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組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家圖書館組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宋建成寫的 國家圖書館故事經典套書(卷一)-(卷三) 和宋建成的 國家圖書館故事:發展史及館舍建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圖資處轉知】國家圖書館為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之4月 ...也說明:景文科技大學圖書資訊處網站.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元華文創 和元華文創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蔡明月所指導 鍾雪珍的 我國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歷史發展研究 (2016),提出國家圖書館組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中文古籍、館藏數位化、館藏行銷、館藏發展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王梅玲所指導 鄭伃廷的 從組織發展探討國立臺灣圖書館百年歷史 (2014),提出因為有 國立臺灣圖書館、圖書館史、組織發展、館藏發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家圖書館組織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暨聯合典藏中心建設計畫 - 教育部則補充:七、強化送存機制及執行分散典藏之政策,解決國圖典藏空間不足之問題。 八、紓解公共圖書館館藏空間不足的困境,搶救臺灣出版舊籍及各館保存之珍貴文史資料。 九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家圖書館組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家圖書館故事經典套書(卷一)-(卷三)

為了解決國家圖書館組織的問題,作者宋建成 這樣論述:

  國家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創立於南京迄今,卷一敘述遷臺與聯管處、遷徙與館舍建築,因事名篇,本末原委也依時間編寫,構成完整的國家圖書館發展和遷徙史。卷二敘述了圖書館經營兩次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共5章。卷三將日美歐等國學術圖書館分別從中國海、陸兩方蒐集漢學研究資料之經過,以其作為建立漢學圖書館館藏基礎,並加以分類編目整理,完整呈現漢學家及政府應用的過程。   本書特色     深入解析國家圖書館從中國大陸創建,遷徙到臺灣發展的過程,館藏及館舍建築的各面向細節,還有最完整的海外漢學圖書館建構史,具體呈現漢學家及其政府對於中華文物文獻應用的過程

。為臺灣國家圖書館發展史的第一鉅著。 作者簡介   宋建成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育學學士   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史學碩士     公職   曾任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立中央圖書館閱覽組主任、總務組主任;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組主任、參考諮詢組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編目組主任      教職   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所、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兼任副教授     著作   期刊論文   〈王振鵠教授與臺灣圖書館事業〉、〈國家圖書館歷史沿革之探析〉、〈臺灣公共圖書館史〉

、〈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讀者服務〉、〈近代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軔〉、〈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沿革史〉、〈岫廬先生與東方圖書館〉     研討會論文   〈知識經濟與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國家圖書館文化資源數位化計畫〉、〈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及其文獻傳遞服務〉、〈NII與國家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專書論著   《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中華圖書館協會》     專書論著單篇(章)   〈《麟臺故事》中所見北宋館閣的功能〉、〈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我國圖書館事業輔導沿革〉  卷一 叢書序 前   言 第 一

章 沿革  一、籌備創館時期(1933 年至 1937 年) 二、抗戰西遷及復員時期(1938 年至1945 年) 三、勝利還都時期(1946 年至1948 年) 四、遷臺復館時期(1954 年至1976 年) 五、文化建設時期(1977 年至1995 年) 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時期(1996 年迄今)   第二章 遷臺與聯管處 前 言  一、遷運 二、國立聯管處 三、浴火鳳凰 四、百廢待興 五、圖書館事業重建 第三章 遷徙與館舍建築 前 言 一、教育部南海學園 二、南海學園國圖館舍 三、南京和重慶館舍 四、臺北中山南

路館舍 五、第二館舍的爭取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卷二 叢書序 前 言   第一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一)史料整理和書厄     前 言                                                 一、「整理國故」運動                                  (一)胡適和整理國故                                         (二)傅斯年和中央研究院                                     (三)顧頡剛與中山大學     

                                 (四)胡適〈中國書的收集法)                                 (五)古物保存法                                             二、甲骨文的發掘                                     (一)私人挖售時期  (二)公家發掘時期  (三)各種著錄書出版             三、內閣大庫明清檔案                                 (一)緣 起           

                                      (二)移出部分的整理                                         (三)故宮與留庫部分                                         四、書 厄                                             (一)官府藏書書厄                                            (二)江南藏書書厄                                     

            第二章  善本特藏的蒐藏(二)搶購               前 言                                                一、強敵環伺                                         (一)平賈綑載而北                                           (二)北圖大同書店代理                                       二、搶購淪陷區善本                                  

(一)緣 起: 搶救江南藏書                                    (二)文獻保存同志會 (三)收購藏書家書藏 (四)善本書裝運 (五)追回國寶 (六)文獻保存會蒐購私家舊籍總數 (七)善本分三地 (八)玄覽堂叢書合璧展 第三章  善本特藏的蒐藏(三)接收和代管 前 言 一、接收澤存書庫 (一)接收敵偽文教機構 (二)接收陳羣古籍書藏 二、國圖運臺善本 三、公私移贈 (一)政府機關古籍移贈 (二)私家古籍移贈 (三)代管古籍 四、代管自美運回善本 (一)北圖沿革 (二)善本南運

(三)運回臺北 (四)貯藏故宮 五、代管運臺輿圖 六、古籍整理與維護 (一)善本書目 (二)善本書志 (三)金石拓片 (四)藝文總志 (五)古籍整編計畫 (六)輯印古籍叢書 (七)「認識中國古書」多媒體光碟系統 附 錄 中國大陸古籍整理 (一)高校古委會 (二)中華古籍保護計畫 (三)海外中文古籍總目 (四)促進海外中華古籍回歸 (五)全球漢籍合璧與漢學聯盟 (六)國家典籍博物館 第四章  館藏整理自動化 前 言 一、編訂中文資訊交換碼 (一)緣起 (二)制定中文資訊交換碼 (三)各方的回應

(四)韋傑士拚音系統 二、研訂自動化作業計畫 (一)第一階段計畫 二)第二階段計畫 (三)第三階段計畫 三、訂定作業標準和規範 (一)中文機讀編目格式 (二)中國編目規則 (三)中文圖書標題總目 (四)中文主題詞表 (五)中文圖書分類法 四、發展自動化作業和建立書目資料庫 (一)國圖自動化作業 (二)開發系統 五、進行國際使用的推廣 (一)中文圖書資料自動化國際研討會 (二)中文書目自動化國際合作會議 (三)ASIS中文資訊專題討論會 (四)亞太地區第一屆圖書館學研討會 六、推動全國圖書資訊網路 (一)整體規劃全國

書目資訊中心 (二)編目園地 (三)中文名稱權威資料庫 (四)擴充書目資料庫 (五)華文書目國際化 (六)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會議 七、啓用圖書館資訊網路系統 (一)圖書館作業自動化網路化 (二)架設「國圖區域網路系統」 (三)啓用「國圖資訊網路」 八、開發書目索引光碟系統 (一)書目索引光碟系統 (二)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光碟系統 (三)中華民國出版圖書目錄光碟系統 (四)中華民國政府公報索引光碟系統 (五)中華民國政府資訊目錄光碟系統 第五章  館藏整理數位化 前 言 一、遠距圖書服務 (一)遠距圖書服務先導系

統 (二)遠距圖書服務系統 (三)建置各種系統 (四)「遠距圖書服務系統」正式營運 (五)成立「全國期刊文獻中心」 二、政府推動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一)國圖資訊系統中長期發展計畫 (二)NII中程計畫─電子圖書館計畫 (三)圖書館事業發展三年計畫 (四)國家型科技計畫 三、國圖推動典藏數位化 (一)部署國圖網路 (二)研擬圖書資訊相關技術規範 (三)特藏臺灣資料的整理 (四)臺灣地區家譜聯合目錄 (五)臺灣記憶系統 (六)臺灣概覽系統 (七)善本古籍典藏數位化 (八)期刊報紙典藏數位化 (九)博碩士論文數位化 (十)

兒童知識銀行系統 (十一)新聞影音資料數位化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卷三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 日本漢學研究資料的蒐藏  前言 一、明治維新以前漢籍輸入日本  二、漢籍目錄編製  三、明治以來的國家藏書機構   第二章 日本中國學研究資料的蒐藏 前 言 一、從漢學到中國學 二、日本對華的調查與研究 三、學界在華訪書 四、日本財閥蒐購文物 五、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調查 六、外務省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推波助瀾  七、偽滿洲國的圖書館事業 八、敵偽政權蒐藏古籍    第三章 美國漢學資料的蒐藏 一、西方漢

學的發展 二、美國傳教士漢學時期(18 世紀末―19 世紀下半葉) 三、美國專業漢學時期與中文書籍的蒐藏(1867-1949) 四、漢學學術團體成立(1842-1949)  五、重要學術圖書館蒐藏(1869-1949)   第四章 外國對中國古文獻的蒐藏  前 言  一、吐魯番文獻  二、敦煌文獻  三、黑水城文獻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前言     國家圖書館(「國圖」)前身為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 年籌創於南京。未及5 年抗戰軍興,輾轉播遷至重慶,1940 年結束籌備正式成立。抗戰勝利復員遷回南京,正待恢弘舊制,1949 年渡

海遷臺。國家貧弱,典籍顛離。迨政局初告安定,1954 年在臺北市南海學園復館。1986 年在文化建設政策下,國圖新館遷建工程完工並啓用。1996 年改稱現名。國圖歷史悠久,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家圖書館為職志,奮勵精進。     國家圖書館也是圖書館類型之一。依《圖書館法》規定,「圖書館依設立機關(構)、服務對象及設立宗旨」分為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大專校院圖書館、中小學圖書館及專門圖書館等5 大類型。「國家圖書館:指由中央主管機關設立,以政府機關(構)、法人、團體及研究人是為主要服務對象,徵集、整理及典藏全國圖書資訊,保存文化、弘揚學術,研究、推動及輔導全國各類圖書館

發展之圖書館。」     業師王振鵠教授曾在圖書館學理上提出國家圖書館的重要(獨特)功能,為1.典藏國家圖書文獻; 2.廣徵世界名著; 3.提供目錄服務; 4.推展國際交換; 5.輔導全國圖書館事業; 6.研究改善圖書館技術; 7.訓練專業人員。他主持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務,將國圖定位為「本身是國家級的領導圖書館,也是一個學術性研究圖書館,同時又是全國圖書館事業的中心圖書館。」     中央圖書館既作為一個國家圖書館,應具備哪些功能?王館長認為應具備1.文化典藏的責任; 2.國家書目的編製; 3.資訊服務與協助研究; 4.出版品國際交換業務; 5.圖書館事業的研究與輔導。根據這些功

能,王館長於1977年2 月定出中央圖書館未來應該做的事,包括1.加強館藏的發展與管理; 2.改進國家書目與聯合目錄的編印; 3.提升圖書借閱及參考服務的品質; 4.注意海外漢學研究資料的蒐集; 5.行政支援與配合。中央圖書館的業務,自是確定朝向學術性國家圖書館發展,凝成共識,形成組織文化的一部分。王館長在任內,中央圖書館新館落成啓用,開發中文圖書作業自動化,成立漢學研究中心,推動實施國際標準書號,籌組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館際合作組織等新猷陸續推出,為我國圖書館事業奠定基礎。逢1996 年1月31 日總統明令公布《國立中央圖書館組織條例》,修正為《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國立中央圖書館改稱國家

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同人也認為中央圖書館原就在履行國家圖書館的職能,更名後更是信心滿滿,全力以赴。

國家圖書館組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上隻影片提到 @林薇 以非營利組織推廣月經教育,
接著由 @九典建築師事務所 張清華分享建築師如何整合環境與設計,
改變氣候變遷。

張清華設計出許多台灣經典的公共綠建築,
幾乎是台灣「公共綠建築」的同義詞。
從北投圖書館、松山健康公宅、成大負壓隔離病房,
她列出每一項建築規劃的碳足跡;
同時思考,建材如何回收再利用,讓循環經濟在綠建築間發生。

曾有人告訴張清華, #比綠能更重要的是節能,
她認為建築師是整合者,決定從人類不可或缺的建築,
面對氣候變遷的困境。

文化、環境、社會、美學、經濟,九典如何在建築中整合不同領域,
達到零碳排目標?

對了,@未來城市FutureCity 曾經也寫過一篇張清華的爆文專訪《別只讓陳時中在累!建築師如何揪建築國家隊, 3天蓋出移動負壓病房?》https://bit.ly/3g33Xmo

★ 加入未來永續行動 Future SDGs社團,觀賞更多精彩對談
★SDGs2021國際論壇現場精華: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1936
★ 一次看懂SDGs:https://bit.ly/2021Future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2021SDGs國際論壇
#未來城市 #CSR在天下
#ECCT #LCI #SDGs
#2021地球呼吸行動
#九典建築師
#節能 #綠建築
#公共綠建築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需要字幕的朋友,請記得開啟CC字幕 !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CSR@天下:https://csr.cw.com.tw
◎CSR@天下FB https://www.facebook.com/CSR.cw/​
◎未來城市:https://futurecity.cw.com.tw
◎未來城市FB:https://www.facebook.com/FutureCitytw/​
◎換日線:https://crossing.cw.com.tw
◎換日線FB: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

我國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歷史發展研究

為了解決國家圖書館組織的問題,作者鍾雪珍 這樣論述:

資訊時代是特色館藏發展的黃金時期,特色館藏發展已成為學術圖書館的一項重要任務及大學評鑑指標之一,更是國家圖書館的首要功能及任務。本研究探討我國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歷史發展,自1933年籌備處迄今2017年,84年來相關發展的時空情境、歷程性發展要項及管理策略;尤其面臨資訊時代數位化衝擊之下的作業現況、困難與發展策略。 本研究的五個研究目的,包含1.探討分析特色館藏之緣起及內涵與發展管理;2.探討分析國家圖書館功能變遷與特色館藏發展的關係;3.探討我國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在不同時期歷史背景及重要歷史發展與演變;4.探討分析數位時代我國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之作業現況、發展與問題。包含特色館藏之館

藏描述、特色館藏發展政策、特色館藏數位化、特色館藏保存與特色館藏行銷之現況與特點;5.分析與歸納我國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歷史發展之成果,及未來推動計畫與發展方向,並提出建議以供我國國家圖書館及圖書資訊界參考。 本研究運用三種研究方法,首先運用文獻分析法瞭解特色館藏緣起、內涵與發展管理,分析特色館藏與國家圖書館功能變遷之關係、及探索數位化特色館藏發展管理相關議題;繼以,歷史研究法探討我國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歷史發展及各階段發展重點;最後,輔以訪談研究法,訪談我國國家圖書館的特色館藏業務相關主管、實際作業人員及相關學者專家15位專業人士,收集各階段個人所親身經歷的特色館藏發展重要事件。 本

研究獲得五項結論議題,包含1.特色館藏之緣起及內涵與發展管理:特色館藏具有資訊時代意涵的新學術用語,起源歷史長久,必須與一般館藏分開處理。本學術名詞緣起自1940年代,至1980年代已發展為被廣泛接受及使用於學術圖書館,是具有現代意義的名詞。包含狹義的善本書、手稿與檔案,及廣義的特殊版式,具歷史、文化、政治、科學等獨特性或代表性的重要人物及機關資源,同時亦包含數位時代的數位資源;2.國家圖書館功能與特色館藏關係:因各國政治、社會與文化差異而稍有不同,然均以完整典藏代表國家歷史文化的珍貴特色館藏文獻為首要功能,作為永傳後世的國家資產。數位時代國家圖書館逐步增加新功能,包含規劃善本古籍數位化計畫、

建立數位發展伙伴及結盟、建立國內及國外合作交流及推動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教育等業務;3.我國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之歷史發展:國家圖書館自籌備處成立已有80多年歷史,分為五個階段進行探討,各有不同的歷史發展與業務重點;4.我國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發展政策:有助於館藏發展與實際作業執行,是強化特色館藏發展的一份規劃性與指導性文件,2017年的《國家圖書館館藏發展政策》說明「特藏文獻」蒐藏範圍的內容有15種類型;5.數位時代的國家圖書館特色館藏發展:「數位化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機會」,數位化時代,國家圖書館的特色館藏發展任務是擴增的。必須利用數位化相關技術去進行創新,包含數位化計畫之推動、數位化技術、數

位化保存、合作數位化及合作行銷等。 本研究提出之建議包含1.善用相關的新興科技於特色館藏之發展管理;2.成立特色館藏研究發展部門及「特色館藏合作研究小組」;3.規劃國內外數位化合作結盟計畫為特色館藏核心業務;4.持續定期制訂及修改特色館藏相關服務管理法規;5.培育特色館藏發展管理之專業人才;6.維護跨組合作協力特色館藏業務發展之歷史傳統;7.增加特色館藏發展之預算挹注及申請補助案;8.定期召開特色館藏發展管理與服務相關的檢討會議;9.積極宣傳與推動成立特色館藏相關學會或興趣團體組織;10.重新編寫「善本書志」並善用國內外相關學院科系之人力與資源。

國家圖書館故事:發展史及館舍建築

為了解決國家圖書館組織的問題,作者宋建成 這樣論述:

  國家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創立於南京迄今,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家圖書館為職志,不斷奮勵精進。依該館的發展,分為籌備創館、抗戰西遷、勝利還都、遷臺復館、文化建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6個時期。本書首篇為沿革乙章,就各時期重要故事,按時間連貫來記述;次分遷臺與聯管處、遷徙與館舍建築,因事名篇,使本末原委也依時間編寫,構成完整的國家圖書館發展和遷徙史。 本書特色   目前最完善詳盡的臺灣國家圖書館發展歷史全紀錄。掌握該館從中國大陸創建,遷徙到臺灣發展的過程, 以及從傳統圖書館發展到先進圖書館的各面向細節,為臺灣國家圖書館發展史的第一鉅著。   國家圖書館,原稱國

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創立於南京迄今,   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家圖書館為職志,   本書完整呈現了國家圖書館發展和遷徙史。   作者簡介 宋建成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育學學士   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史學碩士   公職   曾任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立中央圖書館閱覽組主任、總務組主任;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組主任、參考諮詢組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編目組主任   教職   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所、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兼任副教授   著作   期刊論文   〈王振鵠教授與臺灣圖書館事業〉、〈國家圖書館歷

史沿革之探析〉、〈臺灣公共圖書館史〉、〈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讀者服務〉、〈近代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軔〉、〈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沿革史〉、〈岫廬先生與東方圖書館〉   研討會論文   〈知識經濟與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國家圖書館文化資源數位化計畫〉、〈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及其文獻傳遞服務〉、〈NII與國家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專書論著   《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中華圖書館協會》   專書論著單篇(章〉   〈《麟臺故事》中所見北宋館閣的功能〉、〈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我國圖書館事業輔導沿革〉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沿革 一、籌

備創館時期(1933年至1937年) 二、抗戰西遷及復員時期(1938年至1945年) 三、勝利還都時期(1946年至1948年) 四、遷臺復館時期(1954年至1976年) 五、文化建設時期(1977年至1995年) 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時期(1996年迄今)   第二章遷臺與聯管處 前言 一、遷運 二、國立聯管處 三、浴火鳳凰 四、百廢待興 五、圖書館事業重建   第三章遷徙與館舍建築 前言 一、教育部南海學園 二、南海學園國圖館舍 三、南京和重慶館舍 四、臺北中山南路館舍 五、第二館舍的爭取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前言   國家圖書館(「國圖」)前身為國立中央圖書館,19

33年籌創於南京。未及5年抗戰軍興,輾轉播遷至重慶,1940年結束籌備正式成立。抗戰勝利復員遷回南京,正待恢弘舊制,1949年渡海遷臺。國家貧弱,典籍顛離。迨政局初告安定,1954年在臺北市南海學園復館。1986年在文化建設政策下,國圖新館遷建工程完工並啓用。1996年改稱現名。國圖歷史悠久,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家圖書館為職志,奮勵精進。   國家圖書館也是圖書館類型之一。依《圖書館法》規定,「圖書館依設立機關(構)、服務對象及設立宗旨」分為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大專校院圖書館、中小學圖書館及專門圖書館等5大類型。「國家圖書館:指由中央主管機關設立,以政府機關(構)、法人、

團體及研究人是為主要服務對象,徵集、整理及典藏全國圖書資訊,保存文化、弘揚學術,研究、推動及輔導全國各類圖書館發展之圖書館。」   業師王振鵠教授曾在圖書館學理上提出國家圖書館的重要(獨特)功能,為1.典藏國家圖書文獻;2.廣徵世界名著;3.提供目錄服務;4.推展國際交換;5.輔導全國圖書館事業;6.研究改善圖書館技術;7.訓練專業人員。他主持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務,將國圖定位為「本身是國家級的領導圖書館,也是一個學術性研究圖書館,同時又是全國圖書館事業的中心圖書館。」   中央圖書館既作為一個國家圖書館,應具備哪些功能?王館長認為應具備1.文化典藏的責任;2.國家書目的編製;3.資訊服務與協

助研究;4.出版品國際交換業務;5.圖書館事業的研究與輔導。根據這些功能,王館長於1977年2月定出中央圖書館未來應該做的事,包括1.加強館藏的發展與管理;2.改進國家書目與聯合目錄的編印;3.提升圖書借閱及參考服務的品質;4.注意海外漢學研究資料的蒐集;5.行政支援與配合。中央圖書館的業務,自是確定朝向學術性國家圖書館發展,凝成共識,形成組織文化的一部分。王館長在任內,中央圖書館新館落成啓用,開發中文圖書作業自動化,成立漢學研究中心,推動實施國際標準書號,籌組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館際合作組織等新猷陸續推出,為我國圖書館事業奠定基礎。逢1996年1月31日總統明令公布《國立中央圖書館組織條例

》,修正為《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國立中央圖書館改稱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同人也認為中央圖書館原就在履行國家圖書館的職能,更名後更是信心滿滿,全力以赴。   本書第一章「沿革」,依中央圖書館的發展,分為籌備創館、抗戰西遷、勝利還都、遷臺復館、文化建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等6個時期。除簡述國圖籌備經過外,每時期依時間為序,在組織和人員、館舍建築、館藏發展(包括出版品國際交換、國際標準書號中心)、圖書整理(包括中文圖書自動化作業、全國書目中心)、閱覽服務(包括遠距圖書服務、資訊圖書館)、參考服務、全國圖書館業務的推動發展、漢學研究中心、主要出版刊物等面向,分別歸納國圖的重要發展。   第二章「遷

臺與聯管處」,主要敘述1948年至1949年,中央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研院史語所、外交部等機關(構)所藏圖書文物分3批自南京遷來臺灣及其在臺灣的發展情形。遷臺之初,先置楊梅通運公司倉庫,以該倉庫不大,除中研院史語所繼續在楊梅外,其餘機關(構)復遷臺中糖廠倉庫。旋外交部將其條約和檔案運往臺北。後為安全計,再遷置臺中霧峯北溝新闢的庫房。1949年教育部呈行政院,為適應戰時環境事,節省人力物力,就運臺文物及人員暫時合併為「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聯管處」)臨時機構,隸屬教育部,依各有業務,分組辦事。每一機構改成一個組,中央圖書館改成中央圖書組。行政院核定《聯管處暫行組

織規程》,惟原有各該院館處組織條例或規程仍不廢止,以便於工作人員銓審。聯管處每組人員均係各機關原派押運人員。各機關與聯管處都造冊辦理了移交手續。因囿於聯管處組織規程及經費,中央圖書組祇能典守運臺圖書,不克展開讀者服務,這可以說是國圖聯管處時代,1954年國圖復館,始接收聯管處中央圖書組,恢復工作。   第三章「遷徙與館舍建築」主要敘述國圖籌備創館後,追隨政府抗戰西遷、復員還都、渡海遷臺時期的各個館舍情事。記臺北教育部南海學園的文化暨教育機構館舍建築,及國圖南海學園館舍、南京和重慶館舍、臺北中山南路館舍的建築設施。圖書館構成的5大要素,為組織人員、經費、館藏、館舍建築、服務。建築設備攸關整個圖

書館機能的運作與功能的發揮,至為重要。  

從組織發展探討國立臺灣圖書館百年歷史

為了解決國家圖書館組織的問題,作者鄭伃廷 這樣論述:

國立臺灣圖書館,其前身為日據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營運迄今已屆滿百年。走過政權轉變,經歷多次的組織變革,直到今日仍然為臺灣眾多讀者提供服務,影響其發展的因素值得探討。本研究將以組織發展做為研究主軸,探討國立臺灣圖書館的百年歷史發展,希冀可以從中獲得其成功發展的原因。根據此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為:(1)探討從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到國立臺灣圖書館組織結構的百年歷史發展與重要事件;(2)歸納國立臺灣圖書館的價值以及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3)探討從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到國立臺灣圖書館的歷史發展與重要事件;(4)探討組織發展對國立臺灣圖書館百年歷史之影響;(5)探討國立臺灣圖書館百年歷史發展中的館藏建設。本

研究透過歷史研究法,以組織發展為研究主軸,並以國立臺灣圖書館歷史發展中的五大組織變革,作為歷史發展階段的分段依據,透過史料蒐集分析,探討國立臺灣圖書館的百年歷史發展。另外使用訪談法,透過與館員、學者的訪談,瞭解國立臺灣圖書館的組織與館藏現況,以及國立臺灣圖書館百年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經過歷史研究法的史料分析與訪談結果分析,獲得以下幾點結論:(1)國立臺灣圖書館是代表臺灣研究的圖書館,各個階段的組織因從隸屬不同,而有不同的發展;(2)組織功能隨著歷史發展而有所差異,組織功能也受到組織規程或相關條例的規範;(3)國立臺灣圖書館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也影響了國立臺灣圖書館的歷史發展;(4

)國立臺灣圖書館的組織與歷史發展,亦受到館長成就事蹟的影響而有所改變;(5)國立臺灣圖書館組織的變革與發展,同時也影響了國立臺灣圖書館的歷史發展;(6)不同時期的組織發展,會因為所屬機關的變化而改變;(7)組織定位與組織發展息息相關,國立臺灣圖書館的研究型圖書館功能受到質疑;(8)圖書館上級機關的政策,影響了國立臺灣圖書館之館藏發展政策的制定與發展;(9)館舍的有無,影響圖書館的歷史與館藏發展;(10)1945年之後的館藏目錄出版不如日據時期編製的完善;(11)臺灣學研究中心與資訊中心為任務編組,業務推展上有其困難之處。針對以上所獲得之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幾點建議:(1)在組織結構上,應建立臺

灣圖書館學的相關研究單位;(2)在人員編制上,應編制臺灣圖書館學的相關研究人員;(3)館藏特色的建立上,應區別出與其他典藏單位的差異;(4)數位典藏系統中的資料並不完整,應盡量將資料建置完善;(5)相關史料典藏單位不同,使得資料取得不易,可建立統一的查詢平台或是合作典藏目錄;(6)針對館藏特色,出版館藏目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