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穿著禁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喪禮穿著禁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蕾貝卡‧索佛嘉貝麗‧柏克納寫的 練習放手:致 失去摯愛的人 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 和MerrittWatts的 我的第一份工作:那些人、那些工作教我們的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參加日本葬禮時的3件重要事項,在莊嚴儀式中小心注意!也說明:在這兩天中會有一位佛教祭司在場念經祝禱。,相關文章: 參加日本人婚禮的5個注意事項– 穿著、禁忌、禮金等統統要小心! 你知道正統的吃壽司步驟嗎?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如果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杜明德所指導 王慧玉的 當代臺灣南部地區婚俗采錄研究 (2016),提出喪禮穿著禁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南部地區婚禮、婚禮采錄、婚禮比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李玉珍所指導 李明傑的 當代佛教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踐:以法鼓山台北文山區助念組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法鼓山、助念、佛化奠祭的重點而找出了 喪禮穿著禁忌的解答。

最後網站參加喪禮穿搭:服裝示範與注意事項則補充:在西裝外套的顏色選擇上,以純黑色最有禮,深藍(Midnight Blue 或Navy Blue)或炭灰(Charcoal Grey)次之,其他顏色則盡量避開為宜。西裝背心與大衣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喪禮穿著禁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練習放手:致 失去摯愛的人 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

為了解決喪禮穿著禁忌的問題,作者蕾貝卡‧索佛嘉貝麗‧柏克納 這樣論述:

  死亡與哀慟是人生的必經課題,   勇敢傾訴,並慢慢走出來。   不代表你選擇遺忘、或礙於他人眼光,   而是繼續生活。   重新定義哀悼   讓你面對喪親之痛時,不再無言以對!   為了不想干擾周遭的人,我們總是避免談論死亡、隱藏悲傷,   但在網路發達的時代,你我他的死訊,可能會如病毒般地傳播;   當臉書自動提醒逝世親友的生日,被強制隱藏的傷口又再度破裂。   卸下面具吧!坦承面對傷痛,讓自己的心喘口氣。   現代失落網站的兩個創辦人歷經喪親之痛,難以重新生活,也得不到同理支持,共同創立可談論哀慟的網站,讓傷痛者暢所欲言,無論多久,都有人陪伴。本書集結40多位來自不同背景的成員,

以獨特且幽默的口吻,又哭又笑地分享他們內心無法癒合的傷口,涉及的主題廣泛,祕密、收養、遺產、同性婚姻、身分認同等,但他們找到了與傷口共存、共榮的方式,繼續生活。幫助擁有類似經驗的你我,放肆大笑、崩潰大哭、整頓悲傷、獲得認同。   9個話題,失落的人同理分享   喪親後要面對的事,除了悲傷,還有一大籮筐!   剛開始的第一個月,眼淚留個不停,看到人就想抓著他談論逝去的親人,最好能抱著一起哭,但總有事情把你拉回現實,像喪禮的安排、照顧別人的情緒、尋求真相……壓力山大啊!然後生理失調。   觸發傷痛的點多到令人吃驚!   過了第一個月後,眼淚已經不會隨時隨地流不停,但周遭似乎少了什麼,過節心痛

、約會心酸、看到美食放空、看電視也難受……因為這些都是想跟逝去的他分享的一切。   喪親後似乎不能再愛人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親朋好友都覺得你看起來恢復、走出來了,但其實你仍舊在悲慟中,悲慟更甚最初,現在的你封閉自己的心,只想發洩、想找個替代品、想瘋狂讓自己忙起來,避免想起他。   原來親人的逝去,也會讓你的身分轉變。   當我們結婚、生子甚至換工作,身分都會有所轉變,但喪親後,身分的改變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大,試想當你自我介紹「我是去世OOO的某某」,一定會讓場面立刻冷掉,但是時間會讓這個身分越來越珍貴,你會慶幸自己還跟他保有連結。   遺產不只是金錢、房產,更龐大的是回憶。   他留

下的每一項物品甚至名字都是獨一無二的回憶,你必須學習當個博物館長,讓這些東西發揮應有的價值,也讓自己的心得以慰藉。   網路是現代最棒的發明,也是最殘忍的。   網路的普及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方便了,你我他不管相離多遠,總能即時聯繫;社群網站、數位遺產也成為懷念逝者的好媒介;但壞消息的傳遞也更顯迅速了,不想面對的事,反而因網路瘋傳,讓你再度受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祕密,你可能獨自嚥下,也可能最後一個知道。   失去深愛的人,在談起他時總會不自覺地為他編造完美的形象,不願讓任何人知道他不好的一面;相對的,他生前或許也有隱藏的祕密,在去世後像多年沒發現的腫瘤爆發出來。無論是哪種情況,你不要

懲罰自己,適時傾訴並放下。   試著走出舒適圈,做些沒試過的事,迎接新的自我。   喪親帶給你巨大的悲傷,本來計畫一起去的旅行,或從沒想過去做的事,現在因只有你一人,反而有了能去冒險的可能性。即便還沒有準備接受別人,至少學著接納自己、發現自己,在這段與眾不同的旅程中跟自己對話。   他永遠活在你的心裡,你將繼續創造精彩人生。   他留下的每個物品、每段回憶、每項觀念都一直存在,並不會隨著他的離開而消失,甚至傳承給下一代,你將永遠懷念他,並秉持他的精神與信念。 好評推薦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林靜如 律師娘│作家 各界推薦   「喪親的話題令人恐懼,

但本書並非如此。它讓你了解到即使長時間陷入深沉的哀傷,你的心也不會從此破碎不堪。這些故事出乎意料地有趣又真誠,重點不在於死亡,而是人生,以及在失去中獲得成長的力量。」——史蒂芬‧荷伯(Stephen Colbert),主持人、演員   「終於有一本書能夠毫不避諱地談論喪親,並在從未被踏足的領域中尋得啟發、幽默以及最可貴的光明面。《練習放手: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是我們集體的『現代收穫』。」——戴蒙‧林道夫(Damon Lindelof),《LOST檔案》、《末世餘生》共同創作人   「《練習放手: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在哀悼和死亡之中顯露生命的光輝。這部作品

直率、強烈、迷人、詼諧、有趣又充滿驚喜,絕對不是一般的臨終書籍。」——大衛‧義賽(Dave Isay),StoryCorps創辦人   「喪親往往令人大受打擊,但本書坦誠又風趣,讓經歷這件事不再那麼孤立無援。我想把《練習放手: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推薦給曾經、正在和即將面對同樣議題的所有人。」——安娜‧塞爾(Anna Sale),主持人   「《練習放手: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深入淺出、幽默諷刺、追根究柢並且撫慰人心,真希望當初我在母親五十五歲離世時能有這樣的書來引導我走出哀傷。索佛與柏克納集結的這部作品讀起來就像和摯友坐下來吃一頓晚餐,又哭又笑地分享人生中

最刻骨銘心的經驗。」——梅根‧歐羅克(Meghan O’Rourke),《漫長的告別》作者   「情感濃烈動人的《練習放手:你不需要忍住悲傷,與失落中的自己對話》創造了一個安全地帶,我得以閱讀一向都很害怕的死亡主題並從中獲得慰藉。它讓我在最需要的時候喘了一口氣。大家都有這種時刻。」——凌志慧(Lisa Ling),CNN《漫談人生》主持人兼監製 作者簡介 蕾貝卡‧索佛(Rebecca Soffer)   蕾貝卡‧索佛是《現代失落》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曾任皮博迪獎(Peabody Award)節目《荷伯報告》製作人,現在則是專談失去與韌性的演說家,享譽全美。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

經常為書籍、雜誌及其他媒體撰稿。蕾貝卡與丈夫和兩個孩子住在紐約市、波克夏(Berkshires)及各個趕稿窩。 嘉貝麗‧柏克納(Gabrielle Birkner)   嘉貝麗‧柏克納是《現代失落》共同創辦人兼執行編輯。畢業於西北大學麥迪爾新聞學院,常為全美報章雜誌撰稿。身為記者和數位內容策略師的她曾任猶太通訊社總編輯、《Forward》數位媒體總監和《紐約太陽報》專題編輯。嘉貝麗相信人要保持真實——即使是在她與丈夫和兩個孩子居住的好萊塢。 譯者簡介 洪慈敏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國際關係碩士,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現為專職口筆譯者。 創辦人自序/蕾貝卡‧索佛與嘉貝麗‧

柏克納 附帶傷害:慢著,還有其他的嗎? 序言/蕾貝卡‧索佛 守靈/安東尼‧金恩 我的無緣公婆/艾琳‧史密斯 第二個老三/艾瑞克‧梅爾 好朋友又沒來/露比‧達徹 母親的化身/伊莉莎白‧佩瑟 遇見失落,你可以這樣做 撒骨灰前須知/特蕾‧米勒‧羅德里格斯 觸發點:我們爆炸的原因可能令你吃驚 序言/嘉貝麗‧柏克納 往左邊一點點/亞曼達‧帕爾默 老媽追不上卡戴珊八卦/凱特‧史賓塞 益智遊戲/查米克‧霍德斯克勞 傑克死後的感恩節/安娜‧維斯頓唐納森 不毛之地/海倫‧切莉克芙 遇見失落,你可以這樣做 找隊員的注意事項 親密關係:一減一,再加一,這樣是多少? 序言/蕾貝卡‧索佛 哀慟與慾望是對雙胞胎

/艾蜜莉‧拉普‧布萊克 你是我的爸比嗎?/馬修‧羅德里格斯 怎麼樣才算夠/拉妮亞‧「照明彈」‧曼西斯 禁忌乘以二/愛麗絲‧拉多什 承諾/瑪蒂‧J‧裴金 遇見失落,你可以這樣做 猜猜誰(不)來晚餐?經歷失去後怎麼躲過閒聊/蕾貝卡‧沙洛夫與現代失落 身分:以前的我,現在的我 序言/嘉貝麗‧柏克納 小小四個字的重大意義/麥可‧弗拉米尼 我有個死老爸/亞瑟爾‧李斯特 哥哥逝去後的符碼轉換/瑞秋‧史卡勒 與母親的「白」和解/艾咪‧美香‧金瑟 叫叔叔就對了/麥可‧亞希諾 遇見失落,你可以這樣做 在世者的負疚感/史黛西‧倫敦 遺產:我們這些所有人…… 序言/蕾貝卡‧索佛 家傳寶典/莎拉‧費絲‧奧特曼

親愛的,取名別搞砸/大衛‧薩克斯 意外的檔案保管人/絲賓瑟‧梅洛拉 房屋之下/茱莉‧薩托 羅恩舅舅/金‧高德曼 遇見失落,你可以這樣做 沒有遺矚。我現在他X的該如何是好?/亞曼達‧克萊曼 資料:數位世界中的失「親」招領 序言/蕾貝卡‧索佛 我只得到這件爛T恤/諾拉‧麥肯納利 電子郵件囤積狂的告白/布萊恩‧施泰爾特 無法復原/梅格‧坦西 阿姨在亞馬遜網站上的分身/喬伊‧薛尼拉 遇見失落,你可以這樣做 哀慟常用詞彙 祕密:他們沒跟我們說的事,以及我們沒說出去的事 序言/嘉貝麗‧柏克納 我死去的丈夫是劈腿慣犯/蘿蘋‧伍德曼 練習不完美/瑞秋‧M‧沃德 得獎的是……/凱瑟琳‧芬納利 永遠更年

輕/卡洛琳‧瓦克斯勒 原諒,做不到/海莉‧譚納 遇見失落,你可以這樣做 經歷失去後如何面對職場 旅程:出發到另一個新的地方 序言/蕾貝卡‧索佛 婚紗的最後一支舞/露西‧卡拉尼提 心已不在/潔克琳‧穆瑞卡特特 腳再痛,比不上心痛/莎拉‧福克斯 從紫色房間到歐巴馬白宮/瑪麗莎‧芮妮‧李 藝術模仿失去/蕾貝卡‧索佛根據麥可‧格雷夫口述而 膏藥/坦吉拉‧阿邁德 遇見失落,你可以這樣做 不中聽但別人還是會說出口的話 缺席+時間:未完待續 序言/嘉貝麗‧柏克納 大衛/艾莉莎‧艾伯特 另一種可能性/亞提絲‧亨德森 忌生日/妮琪‧雷莫 二位數/妮西塔‧J‧梅拉 誌謝 創辦人自序   嗨,我們是蕾

貝卡與嘉比,真希望當初我們沒有理由相遇,不過現在覺得能夠認識彼此,很是慶幸。   二○○七年春天,我們六個二十多歲三十出頭的女子,參加了曼哈頓一棟沒有電梯的狹窄公寓裡的晚餐派對,屋內沒有飯廳,冷氣也不夠強。一陣尷尬的寒暄後,大家圍成個圈坐了下來,腿上搖搖晃晃的是裝滿烤通心粉的塑膠盤。派對主人是大家共同的朋友,其他人則互不相識。我們不知道彼此有沒有共同點,除了大家似乎都很喜歡起司、汗腺很發達;以及人生都失去了至少一名至親。   就是最後這一點,讓我們出現在這裡。   前幾分鐘,大夥默默地大眼瞪小眼。終於有人說話後,接著便輪流發言。很快地,大家滔滔不絕地講出自己的故事,就跟口中正緊張啜飲的廉

價紅酒「兩元拋」(Two Buck Chuck)一樣,未經過濾。我們把那鍋義大利紅醬吃個精光之時,也餵飽了集體的渴望——不,應該說是需求——分享經驗、恐懼與憤恨的需求。   於是,我們獲得了巨大的慰藉,即使知道重要親屬在期望中的未來里程碑(領養狗兒、買房、結婚、生子、轉職……令人興奮的成功與愚蠢的過失)會惱人地缺席。同時也證明了我們沒發瘋,就算早就過了傳說中「最糟的第一年」,卻還沒走出來,或想要揍扁下一個白目問,「不……說真的……你過得好嗎?」的傢伙。人們都保證「時間會治療一切」,或說我們會「熬過這一關」,但他們又了解狀況了?   在紐約這種大都會,隨便都有穿著熊裝的人給你擁抱,但卻遍尋不

著年紀相仿的人,能夠理解自己正在經歷的痛苦,或至少好好聆聽我們真實的心情(畢竟是他們問的)。   在那場重要晚餐派對的三年前,當時二十四歲的嘉比在社區報社的編輯室寫訃聞——對,真的——得知她的父親賴瑞與繼母露絲被謀殺。一連串的狀況,導致他們喪命:他們家的水管結凍,於是打電話給地方水電行,對方派了個前科累累的毒蟲來修理。這個人大約一個月後又來到他們家,在這之前他嗑了四天藥,預謀將顧客家洗劫一空;最後他在這間低調的西南部錯層式(split-level)房屋裡把嘉比的父親與繼母活活打死。這間房屋可以看見亞利桑那州塞多納(Sedona)的紅岩地景,人們都說能坐擁這些景色「死也甘願」,結果他們真的就這

麼死了。這對夫妻貼心、高尚又勤奮,總是充滿活力、決心與冒險精神,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卻這麼死了。   二○○六年勞動節的深夜,就在那頓烤通心粉晚餐派對的六個月前,蕾貝卡的雙親雪比與雷伊,在全家一年一度的阿迪朗達克(Adirondack)喬治湖(Lake George)露營之旅後,順路送她到紐約市,接著上高速公路回費城老家。距離道別親吻與擁抱後不到一個小時,他們在昏暗公路上撞到一個不明物體,導致了嚴重車禍,雪比當場死亡,於是蕾貝卡失去了母親。發生意外的這條公路,之前總是把他們安全地帶往彼此身邊。   雪比去世後四年,雷伊在加勒比海搭遊輪旅行,試圖在失去人生摯愛後勉強找點樂子。某個深夜,

他在自己的艙房內心臟衰竭過世。蕾貝卡害怕的夢魘成為了現實,突然之間她成了孤兒,這個詞原本總讓她聯想到狄更斯筆下緊抓著凹陷桶子不放的稚兒角色。   我們比身邊的朋友早了幾十年體驗這種悲痛,完全是一場爛戲。當時蕾貝卡白天(有時晚上也是)為《荷伯報告》(The Colbert Report)製作政治諷刺橋段。節目錄影時,她會掛上假笑,疑惑大家怎麼可以在她心愛的美麗母親死掉後還能笑得這麼開心。父親過世後,她無法理解大家怎麼可以快樂地訂薯條,而她正飄移於過渡地帶,跟所知的一切疏離。   對嘉比而言,她收到噩耗那天所寫的兩則訃聞——一則給爸爸、另一則給繼母——是她訃聞寫作生涯的最後作品。她在艱難的坐七

(shiva)結束後回到工作崗位,仁慈的主編把她轉去交通線,報導通勤鐵路會遇到崩潰的點一定比較少吧。然而起初她還是難忍悲傷,不管身在何處或跟誰談話,包括某次為了I-95走廊(95號州際公路的簡稱,I-95 Corridor)貨櫃聯結車安全的報導文章所訪問的司機。有些人跟這名卡車司機一樣應付得當;其他人則顯然(但可以理解地)束手無策。她的朋友們也是如此。   為了找到同病相憐的人取暖,蕾貝卡參加了一個喪親子女的哀悼互助團體。大家人都很好,但她是唯一一個非退休者。在這個團體中感覺孤立的她,僅去了一次,覺得無法建立情感連結就退出了(但她獲得了很棒的蘑菇大麥湯食譜)。蕾貝卡從父母友人身上尋求慰藉,但

很快地發現每個人——包括許多她自己的好友——最後還是得回去面對各自的生活與問題。她找到一名優秀又溫暖的悲傷諮商師,她付費讓專家幫助她過上有品質的生活,但還是……少了些什麼。她需要見見其他有過類似經驗的人。   嘉比在互助團體方面的運氣比較好。她每隔一週跟一群同樣因為凶殺案喪親的人士聚會,他們大多失去了年輕的成年子女。這些女性——與一名男性——用大多人做不到的方式理解她。他們從未建議她一年、兩年或二十年後「走出來」。那是永遠的創傷,團體裡所有成員都很清楚。   不過,夜深人靜時,我們的腦海都是千頭萬緒。我們打開筆電尋求安慰,但通常是搜尋「兩年後還走不出來,我是不是很可悲?」或「我可以連續幾天

只吃起司通心麵?」這種語句。結果是,總是微微閃爍的電子蠟燭、宗教與正念部落格,以及《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文章,暗示我們可能真的快發瘋了(良心建議:別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   事實上,我們並不會總是想要充滿正念或坐禪。我們不想要聽到「萬事皆有因」、「天堂需要另一個天使」,或任何適合繡在抱枕上的句子。我們很不爽,也很迷惘,需要有人理解當你遭遇人生最痛楚時,任何事都可能是潛在爆點;理解上班通勤時在地鐵上哭花一張臉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或在約會時聽到死去的父母被提及而陷入一片鴉雀無聲;或避開萬聖節,因為人們會因為好玩而扮成謀殺事件的受害者。  

 那需要一點時間。比預期的還要長,但我們慢慢地把自己拉出個人的洞穴。那是因為我們決定別再為走不出悲傷而感到抱歉或丟臉。   自從朋友辦了那第一場尷尬的晚餐派對,我們這群容易出汗的起司愛好者開始每個月聚會一次。由於不想使用「互助團體」這個詞,所以自稱「失親女子」(Women with Dead Parents),或「WWDP」,感覺比較煞氣(後來發現這也是「液體差壓」[wet-to-wet differential pressure]的縮寫,實在不怎麼性感)。   我們分享了自己的各式小故事——好的、混亂的、鬱悶的,以及黑色笑料。結果我們並不是唯一不去朋友婚禮,只為了避免看到驕傲的父親牽著女

兒走紅毯的人;不是唯一終於可以在鬧鐘響的兩個小時前入睡,卻因為死去雙親出現在夢裡而轉醒的人;不是唯一被留下來整理父母未完成的生活點滴——相框裡的照片、瀝水籃、用了一半的洗髮精——並懷疑自己怎麼可能把這些東西丟掉的人;也不是唯一因為破爛的舊搖椅而跟親戚陷入冷戰的人,這類物品賣不了什麼錢,但蘊含的情感無價。   WWDP的女人不會去質問人家為什麼要在鰥寡父/母親的新「朋友」突然比較頻繁地出現後,用死去母/父親的照片過度裝飾鰥寡父/母親的家。我們會不約而同地驚呼:「搞屁啊!」,只因為某人說起社群網站「領英」(LinkedIn)建議她跟死去親人的笑臉成為聯絡人。當遇到結婚對象時——前提是有人願意接受

這種損壞商品——我們會很怨恨地知道,父母永遠不會在晚餐時失禮地盤問人家政治傾向而把場面弄得很僵。當找到真的願意跟我們結婚的人,我們會陪彼此試禮服、在婚禮上一起跳舞,盡力彌補失去親人的空虛。   在我們這個小小的社群當中分享經驗的力量很強大,之前缺乏有共鳴的發洩管道又如此令人沮喪。蕾貝卡與嘉比因此結為好友,進而成為至交,兩人加起來又有數十年的媒體經驗,最後決定一起創造一個平台。   二○一三年十一月,我們發起了《現代失落》線上刊物,當時兩人都大腹便便,即將生產。這個網站運作的動力是坦率的故事分享,骨幹是以實際建議熬過波濤洶湧的失親之痛。   《現代失落》有助於解除這個漫長過程的迷思,你日日

夜夜、永無止盡地沉浸在悲傷之中,一路上忍受數不清的爆點。但希望大家了解,雖然殘酷的現實是我們必須在重要親人不在的情形下過活,但他們不是破碎的,生活會繼續前進,而且可以很美好——即使當下你覺得不可能。相信我們,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也是如此。   在告訴大家這個計畫時(「對,一個有關與哀慟共存的網站,你沒聽錯!」)得到的反應是「好黑暗」、「聽起來有夠掃興」或「賺不了錢啦」。我們又沒問這方面的意見,我們想要大喊:「我們發誓,我們並不恐怖!」但這樣可能沒什麼幫助。   撇開反對者,我們從自身經驗當中知道這個需求真實存在。許許多多的人與組織給了我們動力,默默地鼓勵我們繼續下去,引介其他真心要分享故事的

人,並提供免費的辦公空間及技術支援,讓我們能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不用去煩惱熨斗街區(Flatiron)哪裡有咖啡店提供免費WiFi(不得不提22街和百老匯大道交叉口的Argo Tea)。我們的使命讓他們大受激勵,因此我們深信《現代失落》絕對不會掃興,它的重點在於韌性。如同治療師說的,茁壯而非只是活下去。或如同蕾貝卡的媽媽說的,做出雞肉沙拉而非雞屎(沒什麼邏輯,但夠生動)。   計畫發起後,我們很快地建立了一個數位社群,成員都是我們期待有天能見面並一起喝上幾杯的人。這個社群規模大到我們不敢請客,集結了各種跨越邊界與背景的故事。這個社群讓不想再聽陳腔濫調的人可以誠實地談論哀慟,就跟談論工作、感情

生活或是偷偷有點厭倦「千禧粉」(millennial pink)一樣。這個社群寧願喝碗熱騰騰的雞湯,而非閱讀一整本書的隱喻。   上線後,我們發表了數百篇原創個人散文——有些作者你可能耳熟能詳,有些作者則提供各種扣人心弦的新聲音。他們告訴我們,當臉書比他們還早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是什麼感覺(很悲慘,但真的就這麼發生!),還沒走出喪親之痛卻被分手是什麼感覺(一樣很悲慘!),以及母親死後多年第一次以自己的方式慶祝母親節是什麼感覺(好吧,還不錯啦)。我們也談論許多人認為不禮貌的話題例如需要處理某人死後的社群網站帳號嗎?需要建議如何整理某人的遺物嗎?我們都有答案。想要追思可怕的忌日、在葬禮後回到工作崗

位或有個不「落入俗套」的紀念刺青嗎?我們全都有經驗。   然而《現代失落》不只是一個線上刊物;它已經成為一個運動,改變我們談論悲傷與哀慟的方式——這是普世經驗(如果所謂的普世經驗存在),但令人意外地仍是禁忌話題,至少在美國是如此。這個運動已經吸引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注意,其中有些人已經在我們舉辦的活動上見過,包括電影放映會與說故事聚會,大家又哭又笑地喝著威士忌加冰塊。我們還發想出點子讓其他人參與並支持彼此,像是足以列入《金氏世界紀錄》的「史上最大規模喪親人士交換禮物」,將近一百五十名在母親節觸景傷情的參與者,藉此機會與同病相憐的陌生人交換禮物和卡片(好啦,這活動應該沒什麼競爭者)。我們也引起了

全美媒體及類似組織的注意,他們在自己的網站和頻道上報導我們的故事,並邀請我們到美國各地及英國演講和授課。原來需求遠比我們想的還要大。   所以,才會走到今天。   《現代失落》一直以來的願景就是成為任何人都可以接觸的社群,不管他們來自哪裡、失去哪個親人或喪親了多久(如同我們所說的,歡迎新手加入)。這個社群開放給所有因為失去至親(即使彼此有心結)而陷入悲傷的人,以及愛這些傷心人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想要一起寫書,並邀集一群作者來分享他們對於與哀慟共存的各種獨特見解。重要的是,這種事跟朋友一起做總是比較好玩,也比較有影響力。本書涵蓋的經驗廣泛,將證明悲傷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跟在雷電路(Thun

der Road)上一樣(對,我們引用了《火爆浪子》(Grease)的台詞,那又怎樣?)。而我們真心希望下次你遇到喪親的朋友,可以停下來想辦法拉他們加入,並與他們產生連結。總是有辦法的。   重點來了,有關死亡與哀悼的社會風俗正在產生轉變。大家開始用自己的方式面對喪親之痛,而非依照社會設定的傳統形式。在我們生活的時代,保羅‧卡拉尼提(Paul Kalanithi)以回憶錄《當呼吸化為空氣》(When Breath Becomes Air)記錄自己在肺癌末期失去和擁抱生命的歷程,不但入圍普立茲獎最後決選,還成為全美暢銷書。在我們生活的時代,有個湯博樂(Tumblr)帳號專門發布「葬禮自拍照」(

你可以批判,但它的存在是個事實)。在我們生活的時代,美國副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向過世兒子波伊(Beau)祈禱時,直視鏡頭、眼裡噙著淚水引述海明威的話:「『這世界會打擊每個人,但經歷過後,有些人會在受傷的地方變得更強大。』我在受傷的地方變得更強大了。」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處在一個關鍵時刻,美國有一大部分的人口,因為私人與公眾悲劇而產生連結——父母死亡、校園槍擊案、朋友自殺、恐怖攻擊或警察暴行。我們透過社群網站串流、最新的流行文化迷因(meme)貼文或#懷舊照片(#tbt)回憶跟這些故事產生連結。我們可能會「按讚」或留言,也可能不會,但我們絕對不會把它們撇

開。談到這些平台,我們了解哀悼是很複雜的事。一個表情符號無法取代實際上給予喪親者的陪伴。但那個觸發一次電子郵件往來的表情符號、留言、私訊也不是沒有任何意義,而社交分享有助於讓人意識到我們的網絡當中有誰正在受苦。我們以「願死者安息」的主題標籤哀悼公眾人物與全國性悲劇時,這些故事留在我們的心中,也帶來越來越開放的對話。   喪親總是會發生,而且可能比我們預期來得早。每七名美國人就有一人會在二十歲之前失去父母或兄弟姊妹;高達百分之十五的懷孕期以流產作結,光在美國每年就有約二萬三千名胎兒死產;二○一六年,估計有七百至九百名婦女死於懷孕相關因素;二○一三年,美國有超過四萬一千起自殺案件,很驚人地,大約

等同於每十三分鐘發生一起。同時,每年有數十萬名美國人喪偶,其中許多人不到四十歲。   我們的悲傷不會隨著已逝親人進入墳墓。即使經過多年,還是會不時感受到椎心刺骨之痛,還是會不爽各式各樣大大小小商業化的節日,想到上天這麼對待我們還是會忿忿不平。但你知道嗎?我們最近開始在Instagram上標記家庭成員,我們原本不會想要標記他們——也從沒想過他們會讓我們陷入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   終有一天,我們會失去所愛之人。終有一天,我們都會死亡。不管我們有沒有向彼此承認這一點,它都是事實。所以建立這麼一個社群有其價值,讓大家可以百無禁忌地談論死亡以及它對生活帶來的無數影響。藉由本書與眾多作者的坦率分享,

我們希望對話能更加開放,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未來不會再有人面對喪親之痛時只能無言以對。 〈序言〉蕾貝卡.索佛 得知母親雪比死於紐澤西高速公路的八個小時後,閨密的老公保羅發現了我的按摩棒。 那是二○○六年勞動節的隔天,全美都在準備迎接忙碌的秋季,我們則在我的曼哈頓公寓準備母親的葬禮。保羅與老婆黛法想幫我打包行李。我當時單身,剛進入而立之年便頓失母親。早上七點半,我只有力氣蜷臥在大學時買的珍妮佛沙發上,重看某一集《醫院狂想曲》,讓朋友默默幫我收拾。 媽媽九個小時前還站在這間客廳裡,快樂又健康。我們一家人一年一度去了紐約上州的喬治湖露營,她跟爸爸在回老家費城的途中順路放我下來。他們進屋上了廁所,喝

了點水,道別時給了我幾個擁抱和親吻。我給老媽看了一張我收到的三十歲生日賀卡,它會播放出瑞典搖滾樂團「歐洲合唱團的迷你版〈最後倒數〉,殊不知一語成讖。 在那個休假的星期一晚上,他們離開幾分鐘後,我在沙發坐了下來,苦樂參半地從自由自在過渡到明早恢復工作的無奈現實。我還穿著露營的衣服,一隻盲蛛從刷毛外套口袋爬出來,湖水乾燥的芬芳在皮膚上縈繞不去。 過去繁忙的一年我都在適應全新的工作、全新的日常電視節目,那個星期在喬治湖跟我媽相處的時間,比一整年加起來還要多,身邊有最愛的親人讓我得以在情緒上找到出口。我平常跟她幾乎無話不談,那個星期我們每天都在晨昏時刻從炙熱的石頭跳下水,一邊游泳、一邊聊著我的擔憂。雪

比提供建議的一貫態度就是要不要接受隨便你,但不得不說,她的話總是很中肯。 我跟她說,我對於事業以及三十歲還是單身的焦慮,她帶著笑意說:「貝卡,人算不如天算,計畫趕不上變化。」但也說:「你要振作起來,重整旗鼓,繼續向前。我永遠支持你。」 她的忠告拉了我一把,我窩在沙發上回覆電子郵件(包括某位男子的自我介紹,我媽最好的朋友牽的線),很快恢復了精神,準備邁入秋季。 這時電話鈴聲響起。年紀大我很多的同父異母哥哥打來,這次露營他也有去,深夜輪到他開車。「貝卡,出事了。」他描述車道上有一大塊碎片,我們家的速霸陸Outback休旅車猛然轉向,媽媽躺在8A出口附近的公路邊。我隱約聽見爸爸在尖叫。我大吼:「她還

活著嗎?」他回答:「活著,但情況很糟。」言下之意就是要我馬上趕過去。

喪禮穿著禁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最新【2分之一強】節目收看►►https://goo.gl/7rY58L

00:00 義大利女生穿著開放,但卻有著傳統的主婦個性?!
04:18 義大利女生提分手,會故意跟別人搞曖昧劈腿?!
10:21 車子是男人的小天地,尤其置物箱千萬不能亂翻?!
13:01 義大利型男最愛台灣牛肉乾?!
19:23 瑞士人一板一眼,請他們順便幫忙好困難?!
22:32 義大利人習慣接受別人的好意,會把客套話當真?!
27:34 亞洲人去義大利要小心,遭遇事情警察不會理你?!
34:57 義大利面試要勇於開口,薪水要開得比行情高?!
41:33 看到空的靈車不吉利?義大利人靠捏蛋蛋來化解?!
48:18 義大利水資源貴,洗澡儘量越快越好?!
51:47 義大利想買名牌精品,到大城市逛準沒錯?!
54:21 義大利火車站別半夜徘徊,遇到搶劫最好花錢消災?!
01:00:20 太魯閣跟挪威峽灣其實長得很像?!

★訂閱【2分之一強】Youtube►►https://bit.ly/2Jg6lG5
★最新【媽媽好神】►►https://goo.gl/czRRHF
★最新【醫師好辣】►►https://goo.gl/hhLkuC
★最新【太太狠犀利】►►https://goo.gl/DzRXXq
★特別推薦【請你跟我這樣過】►►https://goo.gl/shPoiw
★訂閱【醫師好辣】Youtube►► https://bit.ly/2L6f2jz
★關注【2分之一強】粉絲團►►http://bit.ly/2mrp432

當代臺灣南部地區婚俗采錄研究

為了解決喪禮穿著禁忌的問題,作者王慧玉 這樣論述:

摘要 婚禮,是人生中的大事,古今中外,舉世皆然。婚禮儀式也是一種非語言文化,透過婚禮儀式,我們可以看出該種族的內涵和其傳統。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交通的發達、網路的無遠弗屆,讓各國人民得以頻繁互動,進而交互影響,我們可以看到外國人穿著鳳冠霞被舉行婚禮,也可以看到國人在教堂互許終身,這是文化交融的緣故。婚禮除了越趨多元之外,也越來越加簡化,在《儀禮‧士昏禮》中,結婚儀式相當繁複,女子要經過成妻禮和成婦禮之後,才能正式成為男方家的一份子,先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六禮,再來是媵御沃盥交、對席方饌、共牢而食、合巹而酳、設衽餕餘,這是成妻禮的部分;成妻禮結束接著是成婦禮,成婦禮指的是:

面見舅姑,舅姑如已往生則行廟見之禮。女子必須要在所有的儀式完成之後,才能正式成為男方家的一份子。 現代則不然,許多儀式有化繁為簡之勢,如將納采和問名合併為提親,納吉、納徵、請期合併為文訂等。除了化繁為簡之外,有些儀式則是已消失在婚禮儀式中,如:成婦禮。現代婚禮進行到正婚禮,待宴客結束後,女方就已成為男方家的一份子。有些人甚至不舉行婚禮,直接登記,省事又簡單。在這麼多的婚禮形式中,本論文首先概略介紹《儀禮‧士昏禮》的婚禮步驟,並附上當代傳統訂、結婚儀式和宗教婚禮儀式,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筆者采錄了當代南部地區共十六場婚禮,並在第五章進行婚禮間的比較,計有古今婚禮比較和當代婚禮比較。關鍵詞:南部地

區婚禮、婚禮采錄、婚禮比較

我的第一份工作:那些人、那些工作教我們的事

為了解決喪禮穿著禁忌的問題,作者MerrittWatts 這樣論述:

  第一份工作也許毀了你的幻想,卻能讓你徹底認清你自己   你的第一份工作可能讓你初嘗戀愛滋味、遇上搶匪、領不到錢或賺進大把的錢……無論多麼荒謬辛苦,它都是你踏入社會的第一步,是你一輩子受用不盡的寶貴經驗。   50則充滿驚奇的第一份工作故事,獻給在生活中認真打拼的你   未來的洛杉磯市長在擦鞋,無神論者在銷售聖經,知名設計師第一份工作就被炒魷魚……記者梅里特.瓦茨收集了各領域、各行業、各背景初入職場的真實故事。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什麼地方,第一份工作都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感受,它將會參與你的人生,成為你一輩子受用不盡的寶貴經驗!   第一份工作,就是你踏入真實社會的大冒險   我們都曾

在某個地方踏出第一步,這個邁向真實人生的起點,可能讓你產生了自信,擁有成就感;但更多的也許是讓你備感挫折,認清社會的殘酷。但無論如何,它都讓你初嚐真正獨立的味道,讓我們瞥見即將在未來開展的世界。   細細品嘗第一份工作帶給你的感受,無論是自豪、沮喪、開心、痛苦,   總是能讓你從中學習到什麼,這就是第一份工作帶給你的禮物! 好評推薦   「不管任務多麼微不足道,我想成為最優秀的人。我離開那份工作時,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專家,即使只是擦地,我也有一套標準,那定義了我,也讓我產生自信。」──珍妮美味冰淇淋的店長,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冰淇淋店員   「我推銷聖經的話術非常真誠,因為我是無神論者,說不

出什麼宗教內容,所以決定直接向他們介紹產品。但這是一件很難的事,尤其在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賣的產品時更難。」──資訊處理架構師,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推銷聖經   「忙碌給了我一種職業道德,讓我願意去敲門,不害怕被拒絕。它也給了我希望,無論是一個笑容或一點自信,總是能讓你賺到一些錢。我從不害怕工作,事實上,我喜歡工作。」──洛杉磯市長,第一份工作是擦鞋工   「合夥關係真的很困難,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也看過很多例子。開始總是容易的,但只要牽扯到錢,事情就變難了,而我在非常小的年紀,就體會到了這一點。」──攝影師、導演、作家,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與哥哥合夥的花卉批發商   「在微軟期間,給了我一場狠狠的教

訓:你能做什麼,不代表你應該做什麼。我只想要別人也想要的,我努力進入菁英學校,選擇最有聲望的主修科目,而那是一場錯誤。最好的事,是主動決定生命中真正想要的事物,找到能讓你達到目標的工作,而不是一味追求別人想要的。」──企業家,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微軟公司任職   「我將一個塗了花生醬和巧克力碎片的松果,拿給一隻名叫瑪麗亞的可愛小黑熊。我走進她的籠子,把松果拿給她,我發誓,她抱了我,這一切都值得了。」──美食雜誌編輯,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動物園的主廚   「我爸爸非常相信學習和賺錢,他說工作可以創造獨立性,而我的老闆老吉也讓我明白自己創業是可能的。幫他工作讓我明白事業主的生活,讓我相信自己可以創造

一些什麼,而不只是幫他人工作。」──擁有自己公司的律師,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冷飲銷售員   作者簡介 梅里特.瓦茨(Merritt Watts)   畢業於西北大學梅迪爾新聞學院。她的第一份工作是電話行銷,現在是作家,住在舊金山。 譯者簡介 許可欣   台大人類學系畢。為了解讀原文書中複雜的理論概念,一頭跌入翻譯的世界。譯有《威尼斯共和國的故事》、《退休暫借問》、《三個月外語流利術》、《醫生沒告訴你的,吃藥時的飲食禁忌指南》、《七副骸骨》、《撕開的真相:我願為嫌犯辯護》等。   前言 第一章  當工作變得怪異:奇怪的故事 裸體模特兒/墨西哥小聯盟/遭遇搶劫犯/寵物墓園掘墓人/酒保

助理的復仇/墮落的遊藝團員/意外的演藝圈菜鳥/非常私人助理/售貨小姐遇見大名人/約會服務接待員/奇怪的派遣工作   第二章 當機會來敲門:成功的故事 菜鳥記者/印刷專家/認真的冰淇淋店員/山核桃企業家/鋁業繼承人/奮鬥的擦鞋工/農場神童/熱狗車司機/燒傷倖存者營地的員工   第三章 當事情陷入絕境:恐怖的故事 阿拉斯加的鮭魚工冒險/水上樂園服務員/培根包裝工/偷渡的夢想家/幻滅的洗碗工/無神論聖經銷售員/動物園主廚/痛苦的三明治助理/偷懶的冰淇淋店員   第四章 當人生帶來教訓:歷經艱苦學到的事 花卉批發商/科技業拼命三郎/大器超晚成/冰淇淋店教育/漁貨司機/長大的園丁/名流帶位員/幫傭/農場

工人/自學的海膽貿易商   第五章 當工作讓人愉悅:美好的回憶 零售戀情/冷飲銷售員/香腸王子/槍社女孩/鉚釘工露絲/菜鳥咖啡師/勝利農夫/地球上最快樂的工作/神父宿舍的叛徒/刺激的雜工生活/受訓中的嬉皮   致謝 前言   「你好,我想請問你今天有沒有十分鐘的時間,接受一個簡單的調查。」   在二○○四年夏天,我每小時反覆說著這個句子數十次。當時我是個電話行銷員,試著找投資銀行家調查他們的健康福利,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每天下午,我一戴上耳機、按下按鈕,機器就會開始自動撥號,一個接一個。我屏息,希望電話沒人接聽,好讓雙方都能避免因為我積極詢問是否願意接受調查,而他們想當然爾地拒絕

我之後,所帶來的不安。   有時候,人們一聽到開場白就會直接掛電話,有時候會編些藉口,像是「呃,現在不方便,你能晚點再打嗎?」這種回答會讓他們自動被加入「感興趣」清單,這表示我得再打給他們,即使我們都知道不會有什麼結果。我最喜歡的是人們直接說「不」,他們會直接被歸在「不感興趣」的清單中,而且再也不會聽到我的聲音。有個銀行家對我大叫:「十分鐘? 你知道我十分鐘可以賺多少錢嗎?」我覺得他說的沒錯。   整個夏天,只有六個人接受我的訪問。最後一個似乎是個好人,對我超專業的電話應對回應良好,他很配合,甚至在回答前會有很長的暫停,我想這代表他認真思考他的答案,然後,我聽到了廁所的沖水聲。   和一

個正在……辦事的人說話,完全不是夢想中的工作,但這都比不上這本書裡的故事。我訪問了一些人的第一份工作,在那一年,我聽到一些非常嚇人的故事。在〈動物園主廚〉中,他為動物備餐時還得走進一個滿是死老鼠的大冰庫;〈遭遇搶劫犯〉的受害者在一家古色古香的禮品店櫃檯裡,被人持刀威脅;〈非常私人助理〉的責任包括到商店接喝醉的老闆。   書中也有許多鼓舞人心的故事:〈山核桃企業家〉以賣堅果創業,讓他賺夠了錢,支付房子的頭期款;〈鉚釘工露絲〉於二次大戰期間在造船場的光陰,讓她感覺自豪且獨立;而〈勤奮的擦鞋工〉則是從街頭擦鞋工,搖身變成洛杉磯市長。   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說,他們在做第一份工作時都想賺錢,想賺到一

張支票和一點零錢,或許足夠買一輛車。但幾乎沒有人記得他們真的把錢花在哪裡,「我想是去看電影吧」或是「可能亂花了」是兩個常見的答案。另一方面,幾乎每個人都能回想起他們工作中最大的成就,或是最尷尬的錯誤──不是他們賺的錢,也不是他們花錢買的東西,而是經驗。當他們從現在的優勢觀點(包括擁有角落辦公室、董事長椅、用他們名字命名的會議室,甚至是退休後的舒適躺椅),反思過去的日子,發現在那平凡無奇的第一份工作中所學到的教訓,直到今日仍派得上用場。   我也意外地發現,第一份工作之所以有這樣的影響,可能有個真實、科學的理由:大約十年前,研究者發現大腦在青少年時期會經歷第二次發育,而第一次發育是在一歲半之前

,學習說話和走路時。就生物學來說,這是很了不起的事,第二次發育讓我們有機會形成上千個新的神經元連結,增加我們學習的能力,但這一次,我們不是學習如何一步步前進,而是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決策、在不同環境中社會化、對未來的規畫、管理情緒、設定並達到目標等,這些涉及大腦額葉的有趣事物。   關鍵在於:我們的大腦或許已做好發育的準備,為了在年輕時就真正發展出這些受歡迎的技能,我們必須離開舒適圈,進入真實的世界。向老闆彙報、面對難搞的客戶、安排進度表、守時等,這些任務都會在關鍵學習時期發展出新的神經元連結,這些連結可以重塑大腦,讓我們更像那些有責任感的大人。   我們並非要低估第一份工作的影響力,以挖

冰淇淋為例,這是全美國暑假工作的基本選項,你或許認為在冰淇淋店唯一能學到的事,就是如何正確地將彩虹巧克力屑灑在甜筒上,但為了這本書,我訪問了三個曾在冰淇淋店打工的人,他們的故事結局複雜多了。在〈冰淇淋店教育〉中,一個美國中西部的年輕人(劇透警告!)最後被冰淇淋店開除,但她在離職前學到了工商管理學碩士生花大錢才能學到的協商和管理技巧。〈偷懶的冰淇淋店員〉裡,一個高中啦啦隊隊長了解極度討厭一份工作是什麼感覺,這也迫使她了解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最後得到一份令人滿足又充實的工作。另一方面,〈認真的冰淇淋店員〉克服了她的嚴重害羞,成為店裡最好的冰淇淋店員,現在自己擁有非常成功的冰淇淋連鎖店,她的冰淇淋產

品還得了獎。三個年輕人做了相同的工作,卻有三種截然不同的收獲。   花了一年與人談論他們的第一份工作後,我開始整理所有訪談資料,編寫這些故事。我很快地發現這本第一份工作的書其實無關於第一份工作,說的不是挖冰淇淋、打掃、除草、送貨;而是尷尬的起點、痛苦的終點、難堪的時刻、巨大的失敗、公開的羞辱、祕密的成就、神奇的老闆和早期的背叛。簡單來說,書中有各種得之不易的教訓,其價值遠遠超過那些薪水的總合。 梅里特‧瓦茨 第一章  當工作變得怪異:奇怪的故事寵物墓園掘墓人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和爸爸一起在寵物墓園裡埋葬動物,還有為動物舉辦喪禮。我從爸爸身上知道,喜歡一份工作,比工作的報酬更重要。 我兩歲時

,爸爸出了勒戒所,我們搬到佛羅里達州。當時,他想找一份有穩定薪水的工作,但剛出勒戒所,不太容易找到好條件的工作,所以他開始在佛羅里達州波卡拉頓(Boca Raton)的人道協會工作。一開始,他開著貨車四處跑,到別人的院子裡捕捉危險動物,他拿著一根大長杆,頂端纏了繩子,然後用這根杆子抓出池子裡的鱷魚之類的。 等他從事這份工作的時間夠長了,他們讓他負責寵物墓園。我以前從沒聽過寵物墓園,但地如其名:那是人們埋葬寵物且會回來掃墓的地方。他得到那份工作時,我已經十三歲了,也想開始工作。爸爸不再那麼健康,我可以幫他的忙,而且他會付我薪水。所以,我開始到寵物墓園工作,大部分是利用週末,偶爾下課後也會去。 挖

墓穴是我主要的工作。中型犬的墓穴大約要挖三到四小時,我爸為此發展出一套作業模式:他有適合不同大小棺材的夾板,開始挖墓穴時,可以把夾板放在地上當成模板,挖出形狀後再拿走夾板,繼續向下挖。墓穴不用挖到六呎(約一八二公分)深,我想你不會想在佛羅里達的淤泥裡挖六呎深的洞,我們都挖三到四呎(約九十至一二○公分)。這是很大的工作量,特別是對小孩子來說。 墓穴挖好後,就得拿出動物準備埋葬。我爸的辦公室後方有個大冰箱,我們都把動物屍體放在那裡,才不會腐爛得太快。 我的第一個案子是隻黃金獵犬。那隻狗非常重,特別是在冰凍後。我得提早將它從冷凍庫裡拿出來,讓它解凍,因為它冰凍的姿勢無法放進棺材裡。我戴著手套,但那天

是佛羅里達典型的炎熱天氣,所以我穿著短袖和涼鞋。我把狗扛起來,不想讓它碰到我的皮膚;它的毛又硬又亂,我都快吐了。然後,突然間,我感覺有什麼滴到腳上。我還記得那種感覺,讓人不寒而慄,很冷、很詭異的感覺,一隻解凍的死狗身上流下的某種不知名的液體。從此我都穿包鞋工作。

當代佛教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踐:以法鼓山台北文山區助念組為例

為了解決喪禮穿著禁忌的問題,作者李明傑 這樣論述:

隨著時代的變遷,死亡的課題逐漸受到重視,如何善終是廣受討論的課題。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人體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組成,當壽命即將結束時,四大會逐漸分離。除了四大分解所產生的痛苦之外,人可能也會有彌留的現象,或是對世間迷戀而抗拒即將死亡的事實。此時需要以佛法及助念安住臨終者或亡者的心,使其保持正念。聖嚴法師最常提到的一句話是「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因社會大眾對於佛法有諸多誤解,因而建立法鼓山,期望將佛法推廣至社會上每個角落。法鼓山體系有許多護法單位,助念團亦為其中之一,所負責的是人生的最後階段。法鼓山是為一個教育團體,所做的事皆有教育及關懷的功能,大事關懷以關懷完成教育

的功能,以教育達成關懷的任務。法鼓山成立助念團後,台灣各地區亦紛紛成立助念組,本論文針對台北文山地區的助念組組織及運作進行探究。加入助念組的成員多有過親人往生的經歷,在受過大事關懷的課程培訓後及實際參與助念及佛化奠祭後,對於人的生死觀念有了轉變。受到傳統社會的影響,許多人對於生死大事鮮少談論,透過大事關懷的培訓,學員了解到這不再是個禁忌,了解親人想法與及早準備方可避免遺憾。相較於民間傳統喪葬儀式,佛化奠祭強調往生者進入另一期生命的起點,因此在會場裡是肅穆、莊嚴、隆重的佛事而不是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