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 軍事小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外國 軍事小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lliotAckerman寫的 2034全面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實戰小說】:美軍NATO歐盟統帥揭密預警 #台灣人必讀! 和李艷麗的 晚清日語小說譯介研究(1898-1911)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野人 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文學系 顏健富所指導 朱芯儀的 《晚清「戰爭敘事」研究──譯介、圖像、新小說》 (2020),提出外國 軍事小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晚清、戰爭敘事、譯介、圖像、新小說。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外國 軍事小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34全面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實戰小說】:美軍NATO歐盟統帥揭密預警 #台灣人必讀!

為了解決外國 軍事小說的問題,作者ElliotAckerman 這樣論述:

一場動用網路駭客、人工智慧、太空軍事衛星 與量子計算的世界大戰! 台灣人必讀的預警小說! ──★納入白宮情報&美軍兵棋推演★──   ★ 美軍上將示警,世界大戰恐提早「2024或2026」!   ★ 兩位作者皆具實戰指揮經驗,曾參與美中戰爭兵棋推演!   ★「台灣主權問題」成為小說中第三次世界大戰開端之一   ★ 售出美、日、法、比、葡、匈、希、義等12國版權,Amazon超過7,000名讀者熱烈評價   ★ 本書為世界大戰系列三部曲之一,另兩本為《2054》《2074》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暢銷小說   南海開戰、中共攻台、AI

駭客一秒癱瘓美國、俄國伊朗印度混戰……   這根本不是小說,   而是「新型態戰爭」實況上演!   南海,2034/3/12,14:58(格林威治時間+8)   美軍阿利.伯克級艦隊巡邏時,發現一艘中國漁船失火,不僅未發出求救訊號,還抵死抗拒救援…   伊朗,2034/3/12,13:47(格林威治時間+4:30)   美軍F-35戰機飛行員潛入伊朗領空,飛機卻自行偏離航道,即使關掉自動駕駛也沒用,油門、方向舵都失靈,就連彈射椅也失控了…   這天結束時,伯克級艦隊遭中國擊沉,F-35飛行員遭伊朗俘虜,美國白宮所有通訊全遭竊聽。中國動用「新型態」科技武器的挑釁舉動,原本有機會和平解決,然

而…美中兩國做出了致命誤判,狡猾的俄國和伊朗想趁亂撈點好處,印度則被迫參與戰爭,向來被當作棋子的台灣,會成為棄子嗎?   本書是美軍將領根據真實兵棋推演情報所寫,作者期待這部作品能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疫苗之書」,警醒世人思考:這是我們要的未來嗎?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什麼武器來打,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會用石頭和木棍。」──愛因斯坦   「這是我讀過的戰爭小說中,最專業的一本。」──范疇|作家、知名評論家 本書特色   1. 作者具備實戰經驗,曾參與美中戰爭兵棋推演   史塔萊迪曾擔任北約(NATO)歐洲盟軍最高統帥、親自指揮航空母艦打擊群,非常熟知美國的地緣戰略風險。

阿克曼則於2012~2013年擔任歐巴馬政府白宮學者,曾參與美中戰爭兵棋推演。兩位作者的生平經歷,大大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2. 巧妙整合虛實人物,海戰X空戰X電子戰X局部核戰,輪番上演!   小說融合了真實事件與虛構情節,作者必須不斷因應時事來修改故事細節,例如:Covid-19新冠疫情爆發、美國以無人機暗殺伊朗軍事指揮官蘇萊曼尼,都導致作者多次更動小說設計。而作者筆下的各式武器,背後也皆有真實依據。   3. 年份設定引發美國軍方、媒體的激烈爭論   小說原本設定在2050年,但寫作過程中,中美關係不斷惡化,因此開戰日期不斷推前到2034年。出版後,美國前國防部長和不少美國

軍官甚至認為,中美在2024年或2026年就會開打。作者也坦言:「我們認為戰爭可能會在更短時間內爆發,而我們寫作的目的就是要竭盡全力避免下一次世界大戰。」   4. 警示中美台關係未來走向   作者透過小說,回答了至今困擾許多讀者的問題:   #美國設定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動武紅線」有哪些?   #中共犯台,美國會出兵嗎?   #什麼是「新型態」戰爭?中國的人工智慧、網路攻擊、軍事衛星能力,有可能超越美國嗎?   #美國政府內的主戰派,如何導致外交調解失敗?   #戰爭結束後,誰將成為地緣政治新霸主? 戰鬥推薦   ★Cheap  | 歷史Youtuber   ★朱宥勳 | 作家   ★沈

旭暉 | 中山大學政治所副教授   ★沈伯洋 | 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沈榮欽 | 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吳宗翰 | 國防安全研究院網安所助理研究員   ★吳承羲 | 醫師、網路作家「東村誠醫師的診療室」   ★汪 浩 | 國際政治經濟評論家   ★施孝瑋 | 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   ★洪瑞閔 | 國防安全研究院資源所助理研究員   ★范 疇 | 作家、知名評論家   ★陳方隅 | 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陳凝觀 | 壹電視「年代向錢看」主持人   ★張國立 | 作家   ★張國城 | 北醫大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   ★張 誠 | 前雄三飛彈

總工程師   ★張鎮宏 | 轉角國際udn Global主編   ★莊德仁 | 建中歷史科教師、師大歷史所博士   ★黃介正 | 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黃益中 | 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顏擇雅 | 作家 好評推薦   ◆讀者戰慄推薦──我讀到不可自拔   「這本書就像個陷阱,我愈想抽離,愈是讀得不可自拔。」──Sgt Fletcher(Amazon讀者五星好評)   「不像虛構小說,反而像真實故事……我甚至在《紐約時報》一篇文章中,讀到小說裡使用的科技武器,這一切讓我感到不寒而慄。」──Ken Howard(Amazon讀者五星好評)   ◆軍方傾力推薦──美國

應極力避免小說中警告的戰略錯誤   「本書警醒我們:中美兩國可能失控、急轉而下,甚至2034年以前就爆發戰爭。我希望《2034》永遠不會成真。」──Robert M. Gates(2006~2011年美國國防部長)   「令人不寒而慄,小說呈現了一系列戰略估計錯誤,導致了最壞後果。絕對是發人深省的警示之作。」──Jim Mattis(2017~2019年美國國防部長、海軍陸戰隊退役上將)   ◆媒體讚嘆好評──各國領導人必讀之作   「這部引人入勝的驚悚小說,應該是所有國家領導人的必讀之作,特別應該翻譯至中國出版。」──《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文筆天然渾成,

讓人讀得驚心動魄、心跳加速、血脈賁張、冷汗直冒,卻不忍釋手……結局既感傷又激情,令人久久無法平復。兩位作者的搭檔,天衣無縫且不同凡響。」──Joshua Huminski,《Diplomatic Courier》   「希望書裡撰寫的未來,永遠不會實現。」──知名科技雜誌《Wired》   「情節力道萬鈞,扣人心弦。鉅細靡遺描繪故事情節,又自始至終保持全書戲劇張力,相當不簡單!」──《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節奏緊湊、讓人回味無窮、非常值得一讀的未來小說……對美國總統與國家安全官員而言,這本書敲響了一記警鐘。」──《國會山報》(The Hill)

  「絕無冷場的好書,作者意在警告世界:我們隨身攜帶的手機與任何電子裝置,都極容易被敵人用來對付我們自己。」──《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發人深省……作者描繪的場景,讓人想到最近要求美國增加印太地區軍力的呼聲,讀來倍感動人。」──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戰略家雜誌》(The Strategist)

《晚清「戰爭敘事」研究──譯介、圖像、新小說》

為了解決外國 軍事小說的問題,作者朱芯儀 這樣論述:

本文聚焦中國晚清「新小說」之「戰爭敘事」,挖掘學界經常忽略的晚清戰爭議題,嘗試跨語言、跨文類的研究方式,觀察譯介軌跡、新式文學典範。以往學界觀察近代「戰爭」,大多研究歷史事實、史觀脈絡、社會意義與文化象徵。學者們關注的「戰爭」也幾乎落於現代以降,探查「戰爭」於現代文學的隱喻。然而,晚清的「戰爭」,非同以往,破除傳統「天下觀」之侷限,開啟嶄新的世界觀。故筆者認為,欲追溯「戰爭敘事」的近代起源,必須回到屢戰屢敗的晚清。「晚清」於中國文學長河中,不僅承先,更是啟後。晚清「戰爭敘事」乃體現中國近代困境、需求、爭逐與融合的重要切入點。若將晚清文學放入「世界」文學的脈絡中,則更能凸顯其擺盪於東/西、新/

舊的焦慮和掙扎。清末時期,梁啟超等人登高一呼,企圖改革詩界、小說界。此後「新小說」成為報刊雜誌中的佼佼者,背負啟蒙革新、傳遞新知、出版商業等使命。於此同時,晚清大量派遣留學生,至外國學習西學,翻譯重要哲思學說,譯介域外文學。域外小說傳入中國後,一時間洛陽紙貴,並具體影響近現代文學的發展。本文藉由觀察原著作者/小說至譯者的日/中譯本,與中國作者吸收譯介文學後所創作的「在地化」小說,梳理其中千絲萬縷的互動軌跡,顯露清末多元豐盈的文學風景。本文焦點不在翻譯文字的比對替代或翻譯符碼的轉換,乃憑藉譯介活動,關注晚清文化、思潮、出版、譯/作者間所形成的「文學場域」(Field)。「戰爭」與「戰爭敘事」所帶

來的問題/回應,足以代表晚清當時的時代轉折、文學轉向。尤其是近代「新小說」與侷限史實框架的「演義體」、歷史小說不同,開拓了更為積極、自由的創作方式,表達新的書寫典範和意識形態。此外,「圖像」早於小說敘事之前,便已在畫報上勾勒近代「戰爭」的樣貌。「圖像」不同於「文字」載體,彌補了文字敘事之缺漏,補充了近代「戰爭」的不同面向。所以,本文將蒐羅晚清軍事、戰爭的「新小說」和「畫報」,透過詳細的文本分析,鉤沉文本譯介行旅之後,衍生的書寫樣態。盡陳近代「戰爭敘事」的特殊性,包含:世界觀驟變之焦慮、世代交替的危機、軍事強化之需求、愛國精神的構築、性別改革之框架和身體/國體/文體的隱喻等。近代中國「戰爭」究竟

自何處來?觀察近代報刊的「戰爭敘事」,顯而易見地中國戰爭主要從「遠方」來。不僅如此,經過譯介、出版的域外戰爭、軍事小說又占據多數。俄國、法國、英國、義國等歐美國家先於中國經歷現代化,創作了相關文學著作。晚清秉持「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立場,大幅譯介域外文學,不只從歐美譯介小說,也自日本譯介小說。此外,日本扮演西方與中國「譯介」的中繼站,許多作品由原文先轉譯為日文,再從日文譯介為中文。日本「明治維新」經驗、「武士道」精神、「尚武精神」遂一一來到中國。「戰爭」凸顯了保家衛國的責任及世代傳承的焦慮,期盼中國「少年化」的欲望,使「成長」與「從軍」畫上等式。時人盼望少年能夠離開家庭、學校與情人,投身戰場。

自日本傳來的「武士道」精神到了中國,加入濃厚「犧牲」、「祈戰死」的色彩,灌輸小說讀者為國犧牲的觀念,甚至成為「宣傳」從軍的「廣告」。小說除卻輸入愛國精神外,硬體軍備設施也是重點之一,於是出現各種飛天入海的戰爭形式與戰爭武器。作家們幻想陸戰、海戰、空戰的景況,勾勒「未來中國」擁有軍艦、大砲甚至生化武器,在「未來之戰」大敗諸國,重新成為「世界」主宰。看似天馬行空、創意十足的小說,卻一再地暴露現實中的無奈,知識分子、報人對國族衰亡的焦慮和擔憂。晚清「救國保種」的焦慮不只影響了男性,女性更處在「改革」的風尖浪口。國家存亡之際,女性是慈愛的母親、是賢慧的妻子、是孝順的女兒,是照料傷兵的看護,還是上場殺敵

的女兵,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易裝」、「變身」。晚清報刊一系列「女軍人」傳記,一方面從內部爬梳中國歷史,挖掘花木蘭、梁紅玉、秦良玉的事蹟,豎立「女軍人」典範;一方面向外援引,從日本、法國譯介女軍的故事、聖女貞德傳記,逐步將女性納入國族需求中。女性「易裝」成「女學生」、「女軍人」雖迎合國家利益,也藉機獲得性別鬆動的契機,浮出歷史表面。清末一連串「宣戰」、「迎戰」聲浪下,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小說《伐林》譯介至中國為《枕戈記》。該小說是彼時鮮見「反思戰爭」的作品,筆觸深刻、敘事細膩。故事運用大量的人物對話,反省戰爭的殘酷無情,征人消耗生命時光,前途茫茫又命在旦夕。縱使,該類型的作品為數不多,卻在晚清戰爭敘

事中留下珍貴的印記,超越同時期文學的高度。最後,《點石齋畫報》首刊報導了「中法戰爭」,其「圖像」顯現了戰亂時代裡被「武化」、被「規訓」的各類身體。畫師憑著中國傳統的繪畫筆法和技巧,繪製戰場上各種扭曲、殘破、血腥的屍身,呈現統一、量化的近代軍隊「群體」。爾後,因中法戰爭而延伸爆發的「甲申政變」,涉及中、日、朝三國勢力爭逐。《點石齋畫報》特別設置「朝鮮亂略」專刊報導事件始末,綜合圖像、文字與歷史紀錄的文體方式,發揮針貶「春秋」之能,展現「繡像小說」之趣,反映近代「文體」、「身體」、「國體」的複雜交錯。本文尋覓諸多晚清小說、圖像,研究其譯介軌跡和敘事樣態,於古/今、東/西、新/舊互涉中成就戰爭敘事典

範,多姿多彩,嶄露新聲。

晚清日語小說譯介研究(1898-1911)

為了解決外國 軍事小說的問題,作者李艷麗 這樣論述:

講述了晚清小說發達。其中,「日語小說」不僅將日本的小說帶入了中國。還將經過日語翻譯的其他國家的諸多作品引進中國。對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發展與社會文化 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晚清日語小說譯介研究(1898-1911)》聚焦於1898—1911年這一時間段,對晚清翻譯小說做一初步的探討。梳理了日語小 說書目,輔以日本方面的資料,對小說模式、作者、譯者、文學文藝思潮進行辨析,以「從周邊看中國」的視角重新審視晚清小說。李艷麗,上海人。先后就讀於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復旦大學外語系,2002年起就讀於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業,獲學術碩士及學術博士學位。2005—2008年

被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聘為特別研究員。現供職於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明治時期文學、晚清小說、比較文學,近年來亦涉足國際文化大都市研究,在國內外發表論文多篇。譯有《琉球見聞錄(廢藩事件)》(商務印書館待出)、《林紓冤案集錄》(商務印書館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