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加入北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塞爾維亞加入北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國城寫的 透視國家如何決斷?(《國家的決斷》與《美國的決斷》)【張國城老師限量簽名版】 和李邁先的 東歐諸國史(當代完備版)(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三民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國際政治研究所 楊三億所指導 楊坦璟的 強權競爭下的烏克蘭安全策略選擇 (2020),提出塞爾維亞加入北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烏克蘭、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安全策略、歐盟、俄羅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郭武平所指導 劉瑋婷的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及其對中俄關係之影響 (2017),提出因為有 絲綢之路經濟帶、歐亞經濟聯盟、「一帶」與「一盟」、區域經濟、中俄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塞爾維亞加入北約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塞爾維亞加入北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透視國家如何決斷?(《國家的決斷》與《美國的決斷》)【張國城老師限量簽名版】

為了解決塞爾維亞加入北約的問題,作者張國城 這樣論述:

透視國家行為,了解領導者決斷 政治學權威專家,張國城老師帶領你精準掌握全球局勢     【《國家的決斷》介紹】     一本為台灣人而寫的國際關係史,   凡欲瞭解台灣的命運與前途者不得不看。     ★從日本投降、聯合國創建、韓戰、越戰、中國改革開放,到經濟全球化,美國、蘇聯兩大超強的爭霸決定了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決定了台灣與中華民國的命運。     一九五〇年四月十四日,在柏林封鎖、捷克二月政變等一連串國際危機之後,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向總統杜魯門提交一份被列為絕對機密的「NSC-68號文件」,疾呼美國有道德責任捍衛自由社會的完整與活力,而「自由體制在任何地方的挫敗就是全面的挫敗」。連同四年

前指出蘇聯與美國不可能和平共處的「長電報」,這兩份文件奠定了美國對蘇聯與共產勢力的圍堵政策,確立隨後近半個世紀自由與極權兩大陣營對抗的世界格局。     日本投降前的一週,蘇聯藉口對日宣戰入侵中國東北、扶植中共,將建立中華民國的國民黨驅至台灣。正當杜魯門即將放棄蔣介石政權之際,韓戰爆發。為了阻止共產勢力在亞洲的擴張,美國捨棄了民族自決的原則,在台灣支持一個反共卻獨裁的政權。台灣、中華民國,兩者的命運從此意外地緊緊綁在一起,在美、蘇、中三國的合縱連橫中時而被籠絡、時而被拋棄,在波濤洶湧的大國角力中,一方面堅定地求生存,卻也屢屢錯失改善國際地位的良機,不得不在《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和約》、《中日

和約》與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中尋求法律定位的蛛絲馬跡,仰賴美援復甦、依靠融入國際貿易體系興起,面對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的風暴,在國家身分被否定的危機中藉由民主化與本土化來鞏固政權合法性;乘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迎向世界,卻又陷入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設下的「中國化」牢籠。我們國家的未來依然渺不可測。     ★台北醫學大學連續三年「傳習教師」榮譽得主,堅持質疑權威、對抗盲從的「雜魚講堂」主講的張國城教授,從現實不帶幻想的角度,以條約、數據、權力為本,為中華民民國的歷史與台灣的未來把脈。     《國家的決斷》作者張國城教授是知名的國防外交與軍事戰略專家。深諳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的他,主張「國家」的

能力、意圖與決斷是一切國際政治的根本。在本書中,他詳細分析從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投降、聯合國與北約的建立、自由與共產陣營的分裂對峙、核武問世、鐵幕降臨、韓戰、越戰,一直到蘇聯解體、美國獨霸、第三波民主化與經濟全球化席捲全球,在這當中國家的興衰起伏與權力的消長更迭。而最重要的是,對於國家地位不明、被排除於國際組織之外的台灣來說,我們的安全與福祉如何被發生在其他國家的戰場與外交會議中的事件所決定?這是這本書試圖解答的。     「以台灣的人口、經濟規模和所處位置,卻沒有辦法參與絕大多數的國際組織,且幾乎無法發展正常的國與國關係,被世界上九成以上的國家否認,這不是正常狀況。」但缺少國家身分對台灣究竟帶

來哪些傷害?我們對國際現實如何才能有清明的認識?政治領導人能否在需要捍衛國家利益時做出勇敢且前瞻的決斷?長期以來由於台灣遠離國際社會、對國際事務陌生而冷漠,我們常飽受缺乏「國際觀」之譏。《國家的決斷》從台灣人的視角出發,以台灣的利益為主體,屢屢剖析台灣如何在險惡的國際社會中走到今天,不僅彌補台灣人走向世界時的知識貧乏,更是思考台灣未來前途時必備的參考。     【《美國的決斷》介紹】     道德,是美國外交重要的原則。     以契約為本、以民主自由為重,   受三權分立約束,但重視軍事實力和集體安全。   美國的外交政策重視利益,   但也比任何國家更重視自由主義的理想。     從《中美

共同防禦條約》、美援保台,到近期台美關係升溫,   美國展現了「鐵肩擔道義」的決心。   但是,台灣準備好了嗎?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小羅斯福總統隨即宣戰,在艱苦作戰四年後徹底擊垮日本。資源貧瘠的日本為何膽敢挑戰廣土眾民、物產豐饒的美國?此前,儘管德國與日本已經分別在歐亞發動戰爭,但美國一則未建立龐大常備軍,二則孤立主義作祟,遲遲不投入戰爭。美國社會的偏安心態誘發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僥倖心理,誤以為日本只要能對珍珠港施加毀滅性打擊,就能癱瘓美國意志,逼其求和。     1945年,在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把美國對蘇聯的配合,視為因其民心厭戰而有的懦弱

退縮,遂以武力大肆擴張其共產勢力。二戰結束後,北韓金日成在蘇聯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建軍備戰。而在南方,美國遵守聯合國大會一一二號決議,逐步從南韓撤軍。同時,美國在中國放棄了對蔣介石的支持,更加鼓勵了金日成揮兵南下的野心。韓戰於是爆發。     在《美國的決斷》中,張國城老師以大量近代史來證明,20世紀幾場最重大的危機或戰爭,不但不是美國發動的,反而都是因為美國未勇於承擔起「世界警察」的角色,而讓野心狂徒有機可乘。     美國的「道德外交」除了展現在對抗暴力、尊重民主自決之外,更在於建立以契約為本的國際秩序。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主張反對秘密外交、限制軍備、維繫航海自由、消除貿易障礙、尊重殖民地人

民心聲,開啟了自由主義外交原則的先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為了不是發生在本國領土上的戰爭,犧牲子弟性命無數,戰後非但不取歐亞寸土,還以「馬歇爾計畫」大力資助歐洲的恢復,更陸續領導建立「聯合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作為促進各國平等對話、合作發展、確保集體安全的國際組織,締造了七十年的世界和平與繁榮。     《美國的決斷》以三部分向讀者介紹美國的外交思維與決策:從獨立建國到2020年的美國對外關係史;決定美國外交政策的機構與思想;以及美國與中國、台灣的外交史。張國城老師在書中將說明,美國獨特的建國歷程與精神,使其成為一個充滿自由主義之道德理想的國家,其外交政策受到民意與三權分立機制的監督制

衡,重視遵守契約與集體共識。但同時,美國也兼顧現實主義思維,厚植軍事實力,在戰爭中計畫以絕對優勢武力壓制對手,以求減少傷亡,並縮短戰爭。     無可諱言,美國的政策有其自私自利、荒腔走板的一面,這是因為如同任何民主國家,美國政府必須以國內選民的利益為首要考量,並常受限於決策者的智慧、人格與本位主義。然而,美國的作為亦經常遭到誤解與苛責,其貢獻則常被低估,或被視為理所當然。鑑於美國的地位,理解美國的決策思維是任何其他國家之所必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就因為成功爭取到美國參戰而贏得最後勝利。     時值美中衝突升高之際,台灣究竟應該如何評估美國的作為,成為所有國民心中的疑惑。《美國的決斷》

主張,美國不僅不是許多批評者口中窮兵黷武、欺負弱小的帝國,而是一個具備「鐵肩擔道義」之精神、願意續絕存亡、濟弱扶傾的世界警察。尤其,從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開始,雖然其後發生了中美斷交,但美國在軍事、外交與經濟上對台灣的援助,主要是出於道義責任,並無實質上的利益或必要。如何正確解讀美國的政策、掌握美國決策者的思維,進而爭取美國的支持與合作,將攸關台灣未來的安全與福祉。   聯合推薦     沈伯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林濁水(前立法委員)   張登及(台大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   許杏宜(台北律師公會中國大陸事務委員會主委)   郭

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陳凝觀(《年代向錢看》主持人)   蔡依橙(醫師╱「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鄭弘儀(資深媒體人)

強權競爭下的烏克蘭安全策略選擇

為了解決塞爾維亞加入北約的問題,作者楊坦璟 這樣論述:

烏克蘭歷史可追溯至公元9世紀,是近代俄國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因其東臨俄羅斯,西靠波蘭,南接黑海,身處於西方民主與俄羅斯共產地緣政治的交會點,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便成為歐、俄兩強兵家必爭之地。 歐俄雙方皆試圖利用經貿優惠政策、軍事武力及國家同盟等不同的手段來拉攏烏克蘭,但烏克蘭受到民生能源、人口組成及政治菁英遞嬗等因素影響,使得自1991年獨立以來,國家政策方向如同鐘擺般,不斷的在歐、俄兩強間擺盪,身為蘇聯解體後的歐洲第二大國家,烏克蘭原本有相當充裕的本錢加入世界列強,但在不斷的來回擺盪過程中,無形中便損耗了許多資源與能力,本文試圖從國家內部、外部因素及重大事件所造成的影響,進而探討出影

響烏克蘭安全策略選擇的因素,並藉由歷任總統執政的政治傾向,推敲出未來烏克蘭國家走向。

東歐諸國史(當代完備版)(上)

為了解決塞爾維亞加入北約的問題,作者李邁先 這樣論述:

  ★從東歐早期歷史,到冷戰時的情況,再到迎來巨變的民主化,本書給你最全面詳盡的東歐史★   ★從共產走向民主,從集權走向多元開放,且看鐵幕之下的東歐人民,如何奔向自由★     本書分上、下兩冊,共五編三十章,上冊介紹東歐諸國的早期歷史、十九世紀的東歐與戰間期的新東歐,下冊介紹現代東歐的形成,以及當代東歐變貌。     本書詳盡敘述東歐地理背景與民族分布,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巴爾幹國家的近代歷史,與兩次世界大戰前後各國之演變。書中述及東歐諸國自1944年相繼淪入「鐵幕」,由共產政權掌握近半世紀的歷程,以及1989年後各國陸續走向民主化的道路,尤其引人入勝。全書章節

一脈相承,敘述內容條理分明,定能幫助讀者掌握東歐諸國之發展脈絡。 作者簡介   李邁先(1917-2007)     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轉赴美國哈佛大學俄國研究所及華盛頓大學斯拉夫研究所從事史學研究。返臺後曾任教於臺灣大學歷史系、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政治大學東亞所,以及輔仁大學歷史系。主要著作:《俄國史》、《西洋現代史》、《東歐諸國史》;譯有《蘇俄的過去與現在》、《蘇俄遠東民族》、《東歐共產國家現況剖視》、《西洋近世史》。 增訂者簡介   洪茂雄(1940-2019)     1940年生於嘉義縣東石鄉圍潭村,1963年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世新大學前身)畢業

,1967-1968年間就讀德國閔斯特大學,1969-1979年間在慕尼黑大學主修東歐歷史、國際政治和漢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80年回國,歷任世新專校副教授、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員、第一所所長、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兼任教授等職。主要著作:《東歐變貌》、《戈巴契夫評傳》、《東歐國情分析與我國對外關係》、《南斯拉夫史》、《二十一世紀國際政治形勢解析》(主編)、《羅馬尼亞史》、《波蘭史》、《失序年代—紅色帝國的崩潰》等書。 增訂四版序 增訂版序 再版序 著者序   第一編東歐諸國的早期歷史 第一章東歐的地理背景與民族分布 第二章波蘭

由建國到瓜分(840-1795) 第三章十八世紀以前的捷克斯洛伐克 第四章十八世紀以前的匈牙利 第五章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東南歐 第六章十九世紀以前的羅馬尼亞 第七章十九世紀以前的保加利亞 第八章十九世紀以前的南斯拉夫 第九章阿爾巴尼亞的獨立 第十章希臘的復興與獨立   第二編十九世紀的東歐 第十一章東歐的民族主義 第十二章波蘭的復國(1800-1918) 第十三章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建立(1800-1918) 第十四章匈牙利的民族獨立運動   第三編戰間期的新東歐(1918-1939) 第十五章戰間期的波蘭 第十六章戰間期的捷

克 第十七章戰間期的匈牙利 第十八章戰間期的巴爾幹各國 增訂四版序     李邁先教授這部《東歐諸國史》,自1989 年出版,其後1990 年再版,加列第二十九章「東歐共產政權的瓦解」;2002 年三版增訂第三十章「後共產主義時期東歐國家發展情勢」。由於這十多年東歐諸國政經情勢變化頗大,相關資料有進一步補充的必要,始能符合讀者市場的需求,並盡一份出版界求新求實的職責。     2002 年增訂出版迄至2012 年,屈指一算剛好滿十週年。過去十年間,這些由共黨極權專制的國家演變而來的新興民主政體,又有一些對其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其中最引人矚目者:     第

一,絕大多數東歐國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聯盟,成為歐洲大家庭的成員。這些原始華沙公約組織和經互會一員,均能按照北約和歐盟所提供的加盟程序,如前者,建立和平夥伴關係;後者,依循哥本哈根決議和歐洲協定的規範,使北約和歐盟東擴成為事實,來填補華約和經互會所留下的真空。     第二,完善憲法體制。東歐諸國在1989 年和平演變之後,均頒布新憲法,拋棄史達林模式憲法,改採西歐三權分立的憲政體制。隨後雖做小幅度的修憲,但不影響民主法治的運作。其中較引人關注的焦點有:匈牙利一部新憲法《基本法》,辛苦等了二十載始告誕生;克洛琪亞修憲,將原本實行的半總統制改為內閣制;羅馬尼亞總統和國會之間的衝突

,使公投成為保衛總統職權的手段。凡此種種都予人印象深刻。     第三,南斯拉夫二度分裂,使南斯拉夫這個名詞正式走入歷史。由狄托所創建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於1992 年正式分裂,一分為五。2006 年5 月黑山獨立公投通過;2008 年2 月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脫離塞爾維亞,並獲國際法庭宣判其獨立行為並未違反國際法,終於使東西方冷戰時期曾是不結盟運動要角的南斯拉夫面目全非,一分為七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第四,最後尚值得一提者,為1940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數千波蘭軍官在卡廷森林遭集體屠殺。這個恐怖事件,莫斯科當局言之鑿鑿,指係納粹所為。直到波蘭非共化後,這件歷史

懸案才逐漸公開。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2010 年4 月,波蘭政府為紀念卡廷森林事件七十週年,由總統卡欽斯基率文武百官近百人搭上專機親赴現場憑弔,卻因為天候不佳,座機不幸罹難,使歐洲社會大為震驚,痛失波蘭新一代領導人。另外最令人訝異者,是組織嚴密、無孔不入的KGB,竟然還保存卡廷森林大屠殺事件的機密檔案,不但未將之銷毀,而且還把相關主要文件交還波蘭政府保管。卡廷森林慘案始末已搬上銀幕「愛在波蘭戰火時」,劇情可歌可泣,扣人心弦。正因為卡廷森林事件史實廣為流傳,故未在增訂版多所著墨。     本書第三十章論述後共產主義時期東歐國家發展情勢,基本上以憲政體制的選擇、國會政黨生態之消長、經濟改革

及其發展、融入歐洲社會前景等面向作為觀察指標,一來較容易掌握東歐諸國發展的脈動,二來可藉此比較這些前社會主義國家民主化以來的共同特徵及其差異性。總之,東歐研究素材極為豐富,本書正可提供國人作為認識東歐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   洪茂雄謹識 2012 年9 月7 日於 臺北萬隆寓所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及其對中俄關係之影響

為了解決塞爾維亞加入北約的問題,作者劉瑋婷 這樣論述:

本文目的主在探討同屬歐亞地區的中、俄兩大國,分別主導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兩大戰略,如何走向對接合作,且在此之下,對雙邊關係帶來何種影響。本文透過「地緣政治」及「歷史」等方面研究途徑,發現促成中俄「一帶」與「一盟」兩大戰略對接合作之關鍵因素,均包含地緣政治風險及區域經濟合作考量。在國際情勢上雙方同樣面臨美國及西方國家的戰略壓迫,為確保自身大國地位的影響力,需要相互協作;在各自訴求上「一帶」與「一盟」發展需求互補、利益目標一致,透過中國積極的溝通,使俄羅斯對「一帶」與「一盟」對接的態度從質疑、理解走向合作。中俄雙邊關係在「一帶」與「一盟」對接合作的加持下,不僅有助進一步深化中俄

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同時帶動中俄雙邊經貿成長。倘若「一帶」、「一盟」對接關係持續穩定發展,未來將創造歐亞經濟新秩序及地緣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