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年代表 生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地質年代表 生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麥可.班頓寫的 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從顏色、行為到奔跑速度,科學如何改寫恐龍的歷史與形象 和張景超,李振瑋,羅熙的 考前危機解密自然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華逵文教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森林學研究所 王亞男所指導 林建良的 利用RAPD分子標誌研究臺灣山毛櫸之族群變異 (2000),提出地質年代表 生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灣山毛櫸、逢機擴增多形性DNA、族群遺傳變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資源工程研究所 陳時祖所指導 王智仁的 以現場調查方式分析影響公路岩石邊坡穩定性之工程地質因子--以南橫公路梅山至啞口段為例 (2000),提出因為有 南橫公路、岩石邊坡、工程地質因子的重點而找出了 地質年代表 生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地質年代表 生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從顏色、行為到奔跑速度,科學如何改寫恐龍的歷史與形象

為了解決地質年代表 生物的問題,作者麥可.班頓 這樣論述:

????????????一場因科學引發的恐龍學革命,橫跨兩百年的古生物學發展史????????????   在滅絕數千萬年之後, 要怎麼知道恐龍是什麼顏色?跑得多快?習性為何? ★Amazon讀者評價4.7顆星★ ★Goodreads千位讀者盛讚★ ★收錄120張珍貴化石照片、精美恐龍圖鑑及3D模擬圖★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 楊子睿博士——專業審訂 恐龍的研究屬於脊椎古生物學的一個分野,位於地質學與生物學的十字路口,需要許許多多不同學門的合作建構出跨領域的研究路線。除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等人,現在多數的研究者多是聚焦於非常小的一個領域。例如,我本身是專攻於恐龍的生殖生物學與

生理學、以及利用化學方法研究恐龍化石的埋藏學與分子古生物學,但我本身卻對同為中生代物種的水生爬行動物較為陌生。因此,在古生物學的學界中,極少有人可以橫跨多種不同門類的脊椎動物,並做出頂尖的研究。本書作者便為這極少的例子之一。 本書藉由其獨樹一幟的敘事風格,將上個世紀有關恐龍溫血冷血與否、飛翔與否、運動快速與否等世紀爭辯等各項議題,由始至末的詳細交代,並點出未來古生物學發展的走向。所以,人人都可以從自身的專業前往恐龍的研究,人人都可以是化石生物學學者!——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 楊子睿博士 【國內推薦】 李家維  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 林千翔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張

東君  科普作家 寒波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部落主、、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蔡政修  國立臺灣大學古生物學家——驚奇推薦 恐龍曾稱霸地表長達兩億多年,這本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科普好書能帶你回到那個與龍共舞的中生代一探究竟,並且認識到牠們有些其實還活在我們周遭,而不僅是在大小阿宅們的內心中。讀完了本書,相信你一定能夠寫出比《侏羅紀世界》系列三部曲更科學嚴謹、更緊張刺激、更發「龍」深省、更引「龍」注目、更打動「龍」心的科幻電影劇本!──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搖身一變成為古生物學家似乎是不少大小朋友都曾經有過的夢想,讀完班頓(

M. Benton)這本以科普書籍出發,卻充滿許多最新、最扎實研究成果的新書,絕對會讓人重新發現恐龍與其遠古世界的奧妙──甚至可能會讓大家意識到古生物研究並沒有離我們很遙遠──只要願意多投入一點心力,五年後或十年後,古生物學家這一個頭銜可能就會掛在自己的頭上。就像班頓在書裡最後說的一樣,我也熱切的期待著台灣有新一代的古生物學家一起激盪出更多的可能性,與揭開更多迷人的遠古面貌。──蔡政修  國立臺灣大學古生物學家   【內容簡介】 科學如何讓恐龍化石說出更多故事?   兩百年前,恐龍化石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但當時的人們對於這種滅絕了6600萬年的古生物幾乎一無所知,只能透過現生的爬行動物推測

恐龍的樣貌:灰綠的體色、粗糙無毛、動作遲緩。然而,這樣的情況正在逐漸翻轉。 四十年來,透過更先進的挖掘技術、更高倍數的顯微鏡,以及更強的化石解讀能力,世人所理解的恐龍不再是一隻隻放大版的蜥蜴,而是一個或長有羽毛,或行動敏捷的大類群,古生物學也終於從自然史與推測,發展為可驗證的科學,也使得那些過去認為「因為恐龍已滅絕許久,所以永遠不可能知道」的真相,得以用精確事實的姿態呈現在你我面前,例如: ????恐龍有羽毛嗎?是什麼顏色? ????恐龍能跑多快? ????恐龍也有紅血球嗎?紅血球還能在化石中找到嗎? ????恐龍全身的肌肉量有多重?為什麼恐龍長這麼大? ????恐龍會照顧小孩嗎?育幼的行

為又是如何? ????恐龍的咬合力多大? ????恐龍是突然滅亡,還是漸進滅亡的? 此外,本書也將告訴你現今的科學家如何挖掘恐龍化石,如何重建演化樹,也將帶你討論一些現階段技術還未能做到的事:人類可以像複製桃莉羊一樣,複製一隻恐龍,讓恐龍重生嗎?這是一個由無數新發現與科學家的奇思妙想串連成的精采故事,同時,這本書也記錄了古生物學的發展史並且預測它的未來。作者麥可.班頓將用他數十年的古生物研究經驗,穿插最新的恐龍學研究,帶你認識這個迷人、充滿驚奇的恐龍世界。如果你也著迷於博物館裡或電影裡的恐龍,書中關於恐龍的一切絕不會令你失望! 【海外佳評】 班頓的散文是科學寫作的典範——充滿活力而不會太

輕佻,說理清晰卻沒有一大堆惱人的隱喻,既能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又不過度迎合讀者的無知。——《紐約書評》 在《誰讓恐龍有了羽毛?》中,布里斯托大學教授麥可.班頓帶領我們了解他所謂的古生物學領域的「科學革命」。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班頓先生熟練又專業地講述這個故事。有趣的是……班頓先生在這本書中,再次向我們展示技術進步如何將單純的臆測轉化為可檢驗的科學。──《華爾街日報》 我不覺得有哪個像我一樣不是科學家的人,能閱讀這本書卻不對之感到驚奇。──《衛報》 有見地……這本讀來令人愉快的入門讀物,將使外行讀者更加認識那些「早已死亡、現在卻以骨骼示人」的動物。──《出版者週刊》 引人入勝。這本書由

最傑出的古生物學家所撰寫,既探討恐龍古生物學的演化,也探討了恐龍本身的演化。強烈推薦給古生物愛好者。──《圖書館學刊》 對於任何對恐龍有濃厚興趣且喜歡閱讀的人來說,這本書是非常有價值的資源……對喜歡古生物學的學生和專家來說,這書是一片沃土。──《生物學評論季刊》  

地質年代表 生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自然史廳


從今天開始連續播放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介紹,首先由展示教育組的 #張至善助理研究員,為大家介紹臺灣自然史廳。

 
展覽說明: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基礎,因此將自然史展示安排在本館展示的起點。
本展示廳依時間順序排列動線,以「誕生」、「冰期」、「新世代」三個展示室介紹臺灣自然史的脈絡,帶領大家探索這三個時間點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重要事件。內容安排上以「地質-生物-人類」的過渡漸進,逐漸轉入人與自然的互動,以銜接後續的展示主題。

誕生:

•「誕生」訴說臺灣這座島嶼出生的故事。本展示室是所有動線的起點,這項主題還隱含生存於臺灣的萬物生命的開始。
入口前的板塊交界意象廊道,首先點出板塊在臺灣生成過程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隨後則以全球板塊運動與蓬萊運動兩個主題做進一步說明。本展示室的焦點為中央山脈,縱貫全場的大尺寸山脈影像顯示了它是臺灣島地形的主軸。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的花東縱谷,是世界板塊研究的焦點,也是展示中重要的主題。以臺灣最大的陸上火山系統大屯火山群來說明一個板塊隱沒的故事。

整個展示室以棕黃色為主體,代表大地誕生、萬物未明的渾沌空間。主題依其地理位置排列,觀眾彷彿置身於縮小的臺灣島一般,探尋我們家園誕生的線索。

冰期:

•「冰期」展現地質史上一項重大的環境變化。臺灣島成形後恰好遇到冰期,這個現象成為生物遷臺的契機,並為豐富的生物相奠定根基。
臺灣海峽的展示點出冰期的滄海桑田,奠立臺灣生物多樣性的根基。擁有當時最多冰川的雪山,其遺留的冰蝕地形不僅是地質學者關注的焦點,更是當時高山冰河曾經存在的有力證明。以櫻花鉤吻鮭、臺灣山毛櫸這兩種公告的保育類稀有生物,作為冰期孑遺生物的範例。
本展示室的中心展示為化石動物群,透過8種全尺寸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復原模型,以及相關的出土化石陳列,期望能讓觀眾對臺灣冰期時期壯觀的動物群相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世代:

•「新世代」講述末次冰期結束到今天為止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生物相以及人為影響逐漸加劇,形成臺灣島的特色。新世代裡有許多值得反省的事,我們已經做了什麼?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海漂植物展示暗示冰期結束後,生命進入臺灣的方式。「臺北盆地與東部海岸」的展示主題點出史前人類與自然環境變化間的互動。「探險家眼中的臺灣」則將百年前的探險家記錄與現在環境做一比較,期使觀眾瞭解環境的劇變。「外來種的災難」提醒觀眾自外地引進生物可能會造成生態不可回復的破壞。

本展示室的中心主題為臺灣現在的自然環境,由多樣性的平面媒體、四個生態帶展示櫃以及霧林大壁畫等展示手法,凸顯多樣的自然生態特性。正負兩面的影像與大鏡子則安置在整個展示廳的最後,讓觀眾思考臺灣自然史的過去與未來。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利用RAPD分子標誌研究臺灣山毛櫸之族群變異

為了解決地質年代表 生物的問題,作者林建良 這樣論述:

臺灣山毛櫸(Fagus hayatae Palib. ex Hayata)是法定珍稀植物之一,目前臺灣地區僅在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及銅山地區有發現,本實驗以逢機擴增多形性DNA (RAPD)分子標誌技術探討族群的變異性,在北插天山取一個樣區,銅山地區則選取三個樣區,每樣區逢機選取25株樣本,共100株樣本,使用6個10-mer的人工合成逢機序列引子,共得到108條擴增片段,其中98條(90.74%)為多形性片段,10條(9.26%)為單形性片段,相似性分析的結果顯示銅山地區的75株樣本間的平均相似度為0.547,北插天山族群的25株樣本間則為0.651,顯示兩族群內的變異頗

高。POPGENE分析則顯示平均族群總變異(Ht)為0.1951,平均族群內變異(Hs)為0.1756,平均族群差異性(Gst)為0.1001,意謂族群間的變異僅佔總變異的10.01%,主要的變異存在於族群內單株間,族群的分化則不明顯。

考前危機解密自然科

為了解決地質年代表 生物的問題,作者張景超,李振瑋,羅熙 這樣論述:

考前危機解密自然科 最新108課綱,各版本適用 『最危機的時刻,最完整的重點』   在學科能力測驗一綱多本的教學和出題模式下,如何有效把握學科核心重點、熟習答題技巧,在大考前夕加深印象,精準掌握得分秘訣,是學子在準備考試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所在。   考前危機解密系列,為華逵延攬教育界名師群編著,為考生精心打造一套完整精彩的考前重點整理。不只提供各科完整重點,並由名師群幫您重點溫習,考前快速記憶,繼而進一步學習精進,讓學子迎戰學測大考時,能如獲神助,得心應手、輕鬆奪得高分!

以現場調查方式分析影響公路岩石邊坡穩定性之工程地質因子--以南橫公路梅山至啞口段為例

為了解決地質年代表 生物的問題,作者王智仁 這樣論述:

摘 要 本研究選擇南橫公路之梅山-啞口公路段做為研究路線,全長約37公里,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影響研究區內公路沿線岩石邊坡最重要的工程地質因子,以做為改進邊坡穩定時之參考依據。 在資料的取得上,除了根據公路局在民國八十五年七月至民國八十九年六月的修繕紀錄及現場觀察取得各破壞點位置共80筆資料,並用隨機取樣方式也調查了81筆未破壞岩坡資料;每筆現場調查量測的資料共有22項,是為:岩石種類、強度、坡向、坡度、坡寬、坡高、排水狀況、植生狀況、風化程度、破碎程度、不連續面組數、節理組、劈理走向、劈理傾角、疑似引起滑動的不連續面走向、疑似引起滑動的不連續面傾角、填

充物狀況、與道路之位態、道路走向、邊坡標高、坡面有無滲水、坡面有無逕流等,做為分析的工程地質因子。 調查得到的資料使用多變量整體坡地不安定指數與類神經網路等兩種分析方法求取各因子之權重值或影響性。由分析結果發現多變量分析結果得到之影響穩定性的因子排序前五名為不連續面組數、坡度、排水狀況、坡高、與道路之位態;而類神經網路分析的前五項則為坡度、植生狀況、排水狀況、填充物狀況、破碎程度。總和兩項分析結果用交叉方式比對得到坡度及排水狀況兩因子為影響本研究區岩坡不穩定性的最主要因子。另外由誤判率得知類神經網路分析比多變量分析有較優的分析結果。 頁次

摘要 ……………………………………………………………… Ⅰ 誌謝 ……………………………………………………………… Ⅱ 目錄 ……………………………………………………………… Ⅲ 圖目錄 …………………………………………………………… Ⅵ 表目錄 …………………………………………………………… Ⅸ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1.2 研究流程 ……………………………………………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4 2.1 影響邊坡穩定的因素 …………………………… 4 2.2 邊坡破壞形式 …………………………………… 5 2.3 前人對影響邊坡穩定因子的分析與研究

……… 7 第三章 研究區概述 …………………………………………… 11 3.1 地理位置概述 …………………………………… 11 3.2 地質環境概述 …………………………………… 13 3.2.1 地層及岩性概述 …………………………… 13 3.2.2 地質構造概述 ……………………………… 16 第四

章 野外調查 …………………………………………… 20 4.1 調查對象定義 …………………………………… 20 4.2 調查資料來源 …………………………………… 20 4.3 調查因子選擇及調查方式 ……………………… 23 4.4 野外調查結果 …………………………………… 26 第五章 分析方法介紹 ……

…………………………………… 29 5.1 多變量整體坡地不安定指數分析法 …………… 29 5.1.1 因子破壞率權重值與整體坡地不安定指數 … 29 5.1.2 多變量計算說明 …………………………… 32 5.2 類神經網路分析法 ……………………………… 35 5.2.1 類神經網路分析 …………………………… 35

5.2.1.1 類神經網路之發展 …………………… 35 5.2.1.2 類神經網路的特性 …………………… 37 5.2.1.3 生物神經元模型及人工神經元 ……… 37 5.2.1.4 類神經網路架構 ……………………… 39 5.2.1.5 類神經網路演算法 …………………… 41

5.2.2 類神經網路計算說明 ……………………… 47 5.2.3 類網神經網路與統計法、學習歸納法比較及程式介紹PCNeuron …………………………… 50 第六章 分析結果與討論 ……………………………………… 53 6.1 多變量計算分析結果 …………………………… 53 6.1.1 整體坡地不安定指數( ,潛感值)分析 … 58

6.1.2 多變量誤判率分析 ………………………… 60 6.1.3 多變量破壞率權重值分析 ………………… 62 6.2 類神經網路計算分析結果 ……………………… 63 6.2.1 類神經網路因子敏感度分析 ……………… 66 6.2.2 類神經網路誤判率分析 …………………… 67 6.3 多變量分析與類神經網

路分析各因子比較 …… 68 6.4 多變量分析與類神經網路分析誤判率比較 …… 68 6.5 綜合討論 ………………………………………… 69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 73 7.1 結論 ……………………………………………… 73 7.2 建議 ……………………………………………… 74

參考文獻 ………………………………………………………… 75 附錄一 調查位置座標紀錄 ……………………………………… 79 附錄二 現地調查破壞位置綜合紀錄 …………………………… 83 附錄三 現地調查破壞位置不連續面紀錄 ……………………… 86 附錄四 現地調查未破壞位置綜合紀錄 ………………………… 89 附錄五 現地調查未破壞位置不連續面紀錄 …………………… 92 附錄六 多變

量分析各項因子分析計算表 ……………………… 95 附錄七 多變量分析各邊坡因子不安定指數 …………………… 103 附錄八 多變量各項分析整體邊坡不安定指數 ………………… 107 附錄九 類神經網路分析各邊坡輸入格式 ……………………… 112 圖目錄 頁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 2 圖2-1 山崩

形式(修改自 廖日昇,1999) ……………………… 6 圖3-1 研究區位置圖 …………………………………………… 12 圖3-2 研究區公路沿線岩性分布圖(摘自 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88) …………………………………… 15 圖3-3 研究區公路沿線地質構造圖(摘自 劉憲德,1989) …… 17 圖3-4 研究區公路沿線地質構造剖面圖(摘自 劉憲德,1989)… 18

圖3-5 研究區公路沿線地質景觀概圖(摘自 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88) ………………………………… 19 圖4-1 現場調查狀況圖(修改自 周晏勤,2000) 24 圖5-1 多變量分析流程圖(黃士昌,1998;楊智堯,1999) … 30 圖5-2 生物神經細胞模型(摘自 葉怡成,1993) ……………… 38 圖5-3 人工神經元模型(摘自 葉怡成,19

93) ……………… 39 圖5-4 類神經網路結構(摘自 葉怡成,1999) ………………… 40 圖5-5 轉換函數(葉怡成,1999) ………………………………… 41 圖5-6 類神經網路計算流程圖 ………………………………… 48 圖5-7 類神經網路輸入檔格式(摘自 藍世欽,2000) ………… 49 圖6-1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岩石種類)

…………………… 53 圖6-2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風化程度) …………………… 54 圖6-3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強度) ………………………… 54 圖6-4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坡寬) ………………………… 54 圖6-5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坡高) ………………………… 54 圖6-6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邊坡標高) ……

……………… 54 圖6-7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不連續面組數) ……………… 55 圖6-8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引起滑動的不連續面走向) …… 55 圖6-9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引起滑動的不連續面傾角) …… 55 圖6-10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劈理走向) …………………… 55 圖6-11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劈理傾角) ……………………

55 圖6-12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節理組) ……………………… 56 圖6-13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道路走向) …………………… 56 圖6-14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坡向) ………………………… 56 圖6-15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坡度) ………………………… 56 圖6-16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破碎程度) ……………………

56 圖6-17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植生狀況) …………………… 57 圖6-18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排水狀況) …………………… 57 圖6-19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坡面有無滲水) ……………… 57 圖6-20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坡面有無逕流) ……………… 57 圖6-21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填充物狀況) ………………… 57

圖6-22 因子分級破壞率分佈圖(與道路之位態) ……………… 58 圖6-23 多變量分析各岩坡(22項因子)整體坡地不安定指數(潛感值)分佈圖 ……………………………………………… 58 圖6-24 多變量分析各岩坡(20項因子)整體坡地不安定指數(潛感值)分佈圖 ……………………………………………… 59 圖6-25 多變量分析各岩坡(15項因子)整體坡地不安定指數(潛感值)分佈圖 …………………………………………

…… 59 圖6-26 多變量分析各岩坡(13項因子)整體坡地不安定指數(潛感值)分佈圖 ……………………………………………… 59 圖6-27 多變量分析各岩坡(10項因子)整體坡地不安定指數(潛感值)分佈圖 ……………………………………………… 59 圖6-28 多變量分析各岩坡(8項因子)整體坡地不安定指數(潛感值)分佈圖 ………………………………………………… 60 圖6-29 多變量各項分析因子分界

值比較圖 …………………… 62 圖6-30 多變量各項分析因子誤判率比較圖 …………………… 62 圖6-31 類神經網路各項分析因子誤判率比較圖 ……………… 67 圖6-32 多變量與類神經網路各項分析因子誤判率比較圖 …… 68 表目錄 頁次 表2-1 邊坡危險地點評估方法之比較(摘自 田坤國,1999) … 10

表3-1 台灣地質年代表(摘自 鄧屬予,1997) ………………… 14 表4-1 公路局崩塌紀錄資料 …………………………………… 21 表4-2 野外調查各岩坡位置 …………………………………… 22 表4-3 現地調查紀錄表 ………………………………………… 25 表4-4 野外調查因子評估準則 ………………………………… 26

表4-5 野外調查結果統計表 …………………………………… 28 表5-1 多變量因子分析計算表 ………………………………… 31 表5-2 多變量分析因子分級表 ………………………………… 33 表5-3 多變量各項分析因子選用表 …………………………… 34 表5-4 類神經發展簡史(摘自 葉怡成,1993) ………………… 36 表5-5

類神經網路分析因子分級表 …………………………… 49 表6-1 多變量分析各不同項因子整體坡地不安定指數(潛感值)與破壞率比較 ……………………………………………… 60 表6-2 多變量分析各整體坡地不安定指數(潛感值)分界值之誤判率 ………………………………………………………… 61 表6-3 多變量各項因子破壞率權重值綜合排序比較表 ……… 63 表6-4 藍世欽(2000)因子權

重值排序比較表 ………………… 63 表6-5 類神經網路分析網路架構基本設定 ……………………… 64 表6-6 類神經網路分析所得22項因子敏感度絕對值排序比較表 …………………………………………………………… 64 表6-7 類神經網路分析所得20項因子敏感度絕對值排序比較表 …………………………………………………………… 65 表6-8 類神經網路分析所得15項因子敏感度絕對值排序比較表 …

………………………………………………………… 65 表6-9 類神經網路分析所得13項因子敏感度絕對值排序比較表 …………………………………………………………… 65 表6-10 類神經網路分析所得10項因子敏感度絕對值排序比較表 …………………………………………………………… 65 表6-11 類神經網路分析所得8項因子敏感度絕對值排序比較表 …………………………………………………………… 66 表6-12 類神經網

路分析各項分析之混亂矩陣及誤判率 ……… 66 表6-13 類神經網路分析敏感度絕對值排序前五項出現次數比較 ………………………………………………………… 67 表6-14 多變量分析與類神經網路分析各項分析因子排序前五項比較表 ………………………………………………………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