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政普考日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地政普考日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不動產經紀法規要論(6版) 和三民名師群的 2022年農會招考[會務行政]套書(全國各級農會聘任職員統一考試適用)(依110年2月最新修法編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金大鼎 和三民輔考所出版 。

嶺東科技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張婷所指導 沈志文的 論退休制度及再任職之法律問題 (2021),提出地政普考日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務人員、勞工、退休制度、退休身分、退休年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詹素娟所指導 顧恒湛的 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形塑之研究(1945~1984) (2018),提出因為有 臺灣原住民、地緣政治、再殖民、抵抗、原住民族運動的重點而找出了 地政普考日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地政普考日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動產經紀法規要論(6版)

為了解決地政普考日期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不動產經紀相關法規」是考試院「不動產經紀人普考」之必考專業科目之一,包括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公平交易法、消費者保護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等四大主題。本書除了解釋四大法律之立法內容,並且收錄近三年之考選部試題,以及考上學員之考試心得分享,提供給讀者如何準備國家考試之方法及秘訣,幫助你一次金榜題名。

論退休制度及再任職之法律問題

為了解決地政普考日期的問題,作者沈志文 這樣論述:

政府推動各項施政作為,公務人員的良莠扮演著關鍵角色,而吸引高素質的人才進入政府機關服務,國家給付給公務人員的報酬為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做為給付報酬內容之一的退休金,其給付是否優渥或是合理,必然也是影響人才是否進入政府服務的因素。對於公務人員的退休照顧,為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隨著人口結構的變遷及社會環境的改變,公務人員退休制度財務狀況面臨破產危機,如不進行變革,將無法繼續維持,退休公務人員面臨領不到退休金的窘境;無獨有偶,勞工的退休制度也面臨財務問題,必須進行改革才能繼續維持。公務人員退休所衍生的問題,不僅於實質退休金給付的問題,在國人退休後餘命愈來越長的情下,因退休後再就業所發生的問題,將

會與日漸增,政府應檢視現有規定,讓退休人員如願再次重返職場工作時,能順利重返職場並享有完整之職業保險保障,不會因為退休身分或年齡的問題,造成就業困難。本文從公務人員退休制度切入,探討其退休後再就業所面臨的問題,並以勞工退休制度作為比較對象,藉以論證公務人員退休制度應變革之部分,同時探討與勞工退休制度合併之可行性,期能作為將來相關法規進行修正時之參考。

2022年農會招考[會務行政]套書(全國各級農會聘任職員統一考試適用)(依110年2月最新修法編寫)

為了解決地政普考日期的問題,作者三民名師群 這樣論述:

  .對應最新考試題型:農會法及其施行細則複選題型,100%詳解   .共同科目+專業科目,每科1書,共3本:國文/農會法+企業管理+民法概要   .依2021年2月最新修正法條編寫!   .三民輔考權威名師精心編撰,名師就是你的隨身家教!     【本書適用】   這套《農會招考[會務行政]套書》適用於全國各級農會聘任職員統一考試[會務行政]類科     【農會招考書籍特色】   》本社針對農會招考推出全新考試教材,對應農會考情趨勢。   》教材皆由三民補習班各科專業老師依據多年輔考經驗彙編,對應最新命題重點。   》相關考試歷屆試題都有補習班名師的專業詳解。   》收錄出版日前農會法最

新修法(110.02)。   》收錄54份農會法歷屆試題:是非、單選、複選、簡答、申論題,題題詳解。     【改版修法重點】   收錄農會法110年2月修法重點:   1.第12條(基層農會之會員):將「年滿二十歲」之規定修正為「成年」,俾與民法接軌。   2.第13條(贊助會員及其權利)刪除原第四項規定。     【農會考試簡介】   農會招考約2年舉辦一次,農會考試包含新進人員考試與升等人員考試,新進人員考試分為八職等到十一職等,其中十一職等只需高中職以上畢業即可報考。     新進職員起薪最高約3萬6千元,職員本薪+獎金年薪大勝一般上班族甚至公職人員。農會招考採分區報名分區錄取,可自行

選擇有意就職的農會報名,是就近工作的好選擇。     ※應試正確資訊請以考試簡章及公司規定為準※     【套書有什麼】EAN:4711100554367   ◎《農會共同科目(國文/農會法)》2021/06   ◎《企業管理》2021/12   ◎《民法概要》2021/12   ※套書出版日期為上架日,實際出版日以各單書為準※     【套書內容】     一、農會共同科目(國文/農會法)     (一)五大部份,囊括共同科目考點   農會招考不分類科,必考國文與農會法!本書由三民輔考權威名師依最新考試命題編寫而成,共同兩科,一本搞定!本書分為五大部分:論文、應用文(公文)、農會法、臺灣省各

級農會農會法歷屆試題以及全國各級農會農會法歷屆試題。只要好好掌握共同科目,上榜機率勢必大增!     (二)五步驟,論文下筆勢如破竹   國文論文從寫作步驟仔細教起,提綱挈領介紹作文五招:「審題、構思、布局、修辭、檢查」,一氣呵成寫出好文章。歷屆試題範例供考生吸收寫作技巧與佳句,上場寫作言之有物,就能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三)公文格式千萬不能錯   應用文(公文)格式十分刁鑽,字型大小、字裡行間是否對齊皆是魔鬼細節。本書從公文製作要點一一細部拆解,並特別補充台灣農業相關組織架構,完整介紹農會公文格式用語。並附有歷屆試題範例與公文程式條例,供考生仔細臨摹,面對考題不再心慌!     (

四)54份農會法歷屆考題,串聯精粹   農會法除了母法以外,施行細則也是絕對最重要常考的部分。本書著重農會法與其施行細則各法條間的重點串聯,有利於考生理解條文內容,深刻記憶。多做試題是抓到考試重點的不二法門,本書剖析考點、擷取精選是非、單選、複選、申論考題,並蒐錄農會招考歷次至今共54份歷屆考題(含臺灣省各級農會時期),只要善用考古題,充分練習,就可輕鬆搞定農會法。     二、企業管理     (1) 對應國營事業企業管理考科命題趨勢。   (2) 本書由三民補習班企管名師邵康依多年教學經驗編撰,一書概精華。   (3) 企管考科重點核心概念編排、表格呈現,利於考生記憶。   (4)〈企業概

論〉含企業營運目標、功能、營運、行銷、競爭、決策與策略管理等基礎內容。   (5)〈管理學〉含管理組織理論、規劃與控制、企業變革管理與創新、價值鏈管理、組織管理決策等管理基礎內容。   (6) 全書1184道試題淬鍊,及時檢視答題實力。   (7) 收錄最新企管相關考科8份試題,選擇題、問答題100%詳解擬答。     三、民法概要     (一)「老師說」、「簡單記」解釋專有名詞   民法概要向來就以「專有名詞多、範圍廣、內容深淺不一」而聞名。作者濃縮民法總則編、債編總論、債編各論、親屬編、繼承編的內容,深入淺出。難懂的專有名詞附有「老師說」與「簡單記」進行說明,讀者可隨時用來記憶內文。易混

淆的觀念使用表格做統整,透過互相對照,毫不費力就釐清概念。     (二)「舉例言之」、「精選試題」掌握重點   本書藉由歷年試題判斷常考重點,加以整理建立基本概念,複雜的民法條文後附有「舉例言之」,用淺顯的例子幫助讀者記憶條文。每章附有精選試題,可透過單元練習檢驗自我學習成效。本書用最精簡的內容讓讀者掌握民法最精要的部分,縱使民法條文上千條,也能一本在手,奧義盡取。     (三)100%題題擬答和詳解   本書收錄108~110年司法人員(司特)四等考試(法院書記官、執行員、執達員)、普通考試地政士、鐵路人員考試(鐵路特考)員級、鐵路營運人員考試(營運員、營運專員、服務員)、普通考試(普考

)財稅行政、地政試題,並由作者題題親解。申論題具備考點層次解析,選擇題教讀者如何判斷條文選對選項。作者欲憑此書,讓讀者面對選擇題,箭箭中鵠;面對申論題,解題思路澎湃縱橫,不絕於卷上。

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臺灣原住民族形塑之研究(1945~1984)

為了解決地政普考日期的問題,作者顧恒湛 這樣論述:

摘要本文企圖把臺灣原住民族面臨的中華民國殖民結構,重新放入地緣政治與冷戰結構變動局勢中觀察。也就是說,臺灣從日本的海外殖民地,變為中國的一個省;再從中國邊陲島嶼,轉變為中華民國最後一處根據地;而這個國民黨最後的權力據點,又在偶然下併入美國冷戰反共的東亞防線之一;後又受到冷戰結構變化的影響,逐漸走向中華民國臺灣化的過程。這些局勢變化,不但牽動了中華民國的國家走向,也影響了國家對原住民族及其居住區域的配置與政策,進而形塑出當今的原住民族樣貌。1950年代開始,國民黨政權逐步在臺灣形成「遷占者國家」統治型態後,臺灣山地與東部區域即被捲入了「國共內戰+冷戰結構」的歷史動力變遷之中,並以「內部殖民地」

的姿態被國家所挪用。在國民黨政權遷臺初期,臺灣的山地被定位為敵人可能空降與滲透的軍事要塞。因此,一方面在空間上進行山地管制、情報蒐集及警備武力的配置;一方面則組織山地青年服務隊與國軍山地團,把原住民族的人力挪用為山地軍事要塞的守軍,以及反攻作戰下的山地特攻隊戰士。另外,也特別強調原住民族對國家的效忠,並透過「山胞論」的建構,使其成為中國國族的一員。韓戰使美國介入臺海及對中國內戰的封鎖後,臺灣山地及東部區域則成為「安置移民與資源開發的殖民地」。因此,1950年代中期起,國民黨政權發動了山地與東部的開發計畫,並配置退伍軍人的進行墾殖與移民。到了1960年代,臺灣經濟轉向出口工業,原住民也開始離鄉到

都市成為底層勞工。上述1960-70年代因冷戰結構啟動的殖民政策,逐漸打破了臺灣長久以來形成的空間與族群隔離的特性。空間變異與人群流動,讓原住民族被捲入資本主義的貨幣經濟生活方式,進而造成土地流失、高利貸、負債、貧困化、婚姻買賣、雛妓、童工等社會問題陸續出現。因此,1970年代初期,新一代接受(中)國語教育的原住民青年開始透過媒體發聲,自我反思族群的處境,某種抵抗族群階序差異的「山地人」主體想像開始浮現。不過,在當時的戒嚴體制之下,不幸被羅織為「臺灣山地獨立運動案」的白色恐怖案件,很快被打壓了下去。到1980年代,美麗島事件之後,臺灣的黨外政治運動開始走向以「臺灣人」作為想像與號召的臺灣民族主

義。在此風潮之下,原住民族的本土性特別受到重視,而被帶入了挑戰國民黨大中國主義的論述之中。此外,社會學、人類學也開始轉向批判的立場,從學術的角度為原住民族的處境發聲。同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也發展了「原住民認同的神學」。多股力量的匯集與刺激下,1983年首先由台大的原住民學生首先發起「民族自覺運動」,使原住民族問題逐漸成為政治議題。1984年底「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並選擇「原住民」作為泛群的自稱,終於開展了1980年代以降的反殖原住民族運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