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美展202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新媒體藝術碩士班 陳永賢所指導 黃翰柏的 錄像藝術與新媒體裝置《無以為界》系列作品創作論述 (2021),提出基隆美展202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空間、場域、錄像藝術、新媒體裝置藝術。

而第二篇論文明道大學 中華文化與傳播學系博士班 陳維德、陳欽忠所指導 張巽雅的 桃園書法發展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桃園書法、桃園詩社與書會、桃園碑碣匾聯、橫山書法藝術館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隆美展202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美展202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錄像藝術與新媒體裝置《無以為界》系列作品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基隆美展2022的問題,作者黃翰柏 這樣論述:

本創作論文以自身周遭地景觀察及對於地理誌的研究,運用藝術創作方式,試圖對人類在居住環境與文化地景做出提問,並關注於社會議題面向。《無以為界》系列作品包括〈遊蕩通道〉、〈連續的斷裂〉、〈消失的水平線〉、〈船岸渠道〉與〈碎裂的藍圖〉等子題作品,內容以城市地景與水域地景作為形象素材,創作媒材則以錄像藝術、新媒體裝置方式呈現,藉由創作實踐過程,重新反思城市空間、文化地景與人的關係。本創作研究方法乃透過文獻分析、質性研究、田野調查、創作實踐、展覽呈現與回饋意見等探討及分析,進行文化地景的歸納梳理。特別是對於地方、空間、場域等概念的重新詮釋,連結至整體的創作核心,試圖將文化地景之去疆界化、去中心化概念,

彰顯人類自我控制體系下邊界的游移狀態。創作研究發現,透過錄像藝術與新媒體裝置之媒材特性,對於臺灣文化地景重新詮釋,跳脫既有的框架、賦予在地視覺翻轉意涵,深具意義。整體而言,《無以為界》系列作品參加多次公開展覽並獲得獎項,包括:2018基隆市文化局「基隆美展」攝影與新媒體類第一名、2020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台南新藝獎」得主、2020國立臺灣美術館「藝術跨域創作案」、2021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源美展」攝影與錄像類第一名、2021文化部「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得主、正取等肯定,以及2022新苑藝術「無以為界—黃翰柏個展」。在此創作基礎下,希冀植基於錄像藝術與新媒體裝置創作研究

,未來將持續耕耘並嘗試更多元表現手法,深入研究文化地景之藝術創作領域。

桃園書法發展研究

為了解決基隆美展2022的問題,作者張巽雅 這樣論述:

清領以前,桃園為原住民的活動領域,至清乾隆以後,始有大量漢人開墾闢地,桃園一地才有所發展。日治時期引進西方教育制度,桃園地方詩社的成立、桃園書家肩負傳承文化的使命,為桃園地區的書法發展奠定基礎。戰後,桃園因鄰近首都臺北,交通的發達使得居住人口不斷遞增,也為各地書畫會和民間書法社團帶來更多的書法交流機會。2021年「橫山書法藝術館」正式開幕,為全國第一座由政府興建的書法藝術館,受到全國書法界的關注。桃園地區從荒蕪之地,歷經清領時期、日治時期、戰後時期,至今蛻變為書畫會蓬勃的地區,桃園的書法自古以來是如何發展的?又桃園古蹟廟宇之名家書跡呈現怎麼樣的風貌?至今尚無相關研究。  本論文以在桃

園活動之書家為研究對象,從地方志、文獻資料、報紙期刊和碑碣匾聯等史料中,蒐羅書家留下之墨跡作品及其它詩社、書畫會等書法交流活動,並以「時代」的歷史劃分為主軸,將桃園書法發展分作「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及「戰後至今」三個歷史時期。藉由田野調查、文獻分析、作品分析的研究方法,整理桃園書法發展之相關資料,全面且完善地建構桃園書法的發展史,並與鄰近縣市之書法發展比較,分析桃園書法發展的願景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