喜悅又感動,相當開心能這樣相聚。或許是因為那天的情緒,也或者整間屋子的女友都是我人生的重要根基,所以當薇琪引我去做治療時,我感到安全得足以將一切放開。歷經數週無法緩解的背痛以及對生產的焦慮後,她的手在那時將這一切全都帶走,使我感受到久未享受過的輕鬆與平靜。我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迎接我的寶寶。      當艾波終於發出信號準備要出生的時候,我毅然地決定採取自然生產,在經歷七十二小時的努力下,最後才勉為接受緊急的剖腹生產。憔悴又疼痛的我,知道自己需要一些照顧,但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關於艾波,這個經歷了相同猛烈掙扎

的小女娃兒。在英國,有愈來愈多的新生兒在一出生便立即接受顱骨整骨療法,因此我打了電話給薇琪,請她過來幫助我柔弱的小女娃。   看著薇琪安撫照料小小的艾波,使得她與我的生活更為親密。   在這十年間,薇琪治療了我的每個家人,治癒我們的各種疼痛和身體上的小毛病(這裡緊緊的、那裡扭到了、沒有聲音、慢性咳嗽),同時也讓我們漸漸了解生理和情緒的痛經常是同一件事。在我解釋病痛的時候,她往往會問:「你的痛試著在教你什麼?」因為有薇琪的照料,我的痛教了我許多。   接受治療時,我會告訴她這一週發生的事。在我敘述惱人的電話、或是父親讓我難過的記憶時,她會按壓我的頸部或背部或腳上的點,而我可以感覺到疼痛和難

過瞬間同時消失。身為一位整骨治療師,她了解背上的痛很少單純只是背上的痛,或許也是卵巢或腸道、甲狀腺或肝臟的功能失調。此外,她了解疼痛幾乎永遠都跟心有關。她教導我,恐懼可能會衝進肌肉和身體,這時你需要肌肉骨骼支撐、冰塊和大量包紮,同時還要趴在桌上放肆地大哭一場,然後再好好地開懷大笑。   我的大半時間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會議中轉進轉出,早晨送小孩上學之後,我招喚自己所有的心理資源,對我的家人、我的事業和我的職業做出正確的決定。而在這之後,永遠都是跟艾波和摩西斯相處,這段時間需要全心投入,確保給孩子們最好的一切。到了週末,我把時間徹底地用在薇琪給我的愛與照顧。這些時刻,她的聲音、她的手、她的療癒能量

,能夠把我從浩劫的邊緣拯救回來。   這些年來,她已成為我的家庭運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我不在家,她會過來治療孩子,用她神奇的雙手幫助他們好好安睡;當其他人都在海邊的時候,她會短暫來訪,只為了讓我能身心合一、幫助我安定心智。就像任何過勞的媽媽一樣,我的腦可能急速地轉動而遠離了我,但薇琪幫助我記起我擁有自己需要的所有答案,而且一切安好。   更重要的是,她教導我面對疼痛、感受疼痛,然後放手讓它遠走。   我家常提供處於人生轉換過程的人歇息的中繼站,所以薇琪也治療了幾乎我關心的每一個人。當朋友來此想躲開這個世界,在這兒療癒煩擾或心碎的時候,我試著給他們一個安靜而溫暖的處所。我提供他們好吃的食

物、拉上遮光的窗簾,送他們上舒適柔軟的床鋪。當他們準備好把頭從深埋的枕頭中抬起的時候,薇琪就會來幫助他們。我們稱她為疼痛夥伴、器械修理師、咔搭一聲調好了的薇琪,無論是仔細地扎針或按壓誘發點,她都會找出疼痛背後的真相。當然,表面的紓緩一定會有,但這些治療過程真正做的是更深層的工作。薇琪會問:這位朋友在她的關係中感到快樂嗎?她是否需要慢下來呢?她是否需要將她的人生導往不同的方向?她是否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讓他們洗個熱水澡,然後哄他們睡覺?這些年來,薇琪讓我深深了解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疼痛之中。   終究,身體不會說謊。當你痛的時候,你無法躲藏。在我生命的某一時刻,我曾經恐慌發作,而且

有卵巢囊腫,還有甲狀腺的問題,這一切都以疼痛的方式顯現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我向來跑得過快,讓我自己和生活片段之間出現落差,但薇琪讓我慢下步伐,直到我開始了解某些情緒可能未曾逃脫。我必須停下來,轉身、面對它們,這樣我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找到某種平靜。   我的職業向來多采多姿,並讓我受益匪淺,但畢竟家人對我最為重要。薇琪幫助我成為更好的母親:她教我如何藉由撫摸和正向觀想,來跟孩子有所連結,讓他們有能力增進剛綻放的自我形象,就像她的母親在希臘對她所做的一樣。在治療的過程中,薇琪也擷取東方醫者的長處,將中醫在兩千多年前發展出來的針灸穴位和經絡,結合營養、內分泌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發現。   你會在這

本書中看到這些不同的世界,全都被一起編入成為一個簡單、容易遵循的拋開疼痛計畫。   我喜愛這本書,因為我在每一頁都能聽到薇琪的聲音:她的仁慈和她的熱情、她的力量和她的智慧。她就是像這樣對我說話,滿滿地將愛混合無情的真相傾倒給我。書裡寫到的方案,詳細地說明薇琪在治療期間所使用的相同建議和回家功課。這本書包含著練習、冥想,以及我們一起做完的技巧,由此共同形成療癒自己的一切所需。書中還有些很棒的小妙計,像是大拇趾底部的誘發點按摩,能夠釋放肝臟的有害憤怒。無論你曾經忍受什麼樣的創傷,或有多少深鎖在肌肉或器官裡的疼痛、傷害或毒素,薇琪都能夠讓你知道如何面對,然後放手,好讓你能再次感受無拘無束的自由。

推薦序 需要被療癒的是「人」,不是「病」 林頌凱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 奧、亞運國家代表隊醫師   當我還是一個醫學院的學生時,老師就告訴我們:「醫生醫的是『人』,不是『病』!」當時似懂非懂的點點頭,也沒有特別放在心上。當我開始當醫生時,汲汲營營的追求又快又有效、而且最沒有副作用的治療方式,以為把病醫好就是醫生對病人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這樣的感覺很好,因為從病人滿意的表情中,我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並且沾沾自喜。如今當了快二十年的醫生,從一次又一次的挫敗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極限。病人身上的病痛有太多不是用精密的儀器、最好的藥物、或是精湛的醫術就可以解決的。   「病人是人,需要被

療癒的是『人』,不是『病』。」老師當時說的話,我開始慢慢懂了。   「疾病是人的本質,它唯一的目標,就是讓我們變得完整。當我們重新學習症狀的語言,聽它說話,就能了解我們缺乏什麼,進而轉化疾病,邁向療癒的道路。」   這段話出現在《疾病的希望》一書,我曾經對著這段話深思許久。身體有痛的時候,我們很自然的被疼痛所吸引,把我們的察覺力、注意力和大部分的精力都關注在疼痛的症狀上,對生活、情緒、學業或工作、人際關係產生很大的干擾。為了要讓我們回到正常的生活,所以要趕快把疼痛給去除,因為「不痛」就等於「沒有干擾」,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的對「痛」抗戰,打針、吃藥、按摩、針灸……,只要可以做的都去做,就是希望

可以用最快、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不要再痛。   然而疼痛是內在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是身體自我保護的機制。疼痛的症狀就好比在大樓天花板上的警示器,當它響起來的時候,代表屋子裡冒起了濃煙,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趕快把失火點找到,並且及時的撲滅,而不是趕快把警鈴給關掉。人體的警示系統比大樓的警示系統精細很多,它會用各種不同的症狀來提醒我們身體已經失衡,提醒我們要讓自己回到平衡的位置,讓身體的自癒力啟動,讓身體恢復健康。一直存在的疼痛,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身體還是處於失衡的訊息,我們一定還有什麼沒有照顧好的,我們可以更加油。   《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一書是我這幾年來所看到關於疼痛治療最好的書了。作者

薇琪‧維拉柯尼斯用她一顆柔軟的心,傾聽病人隱藏在深處的傷痛,並且陪伴病人走在療癒的道路。妳只要跟著她的指引做一些改變:如何吃、如何動、如何放鬆,就能讓整個世界有所不同。即使可能需要花些努力來擺脫一直以來負載的負面能量,但是不必花很多時間。幾個星期之後,妳會發現:活在正向的感覺是如此美好!   因為美好,妳的疼痛也不藥而癒。 作者序     疼痛是身體的最佳導師   痛是好的。   聽到一位以減輕疼痛為己任的整骨治療師說出這樣的話,應該會令你感到相當驚訝。然而,我相信疼痛在傳遞訊息,也是強而有力的老師。   疼痛是個機會。疼痛不只表面所見。   每個人都曾感到疼痛。或許你因為舊傷而

有揮之不去的痛感,也或者你的痛是身體定期消耗磨損而產生的副產品,也就是慢慢老化的徵象。或許你感覺下背部灼痛、頸部很緊、肩膀痠痛。疼痛可能使你膝蓋痛無法跑步,或是腕隧道症候群讓你打年度報告時惡夢一場。疼痛可能使你持續地吞止痛藥,以便跟慢性頭痛或嚴重生理痛說再見。   疼痛是一個信號,告訴你身體有地方不太對勁。或許你認為脖子扭到是因為去年的那一場車禍、下背緩緩灼痛是一整天都坐在電腦前面的結果。但如果你檢視疼痛,真正地仔細瞧瞧,就會慢慢發現更為廣大的某些事物:有關於你的生活、關係、工作、心智狀態的真相。   你會發現,身體不說謊。   你的身體正在對你說話。你感覺到的這些疼痛不適,往往是你沒有

處理的內在疼痛的外顯信號。所有的痛,無論是哪一種類型,都兼具生理和心理兩面向。因此,當你學會如何面對它、瞭解它、並且放開它之後,所有的痛都能幫你清出一條通往更美好人生的道路。   在東方醫學數千年來持續深入瞭解身心連結之際,西方的專家近年也已證實身體和心智不只是「相連」,根本是合一且相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掃描四十個人的大腦,結果發現,無論是被熱水燙到或看著分手對象的照片,他們的腦都呈現完全一致的模式:腦的次級體感皮質(secondary somatosensory cortex)和腦島背後側(dorsal posterior insula)註記生理疼痛

1。受試者無論是感到皮膚上的灼痛、或感覺情緒上的傷痛,都有完全相同的腦模式出現,你的腦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差異。   幾十年來,整骨治療師和其他醫學專家已注意到,遭受重大創傷的人,更有可能發展出慢性疼痛以及像是纖維肌痛的發炎狀況。這些疼痛之中有許多是從好的變壞的結果:當組織因創傷或意外、或是有病原入侵而經歷劇烈損傷時,身體會釋放出大量的細胞激素。這些自然的化學物質,將免疫細胞帶到疼痛部位並觸發發炎反應,抓出血管裡的液體使其腫脹。白血球細胞聚集在此,幫助加速痊癒。總體來說,這是個非常聰明且有效率的系統。我們的身體就像這樣,真正如奇蹟一般。   當然,這種抵禦外來入侵者的保護反應,目的是要保護身體

,而不是傷害身體。然而,如果太常觸發這些反應,無論是受到壓力、不良飲食、未確診的食物過敏、睡眠不足、甚或情緒創傷,都有可能使發炎變成慢性。而這種慢性發炎,被認為在許多危險狀態中扮演關鍵角色,包括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甚至於自體免疫症狀。如果你不慢下來好好照顧自己,沒有花時間徹底處理和釋放創傷,很久以前因斷腿或小小感染而開始的痛,可能會糾纏數年不走,老化你的身體、損害你的基因、讓你無法享受曾經喜愛的事物,甚至還有可能縮短你的生命。   聽起來很嚇人,不過你還有其他選擇,而這也是能永久解除任何一種疼痛的唯一方法:你必須轉而面對你的疼痛,尋求對它的瞭解,然後學會放開手讓它走。   我不打算騙你—

—要做到這點確實是需要勇氣。我們沒有人喜歡疼痛,我們都希望能擺脫疼痛。就是現在,立刻馬上。但倘若我們沒有花些時間傾聽疼痛的訊息並從中學習,我們就是冒著延長疼痛並使其加劇的風險。你需要一個計劃幫助你感到安全而勇於挖掘自己的疼痛,能在你的情緒大海起風暴時成為你的救生艇,帶著你航向沒有疼痛的彼岸。這就是「正回饋計劃」的任務:一艘航向沒有疼痛且更健康、更快樂人生的不沉之船。   轉而面對你的疼痛   我從執業過程中瞭解到一個模式:許多人承認自己的生理疼痛,並毫不遲疑地尋求協助。他們以按摩、調整、反射區治療(如腳底按摩)、髗骶骨放鬆或強效藥片來尋求緩解。但如果他們經歷的是情緒傷痛,他們不只是拒絕幫助

,甚至還會抗拒真正的感受,盡全力抗拒。   你也是這樣嗎?或許你正因為失去工作或親密友人而哀傷,卻獨自躲在門後難過,絕不與他人分享你的深刻傷痛。或許你已忍受不良關係,極度痛苦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或許你懊悔錯失機會,或者做任何事來避免感到害怕或寂寞;或你必須不斷滑手機,不能有任何一秒感到無聊或害怕獨處。又或者,你睡前必須喝一杯酒、抽一根菸、吃一桶冰淇淋來助眠與阻擋惡夢。   我們可能變得耽溺於這些使人分心的事物,沈溺於阻擋我們真正感受情緒的任何事物,特別是令人傷痛的那些。此外,倘若我們經常地重複這些分心事物到某種程度,它們便會開始自行創造生理上的痛苦結果。   或許你的痛開始於身體受傷,

然後很快地進展到情緒方面,或許你的痛是因過度緊張而開始,但為何你要逼得這麼緊呢?是什麼內在或外在的壓力,致使你否認自己的極限?   你因為或大或小的情緒或生理創傷而開始覺得疼痛。但我希望你瞭解的是,情緒傷痛和生理疼痛共享完全相同的腦波與荷爾蒙連鎖反應,這些痛的信號,有把自己嵌入你身體與腦的組織和突觸的力量,而且是長期性的。    或許你希望吞下對老闆的憤怒與怨恨、填補寂寞和無聊的感受、阻擋對未來的恐懼,但是你扛在肩上的整個世界,那些你想逃離的痛苦與恐懼、那麼努力地試圖忽略的一切,都將會找到某一條路徑冒出頭來。此外,如果你不準備承認憤怒的傷痛或勇敢面對你的恐懼,它也會透過肩膀損傷、下背痠痛或

頸部疼痛找到一條生理之路現身。   仔細想想你可能正在躲避疼痛的方式:   情緒不好時,你是否瘋狂瞎吃?   你是否靠酒精淹沒情緒?   你是否一整天都在工作、工作、工作,從不願花時間照顧身體,讓自己好好地休息和恢復?   你是否整夜醒著,眼睛直盯著天花板,然後再靠咖啡因撐過明天?   你是否不斷地滑手機,查電子郵件、臉書?手機好像是你的支柱?成癮物?救生圈?   明知運動正是你所需要,卻還逃避不上健身房或瑜珈課程,而且歸咎於背痛或肩膀受傷?   你是否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恥,而遠離陽光與新鮮空氣,把自己隱藏起來?   你是否自我否認活著的欣喜和愉悅,儘管你不確定原因為何?   若是如此,我

可以理解。試圖保護自己不感到痛,完全是理所當然。畢竟,誰會想要感覺慢性的肌肉或關節疼痛,更別說是懊悔或心碎帶來的撕扯靈魂的痛?我們把小小的習慣和癮頭如暴飲暴食、飲酒無度、成天工作等當成自我療傷的OK繃,但這些轉移注意力的東西帶給我們的只是暫時的安撫。   抽菸、喝酒、吃有害健康的食物、迴避與人往來,這些不健康的轉移物一旦開始加倍繁殖,只會讓你感覺更糟。你未曾處理過痛的核心源頭,你所做的只有在上面添加更多其他痛的來源!   為了過一個健康有活力的人生,你需要面對你的痛,並且拋掉心理上的OK繃。你不需要快速地修復,你需要真正的痊癒,從糾纏不休的頭痛到靈魂深處全都獲得療癒。而且,你從現在此刻就可

以開始。   我提出的方法能如何幫助?   結構幫助我們感到安全。父母和師長都使用結構來幫助孩子感到平靜,並且學習照顧自己:刷牙、綁鞋帶、梳頭髮。做為成人的我們,認為自己應該讓所有事情都清清楚楚。即使當生活變得極其混亂,我們還是告訴自己,我們應當知道下一步該做些什麼。   事實上,生活中充滿了我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的時刻,因此,我們試圖裝模作樣地繞過。不知道方法、以及讓別人發現我們不知道方法的恐慌,可能驅使我們回頭去找那些OK繃。但我發現,若是有了結構,一個清楚、逐步的日常慣例可尋,就能夠幫助你破除這些負面分心事物的掌控。一個清楚的結構,可以幫助你正向習慣,為你打下基礎、讓你得到滋養、

並助你成長。結構將你「接下來是什麼」的選擇簡化,幫助你在非常混亂、非常成人生活當中的每一時刻感到安全。   當有了地圖可以依循,你就不必擔憂自己會在疼痛的森林中迷失,找不到方向逃出。就算你有片刻求助於暫時的轉移事物,例如偷抽根菸或在雞尾酒會喝上好幾杯,但你永遠都能簡單地藉由這些方法,返回健康的正軌,再也不必被疼痛驚嚇。   藉由正向回饋,我將教導你一個內含簡單的日常慣例、活動技巧、菜單設計和想法練習的循序漸進計劃,引導你走向解除疼痛的最安全、最有效之道。請把我想像成透過這本書的每一頁內容,牽著你的手、陪你走過這三步驟的歷程。我們將一起有系統地辨認及反思在你生命中造成痛的模式,幫助你放下對你

不再有用的事物,並且發展成為全然嶄新、活力且無痛的生活方式。這個計劃的目的是希望降低任何造成痛的發炎、提高你的循環與血氧飽和,並且釋放堆積在你的器官和組織裡的廢物。在正回饋計畫的最後,你會發展出一個飲食、活動、冥想與自我照顧的架構,讓你能一直感到安全、強壯,並且帶著你度過接下來的人生。   進行計劃的兩週之後,你將會開始剷除多餘的體重、恢復皮膚的潔淨、釋出卡在腦中和身體組織的毒素,並且重獲鮮活的能量與永恆的美麗。到了第三週的最後,隨著你設計完整的激勵人心、提振心靈且可以實現的道路,通往你最深刻感受的夢想,你也將學到幫助自己勇敢探索核心認同與熱情的整個歷程。   你將會進階為全面地正向生活、

接受自己還在學習中、瞭解自己或許會再次誤闖疼痛的森林,但卻依然感到安全,因為你擁有地圖能引導你再次回頭。   在接下來的內容,我將與你分享數年來用於患者的這個方法,對象包括從職業婦女到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從英國皇室成員、好萊塢演員到國際重要人士和十歲小女孩。他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生命裡的不同時刻,都處於某一種類型的痛。有些痛是生理上的,有些則是情緒上的。有些急性、有些慢性。某些患者曾選擇忽略,但最終還是決定勇敢面對。透過我的引導與他們自己專注的努力,所有人都學會瞭解,然後溫和地從自己的痛苦中掙脫而出。他們藉由深入瞭解我們共有的先天生物化學系統,也稱為正回饋的自然機制,漸漸地認識更深一層的自

己。   找出返回身體的方法   所以,為什麼你會落入負回饋呢?究竟為什麼你在一開始會放棄正回饋呢?   某種程度,你可以責怪自己的內在線路配置。人類生來就帶有確保我們記得負面經驗的先天設定。雖然演化安裝了這種拒絕習慣,幫助我們為最糟的情況預做準備,且免於重複錯誤,但不幸的是,這種習慣也使我們預先傾向於留在負面的思考和跳進負面的結論。當我們沮喪的時候,這種傾向便會進一步加重,使我們被困在痛苦的想法和感覺當中。這些負面想法,接著為負回饋創造出肥沃的土壤。   麻煩的是,這些長壽的心智習慣會觸發恐懼並留下神經化學殘留:類澱粉斑、壓力荷爾蒙和發炎細胞激素,使得疼痛一直存在。因此消極負面也會持

續存在。   或許現在的你發現自己就是這樣:甚至沒有意識到你正在這麼做,你在緊抓著造成痛苦和苦難的負回饋模式,因為那是你唯一知道的方法2。   當你緊抓著你的痛或停留在舊模式的舒適懷抱時,你就是「活在負面裡」。悲觀會使身體更加負面,因為幾乎你所做的每個自我照顧的選擇,選擇吃的食物、時間的用法、周遭的朋友,都無意識地試圖把痛隱藏起來。你的身體必須處理的東西很多,但長久以來都被負面選擇給哽到幾乎窒息。你的身體一直在掙扎著想恢復均衡,但是痛還是不斷地升起。除非你有準備,否則很難聽見疼痛的聲音。      一旦鼓起勇氣面對,你就能開始感受到你的痛,加以解決,然後放下它。開啟這個過程的首要行動,就是

踏入正回饋的第一步。   我已看過太多人被負回饋拖垮,遠離喜悅。我十分瞭解如果你待在這個狀態太久,終將影響身體器官,造成身體內部不和諧。很多時候,患者來找我時跟我說才剛剛看過醫生,對方用臨床術語解釋她的狀況。醫生會談論預後、藥物治療和檢驗,但從未跟她談論她的情緒、她的過去,以及痛從何處開始。如果沒有考慮到痛的核心原因,你永遠都只能治療症狀,卻無法接近問題的根源,更遑論加以解決。   或許你需要一點鼓勵,來讓你面對內心最深處的魔鬼。但轉變開始於領悟:情緒本身就是生命的常態,沒有好、也沒有壞。你的憤怒或挫折,能激勵你做出重大的正向生活改變:一份新的工作、新的關係、面對舊恐懼的新勇氣。與其讓情緒

痛苦支配生活,倒不如學習如何將它應用在更美好人生的指引明燈。   當你能面對你的痛,承認它,並加以釋放,你不但不會變弱,還會比過去更堅強。你做出的每個選擇,讓自己感到更強壯、更性感、更生氣勃勃。你對於自身的處境更感安全,因為你為自己提供了安全感,重新連上了你的身體和靈魂。   正回饋是種潔淨、喜悅、毫不費力的狀態,在其中的你,是因為自己想要、因為感覺很棒而照顧自己。你吃進新鮮美味的食物,並且讓你的身體以優雅、流動、活力充沛的方式活動。你的皮膚潔淨光滑。你的眼睛神采奕奕。你的頭髮光澤閃耀。生命使你讚嘆不已,你等不及要煮頓美味的一餐、做愛、跳舞或跑步,你覺得自己好像在飛。你四周的能量全都是開心

與明亮。你感到滿足與平和,而且對未來充滿樂觀。   或許你正受困於消極負面裡,所以這種散發光彩的健康似乎像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請瞭解這點:想重新發覺正回饋,你無須立刻改變整個心智或整個身體。你只要做一些改變:如何吃、如何動、如何放鬆,就能讓整個世界有所不同。雖然可能需要花些努力來擺脫一直以來負載的負面能量,但是不必花很多時間。你只需要參閱已經清楚標記如何走出森林的正回饋地圖。從你開始的第一個早晨,只要少少幾步,就能讓你好好走上前往正向的道路。   你的身體此刻在說著什麼故事?   你希望說什麼樣的故事?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痛是什麼?人是由物質、運動與靈性所組成。——A.

T. 斯帝爾(A. T. Still),整骨療法的創立者  剛滿40歲的艾美有兩個小孩和一個勞心費力的辦公室工作,為她製造了極大的壓力,卻沒帶給她什麼獎勵。為了完成專案,她仰賴激發腎上腺素的最後期限以及垃圾食物。艾美只有在工作上承受極大壓力時才會吃糖,然而這也正好是最不該瞎吃的時刻。 她的脖子硬的像水泥磚,她的下背和薦骨持續疼痛。艾美幾乎一個月來看我一次,而我則盡所能幫助,有時是脊椎調整和深層按摩,有時則是針灸和髗骶骨治療。她在診療台上會大哭大笑,然後起身,覺得好過一些,因為釋放了情緒。但我知道,這種好一點的感覺並不會長久。她沒有面對自己的痛;她吃它、喝它、帶著它一起工作。我在她大開的傷口貼

上小小的OK繃。我知道她還會回來。 治療時,我都勸她要跟自己的痛保持聯繫,別再求助於那些會引燃發炎的甜食。她點頭說「絕對不吃」,一個月後她又再打電話來約另一次治療。硬梆梆的脖子。深層按摩。診療台上的大聲哭喊,接下來是放聲大笑。 她覺得好些,發誓會遵守計劃,很快又重拾壞習慣。不斷循環。 直到有一天,就在她最近一次來訪的一個月後,我收到她的語音留言。她說:「薇琪,我懂了。我終於瞭解你的意思了。我需要傾聽我的疼痛。我已經開始反思。我會讓你知道我進行得如何。」 她的語音留言就到這兒結束,但我可以從她的音調中辨別出某些事物已有轉變。她正在脫困而出。 等到數週後艾美再度來到我的辦公室時,我發現她有所改變:

她的皮膚光潔紅潤,雙眼更為明亮,臉部似乎更有肌力,走路更筆直端正,甚至減輕了一些體重。 發生了什麼事? 她終於聽到她的痛,她一直被強迫要傾聽的痛。 這位40歲的主管,工作上總是竭盡全力,終於被痛給擊中。在某次特別緊繃的瘋狂工作過後,她的免疫系統終於棄守,感染帶狀皰疹。長期沉潛在她體內的水痘病毒(造成帶狀皰疹的同一種病毒),被她負擔過重的免疫系統喚醒,挾帶著復仇之姿,怒氣沖沖地衝出她的神經系統。帶狀皰疹發出的瘡,入侵她半邊的臉,幾乎擴散到她的眼睛。眼科醫師對她發出警告,如果病情加重,病毒可能會損害她的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