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號驚嘆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問號驚嘆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乃嘉寫的 中英論文寫作的第一本書:用綱要和體例來教你寫研究計畫與論文(3版) 和索甲仁波切的 西藏生死書(附DVD)四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西班牙語中的倒嘆號"¡"和倒問號"¿" - 壹讀也說明:¡Hola! 喊你來拿西語乾貨啦. 文化、語法、新聞八卦這裡應有盡有. 和我們最熟悉的中文不同,和我們第二熟悉的英文也不一樣,. 西班牙語的標點符號有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張老師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周美慧所指導 鄭文寧的 國小低年級國語補救教材分析— 以句型的類型與練習為核心 (2020),提出問號驚嘆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句型類型、句型練習、國語補救教材、教材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心理學系 王行所指導 留妘蓁的 從親密失落中長出女性自我的樣貌 (2011),提出因為有 母女關係、親密關係、失落經驗、女性角色的重點而找出了 問號驚嘆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E][文化眼]西班牙文中的倒問號(¿)怎麼來的?則補充:最早可見到驚嘆號/問號是在中古世紀的拉丁手抄本。(廢話,那時歐洲還沒有印刷術)而且那時早在表驚嘆的句子前後放了符號。 根據西班牙皇家語言學院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問號驚嘆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英論文寫作的第一本書:用綱要和體例來教你寫研究計畫與論文(3版)

為了解決問號驚嘆號的問題,作者葉乃嘉 這樣論述:

  本書為初入門者理清觀念,稱得上是初學論文寫作的人士所必備的第一本工具書。──明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溫德生 本書特色   1.整合了作者多年任教、修改論文所得的經驗、閱讀論文時所碰到的文例、備課時所蒐集的議題,以及授課時為學生解答的問題等,可以說是教學相長的結晶。   2.內容包括研究報告、碩博士論文乃至期刊研究論文的撰寫原則,分為三篇:「論文資料管理與寫作準則」、「論文綱要與體例」、「資源補充篇」,又十一單元,各章深入淺出,兼顧了初學者及已經有相當論文寫作經驗者的學習及參考需要,適用各種領域的研究人員。   3.提綱挈領地引用了中英論文及報告的體例數百則,並

在許多英文範例後加上「中文單字表」,以利讀者對照閱讀,對論文寫作能力的提升助益良多。   4.這是一本很容易閱讀的入門書兼案頭參考書,不論你是初次寫作論文,還是經常需要寫論文報告,只要願意花幾個鐘頭從頭到尾閱讀一遍,你就能得到很具體的寫作知識,讓你在論文生產過程中少花很多力氣。

問號驚嘆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事情是這樣的,
因為開始準備多項耐力挑戰賽,
最近不斷嘗試訓練不同的項目,
上次和越野單車選手一起訓練,
跟在後面你會覺得自己很厲害,
但要相信那是幻覺,其實沒有😂
可能有人帶,所以不會怕,跟著騎就對了,
過第一個落差下坡我心裡充滿,
各種驚嘆號+問號⁉️⁉️❗️❓
然後抖上坡屎命踩上去,被鼓勵著:
「哇!你看起來不像第一次騎耶!」—自信+1😼
「感覺期很久的樣子!」—自信+2😼
「很多第一次騎那邊都會摔、或騎不上來。」自信+3😼
接著到土坡場練,上下上下騎著騎著,
轉彎我突然飛起來,還沒著地時,
就聽到他們大喊:「啊!!!!」
咦,他們在叫什....
麽,還沒有出來我就摔到地上,撞到左邊肋骨,
(專業果然不一樣,早已看出要摔了👍)
「你怎麼剛剛比較難的地方沒摔,
在這個小朋友都不會摔地方摔😂?」
當下肋骨痛了一下,就覺得糟!可能中了,
結果晚上果然越來越不舒服,
吸氣到底,痛...
打嗝時,痛到會驚訝...
打噴嚏才剛吸氣,痛到快炸了...
上下床都用樹懶的速度,因為超痛...
如果朋友一直逗你笑,會痛到很地獄...
還好照X光沒有問題,「肋間肌挫傷」
只能先乖乖休養,第2週後,
我終於可以微痛把一個噴嚏打出來了!!!
從來不知道可以打噴嚏是這麼幸福的事...
人體自癒能力真的很奇妙,也多認識了一項傷害,
今天終於可以開始訓練,慢慢恢復
你問我還會再去騎嗎?會!
只要注意安全和給專業的帶領,
這是一項太吸引人的運動❤️

--------------------------------------------------------------------------------------------------------------------
喜歡我的頻道『請記得"訂閱"彥博的頻道,並開啟小鈴噹的"所有通知"功能』唷!
這樣就能每週準時收看我的教學影片唷!
▶記得訂閱我的youtube並開啟小鈴鐺的"所有通知"功能!
https://www.youtube.com/tommychenpo?sub_confirmation=1
▶追蹤我的IG
https://instagram.com/tommychen1986
▶追蹤我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ommychen0610
#極限越野單車
#越野單車

國小低年級國語補救教材分析— 以句型的類型與練習為核心

為了解決問號驚嘆號的問題,作者鄭文寧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教育部發行之 100 學年度、105 學年度第一學習階段國語文補救教材【句子領域】部分,進行句型類型與練習內容分析。其中,100 年版因編排結構鬆散,現場教師使用度不高,105 年版在未得到宣傳的情況下,使用頻率也不高。評比各縣市發行教材後,發現臺北市低年級補救教材的問題導向設計理念,有利教師進行句型練習活動。分析教材內容後發現:100 年版教材,採取「文本分離」、「隨文練習」與「線性」的句型練習模式;105 年版呈現「文本合一」、「主題式學習」與「循環」的練習模式。證明句型練習,在教材改版後,逐漸受到重視。透過資料分析,研究者對第一學習階段學生,提出以下基本句型練習建議:一年級單句

學習部份:應以陳述句、動詞謂語句為主,設計「主語+謂語+賓語」、「主語+狀語+謂語」和有字句練習活動;複句學習部份:以陳述句為主,加入並列複句和連貫複句的學習。酌量安排逗號、句號教學,給予適當「數詞」、「量詞」、「方位詞」與「疊詞」練習活動。二年級在單句學習部份:以陳述句、動詞謂語句為主,加入感嘆句、疑問句與形容詞謂語句練習,應規劃「主語+狀語+謂語+賓語」、「補語」和把字句內容;複句學習部份:保留陳述句,提高感嘆句和疑問句比例,加強連貫複句、因果複句、轉折複句與遞進複句的相關練習。提供問號、驚嘆號、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教學。示範情緒類語尾助詞,將「疊字」練習拓展為短語寫作活動。針對各類型學習

需求學生,教師句型練習規畫的選用建議如下:學習低成就生:文本選用 105 年部編版;教學原則以北市版補救教材為主;教學注意事項以 100 年部編版為主。原住民生與新住民生:文本選用 105 年部編版;教學原則以 105 年部編版為主;教學注意事項以北市版補救教材為主。經濟弱勢生:文本選用 100 年部編版;教學原則以 105 年部編版為主;教學注意事項以 100 年部編版為主。

西藏生死書(附DVD)四版

為了解決問號驚嘆號的問題,作者索甲仁波切 這樣論述:

  《西藏生死書》是一本字字珠璣的心靈鉅著,它引導我們認識生死,直驅西藏佛教的智慧泉源。索甲仁波切深入淺出地闡釋禪修靜坐、因果叢報、轉世和臨終關懷的方法,以及心靈之路上的種種考驗和報償。西藏佛教的經典確實是現代精神論述的新典範。      《西藏生死書》是索甲仁波切自西藏中陰聞教得度經(即西藏度亡經)學習引導臨終者及亡者的特殊技巧撰寫而成的一本臨終關懷的空前巨著。 ★DVD內容簡介   索甲仁波切開示轉化心的重要性,認為苦樂存乎一念,全在於我們的心如何感受。能善巧地運用佛法,轉化我們的心,就是困頓時代的心要。   索甲仁波切信手拈來日常事例 ,深入淺出地闡述高深的佛法,加上丁乃竺女士流暢

的翻譯,風趣近人,如聽聞妙音,開解眾生疑竇。 【熱情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本書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有關死亡和臨終的理論描述,還有實際的方法,可以用來了解死亡的真相,並幫助自己和別人死得寧靜而充實。――達賴喇嘛十四世   《西藏生死書》教生教死,因著認真看待生命,才能認真應對死亡;因著嚴肅直接地教導如何死亡,才會嚴肅地活好生命。它從西藏佛教的生死觀出發,具體而有系統地闡述生的修習及死的修習。臨終者如何在大安詳中放下,而在臨終者床邊的關懷者也學得重要的叮嚀。――趙可式(成大附設醫院護理系教授)   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創立十週年,專心推廣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西藏生死書》提供了

最好的生死教育的教材。仁波切數度蒞台弘法,更提高了台灣社會對生死意義的覺醒。我國終於通過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醫師們可以合法地遵照仁波切在本書中所呼籲的,以團隊的努力,透過身、心、靈全人照顧的方法,盡力協助臨終病人安詳往生,實踐人生最大的布施。──陳榮基(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前理事長)   這是一本極難得的好書,讀過《中陰聞教得度》的朋友們,再讀《西藏生死書》,對中陰身的各種情況,會有更正確的了解。懂得如何去配合自己實際的修持,與對別人臨終的關懷。未能深信佛法,甚至反對佛法的朋友們,或許會起些許疑情而引起閱讀的興趣。至於譯文的信、達、雅,敬請讀者盡情欣賞。――洪文亮

(前台大外科醫師)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一生。我非常感激有緣讀到此書,並因而接受仁波切更多的教誨。根源於最深厚的傳統,仁波切的教法卻清晰、現代、又有力;超越宗教,直入人心。我衷心希望藉由中譯本的出版,能感動更多人心,讓更多人了解如何面對死亡,看待生命。――姚仁喜(大元建設及設計事務所建築師)       索甲仁波切就像一位大音樂家,把傳統西藏佛教特有的上師相應法、大圓滿法、頗瓦法、中陰救度法,與今日科技生活所面臨的臨終關懷、瀕死經驗、安樂死等議題,交織出一首宏偉而安詳的生命樂章。《西藏生死書》不只是教導人們如何面對生死、了解生死而已,還更具體地指出如何透過禪修來超越生死,融入圓滿的覺性大海中

。――林崇安(大溪內觀教育禪林負責人,中央大學太空所教授) 作者簡介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     出生於西藏,由本世紀最受尊敬的上師蔣揚欽哲仁波切養育成人。後來被上師認出是托頓索甲(達賴十三世喇嘛的上師,也是蔣揚欽哲的上師)的轉世。   一九七一年至英國劍橋大學專研比較宗教學,一九七四年開始弘揚佛法。在歐美各國生活、教學已二十多年,使他通達西方的心靈。由於他思路清晰、從容自在、幽默風趣,傳法時深受聽講者的歡迎,成為許多國家的佛學中心與佛教團體的負責人或指導者。   他為繁複的現代世界發展出一套解說西藏佛法要義的方法,《西藏生死書》的問世,更使他獲得各國至高

的尊敬與喝采。   索甲仁波切將所創設的佛學中心命名為「本覺會」(RIGPA),提供各種佛學與修練課程,並舉辦工作坊,將西藏智慧與當今議題及訓練相互結合,希望超越種族、宗教、文化與心理的障礙,直指本心,弘揚佛法。 譯者簡介 鄭振煌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學生時代即活躍於佛學社團,舉辦各種佛學講座與研習營,修習佛法至今四十餘年。創作及翻譯多種佛學書籍,並擅長口譯,曾為達賴喇嘛、一行禪師等大師擔任口譯工作。現為慧炬出版社社長、慧炬雜誌社發行人。 <初版推薦序>達賴喇嘛 <修訂版序>索甲仁波切 <初版序>索甲仁波切 <修訂版推薦序>丁乃竺 生死智慧之書

<修訂版譯序>鄭振煌 未見句號 <初版譯序>鄭振煌   第一篇 生 在死亡的鏡子中 無常 反省與改變 心性 把心帶回家 演化、業與輪迴 中陰與其他實相 這一世:自然中陰 精神之路 心要   第二篇 臨終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 慈悲:如意寶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 臨終修習 死亡的過程   第三篇 死亡與重生 基礎地 內在的光芒 受生中陰 亡者超薦 瀕死經驗:上天堂的階梯?   第四篇 結論 共通的歷程 和平的僕人   附錄一:我的上師們 附錄二:有關死亡的問題 附錄三:兩個故事 附錄四:兩種咒 參考書目(英文部分) 參考書目(中文部分) 感謝啟事 本覺會(RIGPA) 作者簡介 中英對照索引

自序   西藏是我的故鄉。我六個月大的時候,就進入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秋吉.羅卓(Jamyang Khyentse Ckokyi Lodro)位於康區的寺廟。我們西藏有一個獨特的傳統,就是尋找過世大師的轉世靈童。他們年紀很小時,就必須接受特殊的教育訓練,準備日後成為老師。我被命名為索甲,雖然後來我的上師才認證我是托頓索甲(Terton Sogyal)的轉世。我的前世是一位名聞遐邇的修行人,他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上師,也是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一位老師。就西藏人來說,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算是高個兒,站在人群中總是比別人高出一個頭。他滿頭銀髮,剪得短短的;慈顏善目,幽默風趣;耳朵長如佛陀。他最吸引人的是,

他在揚眉瞬目和優雅舉止之間,流露出的智慧和高貴。他的聲音渾厚迷人,開示時,頭稍後傾,法音潺潺而出,美如詩篇。雖然他法相莊嚴,卻平易近人。       蔣揚欽哲奠定了我的生命根基,也啟發了這本書。他的前世改變了西藏的佛教修行。在西藏,光靠轉世的頭銜是不夠的,唯有學問和修行才能贏得尊嚴。他閉關多年,相傳有許多神奇的感應。他學富五車,證悟高深,就像一部智慧的百科全書,什麼疑難雜症都考不倒他。西藏的修行宗派很多,大家卻公認他是一切教法的權威大宗師。對任何認識或聽過他的人來說,他就是藏傳佛教的化身,就是(解行)圓滿具足的鮮活例子。   我的上師曾經告訴過我,他的志業要由我來繼續,而事實上他也視我如子

。我在工作上所能做到的,以及所能接觸到的聽眾,我覺得都是出自他給我的加持力。       我早期的記憶都和他有關。我生長在他的氛圍裡,我的童年完全受他影響。他就像我的父親一般,有求必應。師母,也就是我的姑媽康卓.慈玲.秋準(Khandro Tsering Chodron)經常對我說:「仁波切可能忙著,不要煩他。」但我總是黏著他,他也高興我跟前跟後。我一直問他問題,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很頑皮,我的老師也管不了我。每當他們要打我的時候,我就跑到上師背後,爬上他的法座,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了。我蹲在那兒, 志得意滿,他只是一逕地哈哈大笑。後來有一天,我的老師私下向他說明,為了我好,不應該讓我繼續

撒野下去。因此,下一次當我再逃到他背後藏身時,我的老師就走進房間,向我的上師三頂禮之後,把我拖了出來。我當時想,多奇怪啊!為什麼他不怕我的上師呢?       蔣揚欽哲通常都住在他前世住的房間,就在那兒,他的前世看到瑞相,並發動十九世紀橫掃西藏東部的文化和靈修復興運動。那個房間很殊勝,並不特別大,卻有神奇的氣氛,滿屋子供奉著神像、聖物、畫像和書籍。他們稱之為「諸佛的天堂」、「灌頂的房間」。如果我對西藏還有什麼印象的話,就是那個房間。我的上師坐在有皮套的木製矮凳上,我就坐在他身旁。如果不是他缽內的東西,我是不肯吃的。隔壁的小臥房有一個陽台,但總是很黑,牆角放一個小火爐,爐上的茶壺鎮日燒著開水。

我通常都是睡在上師床腳邊的小床上。他在唸咒時撥動念珠的滴答聲,是我終生難忘的。當我上床睡覺後,他就坐在那兒修行;第二天早晨我一睜開眼睛,他早就醒來,還是坐在那兒修法,滿溢著加持的力量。當我睜開眼睛看到他的時候,心中洋溢著溫暖、幸福的感覺。他就是有這種安詳的氣質。       我長大之後,蔣揚欽哲就要我主持法會,他負責領導唱誦。他傳授教法和灌頂時,我全都在場。但我所記得的,與其說是細節,倒不如說是整個氣氛。對我來說,他就是佛,在我心中這是無庸置疑的。其他每個人也都這麼認為。在他傳授灌頂的時候,弟子都十分敬畏,幾乎不敢看他的臉。有些人甚至看到他化現前世或各種佛菩薩的形象。每個人都稱他為仁波切(R

inpoche),意為尊貴者,這是對上師的尊稱。有他出現的場合,其他的老師就不會被這麼稱呼。他的出現感人至深,讓許多人稱他為「本初佛」(the Primordial Buddha)。如果沒有遇到我的上師蔣揚欽哲,我知道我會完全不同。他充滿溫馨、智慧和慈悲,體現佛法的神聖真理,讓佛法落實於生活,生機盎然。每當我與別人分享上師的氣氛時,他們都深有同感。那麼,蔣揚欽哲又給了我什麼啟發呢?就是對佛法不可動搖的信心,以及對上師無比重要的堅定信念。如果我有什麼見解的話,我知道都是得自於他,這種恩德我永遠也回報不了,卻可傳遞給他人。       我在西藏度過青少年時期,看到蔣揚欽哲在群眾中散發著愛,尤其是

在引導臨終者和亡者的時候。西藏的喇嘛,不僅是精神上的老師,也是智者、法師、醫師和精神治療師,能夠幫助病人和臨終者。後來,我從《中陰聞教得度》(Tibetan Book of the Dead)的相關 教法中,學習引導臨終者和亡者的特殊技巧。但有關死(和生)的課程,我學到最多的,還是來自於觀察上師如何以無限的慈悲、智慧和了解來引導臨終者。       但願本書能夠將他的一些偉大智慧和慈悲傳達給世界,也希望讀者能夠透過本書感受到他智慧心的現前,而與他建立一個親近的關係。           達賴喇嘛序文   在這一本契合時代需要的書中,索甲仁波切深入探討了如何認識生命的真義,如何接受死亡,以及

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   有生,自然有死,每個人遲早都要面對死亡。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可以用兩種方式面對死亡:選擇忽略或者正視自己的死亡──藉由清楚的思維,試圖減少它可能帶來的痛苦。不過,這兩種方式都不能讓我們真正克服死亡。   身為佛教徒,我把死亡視為正常的過程,只要活在這個世上,就得接受死亡必然會發生的事實。既然清楚逃避不了一死,就沒什麼好擔憂的了。我傾向把死亡看成是衣服穿破時換了件新的一樣,而不是終點。然而死亡還是不可預測的: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死或如何死。因此,在死亡真正發生之前,我們有必要預做準備。   我們大多數人自然都希望死得安詳,但是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暴力,如果我們的心總

是被憤怒、執著或恐懼等情緒所控制,我們顯然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詳(死的安詳簡直就是一種奢望)。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好,就必須學習如何活得好;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安詳,就必須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養安詳。   誠如各位將在本書中讀到的,從佛教觀點來看,死亡的實際經驗非常重要。雖然我們會如何投生以及投生何處,大都取決於業力,但我們臨終那一刻的心境卻可以影響下一世的好壞。因此,在死亡的瞬間,儘管我們已經累積了種種的業,只要我們努力生起善的心態,還是可以加強和激發善業,帶來快樂的投生。   死亡的那一刻,也可以產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內心經驗。透過禪定反覆對死亡過程加以熟悉,一位有成就的禪修者藉由利用自身的死

亡來獲得極高的精神證悟。這也是為什麼具證量的修行人都在禪定中過世的原因。他們的身體經常在醫學上宣布死亡後很久才開始腐敗,象徵他們的修行成就。   幫助別人死得安詳與準備自己的死亡同樣重要。我們每個人出生時都是孤立無援的,如果出生時沒有人照顧和關懷,我們必然活不下來。因為臨終者也是無法幫助自己的,我們必須盡一切可能來解除他們的痛苦和焦慮,幫助他們死得安詳自在。     最重要的一點是:避免讓臨終者的心變得更混亂。我們幫助臨終者的首要目標是讓他們安詳,方法有很多。熟悉修行方法的臨終者,如果有人提醒的話,就可以獲得鼓勵和啟發;如果我們能夠慈愛地撫慰臨終者,也可以讓他們產生安詳、平靜的心態。   

死亡與臨終的課題在藏傳佛教和現代科學兩個傳統之間提供了一個交會點。我相信在理解和實效的層次上,兩者對彼此都有極大的幫助。在促成這個交會上,索甲仁波切是再好不過的人選:他生長在西藏傳統中,跟隨最偉大的喇嘛參學;他也從現代教育中獲得益處,在西方居住和教學多年,對於西方的思考方式瞭若指掌。   本書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有關死亡和臨終的理論性描述,還有實用的方法,可以用來了解死亡和臨終的真相,幫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寧靜而充實。 修訂版譯序 未見句號 鄭振煌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逗號、頓號、括號、疑問號、驚嘆號、破折號所組成。句號只能小結某個時段的事件,絕非整個人生的結束,除非他已進入無餘涅槃,不受

後有。   無餘涅槃是解脫道佛教的終極目標,但菩薩道佛教還有無住涅槃和自性清淨涅槃。無住涅槃是有資格享受常樂我淨而不享受,發大慈悲心,持續回到娑婆世界,普度眾生;自性清淨涅槃是保證雖在娑婆世界輪迴而不受苦,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佛教思想發展到大乘,才算圓滿,究竟解脫而又能利益人生。        大乘佛教分顯乘和密乘兩大派別,密乘除流傳於中國之外,又有再傳至日本的唐密(亦稱東密)和台密;流傳於西藏的密乘,稱為藏密。前二者源自印度的密教和初期大乘,藏密則兼攝中、後期大乘。故就思想體系和修持法門而言,藏密實有其勝出處。        西藏人認為他們的宗教是佛教,絕非外人所說的密教或喇嘛教

,因為密法只是西藏佛教中的部分修持法門,而喇嘛則是藏語對上師的尊稱。西藏佛教最古老的教派是寧瑪派,寧瑪派最重要的法門是大圓滿法和中陰聞教得度法,這就是《西藏生死書》的主要內容。        中陰聞教得度法在西藏有許多版本,翻譯成英文者更有十多種,每隔幾年便有新譯本出現。為了適應西方人的思考模式和臨終關懷的時代需要,索甲仁波切以散文體裁敷演,中間穿插個人修行歷程和佛教故事,增加可讀性。自出版以來,暢銷不退,就繁複的內容和四百餘頁的篇幅而言,堪稱奇蹟。並有多種語文譯本,利益各民族。        在我的人生理想中,從未以翻譯為志業,因為翻譯是吃力不討好、最耗精神的工作。我之所以被外界當作翻譯中人

,完全是因緣所使然,在某種程度上說,因緣就是業力。我是凡夫俗子,掙脫不了業力的束縛,只好在業力的軌跡上自求多福。        翻譯《西藏生死書》也是業力的呈現,我的一生從不追求什麼,卻總是被無形的業力緊追不捨,很難得有自由的呼吸空間。雖然如此,我還是很感恩這本書為我帶來這麼多的善因緣。出版之前參與討論的朋友,給我很多啟發。出版前後,張老師文化公司的工作夥伴,認真仔細,好像迎接自己的兒女。在華文世界中,到處可看到這本書的蹤影,而且盜印本似乎比正版還多,經常有人問我知情否?收到版稅否?我都笑答:「錢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有沒有得到好處?」有人願意讀我的書,表示我還有剩餘價值,感謝都來不及了,豈能奢

望什麼?        直到現在,別人總是把我和《西藏生死書》綁在一起,可見得它的威力了。在全球各地,許多華文讀者都因本書而改變人生觀。我祝福所有眾生吉祥如意,我很願意歇下來聽聽大家的感動,但我有無限的任務等待完成,無暇回顧背後的一切,趁此增訂版發行之前,感恩三寶和法界眾生賜我善因緣。再定眼一看這些年來的種種,依然是一連串的逗號、頓號、括號、疑問號、驚嘆號、破折號,未見句號。 二○○四年五月二十日於慧炬

從親密失落中長出女性自我的樣貌

為了解決問號驚嘆號的問題,作者留妘蓁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母女關係為起點,主要探討女性親密與依附之困擾。在方法學上係以行動研究之反映性思考的精神為本質,在對話團體中反覆回觀女性主體之情感發展歷程,而隨著論文寫作過程中,研究者經歷死亡與失戀的雙重失落,發現了身後隱藏著厚實且牢固的社會角色,並理解母女同為社會所建構下的女人,因此也發現母女之間的依附不只是糾結也是一種連結。這個發現喚醒身為諮商工作者的知識實踐,原來,當生命不是緊抓一個解答時,心中所產生的能量更為寬廣,整篇論文呈現失落後所經驗的失控感,進而踏上重新照見女性自我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