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泰 帝 景 租 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基泰 帝 景 租 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俊雄,森安孝夫,杉山正明,平野聰寫的 興亡的中國史:與漢人無關!匈奴、鮮卑、蒙古、滿洲如何連結中國與世界【博客來獨家套書】 和ひらの さとし的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佛光大學 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 蕭麗華所指導 郭基泰的 日治時期大稻埕政經文化研究 (2018),提出基泰 帝 景 租 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稻埕、茶葉、蔣渭水、台灣文化協會、王井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古偉瀛、黃克武所指導 韓承樺的 當「社會」變為一門「知識」:近代中國社會學的形成及發展(1890-1949) (2016),提出因為有 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經濟、社會調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所、陶孟和、陳翰笙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泰 帝 景 租 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泰 帝 景 租 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興亡的中國史:與漢人無關!匈奴、鮮卑、蒙古、滿洲如何連結中國與世界【博客來獨家套書】

為了解決基泰 帝 景 租 屋的問題,作者林俊雄,森安孝夫,杉山正明,平野聰 這樣論述: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歷史鉅獻─ 與漢人無關! 匈奴、鮮卑、蒙古、滿洲如何連結中國與世界 興亡的中國史套書:《草原王權的誕生》、《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套書概念】   何謂「興亡的中國史」?一般讀者腦子裡立刻跳出唐宋元明清這樣的朝代嬗變。「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然而這首元曲所折射的朝代更替其實並非「中國」這個國家的興亡,而是發生在「中國」這片土地和文明上的、包括異族政權在內的更迭。   而一旦走出線性的和後設的朝代框架,任何一個敏銳的讀者都馬上意識到內亞和東亞無法脫離的歷史。也就是說,中國

這片土地,承受來自內亞的巨大歷史動能而不斷演變、最後蛻變成現代意義上叫做「中國」的民族國家。「興亡的中國史」系列把四種內亞遊牧力量整合考慮,首先是匈奴。匈奴和漢之間的衝突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之後演變成鮮卑人主導中國歷史舞台長達五、六百年的劇情,這就是北魏、隋唐的歷史。內亞勢力全部覆蓋中國的代表是蒙古人的大元兀魯思(蒙語音譯),其次是滿洲人的大清固倫(滿語音譯)。而從內亞史的視角來看,中國舞台上的宋明,似乎是漢人農耕社會對內亞草原勢力所造成巨大壓力的逆行和反動。   這套「興亡的中國史」一共四本,由《草原王權的誕生》、《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和《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

迷》構成。匈人是匈奴人嗎?匈奴人和斯基泰人又有什麼關係?漢王朝如何被迫和親匈奴?它的復仇戰爭成功了嗎?《草原王權的誕生》給你全新的答案。如果你從中央歐亞的草原出發,克服大中華主義與歐洲中心史觀,會看到怎樣的唐朝?森安孝夫的《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精彩地分析和呈現。作者更進一步提出一個假設:安史之亂其實不「亂」,它是「登場過早的征服王朝」。一般認知裡,世界史誕生在哥倫布的大航海時代,但日本東洋史學者提出了以「陸地理論」建構世界史的觀點。《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認為,成吉思汗創始、顛覆常識的史上空前的帝國──「大蒙古國」,是世界史的真正開端。它真正打破國家、民族、國界限制,後世歐亞大陸上的帝國,包括

大清在內,都繼承了蒙古的法統和血脈!所以「清」的本質是什麼?它如何從尊重藏傳佛教的「內亞帝國」,演化為用經世儒學自救的「近代東亞帝國」,再演化為一個叫「中國」的民族國家?這個製造出「中華的混迷」的帝國又如何被「中華」史觀所吞噬?這正是《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這本書所呈現的內容。   而這四本書,本來是講談社21本「興亡的世界史」系列的一部分。傳統的中國史,會把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和滿洲這些對中國造成軍事和財政壓力、甚至是支配中國的異族,如不是忽略無視,就是以漢化加以解釋,指向一個中國中心主義。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把中國史從世界史人為切割開,而真實的歷史之流是無情跨越二十世紀才設定的中國國界的。

所以這四本書,名為「興亡的中國史」,其做法則是把中國和內亞同時放置在世界史裡,重新詮釋。   ◆本套書由四冊「興亡的世界史」組成――   《草原王權的誕生》   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著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著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著   【單冊介紹】   ★★《草原王權的誕生》★★   騎馬遊牧民的野蠻和破壞的化身、而與文明無緣,   不過是留下文字記錄的定居農耕社會單方面的看法!   首次探尋馳騁在中央歐亞草原的騎馬遊牧民─

─   「斯基泰」與「匈奴」在世界史被忽略的意義!   *   鼎盛期的波斯帝國也無法征服的部族集團──「斯基泰」;與漢皇帝具有對等軍事戰鬥力的遊牧民族──「匈奴」。他們跨越了「東方」與「西方」地理分界,串聯起整個歐亞大陸。   「斯基泰」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遊牧民族,約在西元前八至前七世紀的時候登上歷史舞台。而「匈奴」確切在歷史上出現,則是西元前三世紀的時候。雖然兩者的存在時間有落差,且看似一個存在於西洋史、一個存在於中國史,然而從考古挖掘的資料可以發現,兩者文化上非常的相似,屬於同一系統。同樣身為馳騁在草原之上的霸主,「斯基泰」與「匈奴」是同一群人嗎?他們又各自如何影響東西方的歷史呢?

  本書首次把橫亙東西方的騎馬遊牧民合併而寫,探尋古代草原世界的王權形成和它們的文化,藉此思考遊牧民在世界史中的積極角色。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從中央歐亞的草原出發,   克服大中華中心史觀,會看到怎樣的國際性和世界性的唐帝國?   徹底顛覆課本中的唐朝印象,也徹底顛覆想像中的絲路觀念!   *   前近代的「絲路」,不單只是「充滿浪漫的東西貿易線」,而更是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交流以及戰爭的現場,亦即動盪的世界史的舞台。不知道「絲路地帶=中央歐亞」的歷史,就無法理解世界史巨大的潮流。   西元前一千年初,在中央歐亞的乾燥大草原地帶上,擅長騎馬的遊牧民集團登場

,成為擁有地表最強的騎馬軍團。與生產力、購買力並列,牽動歷史走向的一大契機是軍事力,他們的動向自然就成了牽動世界的原動力。本書透過騎馬遊牧民族與唐王朝的興亡,徹底轉換「觀看世界的方式」。   站在「中央歐亞」(Central Eurasia)的觀點,以淺顯易懂,且異於西歐中心史觀或中華主義思想的方式,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大唐;也以遊牧騎馬民族集團與絲路這兩大主軸為主,重新檢討前近代的世界史。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成吉思汗創始、顛覆常識的史上空前的帝國──「大蒙古國」,   真正打破國家、民族、國界限制,   後世歐亞大陸上的幾大帝國都繼承了蒙古的法統和血脈!大清也不例外。

  *   十三、十四世紀,佔有歐亞大陸大部分區域的超廣域世界帝國──「大蒙古國」,無疑在人類歷史上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帝國東起日本海,西至多瑙河口、安那托利亞高原、東地中海沿岸,各個以成吉思汗為始祖的不同帝室和王族,在各地逐漸形成各種形式的政權。雖然存在的時間長短不同,但整體而言,蒙古身為歐亞大陸共同的統治階層,至少君臨了兩個世紀。   在蒙古帝國逐漸瓦解之後,我們對於所有「蒙古」所累積、創造出的事物,留下的各種影響還不甚了解。以至於要了解阿富汗、印度、中亞等區域的國際局勢時,還是採用以西歐為中心創造的世界史架構,而忽略了「蒙古」的遺產。對於「中國史」而言,更是無視北元的存續及北元

和大清之際的傳承,而僅僅是把明視為中心。這樣的詮釋框架,實際上讓中國史和世界史脫鉤。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清」的本質是什麼?   製造出「中華混迷」的帝國又如何被「中華」史觀所吞噬?   包括台灣、琉球、韓國在內的,充滿矛盾和對立的現代東亞,   如何處理乾隆皇帝的巨大遺產?   *   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洲人國家,建立了大清,並越過長城而征服漢人。大清之所以能擁有廣大領土,並非因為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者,而是因為獲得藏傳佛教支持,才能治理西藏與蒙古。大清的本質是「內陸亞洲的帝國」而非「中華帝國」。   然而,當十九世紀西方列強抵達東亞時,帝國面臨到必須轉變為「近

代主權國家」的難題。在清末的混亂中,民族國家「中國」的樣貌隨著排滿的思想逐漸浮現,但究竟「中國」該具有怎樣的型態,始終莫衷一是。在如此「混迷」的狀態中,這個「內陸亞洲帝國」演化為「近代東亞帝國」;再發展成「中華」的近代國家。   如今,東亞國際社會的矛盾與緊張關係,北韓、台海、新疆與西藏問題,皆來自這個叫做「中國」的國家不完全的轉型過程。

基泰 帝 景 租 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91218安樂區-基金一路 景觀最優無遮蔽 帝榮富麗220-83
地址─基隆市安樂區新崙里3鄰基金一路220巷17~214號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H08k6O8gQIk

【物件資料】
售價─1999萬;單價─21.5萬/坪
格局─4房/1室/4廳/3衛/2廚/6陽台/1露臺/1車庫
建坪─92.98坪
主建物─75.69坪(1F14.5坪+2F、3F、4F13.88坪X3+5F11.78坪+屋突7.76坪)
附屬建物─13.77坪(陽台12.11坪+雨遮1.66坪)
公設─3.52坪/4%

土地登記─52.75坪
出售樓層─整棟(社區型別墅)
室內客廳採光朝向─南;邊間─否;採光─2面

【車位說明】
1F14.5坪空間,可規劃成車庫,前後子母雙車位

【特色說明】
一手屋主,誠意出售
屋況佳,買房送裝潢
專任委託,歡迎同行合作
前排位置,視野無遮蔽、最遼闊
4%超級低公設比,使用坪數實在

【社區資料】
發照日期─104年12月06日
設計人─李丙丁建築師;營造廠─傑昇營造
層─地上5樓/地下1層;棟─150棟;戶數─148戶
土地使用分區─住宅區;基地面積─11721.52坪;建物謄本用途─集合住宅

--
【美商ERA易而安不動產】
知見不動產仲介經紀股份有限公司
經紀人─彭彥祥;證號─(95)01183號
接案人─陳泰源資深經理;營業員證號─(99)148-643
==
1.看屋請至少提前1天預約。
2.服務專線→0986-289-679;Line ID→chentaiyuan1223
3.房仲服務報酬之計收,合計不得超過成交價金的6%或1.5個月租金

部落格網址→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19/12/191218-220-83.html

日治時期大稻埕政經文化研究

為了解決基泰 帝 景 租 屋的問題,作者郭基泰 這樣論述:

清領與日治時期的大稻埕曾為台北的經濟中心,以政治、經濟及文化而言,在台灣歷史都佔有一席之地。咸豐十年(1860),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台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茶葉與布料等的貿易,不僅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當時的菁英人士與特殊文化亦影響台灣日後發展至為深遠; 蔣渭水催生的「台灣文化協會」和王井泉催生的「山水亭」也在大稻埕推動了台灣的文藝復興運動。本文要特別探討的,是在當時臨淡水各河港,大稻埕何以能特別凸出?探究其天時、地利與人文特色,是撰寫本文最主要的動機。透過文獻的爬梳,探討「大稻埕」。第一章「緒論」,旨在闡明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同時也規劃出研究方法、文獻探討及章節安排。第二章「淵源發

展:從清領到日治時期的大稻埕」,本章以大稻埕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台灣人意識覺醒和文化重建,進行分析。第三章,「經濟面向:世界物質文明匯集的市集」,分述經濟財富開啟文明智識、大稻埕的茶香歲月及迪化街是百年前的台灣「華爾街」。第四章,「文化催生:大稻埕推動台灣文藝復興的夢想」,以大稻埕文人與地方菁英、大稻埕之各種文化和戲劇萌芽生根、大稻埕推動「台灣文藝復興」的夢想為區塊,探討在大稻埕蔣渭水催生的「台灣文化協會」與王井泉催生的「山水亭」,對大稻埕與台灣的影響。第五章,「日臻繁榮:台灣區域政經文化的黃金時代」,主要討論台灣區域政經文化的黃金時代,強調大稻埕是台灣實體經濟產業文化縮影區域發展的典範及大稻

埕是「本島人的市街」,政經文化菁英的搖籃的看法。第六章「結語」,由於大稻埕「包容性」的典範特色,在「故本」與「固本」的聯結,讓台灣的發展更有未來性。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

為了解決基泰 帝 景 租 屋的問題,作者ひらの さとし 這樣論述:

  「清」的本質是什麼?   它如何從尊重藏傳佛教的「內亞帝國」,演化為用經世儒學自救的「近代東亞帝國」,再演化為一個叫「中國」的民族國家?   製造出「中華的混迷」的帝國又如何被「中華」史觀所吞噬?   華夷思想的大明.「中外一體」的大清.被「中華主義」支配的中國——包括台灣、琉球、韓國在內的,充滿矛盾和對立的現代東亞,如何處理乾隆皇帝的巨大遺產?   東北亞的梟雄、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洲人國家,越過長城而征服漢人,建立了大清。大清之所以能擁有廣大領土,並非因為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者,而是因為獲得藏傳佛教支持,才能治理西藏與蒙古。大清的本質是「內陸亞洲的帝國」而非「中華帝國」。   然

而,當十九世紀西方列強抵達東亞時,帝國面臨到必須轉變為「近代主權國家」的難題。在清末的混亂中,民族國家「中國」的樣貌隨著排滿的思想逐漸浮現,但究竟「中國」該具有怎樣的型態,始終莫衷一是。   在如此「混迷」的狀態中,東亞最大的國家,從「內陸亞洲帝國」演化為「近代東亞帝國」;從多元文化的帝國發展成「中華」社會的近代國家。如今,東亞國際社會的矛盾與緊張關係,皆來自這個叫做「中國」的國家不完全的轉型過程。   ■「內亞帝國」的大清皇帝們如何看待帝國內的多元文化?   大清之所以可以統合相當於今日「中國」領土範圍的根據是什麼?   大清皇帝除了熟悉儒學之外,同時也深諳「藏傳佛教文化」。在蒙古人眼

中,滿洲皇帝身為保護佛教的「博格達‧徹辰汗」的同時,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雍正皇帝在《大義覺迷錄》中明言,滿洲人對漢人來說確實是來自「外國」,但是人性與能力的不同,不會因為民族或文化不同而有差異,創造出儒學與漢字的「華」比較優越的想法並沒有根據。在他看來,大清統治的正當性已超越了「華夷思想」。   在滿洲人成功開創的「滿洲和平」(Pax Manchuria)之下,誕生了「中外一體」的概念,將漢人生活的土地與滿洲人的故鄉、內亞的藩國合併為服從大清皇帝的帝國領域。相當於今日中國領土加上蒙古的廣大範圍,因此出現。然而大清帝國的龐大版圖不是「漢字與儒學」的中華所達成的統一!也並非靠「中華文

明」所支撐,而是因為滿洲皇帝身為藏傳佛教的保護者!   ■「大清帝國」如何在近代轉變為「中國」?   「華夷思想」中的「天下」在近代如何重組為國際秩序下的「東亞」世界?   傳統以陸地為中心的東亞帝國,存在如下的對立關係:華夷思想V.S.反華夷思想(實力主義)、儒學V.S.佛教、漢人V.S.遊牧民族。大清雖然整合了這些對立關係,而打造出中華政治傳統所追求的「天下」之極致,但是自從鴉片戰爭之後,天下秩序因為來自東亞海域的主要威脅而逐漸瓦解。   從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之亂的時代,也是經世儒學家們崛起的時代。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清末新政,都意味著滿洲皇帝開始因應這一變局,並依賴曾國藩和魏源所代

表的政治核心菁英的知識背景和意識形態。大清正是從此時代開始,才急速地、真真正正地成為了一個「中華帝國」。   就這樣,近代化的西歐列強帶來的各個主權國家完全擁有彼此對等立場的國際秩序,使得以大清皇帝為中心的「天下」重整為「東亞」。故「內亞帝國」逐漸轉型為「近代東亞帝國」。而它最後變成「中國」之名,則是外交使然。   英國在牽涉到大清藩屬的問題上進行交涉時,經常會以「中國主權(Chinese Sovereignty)」為前提來表示尊重,因此「中國(China)」的排他性國家主權,就必須要能遍及包含藩屬在內的整塊版圖。當清國於一八八四年在新疆施行了省制(建省),意味著「大清」作為內亞帝國而一手

打造的國家體制,事實上已在洋務官僚的思想裡消失;相反地,建造在近代主權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則已趨近完成。既然英國在與清國進行外交交涉時,已使用「China」來稱呼清國,那麼剩下的,就也只是將國號從大清正式改為「中國」的簡單問題。   不過,這反而也意味著今日作為一個整體的近現代中國,並非是自古以來的「中國」或「中華民族」的國家,而是借用了西洋觀點而創造出的「中國」。   ■ 現今熟悉的「東亞」是不證自明的概念嗎?   台灣是「東亞」的一份子嗎?   所謂「東亞」,以戰後日本普遍的定義來說,就是指圍繞著東海的日本、中國、朝鮮半島等歷史上共同擁有漢字文化、農耕文明的地區。但,這個熟悉的「東亞

」概念,真的是不證自明的嗎?是否有普遍認知的「東亞」形象存在?   至少朝鮮半島的人們,就對這個概念敬而遠之。他們長期警戒著這種以中國和日本為中心所形成的區域意識,認為這是否定朝鮮半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特質。故,朝鮮半島一般會使用「東北亞」這一用語。另外,在談到「東亞」地區合作時,為何總是只有日本、韓國與中國?為何同樣擁有開放的政治經濟的台灣總是不在考慮範圍內?每每在針對「東亞」而議論時,「筆者都會對今日擁有兩千三百萬人口、實現經濟、社會高度發展與民主化的台灣,感到一種難以清楚其定位的不協調感。」(作者語)   作者認為,台灣社會之所以難以納入「東亞」的輪廓中來談論,原因之一是台灣在歷史上所

持有的「邊陲」特性,或者稱之為文明「交叉點」特性。台灣,原本就處於馬來文化圈的「邊陲」,後來因漢人的移民,又增添了漢人社會「邊陲」的特性。到了近現代,它也是現代日本或美國影響力所能觸及的「邊陲」。不過,台灣人不只保持著這種「邊陲」特性,還反過來將它加以利用,使得台灣正如「交叉點」這個詞彙的含義般,交織了各式各樣的要素,發展成一個獨特的社會。   作者認為,上述問題都必須回溯到大清帝國的歷史──不屬於「東亞」的滿洲人建立了大清,並吞沒了漢人的領土,形成一個巨大的帝國。接著,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者雖然厭惡、否定滿洲人的支配,但仍以對自己有利的解釋方式,把滿州人建立起的帝國整體當作「中國史的範圍」、

「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因此才演變成這樣的結果。所以,以「東亞」的地區印象來討論「東亞」各種問題的方式,很可能存在著對歷史認知的不透澈。用以漢字文化為首的「中國文化」,假設各國間存有相似社會結構的「東亞」常識,無法真正認識具有多元地理、歷史發展條件的「東亞」與「中國文明」。   ■ 「萬里長城」、「天安門」所象徵的歷史真實是?「何謂中華?」是直至今日依然無法解決的大哉問!   現代中國最大的矛盾是什麼?改變觀看「中國」之眼!   清國的歷史,從在奉天(瀋陽)宣布建國以來,歷經充滿曲折轉變的兩百七十餘年後,畫下了句點。不過,在混亂與迷失之中丟給漢人知識分子「何謂中華」的大哉問,以及在巨大危機

中將其所創造的「傳統」與近代互相結合等,直至今日都持續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對於歷經十九世紀經世儒學薰陶後的官僚知識分子來說,清、中國、China三者相同的意象,早已通過「乾隆皇帝神聖版圖」的一體性,以及清國與西洋間的外交而不證自明。在帝國滅亡後,取而代之的便是「中華民族」的國民共同體概念。此一概念是為了填補現實與理想的嚴重差距所試圖創造出來的,具有「多民族性質的單一民族」的想法。然而,在這種認知架構的形成過程裡,蒙古人與西藏人並未參與其中。   不管是西藏問題、維吾爾族問題,還是近年摩擦愈來愈明顯的香港、台灣問題,都是中國單方面強調「中華」愛國主義的聲音所致。因此不得不說,中國的做法,

與大清在強盛時期的做法產生了愈來愈大的偏差。這樣的國家,實在難以稱之為大清的繼承者。   象徵「悠久、強大中國」的「萬里長城」,與象徵「權力、專制」的「天安門」,在經過清末期的混亂後依然聳立,並且意象更為強化。中國在這幾十年間走過的路,似乎可使我們更加確信,清末出現的各種課題中,除了逐漸達成物質上的滿足外,其餘各方面的問題,皆仍走在半路上。   對於清國,以及取代了清國的近代國民國家──中國,我們究竟該如何評價才正確?倘若這個充滿矛盾對立的近代東亞地域,今後真要成為一個互相合作的地區,我們又有什麼樣的途徑可走?這些文明史層面的課題,是一個新舊並陳的跨時空問題。   ===========

=========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台灣該如何正確理解清帝國?以及台灣身處今日「東亞」何種位置?都必須追溯「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這一主題,從中找到答案。   本書的啟示是:   從康熙征服台灣到光緒割讓台灣,是一段作為「內亞帝國」的大清據有台灣,及在近代國際關係體系中轉型為「近代東亞帝國」的大清放棄台灣的歷史。作者認為,如此跳出中華的羈絆,在內亞史和東亞史的框架下才能找到「台灣的定位」。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屬於日本講

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18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本書系由21卷構成,陸續出版中――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克服多次的滅絕後,「人類」興起、擴散出去的「文明」是?   作者: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偉大皇帝的帝國為何一代就破滅?重新探討希臘中心的希臘化時代觀。   作者:森谷公俊(帝京大學教授

)   03《斯基泰和匈奴.遊牧的文明》   在駿馬奔馳的草原上──探索希羅多德和司馬遷筆下騎馬遊牧民族的世界。   作者: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   04《通商國家迦太基》   腓尼基人建立,卻在布匿戰爭被羅馬埋葬的海上帝國。   作者: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從都市國家發展成大帝國,後因一神教的誕生而轉變的古代社會大劇。   作者:本村凌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唐」是漢民族的王朝嗎?粟特人的足跡和歐亞大陸中央的躍動。   作者: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  

 07《伊斯蘭帝國的聖戰》   一瞬之間創造出大帝國,全新的世界真理。從穆罕默德到現代。   作者: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   08《塞爾特的水脈》   在被羅馬和基督教襲捲之前。「夢幻之民」的文化遺跡。   作者: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   09《義大利海洋都市的精神》   漫步在威尼斯和阿瑪菲,在街上感受相融的「時間重疊」。   作者: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   10《蒙古帝國及其漫長後續》   為人類史帶來開創性的大帝國解體後,中亞發生了甚麼事?   作者: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繼承拜占庭帝國首都‧伊斯坦堡的「長壽巨象」的多

樣性。   作者: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從吳哥窟開始,託付給巨大遺跡的民族精神和世界觀。   作者: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任教授)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在西班牙支配下維持命脈的「印加」。原住民和征服者的共生和反叛。    作者: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從國民國家誕生到歐盟。製造世界秩序的「歐洲」之全貌。   作者: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在歐洲和亞洲間搖擺,廣大無邊的帝國和皇帝一族之光與闇。   作者:土肥恆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   16《東

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史上最初的股份公司,從誕生到消滅的兩百年。亞洲海域是世界中心。   作者: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空前的繁榮,是放手殖民地美國而帶來的。從物品和女性看世界帝國的盛衰。   作者: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滿洲人的光輝帝國。中國民族主義和西藏問題的起源。   作者: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透過日韓戰後形成的滿洲人脈,朴正熙和岸信介。質問東北亞的現在。   作者: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副教授)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

十世紀》   從萊特兄弟到九一一。在「戰爭世紀」勝出之超級大國的一百年。   作者: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   21《人類該何去何從?》   環境與人口、海洋與人類、宗教與社會,以及非洲的現狀。多面向的論述。   作者: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森本公誠(東大寺長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學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學名譽教授)、Ronald Toby(伊利諾大學教授)、福井憲彥、杉山正明、青柳正規、陣內秀信

當「社會」變為一門「知識」:近代中國社會學的形成及發展(1890-1949)

為了解決基泰 帝 景 租 屋的問題,作者韓承樺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究「社會學與社會」這組在「知識與概念」層面上相互關涉的命題,其如何於近代中國的歷史情境裡,逐漸形成一新知識論域的過程。論文究心於學人群體、機構與制度、學科知識與概念、政治文化四個面向。論文嘗試指出,以「形成群體」為核心概念,「社會」這門知識論域自晚清至民國的發展,勾勒出幾個相關的基本問題:群體的組成與結構、經濟利益分配、政治和法律秩序、線性進化歷史。這也分別體現於,社會學的制度規劃與學術機構建置、多元複雜的學人群體,以及知識實踐與生產的歷史現象;更與其時之政治文化環境,錯綜糾結。這段知識、學科與概念的歷史,具體而微地反映了,西方知識憑藉何種傳播方式流通,傳統中國又如何在轉型為現代

民族國家的進程裡,接納、內化並創制為符合中國脈絡的「社會學」。在這段歷史過程中出現的,就是一個內部充滿複數、異質「群體」,足以映顯當時歷史情境的「中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