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墩美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大墩美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寫的 紅塵清曠:謝榮恩書畫篆刻集 和張麗君,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的 動心.用情:張麗君水彩創作展/ 藝術薪火相傳—第11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6屆大墩美展複審原作收件中市文化局採高規格防疫也說明:台中市大墩美展已連續舉辦26年,今年雖受疫情影響,仍收到來自25個國家總計1507件作品,創下近年最高的收...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和台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所出版 。

明道大學 中華文化與傳播學系博士班 陳維德、陳欽忠所指導 張巽雅的 桃園書法發展研究 (2021),提出大墩美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桃園書法、桃園詩社與書會、桃園碑碣匾聯、橫山書法藝術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研究所 何明泉所指導 游博文的 台灣壺藝文化識別設計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文化識別、設計策略、陶藝、茶壺、行動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墩美展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中市第26 屆大墩美展得獎名單揭曉! - 奧丁丁新聞OwlNews則補充:【今傳媒/記者黃秀卿報導】全球COVID-19疫情嚴峻,但推動藝術不能停歇,「臺中市第26屆大墩美展」於7月5[…]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墩美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紅塵清曠:謝榮恩書畫篆刻集

為了解決大墩美展的問題,作者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 這樣論述:

  謝榮恩曾獲中山文藝奬,並是大墩美展書法類及篆刻類的大墩獎得主,此次展出「紅塵清曠-謝榮恩書畫篆刻展」,向臺中地區愛好藝文人士展示他多年來的創作成果及出版專輯。

大墩美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助理主持人:翁穎孜、楊舒安(政戰學院新聞系學生)
     
本集主題:作折枝ㄧ無語 / 林昱樺 個展
     
訪問藝術家: 林昱樺
  
創作論述:
  我以傳統水墨花卉的角度出發,解構傳統花卉元素並置入多元媒材,意圖使傳統水墨花卉更具有當代語彙且延續其特質。「作折枝-無語」主要探討關於社會族群的游離、人階段性的轉移等伴隨而來的脫離感;以「懸吊折枝」的形式呈現是我對傳統與當代來回對話的印證之一,亦是藉此隱喻性的圖像敘述對脫離的各種想像。 「一連串的生活碎片造就此刻的我,即使是混亂的又有何妨,它終究會歸於平靜。」
    
藝術家簡介:林昱樺
學歷 :
2013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 水墨組碩士班就讀中
  
展覽經歷:
2012 府城美展 台南
2013 大墩美展 台中
2013 長榮大學美術系畢業展 馫煽色 台南、高雄
2014 台南大學碩士班評圖展 共宴 台南
2014 中部美展 台中
2014 高雄藝博 高雄
2014 新語彙 五人聯展 台南
2015 口嗔記事 三人聯展 台南
2017 破殼計畫 六人聯展 台南
  
獲獎 :
2012 府城美展 東方媒材類 入選
2013 大墩美展 墨彩類 優選
2014 中部美展 膠彩類 第二名
2018 全國美展 膠彩部 入選

桃園書法發展研究

為了解決大墩美展的問題,作者張巽雅 這樣論述:

清領以前,桃園為原住民的活動領域,至清乾隆以後,始有大量漢人開墾闢地,桃園一地才有所發展。日治時期引進西方教育制度,桃園地方詩社的成立、桃園書家肩負傳承文化的使命,為桃園地區的書法發展奠定基礎。戰後,桃園因鄰近首都臺北,交通的發達使得居住人口不斷遞增,也為各地書畫會和民間書法社團帶來更多的書法交流機會。2021年「橫山書法藝術館」正式開幕,為全國第一座由政府興建的書法藝術館,受到全國書法界的關注。桃園地區從荒蕪之地,歷經清領時期、日治時期、戰後時期,至今蛻變為書畫會蓬勃的地區,桃園的書法自古以來是如何發展的?又桃園古蹟廟宇之名家書跡呈現怎麼樣的風貌?至今尚無相關研究。  本論文以在桃

園活動之書家為研究對象,從地方志、文獻資料、報紙期刊和碑碣匾聯等史料中,蒐羅書家留下之墨跡作品及其它詩社、書畫會等書法交流活動,並以「時代」的歷史劃分為主軸,將桃園書法發展分作「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及「戰後至今」三個歷史時期。藉由田野調查、文獻分析、作品分析的研究方法,整理桃園書法發展之相關資料,全面且完善地建構桃園書法的發展史,並與鄰近縣市之書法發展比較,分析桃園書法發展的願景與展望。

動心.用情:張麗君水彩創作展/ 藝術薪火相傳—第11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

為了解決大墩美展的問題,作者張麗君,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 這樣論述:

  水彩畫家張麗君老師,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班,曾榮獲臺陽美展、大墩美展、桃城美展、玉山美展入選、中部美展優選等殊榮,今年度入選第11屆臺中市美術家接力展,同時也是張麗君老師人生第一次個展,於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展出與大眾分享創作的感動。     作品是藝術家情感、思想與精神的反映,由於喜歡色彩在紙上渲染,奔放不羈、無法預知的驚艷感,張麗君老師選擇以水彩作為創作媒介,以寫實筆法表現景物及光影的絢麗多變。自然光影、人文景觀、城市速寫…,皆為彩筆下的創作靈感。     張麗君老師擅長從日常生活中取材,透過水彩豐富的色調及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令人感動的畫面,並頌讚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美。

台灣壺藝文化識別設計之研究

為了解決大墩美展的問題,作者游博文 這樣論述:

二十一世紀全球新經濟型態,已轉變成以創新為主的知識經濟時代,「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的政策浪潮,已然影響到各國的文化發展。隨著交通的便捷及需求的擴大,國際間文化產品的貿易量快速擴張,文化服務的品質也不斷的提昇。國際村的儼然成形,不但未走向「同化」的趨勢,反而使「多元文化」與「強調在地文化」更受尊重,走向「全球化就是在地化,在地化也就是全球化」的風潮。因此,在臺灣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同時,建立臺灣的「文化識別」已是當務之急,唯有先了解本身的在地性文化背景及文化特質,才有辦法對內凝聚共識、對外凸顯精神本質,以設計開發出具全球視野的在地性文化識別產品。本研究針對臺灣本土所衍生出具文化意象的壺藝

設計加以考量,先藉由「診斷式行動研究」導出臺灣壺藝發展的問題意識,再以「參與式行動研究」、「納入行動研究」為實踐導向,架構臺灣壺藝文化識別研究之主體,形成探索性研究、敘述性研究與解釋性研究之內容論述。再從研究發現中分析、詮釋、驗證「臺灣壺文化識別特徵要素」並展開設計實踐。本研究針對臺灣壺藝之群體識別模式,提出了文化識別建構「取徑模式」。個人識別模式方面,主張聚焦於茶壺之「功能性創新」,並以導入文化識別前提,進行設計實踐。本研究除提出臺灣壺藝文化識別理論外,更實際參與了文化識別形塑策略之運作與推展,並觀察理論與實務運作之差異,針對遭遇到的問題進行反省及修正,最後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希望藉由本研究

之探討,能提供文化界、工藝界及設計相關人士,做為建構臺灣文化識別之參考方法與實踐導向,也期望對後續研究能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