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台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中興大學 農藝學系所 許奕婷所指導 許瀞心的 水稻幼苗於低溫環境下氧化逆境之研究 (2016),提出大平台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水稻、幼苗、低溫、氧化逆境、活化氧族、抗氧化物、抗氧化酵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宜蘭大學 園藝學系碩士班 石正中所指導 劉書維的 茶葉再製酒製備之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茶葉再製酒、四季春、米酒、浸泡時間、澄清、過濾、兒茶素、咖啡因、氣相層析儀、高效液相層析儀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平台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平台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水稻幼苗於低溫環境下氧化逆境之研究

為了解決大平台梗的問題,作者許瀞心 這樣論述:

在台灣,一期作水稻 (Oryza sativa L.) 於早期生長階段易受低溫影響而降低其存活率、阻礙光合作用進行、抑制生長、能量和脂質代謝及蛋白質的合成,進而導致後期產量減少。本論文擬探討8個水稻品種幼苗於低溫環境下地上部與根部之生理反應現象,以目前台灣8個水稻領先品種,分別為台東30號 (Taitung 30, TT30)、台南11號 (Tainan 11, TN11)、台農71號 (Tainung 71, TNG71)、高雄139 (Kaohsiung 139, KH139)、台稉9號 (Taikeng 9, TK9)、台稉14號 (Taikeng 14, TK14)、台稉16號 (T

aikeng 16, TK16) 及台中秈10號 (Taichung sen 10, TCS10) 為試驗材料。以15℃低溫處理不同品種水稻幼苗4天,發現8個品種之地上部與根部生長明顯受抑制,鮮重、乾重與長度皆顯著降低,且根部MDA 含量有提高之趨勢,但TNG 71與TK14與控制組相比則無顯著差異;測量根部過氧化氫 H2O2含量也與MDA趨勢相同,並由相關分析也發現H2O2及MDA含量與水稻幼苗根部之鮮重、乾重和長度呈現負相關性,表示水稻於低溫逆境下會受氧化逆境影響,使得水稻生長受到抑制,而TNG 71與TK14則反之,說明應較能抵禦逆境之發生。結果也發現TNG 71、TK14與TCS10的

ASC及GSH含量變動不明顯,且SOD、APX和GR活性上升幅度也較少,其他品種則為因應氧化逆境使抗氧化系統皆有顯著改變,此現象可能與TNG 71及TK14累積ROS較少有關,然而TCS10雖有氧化逆境發生,但其清除ROS能力較差,因此受低溫影響更為嚴重。由上述結果得知稉稻中TNG 71與TK14應為對低溫較具耐性之品種,而TCS10可能因屬於秈稻系統,所以相較其他品種而言對低溫抵抗能力更為不佳。

茶葉再製酒製備之研究

為了解決大平台梗的問題,作者劉書維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中以‘台梗16號’、‘台農71號’、‘台中秈10號’、‘桃園3號’及‘高雄145號’米作為浸泡基酒之原料,將四季春茶以不同形式的茶葉,經不同浸泡時間與澄清及過濾處理,將製備完成的茶酒分析其色澤、混濁度、揮發性物質、兒茶素及咖啡因,並與官能品評做綜合性的探討,以建立最佳風味品質茶酒之加工工藝。米酒主要揮發性物質中以正丙醇、異戊醇、己酸乙酯、乳酸乙酯及苯乙醇為評比依據,挑選香氣物質含量最高的台中秈10號米為基酒的原料。將不同形式的茶葉經不同浸泡時間與澄清及過濾處理,發現以浸泡時間達40天之澄清葉片酒,及浸泡20天的過濾茶粉酒,在色澤官能品評上有最佳的表現。茶酒揮發性物質會隨著浸泡時間增加而

增加其含量,且以浸泡50天及60天並經澄清處理後的葉片酒有最佳的消費者接受程度。茶粉酒中兒茶素含量及咖啡因含量較葉片酒高,但隨著浸泡時間增加兒茶素會逐漸減少,而咖啡因則會因浸泡時間增加而增加,經官能品評後得知,隨著浸泡時間增加會使茶酒苦味提升,但可經過濾及澄清處理來降低茶酒的苦味,其中又以澄清處理的效果較佳。經由以上實驗成果結合官能品評後選擇出以‘台中秈10號’米做為基酒,以茶葉片方式浸泡50天後以糯米粉澄清之茶酒為較佳茶酒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