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社大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大安社大電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晨彥寫的 神奇543操盤法:從破產2次到千萬之路 和瞿筱葳的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精緻書盒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經典雜誌 12月號 2018 第245期 - 第 9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安和,光復,信義,大安,南門門市台北大葉高島屋百貨二樓,新光三越 A8 館二樓台北 ... 弄 4 號 7 樓電話: ( 02 ) 2913-3656 巨行服飾設計有限公司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經濟日報 和啟動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 林振春、張德永所指導 劉以慧的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之研究 (2011),提出大安社大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信任、網絡、規範、社區大學、社會資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顧慕晴所指導 程盈迪的 台北市社區大學評鑑機制之初探 (2009),提出因為有 社區大學、評鑑機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安社大電話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安社大, Taipei (2023)則補充:http://www.daancc.tw 社區大學是社會運動、非營利組織式的學習型機構,本校以六大辦學理念經營社區大學及方針就是希望作到社區關懷及家庭共學的理想,尤其每個人自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安社大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神奇543操盤法:從破產2次到千萬之路

為了解決大安社大電話的問題,作者謝晨彥 這樣論述:

神奇543操盤法是波動市場最佳投資策略!   林書豪颳起一股Linsanity的旋風,大家都只看到他在球場上風光的一面,卻忽略了他每天重複做的紮實訓練。每個參加林書豪訓練營的新手都想學他迷人的傳球手法,卻少人認真了解,得分背後辛苦練習的故事。   投資理財的訓練與少林武功一樣,著重的是基本功夫,馬步紮不紮實,將會影響出拳的力量,以及對戰獲勝的機率。   從《神奇543選股法》到《神奇543操盤法》──5大投資心法、4大分析法門及3大交易口訣,是社大名師謝晨彥十多年來在投資實務上所淬煉最紮實的領悟。如何妥善安排一天的操盤時間?如何看盤觀盤?如何詳加記錄每日數據?如何善用盤後資訊解讀市場動態?

謝老師獨創的五力雷達分析如何看出法人想法?都是為了提高獲利、每天要練的基本功。   學會神奇543操盤法,應用在股票、期貨、選擇權或任何市場,勢必能長期穩健累積財富,成為投資贏家! 本書特色   ★ 學會神奇543操盤法,讓你輕鬆戰勝大盤:暨暢銷書《神奇543選股法:懂線圖照樣賺》,作者再度推出進化版!作者在實務上經驗豐富,在學術研究上亦下足苦工,這本書著重在理論如何落實於實際操作,淬鍊自十幾年的實戰經驗,加上實務派大師的教導,及融合在學術領域包含產業經濟以及財務金融方面的訓練,自創出一套「543操盤全攻略心法」──5大投資心法、4大分析法門、3大交易口訣。   ★ 獨家「操盤人日誌」實務解祕

:市面上關於技術面、選股面、技術面、財務分析的好書很多,但少有在實務面上教讀者如何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看盤觀盤及練好基本功的書,《神奇543操盤法》告訴讀者如何看盤,盤後要做什麼檢討和統計,如何透過記錄交易日誌,讓讀者在交易實務面更得心應手。   ★ 從破產2次到賺進千萬:35歲前作者因為投資交易錯誤,歷經兩次瀕臨破產的人生困境,甚至罹患憂鬱症。第二次把負債還清後,對投資理財有了新體悟:理財就像跑馬拉松。把投資的節奏放慢,先慢後快,在關鍵階段加碼,靠著長期穩健累積財富,成為投資贏家   ★ 創業當老闆,「五盤」step by step讓你成為快樂的操盤人:在本書中作者分享操盤經驗,特別以「操盤

人的一天」製作圖表,教讀者如何妥善安排一天的操盤時間,從盤前、早盤、中盤、晚盤、盤後的投資執行出發,一步步帶領讀者照著自己的邏輯腳步,踏上操盤之路,按表操課並領悟到投資操作的獲利之道。內含操盤人日誌和市場診斷表,帶領讀者學習實際操盤演練,C/P值破表。   ★ 財經媒體熱門邀訪對象,社區大學超級名師:由於獨到投資眼光深獲投資人喜愛,曾受邀《今周刊》第819及840期封面人物專訪、鄭弘儀主持幸福來敲門節目專訪、陳鳳馨財經起床號連線、非凡錢線百分百解盤、《非凡商業周刊》和《理財周刊》專欄作家、東森新聞台夢想街57號第99號來賓。在社區大學開課期間,班班爆滿,人數多到必須借用體育館場地才能上課,聽過

演講者更是上萬人。   ★ 隨書附贈:謝晨彥老師價值4000元課程影片DVD、XQ全球贏家價值10000元試用序號 作者簡介 謝晨彥   國立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擁有紮實的投資理論基礎,以及近15年的金融操作實務,是國內投資界知名的操盤手。目前擔任致理豐彥財經學苑創辦人暨首席講師、台北市中山∕萬華∕大安∕士林社區大學超級名師、Amoney財經e周刊發行人,2012年出版《神奇543選股法:不懂線圖照樣賺》,首推自創的「543選股法」,躍居暢銷書作者,2013年再度推出進化版《神奇543操盤法:從破產2次到千萬之路》。   2000年科技泡沫崩盤,投資受挫,於是開

始著重總體經濟和價值投資。2007年底,台股創新高之後大幅壓回,他觀察到諸多經濟現象都有泡沫化疑慮,提早將部位做了大幅度調節,順利躲過股災。如此幾年實證經驗,加上努力研究華爾街大師的投資心法,甚至重新檢視財報背後的數字意義,總算悟出543選股法精髓。爾後持續追蹤長期投資個股,縱使身處歐債風暴,也讓他獲利滿滿。   由於獨到的投資眼光,深獲投資人喜愛,曾受邀《今周刊》第819期及840封面人物專訪、鄭弘儀主持幸福來敲門節目專訪、陳鳳馨財經起床號連線、非凡錢線百分百解盤、台視財經台連線、《非凡商業周刊》和《理財周刊》專欄作家、東森新聞台夢想街57號第99號來賓、八大電視/中視/中華財經台解盤、上海

石頭網名師之旅講師、交大/世新/銘傳大學講師、台灣銀行/國泰金/富邦金、台積電、各大保險經紀人公司、福華VIP俱樂部、扶輪社等團體開設投資課程,在社區大學開課期間,班班爆滿,人數多到必須借用體育館場地才能上課。目前累計培養的專業投資人已經超過數千位,聽過演講受益者更是上萬人。   個人網站:www.msfg.tw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大安社大電話的問題,作者劉以慧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彰顯社區大學在終身教育機構中的特殊性,建構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量表,並從社會資本觀點深入討論,以提供社大在組織發展之建議。為詮釋本研究目的,研究者透過文獻探討、德懷術、專家效度、問卷調查方式,匯集學者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對本研究題旨的一致性意見,共計邀請23位專家組成德懷術專家小組,以及10位專家效度小組成員,編制「社區大學組織社會資本構成要素」問卷。並於前述研究階段完成後,再對台北市12所社區大學進行研究調查,邀請各校之校長、主任秘書、教師、行政人員、具代表性志工等為對象,各寄出40份問卷,總計發出480份問卷,並使用統計套裝軟體EQS 6.1來進行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

al Equation Model, SEM)分析。研究發現,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是由信任(trust)、網絡(network)、規範(norm)三個構面、21個要素組成。在信任構面部份共有5個構成要素;網絡構面有8個組成要素;規範構面有八個組成要素。並從中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建議:一、以信任為基礎的社大形象社大形象的建立,並非只是透過廣告或少數個人的推銷、服務。以社區大學而言,其所服務的對象為成人學生,因此課程必須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以學校發展願景為依歸,同時考量在地特性、社區資源等面向進行規劃。因此,在本建議包含「提供良好的服務與產品」、「建立具默契及有效能的行政團隊」、「建立與其他相關單位或社區

組織的互信關係」等三點具體建議。二、以網絡發展社區大學緊密的社會連結關係建議主要分成兩部份,共計五項具體建議。在建立對外連結的網絡關係方面,包含「透過社區組或社區專員建立社大與社區關聯」、「透過資訊網絡平台將社大資訊向社區開放」、「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建立與社區的夥伴關係」三點具體建議;建立對內連結的網絡關係,包含「確立社大內部各組織的角色與功能」、「藉由定期會議建立溝通機制與提供激勵措施」兩點具體建議。三、以規範建立行政效能,並推廣社大價值願景以下將針對可見的行政規範,以及潛在的辦學理念、核心價值進行說明。在本建議包含「訂定組織內部明確的行政規範並確實執行」、「建立清楚的辦學理念與核心價值」等兩

點具體建議。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以及奶奶的十一道菜(精緻書盒版)

為了解決大安社大電話的問題,作者瞿筱葳 這樣論述:

精緻書盒,收藏雙層感動: 一書《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 一冊特別編集《留味行:奶奶的十一道菜》=橫跨70年的台、滬、越、黔、川流浪紀行+ 11則真情溫暖食譜故事      紀錄片導演瞿筱葳坐在雲門流浪者計畫的面試會議室裡,  她想要去走一趟奶奶生前逃難的路線,  林懷民老師對她說:「如果妳去,妳就放空,什麼都不要想。」  但她心想真荒謬,「一個充滿思念的人,如何什麼都不想?」   但她明白這個叮囑雖然矛盾卻是溫柔的。   有一天早晨瞿筱葳醒來,有一個清楚的念頭進入腦袋:「該去走一趟奶奶逃難時走過的路」。念頭很清晰,就是以一句話的形式出現在早晨的夢霧中。   前人已上路,我也該上路,  

無論那路途是什麼,就去走老人走過的路吧!   想要離開這裡,去遠方,沒那麼多理由。你得去走一趟。去找答案,去問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或者,其實是去找到正確的提問,叩問自己心中真正的思念。但只有一張地圖和一本口述歷史,就要上路了嗎?   死亡帶走記憶,這還不止,連吃了三十餘年的熟悉味道也一起帶走了……   一九三九年,瞿筱葳的奶奶徐留雲只是個21歲的上海姑娘,未婚夫已撤退到重慶,此時上海已經危在旦夕,因此她與另一個女孩飄洋過海、渡船搭車,從越南經雲南到四川找未婚夫……七十幾年後,瞿筱葳想要將祖母當年逃難的路線,重新走一遍,重新嚐一遍祖母的家鄉菜,那或許是每年自己生日時,奶奶必定要做的雪菜肉絲煨

麵,也或許是家常的醃黃瓜。   出發前,瞿筱葳是紀錄片導演,出發時,她知道即將要進入另一場大規模的剪接後製期:這是關於奶奶的故事、家族的來歷、以及對逝者的追尋。這場剪接的素材不是影帶、檔案,卻是記憶、歷史與味道。於是她告訴自己,上路去吧,去找到更多故事放進腦中的剪接軟體,期待自己有一天有能力表達出這份情感。 作者簡介 瞿筱葳   出生台北,倫敦大學 Queen Mary College 知識文化史碩士。曾任職環保團體、媒體,現為影像工作者,參與多部國際頻道紀錄片製作,包括Discovery頻道《台灣人物誌:林懷民》《台灣人物誌II:黃海岱》等。   二○○九年以「重返祖母逃難之路」主題獲得雲門

流浪者計畫補助,進行為期九十天的旅行。   Blog:ipaway.org 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序:瞿海源 序章──大世界的哈哈鏡 第一章 上路去1-1 時光機(台北)1-2 越南行(越南)1-3 邊境的聲音(河口)1-4 生病的食物(昆明)1-5 自由昆明(昆明)1-6吉星與貴人(騰衝)1-7貴州試酒量(苗寨) 第二章 歷史之地2-1 上海未婚妻(重慶)2-2 麻辣會友(重慶)2-3 鄉音這件事(成都)2-4 拼圖(宜賓)2-5 父親出生地(宜賓)2-6 青年旅舍的身世(成都) 第三章 沿江而下3-1 遇見爺爺(南京)3-2 味道出現(杭州)3-3 上海印象萬花筒(上海)3-4 手足

(上海)3-5 火柴與小女孩(上海) 第四章 回家4-1 外婆的日本婚禮(彰化)4-2 過世前的吵架(台北)4-3 儀式(台北) 後記 留味行:奶奶的十一道菜01 無名小黃瓜醃02 老派生日麵03 五湖四海的粽子04 辣油是無敵救星05 三叔的酸辣醋溜高麗菜06 爺爺手工蛋餃07 無醬油太白粉的爛糊肉絲08 幸福上海菜飯09 歡樂扣餃10 團圓醃篤鮮11 還沒煮好最好吃的紅燒肉 自序大世界的哈哈鏡   上海南京路的大世界戲院有一面哈哈鏡,站在面前瘦的變胖,凹的變凸,哭著像笑。七十幾年前你可以在那鏡子前看著自己哈哈大笑,花花世界無奇不有。如今大世界整棟建築蒙上了綠布關閉了,你走近了只有灰塵,連

乞人都繞路。   我的旅程接近尾聲的時候終於到了這個不再歡樂的建築外,整個城市為了「世博」醞釀著,世界想看看新的上海會是什麼模樣,走在南京東路上我發現只有我。   年長的總想退休後環遊世界,年輕的想要遠遠甩開這個世界去看那個世界,或者只在生活的島上繞一圈,彷彿走出去就可以擁有新的鏡子,看見新的自己。在原來的世界看不見找不到的,在失落的鏡子裡都可以尋得,竟像真的一樣。旅行是魔鏡,我們都這麼希望著。   甚至已經離世的奶奶都想旅行,我夢見過兩次。   奶奶在小島上,很清閒的想要打電話,猜測是要撥給我的,可手機太小老人家不會用,就這麼折騰著。島上的風很緩慢,撥手機的動作也不快,一直無法撥成,老人的手

指這麼纖細那麼靈活卻不會撥電話,我在夢的這頭看著她乾著急,沒法可想。她要告訴我她很好,夢裡她沒說卻傳達出如此訊息,我朦朧知道她的意思。她要說,她上路了,就在旅程上。旅行有點趣味,她真的很好別擔心。   於是我偶而會忘記她已離世。也許是因為她總沒有打電話來告訴我,她已經離開。   另一天早晨醒來,沒有夢見老人,卻有一個清楚的念頭進入腦袋:「該去走一趟奶奶逃難時走過的路」。念頭很清晰,就是以一句話的形式出現在早晨的夢霧中。前人已上路,我也該上路,無論那路途是什麼,就去走老人走過的路吧。   過世數月的奶奶只留下了一本薄薄的口述歷史,我卻從來沒仔細讀過。爬出被窩,我開始想該怎麼做。早春還很冷,需要出

走的熱度卻在心裡像夏天的太陽開始發熱。也許在途中,會遇見小島上的奶奶,路途上的奶奶,或者是夢中的奶奶,把夢外的自己放進夢裡走一回。   想要離開這裡,去遠方,沒那麼多理由。說穿了眼前就是日子復日子,你得去走一趟。去找答案,去問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或者,其實是去找到正確的提問,叩問自己心中真正的思念。   只有一張地圖和一本口述歷史,就要上路了嗎?那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段路程?你期待旅行能帶來什麼嗎?而到底,為甚麼要在七十年後重新去走這趟路呢?難道你以為七十年還會留下什麼痕跡嗎?上海那面照映過老人青春歲月的哈哈鏡,如今早已不在,你當真以為可以在站到涵納流轉歷史的鏡子前(歪曲的),再看見些什麼呢?

  但我找不到理由退卻,因為我曾經犯下了一個錯誤。這個錯誤講出來也沒人在意,不講更沒人知道。   許多年前異想天開地對家人宣告我要拍攝紀錄奶奶的故事。這個計畫一直斷斷續續的進行,因為當時的我對於影片製作什麼也不懂,只有胡亂的熱情和衝勁。即使買了攝影機,也紀錄了不少片段,卻總摸不清頭緒如何剪輯。再過了幾年,拍片的朋友說了:「你現在沒事,乾脆來跟我學剪接吧。」算好了荷包儲蓄能承受的時間,像旅行一般上路了。每日像上工一樣去朋友的工作室剪著自己的小短片,如此開啟了拍片人生,轉進了影片製作的行業。當初想做的奶奶紀錄片卻因此也暫時擱下了。   終於著手開始剪輯奶奶的影片,是為了告別式而剪。奶奶在我最忙碌

的時節,在睡夢中過世了。暫時擱下的,最後才知道那暫時擱下其實是永遠。她過世一週內,我匆匆讀過先前爸為奶奶做的口述歷史,把奶奶將近九十年的生命擠進十五分鐘的影片中。   影像成了魔法,在密集的剪接期中我盯著螢幕召喚奶奶的神魂。影片的播放是降靈會。一切的靈又因我們觀看而瞬間再現。   影片中一張奶奶逃難的路線示意圖,我特地做運鏡示意逃難方向。就在這張圖上,原本該是順時鐘方向的路線,硬生生被我拐成了逆時鐘。我把這旅途方向由上海一路往西,直達了四川。我讓奶奶走了錯的方向。原來奶奶說了上百次的逃難故事我始終充耳未聞,現在才發現那些故事我知道的那麼少,少到有一天你毫無防備的被自己的無知打了一巴掌。這一巴掌

,杳然無形,卻沉沉落在心底。   歷史會讓人記著,人類拖著影子往前走,踩在腳下的都是歷史。但更多時候歷史不存在。   奶奶的故事不再出現我的生活中,一切像是大雨過後太陽揚起,地上又是一片爽朗,毫無雨跡。沒人再問起那逃難之路到底怎麼回事?   窩在早春的被窩裡就著檯燈看著奶奶的逃難路線地圖,手指過每一個老人青春時走過的城市。我可以如此用手指劃過千百回,猜測家中餐桌的某道菜很可能是她戰時流離之際學會的手藝,但我永遠不會知道她走過的路是什麼樣貌,我們吃的菜到底是哪一個地方的菜。除非我重新用腳走過,每一個她到過的城市,穿越每一個她走過的邊境,找到屬於她的味道,並且把味道留下來。於是找出了一張新的地圖,

拿出紅筆開始圈出地名。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像點一根火柴可以見到逝去的奶奶,邁出的每一腳步,就是一根火柴,那閃爍短暫的光芒,或可讓兩界重逢,讓微弱的庶民歷史激起些許火花。   三個月最後走到上海,才知道大世界的哈哈鏡沒了,上海新認識的友人跟我說,蘋果電腦裡攝影自拍軟體有種效果就是哈哈鏡,打開電腦就有了,你特地繞了那麼大一圈來找?我對他笑了。他打開他的蘋果電腦,幾個人對著視訊攝影機擠眉弄眼,還是彩色的呢,電腦把我們變成了哈哈鏡中的可笑模樣。就這樣,在上海的黃埔江邊小宅裡,我照到了哈哈鏡。   但終究旅途並不是為了尋得那面鏡子,旅人慢慢懂得了,走在旅途中你就已經入夢了,成為鏡子裡的影子,成為古老

故事的一部分,你是故事的延續。生死不是兩界,而是一條線。旅途的最終換來的是哈哈一笑。然後你會明白這不是為了思念,而是告別。在夢中在鏡子中重新認識老人以及那整個屬於她的時代,好好地記住,然後說再見。 後記   書的開頭提到,本來想為奶奶拍攝紀錄片,因為沒有做到才想透過旅行知道更多,用文字紀錄下來。其實,在紀錄片想法還沒展開之前,我還有另一項小計畫,就是要整理奶奶的食譜故事,想自寫自拍自畫自編自印,想像中是本小小的書,就是一篇篇食譜和我們自己拍的照片。這個計畫在網路出現之後,化成在自己部落格開一個分類放置這些食譜故事文章,便宜了事。那本食譜故事書就自我交差了。   等到這本書與編輯談定了,一直想的

是把食譜故事依著記憶的地理地圖夾在旅途之中,我早就忘記當初想手作的那本簡單的只有食譜和圖片的小書。直到截稿那一天,姑姑和表姐說,那天是奶奶農曆生日,我無奈地說但我沒空上山給她上香,只好在家裡趕稿紀念她。下午,接到編輯來電,說他與美編感覺可以把文字與圖片拆成兩本製作,文字收了所有旅行文章,圖片那本則加上食譜故事編成彩色一本。當下我很喜歡編輯的決定。   第二天醒來,我更發現按照編輯的作法,如此我們就有了一本當初我想做卻沒有做的一冊食譜故事書。十年前想像的那本食譜故事小冊子,在我早已忘記當初的小計畫許久以後。   很多事情最後都會回到初始的原點,一個心意剛剛萌芽的樣貌,再繞回你眼前,讓人照見自己。

經過將近十年延宕,那個想像竟然變成實際的面貌出現,此時已過萬重山,能夠帶著一切變化回到原本的心,是一種福氣。   這也是給奶奶的生日禮物,十年前的小心意演變至今,變成眾人的努力,化解了我的惰性,終於成冊。在能開電腦書寫之前,已經打過多場自我內心戰,既害怕直接面對逝去的生命又不願放過自己。在這段面對生死課題的時間裡,大安社大的老子課同學們以及夏惠汶博士(我們都稱夏杯杯)的陪伴,是很大的支持。花蓮的蘋蘋阿姨一家願意不時收留我,知道有時朋友不需要說話,只需要一起吃吃飯,聽聽太平洋的聲音。有陪伴老人經驗的寶鍊跟我分享心情,我們各自懷念與老人家相處的時光。然後在自立互助會晏珊、文綺、冠宇的督促下,才產出

了首批稿件。   書有大半是在奶奶原來的臥室寫就,她也在這房離世。奶奶走了之後大床撤走後,搬進了大書桌,變成我的工作房,工作書寫都在這裡。一開始她經常入夢,隨著時間過去越寫越多,我獨自寫到哭寫到笑,她入夢的機率變少了,我明白時間到了,透過旅行與書寫漸漸長大,有了新的方法記憶過去,奶奶也放心走了。   思考書名的時候,與家人編輯討論良久,沒有定論。終於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奶奶的名字「留雲」多麼美,多有情。雖然雲無法留住,味道總可以吧,我的旅行也正是想要尋找並留下味道的一趟旅行,取其「留」意,就有了「留味行」三個字。不僅留住味道,也用書名記憶奶奶的名字。   大家都問,出去前後變了嗎?旅行的人彼此

詢問,留在原處的人也問。回到生活,一切都變了又一切都沒變。在離去與返回的這段缺口改變的人事物,並沒有因為你不在而強度削減。而獨自行走時的歷程,對別人來說也都是缺口。「你到底看見了什麼?感受了什麼?改變了什麼?最喜歡哪裡?你還是不是原來的你?」   我很難回答這些問題。   旅行或寫作,都只是為了拖時間。拖慢人會淡忘的慣性,想讓自己多知道一些關於祖輩的過往,能夠記憶深一點長一點。旅行過程在東張西望,希望吸飽了故事帶回家蒸餾出幾滴陳釀;寫作的過程中,也是東張西望,只要看到一丁點相關的書籍、故事、照片,都興奮的不得了。但這些,也只能讓我稍微接近老人家老故事。人能夠與更大的歷史譜系連結,意識到在時間空

間中自己渺小的位置,再回到現實生活小世界裡,人還是會有些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接受了死亡也是自然。在旅途中的放空之後,終於心裡空出空間,能有餘裕地看待這些原本自然的事情。   奶奶過世當天早上email告訴一位老友蕭大哥。蕭是位編劇,當時已經搬回台東種菜,像大哥又像叔叔,是一位重要的朋友。他不多久回覆一封不算短的信,其中幾句當下安定了我:   「然最要緊的還是你  聽聞間似你與她最密切  那就是你送她囉。  關於我想說的生命  是因為有種切膚之痛  那人不是因為死而消失  而是我們看不見」   是的,是我們看不見。但死亡並不是消失,在之後的三四年內,我深切的體會。所有片片段段,路上的、過往的、

新的老的記憶,都重組交織被書寫成新的故事。這樣,我們就可以重新看見了吧。   信裡蕭大哥還有一句,我從此記在心裡,也是帶在路上不忘的話:   「彼此都在流浪。  親之再親,都只擦肩而過。」   在更大的時間裡,一輩子的相處也只是擦肩。我們先來後到,都是旅人。而我的旅行與書寫,無非就是想延長這擦肩的細節與感受。如果幸運,有人讀了有些感受,也回去珍惜自身的擦肩緣份。而最幸運的是我,我因此有了專心書寫專心做菜的一段時光。   老人家煨著小火的爐子,終於熄了。   該我點上爐子,繼續煨一鍋暖暖的好湯。 【第一章:上路去──時光機】大概十歲左右,我們家社區正前方還有一條小溪。那是基隆河上游的小支流,在

還沒截彎取直的年代,溪的兩側有樹叢、有竹林,還有夏天喜歡有水的野薑花。一個秋天的午後我記得,奶奶與我祖孫倆晃悠晃悠到了小溪旁閒看。「野薑花!」祖孫倆都樂了。可這欉野薑花在與路面落差幾公尺的小溪床對岸,得要下切溪床才能摘。接下來這一段,孫女一直記得:七十多歲的奶奶跟小女孩說,你在這等著。她捲起褲管,窣窣地往溪床下鑽,撥過雜草抓著旁邊的樹幹,來到了水邊,可能還涉過了淺淺溪水。再過一會兒,老太太又回到了孫女面前,手上已經有著一把清香的野薑花。過了幾年,蜿蜒的河道動了工程成了水泥控住的大水溝,野薑花自然沒了,老人逐漸變老,女孩長大,不再去河邊看花,大部分時候都並排坐著一起看電視。我一直想說說這個花香的

片段,卻無從說起。這個沒頭沒尾的記憶似真似幻,到底是哪一年?是小女孩要求摘花,還是奶奶自己興起,都已經無從證實。而這是我能記得奶奶最「年輕」的樣貌,再早的記不住了。我想記住的大概都是這樣的小事。某個冬天傍晚回家偷吃電鍋裡新煮上的紅燒肉卻被抓包,夏天窩在開了冷氣的奶奶房吃白木耳蓮子湯,聞著床頭櫃奶奶用醮了水的衛生紙包著玉蘭花香,乖乖張著手臂當老人家的毛線架,讓奶奶把舊毛衣的毛線拆了,一圈圈繞在手上。或是,學著用手帕摺出雞蛋、香蕉等各種玩意兒,都是在柔軟的大床上玩著。童年的色澤,是努力去追想就會閃逝的顏色。你無法指認,只能任由小事在腦中漂浮,難以捉摸。等我學會了剪接,發現記憶是能夠捉摸的,在剪接軟

體裡,聲音影像文字都可以重新鋪排。如果巧妙,記憶會閃爍發光,與心中的頻率共鳴貼近,人們的感情獲得一點點釋放。遺憾可以少一點點。漸漸了解我的拍片工作是把時間空間打掉重來。拍攝的時候在擷取時光,我們進入別人的生活,錄下片片段段;到了剪接,我們擺弄素材,穿梭在不被限制的時空之間,用剪接軟體創造出新的心理狀態。但從來也沒想過,一位親人的死亡也是一長串繁複的剪接過程,你決心把所有的記憶畫面與聲音灌進自己的腦中,蒐集了家人們各自記得的片段,組織起來,重新剪出一個能夠更理解逝去親人生命的版本。出發前夕,我還每天趴在電腦前奮力結案。試圖把故事凝固,讓它就此確定不再流動。但我心裡明白自己即將要進入另一場大規模的

剪接後製期,是關於奶奶的故事、家族的來歷、以及我對逝者的追尋。這場剪接的素材不是影帶、檔案,卻是記憶、歷史與味道。於是告訴自己,上路去吧,去找到更多故事放進腦中的剪接軟體,期待自己有一天有能力表達出這份情感。*要出發的公寓是我跟奶奶居住的地方。大學以後雖住在學校附近,假日回家回的便是奶奶家,之後跟著搬到新的公寓。幾年來我搬進搬出,屋子裡總有一間是我的房間。奶奶雖然喜歡我跟她住,她自己卻也還有其他念頭。十幾年來偶而嚷嚷,要去蘇州買個小房子跟她的妹妹住,隨著時間過去年歲漸老,終究奶奶還是守著台北盆地邊陲的屋子慢慢地越來越老。奶奶也是在這房子過世的。年過八十五歲,奶奶都還能自己上菜市場,拎了大包小包

回家。再過幾年,市場熟識的菜販讓奶奶先回家,到了收攤再開車把奶奶買的菜,全部一次送到家。等到老人家更老了,摔了跤,沒辦法出門走動,甚至需要臥床,家人們費盡千辛萬苦請來了一位菲籍看護Everlyn。兩個語言不通的人也逐漸有了溝通的方法。奶奶都叫她妹妹,妹妹叫她奶奶。早上兩人吃了早餐後還會一起喝咖啡,妹妹也在小叔教導下學會越來越多家常菜。原本因為行動不便而挫折的心情,因為妹妹的專屬照顧有了穩定的力量,奶奶神情中少了一絲對迅速衰老的無奈與驚慌。家人們也不用擔心她精神身體狀況不好時,會半夜睡著了還忘記關電視,甚至疑惑電視裡的人走出來跟她說話。

台北市社區大學評鑑機制之初探

為了解決大安社大電話的問題,作者程盈迪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針對台北市社區大學評鑑機制之運作進行初步探討,應用回應性評估中利害關係人理論以及後設評鑑之四大標準,來探究評鑑機制實際運作現況與可能產生之問題,並提出改進之參考建議。 本研究主要採文獻分析法蒐集相關文獻以進行分析、歸納與解讀,並與台北市社區大學評鑑機制實施之相關利害關係人進行深度訪談,主要訪談對象為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社教科主管、承辦人員、台北市各社區大學行政人員以及參與社區大學多年之學者專家。最後,依據訪談結果綜合分析討論後,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所獲致結論如下:壹、評鑑機制之「效用性」標準一、地方主管機關、各社區大學及學者專家間對於評鑑機制設置立意之看法不同使期望與實際有些

許落差,但評鑑功效仍有所發揮。二、教育局是否發揮輔導社大的功能,看法不一。三、現行社大評鑑指標偏重短期經營管理及辦學績效,忽視與社區互動與經營之長期目標。四、社大評鑑的齊一式指標大致合理,但無法凸顯社大各自特色。五、獎勵機制中的獎懲發揮作用,尤其在承辦權的決定上。 貳、評鑑機制之「可行性」標準一、各社大之建議部分有納入評鑑機制修正之參考,但其影響有限。二、囿於人力,社大無專人負責評鑑業務,需隨時彙整資料。三、每年辦理評鑑使各社區大學感到負擔沉重。參、評鑑機制之「適當性」標準一、現行制度下,評鑑委員是由市政府決定。二、評鑑委員多缺乏社大經營實務經驗,較不利評鑑。三、評鑑委員缺乏實務經驗,

反能以較高視野評鑑。四、評鑑委員的多次評鑑經驗,能彌補實務上的不足。肆、評鑑機制之「精確性」標準一、社大自評報告以多能將事實績效呈現。二、訪視評鑑能彌補自評報告的不足。根據深度訪談之結果分析及發現,本研究提出對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在社區大學評鑑機制執行上之政策建議,進而作為改善評鑑機制並提高各社區大學配合度及發揮評鑑機制最大功效之參考:壹、對評鑑機制「效用性」標準之改善建議一、評鑑機制應將「輔導」功能發揮出最大效用,而非以「管制」角度為出發點。二、評鑑指標之設計應增加社區參與經營之比重。三、評鑑指標之設計應「多元化」,避免使各社大「趨同化」。貳、對評鑑機制「可行性」標準之改善建議一、確立制度化社區

大學意見回饋機制,聽取各社區大學之心聲二、調整評鑑實施之週期。參、對評鑑機制「適當性」標準之改善建議一、評鑑小組成員可加入部分具有社大實務經驗者。二、注重受評者權利以及對人性之尊重。肆、對評鑑機制「精確性」之精進建議-提升評鑑結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