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善良的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慕顏歌寫的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2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学中文| 四大名著| 《西游记》第三篇也說明:随着他们深入这次探险,他们遇到了有些懒惰但善良的猪八戒和勤劳的沙僧。 ... 取经(Qǔ Jīng)意思. 取回佛经,寻找宗教真理。 文化背景:古代的僧侣往往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行銷與流通管理碩士班 王慕容所指導 曹琳的 賦予人性化服務意義:探索華人顧客對人情味的觀點 (2021),提出善良的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性化服務、人情味、華人顧客、服務互動、人際關係。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宗教研究所 羅月美所指導 李世萍的 從蘇格拉底的對話模式反思 中原大學校園福音工作:以中壢錫安堂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大學校園福音工作、蘇格拉底的對話模式、檢視、反思、神的呼召、異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善良的意思的解答。

最後網站i 人什么意思則補充:如果是形容人,就是指一个人温柔善良不会对别的生命产生伤害。. 发布于2018-03-30 0301. 赞同5. 人才(汉语词汇)_百度百科. 人才,汉语词汇。拼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善良的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2

為了解決善良的意思的問題,作者慕顏歌 這樣論述:

如果你習慣了吃虧,習慣了沉默,習慣了委屈自己,習慣了不拒絕所有人,便會忘記其實你可以有態度,可以有觀點,可以有能力,可以有自己從容的生活。   46段過往的人生故事,多維度層層剝開種種隱秘心理與生活真相。這樣的故事你也許沒有讀過,但你一定能感同身受。     慕顏歌  一個選擇擁抱世間溫暖的治癒師,一個行走在文字世界裡的靈動舞者,感情細膩、喜歡思考,長期致力於心理研究,著述和譯作頗多。 作品包括百萬暢銷書《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等。   第一章 善良不是毫無原則的妥協 別把生活過成一部“大型妥協劇” / 002 你不必勉強自己和所有人都合得來 / 012

何必跟自己過不去,我善良不代表我必須自虐 / 021 有些人誤會你,你沒必要費力去解釋 / 032 撕掉你身上的“好欺負”標籤 / 040 你不必總做“老好人”,當“乖寶寶” / 049   第二章 那些總是要我們體諒的人,請你走開 別理那些“內在的好人,外在的惡棍” / 070 千萬別為我犧牲,受不起道德綁架 / 079 對那些以愛的名義傷害你的人說“不” / 083 沒有必要體諒所有人,反正有些人也不會體諒你 / 091 當施害者變成受害者,他才會反省 / 099   第三章  別讓自己的慈悲變成了自己的卑微 慈悲常遇負心人,施恩多養“白眼狼” / 114 滿足別人的劣根性,必然被劣根性

打倒 / 124 你若得寸進尺,我便不再退讓 / 129 誰都沒有義務通過傷害自己來滿足他人 / 136 示弱的多少,正是“屠夫”下手的力道 / 147 “不好意思”不是美德,而是傻 / 154   第四章  善良本無錯,保護不了自己就不對了 讓那些壓迫你、傷害你的人一邊去 / 162 一個人是否成熟,看他被欺負時的樣子 / 168 在幫助別人前,先要學會保護自己 / 175 小心“登門檻效應”,別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 185 不懂我的苦,別勸我大度 / 194 後 記 / 205     有的時候,善良是絕望的掩飾 有的時候,善良會成為缺愛、自卑、懦弱、孤獨、偏執、經常被

孤立和欺負的代名詞,如果不是因為編輯過《黑羊效應》一書,我很難把善良的意思與這些心理學名詞直接關聯起來。直到出了《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一書後,我才知道世界上有如此多的暴力與欺淩,有無數在黑暗中的人,他們在職場上被上級欺壓、下級欺騙;在家裡被抱怨責駡,甚至毆打;在朋友圈裡害怕得罪人而不敢拒絕人,自己內心的痛苦和壓抑無處訴說,因為沒有人相信,甚至沒人願意聽,於是才有了各種因為自己無力反抗導致的抑鬱、失眠、孤僻甚至自殺等。各種來自社會關係導致的災難層出不窮,全都因為我們無底線的善良,讓社會給了我們無盡的絕望。各種自殺事件曝光後,很多網友紛紛講述自己經歷或者見證過的各種欺淩事件。施害者發洩完畢就忘記

了自己造下的一切罪孽,留下受害者在永遠沒有盡頭的屈辱裡尋找自救之道。   作為一個喝過半瓶農藥,割過幾次手腕的人,是深深知道一個被欺淩的人,處在怎樣的絕望裡的。然而,更難過的是不被很多人理解,那些人會輕飄飄地為人著想,會輕飄飄地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會輕飄飄地覺得這都多大點事啊,承受力太差了,甚至打著“我這不都為你好嗎,你怎麼就不記得我的好”的旗號安慰人。記打不記好,因為痛的,苦的不是你們。你們只記得你們受的苦,即使你的苦與真正地被你們欺淩的人相比毫不足道,你還是會在別人表達痛苦時暴跳如雷。可是,無論你的表達多麼誇張,敏感甚至是在說假話,都無法打動他們,因為只有他們感覺到的才是真實的。   本書不

想討論那些受害者被人以愛的名義理直氣壯地傷害後的無盡煎熬,只單純地說說,為什麼很多人在遭受了侮辱和欺淩後,默默地選擇了自殺。線性思維的人,不懂得事態的複雜性,所以以為導致一種結果的原因是單一的,處理問題的模式也可以理所當然地單一化。是什麼原因,讓那些受害者的自我救贖的勇氣,只用來自殺(如抑鬱、憂傷、孤僻和肉體自殘),而不是反抗呢?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反抗 人的大腦有一套模式反應機制,大腦的認知能力是極有局限性的,很多事情重複過一定次數之後,你就再也不會嘗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習得性無助。這種習得性無助其實就是“絕望”。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

,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塞利格曼找來了三條狗,第一條狗不進行任何訓練,只是將其捆住一陣,然後鬆綁;第二條狗則在被綁後,對其進行一定痛楚感的電擊,但與此同時,塞利格曼會訓練它推動杠杆,停止電擊;而第三條狗在被綁後也接受電擊和推杠杆訓練,和第二條狗不同的是,第三條狗邊上的杠杆只是個擺設,無法終止電擊。實驗結束後,前兩條狗都很快恢復到了平常狀態,而第三只狗卻陷入了嚴重的消沉抑鬱症中。 當它發現無論自己如何努力去做,都無法改變當下的處境時,便會陷入極度的絕望之中,自此消沉、抑鬱、一蹶不振。   為了進一步確定自己的結論,塞利格曼又把這個實驗進行了改進。他把兩群狗放入吊床中,對它們進行短暫但是會帶來痛

楚感的電擊,第一群狗可以通過碰觸按鈕來停止電擊;而第二群狗要面對的是一個沒有任何作用的按鈕。做完了這一切後,塞利格曼把這兩群狗放到小房間裡,然後用柵欄擋住。當房間地板通電之後,第一群狗很快越過柵欄逃出電擊範圍,儘管第二群狗明明親眼看見了第一群狗的成功逃脫,依然躺在原地,被動地忍受電擊的痛苦。 動物如是,人也如此。當一個人進行同樣的努力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看不到希望時,也會選擇放棄,忍受那些看起來很容易就擺脫的苦難。他只知道以前的努力都徒勞無功,無論自己怎麼做都改變不了當下的處境,卻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多試一次或很多次。   我想,如果這個實驗再增加一個環節就更好了。   增加幾群狗,一群狗按兩次才

能停止電擊,一群狗按三次……以此實驗到狗狗再也不願意按下去,以此測驗大腦模式化的臨界點,那會相當有意義。 那麼,我們的大腦為什麼要自我設限?   我們常用的一個詞叫淺嘗輒止,為什麼會淺嘗輒止,那些關於成功的理念如堅持、永不言棄等為什麼不是大腦的主要模式而是變態模式,為什麼在我們極度想改變自己的方面尤其如此?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想改變的“壞”習慣,就是無法下定決心去改變?是我們真的沒有自控力,還是我們內心根本不相信那樣做就會改變?   答案當然是後者,你嘗試過,沒有用,內心早就認為毫無改變的可能——深深的絕望感讓你不想再重複那些已經被驗證過多次的沒有用的努力。   但我們為什麼會用絕望來限制自己?

為什麼我們要用絕望來限制自己行為的可能性?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其實,“絕望後就不再嘗試”,接受命運的擺佈,是一種很正常/常見的做法。因為生命短暫,所以人成了速度至上的動物,大腦被設定成了一些固定反應模式,以一勞永逸地解決相似的問題,比如更容易記住圖像,比如一切都會規律化,模式匹配化。要進行模式匹配,又要考慮時間問題——不想在同一件無味無用的事情上浪費太多時間,那麼,嘗試就有了次數限制。一般情況下,試上幾次仍然毫無進展或新發現的努力,會被告知到了止損臨界點,再進行下去有50%的可能仍然是失敗,繼續努力也就失去了大半的意義,於是更多的情況是:我們都嘗試過了,也不是只嘗試了一次,而是一試再試試了好

多次,才帶著不甘和猶豫不決放棄了。   絕大多數情況下,淺嘗輒止都是我們的最優策略,所以一旦開始了某些自我設限,那這些設限就是終身特點,如影隨形。所以,一些你不得不承認的悲傷現實是: 很多創傷尤其是長期性的創傷是無法痊癒的。長期的折磨會使大腦神經元改變,長期的人際關係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局限,所以佛洛德才一再強調童年創傷。原因很簡單,如果你小時候斷了一條腿,一輩子就只能當個殘疾人,任何時候都如此,和年紀無關。   那些不敢不善良的人,經歷了什麼? 如果我們留意過那些過度善良的人的生活的話,會在他們的成長史裡,發現他們有過大量的被傷害時無人幫助,甚至被落井下石的經歷。一個女孩被學校流氓欺負了,回到家

裡被暴打了一頓,原因是家人覺得她丟了人;另一個孩子做家務時受了傷,家人讓他跪在地上,認為他很可能故意偷懶;一個人剛得了重病,發現伴侶出軌準備離婚……這和那些無法停止被電擊的狗一樣,在過去某段經歷裡,完全沒有擺脫傷害的可能。而比狗狗更可憐的是,他們要面對的加害者往往在年齡、體格、道德制高點等很多方面,都具有壓倒性優勢。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摧殘和威脅,使得他們陷入了一種既無法求助,也無法自行救贖的境地裡。   其實,心理崩潰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我期望與實際行為的嚴重衝突。當一個人徹底放棄自己,自我期望徹底消失,妥協、自殘和自殺就不過是駕輕就熟的一個解脫過程,為的是從此靈魂不用在無愛的、暴力和強權的“無間道

”裡無盡地煎熬。   一個人如果絕望透頂,那麼,讓他努力去改變環境,就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即使改變或逃脫的機會近在咫尺,也會視若無睹,因為對他們來說,被欺淩固然很痛苦,但與反抗或逃脫可能導致更劇烈的痛苦相比,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們寧願忍受當下的痛苦,忍受相對不那麼暴烈的痛苦。因此,指望處於絕望狀態的人突然“開悟”,主動嘗試些什麼,無異于天方夜譚。 “出身論”很有用,“童年創傷論”很有用,那些渴望不勞而獲的人,那些付出感強烈的人,無疑都是絕望的懶惰者。   他們需要外界的説明 你的絕望感和無助感,泛化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和價值,很容易就感覺生無可戀。 你被欺淩時,除了肉

體和精神上被雙重虐待外,還有施害人對你人格的羞辱、貶低和否定。無論是有意識的羞辱、貶低和否定,還是為了正當化自己的暴行而進行的無意識選擇,都會導致受害人在遇到困境時,更容易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自己應該妥協、屈服,甚至因此認為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相信加害者灌輸的一切,相信自己遭到的一切折磨,都是自己咎由自取的……在這種歸因模式中,受害者完全失去自我肯定的能力。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裡尤其如此,因為女孩已經從性別上遭到了徹底的否定。在這種狀態下,受害者唯一能夠清晰感受到的,就是自己是一切的罪魁禍首。有個女孩經歷了全家人近十年的羞辱後,成年多年,還是一副無論家裡出什麼事,都是自己錯的心態,而她家的一個

姐妹,因為自小甚得父親寵愛,享受到的是刻意的放縱,則無論家裡出什麼事,都是別人的錯,差別立見。 一個對自己和環境都處於徹底失控狀態的人,都有嚴重的心理疾病,他們膽小、怯懦、自閉,不願意勞動,不願意面對這個世界,卻不得不面對世界強加的諸多不公和欺淩,沒有能力從自己完全不願意再面對的苦難中解脫出來。與自閉、抑鬱和自殘相比,繼續在別人的要求裡活下去才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毅力——去面對一個充滿痛苦而且自己又無法把握命運的世界。   這些受害者能否走出自己的心理陰影呢?理論上有的(之所以說是理論上的,是因為一般情況下,受害人都不具備這些條件),讓他們與施害者隔離,不再讓那些施害人接近他們,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

境中,幫助他們學習新的處理方法,他們是有可能恢復一些生命熱情的。但是,他們需要遠離加害者,需要幫助,僅是不讓他們再受傷是不夠的。   塞利格曼的第二個實驗是將蜷縮在地上忍受電擊的狗抱起來,帶著它穿過柵欄,進入到沒有電擊的環境中。反復兩次後,再對狗進行電擊時,它就會躍過柵欄,儘快抵達沒有電擊的環境裡。所以,一個無助的絕望的受害人,也可以在安全的環境裡學習改變環境的方法,成功克服環境制約的經驗會增強他們內心的控制感,增強他們的生命熱情和生活技能。所以上面所講的女孩,在離家多年後,在遠離施害者以後,慢慢地學會了肯定自己,也終於知道自己經歷了一番怎樣的不堪。 但是,一般情況下,受害人都沒有遠離施害人的

條件。   沒有誰會立刻創造出一個安全的環境來,倘若你不幸成為那無辜的黑羊,最好方式是“人窮就得多讀書和掙錢”,然而這個建議對一個長期處於懦弱中的絕望懶人來說並沒有什麼用,那些施害者會瘋狂阻止他的自救,除非他願意以最激烈的方式抗爭。   這就是《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2》一書出版的意義:一直孤獨而無助的你,或正在經歷孤獨無助的你,希望你懂得,這個世界就算不能立刻給你勇敢、堅強和快樂,但至少你還有可能擁有。多看一本書,就能多擁有一分合理拒絕、適度反抗的力量。    

善良的意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屬於這個夏末的穿腦式呢喃
在憤世忌俗的戲謔下
厭世風格的最佳療癒

這個星球上總有不同的故事
每個人的立場和看法不盡相同
在某個短暫的時間交疊後
也許就必須航向不同的軌道

該說再見時
就該勇敢地離去
我們都遇見過這樣的小故事

「難道只有我覺得」
很多人覺得這是自以為優越的表現
但其實也是很孤獨的一句話呀

2021年原子邦妮單曲首發 【難道只有我覺得】
♫ 數位平台全面正式上架 → https://RockRecordsCo.lnk.to/IsItJustMe

歌曲故事:

「難道只有我覺得他現在完全變了一個人嗎?」

「難道只有我一個人會難過嗎?」

靜的淚水在我面前滾滾留下,她剛和男友鬧了分手,於是我頂著明天要在圓形劇場彩排的巨大壓力聽她哭訴,沒有辦法,誰叫她是我從小到大最好的朋友呢。

靜的男友「K」,到後來也算是變成我和男友的好朋友了。大約在七年前,K頂著歐洲音樂名校高材生的名頭回到台灣,幾乎是空降似的加入了我們的樂團擔任首席樂手。他們兩是在美國相識相戀的,靜早他幾年回台,再加上身為音樂世家的獨生女,父親是知名男高音,母親是鋼琴家,K回來的時候她已經是女高音界的新生代一姊了。K雖然很受矚目,在樂團中得了一席之地,但論資歷年齡,還是必須意思一下的當個幾年被呼來喝去的菜鳥。

K可受不了這個氣,他一身才華,白手起家,靠著獎學金到歐洲唸書,幾次聚會,趁著靜喝醉睡著了,他曾向我和男朋友透露過,他走到現在全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有顯赫家世傍身的靜危機感完全不同。同樣身家平平的我們點點頭對他表示理解。

「你們不覺得,靜太耀眼了,在她旁邊實在有時候會累的。」K用手擠著眉頭苦著臉道。

男友眼見情勢不對,拼命在桌底下捏我的大腿。

於是我趕忙堆著俏皮的笑容說:「沒辦法,誰叫靜可愛嘛~」我可沒說錯,靜在圈內甜姐兒的稱號可是人人認可的。

「是是是~」K總算這回不是苦笑,是真心笑了起來。

當時的他,畢竟還是蕩漾著熱戀期的青澀甜蜜。

因為幾次的四人聚會和出遊,再加上我們三人除了靜,都身在同一樂團,自然也變得熟稔親密,時不時交換音樂聆聽心得,一同出遊,K也時常分享給我們很多在歐洲學習到的技術,讓我們瞬間也有種高一層次的優越感。我們也很喜歡K這個新朋友,他處事不同於一般人,頗具西洋風範,少了柔善扭捏,說話直爽率真,才情洋溢充滿抱負就更不在話下,我們都覺得他倆非常般配,然而這幾年,我們倒是沒少當他們的感情問題的排解人。

從一開始單純的K抱怨靜很累人,總是高高在上什麼都不懂,以及靜抱怨K總是不解風情,到後來似乎是到了旁人也難以置喙的狀況。

那一天,K陪著靜還有她的父母一同出席聚會後,K一個人來到我跟男友同住的小公寓裡。

K一把扯下靜幫他挑選的酒紅色領帶扔在沙發上。

「我真的很受不了他們家,究竟為什麼一天到晚講話要目中無人,好像我多高攀了他們家似的,一家人高來高去自以為貴族,拜託現在21世紀了好嗎,還以為中古世紀?」他一屁股坐下,順手喝了我們開到一半的威士忌。

幾輪下來兩個男生酩酊大醉,剩下我還清醒,正在收拾杯盤之餘,K忽然捉住我的手大聲道:「死老頭給我看著,我一定會功成名就,到時候再來看看是誰高攀誰。」說完在沙發上倒頭就睡了。

大概是以那天為分水嶺,之後的K開始接各種工作,原本樂團的工作也做,也開始尬團,沒天沒夜的工作著,靜三天兩頭來哭訴K都沒時間陪她。甚至有一天,K「週轉」不過來,於是打了電話給男友請他代打,大家都那麼好的交情,男友當然二話不說答應了。我還為這事不高興了幾天,畢竟K的彈奏是我男友不擅長的,曲目也不是那麼熟悉,為此男友熬了三個星期的夜。

就在準備幫K演出的前兩天,男友接到K的來電。

「誒~那個,我後來時間OK了,那你還有要去演嗎?」男友電話開著擴音,我頓時瞪圓了眼睛,這是什麼意思,是說好要找我男友幫他去演一天,現在臨時又說不用了的意思?我還來不及開口,好好先生的男友倒是先回他了:

「ㄜ...既然你時間OK,我沒有一定要去啊。」男友支支吾吾應著。

「OK,那謝啦,這次我自己演OK,那我先準備啦,掰掰,改天再聚。」

為此我念了男友很久,他自己幫忙熬夜練了三星期不說,還推掉幾場演出。

「沒辦法啊,他都開口了,我也不好硬要去啊。」男友嘟囔著。

「他都好意思開口,你又有什麼不好意思!?」我氣極語塞。

「他變了,我覺得。」我說。

然而早已累極的男友如釋重負般早已沉沉睡去,毫無回應。

接下來的一兩年,我們仍是常聚會,但是K卻越來越少出現,靜總是一個人來跟我們喝到天亮。K似乎在思考著離開我們的樂團,因為我們的樂團比較傳統演出也偏制式化,場地也很固定。但是每次看到淚眼汪汪的靜,最後通常還是以「我會再想想。」結束這個話題。

一切看似如常。而始料未及的一天就這樣發生了。

那一天,我們的樂團正在準備大型演出排練,身為理事長之一的靜的父親來到現場,將K前一陣子精心推薦給樂團在歐洲採用的新編曲形式給否決了,K憤憤不平的和理事長爭執起來,向來不太在乎尊卑的他,在對話中也是照常直呼理事長的英文名字。理事長一語不發,忽然一怒之下舉起譜架朝遠處丟了出去。所有人都凝結在空氣中,K毫不退讓地怒目相視。

理事長聲如洪鐘:「把你歐洲的那一套收起來,這裡是華人世界,閉上你的嘴,認清自己的資歷和身份,名校畢業的人多的是,像你這種目無尊長的人,不配留在這個樂團。」

沒有人敢說一句話,凍結又沉悶的時間走了幾秒之後,K收拾東西,頭也不回走出排演廳。他終究還是離開了樂團。

後來K加入了另一個樂團,沒多久便升為了團長。

「我不想要現在這樣。」靜哽咽著。

「可是他如果在另一團更有出路,那也沒有不好啊。」我試著安慰。

「我覺得他離我越來越遠了,如果他連跟你們的團都退了,我都不知道還有什麼共同話題。」

「妳怕什麼,妳是女高音啊,跟什麼團都可以合作啊。」男友也試著安撫。

「不然,我們四個搞一個好玩的爵士團怎麼樣,這樣多了一份共同興趣啊。」我福至心靈。

靜破涕為笑,像洋娃娃般可愛的臉孔連我看了都心生疼愛,到底什麼人捨得她這樣哭泣呢。至於K和她父親的矛盾,似乎也暫時放在了一邊。

爵士團一開始倒是滿順利的,K的爭勝之心似乎被搶救回來,開始能在音樂裡玩樂,甚至大家還搞了幾場私人小演出,僅限大家的共同朋友來玩,賓主盡歡。

那一天走在河堤的小路旁,他們邊打邊嬉鬧,月光照著河水發光,我牽著男友的手,看著像孩子般的他們兩人,覺得身為愛音樂的人,有好友,有工作,有業餘興趣,沒什麼比這更完美了。

不過美好的關係,卻沒有持續多久,爵士團的練習越來越難促成,每次都因K有事而延期,我們以為起碼他們兩還是有約會見面,這天卻聽靜抽抽噎噎的哭著說:「我們也已經快一個月沒見了,就算我要去找他,他也說累。」

我正試著安慰,靜又緊接著哭道:

「你知道他和誰合作嗎。那個他最不屑的T集團,他以前是罵最兇的!現在竟然跟他們合作,我真覺得他瘋了。」

聽到這裡,我與男友也是啞口無言。記得幾年之前,我們四人在一起聊過,當時K可以說是最激動的一個,他義憤填膺地說著誰也別想牴觸他對藝術的堅持。那樣子還歷歷在目,現在卻已經在跟他當時最嗤之以鼻的人物合作了。

氣憤凝重的交談隔沒幾天,那是個下著雨的夜晚,接到靜的來電,她正在近郊的咖啡廳,拜託我能不能去接她。聽著她不對勁的聲音,即使下著大雨我還是出門了。開著車子到了約定的地點,看到她在已經熄燈的店門口淋著雨。

「你怎麼會一個人在這,還沒帶傘?」我一面攬著她上車,一面問。

「我跟K吵架,我生氣下車,他,就真的開車走了。」靜面無表情的回答。

這回我倒是說不出話了,誰都知道,這裡是已經人煙稀少的郊區,夜深了又下雨,竟然還狠得下心把車開走,雖然說靜有時候會鬧鬧脾氣,但也不至於真的讓人把她丟在這種地方。

我輕輕地用毛巾幫靜擦乾她娃娃般的棕色捲髮,再招呼她回家休息。一路上我們都沒說什麼,也許,大家的心裡都明白這是什麼情況,只是沒人願意說出來。

幾個星期後,男友試著打圓場般的又約了一次爵士團的練團聚會,K倒是新奇的說有時間可以來玩一玩,然而那一天,卻讓一切都崩塌了。

靜和K兩個人為了一個調裡面的樂器音準,爭論不休。連我們都不敢作聲。我們也不太清楚他兩人私底下到底和好了沒,直到靜不知道說了什麼,K忽然大吼出來:

「你少拿你爸來壓我,我當團長已經多久了,連這屁事我會聽不出來?」

靜似乎想要緩和拉著他的手道:「我不是這個意思。」

K一把揮開靜,要不是我即時拉住,她幾乎要跌在地上。

「像妳這種天之驕女,妳懂什麼,少在那邊跟我說難道只有我覺得怎樣怎樣,對!我告訴妳!從頭到尾,就是只有妳在覺得,現在我不想忍了,可以了吧。」

他們後來吵什麼我已記不清,只記得K離去時,對著我說:

「跟你們玩音樂,連讓我感動的一刻都沒有,不!是連一秒都沒有。」

男友追了出去,我卻愣在了原地。

原來這一切對靜來說真的是一場鏡花水月,對我來說,何嘗不是呢?

我們這些人做的音樂,終究入不了音樂才子的法眼。

而靜美麗善良純真的愛情,終究無法支撐現實殘酷的摧折。

然而他們兩似乎沒有馬上分手,據說,靜拼命去挽回他,分分合合了一陣子,終究還是一通無情的電話告知他已經有別的女朋友後,宣告分手。我幾乎沒再看過K。畢竟他對著我們說出那些話,也實在無法當沒事地來往。但我倒是聽了不少傳聞,據說他挺愛壓榨新進的團員,給他們下馬威,堪稱魔鬼團長。而他最為業界熟知的新口頭禪是:「你知道我是哪畢業的嗎?」他確實闖出了名號,不過,似乎也變成了他當初最痛恨類型的人了。

「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他以前老是批評我爸迂腐,他現在這樣比我爸還誇張,有什麼資格看不起我們家.....想到以前還對你那麼過份.....嗚嗚嗚嗚嗚」

看著在我面前聲淚俱下的靜,一時間也百味雜陳。

她失去了一位愛人,我失去一位朋友,也失去一些青春。

在這條路上,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為了達成什麼而放棄什麼,單純天真衣食無缺的靜也許以後有一天會懂,她也會為了得到什麼選擇變成另一個樣子。我們看似有所選擇,會不會其實無從選擇。又或者,我們真的都選對了嗎?

那天半夜回到家,看到剛走到客廳倒出一杯紅酒準備繼續練習的男友,苦澀的心情逐漸撫平。當一段感情,很多事都只有一個人在感覺時,或者,兩人的思考完全無法同步時,大概就邁向結束的道路了。不過當我瞥見桌上紅澄澄的酒杯,就知道,看來,今晚不只我一個人覺得,就算明天要彩排,還是得好好微醺一場了。

我不知道K到底達成他的理想沒,也不知道未來靜會不會重新獲得幸福,但我決定,所有惱人的事,都拋諸腦後,珍惜當下吧。





來自「難道只有我覺得」

追蹤原子邦妮:
FB : http://goo.gl/Ap7hCy​​
IG :
原子邦妮官方: https://www.instagram.com/astrobunny_/
查查: https://instagram.com/lena1530/​​​​
羽承 (Nu): http://instagram.com/rezqr_/​​
微博 Weibo : http://goo.gl/Ab4gdd​

賦予人性化服務意義:探索華人顧客對人情味的觀點

為了解決善良的意思的問題,作者曹琳 這樣論述:

長期以來關於人性化服務的論述往往集中在領導、教育和公共服務上。 我們將注意力轉向東亞世界,特別是華人,那裡圍繞人際關係組織的文化 解釋了商業實踐的基本組織。這將人性化意識定位為服務的意義和解釋的核心。然而,到目前為止,關於人性化服務的論述主要集中在西方世界。在華人文化中,受儒家和道家的傳統哲學影響仍然很強烈,它們定義 了人們如何塑造思想和行為的規範與角色。尤其是儒家,為社會組織規定 了價值觀和角色。人們的行為是圍繞明確定義的角色來指定的,這些角色 遵循仁的價值。在儒家思想中,人(rén)代表一個人在情感召喚(qíng)中回 應他人以表現出良好的意圖。這通常涉及為他人做人情 (rén qíng

) 作為人際關係的基礎。受道家影響,味 (wèi) 的字面意思是「人的氣味」,它反映了跨越所有感官的豐富人類互動的想法。合起來看,人情味是華人環境中服務特色的表達方式。雖然之前的一些研究探討了人情的概念,但很少有正式的研究涉及人情味的性質,這促使我探索服務中的人情味的含義,於是提出以下的研究 問題: RQ1:華人顧客運用哪些因素來理解服務中的人情味?華人顧客如何解讀服務中的人情味? (RQ2)。研究設計採用 Zaltman 視覺隱喻抽取法進行訪談,探討華人顧客對人情味與沒有人情味的看法,共進行了 15 次訪談,分析近 220,000 字。結果表明,人情味是一種內心隱含的情感,創造出一種溫暖、彈

性和原型的感覺,讓顧客感到安心、產生信任、依賴感。人情味的感受還包括環境觸發因素,這些觸發因素導致華人顧客與他們的過去的記憶產生聯想。研究結果意義重大,因為它們開始為華人在服務互動中的價值賦予基本意義。

從蘇格拉底的對話模式反思 中原大學校園福音工作:以中壢錫安堂為例

為了解決善良的意思的問題,作者李世萍 這樣論述:

本論文試著以蘇格拉底的對話模式應用於大學校園福音工作上,除了對於中壢錫安堂在中原大學的校園福音工作的一個總體檢以外,也從柏拉圖的對話錄當中分析歸納出簡單的對話模式來訪談團契信主的大學生。並透過訪談結果反思教會福音事工,以期能聚焦在神的心意上,提出更適切這個世代的校園福音策略。在訪談過程當中,發現有意義的對話,了解彼此的思想及理念非常的重要。蘇格拉底的對話模式,可以幫助受訪者經過自我觀察與自我反省,自我發現信仰生活的盲點,進而去調整自己屬靈的生命,完成大使命的呼召。法國哲學家笛卡爾 (Descartes) 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命題似乎是呼應了蘇格拉底所說的:「一個未經檢視的生活是不值得擁有

的」。經過與學生有建設性的對話之後,更能清楚問題的本質,而期許能以蘇格拉底的對話模式,成為定期檢視團契策略的一個有效改革工具。如同保羅所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時時查驗何為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1-2)。隨著世代的交替,透過蘇格拉底的對話模式,不斷的與神的心意對齊,回應神給我們的呼召以及異象把主的羊領來同歸一個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