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木頭椅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圓木頭椅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趙惠林李佾善寫的 專屬我的鉛筆素描練習本:從基礎到進階!逐步練習結構、光影、質感、動態與空間感,一枝筆畫出70款實境寫真 和青風編輯部的 木生:一流匠人教你從零開始學木作╳匠人與他們的原木生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紙印良品 和樂木文化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建築學系碩士班 陳珍誠所指導 陳柏榮的 木構造節點與關節設計之數位構築 (2021),提出圓木頭椅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參數化模型、機器人建造、木構造節點、木構造關節、構築。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黃俊銘所指導 游惠婷的 鐵路局臺北機廠鐵道檢修產業之技工職場生活史 (2011),提出因為有 鐵道檢修產業、鐵道產業文化資產、臺北機廠、勞工生活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圓木頭椅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圓木頭椅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專屬我的鉛筆素描練習本:從基礎到進階!逐步練習結構、光影、質感、動態與空間感,一枝筆畫出70款實境寫真

為了解決圓木頭椅子的問題,作者趙惠林李佾善 這樣論述:

速寫藝術家 / B6速寫男Mars、植物水彩插畫家 / 呂麗秋  誠摯推薦、人氣插畫講師 / 凜小花 ★Yes24、教保文庫、阿拉丁韓國三大書店讀者滿星好評! ★美術大展首獎得主獨創「系統化」教學,從零開始解析「素描技法」,在家也學得會! ★首創「技巧要領示範繪圖」雙目錄,結合精心規劃「練習專用頁面」,史上最好用! ★從靜物、風景到人物,範例齊備!只要一枝4B鉛筆,隨時隨地翻開書就能開始素描!   你想學畫畫,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嗎?現在拿出你的鉛筆,畫就對了!本書從最基礎的握筆方法、畫線技巧入門切入,每個單元都有淺顯易懂的詳細說明搭配實作的練習專頁,不需特別準備素描紙,整本書就是你的「素描筆

記專用畫冊」!   如果你已經有學過畫畫的底子,卻覺得一直沒有進展、不知道問題在哪裡,那麼,也只要翻開本書、Step by step跟著畫,就會發現自己的繪畫功力在無形中跟著大提升!   本書作者趙惠林、李佾善皆為學有專精的專業畫家,不但獲獎無數,同時也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更曾參與繪畫教材編輯,所以深知學習者的難處,並能將自身所熟知的繪畫技巧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應用於教學與創作!   而在兩位名師的精巧設計下,本書獨具的系統化架構,能讓不同程度的畫者都可以按部就班練出紮實的基本功,再加上每個練習皆附「檢視小訣竅」、指引畫者透過文字與圖例對照自己的作品進行多角度觀察,所以,不僅能加深學習者對

於素描層次的認知,更有助增進對於繪畫細節的理解,進而掌握每一次下筆的訣竅,讓你的素描作品達到更成熟的境界! 本書特色   —引進美術班的課程規劃,將所有學習過程體系化。   —只用4B鉛筆和最少的工具,輕鬆完成所有畫作。   —作者親自示範素描範例,使讀者能練習各種技法。   —獨家傳授素描要領,直接照示範圖練習就能作畫。   —繪畫過程分解成多個步驟,以淺白語言詳盡說明。   —不論繪畫新手入門或老手精進畫技,通通都適用。 專家誠摯推薦(依首字筆畫序)   「素描,是繪畫實力的根基。作者循序漸進帶領初學者從基礎到進階,逐步練習結構、明暗與空間感,是一本易懂、實用,讓你畫出成就感的工具

書。」——速寫藝術家 / B6速寫男Mars   「一切繪畫的基礎在於素描。本書在光線、明暗、形體上,清楚的解構分析,是打好基本功的一本好書。」——植物水彩插畫家 / 呂麗秋   「很好的素描入門工具書,照著內容完成進度,就可以建立繪畫基礎。」——人氣插畫講師 / 凜小花 讀者真心推薦   「我想學畫畫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但這本書從基礎一步一步讓我跟著練習,非常適合我這種沒有基礎的初學者。」──ggia*luk   「市面上有很多素描書,但這本書的教學是我看過最有系統的方法了!我自己在家也能享受畫畫的樂趣!」──bok*a   「我很幸運遇見這本書!它讓我可以一邊學習理論、一邊親手

實踐,還細心提醒我容易出錯的地方,真的讓我的畫畫功力進步很多。」──mu**hua   作者簡介 趙惠林조혜림   弘益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畢業。以溫暖又真誠的畫風,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喜歡讀書以及跟出版書有關的工作。   著有《我一個人的水彩畫──法國》、《我一個人的鉛筆素描》、《1日1畫浪漫日常》、《1日1畫浪漫旅行》、《祕密的幸福》、《聖誕胡桃鉗》、《魅惑的斯堪地風情》、《經典英倫風情》、《可愛東京風情》、《一生一定要去一次,西班牙》、《聖誕禮物》等繪畫書。 李佾善이일선   弘益大學產業美術研究所畢業,產業設計碩士。曾獲頒眾多繪畫獎項,並在韓國現代美術大展獲得首獎。目前為插

畫家,繪畫領域涵蓋文學、工具書、學習書、教科書、期刊等各種領域。   繪有《托爾斯泰短篇小說選》、《塔木德》等插畫,並著有《我一個人的水彩畫──法國》、《我一個人的鉛筆素描》、《1日1畫浪漫日常》、《1日1畫浪漫旅行》、《漂亮的水彩畫》、《祕密的幸福》、《聖誕胡桃鉗》、《繪畫技巧指南》、《與謬斯同行的藝術之旅》等。 譯者簡介 林千惠   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跨領域韓中校稿翻譯工作者。長年接觸韓國文化,近年著手文字翻譯的工作。翻譯作品有:《太陽的後裔-小說版》、《背包客必走的日本鐵道私旅》、《走進首爾祕境—跟著歐巴去旅行》等書 杜佩瑀   政大韓文系畢,沉迷研究文字的表現力與談

吐的感染力,具多年專業中韓口筆譯、主持經歷。   信箱:[email protected]   怎麼畫才能畫得好看? 在開始素描之前   技法目錄 Chapter 1. 基本材料及基礎練習 基本工具/握筆方式/漸層練習/畫出各種線條/畫出有自信的線條/各種線條的表現/橡皮擦的運用   Chapter 2. 物體基本形的結構及估算 觀察物體/觀念和實際表現差異/物體的基本形/立體空間感/視點及形體/立方體和圓柱體的關係/理解物體的結構/以基本形建構形體/找出正確的物體形體/小物速寫:玻璃瓶/食物速寫:切片蛋糕/動物速寫:貓咪   Chapter 3. 明暗的理解及應

用 明暗的基礎/呈現光源位置/物體顏色與照光後的明暗/明暗調的分解與結合/理解明暗與立體感/運用線條深淺表現立體感/聚焦與省略的呈現/小體積物體的組合   Chapter 4. 質感、動態、空間感與構圖 呈現物體質感/動態表現/多角度面與線條使用方法/小物體的空間感/室內空間明暗調的強弱/呈現寬廣的空間和景深/空氣透視/縮短繪製過程/掌握構圖   Chapter 5. 自由創作 快速畫線/故事草圖速寫/物體草圖速寫/不用橡皮擦的草圖/修正、補強與輕畫/咖啡廳速寫/戶外素描/一氣呵成完成形體和明暗/運用簡單的線條/專注於關心的重點/呈現暈開的感覺/旅行素描/將故事濃縮成一張圖   圖片目錄 Ch

apter 1. 基本材料及基礎練習 鉛筆、紙筆/素描本、毛刷、橡皮擦、刀片/握筆的手/漸層/線條的粗細/線條的類型/橡皮擦的效果   Chapter 2. 物體基本形的結構及估算 人臉的正面、側面/花瓣/樹枝/基本圖形/各種不同的圖形/六面體透視/木頭椅子/六面體視角/圓柱體視角/六面體和圓柱體/保養品的包裝/蘋果、冰淇淋甜筒/禮物盒、馬克杯/兔子玩偶/洋蔥/玻璃瓶/切片蛋糕/貓咪   Chapter 3. 明暗的理解及應用 球和陰影/立方體和陰影/圓柱體和陰影/椎體和陰影/肥皂、青椒/捲筒衛生紙/聖多里尼風景/熟透的柿子/按壓容器與調性動向/按壓容器/南瓜/背包/多肉植物/花束   Cha

pter 4. 質感、動態、空間感與構圖 小狗/柴火/花瓶/戚風蛋糕/奔馳草原的馬/木製玩偶/煤油燈/義大利麵/有故事的室內空間/有湖泊的田園風景/貢多拉船和威尼斯風景/有毯子和靠枕的椅子/陷入沉思的孩子/構圖用圖/裁切用構圖/種樹少女與鄉間風景   Chapter 5. 自由創作 雲/葡萄/瀑布/松果/樹木與溪谷/故事場景圖/巴黎風景/餅乾與咖啡杯套組/樹上盛開的花/水果、蛋糕與花瓶/騎腳踏車的少女/咖啡廳風景/有巨木的鄉間/小島與樹/凝視前方的道人/希臘哲學家/玫瑰/展翅的鳥/美麗的旅行景點風景/新天鵝堡/固執的軍人大叔/舊書攤風景   序 該怎麼畫才能畫得好看呢?   在我們周遭

,有許多人很想把畫畫好,可是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為此感到相當苦惱。這些朋友最常問我們的問題就是:「到底該怎麼畫才能畫得好看呢?」十多年來,我指導過許多想報考美術系的學生,還有想當插畫家的人。我本身現在擔任插畫家,並兼任書籍設計師,而且也寫過幾本繪畫方面的書籍,所以許多人都會問我類似上述的問題。甚至有些時候,我那年幼的姪子們也會輪番對我拋出這類問題攻勢。   其實,大家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已經在畫畫了,只是往往在某個瞬間,就漸漸放棄。即使如此,人們對繪畫的熱情和渴望卻依然一直被珍藏在心底。於是,我把這樣珍藏的內心都匯集起來,開始準備寫這本書。   繪畫的基礎就是素描。這是培養繪畫實力的最基本

能力。而且,光是憑著素描,也能完成一幅相當出色的作品。在上色之前必要的打底草稿,應該要正確地畫出來才可以。此外,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出現需要用繪畫來說明狀況的時候。有些時候明明該要藉由繪畫來說明,但可能會因為不知道怎麼畫而感到混亂,又或者是用自己的方式把圖畫出來了,但是對方看不懂你到底在畫什麼,諸如此類鬱悶的狀況,可能大家多少都經歷過一兩次吧!在那個瞬間可能會覺得可惜,想說「要是能好好畫出來該有多好」。所以才說繪畫跟我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這本書裡的素描技巧任誰都能輕易學會,是能輕易呈現出來的結構。不管你是第一次接觸繪畫,或已經具備繪畫基礎,可是卻覺得還有些美中不足等,本書的

內容都將會是你所需要的。本書會用正統的方法幫助讀者具備堅固的底子,會從基礎素描開始示範到高級技巧,一一有條有理地為各位說明。   大家跟著本書中所收錄的教學以及圖片來畫,不知不覺中會發現實力提升,同時也能培養自信。在這過程中,你將會發現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把標的畫出來,甚至能輕鬆地呈現創意的想法或形象。光想就覺得心情愉悅。畫出來的瞬間會覺得這就是為了自己而誕生的好作品啊!   現在,我們即將進入自我療癒的時間,朝向迷人的素描世界出發!  

圓木頭椅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木頭折疊椅市面上很多,不過可以調整椅背,結構創新,兼顧夏天散熱跟冬天保暖就很少,這一款台灣新創品牌,在台灣手工打造的原木圓生SUN CHAIR就是這樣一款多功能的木頭折疊椅。

本次拍攝工具:
SONY A6400
SONY 18~135mm F3.5~5.6
SONY 10~18mm F4
Sigma 16mm F1.4
Rode wirelessGo 麥克風
Manfrotto Element 碳纖維小型腳架

剪輯設備:
MSI GS66 (i9, 64G,4TB,2080S)

Youtube: www.youtube.com/campfiretw
Facebook: www.facebook.com/CampfireTW
Web: campfiretw.com
IG: www.instagram.com/campfire_tw
Email: [email protected]

木構造節點與關節設計之數位構築

為了解決圓木頭椅子的問題,作者陳柏榮 這樣論述:

構築(Tectonic)是近年來建築討論重要的概念,其緣由可追朔至Kenneth Frampton於1995年所著的,該書的出版將建築的討論帶回到建築的主體以及對於建築構造問題的關注上。伴隨著隨著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CAD/CAM)、電腦數值控制工具機(CNC)等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對於建築的構造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參數化建模(Parametric Modeling)的發展、結構分析、與遺傳演算法等技術,也讓建築構造設計產生了了更多的可能性。近年來永續環境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建築業是碳排放量非常高的一個產業,成為永續環境所關注減碳的目標。木材因其優異的固碳能力,質地輕、可重複利用的特性,在

建築業界受到重視,未來木構造建築的發展方興未艾。 本研究著重在定義木構築在數位時代的角色,如何透過結構分析與遺傳演算法的幫助,讓木材料在節點接合處的設計與製造更為多元,並使得木構造構築過程有了更多的新技術之導入。本研究分成為四個部分:一、透過文獻回顧建立數位製造與機器手臂製造的相關知識,並研究木材料相關的加工方式,以及力學分析與遺傳演算法的相關技術。二、利用條狀木材料進行木橋樑的設計與製造,透過CAD軟體繪製搭配遺傳演算法與力學分析進行形態找尋,並使用機器人離線編成與機器人製造進行加工程序的設計與實際橋樑模型的製造。三、利用板狀木材料進行塔狀木構築的設計與製造,進行板狀木頭卡榫的試驗,透

過參數化軟體繪製不同的板狀卡榫,並利用CNC技術及機器人離線編程技術進行製造,再以力學分析及遺傳演算進行塔狀構築的設計與製造。、設計完成橋樑構築的設計與數位製造。 過去在面對較複雜的木構造系統,需要極為精湛的工藝技術,同時所需花費的時間、成本與經費,在效益上不高。而過去缺乏電腦輔助設計的協助,在發展新形態構造的力學分析上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進行嘗試或是仰賴直覺的經驗。本研究利用力學分析搭配遺傳演算法技術,進行多樣化的形態找尋以確保結構的合理性,並透過CNC及機器人離線編程技術及機器人製造的方式進行由節點到完成整體的構築。希望本研究對於力學分析、遺傳演算、機器人離線編程、與數位製造的嘗試,所

整合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後續研究者參考,在未來面對構築時可以有更多的可行的工作方式。

木生:一流匠人教你從零開始學木作╳匠人與他們的原木生活

為了解決圓木頭椅子的問題,作者青風編輯部 這樣論述:

[專訪43位頂尖匠人 ╳ 文化藝術工作者 ╳ 新生代跨界設計師,深度探討家具哲匠的精湛工藝與原木生活]   人的一生,我們稱呼他為人生。   如果木頭有知覺的話,那木頭的一生又會是怎樣的故事呢 ?   遇見,於是木生。   從「遇見」展開序幕,橫跨兩岸三地不同的城市,橫跨過去與未來更迭 的時光,從設計人的創意巧思、木藝哲匠的技藝智慧、百年木匠家族「承心承意」的世代傳 承,見證了六十年設計哲匠們作品、空間與人的對話。   溫暖動人的故事與初心,他們與「木」相遇— 現代舞蹈家、當代藝術家、僧人、茶師...跨越人群,木頭與人展開近距離的接觸,相遇帶來不 同的契機、心境、啟發與故事。 在開始學木

藝前,要先磨一套自己專用的刀具?工欲善其事前,利其器的範疇也包含製作者的心。   每一段故事,每一位講述,都是濃重猶如木頭內藴的木紋,每個紋路都留下精彩生動的紀錄。   回歸人本,自然之木與人文生活相融相會,是為「木生」。   一根木頭,一把工具,一雙手, 匠魂入神木生,見證安平府城百年木藝家族興衰變革百年薪火傳承 ,新舊融合   六十載光陰鐫刻的「善念、頂眞、永續」,從台南安平的小巷,飛躍時空,從洛本天津 仁波切噶瑪噶居寺的索薪展開木生的旅程;從人文和藝術跨界,品讀當代藝術家楊納超現實 主義中萬物與人的作品;從多才多藝的跨界設計師郭俠邑的《蒲公英書席計畫》,讓更多人 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從百年木工家族第二代經營者周敬堯、江文義與葉武東的專訪中見證臺 灣一甲子家具產業的興衰變革,以及如何走向國際舞台的歷程;從侯世光博士投入技藝傳承 敎育,成為光的發散與延續者讓家具設計與技術被全世界看見;從設計師林垂弘在泰國曼谷 「研石造物」的跨界設計中,一場木與石交織的盛典,讓35萬人遇見來自臺灣的好設計;從 臺灣家具產業協會理事長簡慶裕為宜蘭傳藝靑木工坊設計的「請坐」禪椅中,展現臺灣人的 好客與熱情;從設計師張顥瀚作品《旭日疊峰》中感受對木匠父親的崇敬與深厚情感;從魯 班學堂堂長黃俊傑與弟子簡玉林的師徒對談中感受到新世代培育刻不容緩;更從11位創新設 計的新世代職人中,感受到一股不容小覷的設

計新勢力正在蔓延。   木生旅程未完,待續。   【匠人匠心,鋸、磨、量、雕,處處是哲學】   書中更收錄魯班小學堂從認識木構造建築、車枳與老祖宗傳承的榫卯工藝、匠人們代代相傳的木作俚語   工匠從自己的器具、打磨的功夫,精準地計算尺寸與接榫,無不是生活的功夫,更是一種與木對話的哲學。魯班學堂中,要學會木工,第一件事是學會如何做出一套自己的工具,除了工欲善其事外,更是磨刀磨心,磨出耐心才能從中淬鍊出純青技藝,躍然木中。   【創意無設限,跨世代對談】    師者如父,老師傅教徒弟,不僅學技藝還要學做人!過去時代收徒弟可不像補習 班,繳了學費學完就走。製作好的藝品,同樣也要有木頭般質樸紮

實的為人!嚴格的匠人老師傅,以前如何帶學徒?   傳統工法的接榫技術,在師傅手中變化萬千,比起釘槍接合,更著重木頭本身的結構,在計算之間更是為了完美「斤斤計較」。現代傳統工法逐漸失傳,當現代設計師與藝術家遇見木藝老工法,注入全新的啟發與能量!   跨世代對談:父子與師徒漫談木藝人生   跨世代見學:新世代設計職人榫卯見習,活用榫卯設計創意家具   (每篇均附設計師手稿) 本書特色   始於「遇見」,終於「美好」   「木」以載生,與「木」共生的關係學    當家具,不只是擺設,更是人生意念的展演舞台     木製品從古代人類生活史至現代生活,依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與地位。最令人著迷的莫過

於它們溫暖質樸的觸感,源於大自然的溫柔與韌固,在歷時彌堅的工藝技術下,輾轉出千姿百態。當樹木成為木材,成為貼近每個空間的靈魂,與時間、人們共同生長的質料。它們依然保有毛細孔,在空間中與一切共同呼吸,有的甚或散發香氣,有的經過使用的撫觸,更顯光麗,木的生命與人的生活相互交會,成為人文與自然間優雅、飽富哲理的「生」之陪伴。   無數的創意巧思盡在每一件靜默且充滿溫度的「陪伴」中。有的「陪伴」融化了空間與人的隔閡, 有的「陪伴」承載著家族的記憶,有的「陪伴」讓人更特別想家,想回家,坐在那張舒適的 椅子與家人共餐,療癒出外闖蕩的遊子心與鄉愁。這一件件的「陪伴」,該是多少人的心意 凝聚而成,又豈能單純

以「家具」定義。   專訪43位不同領域的木藝家、設計師、百年木藝家族為材的深度報導,剖析每位哲匠的人文思維。  名人推薦   汪莎    |ADCC生活藝術學院執行院長   林東陽|懷德居木工教室創辦人   何武賢|生活禪美學大師    高媛    |觀念攝影藝術家       孫群    |WDW世界設計周城市網絡國際執委   陳殿禮|工業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木藝培育暨設計研發中心主任   陳郁秀|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   黃子佼|跨界才子   楊岸    |室內設計建築師   詹怡宜|《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節目主持人   蔣永溪|台灣大師畫家      劉爾金|相聲表演藝術

家    作者簡介 青風編輯部   在市場發展戰略高度和現代行銷觀念影響下,成立了專門從事於企業文化整合行銷的團隊青風文化傳播,如已出版了多年《青風》季刊、在各大城市舉辦過《東風漸》新書發表會、發行了《青風樂府Ⅰ心靈秘境》、《青風樂府Ⅱ樂活東方》並在兩岸舉辦了多次青風會館的茶道、香道、花道、手作體驗等人文活動等等。堅持現代東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推動東方人文生活新概念的誕生和成長。 推薦序Foreword 極簡禪意的生活美學  | 生活禪美學大師  何武賢 一步一腳印的真價值|《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節目主持人 詹怡宜 木息蘊藉的傳承精神 |WDW世界設計周城市網絡國際

執委  孫群 前言Introduction 始於「遇見」,終於「美好」的關係學 Chapter 1遇見•木生 用一輩子,追尋理念—永興與仁波切的人生行旅 -第三世洛本天津  洛本天津仁波切 「海嶼」重生的廢棄木料 -當代舞蹈家 廖末喜 門上斑駁的「加官晉爵」,象徵藝術與當代的變形記 -當代藝術家 楊納 木作•家的溫度與記憶  -清廷創辦人 石大宇 讓生活本質與空間共舞交談   -近境製作設計總監 唐忠漢 花中談木的美學靈動 -CNFlower西恩創辦人 凌宗湧 好設計,拉近彼此關係 -青埕建築整合設計創始人/執行長  郭俠邑   木材邊角廢料再生新觀點 -尚策設計聯合創始人  陳子俊 「家

具」內裝空間的靈魂要角 -台灣大學圖書館館長 林光美 人文與自然的空間默契 -天涵空間設計總監 楊書林 設計講求的和諧性 -臺灣室內設計師專技協會理事長 王明川 木的起滅輪迴詮釋生命之行 -當代藝術家 澤一乃柏‧藍君 台南古都茶師,吟詩細看人與樹的生命地景 -十八卯茶屋負責人  葉東泰 當家具成為「家」的有形符號 -設計師 蘇偉傑 魯班小學堂:認識木構造建築 Chapter 2  遇見•設計哲匠 投入技藝傳承教育,成為光的發散與延續者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 退休教授  侯世光 巧聖道心,木藝導師   -藝匠 李萬財 木藝熱情家及他的教育行旅 -魯班學堂堂長  黃俊傑 魯班小學堂:認識

車枳 匠人們的木作俚語 Chapter 3 遇見•60年木魂 復興家具美學,遇見木與人的溫度 -永興家具事業集團營運長  周敬堯 以日本工藝世家為師,不斷追求「極致」的經營哲學 -永興祥木業負責人暨臺南  •  家具產業博物館館長  江文義 傳統變革•60年老牌變身文創潮牌 -永興家具集團執行長  葉武東 自然木質與人文交會而綻的光陰歲月  -永興家具事業集團台灣區營業部協理  江淑妹 三代共宅,關於人與屋的共生學  -臺灣家具產業協會理事長  簡慶裕 漢風設計,終成「大器」 -永興家具事業集團設計總監  盧圓華 「會呼吸」的匠人精神 -青築設計主任  林垂弘 有形X無形的傳承 -魯班學堂

學員看永興 40年技藝傳承,職人的敬心篤意 -永興家具事業集團技術總監  王登發   斜槓木職人,人與設計的對話 -永興家具事業集團品牌策略長  陳悠溱 有形 × 無形的傳承 -魯班學員蔡秉學、謝明憲、翁嘉聲 魯班小學堂:百年傳承的匠藝文化記痕-榫卯工藝 Chapter 4 傳承•讓相遇更美好 血緣延續工藝魂:父子對談薪火相傳   -木藝匠人 張文輝×無界象限國際設計執行總監  張顥瀚 匠藝師心不自用:師徒對談木藝昂揚  -魯班學堂堂長黃俊傑×副堂長簡玉林 傳承‧新世代設計職人  當新舊融合×創意與技藝的無限變革 創意與技藝的交融-榫卯工藝的展現是世代匠魂的對話 1.跨界融匯,創造設

計新空間  -禾宅舍季室內裝修  執行總監  呂文志 -可言殳言十室內裝修工程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王可容 2.淬煉 × 古藝 -森沛設計總監  李季遠 3.老技法華麗轉身 -可言殳言十室內設計  藝術總監  王可容 4.重修舊好+設計翻轉 -可言殳言十室內裝修工程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徐偉泓 5.提煉,工藝質感 -懷特室內設計  設計師  林志隆 6.恆越時空,呈現多元新風貌 -抱璞室內設計 設計總監 周言叡 7.與時並進的木作古藝 -寬居國際室內設計 設計總監 柯韋存 8.圓融 × 傳承 -寬居國際室內設計執行總監 許家慈 9.延展工藝技法,形塑設計的無限可能 -石方空間設計設計總監 

陳泓元 10.新 × 舊完美融合 -爾聲空間設計師 陳榮聲 11.簡約,凝鍊設計新風格 -夢溪設計 藝術總監 奧思     推薦序 極簡禪意的生活美學   在愈來愈注重設計美學的現代社會中,「斷捨離」似乎是極受矚目的生活風格。無論是強調收納功能的設計器物,或是極簡風格的北歐家具,再再透露現代人渴望以「減法精神」拋開日常慣有的束縛,透過簡約的外在設計,撫平內在焦躁煩擾,從而獲得平靜的「心靈禪境」。   其實西方的極簡主義設計,恰好呼應東方的生活禪學。西方設計師不斷翻新設計觀念,利用各種科技及工藝締造出「極簡」風格。而東方則遵循傳統工藝,看似千年不變,卻以實在的方式傳承老祖宗的禪學靈魂。

在東西設計之間,似乎可以窺見「禪」之於生活的真正含意。不贅述花俏言語,不標榜特立獨行,只是單純地修剪紛擾雜沓,將事物簡化至最極限的初始狀態,從而在這份「極致的純粹」當中,尋找內心的單純,感受內在「禪的境界」。   還原,禪的境界   對我來說,設計並非以個人喜好層層堆砌作品,過度主觀的感受反倒淪於匠氣。設計,是創造天地萬物之間共有「美的連結」,而感應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訊息,即是「禪意」。生活處處皆有禪,堅持「善工藝念,頂真維新」的永興家具,以傳統木藝貫徹東方文化強調的「禪藝美學」。不膠黏、不打釘的傳統榫卯工藝,還原木頭純粹質樸的生命。   永興家具以傳統木藝技術作為起點,透過持續不斷

的跨界交流與新舊交融,創造出承接老祖宗智慧的生活美學。在眾聲喧嘩的年代,我們更應該耐著性子傾聽老祖宗的千年智慧,從中挖掘出獨特的設計語彙,表達東方文化的禪藝美學。 生活禪美學大師   何武賢 一步一腳印的真價值   我喜歡讀人的故事,因為透過不同人的生命軌跡,可以察覺人生變與不變的智慧。我也喜歡看品牌的故事,那是一群人在組織運作中共同成長,終至開花結果的歷程。   這本書在木作家具之美環繞之下,講述匠人與品牌的故事。對我這樣追求快速資訊的新聞工作者來說,是獨特有趣的跨界閱讀經驗,引導我去觀察木作靜物、設計空間。原來,靜止沈穩的木作家具也自有豐富人文底蘊,每每翻閱更有不同的領略傾溢

,獲益良多;原來,圓融的設計使物件與人在不同界面之間得以產生和諧的關係。原來,許多匠人們為了達成這種圓融的美感,幾窮畢生之力鑽研古藝技法。   它讓我看見60年光陰故事積累出的用心痕跡,也再度體會臺灣一步一腳印的真價值。 《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節目主持人 詹怡宜             木息蘊藉的傳承精神   家,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每個人對家的定義都不一樣,但可以肯定的是,「家」是安身立命、心所棲之處。 「家」乘載你的生活軌跡,顯現你的生命哲學,家是每一個人過去的縮影,也是未來的折射。一個人如何生活,就如何經營居家環境。居家如此,一件好家具亦如此。   一件好的家具,帶

給你的絕不止於華貴的設計標誌,以及舒適的使用經驗。家具是很特殊的媒介,能夠連結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儲存使用者的生命記憶,延展人與空間的體驗,昭示主人的生活品味。若能注入匠心獨具的設計風格及文化意涵,甚至能提升一個人的生活質感及幸福感。   創辦《國際家居》以來,總有不少人問我「好家具的條件是什麼?」其實挑家具,就跟品嘗美食一般。一道美味的料理,需要以頂級廚藝烹調新鮮食材,再放入外型優雅的食器,才能完成一場豐富的味覺盛宴。挑選一件好家具,也須嚴選製作材質,揉合設計者的創作靈魂,再以精準細緻的工法賦予其血肉,才能成就一件至臻至美的家居藝術品。   設計,是一條永無止盡的追尋之路。從1996年引介

國際家居品牌進入華人世界, 2002年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引進米蘭理工大學,出版一系列設計美學刊物,創辦北京國際設計周。近年來,我發現華人愈來愈重視「設計」的重要性。當美學在一個社會裡逐漸發酵,消費者不再只重視CP值與方便性,而是追求質感風格,就代表設計師有愈多發揮空間,對家具的想像更加遼闊。當社會鬆綁「設計」的框架,包容各種生活樣貌,就能沉澱出更厚實的文化底蘊。   文化人的傳承使命   以往的消費者較崇尚西方文化,多以快速的拼裝家具妝點居家空間。隨著時光流逝,愈來愈多人在繁忙的日常中體會到生活美學的重要性,從而開始建立專屬的自我品味。漸漸地,大家也開始愛上現代東方式的設計家具,認同家具帶

來的人文意涵。   在中華文化裡,「木」是興興向榮、謙容自抑的君子象徵。木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饋贈,木藝是最古老的生活藝術。當你面對一件好的木藝品,其溫厚的質地及富有生命力的紋路,總有一股令人心靜意足的力量。而木匠亦包含珍惜自然、自我負責、對他人心懷敬意的修養。可貴的是,永興人都有這種精神。   深夜提筆時,不禁回首這些年的奮鬥時光,赫然發現與葉總已然有十幾年的情誼。記得十年前青木堂通過「木藝」這項古老匠人技法,生動地闡釋了中華文化裡「抑己崇人、和而不同」的的君子之道。他所創立的青木堂,被兩岸三地推崇為現代東方人文家具、文化產業代表。青木堂堅持傳統木藝、致力傳承匠人文化,在做的不僅僅是家具,也

是一種文化傳承。我特別感謝青木堂讓我開始瞭解臺灣,瞭解臺灣對中華文化的珍愛和傳承。期待這本書能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透過永興的經歷、作品,感悟傳統的價值、時間的價值、家庭的價值。           WDW世界設計周城市網絡國際執委  孫群

鐵路局臺北機廠鐵道檢修產業之技工職場生活史

為了解決圓木頭椅子的問題,作者游惠婷 這樣論述:

1935(昭和10)年啟用的台北松山鐵道工場為日人引進當時期最先進的鐵道維修技術流程與設備,為因應當時期完善的鐵道維修產業之體制──維修與生產技術、機械設備、人員訓練養成、福利設施等,將生產維修工作與休閒生活福利結合,以符合工業村概念之設計。臺北松山鐵道工場至現在的台灣鐵路管理局台北機廠,歷經蒸汽動力車時期、柴電動力車時期、電氣動力車時期,見證台灣鐵路產業運輸動力技術維修發展的演進。2012年臺北機廠已開始進行遷廠作業,儘管目前已有其鐵道文化資產基礎研究,但對於經過規劃的車輛檢修流程、或從業人員的工作情形等,這些呈現於臺北機廠的檢修場域中的無形文化價值,仍缺乏詳細的探討與紀錄。故在面臨遷廠之

際,本研究試圖透過檔案文獻的考證、現場的田野調查,以及現職第一線維修人員與退休人員的口述歷史,釐清臺北機廠的發展脈絡,耙梳其鐵道檢修體系與職工工作生活的歷史與記憶,作為另一個層面檢視臺北機廠鐵道產業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依據。研究內容主要如下:1. 釐清臺北機廠行政管理制度與整體配置之歷史脈絡。2. 建構鐵道檢修產業職工與技術養成人員的日常生活文化。3. 探討臺北機廠車輛檢修作業、人員到工作場域三者間的影響下之鐵道產業的價值,及後續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