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行本文庫本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單行本文庫本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日]志村福美寫的 一色一生 和小池龍之介的 放下執著的練習:「這樣,也很好」的生活方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日文電子書閱讀平台:honto|方格子vocus也說明:文庫 通常是將賣得很好的單行本經過修正後推出的,比較便宜且輕薄的掌中書 ... 中文的日文書來練習,那個時候有便宜划算的文庫本可以選真是荷包救星!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人民 和新經典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王汎森、王遠義所指導 黃琬柔的 第三隻眼:近代中國轉型時期的歷史小說 (2021),提出單行本文庫本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歷史小說、演義、轉型時期、西史、亡國史。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中國文學系 王初慶所指導 孔晉萍的 熊十力的春秋公羊學研究:以《讀經示要》為研究範圍 (2021),提出因為有 熊十力、讀經示要、春秋學、春秋公羊學、內聖外王的重點而找出了 單行本文庫本的解答。

最後網站東京本屋紀事Tokyo’s Constant Booksellers - 第 62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店的人文、文藝類的圖書賣得相當不錯,而且大家偏愛購買單行本^ ,這點和其他書店情況不太一樣。若是一般小書店,文庫本的銷量應該是單行本的兩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單行本文庫本,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色一生

為了解決單行本文庫本的問題,作者[日]志村福美 這樣論述:

日本染織界“人間國寶”志村福美的第一本半自傳性隨筆集,初版即獲大佛次郎獎(該獎表彰在歷史人文領域有傑出貢獻的散文作品),並屢次再版,長銷四十年不衰。除了多個版本的單行本、文庫本,還出過特裝本(典藏本),如今已成為日本學生必讀的散文佳作。此次不僅是志村福美的第一部中文版著作,也是這部經典作品的國際首次授權。 這本書裡志村福美以詩性的眼,向我們展現她在染織道路上,對汲取自大自然的色彩最初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其中種種無與倫比的體驗,是瞭解這位染織大師的必讀之作。詩人大岡信作序推薦,他寫下:“在這本名為《一色一生》的書中,可以與一位染織家相遇,瞭解她的思想,同時深切地體會生命只有一次的真正含義。那也是

與人生秘密的相遇,通過一色一生,多色一生也會不可思議地從深奧之處顯現姿容。”   Ⅰ 色彩、絲線與織物 / 5 一色一生 / 36 追尋絲線的音色/ 47 色彩與音樂 / 58 甕伺 / 62 天青的果實 / 65 Ⅱ 織·探訪記 / 71 房與影 / 125 現代造型織藝與我 / 128 前印加文明的染織 / 132 吳須與藍 / 136 雷諾瓦的話 / 140 老陶藝家的話 / 142 蠶 / 145 景色 / 146 Ⅲ 遇見母親·遇見織機 / 151 我的兄長 / 178 人生的相逢 / 216 Ⅳ 日記 / 254 詩篇 / 275 後記 / 285 年譜

/ 289 志村福美作品選 / 297   一色一生·多色一生大岡信   我對志村福美女士的著作盼望已久,繼去年的《志村福美作品集》(紫紅社)之後,此次集結了志村女士的隨筆和演講錄的《一色一生》終於出版,讓人欣悅。因為從近十年前開始,一有機會,我就會對每個熟識的編輯竭力推薦志村女士的文字,並反復強調,最好是將從未在報刊雜誌連載過的文章或口述筆錄加以整理,以新書形式出版一本志村女士的回憶錄。當然,請志村女士寫回憶錄顯然為時過早,但為了勾起對方的好奇心及興趣,我每每以此為由頭,希望促成這件事。 當求龍堂告知我將要出版這部隨筆集時,我才松了一口氣。那時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在志村

福美著作的出版構想上似乎下了不少力氣。本書開篇的《色彩、絲線與織物》由六封書簡組成,是志村女士為岩波書店1980年至1982年出版的系列叢書“今日文化”的第一卷《語言與世界》所撰寫。乍看之下,同卷收錄的幾位元文字作者(大江健三郎、唐十郎、武滿徹、古川俊太郎)與志村女士似非同類,將文學家與染織家的隨筆收錄在一起,原本出自我執拗的堅持。當時,我肩負為該書在卷尾寫一篇總論的職責,在與叢書的責編商談時,我極力主張將志村福美的文章也編入該書。我認為,染織家從自然界汲取色彩,自在而又細緻地將其呈現給世人,這一行為與詩人、作家渴望從語言被照亮的源泉中自由地呼吸,本質是相通的。 編輯部最初大感意外,但也贊同

我的主張,馬上奔赴京都推動這件事。很快,《色彩、絲線與織物》一文寄到編輯部。這是一篇完全不負眾望的力作,為此,編輯部對我大表感謝。自1964年11月在東京的資生堂藝廊舉辦志村女士的首次個展以來,她在關東地區幾乎所有的染織作品展我都參觀過。也就是說,我在近二十年前就開始了與志村女士的神交。但直接來往,是應邀為她在1976年10月于東京舉辦的第四次個展撰文。當時,我第一次拜訪了位於京都嵯峨的志村宅邸,有幸得見她的很多作品。隨後,我以當時的感想為基礎,衍成一篇小文。以下是其中一段: 志村女士披露了這次將要展出的和服作品,將它們一件件徐緩地掛上衣桁。每當掛好一件新作,我都感到自己的眼中閃現出某種驚愕

。無論哪一件,都讓我見識到從未見過的新鮮的色彩深度,帶來極大的視覺衝擊。 這種經歷一生中罕有。一旦遇到,沒有任何一雙眼睛不會感到驚愕。其原因不言自明,志村福美從自然界中抽取出的色彩之波,輕而易舉地把我引向自然界的內部,引向一處極為精妙又無限協調的開闊之所。創作者從自然中萃取的東西,其來歷的正統性變成一根引線,將觀賞者帶入自然宏大的內部空間,並獲得解放。 無比細膩的色彩組合,帶來了心靈與視覺的歡愉。在盡情享受這種歡愉的同時,創作者在作品中展現的雄勁、果斷以及對所追求的事物懷抱的熱忱又深深打動了我,讓我自然地產生了如下感想: 志村福美從色彩誕生的源頭出發,親自探索和踐行,使得她對色彩的來歷瞭

若指掌。毋庸置疑,這正是她了不起的地方。這與用現成顏料或塗料繪製畫作,有著本質區別。她作品中的任何顏色,都是紮根於土壤而生長的真實生命的轉世。換言之,志村福美的織物色彩,是由植物的生命晶化而來,而她自己也深諳這一點。 我在當時已經拜讀過志村福美的隨筆《一色一生》以及演講稿《追尋絲線的音色》等文稿,更加深了我對這位染織家的敬意。這是一位思考型的藝術家,她永無止境地追求著自身體驗的本質,對於如何正確地把握這種本質也充滿熱情。我好奇這一性格的養成,想要一探究竟。我在那篇文章的末尾這樣寫道: 志村女士踏上染織之路時已不算年輕。她是一位帶著兩個幼兒的單身媽媽,為謀生所迫而走上染織這條路。然而,這樣的

開端從未妨礙她展現出耀眼的才華。但是不難想像,有一種底蘊——或可謂精神方面的遺產和囑託——如一股潛熱,貫穿於志村福美的事業中,這便是她的母親和兄長帶給她的影響。志村女士的母親為了從醫的丈夫而不得不中途放棄自己畢生熱愛的織物創作;她的兄長小野元衛則擁有出眾的資質和對藝術的滿腔熱情,在陶藝和繪畫領域勇往直前,生命卻隕落於二十九歲的盛年。他們對她的影響,其深度與高度,一直存于志村女士作品的底色中,令人心動。 在本文開頭我曾經寫過,很早以前,我就非常渴望拜讀志村女士的回憶錄。不言而喻,其最重要的理由就在上文中。本書的第三部分亦很值得關注。《遇見母親·遇見織機》以及《我的兄長》兩篇文章,我有幸在出版前

先睹為快。未曾料到關於她的身世經歷,現實比之前模糊的想像和猜測更富戲劇性,令人稱奇。而同時,我們也能從文章呈現的家族史中感受到強烈的必然性。似乎在這種必然性的引導下,一切該發生的都發生了。我最初撰寫關於志村女士的文章時,文中那些只能稱之為推測的描寫,如今竟全部變成了事實,甚至可以說,我的那些文字都是基於真實的寫作。 僅從針對母親和兄長的兩篇文章中,我們也能透過志村福美的藝術養成所具有的深闊的內在必然性,感受到她是“被選中的人”:在自我誕生之前,作為藝術家的志村福美就已起步。這麼說看似誇張,但回想志村福美的織物那謙卑內斂的外表下火焰般熾熱的情感,我才敢如此斷言;回憶她的詩作中讓人共鳴的神奇韌性

,我才能寫下這樣的語句。讀過志村福美近來的新文章《色彩、絲線與織物》,更強化了我的這一想法。 畢竟,在這本名為“一色一生”的書中,我們與一位染織家相遇,了然她的思想,領悟生命只有一次的真意。同時,通過對“一色一生”的凝視,我們能不可思議地從其深處,窺得“多色一生”的人生真相。  

單行本文庫本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封神召喚師 下載連結】:https://goo.gl/oh7a7Z

【Rsu阿嘶粉絲專頁】https://goo.gl/I70dBY
【訂閱Rsu阿嘶頻道】https://goo.gl/rWA4Qv
【工商合作】請mail這裡:[email protected]
-------------------------------------------------------------------------------------------
《封神演義》是藤崎龍的日本漫畫,根據安能務翻譯的講談社文庫版《封神演義》改編而成。首先出現的漫畫版於1996年開始在集英社旗下的漫畫雜誌《週刊少年Jump》上連載,於2000年完成整部作品。由於大受歡迎,整個作品以漫畫單行本(合共23期)及動畫(全26話)製作,亦有推出不同的商品及電視遊戲。

故事大綱
在商朝,仙人、道士及普通人一起生活的時代,整個世界被劃分為人間界及仙人界。人間界泛指在世上生存的普通人,但也包括擁有「仙人骨」的人(即骨格精奇的人)。擁有「仙人骨」的人得到仙人界的招募,再加上修煉,可以用「仙人骨」的力量驅動寶貝,成為「道士」,修成正果的「道士」稱為「仙人」。若沒有經過修煉,擁有的仙人骨的力量自然盈於肉體,就成為肉體強大的「天然道士」。但亦有由其他生物(如狐狸、雞等)或非生物(如石頭、傘等)修煉成仙的,成為「妖怪仙人」。仙人界中,崑崙山是「道士」和「仙人」的主要的修行地點,金鰲島是「妖怪仙人」主要的修行地點。

以上內容轉載自維基百科
-------------------------------------------------------------------------------------------
Keywords:封神演義 封神召喚師 手遊 手機遊戲 召喚 封神 動畫 漫畫 點評 妲己 仙界傳 仙界伝 姜太公 太公望 封神榜

このチャンネルでは、 主にアニメ、マンガ、ゲームの推奨や評価などしております。
本チャンネル管理者は、本チャンネルにて推奨・評価する画像・音楽データ等(著作物)が作成者(著作権者)のものであることを認め深く尊重しており、侵害する気は一切ございません。
万が一、著作権などの侵害を感じられた場合、また質問やお気付きの点などがございましたら、下記のメールアドレスへご連絡ください。
Email:[email protected]

工商合作
請mail這裡:[email protected]

第三隻眼:近代中國轉型時期的歷史小說

為了解決單行本文庫本的問題,作者黃琬柔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近代中國歷史小說為主要討論對象,試圖勾勒歷史小說在近代中國轉型時期的特徵與變化,並探究這些特徵背後呈現何種現實關懷。本論文除去前言與結論,共分為四章。第二章以兩本西方歷史演義:《萬國演義》與《新列國志》為主要史料,討論轉型時期立場較傾向立憲的中國士人,如何理解與詮釋西方歷史,又如何藉由對西方進化的詮釋,做為己身政論的護身符。第三章以革命派的反專制歷史小說,討論「專制」與其歷史形象,如何被標舉為革命標的,並在訴求政治、種族乃至女界革命的歷史小說中呈現。第四章則試圖討論「自亡」這種關於亡國的觀念,何以成為清末民初亡國史小說與亡國論述中的主導傾向,甚至延續到民國後的亡國史小說中。第五章則以

許嘯天系列宮闈演義為主要史料,討論該系列宮闈演義如何承載了民國後思想與社會的變化,及對晚清革命與反專制理想的承繼,又在哪些部分擺脫不了傳統艷史的侷限。藉由前述主題,本論文冀圖探究歷史小說如何與轉型時期時代背景的對話,並構成近代歷史小說與傳統歷史演義有別之處。

放下執著的練習:「這樣,也很好」的生活方式

為了解決單行本文庫本的問題,作者小池龍之介 這樣論述:

佛道的出發點是讓我們直視:人有多麼自我中心。 執著會讓人掉進思考模式的迴圈中,變得退縮、武裝自己或攻擊他人, 學會放下,才能重新回到平靜自在的原點。   小池龍之介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帶我們省視十八種執著的真相,   從觀念到方法,練習成為柔軟、自在的自己。   ‧沒有朋友或戀人,真的不幸嗎?   ‧高呼「不公平」的人,真的希望大家平等嗎?   ‧「謝謝」裡的真心為什麼不見了?   ‧熱戀時的殷勤,為什麼很快消失?   ‧不守規矩的人威脅的是社會和諧,還是自己內心的穩定?   ‧對優質食物的執著,會顛覆你的世界?   ‧讓「老」變痛苦的,是追求年輕的欲望?   ‧喪禮是死者的,還是家屬的?

  ‧我信奉佛教,所以不會傲慢?   ‧快樂平靜才應該是人生的常態?   ‧趨吉避凶是聰明的做法?   ‧同床異「夢」才是真相?   ‧不能讓別人失望,結果壓垮自己?   ‧目標怎麼訂,才能日起有功,而不是深陷焦慮?   諸如此類的念頭日復一日、此起彼落地入侵我們的大腦,讓人自溺於傲慢或自我打擊中,既無法變得更好,也無法獲致平靜。小池龍之介將各類型執著分門別類,以淺白易懂的語言一一分析的其成因、對我們造成的困擾,以及提出關鍵、中庸的因應之道。   無論什麼樣的執著,都是因為記得過去感到的快樂,基於想要重現那份「快」的欲望而生的念頭罷了。   執著會使喜好與思考受限,形成固定模式,封閉新

的可能。   放下執著就沒有敵人,心也會變得柔軟,圓融自在。 讀者好評   ★讀完本書,我不會再常說自己「很忙」了。(30幾歲女性)   ★我漸漸能分清楚: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40多歲男性)   ★自己開始會察覺,這真的有必要嗎?(50幾歲女性)    作者簡介 小池龍之介   一九七八年生於日本山口縣,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畢業。   目前擔任月讀寺(位於神奈川縣鎌倉市)住持、正現寺(位於山口縣山口市)住持,並經營個人網站「家出空間」。   在擔任住持與持續修行之餘,也教導一般大眾如何禪坐。   並從事撰稿寫作,作品《不思考的練習》單行本、文庫本合計銷售量突破四十四萬

本,並有其他多部著作,包括《不為難自己的練習》、《偽善入門》、《無為生活》(暫譯)、《超譯佛經》等書。家出空間iede.cc/ 譯者簡介 嚴可婷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職誠品書店、遠流出版集團等機構,現從事翻譯。相關譯作包括《小池龍之介教你不被情緒綁架的平常心:接受自己,與自己和平共處的五段修練》、《金錢之外,工作的理由》、《丟掉50個壞習慣,懶熊也能訂做成功新生活!》等書。   前言 第一篇 放下對「有沒有朋友」的執著 沒有朋友或戀人,真的不幸嗎? 「想拯救朋友或戀人」的心態,隱含著驕傲 意識到「單獨的自己」,讓心靈伸展開來 放下對「開心的事」的執著 超

越能力範圍的愛情或行為,一定不會持久 「超出負荷的愛」結束時,過去愛的人將變成敵人 正因為「一期一會」,愛與幸福的感受更深刻 放下對「年輕」的執著 每個人都有「對年輕的執著」 追求年輕的欲望,加深了老化的痛苦 如果只從有限的青春尋求價值,人生並不長久 不畏老化的心,帶來平穩的人生 就算自己短暫的人生結束了,世界也會繼續運轉 放下對「感謝」的執著 喜歡聽到「謝謝」,是因為自己會變得「比別人優越」 「善意」與「感謝」往往無法平衡 希望對方感謝的心 VS. 刻意親切導致幻滅的心 人心有將「罕見」與「值得感謝」畫上等號的習慣 為了不被討厭,於是「感謝」 想讓自己重拾「值得珍惜的價值」,就以「謝謝」

拉開距離 放下對「居住場所」的執著 讓住處充滿輕鬆的感覺就很好 為了「一般人都認為好的住處」喪失心靈的平穩 在「快」與「不快」之間,找到保持心靈平靜的場所 讓心卸下執著的「居住方式」 放下對「他人的期待」的執著 當別人對你的期待轉變為輕蔑時 別人不理會自己塑造的形象,引起不快 會被角色束縛,是因為內心有所畏懼 若不自己中止「誤解的齒輪」,運轉將永遠持續 第二篇 放下對「歸屬感」的執著 日本人贏得金牌,「同為日本人的我也是世界第一」的錯覺 「愛國」引發的強大安定感,特別吸引脆弱的心 對於團體的忠誠,在外人眼裡是滑稽的執著 放下對「公平」的執著 當你認為「那傢伙不走正道卻獲得幸福!」的時

候,就輸了 希望彼此對等,否則就把勝利者拉下來的「平等精神」 失敗者沒有正視勝利者的努力 不平等不是自己的責任,而是自然的法則 佛陀並不否定世俗的身分秩序 在不均等造成的陰影中,也有善與美的事物 放下對「規則」的執著 「他人不禮貌」威脅的不是社會和諧,而是自己內心的平靜 善意的謊言與惡意的謊言,界限由他人觀感決定? 對不遵守社會規範的人,說什麼都沒關係嗎? 不是每個人都會跟自己一樣,以相同的距離感遵守規則 規則不是用來要求他人,而是約束自己 放下對「進食」的執著 愉快的飲食方式也會帶來執著 持續呼喊「那種食物有罪!有罪!」的內心法官 把心關在名為健康的牢籠,無異於坐「神經質」的牢 對「正確

食物」的執著,會翻覆你的世界? 與逆反理想飲食的「敵人」和解,絕不是背叛 飲食方式不是信仰,若對身體不適合,隨時都可以放棄 放下對「喪葬儀式」的執著 被往生者束縛的現代葬禮 死者沒有死後的生命,遺體也不是死者的所有物 不是所有家屬都能接受,不以儀式送走重要的人 與其執著於「最後的演出」,不如以心意為重要的人送終 放下對「宗教」的執著 日本人與宗教的距離改變了 缺乏自覺是最大的問題,沒有宗教信仰的根源是「『無宗教』教」 宗教之間的磨擦,來自信徒優越感的較量 藉由放下「對教義正確與否」的執著,實踐信仰 第三篇 放下對「快」或「不快」的執著 想將「不快」驅散的,正是已習慣「快」的任性的心 在

持續變化的心中,為什麼「快」應該是常態? 心的故鄉是「不快」,所以會感到痛苦 讓心毫不吝惜地放棄「快」,平穩度日的智慧就會產生 放下對「身分」的執著 忘記「自我」,就能自在 與平常不同的環境,能過濾一部分的自我 回歸「本來無一物」的自己 放下對「超自然」的執著 透過原本不相信的占卜,想得知未來 趨「吉」避「凶」的心真的平穩嗎? 追求吉凶會讓心靈變空虛 會受到占卜或徵兆吸引,是因為無法證明 不拘泥於吉凶的心,會將你從超自然中解放 放下對「性幻想」的執著 無法支配現實中的異性,退縮於自己的無力 就算裸露身體,快樂主要還是由腦內的幻想控制 幻想漸漸變淡才明白,真實對方的可愛 讓對方快樂、以愛相

待,是真正的「溝通」 放下對「消弭自我」的執著 「要維持心神澄澈」的想法也是一種驕傲 只要還沒超凡入聖,就不可能完全去除我執 「優秀的自己」一直在逼迫自己,有時候也會滋長小小的慢心 只要懂得如何控制,小小的慢心也能帶來日常生活的穩定 放下對「~應該要怎樣」的執著 認為「~是應該的」、「~是當然」的真正原因是? 在「好孩子的面具」背後,隱藏著膽怯的自己 反映他人視線的是自己的欲望 尾聲 前言      過於執著的話,會感覺肩膀僵硬,陷入緊張。      放下執著,就能從壓力中紓解,恢復原來的自己。      執著會讓與心念不合的「人」、「事物」、「現象」全都成為敵人。遇到敵人時,壓力自然

產生。      如果能放下執著,世界上就沒有敵人,心也會變得圓融自在。      執著會使喜好與思考受限,形成固定模式,封閉新的可能性。      放下了執著,不受束縛的輕盈自由就隨之而來,更容易敞開心胸接受新的變化。      話雖如此,但這兩條道路,各位目前為止走的是哪一條呢?      讀完本書後,又會想選哪一條路呢?      世界上,到處充斥著其實怎麼樣都可以的事。      發生爭執的時候,人們不知不覺堅持起己見—事後回想很可能會後悔,為什麼要為那麼無聊的事破壞關係。      「因為這是我的主張」而固執地堅持某種生活型態、某種飲食方式或衣著風格。      仔細想想,就算現在覺

得「非如此不可」,等哪天自己的喜好或想法改變再回頭看,恐怕只會懷疑:「為什麼我以前會那麼喜歡?」。      執著於這類終究會持續變化的事物,會發生什麼事?接觸到與自己的執著相符的人與物,就感到「快」,遇到不合的人或物就覺得「不快」,於是心靈持續偏離。      譬如有些人對「自然派」生活陷入執著,嚴格奉行有機飲食與資源回收,一看到將便利、廉價等視為優點的現代人生活,就覺得「好奇怪」、「這樣不對」,忍不住想批評或抱怨吧。      其實,這種心態的背景很簡單。遇到與「所執」逆反的現象,身體會很自然感到不快,被「不快」支配,進而產生否定的想法與批判的言行。      就算一般認為是「善」的思維,

譬如維護和平或愛護動物,情形也是一樣。接觸到無法消弭戰爭與貧困的現實,由於與自己對「和平」的嚮往抵觸,身體產生不快的感覺,因此發怒、怨嘆、批判,變得具攻擊性。也就是陷入不平和、暴力的思考。      的確,看到、聽到、接觸到與自身執著一致的事,會產生「快樂」。但不巧的是,這世上的現象(恐怕)有百分之九十,是由違反我們執著意念的事物所構成的。      如此一來,執著愈強烈,在面對周遭的人與世事時,切身體會到「不快」的頻率與強度,也將形成正比。      儘管如此,社會上仍經常灌輸「做人應該更執著,發揮個性!」的想法,而且持續至今。      譬如對飲食或時尚特別講究的人,似乎不知不覺間都有著高

人一等的錯覺。      但若試著仔細想想,要是有人鉅細靡遺地說明自己如何講究,我們除了覺得煩,不也都或多或少明白:雖然這的確是所謂的講究,但也是自找麻煩的堅持己見啊。      依我來看,現代社會人的流動性提高,個人變得容易取代。因此想透過特殊的講究形成差異,「自己是無可取代的!」的主張變成了一種流行吧。      佛道的開示卻完全相反,指出正因為對「『執著』即『講究』」鬆手,所以人可以獲得幸福。      這麼說來,所謂的「執著」到底是什麼?其實,無論什麼樣的執著,都是因為記得過去感受到的「快樂」,基於想要重現那份「快」的欲望而生的念頭罷了。      感覺到「快」之後,就會產生想要重返這

段體驗的欲望,而且會以將這樣的欲望正當化的形式,選擇想要的思考方式或意見、生活風格。像這樣,將感受「快」的模式固定下來,讓思考方式或生活風格保持不變的狀態,不是別的,正是執著。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執著」的心態太過於追求「快」,由於限定了感受「快」的方式,此外的事物通通界定為「不快」,正是造成「不快」的源頭。      更進一步看,人類最執著,而且會牽連出「快」的,正是那種「想成為理想的、感覺良好的自己」與自我相關的執著。而且,一旦無法順利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就會感到「不快」,覺得痛苦。      希望本書能成為引導的絲線,帶領大家脫離執著的死巷,體悟放下執著的柔軟心靈。      輕

輕地對自己說:「這樣,也很好。」    當我在冬日上午寫著這篇文章時,大概因為心情正好,從東邊窗口照進來的陽光曬在臉上,很自然地感到愉快。不過,如果試著去省思這種「愉快的感覺」究竟有多可靠,嗯,很遺憾,恐怕根本不能指望,毫無疑問只是轉瞬即逝的感覺而己。當時的愉快心情,或許是因為之前辛苦進行的工作到昨天告一段落,終於從名為「不快」的緊張感獲得解放。因此,即使試著回味昨天心情爽朗的「快」,它仍隨著時間過去而完全崩解,徹底由「不快」取代。我的身體對油脂的代謝機能很弱,只要吃了油膩的東西,就覺得注意力無法集中,所以平常盡量不吃。正好遇到有人請我吃油膩食物,盛情難卻,心想還是吃吃看好了,結果

哎呀,跟我預料的一樣,頭腦變得昏沉了。雖然知道注意力不集中、意識渾沌只是一時,但還是「啊……」地感到沮喪。雖然稍早因為工作完成而感覺到「快」,但在短短的時間內,情緒就被「不快」取代了。像這樣「啊……」的「不快」,可以依止嗎?不,完全不行。因為很快心就會習慣,「不快」也會跟著消退。而且,由於注意力低下很快會恢復,一旦恢復了,又會由「狀況改善了真好」的「快」所取代。那麼恢復後的「快」總是真實的了吧?不,當然也不可信。恢復後,心很快就會覺得理所當然,「快」也隨即消失。在持續變化的心中,為什麼「快」應該是常態?就這樣結束昨日,入睡,過了一夜,今天早上醒來,一開始內心感到的是有點倦怠的「不快」。但這種「

不快」也只是一時的感受,晨間禪坐後,又恢復了清朗的心情。那麼,這種清朗的心情會維持嗎?當然不會!禪坐結束,由於我忘了繳水電費,連同逾期的罰金非補繳不可,只好騎著自行車出門。由於心裡有一點「繳費那些程序好麻煩啊——」的傲慢,產生些許「不快」,原本清朗的心情黯淡下來了。隨著繳費完成,一種名為解放感的「快」又浮現,嗯,不過這種「快」應該也很快就會消退吧。在回程的路上,「因為天氣很冷,我是要直接回去呢,還是去早市買菜再返回呢?」我陷入瞬間的迷惘中,最後決定「先買紅蘿蔔再回去」,而朝早市前進。

熊十力的春秋公羊學研究:以《讀經示要》為研究範圍

為了解決單行本文庫本的問題,作者孔晉萍 這樣論述:

本文以《讀經示要》為研究範圍,解讀熊十力對春秋公羊學義理的闡發,進而深入解讀儒家「內聖外王」之邏輯與可能。主體章節共六章。第一章為熊氏如何基於公羊家的經學史敘事傳統展開其經學史敘事。第二——六章為熊氏基於公羊學對《春秋》義理的闡發。第二章為熊氏對公羊三科九旨說的發展。第三章為熊氏如何基於公羊學的「變一為元」傳統展開他的「本體論」和「內聖外王學」。第四章為熊氏如何基於《春秋》的禮義思想闡發其道德論。《春秋》藉由歷史凸顯儒家禮義道德在政治人事中的行為表現。熊氏的內聖學不僅在於形上領域的理論構建,更需落實到現實政治人事中的表現。第五章為熊氏如何基於《春秋》「異外內」說闡發「國家與天下」之辯證關係。

《春秋》無種族之見,而重禮義之分;《春秋》著眼天下,但天下大同須以國家自立自強為基礎。第六章為熊氏對於儒家政治理想的闡釋。熊氏所闡發的「人本思想」等理念在今天仍極具現實意義,不過這些理念如何在實踐中得以具體運用,需要有工具理性和科學方法做為支撐。本文結論部分對熊氏的公羊家性格、及其「內聖外王」說之意涵和價值予以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