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予你吉他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四季予你吉他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璧名寫的 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 和約瑟夫•布羅斯基(1940—1996)的 小於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四季予你吉他谱_程响_和弦弹唱谱+尤克里里谱也說明:四季予你吉他谱 ,程响演唱,一首温暖治愈的网络热门歌曲。四季予你吉他弹唱谱+尤克里里谱,原调Eb,选用C调和弦夹三品,易唱网上传分享。歌曲以四季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雜誌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音樂學研究所 沈冬所指導 蔣浩然的 再探校園民歌——以唱片音樂學、華語語系為視角 (2019),提出四季予你吉他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校園民歌、華語語系、唱片音樂學、抒情傳統、中國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黃季平所指導 顏翩翩的 爵士音樂在臺灣的受容 (2018),提出因為有 臺灣、輕音樂、中西樂風、爵士音樂、文化環境的重點而找出了 四季予你吉他譜的解答。

最後網站四季予你吉他谱-程响-和弦弹唱谱+尤克里里谱 - 对岸曲谱則補充:四季予你吉他谱 ,程响演唱,一首温暖治愈的网络热门歌曲。四季予你吉他弹唱谱+尤克里里谱,原调Eb,选用C调和弦夹三品,白熊音乐编配出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四季予你吉他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

為了解決四季予你吉他譜的問題,作者蔡璧名 這樣論述:

後來,我們都忘記: 一路追求的,應該是幸福   熱銷超過三十萬冊《正是時候讀莊子》、《穴道導引》作者蔡璧名最新作品   偕同莊子與詩歌一起前行,在濃如酒的愛裏,保有淡如水的心   在情愛的路上,任憑自己跟著感覺走。感覺對了,就愛上了,就朝思暮想、無法自拔了。   但,愛是什麼?   如何追求、如何面對、如何放下?從小到大沒人教懂我們,卻牽引整整一生。   作者蔡璧名開設的《莊子》系列課程,在臺大校園裡,總是座無虛席。其實她在臺大任教早期,便以詩課廣受歡迎。   本書嘗試用詩歌喚醒學子的感知能力與表達能力,並以莊子哲學深入詩人的情感案例,練習在「多情多感」的同時,深情而不滯於情,擁有極

度地親密與極度地自由。   這是一堂「學會用情」、「學會愛」的文學與哲學的對話課,一朝活用經典,才覺相見恨晚!   我們將學會,面對情山欲海如何舉重若輕;在情感關係裏,如何相愛相扶,但不相累相傷,終能在濃如酒的愛裏,保有淡如水的心。   ▎有「愛」,能不能無「傷」?愛情這東西,太愛跟不愛一樣要人命,如何在情愛中不失去自我?   ▎什麼是擁有所愛,最好的方式?已靠近,便希望不要再遠;已擁有,便渴望不要離散。如果將對方藏起,或是用繩約將彼此綁緊,都不是擁有所愛最好的方式,那莊子保有所愛的方式是什麼?   ▎一段感情,最終決定愛與不愛的是什麼?原來不是外貌、學歷,而是一晌失控的情緒與心!那

要如何培養自己愛的力量?如何製造自我的深情與大器靜好的心?   ▎你喜歡當情感關係中的主導者或配合者?你總配合著他嗎?還是要他常配合著你?誰主導、誰配合,才能譜出一段感情中最美好的交響?   ▎如何在「愛」裏學會「忘」?如果不夠愛才會傷心才會嫉妒,愛得太過濃烈又傷痕累累,何不透過莊子相忘的工夫,學會在親密關係裏,擁有完整的生命與自由。   動心是一種緣遇,用情是一種修行。情與愛,本該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旅程。   不論你今年幾歲、置身何地,都有機會在愛裏獲得重生。   陳文茜(《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唐綺陽(占星專家)/鄧惠文(榮格分析師、 精神科醫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盧廣仲

(音樂鬼才)/陳綺貞(創作天后)/邢本寧(編劇、本事劇團團長)/簡光明(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許悔之(詩人、藝術家、有鹿文化社長)/肆一(作家)/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淇華(作家)————真愛推薦 真愛推薦   「在《解愛》裡,老師引用了莊子之道,來解析經典的詩詞和愛情故事,是本自由浪漫的情感參考書。,我感覺莊子之學即是一道愛的方程式,也像是一種解藥,適用於你我——在成長路上情感途中受過傷或正在受傷的患者。」——盧廣仲  音樂鬼才   「我有些無法想像,若未曾在十九歲的年紀與蔡璧名老師於詩中相遇,生命會多不一樣。但大概可以肯定,我早已放棄寫詩。上了詩課,我才找到了創

作詩的源頭。從此,人生遇上感觸深刻的境遇,觸動心底的情感時,寫詩,成了安頓身心的法門。」——邢本寧  編劇、本事劇團團長   「詩歌經典是生命的處境,生命困境的解決良方在《莊子》,如此一來,視界大開,詩歌、講者個人的生活觀察與生命經驗都能與《莊子》進行文學與哲學的對話。七堂課,一個完整的系列,以當代人的情海裏沉浮為課題,用《莊子》乘御工夫修築舟筏,讓聽者得以靠岸,過安時處順的生活。」    ——簡光明  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跟隨莊子與詩人談情說愛的跫音,步步有愛而無傷,愛一個人可以,享有廣袤如海洋的自由;相忘於江湖的自在,你終於懂得從動心到用情的愛情修鍊課,是「道之所以虧,愛之

所以成」的奧義。」——宋怡慧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當你面對人間過不去的情愛,邀請你翻開「解愛」,讓蔡璧名老師帶你做《莊子》生命哲學中神凝、心齋的練習,漸漸養成心身放鬆、沒有負面情緒,懷抱更遊刃有餘的心,便容易感念天地大美。」——蔡淇華  作家        作者簡介 蔡璧名   生日二月九日。成長於中醫和武術世家,並師承清代御醫蕭龍友傳人周成清,父親蔡肇祺則是太極宗師鄭曼青的嫡傳弟子,深受中國傳統醫學和東方修鍊薰陶,專長於中醫學及道家,罹癌後出版一系列《莊子》著作,內容為《莊子》學如何搭配穴道導引、太極,幫助罹癌的她從病體之軀復原,從而修養心身的過程;並以詩人情

感案例諮商莊子,試圖與你一起在愛裏獲得重生。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開設抒情詩、莊子暨醫道二家經典課程,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中醫典籍研究社、望月詩社指導老師。曾三度獲國科會甲種獎勵,七度獲選臺大校、院優良教師,更榮獲教學傑出獎,並於臺大開放式課程OCW推出「正是時候讀莊子」,累積點閱人次逾百萬;在國際線上教學平臺Coursera推出的「莊子——姿勢、意識與感情」線上課程,高踞「漢語學生學習的熱門課程」排行榜之首;二○一八年十月推出「莊子——人情」,亦居哲學類「頂級評分課程」排行首位。   著有《正是時候讀莊子》、《穴道導引》、《莊子,從心開始》、《人情:正是時候讀莊

子二》、《勇於不敢 愛而無傷:莊子,從心開始二》、《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醫道同源: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二》暨詩集《渡口芙蓉》等書,作品總銷量已逾三十萬本。   推薦序   你的一天一年,和我的歌 盧廣仲 在十九歲與詩相遇 邢本寧 《莊子》與文學的對讀 簡光明 談情說愛其實很簡單——讓莊子與詩人給你解方 宋怡慧 長相思,因「解愛」而長安 蔡淇華 序 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   第一堂  「泉涸」與「內傷」——有愛,能不能無傷? 第二堂  「膠」與「藏」——擁有所愛,最好的方式? 第三堂  「鏡」與「虛」

——只有我要定的心,沒有要定的人! 第四堂  「何謂才全」啊? ——情感關係裏,最值得培養的才華。 第五堂  「流水」與「水停」——在情愛世界裏,你想與誰相親? 第六堂  「唱」與「和」——你喜歡當情感關係中的主導者或配合者? 第七堂  「愛」與「忘」——如何在濃如酒的愛裏,保有淡如水的心? 推薦序一 你的一天一年,和我的歌 盧廣仲  音樂鬼才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認識一位吉他手,有天他對我說:「你吉他彈得不錯耶,要不要試試看自己寫歌?」我想了想,反正車禍後右腳斷了,哪裡也去不了,就亂寫看看。從此開始了我的創作之路。   到現在也寫了十幾年的歌,理解到其實創作這件事情,是一種心理療程

,在心靈受了傷中了毒之後,透過創作來幫自己療傷解毒,包紮那些說不出口的遺憾和到不了的遠方以及無法被收藏的快樂。說起來也慚愧,我大部分的歌曲都是在內心陽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所創作出來的,傷情歌是如此,開心的歌亦然。特別是開心的歌,偶爾會感覺自己是淚痕未乾的漁夫在江河邊的深夜,乞求能不能有一段旋律或是一句歌詞跳出水平面,把心靈場景轉成光亮。也因此寫到後來總是遍體鱗傷,我想你應該也是吧,我的一首歌,和你的一天一年。我們都是傷患。   閱讀了蔡老師的《解愛》後,讓我想起從前學生時期都會有一本數學科參考書,裏頭會有大量的題目、解法和答案,在不斷解題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應用數學方程式來找到答案。而在《解愛》裡

,老師引用了莊子之道,來解析經典的詩詞和愛情故事,是本自由浪漫的情感參考書。我感覺莊子之學即是一道愛的方程式,也像是一種解藥,適用於你我——在成長路上情感途中受過傷或正在受傷的患者。   也許將來我能聽到你的那首關於「愛而無傷」的生命之歌,我也如此祝福著我自己。 推薦序二 在十九歲與詩相遇 邢本寧  編劇、本事劇團團長   展讀《解愛》的書稿,一字一句,猶如歲月的流光,照映在少時從蔡璧名老師習詩的記憶之上。《解愛》共分七堂課,好似對學生授課的講詞,面對面地與你談心,時而眉飛色舞,笑語連珠,時而側耳低語,一訴曲衷,又或者循循善誘,點滴叮嚀。動人處,不只在所言之內容,更是一份源於生命根源處

對詩與愛的信仰。   還原詩境的傳奇課堂   蔡璧名老師的詩課,在臺大,是一則傳說。   多年前,我一上大一,九月開學第一天,起了個大早,不到清早五點,就衝往臺大文學院的長廊排隊拚搶名額,深怕選不上蔡璧名老師的詩課。雖不抱搶第一的宏願,但一看竟已有近十位同學先到了,在辦公室前排起隊來,等著開門辦理選課手續,還是大吃一驚!傳聞中這門課修起來可是大不輕鬆,竟然還嚇不走人?學長姊的恐嚇,言猶在耳,「不想背詩別修!每一次考試都得背熟上百首詩喔,不背沒有分,全部要默寫!」,「要練唱喔,敢上臺唱詩的再修吧。」,「修蔡璧名的課,要寫詩唷!」   背詩誦詩,努力一點尚能完成。但,寫詩?詩是人人能寫的嗎

?   高中時,我在北一女擔任極光詩社的副社長,也確實塗鴉過一些詩行,但我卻對寫詩感到恐懼。寫現代詩,彷彿就得創造象徵隱喻,堆疊意象,弄清各種文學流派,各種主義,不展現點對現實的批判與抵抗就不夠格寫詩似的。習寫古典詩詞,鑽研格律,令人渾身冒汗,如攀高牆,戰戰兢兢。越寫詩,我越渴望寫好詩,越不知道怎麼寫,越寫越遠離寫詩的初心。甚至寫到連詩是什麼,都感到迷惘。   一個十幾歲的少女,懷抱「詩是什麼?」的大哉問,來到蔡璧名老師的課堂。   不下定義,不搞什麼詩的名詞解釋,蔡璧名老師猶如魔法師,直接召喚詩生發的戲劇場景。我永遠記得在課堂上,蔡老師講起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時,開始想像這詩誕生時的場景,那當有一條河,那佚名的詩人很可能正在沙洲上眺望著遠方,聽到水鳥間的鳴叫唱和,想著心愛的女子……   講著講著,老師突然停下講解,在講台上,來來回回地走,然後蹲下身來,往前用眼睛看,彷彿搜尋著什麼……她看了好些時間,然後說她有點好奇詩人,會不會怕驚動了水鳥而躲在蘆荻或石頭後面呢?又或者,詩人心中有感,遂拿起石頭在沙上畫下愛人的樣子?甚至直接寫下詩行呢?他是站著聽鳥兒「關關」地唱和,還是蹲著聽到的呢?老師自問自答完,又站了起來,行走幾步,復又蹲下,再看了看,又站起來。站著並非無事發生,只見蔡老師在一個定點凝神了許久,說也奇怪我的耳際,彷彿有幾許關關鳥鳴傳來……

  來回行走,蹲下,站起,再蹲下,再站起,引導學生「看見」、「聽見」詩,不是一般講堂上老師們做得到的事,進乎於一位頂級演員的作為了!蔡璧名老師永遠用全副的身心和想像力,去積極地經驗任何一首詩。而這,彷彿毫無預設,全是課堂上信手拈來的即興之筆。在她蹲下瞇眼定睛的時刻,我和全班同學都隨著她穿越兩千多年的時空,來到詩歌生發的當下,集體經驗了一次來到「在河之洲」現場的旅程。   這「現場還原教學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法,更是生命中對愛詩入骨,方得生發的一種展示。尋索一首詩,談詞句章法只是表面,追探詩作發生的當下也還不夠,更要追索詩心興發前的軌跡,乃至創發詩境的現場。有些詩,因為留有記載,有確實能夠尋

蹤而至的故事,說將起來尚容易些。而沒有明確故事的詩,蔡璧名老師照樣能以詩境為據,創造一幕幕獨特的戲劇現場!   詩是可以被積極再創造,再經驗的!再創造,再經驗,方是對一首詩和詩人的生命最深情的禮敬。   有愛,人人能寫詩   本以為一次考試要背上百首詩,是艱鉅的任務。但說也奇怪,每每只要聽過老師唱作俱佳地說詩,一個個場景,一行行詩就已刻劃在腦海裡了。背詩,再也不用刻意為之,而是深入體會詩情詩境後之必然了。   深入詩情詩境,使人得以憶起詩行。反之,寫詩的衝動,來源於人生經驗到愛深情重的時刻,一種本能的,亟欲銘記的渴望。人只要有情、重愛,自然任何人都能寫詩,語言、字句本是後發之事,技巧、

雕鑿都後於愛之生發。寫詩,耕耘地不僅僅是文字,更是「自事其心」的具體方法。   釐清了情感生發與以詩抒情的次第,人人都下得筆來,學期末,全班同學詩行,一首首地集結成冊。老師還煞費苦心地,精選好紙,教我們講究裝幀,不僅僅為了外觀,而是要我們習練珍愛性情,慎對己心的功課。   我有些無法想像,若未曾在十九歲的年紀與蔡璧名老師於詩中相遇,生命會多不一樣。但大概可以肯定,我早已放棄寫詩。上了詩課,我才找到了創作詩的源頭。從此,人生遇上感觸深刻的境遇,觸動心底的情感時,寫詩,成了安頓身心的法門。   愛,乃詩之源;《解愛》從愛而論詩,直抵人之所以需要詩的根本渴求。詩使人得安放深情,得以抒發,而又不

溺於情執。溫柔敦厚,詩之教也。   如己、克己、知己   詩人,自然渴望知音。   人世間,愛的樣貌多變,千姿百態。而愛情,無疑是最黯然銷魂、惹人神傷的。《解愛》分七堂課,從莊子「自事其心」之觀點出發,引證許多詩人以及心理學研究,分談愛如何無傷,如何不在愛中強迫和佔有,如何定心,如何陶鑄愛的能力,如何知道自己想和怎麼樣的人相依,如何在情感裏唱與和,如何深情而不滯於情。面對愛中的諸般課題,不變的法則是必須將耕耘自己的心放在最前面,心安穩了,才能承接更多的愛,付出更好的愛。     《解愛》強調學習愛與被愛,需要懷抱Cultivating mindset,一種主動耕耘情感的意識,不是被動地尋

覓知音。強調在磨合中,積極地將自己陶鑄成伴侶的知音,是一個相互形塑的歷程。並舉聖經《舊約.創世紀》,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的初心,是為他們彼此創造一個Helpmeet,一個「對立的幫助」,以鍛造彼此的靈魂。   這引我聯想起聖經中,除了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之外,明言「愛人如己」是一切誡命的總綱。過往,我總感到「愛人如己」四個字令人不堪負荷,彷彿要淘空自己的一切無盡地給予。《新約.歌林多前書》中愛的真諦對愛有諸般描述,其中把「愛是恆久忍耐」,放在首位。忍耐,聽起來並不是種太舒服的感覺,似乎也暗示了付出卻難得到相等回應的可能,以及愛是需要在一次又一次施與受中習練的。   《解愛》反覆強調「自事其心」方

是習練愛的關鍵,於我彷彿當頭棒喝。若不能夠好好地「自事其心」,就算對人「愛人如己」,這「如己」也並非完滿之愛。當對自己的心懷抱著自我厭惡、批判、指責,以這樣的方式「如己」地愛人,反而會形成負向的循環,為嫉妒、恐懼、佔有侵擾。唯有達到「其用心不勞,其應萬物無方」時,所謂付出,才不是一種役於物的勞形之舉;「心齋」、「神凝」乃至「虛室」,有了空間,愛方有自然流動的餘裕。能很好地愛自己了,「自事其心」的功夫深了,自然保障了「愛人『如己』」的品質。愛,終能無傷。實踐「愛人如己」的誡命,第一步實是要最好地愛自己。東西方的智慧,有共通與互補之處。   無傷,若依然需要「忍耐」,那本質上要修的是「克己復禮」

的功夫,把基於情欲的衝動與佔有,昇華為更高層次的精神往還。而寫詩,正可以昇華衝動的具體實踐。   從「愛人『如己』」到「『克己』復禮」,此時再談「知音」、「知己」,那這份相知帶來的深刻親密感,就不會逾越心可以持守的分際,而可以自由無傷地相愛。   詩中存知己。徐志摩與林徽因這對詩中知己,以人生的故事與創作,親身展示了愛的昇華之旅。雖有情人未成眷屬,但彼此不曾丟掉「交會時互放的光亮」,以詩句銘記下一切。《解愛》以徐志摩、林徽因的詩歌為經緯,娓娓道來兩人從相識、相知、相戀到分定了方向,「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再到因徐志摩飛機墜落而死別的全部故事。   故事中,最打動我的一個細節,不在於他

們兩人之間,而是徐志摩意外過世後,林徽因於大慟之際,央求丈夫梁思成到失事現場找尋徐志摩的遺物。梁思成撿了一塊濟南號飛機殘骸的小木片回家帶回給妻子,林徽因特別將小木片裱起來,掛在臥室中央的牆壁上。我十分好奇梁思成是懷抱著怎樣的情感來做這件事,一般人怕很難忍受妻子對別的男人的愛重,更何況親自撿回遺物,掛在臥房中。內心幽微處,怕無法細究,但不難想像這三個人的互動能形成這樣的故事,彼此必然持守著因愛而來的尊重。尊重乃是尊你所尊,重你所重,徐志摩一直尊重梁思成,在給林徽因的信中,總囑筆問候;梁思成也重林徽因對徐的深情,既是你所愛重,我亦愛屋及烏。   知己重在一個「知」字,梁思成明瞭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深

情,但我想林徽因也必定讓丈夫知道,她不會因為這份情感而遠離,有合宜的持守,而不至於使丈夫深陷嫉妒的痛苦。當「知」字成立了,一切深情皆可在陽光下展露,無須掩藏,這份愛,便無所滯,能自由地流動。自由的別界永遠是界線,乃至誡命,也就是心得以持守的邊際。   「知己」的最高境界,許是讓彼此相知而不執著,無滯地愛吧!   從「敬」至「忘」   《解愛》於卷末,蔡璧名分享了父親蔡肇祺的詩,從知了寫知音:   〈蟬聲已逝〉   想到蟬聲卻已無   遺枝寂寞誰在乎   人間聲色百般是   蟬似伯牙琴對吾   展卷至此,我讀到的不僅是寂寞,不僅是蟬聲已逝的寂寥,而是一個女兒對父親的欽慕、尊敬與相知。我

們能很好地愛人,往往是因為在我們生命初始之時,父母給了我們愛的榜樣,生命的錨點。   《解愛》中,蔡璧名老師多次談及父母給她的愛與詩教。寫父親贈給母親的情詩,母親為愛情與家裏抗爭,感動了家人;寫父親教她寫詩、習醫、打太極拳,在家舉辦詩歌吟誦的沙龍;又寫小時候,當父親要寫字了,她和姊姊立刻就如小書僮般地磨墨。一幕幕家庭剪影,處處皆是詩與愛的影子。   有生命中具體的父母之愛為基,書的最終章談「愛」與「忘」時,以《莊子.天運》中「孝」的階梯來說明用情的境界,不淪於空談,特別有說服力。「以敬易孝,以愛孝難;以愛易孝,而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感情在最初的階段,以「敬」字為先,學習尊重。到了最高境界,對話互動的對象,已不侷限於絕對具體的個人,而是「天下」,對天下一切人、事、物皆有情,卻不再掛懷得失。   讀到此,我緩過神來,有個簡單的心得,原來莊子的「忘」其實無法一蹴可幾,須從「敬」的功夫開始,逐次遞進。尋求「忘」的境界,其實當回到人誕生於世,最初始的人際關係裏,先再次檢視父母與自己的關係,「以敬易孝」。這彷彿一個同心圓,一旦最內層最根源的父母子女關係中,有了「敬」字,必從愛的最內圈,輻射至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中,乃至與「天下」有情萬物的關係中。   《解愛》,不只是見著一個講壇上的師者,更看見一個女兒的身影。不僅僅是多年授詩講

詞的積累,也是一卷蔡璧名老師寫與父母的忘情之書吧! 推薦序三 《莊子》與文學的對讀 簡光明  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伊塔羅.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說:「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莊子》就是這樣一部經典,自從成書以來,歷代的注解已經汗牛充棟,當代的研究論文更數以萬計,每一個時代的讀者都從《莊子》得到啟發,並且賦予新義,《莊子》想要告訴讀者的東西卻從未耗盡。   莊子是思想家也是文學家,在歷代《莊子》的注解與詮釋中,以義理解讀為主,另外有一條支線,強調古今文學家受到莊子影響,歷代文士引《莊子》入詩文,從《莊子》汲取靈感。文學家與《莊子》進行的文學

與哲學的對話,由來已久。   「對讀」,《漢典》的解釋是「猶校對」,一般的「對讀」就是拿文學作品與《莊子》比對,看看歷代文學中的文字與思想那些受到《莊子》的影響。   引《莊子》入詩文   唐代白居易〈讀莊子〉說:「去國辭家謫異方,中心自怪少憂傷。為尋莊子知歸處,認得無何是本鄉。」一般人遭到貶謫,遠離政治核心,不受重用,往往哀嘆懷才不遇。白居易讀〈逍遙遊〉,感覺自己就像「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的樗樹,工匠看都不看一眼。有用的樹木,可能早就被木匠砍去,有用的人,可能被殺,既然無用,那就種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可以在樹下逍遙寢臥,那才是自己的歸處。如此一想,被貶謫的心情

,也就得到寬慰。   文士喜讀《莊子》,在詩文中很自然地引用《莊子》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這類典故不可勝數,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用〈逍遙遊〉鯤化為鵬,「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的典故來形容錢塘江大潮。《莊子》寓言有不少成語,文士雖引用《莊子》典故,卻常常變化其意,或者與寓言所要傳達的思想無關。   從《莊子》汲取靈感   莊子面對人生的困境與難題,能夠從自然的觀點去思考,從而能夠安時處順,應物而不傷。〈至樂〉裏,莊子遭遇妻子死亡,難免感觸哀傷而哭。經過思考生命的變化,「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了解生死就像

四季的循環,死亡是自然循環的一環,有了這樣的領悟,所以停止哭泣,鼓盆而歌。   蘇軾的詞一向被歸為豪放詞派,呈現曠達的精神,而曠達正來自於莊子從自然的觀點去思考的啟發,〈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戸,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在中秋的夜晚,人事不圓滿,兄弟離別無法團圓,難免有恨。思考人的悲歡離合正如月的陰晴圓缺,是自然不過的情況,不因人而改變,有這樣的領悟,所以發現不應該有恨,心境轉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莊周經過的歷程為:夫妻「死別」——慨然:哭——領悟:死生為自然循環(氣—形—生—死—氣)——

不哭(哭,不通乎命,故止)——安時處順:鼓盆而歌。蘇軾經過的歷程是:兄弟「生離」——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領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不應有恨——曠達: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生在世,難免遭遇生離死別,困頓挫折,若能放寬視野,從自然的規律與人事變化的常態來看,或許能像莊子與蘇東坡一樣,具有曠達的心胸,走出悲傷與怨恨。   以《莊子》解答人生困境   注解《莊子》者,點出歷代文士受到莊子的影響,多為片言抉要,往往語焉不詳;研究莊學者,在歷代文士的文學作品中去發現莊子身影,這類的詮釋雖言而有據,卻難免黏著於文士對《莊子》的接受。蔡璧名教授《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

愛裏獲得重生》,完全擺脫「對讀」方式,不採如影隨形的尋找身影的方式解讀《莊子》,從而能夠避免侷限於跨時代文學家的影響或思想相關性的連結,而開創新局。   正如書名副標題所示:「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因此,首先臨摹詩人生命之帖,臨摹的核心是古今中外詩歌的文本,細說文本的情境,解開寫詩的手法;為了接引讀者,加入個人、親人、朋友與學生的生活個案,引入電影、電視劇與歌詞,成為可親近的經驗,然後再引進《莊子》的乘御工夫,用「深情而不滯於情」去解開情「結」。以第五堂課「『流水』與『水停』--在情愛的世界裏,你想與誰相親?」為例,細膩講解〈有所思〉、〈上邪〉與〈您的琴有無數的絃〉三首詩,討

論「流水」(情愛世界),再以〈德充符〉「愛使其形者」、「唯止能止眾止」、「平者,水停之盛也」,〈人間世〉「无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无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的「心齋」工夫,說明「水停」是解愛的良方。   詩歌經典是生命的處境,生命困境的解決良方在《莊子》,如此一來,視界大開,詩歌、講者個人的生活觀察與生命經驗都能與《莊子》進行文學與哲學的對話。七堂課,一個完整的系列,以當代人的情海裏沉浮為課題,用《莊子》乘御工夫修築舟筏,讓聽者得以靠岸,過安時處順的生活。 推薦序四 談情說愛其實很簡單——讓莊子與詩人給你解方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面對美麗的愛情旅程,我們如何能夠愛得真摯又

保有淡如水的心?蔡璧名《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從莊子與經典詩歌交會的光亮,引領我們解讀愛情的原貌。   當莊子遇到詩人,有違和感嗎?有顛覆感嗎?這次,蔡璧名教授讓莊子教讀者用情,請詩人教讀者說愛。她借用莊子的「無情」以及詩人的「多情」,時而鏗鏘地與你談「唱」與「和」的主從關係,時而清婉地與你說「流水」與「水停」的愛之汪洋。原來,愛情是深情而不滯於情,遠離怒、喜、憂、思、悲、恐、驚等負面情緒,「愛」與「忘」的平衡,讓你深情而不斲心,無須悲戚,無須曲折,一如莊子說的「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如何保有愛的甜度與純度,保鮮而不變質?原來,愛情可以從經典拾級而上,循序找到舉重若輕的愛之

解方,並在愛裏獲得重生的逍遙,向幸福地方翱翔!例如,「鏡」與「虛」的這堂課,「用心若鏡」讓你的心自由逍遙地愛著,即便置身愛情的迷宮,「自事其心」就不會讓愛偏頗路途,讓禁錮的心,尋到愛情的親密感與自由度,找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真諦。   跟隨莊子與詩人談情說愛的跫音,步步有愛而無傷,愛一個人可以,享有廣袤如海洋的自由;相忘於江湖的自在,你終於懂得從動心到用情的愛情修鍊課,是「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的奧義。逐漸理清愛情多重的觀點與多元的視角,找到安頓身心靈的關鍵,就能忘卻外在的寵辱,有愛而不自傷,彼此攜手走向理想情感的桃花源。 推薦序五 長相思,因「解愛」而長安 蔡淇華  作家     

在百年疫期,世界像是被按下了pause鍵,鎖國、封城、離人,成了人間無聲的主旋律。我們居家,但情緒不隔離,仍一起被天王情侶分手的新聞,或是Netflix實境秀《雙層公寓》的小情小愛,挑動我們最纖柔的神經。   瘟疫蔓延時,我們仍相信,愛比死亡更有力量——可能更有生命力,也可能更有摧毀力。就像李白寫的〈長相思〉,從「長相思,在長安」,寫到「長相思,摧心肝」。   人生太短,相思太長,我們真的會像蔡璧名老師形容的:「心神兩傷,相思成怨,思傷脾胃,造成腹膜炎、胃潰瘍,最後情滯斷腸。」   幸好今日,與《莊子》相遇相知三十年的蔡璧名老師,願意活用經典,以《解愛》讓三千年詩詞與莊子相遇,教導我們如

何「深情又不滯於情」。   在〈「膠」與「藏」〉一章中,蔡璧名老師以「還原教學法」,帶我們先進入三位詩詞大家〈長相思〉的情境:     〈長相思〉(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長相思〉(後唐.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     〈長相思〉(宋.歐陽修)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別離。低頭雙淚垂。   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一樣雙調三十六字,一樣迂迴復沓句式,一樣用三平韻一疊韻的節奏

,訴說相思悠長之痛、離別無解之苦。   李後主的「山遠天高煙水寒」,是亡國前的「花間」作品,如同光緒年間探花俞陛雲之評:「以輕淡之筆,寫深秋風物,而兼葭懷遠之思,低回不盡,節短而格高。」那是相思楓紅,但青春仍月白風清的時節。   醉翁的「花似伊,柳似伊」,是詞人甫滿三十歲,因聲援范仲淹,被指為「朋黨」,貶到夷陵當縣令時的作品。他「相逢知幾時」的疑問,不用太久,便有了解答。三十三歲時,因范仲淹重獲重用,歐陽修也再度回歸繁華洛陽,人生開始精采。   至於白居易的這首〈長相思》,是真正人生晚期催心斷腸的情傷。   此詩為年過六旬的白居易,思念小妾樊素的深情之作。斯時白居易已經歷二十八歲進士及

第、三十六歲任左拾遺、四十三歲貶為江州司馬的風霜雪雨。走過「一回來,一回老」的長安道,白居易走回洛陽終老。然而白居易得了風疾,不良於行,當時篤信佛教,自號香山居士的白居易,起了不忍之心。他不忍芳華十九的愛妾樊素,共伴風燭殘生。白居易深愛能歌善舞的姬人樊素,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詩人劉禹錫也曾求白居易割愛美姬樊素,然而白居易說什麼也不答應。但病軀奄奄的白居易突然醒悟,真正的愛是放手,所以他決定「紅顏未老恩先斷」,丟棄以前「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浪漫,賣了好馬後,讓樊素拿錢去追逐自己的幸福——「明日放歸歸去後」,白居易留下不捨的自己「斜倚薰籠坐到明」。   只為思念一

個人,在熱如「薰籠」的房裡坐到天明,這實在太慘了。   蔡璧名老師為我們蒐羅詞人的經典相思之作後,闡釋《莊子.德充符》的微言大義,替我們「解愛」:「故聖人有所遊,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斲,惡用膠?」——明知道所有情愛在走過「相遇」、「相守」後,終要「相失」,那麼,硬要用膠黏著,拿繩綑綁著,算不算聰明?   蔡璧名老師要我們學習《莊子.齊物論》「得其環中」的道理:「彼是莫得其耦,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莫得其耦」就是不要站在圓周對立的兩點看對方,要進入對方的處境,站在所愛的角度思考,就容易有同理心,

也能因此擁有不再對立的客觀力、以及包容力。而「得其環中」,就是要跑到圓心來看你自己、看他,等距地、客觀地去看這一件事情。最後,蔡璧名老師提醒我們,如果你心中還是過不去,那就「照之於天」吧!要站到太陽和月亮的高度來看這件事,要拉長時間軸,想一想:過十年、二十年後,你還會在意今天這個衝突嗎?不會。   當你面對人間過不去的情愛,邀請你翻開「解愛」,讓蔡璧名老師帶你做《莊子》生命哲學中神凝、心齋的練習,漸漸養成心身放鬆、沒有負面情緒,懷抱更遊刃有餘的心,便容易感念天地大美。甚至可以進入《莊子.人間世》「無知之知」的輕鬆狀態,汲取來自天地清和之氣,在大宇宙信息能量場的神思靈感、創意發想。    蘇

軾說:「多情多感仍多病。」但「解愛」告訴你,唯有莊子能無傷。   李白千年前的「長相思」,在長安。今日在人間疫情多傷時節,我們可以一起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一起在蔡璧名老師「解愛」中,因智慧善解,身心安頓,情思長安。   楔子 如果你的感情從春天開始,那麼最遲,請在秋天開始學愛。如果愛情還沒來,或是來了又走了,正好趁閒涼之時,打通愛的任督二脈。 後來,我們都忘記:一路追求的,應該是幸福。 哈佛大學阿列.博克(Arlie Bock)教授於一九三八年開始,展開歷時七十六年的格蘭特研究,這項究明「人怎樣才能健康、成功、幸福」的研究成果顯示:幸福與否的關鍵,既非千禧年百分之八十之人認定的財富,也非

現下百分之五十年輕人認為的名位,而是擁有「真愛」──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才是大大增加「人生繁盛」(prosperous life)機率的關鍵。 一個人擁有的「真愛」與親密關係,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應對機制。面對生命中難免的意外與挫折,活在愛中之人,容易選擇拿自己開個玩笑、和朋友一塊運動宣洩、接受相愛之人的撫慰或鼓勵等,迅速恢復健康振奮的良性循環;反之,缺愛之人,遭遇挫折時得不到援手,需要獨自承受,習慣採用消極的處理方式,而進入惡性循環。一個人如果年幼時受到關愛,那麼往後的人生將更容易充滿愛,同時,這個人的處事方式更能夠讓別人想要親近,也就更容易在其他方面獲得成功。如果一個孩子在家沒有學會最

基本的愛和信任,這個孩子日後的魄力、主動性和自主性都會受到限制。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擁有美好童年,但好消息是,積極的影響比消極的影響更重要。不論你今年幾歲、置身何地,都有機會在愛裡獲得重生。 可是「真愛」如何擁有?究竟需要內建創造還是外向尋找,也許因學校不考,大家不比,或是沒有簡單公式可循,所以如何擁有更多的愛,鮮少被慎重其事地放進日常的菜單裏。 我們不覺得需要學習甚至會習慣性忽略怎麼吃健康、怎麼動精神、怎麼睡安穩,還有,怎麼用情才會幸福,這些似乎只有弱者、病者、老者或說歷經創痛者,因幡然悔悟才用心關注。 於是,在一百種生活中,我們通常任性地選擇自己想過的。 在情愛的路上,任憑自己跟著感

覺走。 感覺對了就愛上了,就朝思暮想、無法自拔了。 完全不在乎「所謂伊人」,那帶來強烈共鳴感覺的笑容、言語或動作,其實只是一片落葉剛巧輕拂過你春日裏微醺的容顏與蕩漾的心湖。

四季予你吉他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送你三月的風 六月的雨 九月的風景 讓我餘生 都有關於你

教學&吉他譜:
https://reurl.cc/0D67OM

更多馬叔叔教學: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mashushu-rock

馬叔叔Facebook:
https://reurl.cc/av9m84

馬叔叔Instagram:
https://reurl.cc/VOAXn

寫信給馬叔叔:
[email protected]

再探校園民歌——以唱片音樂學、華語語系為視角

為了解決四季予你吉他譜的問題,作者蔣浩然 這樣論述:

目前,學界雖已出現了多篇校園民歌的研究論文,但其切入的角度多為社會學層面的「民歌運動史」或文學層面的歌詞研究,而缺乏對於唱片維度的深入探討。但唱片公司的介入在民歌作品經典化的過程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與此同時,在解嚴後臺灣社會「告別中國」的情境中,民歌因其文本中流露出對中國大陸的鄉愁,而常常陷入「政治不正確」的處境,並出現了對民歌「風花雪月」、「貧血」、「缺乏對體制的反抗」之攻訐。但這些論述其實忽略了民歌作為「華語語系音樂」所蘊含的在地性,也忽略了「風花雪月」可能帶來的抵抗潛能。 鑒於此,本文以唱片音樂學和華語語系的論述框架對校園民歌展開再研究。一方面,對民歌唱片之生產、文本、接受三個

層面展開論析,檢視唱片與音樂、人和社會文化的互動。另方面,呈現唱片文本中國性、臺灣性交織的複雜狀態,並以「深層的中國性」為著眼,考掘「風花雪月」背後的文化傳統與抵抗潛能。另外,本文對民歌唱片的接受研究不僅涉及臺灣本土也延伸至中國大陸。 本文發現,唱片公司對校園民歌存在著清晰的產品圖像,並由此發展出一套特色的產製策略與推廣方式。唱片文本儘管被建構出強烈的中國性,卻是在地的、異質的中國性,且已經呈現出一定的臺灣性表達。至於「風花雪月」的特質,則可視作是中國文化史上的「抒情傳統」在七○年代臺灣現場的回聲,一方面繼承了溫柔敦厚、童心、性靈的美學特徵,另方面仍蘊含著對黨國體制、父權結構、資本主義、

美/日新殖民主義等的抵抗潛能。此外,在實際聆聽過程中,臺灣聽眾未必將文本結構中的中國性與地理上的「中國」做連結。而民歌在中國大陸的接受,儘管受到了主流/官方文化的政治收編,卻也通過溝通媒介與文化資本的角色,與中國大陸的社會文化、流行音樂工業以及兩岸地緣政治展開豐富的互動。

小於一

為了解決四季予你吉他譜的問題,作者約瑟夫•布羅斯基(1940—1996) 這樣論述:

1986年美國國家書評獎獲獎作品 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俄裔美國詩人約瑟夫‧布羅斯基(Joseph Brodsky)經典散文集 著名詩人、翻譯家黃燦然精心翻譯 房慧真選書‧導讀 1972年被剝奪國籍、出走蘇聯,在美國的大學校園重新安頓身心後,1986年布羅斯基在西方世界以英語寫作、出版的第一本文集《小於一》,是他198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關鍵。 布羅斯基文字意象密度的含金量高,一字一句都逼讀者全神貫注、不能放鬆,卻令我連同句讀想一字一句抄寫起來。 ——房慧真 東西方相容的背景為他提供了異常豐富的題材和多樣化的觀察方法。該背景同他對歷代文化透徹的悟解力相結合,每每孕育出縱

橫捭闔的歷史想像力。 ——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授獎詞 (本書)展現出作者用英語寫作的高超能力,文筆靈動,飽含智慧……為人們了解俄國的文學傳統、政治氣候和俄羅斯當代詩歌與詩學,提供了深刻而具有啟發性的真知灼見。 ——美國《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場充滿激情的演出,這些經典散文跨越了生活、政治與藝術。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有兩種作家。第一種無疑是大多數,他們把人生視為唯一可獲得的現實。這種人一旦變成作家,便會鉅細靡遺地複製現實;他會給你一段臥室裡的談話,一個

戰爭場面,家具墊襯物的質地、味道和氣息,其精確度足以匹比你的五官和你相機的鏡頭;也許還足以匹比現實本身。闔上他的書就如同看完一部電影:燈光亮起,於是你踏出電影院,走上街頭,讚賞彩色電影技法和這個或那個明星的表演,你甚至可能會跟著開始模仿他們的口音或舉止。第二種是少數,他把自己或任何別人的生活視為一種測試某些人類特質的試管,這類特質在試管裡極端禁錮狀態下的保持力,對於證明無論是教會版還是人類學版的人類起源都是至關重要的。這種人一旦成為作家,就不會給你很多細節,而是會描述他的人物的狀態和心靈的種種轉折,其描述是如此徹底全面,以致你為沒有親身見過此人而高興。闔上他的書就像醒來時換了一個面孔。 ——約

瑟夫‧布羅斯基 《小於一》是約瑟夫‧布羅斯基的第一部散文集,展現了他對文學、政治和歷史等各領域的全面興趣。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小於一》是一部知識分子的自傳。 本書收錄了布羅斯基評論詩歌、詩學,以及卓越的散文作品,在〈哀泣的繆思〉中,他稱傳奇女詩人阿赫瑪托娃是整個俄羅斯民族的象徵;〈鐘擺之歌〉談希臘詩人臘卡瓦菲斯(Constantine Cavafy)與古希臘史與宗教間的關係;〈在但丁的陰影下〉深入賞析義大利作家、一九七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歐金尼奧.蒙塔萊(Eugenio Montale)的詩集。 以〈文明的孩子〉談他稱之為「俄羅斯最偉大詩人」的奧斯普.曼德斯坦(Osip Mandelst

am),卻以更細緻感性的文字談論曼德斯坦的遺孀娜傑日達.曼德斯坦(Nadezhda Mandelstam)。從奧登(W. H. Auden)的〈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談論這位對他影響深遠的詩人,再以〈取悅一個影子〉娓娓道來奧登在他流亡時期給予的支援與知遇之恩。 〈自然力〉舉重若輕點出杜斯妥也夫斯基之不可撼動——「使杜思妥也夫斯基變成偉大作家的,既不是他的題材那不可避免的錯綜複雜,甚至也不是他心靈獨特的深度和他同情的能力,而是他所使用的工具,或毋寧說,他所使用的材料的組織,也即俄羅斯語言。」 ;〈濤聲〉從德里克.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的作品拆解文字如何形塑異鄉與殖民;〈一首詩的註

腳〉一行行、一句句談瑪琳娜.茨維塔耶娃的《新年賀信》是如何埋藏了她對里爾克(Rilke)的情感與悼亡。〈空中災難〉描述文學創作受到政治惡意的打壓摧殘,就連一篇畢業典禮致詞,如今讀來也警醒如當頭棒喝。 不可避免,《小於一》中也談到了歷史與政治。〈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追溯「聖彼得堡」成為「列寧格勒」的身世;以深沉不失反諷的口吻寫下〈論獨裁〉;〈逃離拜占庭〉從他走訪伊斯坦堡反思歷史政權的流變與歐洲文學沿革…… 本書是對歷史和當今時代的深刻沉思,也是一部私人回憶錄。用以作為書名的〈小於一〉和壓卷之作〈一個半房間〉,是布羅斯基為自己的故鄉城市和雙親譜寫的頌歌——或者說哀歌。 ◎書癮PLUS書單—

— 《非軍事區之北——北韓社會與人民的日常生活》(North of the DMZ:Essays on Daily Life in North Korea)/安德烈‧蘭科夫(Andrei Lankov)著/陳湘陽‧范堯寬/譯 以素描簿般的簡樸形式報導,不獵奇、不渲染地直述北韓人民的「日常生活」 《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Dias y noches de amor y de guerra)/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著/汪天艾‧陳湘陽譯 烏拉圭文學大師最重要的記實散文,充滿殘酷血淚的時代記憶之書 《內心活動:柯慈文學評論集》(Inner Workings: Lite

rary Essays 2000-2005)/柯慈(J. M. Coetzee)著/黃燦然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二十年文學評論精選 《小於一》(Less Than One)/約瑟夫‧布羅斯基(Joseph Brodsky)著/黃燦然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經典散文集 《短暫的一生》(Novelas de Santa Maria)/胡安‧卡洛斯‧奧內蒂(Juan Carlos Onetti)著/葉淑吟譯 尤薩(Mario Vargas Llosa)特別推薦:拉丁美洲文學最具大膽實驗和原創性小說,媲美二十世紀最優秀說故事高手作品 《薩哈林旅行記》(The Island of Sakhalin)/契

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著/鄢定嘉譯 契訶夫畢生至為自豪的作品;索忍尼辛在本書啟發下,寫出了煌煌巨著《古拉格群島》  

爵士音樂在臺灣的受容

為了解決四季予你吉他譜的問題,作者顏翩翩 這樣論述:

爵士音樂在國際上的學術研究趨勢,探討範圍越來越廣,因為當前全球化理論的過分推崇,以及世界主義和文化道德觀的大力宣揚,促使研究群體改變認識框架,轉為提倡「爵士世界主義」和「複數的爵士世界∕世界爵士」(Jazz Worlds/World Jazz) 的理念,即為用全球視野觀看地方爵士音樂的形成。然而,將臺灣爵士樂置於「複數的爵士世界∕世界爵士」脈絡下討論之前,必須釐清此樂種的多重發展軌跡,建立全面且接近歷史真實的論述邏輯,才能強化本土研究的核心價值。爵士音樂的存在,既是臺灣文化的實在。此觀點孕育本文所發展出來的論述,整體採取「歷時性」架構,重視在地文獻、音樂檔案、田野資料,藉此建構「臺灣爵士音樂

史」的基礎形式。基於此構想,本研究將爵士樂發聲脈絡的演變,撰寫成四個歷史階段,其章節架構為【一、管絃齊鳴:洋樂在臺灣的傳響 (1895-1930)】。【二、爵響聲色:新感覺樂聲在臺灣的迴響 (1930-1945)】。【三、歌舞匯影:中西樂風在臺灣的暢響 (1945-1987)】。【四、眾聲喧騰:世界爵士音樂在臺灣的盛響 (1987-)】。由於從日治時期至今,外來樂種因時因人而異,又隨著社會情境產生變化,大眾對「爵士音樂」的時代性體認,一路從「洋樂」、「新感覺樂聲」、「中西樂風」過渡到「世界爵士音樂」,誠然構成既模糊又不定向的音樂概念,逐漸堆疊出錯綜複雜的創作思路。除此之外,為了避免爵士發聲脈絡

在歷史中脫節,於是全面蒐羅八十餘年的音聲資料與展演紀錄,大範圍檢視各年代作品的本質,並思考爵士樂群體的運作軌跡,對此予以脈絡化、關聯化、精緻化的分析,方能掌握音樂的創作傾向、表現特徵、社會意義,從中理解與歸類爵士音樂與臺灣音樂間相互滋長的「混聲現象」。結果顯示,爵士音樂落實於臺灣音樂之實例,曾大量出現於輕音樂、臺灣新民謠、洋樂歌仔戲、臺灣爵士歌謠、中西舞曲、抒情歌曲、流行爵士樂等複合類型之中,呈現「聚聲爵響」的開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