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人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基隆人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VERSE編輯部寫的 在基隆:城、海、山與未來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基隆市] 最齊全的[人口遷移] 調查報告[時間: 1999~2019] - 痞客邦也說明:基隆 市共劃為仁愛區、中正區、信義區、中山區、安樂區、七堵區、暖暖區等7區, ... [基隆市] 最齊全的[人口遷移] 調查報告[時間: 1999~2019]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曾煥昇所指導 洪可凡的 基隆市國小教師海洋廢棄物認知與態度對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 (2020),提出基隆人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洋廢棄物、海洋教育、廢棄物推廣。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倪晶瑋所指導 林泰安的 「望」基隆–自立書店的轉型與新生 (2020),提出因為有 獨立書店、複合式營運、地方創生、體驗行銷、舊建築再利用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隆人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2009~2018年人口統計則補充:基隆 市. 388,321. 384,134. 379,927. 377,153. 374,914. 新竹市. 411,587. 415,344. 420,052. 425,071. 428,483. 新竹縣. 510,882. 513,015. 517,641. 523,993.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人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在基隆:城、海、山與未來

為了解決基隆人口的問題,作者VERSE編輯部 這樣論述:

一本最深度也最迷人的城市專書,重新創造地方書寫典範。 「在」基隆,用五感體會山與海的魅力。 「在」基隆,從歷史看一座城市的未來。 「在」基隆,打開你對城市的各種想像。     「曾經,我們這些非基隆人對這座城市的印象是模糊的。   廟口、和平島,海風與海鮮,是我們最有印象的事物。   直到這幾年,基隆重新在我們的眼前重新出現。     我們開始知道,這個地方的身世,其實就是一頁台灣四百年的故事:從大航海時代,到日本時代,乃至二二八,及 1949 年代的大遷徙,都在這裡留下了歷史的印記。     我們開始看見,基隆在這幾年進行了以文化先行的城市改造運動,不僅透過大歷史再造現場計畫讓城市的歷史

與記憶被以嶄新的方式認識,更邀請許多重要建築師來到基隆,建立關於新的城市想像。」──總編輯 張鐵志     提到基隆,你會先想到甚麼?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答案可能是「廟口」、「海」、「郵輪」還有「雨」。   那你知道基隆其實是一個丘陵地實際佔了 95% 面積的城市;又或是基隆其實早在遙遠的日治時代就已經有了「港都觀光」的概念。     基隆是一座神秘的城市。因此,編輯團隊從生活在城市的人的口中、從海的氣味裡、從山的懷抱裡,一步一步探索這座城市的故事。     從14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就已經開始書寫自己故事的基隆,歷經了許多次政權的轉移,因為不同原因,從不同地域與文化背景而來到基隆的人們,他們

依循著自身的經驗和地方產生連結,形成在這裡獨一無二的生命記憶,也讓這座長年因雨而灰濛濛的城市充滿許多色彩。     在這本書裡,你會從不同的時空,從不同的創作者的感受中,從長於基隆、遷至基隆、回到基隆的人們口中,聽見不同人群在過往發出的各種聲音,去認識一座城市,也認識一個基隆人逐漸長成屬於自己樣子的經過。     「基隆這座城市是神秘的,它的神秘在於,人們似乎總是先認識了港口,認識了食物,卻時常未見其山、其城與其人,對一個原鄉並非基隆的編輯而言,在《在基隆:城、海、山與未來》這本書中,我們試圖以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基隆,不敢說更宏觀,更多地只是想要滿足一個又一個曾接受基隆海景美食與人情餽贈的好奇心

——好奇這座山、海緊靠的城市是如何長出;好奇是什麼樣一段又一段的台灣史縮影,讓這座城市長成現在又古又現代的交錯市景;好奇是什麼樣的族群遷移衝突融合,反映在基隆一道又一道令人流連忘返的美味小吃;好奇每一位基隆人口中的故事,以及他們對自己土地的未來想望⋯⋯」──主編 劉玟苓   本書特色     ★由近期話題最高的VERSE雜誌總編輯張鐵志,找來今年以《掛號》獲得金鼎獎的劉玟苓擔任全書主編,招集了一群台灣年輕的創作者一同以不同的切角描繪基隆的輪廓   ★基隆市市長 林右昌 與前文化部部長 鄭麗君,對談城市的歷史與文化願景   ★舒國治、葉怡蘭、凌宗魁等跨世代名家書寫他們的基隆記憶。   ★台灣重要

建築師如王俊雄、邱文傑、梁豫漳、郭旭原及黃惠美介紹新的基隆。   ★一書兩冊以城市實景照與插畫風格照呈現基隆的在地和未來感,一次擁有兩種基隆意象

基隆人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基隆市國小教師海洋廢棄物認知與態度對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

為了解決基隆人口的問題,作者洪可凡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瞭解基隆市國小教師對於海洋廢棄物的基本認知、態度,以及融入在教學上的現況遇到的困難等,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和相關性,根據結果進行探討。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為主,抽取基隆市公立國小教師為施測樣本,以自編的「基隆市國小教師對海洋廢棄物認知與推廣意願調查問卷」作為資料蒐集的工具。根據問卷填答的結果,有效問卷有268 人,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描述性統計、皮爾森基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摘要如下:一、基隆市國小教師對海洋廢棄物認知表現尚可,但對於法規與相關細項規定不大熟悉。二、「年齡」、「是否參加過海洋保育或海洋廢棄物相關活動」及「是否參加過海洋保育

或海洋廢棄物相關研習或課程」會影響基隆市國小教師在海洋廢棄物相關認知上有顯著差異。三、基隆市國小教師對海洋廢棄物的態度呈現正向積極的態度;對於海洋廢棄物的態度與融入教學意願具有高度的認同並願意使用在教學現場上。四、「是否參加過海洋保育或海洋廢棄物相關活動」及「是否參加過海洋保育或海洋廢棄物相關研習或課程」會影響基隆市國小教師在海洋廢棄物相關態度上有顯著差異。五、基隆市國小教師對海洋廢棄物相關認知與態度達顯著水準,呈現正相關。六、教師將海洋廢棄物議題融入課程教學,占全部樣本的75%,取得相關專業知能方式以「透過電視、雜誌媒體得知」;教學教材來源上教師最常使用「影片」;教學方式中教師最常使用「利用

教學媒體,例如: 影片」;學校行政單位提供的支援中最多為「辦理校外教學,例如:淨灘活動」。基於上述結果對國小教師、學校行政單位和教育主管機關(單位)提出以下建議:國小教師應主動積極參與政府舉辦政策相關的研習課程;學校行政人員建議在課程安排上更貼近教師和學生實際需求做規劃;教育主管機關(單位)之建議加強海洋廢棄物政策的宣導及強制規定參與海洋教育時數。

「望」基隆–自立書店的轉型與新生

為了解決基隆人口的問題,作者林泰安 這樣論述:

本設計論文「望」基隆–自立書店的轉型與新生,針對在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的蓬勃發展下,造成地緣關係深厚的傳統書店逐漸沒落的問題。因此,選定與基隆歷史發展有著深厚關係的自立書店,在具有歷史價值的舊建築立面內,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角度切入,將地方故事、環境特色與閱讀體驗鏈結,以空間氛圍的營造,突顯傳統書店與地方共生的特質。設計前,透過文獻了解獨立書店的意涵及發展,在案例分析後,得出複合式書店的發展策略。接續進行自立書店主要客群、基地所在的商圈店種類型分析、實地勘查與訪談所得的資訊,探尋能與自立書店共構出加成效果的商業機能。再透過空間中「望」的主題,形塑出一連串的都市漫遊者體驗序列,豐富傳統書店的服務面

向,創造新的多元價值,使消費者感受與認識基隆的地方特色,進而成為地方創生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