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船頭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方真真所指導 林威辰的 雲林北港舖會與祭儀文化之探討 (2018),提出大甲船頭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北港朝天宮、北港迎媽祖、舖會、藝閣、北港花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耿慧玲、江寶釵所指導 姚美齡的 從永濟義渡碑論濁水福興宮、社寮紫南宮的地方經營 (2014),提出因為有 義渡、紫南宮、福興宮、土地公、媽祖、地方經營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甲船頭埔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甲船頭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雲林北港舖會與祭儀文化之探討

為了解決大甲船頭埔的問題,作者林威辰 這樣論述:

北港三百年來是全台媽祖信仰中心,也是鄰近鄉鎮重要的市鎮中心,從清代以來就是個非常繁盛的地方,因此在地留有許多百年文化,時至今日這些文化在許多北港節慶裡時常出現。每年北港朝天宮的各項祭典中,也包含這些百年文化。在這些文化中可以看見許多在地團體參與其中,當中有一部分是北港的各舖會。 北港舖會在北港文化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舖會的起源與北港在清代是個熱鬧市鎮有關,當年有許多各行各業來此貿易做生意,同業間為促進彼此的交流與參與朝天宮的祭典而成立各舖會。北港各項活動因為有它們的參與,才會如此知名,也成為北港最具代表的文化之一。因此本文將從北港舖會的緣起開始了解它與北港朝天宮媽祖信仰的連結,從各種大

大小小的活動中,去探討它與在地文化的關係。讓更多人可以去了解北港的另一面與它豐富的文化。

從永濟義渡碑論濁水福興宮、社寮紫南宮的地方經營

為了解決大甲船頭埔的問題,作者姚美齡 這樣論述:

南投縣竹山鎮的社寮里與名間鄉濁水村,隔著濁水溪南北相望。清領時期,往來主要依靠要收費的濁水溪渡。董郁文父子不忍鄉親任舟子恣意剝削,與地方士紳合作,完成免費的永濟義渡,勒石為記,即「永濟義渡碑」。永濟義渡雖已失去行旅救濟的功能,但是它所記錄的善行義舉,仍矗立在當初的渡船頭─社寮里紫南宮與濁水村福興宮。本文從義渡碑為起點,討論這兩座廟宇如何承續前人「造產共享」的精神,用不同的方式致力於地方經營。於供奉土地公的紫南宮,從敦親睦鄰造福鄰近的社寮四里開始,逐漸擴及整個竹山鎮,甚至其他縣市鄉鎮有急需的機關團體。而供奉媽祖的福興宮,在有限的財力下,則仍然撥出經費,以小額捐助,服務名間地區的鄉親。目前,兩廟

宇的命運有所差異,紫南宮香火鼎盛,而福興宮則頗為稀微,然而二者希望攜手振興與永濟義渡時期,服務社區的態度是一致的。透過兩者歷史淵源與發展的比較,提供未來持續「造產共享」的可能性。