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溪縣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大甲溪縣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介英,蘇全正,林景淵,林慶弧,郭双富,鄭安睎,林德俊,蔡金鼎,管雅菁寫的 臺中學.第三輯 和林良哲的 日月湖心:臺中公園的今昔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https://www.tgos.tw/MapSites/Web/Map/MS_Map.aspx?t...也說明:沒有這個頁面的資訊。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景 和遠景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宋郁玲所指導 黃筱維的 大甲區南北不均衡發展下的空間生產與轉化 (2021),提出大甲溪縣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甲、溪北、媽祖文化節、空間三元論、大甲幼獅工業區、區域不均衡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河海工程學系 黃文政所指導 李俊礱的 氣候變遷對濁水溪流域之供水衝擊與調適分析 (2019),提出因為有 氣候變遷、濁水溪、湖山水庫、水筒模式、灌溉需水、調適策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甲溪縣市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甲溪 - 求真百科則補充:大甲溪 是台灣中部重要的河川,屬於中央管河川,主流上游為南湖溪,其源流中央尖溪發源於南湖大山東峰(標高3,632公尺),流域主要分佈於台中市,並包括南投縣、宜蘭縣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甲溪縣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中學.第三輯

為了解決大甲溪縣市的問題,作者陳介英,蘇全正,林景淵,林慶弧,郭双富,鄭安睎,林德俊,蔡金鼎,管雅菁 這樣論述:

  關於「臺中學」:   地方學能完整描述地區的獨特歷史發展脈絡,傳承及活化運用在地文化智慧,因此,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對「台中學」書系的策劃,選擇台中市具代表性的生活面指標為主題,發掘臺中地區最具本土性、獨特性的特色,運用柔性的筆觸與豐富的圖像,期能讓本地市民更親近、關注自身的生活脈絡,也提供外地大眾了解在地文化的媒介。   2018「臺中學」01:《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   話說先民開發史,以血淚落筆成書,先披荊斬棘,後砌築建造,須得大破大立,嶄新的安身立命堡壘方能成形。臺中東勢的慶東里為背山面海的丘陵地形,開墾初時茅草叢生,一片荒埔,舊稱「大茅埔」。大茅埔庄為客家聚落

,凝聚著客家族群開闢草萊的硬頸精神,建立村落家園,開鑿圳水灌溉良田,生活漸趨穩定。大茅埔庄客家人信仰以三山國王為中心,至今依舊矗立庄內的將爺寮是當地人最佳的精神衛護。因先天地理位置與泰雅族人為鄰,族群間的衝突、碰撞與融合輪番上演交織。滄海桑田,大茅埔庄物產與住民結構逐漸變遷,儘管在種種未知面前,那把奮勇向上的令旗仍將繼續迎風飄曳。   2018「臺中學」02:《劍膽琴心:跨越兩個時代的六然居士楊肇嘉》   攤開史冊,洋洋灑灑卷帙浩繁,歷史不斷重複,有時勢成就英雄,也有英雄造就時勢,那麼說到這位「臺灣獅」又是如何?出身臺中清水,本為佃農之子的楊肇嘉,被命運揀選成為地主養子,赴日求學打破視野疆界

,少年楊肇嘉屢屢無畏強權直言不懼,扭轉大時局的堅毅性格展露無遺。日治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如火如荼,楊肇嘉膽識過人、折衝厭難的身影奔走於米穀管理案、領導東京新民會、肩負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戰後又出任公職為國效命,其間縱有浮沉,始終不改其志。「六然居士」楊肇嘉,一生繫結著臺灣民主政治的發展,盡心竭力資助與關懷藝文及鄉土,以「毅然、藹然、嶄然、澄然、冷然、泰然」自立,風範長存。   2018「臺中學」03:《奔騰年代:牧馬中樞的后里馬場》   達達的馬蹄聲傳來,一聲又一聲落入心底,彷彿正訴說:我攜來的是美麗,不是錯誤的感傷,歸人曾是過客,過客是某人久候的歸人。文獻記載,臺灣的土地上極早出現馬的蹤跡,

日治時期因作戰需求引軍馬入臺,沒有詩人筆下的浪漫情懷,馬兒以軍備英姿與臺灣結成命運共同體。為了推廣馬事思想,賽馬曾是方案之一,群馬疾馳為庶民生活帶來另類的娛樂。建於1938年的后里馬場是臺灣唯一的官方畜馬場地,受惠於獨特的自然人文條件,肩負著如精密科學般的養馬任務,到了戰後政策大轉變,它的角色也隨之多變。馬場黃塵雖不似昨日飛揚,新的可能卻正悄然萌發。   2018「臺中學」04:《願社平和:和平鄉原住民聚落》   泰雅族為臺灣原住民中分布較廣的民族之一,有兩大語群,臺中市的泰雅族大部分屬於澤敖利亞(Tseole)語群族,除了遷移到都市的族人外,主要分布在和平區,清代以「北勢蕃」來稱為此群族人

,以當時的武榮社為中心,北屬於北勢群,南屬南勢群,但分布界線不是以大甲溪為界;北勢群分布在今日的苗栗泰安與臺中和平境內,以大安溪兩岸為居住地點,南勢群群則以大甲溪兩岸,一直延續到南投境內,大甲溪上游的則有Slamaw群;由於經歷過清代土地、拓墾,日治時期日警的「討伐戰爭」、「隘勇線推進」、「集團移住」、「戰後都市化遷移」與「九二一地震」的多重影響下,臺中境內泰雅族早已打破傳統生活界線與領域,離散又聚合在新的地方,而和平原名為「稍來坪」,是大甲溪北岸的一狹長河階地,乃「稍來社」移住此地後出現的地名。   2018「臺中學」05:《霧繞罩峰:阿罩霧的時光綠廊》   臺中縣市合併後,舊稱「阿罩霧」

的霧峰被納入屯區,化身為「城南文化之心」。頭銜其來有自,非速成班,竄起前是悠遠漫長的歲月沉住氣的醞釀與沉澱。踏入霧峰,文化由抽象變具體,文藝氣息撞你個滿懷,整個小城都是你的博物館,一步是國定古蹟,兩步有安藤忠雄在臺首作,三步走到歷史建築,四步佇足自然地理,五步聆賞樂音交響,每一跨步都充分體驗新舊交盪的震撼。豐饒之地當然孕育出香米,菇類王國實至名歸,友善、共好的田園夢,怎可少了自然農法這股清流。說到社區營造,紫錐花、貓頭鷹,只要有心,萬物都可以是著力點。新世紀的文藝復興,要推倒牆的阻隔,營建起在地人文客廳,不單打獨鬥,歡迎多元共創。   2018「臺中學」06:《千面八面:八仙山的百年樣貌》

  八千成林,聚林為仙山。嵐霧氤氳,晨曦微光穿透濃綠瀉下絲絲和暖,旅人啟程探尋,跟隨熱愛且熟知八仙山的精靈們深度走訪,發現時光腳步緩緩,不只走成一片深邃的林,更走成一段深遠的史。最初,八仙山由泰雅族人原始守護,後來國家軍隊步步推進,山林最終成為國家掌控的資源。歷史的必然,揭開了八仙山神祕的面紗,歷經日治、戰後國府時期賡續開發,半世紀以來林木經濟興盛勃發,神聖地位無可動搖。回顧林業教育、機關車的山城夢與黏車、抽樹皮、抽甘蔗等點點滴滴,已鐫刻為一段曾經。如今育林、造林有成的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搖身一變成了綠色樂園,這內蘊與含氧量等高的蓊鬱世界,靜靜等待旅人們一探究竟。

大甲溪縣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小英、芒果,是咱們豐原的好厝邊!

新總統、新立委,有更加積極的決心

負責任的政見,作伙和大家拚新豐原!

1.2018世界花博,后里到豐原大山城,打造水岸花都。

2.成功爭取74號線潭子延伸至豐原;東豐快速道路109年如期完工。

3.打造大豐原轉運中心,心鎖橋原地保留;營造鐵路高架化21.6公里觀光文創站間空間。

4.豐富專案重新定位為《豐原創新服務園區》,結合產業4.0計劃,引進高知識密集人才,推動無污染、高附加價值軟體產業。

5. 豐原國民運動中心,中央補助漏掉豐原!要求市府,中央不做,我們就自己來。

6.后豐、東豐、潭雅神綠廊連結豐原大道、旱溪、大甲溪,建構台灣最優環狀自行車網路。

7.活化北坑、東陽情人谷登山步道;結合潭子新田、大坑、石岡、新社登山資源並增設天空步道及觀景台。

8.安心青年成家立業,落實青年創業基金,設置社會住宅。

9.整合石岡水壩、水資源回收中心及自來水淨水廠,打造水資源教育園區。

10.提供老人長期照護,建立社區醫療體系及專業照顧人員制度。

11.最嚴格把關食品安全,修改食安法,加重不肖業者法律及賠償責任;建立食品生產履歷,確保食品源頭零汙染,監控有毒物質流向。

12.最嚴格監管空汙,建立跨縣市空汙總量管制平台,增設空汙檢測站;逐年降低高汙染能源使用。

大甲區南北不均衡發展下的空間生產與轉化

為了解決大甲溪縣市的問題,作者黃筱維 這樣論述:

受到大安溪溪水阻隔,台中市大甲區被區隔成大甲溪南、溪北兩地區,且各自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景觀樣貌。大甲區全境早期以農業為主,惟溪南街面在清領時期已具備商業機能,至於溪北則至民國60年代設立工業區才有所改變,但整體發展不佳。八十年代以後媽祖信仰熱絡,政府政策規劃、資本投入,皆以溪南街面為主,甚少關注溪北的幼獅工業區,空間內部各自獨立社會生產,同一行政區下產生不均衡發展的兩大區塊。本研究先針對大甲溪南、溪北兩地區的歷史脈絡、都市計畫進行分析與討論,並透過列斐伏爾的空間三元論:空間的實踐、空間的再現、再現的空間,來探討大甲溪南、溪北各自的社會受到政府由上而下的支配,改變既有的空間。後續因資本投入,加劇

空間分配不均的情形,空間受到權力支配下,居民如何表現空間的真實樣貌與互動關係,最後談信仰轉變成文化節又如何影響空間。在空間三元論的交織互動下,形塑的不均衡空間中,分析居民的經驗感受與應對,透過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大甲溪南與溪北兩地區內的居民、文史工作者、文化節參與者與公部門人員等共計19位,梳理地方發展的處境與問題,探究區域不均衡發展背後的驅動力與樣貌。從居民的感受中了解,大甲的生活空間自古以來在環境影響下,具有獨立的樣貌與發展,經歷時代轉換與政策流變,空間內的產業也有所轉變,形成南邊商業、北邊工業、農業的景象,但是政府著重輔導地方傳統民俗信仰,融合多元文化,從地方走向國際,形成今日的「大甲媽

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加劇南北的差異;幼獅工業區長期不受重視,在大環境的驅使下,近十年又重新發展,更見溪北與溪南差異顯著。最後,本研究從空間差異中看出空間發展的消長,皆受到政府的規劃藍圖與政策的影響(空間的再現),而影響地方內的社會生產與產物(空間的實踐),不僅改變整體大甲區的空間景觀,更讓生活在空間內的主角如居民、店家與廠商等(再現的空間),必須學習順應、配合與抵抗。最後,三個空間相互影響,不論空間如何轉變,權力與資本如何影響,最終地方的居民才是讓空間生產出具有價值的實質意義。

日月湖心:臺中公園的今昔

為了解決大甲溪縣市的問題,作者林良哲 這樣論述:

  臺中公園搭載著臺中市百年來的流轉變化——「牛軛湖」開啟此處的前世今生,從水池到如今的日月湖,周邊有著上古牛罵頭文化遺址,抗清戰役以此為要津,小橋流水之下更曾是先人遺骨藏身處,隨後省城的建立留存些許風華。直到日本人規畫出棋盤式的都市更新,臺中公園開始有了完整身軀,植物的深根、池亭的鐵道往事,消失的神社與紀念碑也都留下記憶的蹤跡。綠川仍靜靜地流著,時代或無聲息、或浩浩蕩蕩地持續更迭,臺中公園身上的刻痕,寫下的是臺中市的歷史,留住的是難以磨滅的文化足跡。希望《日月湖心》能帶領更多人認識臺中公園之外,也能讓有心人繼續來「挖掘」,從中發現更多臺中市的歷史點滴。   關於「臺中學

」:   地方學能完整描繪地區的獨特歷史發展脈絡,傳承及活化運用在地文化智慧,因此,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對「臺中學」書系的策畫,選擇臺中市具代表性的生活面指標為主題,發掘臺中地區最具本土性、獨特性的特色,運用柔性的筆觸與豐富的圖像,期能讓本地市民更親近、關注自身的生活脈絡,也提供外地大眾了解在地文化的媒介。  

氣候變遷對濁水溪流域之供水衝擊與調適分析

為了解決大甲溪縣市的問題,作者李俊礱 這樣論述:

濁水溪負責彰化農業、雲林農業、雲林離島工業區以及雲林民生用水需求,每年供應超過20億立方公尺水量,是中部重要供水系統之一,研究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對濁水溪供水系統之衝擊有其必要。本文將以水筒模式建立降雨逕流關係,田間水平衡模式輔以生育度數計算灌溉需水,分析完氣候變遷對集水區逕流以及農業灌溉需水──彰雲地區最大需水標的──之影響,再以模擬法量化氣候變遷對濁水溪供水之衝擊。至於關鍵的未來氣象資料,則是採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之SRES A1B情境之逐日降尺度雨量及氣溫,時間設定為2046–2065年。與之相對,現況時間則設定為2001–2010年。研究發現,氣候變遷直接影響雨量及氣溫

:濁水溪集水區於未來2046–2065之年降雨將較現況2001–2010減少7.4%,但年均溫變化並不顯著;另一方面,下游彰雲兩地之未來年降雨並無顯著變化,反倒是年均溫分別增加6.0%與7.4%。集水區降雨顯著減少將導致未來年逕流大幅下跌,彰雲地區氣溫顯著增加則使得未來灌溉需水時間分佈更為集中。以上情事,將強化濁水溪供水系統原有之結構性問題──灌溉需水過大並主導缺水情勢──造成未來農業、工業年缺水量分別上漲18.7%與26.9%,農業、工業最大連續缺水日數分別增加18日與71.8日。儘管未來民生用水在湖山水庫供應下並無缺水之虞,但湖山水庫本身利用率低落也是問題。為提升湖山水庫運用效率並減緩氣候

變遷對供水之衝擊,本文逐一探討湖山水庫支援其他標的用水、降低灌溉渠道輸水損失、變更稻作耕種時機、施行節水灌溉以及施行稻作強化體系之功效。並彙整以上措施,提出六項整合性調適策略:(a) 湖山水庫支援工業,灌溉渠道輸水損失降至30%,且一期稻作秧苗延後至1月15日與1月31日;(b) 湖山水庫支援工業,灌溉渠道輸水損失降至30%,且二期稻作秧苗提前至6月21日與7月1日;(c) 湖山水庫支援工業,且施行修正型節水灌溉;(d) 湖山水庫支援工業,且施行修正型稻作強化體系;(e) 湖山水庫支援工業,灌溉渠道輸水損失降至30%,且施行修正型節水灌溉;(f) 湖山水庫支援工業,灌溉輸水損失降至30%,且施

行修正型稻作強化體系。以上策略皆可使未來農業年缺水回復至現況水準,並提升湖山水庫運用效率。策略(a)、(b)藉由改變插秧時機,縮短稻作生長期,進而達到減少田間需水量與灌溉需水量之目標。策略(c)、(d)、(e)與(f)則是採用與慣行農法不同的田間操作,從根本上改變灌溉需水分佈,減少灌溉次數與輸水耗損,並使需水能與供水相互配合。最後,本文根據各整合策略是否接近慣行農法,及其複雜程度,概略評估六項整合策略之執行難易度:策略(a)與(b)應是最低,其次為策略(c)、策略(d),最高的則是策略(e)、策略(f)。決策者可依此挑選合適之調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